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解读心理,潜心教学—《边城》的心理分析【摘要】一部作品中的人物心理,源于作家的心理,沟通读者的心理。作家将自己的生活经历植入作品的人物,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来牵动读者。沈从文用他的生活经历丰富了《边城》的内容,他笔下的翠翠的心理和爱情勾起读者的接受欲望。翠翠的悲剧引起了读者内心的一种期待。【关键词】沈从文、边城、生活、翠翠、读者、心理《边城》是沈从文的小说的代表作,是一篇中篇小说。他以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凭借他的生活经历丰富了《边城》的内容;凭借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激发了自己对那片土地和生活的热爱;借少女翠翠的爱情,描写一个少女怀春的心理发展过程。他笔下的翠翠的心理和爱情勾起读者的接受欲望。翠翠的悲剧引起了读者内心的一种期待。艺术源于生活 20世纪30年代一部《边城》的问世吸引了许多文艺青年的眼球,也震撼了整个文学界。我们关注《边城》的同时也对沈从文的创作心理十分好奇。要谈《边城》的创作心理,离不开沈从文从小生活的那片土地。这里是苗族楚文化的起源地,浪漫是这文化的滥觞,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也在这片土地上应运而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情,在那片土地长大的沈从文也是一个特具浪漫情怀的人。所以我们在《边城》里看到的:翠翠梦里摘虎耳草、翠翠父母的殉情,小狗的机制灵动,傩送兄弟邀歌求爱等情节都富有浪漫气息。在他的《从文自传》里也提到“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留下的印象里”①。这说明了他的创作受他生活的那片土地的文化的影响。柏拉图的经典论述“艺术源于生活”是许多成功作品的真实写照。一部作品的灵感往往来自生活中一件小事。灵感的刺激加上作者生活经历和想象、联想,整部作品就一蹴而就了。《边城》代序里提到,1933年沈从文和夫人张兆和去崂上旅游,在溪边洗手时,看见一个溪边“起水”姑娘,他便与夫人说“我要用她来写一个故事”。②这姑娘无疑是他创作的灵感。他写的就是另一个地方的一种生活。他把溪边转移到凤凰的茶峒渡口,按生活中的场景老船夫就很自然地出现了,一条黄狗也随之到来。这时随着对那个“起水”的姑娘家世的猜测也就出现了一个可怜的翠翠形象,翠翠连带出了天保、傩送兄弟。这些主要人物因为祖孙关系、父子关系、朋友关系交错起来。于是一个悲剧就曲曲折折的展开。沈从文创作《边城》时无意识地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价值观融入到小说的人物中。他十四岁就入伍当兵,在《从文自传》中他说“因为喜欢看一些新奇东西,听一切新奇的声响,且那么渴慕自由”①,《边城》里的傩送和天保与他有相似的经历,傩送兄弟俩也是十五、六岁就自由地出海,他们不是因为必须承担家庭责任,而是在追求一种自由、健康的生活。在小说人物表现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些沈从文的影子。作者无意识地将自己的经历植入小说人物的经历中,也说明了艺术源于生活。《边城》是一个理想与现实生活相冲突的产物。在两个敌对者的对峙过程中,作者总是一种倾向存在的。他爱自己家乡人。看到他们身上种种美与力,从而寄托对未来的无限希望。而现实中那些美好人物的命运是那样的痛苦;作者想看到人民温良纯朴的品质;又想要看到其间“健康与美丽,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所以他把生活在边城的人们都粉饰美化了,甚至边城人们的友爱到了一种理想化的地步。他在《“边城”题记》中提到“所写的世界对读者来说也许全然是一个陌生的世界”③。这是现实与理想相撞,即是作者潜意识的消极避世与积极面对现实的冲突。在这种心理下产生的结局必然是一个悲剧。而且是一个美得让人感到凄凉,美得让人必须同情,美得让人不禁落泪的悲剧。沈从文在《边城》的创作过程中有一种源于生活的自卑心态。这种自卑体现在他笔下那种完美无缺的风俗美、人情美。《边城》中抛弃一切现代文明,极力表现的是一种由原始与落后产生的美。而在这种原始通行过程中,他又极力张扬那种“重义轻利、互助互爱”的人情美。作品中顺顺常常救济翠翠一家,家境本来就贫寒的翠翠爷爷死活不肯要别人渡江给的钱。这样的人情与当时沈从文经历的生活有巨大的差异。沈从文只身去北京后,求学无门,求职无路,求助于同乡的亲戚又不接纳。那样的生存状态使他在北京的生活都成了问题。一次次沉重的打击很容易使一个人丧失自信,很容易使人自然的达到一种自卑的境地。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生活了很久后的沈从文还常将“我是个乡下人”挂在嘴边。这不只说明他的自谦,更是一种自卑。这种自卑心理无疑导致了他对城市的一种有意的排斥。他笔下描述的山乡的愚昧和落后最终体现出来的是美,而城市现代文明不论从各方面都归结到丑陋,就算有美也是病态美,这正是沈从文在自卑心理影响下宣泄情绪的一种特殊方式。《边城》描述的理想之国是符合沈从文潜在的自卑心理。因为城市现代文化已覆盖了湘西文化,他所说的“乡下”即《边城》中的那种乡下,在现实中已经不存在了,已被现代文明熏染。然而作者还是不能正视,仍执拗地用《边城》重塑出十全十美但并不真实的湘西世界,希望乡土文化最终能战胜城市带来的现代文明,这恰好是作者自卑心理的真实写照。作者也把这种自卑的心理植入小说的人物中,例如,面对比翠翠家境好得多的王团总,翠翠爷爷是自卑的,他别人说起王团总用一座碾坊作为嫁妆时,他低头沉默了然后愤然离去。美丽总是愁人的作者曾说“我天生就有一颗了解女子的心”。是的,他把翠翠的心理琢磨得那么透彻,那么温柔,那么入微。我想用他曾说的一句话开启对翠翠的心理分析——美丽总是愁人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启示我们:环境给一个人的心理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边城》着力刻画的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②,在这里是无比温柔美丽,明净透彻“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翠翠,心理是明如镜,清如水的,没有半点世俗的纤尘,是人类纯良天性的代表。然而越是美丽的景色越是愁人的。“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的景色给翠翠的心理注入的是“有点儿薄薄的凄凉”。越是美丽越给人一种凄凉感,翠翠在平静美丽的环境中感到生命的一种空虚。然而当“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这样封闭的环境,远离尘嚣的生活环境犹如给翠翠心理筑起了一道围城,这围城使她的个性无法张扬。所以翠翠的心理没有一个正常十五岁的女孩的那种张扬,呈现出像受过封建伦理道德教育过的封闭和无限的悲情。十五六岁是一个人的美丽的青春期。在青春期的女孩子有着对美好事物的猜测和遐想,翠翠也不例外。她“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又因为现实没法满足,所以她心理就感觉好像缺少了什么。对现状的不满就会很容易造成心理的空虚和对未来的幻想。当翠翠听爷爷说过他父母“美丽”的故事后,她的内心又陷入一个矛盾中。一方面翠翠的内心是不敢去触碰带有“危险”的爱情。另一方面却又渴望那美丽而又神圣的爱情。所以她的内心既胆怯又憧憬,既忧愁又美丽。翠翠从小和爷爷相依为命,祖孙二人的情感是美丽的。有时候翠翠会跟爷爷撒娇,会想一些“恶作剧”,而爷爷总是变着法子逗翠翠开心。这美丽的亲情也是愁人的。都说三岁一个代沟,爷爷与翠翠相差50多岁,他们的代沟不知有多深,所以爷爷不了解一个十五岁女孩的心思,以至于“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管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长期与爷爷的相处使翠翠变得比同龄女孩儿更含蓄,更幼稚。翠翠也没有同伴可以谈论心事,所以她的内心有许多无人解答的困惑。天保和傩送的出现使翠翠内心的困惑和矛盾升温了。于是美丽的爱情也是愁人的。翠翠在初涉情感时的她心理是矜持、心跳而又怦然心动。在一个端阳节与傩送相遇,因为一个误会使翠翠对傩送印象深刻,当她知道误会了好心的傩送时,表现出了“又吃惊又害羞”。之后一听到别人说起“二老喜欢一个撑渡船的”,翠翠的脸开始发烧,表明了情窦初开的翠翠对二老的怦然心动,且愿意更多地关注傩送。当翠翠的爱情心理伴随着年龄日渐成长时,摘虎耳草的梦境让她开始体验到了与异性交往的欢乐与愉快。但是因为翠翠思想单纯,缺乏交流,所以她不懂得什么是爱情,更不懂得怎样去追求爱。这美丽的爱情对翠翠来说也是愁人的。不仅表现了她无法明确选择爱的对象,甚至还有时把对爷爷的亲情之爱等同于爱情。如:祖父唱的歌,虽然是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竟然也会引起翠翠“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的感受”。对傩送的爱情又使翠翠心理出现了自卑。撇开她们不是门当户对,翠翠有高攀的嫌疑不说,翠翠的情敌也大有来头。王团总看中了傩送,他想将一座大碾坊当做女儿的嫁妆送给傩送他们家。她不回答傩送因为害羞,也因为腼腆,更是因为内心的自卑。当天保的死,爷爷的死,傩送的出走相继刺激翠翠脆弱的内心后,翠翠从一个天真、幼稚的小女孩变成了一个内心成熟、强大的少女。她没有接受顺顺的邀请,没有离开她和爷爷的家。她在想着自己曾经拥有过的跟爷爷的感情,还有与天保和傩送之间的感情坚强地活下去。她的内心无疑有着很深的伤痛,也正因为这伤痛使得翠翠的内心变得强大、坚韧和执着。其实翠翠的内心一开始充满了忧郁,故事发展中她的内心又充满了困惑和矛盾,最后她在悲剧中绝望,绝望中坚强。总有一种期待我了解凤凰是从沈从文的《边城》开始的。就像了解枫桥从张继开始,了解巴黎圣母院从雨果开始一样。一开始就被那里的美深深地迷住了。那山清水明、风和日清,那里的人们闲适勤劳。一切都是那样惬意平和,一切都是那样的清静自然。那样的世界让人心醉神迷使读者对《边城》里面的人物和故事总有一种期待。边城处处是一片没有喧嚣,湿润透明,恬静美丽的湘楚景色。而生活在喧闹的城市,被钢筋和水泥包围的我们,很难想象农村特有的那些秀美的画面。现在中国城市的周围开办许多农家乐,人们可以在那里挖地种菜体验生活。这说明在追求城市生活的同时,也渴望返璞归真。对喜爱《边城》里的风景的读者来说,《边城》迎合了他们“复得返自然”的需要与追求,所以对边城的风景的喜爱其实是读者对田园式生活的一种期待。走进《边城》读者的心理一定会被那浓郁的质朴民风和大自然浑然一体的人性美所深深打动。那淳厚善良、安民乐生,互助互爱的民风是现在生活中所缺乏的。现在的生活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缺乏人性的纯真,人们变得浮躁、冷漠。所以《边城》会使读者的灵魂深处将受到那纯朴人们至美至善的净化。这也是《边城》吸引读者向往的原因之一。总有一种期待,期待这个世界变得边城那样淳朴。小说中的翠翠也抓住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从小失去了父母的她依然天真,可爱。勾起读者的同情,怜爱之心。总是希望缺少父爱母爱的翠翠会生活得比在温暖家庭里长大的女孩更快乐、更幸福。她快乐时,使得读者在阅读时心情也无比畅快:她忧愁时,让读者也心生感伤。当她遇到傩送时,她的生命变得更美丽了,似乎出现了一道绚丽的彩虹。但是最后她眼泪的苦涩不堪的,因为她失去了最亲的爷爷,也可能将失去那份还没来得及开花的爱情。这使许多读者为之叹息,也对她的未来抱有一种期待。有人说中国人的心态是不大成熟的,大多数读者不能接受彻底的悲剧,只能接受大团员的结局。这说明中国读者对故事的期待视野很有限、很美、也很高。亲情、爱情、友情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它们都失去了还有快乐存在吗?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当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都失去了。一切希望都成了虚妄这样的人生还有何意义?“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③,小说的结尾给了读者一种期待。读者在读《边城》时,我想大多数和我一样,“走进”边城时心醉神迷,而“出”边城时总有一种期待。我们可以接受缺憾的人生,但无法承受没有希望的人生。我们始终怀着一种憧憬和希望,相信傩送终有一天会回来,我也相信翠翠会带着曾经拥有过的美好回忆快乐地活着,她会变得更成熟,也会变得更加坚强。结语当沈从文把他的生活中感受和体验的真善美诗意地描写到边城中。激起了读者肯定的情感评价,唤起了人们对人情美,风俗美的热爱和追求。翠翠是《边城》里的真善美的象征,她的心理和命运始终穿引读者的心。读者沉浸到沈从文虚构的《边城》的风景、人情中。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快感、自由感。同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体育部部长竞选演讲稿4篇
- 七夕节海报文案(50句)
- 报关实务-教学课件 第九章 海关企业管理
- 慢性肾炎的饮食禁忌
- 国际贸易单证样式 第2部分:电子单证 征求意见稿
- 介绍京剧课件教学课件
- 幼儿文学课件教学课件
- 前厅服务课件教学课件
- 羊绒衫后加工合同(2篇)
- 绿化树木移植合同(2篇)
- 2024年甘肃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物联网应用开发赛项样题2
- 《精益生产之ECRS分析法》课件
- 老年个人健康状况分析报告模板5-12-16
- 2024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考点总结
- 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培训讲义0
- 2024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 【课件】2024届高三英语高考前指导最后一课(放松心情)课件
- 食管癌围手术期护理教学查房
- 2024年河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2024年院感安全注射培训
- 孩子分为四种:认知型、模仿型、逆思型、开放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