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直接抱言语行为的认知研究_第1页
汉语直接抱言语行为的认知研究_第2页
汉语直接抱言语行为的认知研究_第3页
汉语直接抱言语行为的认知研究_第4页
汉语直接抱言语行为的认知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语直接抱言语行为的认知研究

一第二,对语料和使用关系的研究语言行为研究是语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抱怨言语行为同恭贺、感谢、道歉等言语行为则归属为Searle(2001)言外行为分类中的表达类,但抱怨又与恭贺、感谢、道歉等言语行为不同,其功能不在于维护交际的顺利进行,而是一种典型的面子威胁行为。许多学者对某一具体言语行为的英汉实现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细致分析与深入讨论,其中代表性的有拒绝言语行为(王爱华,2001)、道歉言语行为(黄永红,2001)和赞扬言语行为(冯江鸿,2003)。最具影响的是由Blum-Kulka、House和Kasper(1989)负责的国际项目:跨文化言语行为研究项目(CCSARP),该项目对8种语言及其语言变体中的请求和道歉言语行为作了系统的对比研究。迄今为止,与其他言语行为的研究现状相比,对汉语抱怨语的研究则相对滞后。刘惠萍(2004:125~128)对抱怨语的定义、分类、实施策略、社会语用特征及其答语进行了较为详实的描述;赵英玲(2003:106~112)通过对所收集语料的分析,论证了英汉直接抱怨语的实施条件、实施策略、句法形式、情境变项等;这些理论性的阐发基本厘清了抱怨语的主要特征和相关的语用功能,而大量的实证研究则能揭示出不同语言间抱怨语的使用差异。袁周敏等(2007:34~38)以社会地位和社会距离为变量,通过小组座谈和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语料,对比中美大学生选择抱怨策略的差异;Olstain和Weinbach(1987)的研究结果表明,外地人在选择表达抱怨时比本地人倾向于选择较为温和的策略;袁周敏(2007)从英语专业学习者习得抱怨语的角度比较了高年级和低年级学习者使用抱怨语在语义成分、词汇句法和话语组织模式层面的差异,进而为语用教学提供参考;House和Kasper(1981)从直接程度与情态标记的角度对英语与德语抱怨语进行对比研究。他们认为,德国人表达抱怨的时候直接程度更高并且较少使用缓和语。综上所述,以往对抱怨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大块,一块是在理论的描述和阐发上,一块是从礼貌的角度对比两种语言抱怨语的使用差异,缺少对抱怨语自身语言模式、语言结构的分析。本文则在大量收集语料的基础上,从抱怨策略、表达方法、言语行为层面以及各情景的抱怨策略分布及其典型语言表达四个方面论证了汉语抱怨语的程式化特征。二间接企业对受话者的歧视何谓抱怨语,概而言之,是指说话人道出心中不满或烦闷的言语行为集。根据Blum-Kulka(1984、1989)以及Wood和Kroger(1994)对言语行为层面的分析,我们认为可以从中心言语行为(CSA)、辅助言语行为(ASA)和修饰语(Microunit)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从广义角度而言,笔者认为抱怨语可以分为直接抱怨语和间接抱怨语,前者指的是对实施冒犯行为的受话人进行面对面的抱怨,说话人有直接的反应期待,即期望受话者对其过去的行为进行解释、纠正或道歉;间接抱怨语则分为两类,一类(间接抱怨语1)指向说话者的抱怨对象不在现场的抱怨行为,说话人并无直接、即时的反应期待,而受话者也不必对其冒犯行为进行即时补偿,另一类(间接抱怨语2)则为造成不利影响行为的主体不是施动者本身,而是诸如天气、交通状况以及公共设施等客观情况。限于篇幅,本文集中探讨因受话者给说话者造成不利影响,因而说话者对其表达不满或责难的言语行为,即上述定义中的直接抱怨语。为便于说明问题,现将直接抱怨语和间接抱怨语分类举例如下,其中例(1)为直接抱怨语,例(2)(3)分别对应间接抱怨语1和2。例(1)B弄脏了A借给他的书,A对B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啊?又把书弄脏了。例(2)A与B闲谈,A对B说到C:C也真是的,喊他吃饭他老没空。例(3)A准备下午踢球,不巧天下雨了,便说道:这天怎么又下雨了,得!球玩不成了①。从说话人角度来分析,受话人一般首先对说话人实施了某一行为,并且该行为至少给说话人的当前利益带来损害。因此说话人实施抱怨言语行为以期受话人对其行为进行修正或对自己进行适当的补偿,如赔礼道歉等,也正因为如此,直接抱怨言语行为在本质上是一种面子威胁行为。三理论背景(一)负面威胁程度的表现面子的概念首先由Goffman(1967)提出,他从社会学人际交往的角度将面子定义为某种感情投资。Brown和Levinson(1987)进一步将面子概念细化为两个方面: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前者指人们企求保持积极个体形象,比如期望受到赞许和认同;后者是人们期望自己的言行不受他人阻碍,拥有言行的自主性。他们认为面子威胁程度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的总和:说话人和听话人的社会距离、说话人和听话人的相对权力、言语行为本身所固有的强加度。说话人实施抱怨言语行为目的在于期望受话人对其行为进行修正或对自己进行适当的补偿,因此抱怨言语行为在本质上是一种面子威胁行为,其威胁程度取决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社会距离、说话人和听话人的相对权力以及抱怨的强加度。(二)网格化的情绪表达Olshtain和Weinbach(1987)根据抱怨语的面子威胁程度将抱怨语的实现模式分为5类:低于指责水平;表达不满或者不认可;明确抱怨;谴责和警告;立即威胁。(三)德主义行为人的冒犯行为有4个阶段和4种不同策略话语的抱怨强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认知过程。为便于理解,House和Kasper(1981)建构了一个情景语境,依据抱怨强度分为以下8类:情景语境:X与Y熟识,Y经常向X借东西;这一次Y弄脏了X的新衣服(下文中的“冒犯行为”和“该行为”均指此事)。1.当着Y的面,X发话暗示他知道冒犯行为的发生并且暗示是Y实施了该行为。如:“真奇怪,我的衣服昨晚还干干净净的。”2.明确断言该行为,X暗示Y实施此行为。如:“我的衣服上有脏斑。”3.X明确声称该行为损害了他的利益。如:“真是的,这脏永远洗不干净。”4.明确询问Y有关冒犯行为的实施或者声称Y与该行为有关联,从而暗示Y实施了该行为。如:“你穿了我的新衣服吧?”5.X明确断言Y实施了该行为。如:“你弄脏了我的衣服。”6.X明确断言该行为有损自己的利益,并且Y对该行为负有责任,或者明确声称Y没有选择更好的行为方式,从而暗示Y不好,或者明确断言Y实施了该行为并且该行为有损他的利益,从而暗示Y不好。如:“你不该未经我的同意就拿走了我的衣服。”7.X明确断言Y的行为不好。如:“你随意拿我的东西,我觉得这种行为很卑劣。”8.X明确断言Y不好。如:“你真卑鄙。”借鉴Olshtain&Weinbach(1987)抱怨语实现模式和House&Kasper(1981)抱怨语强度分类,我们以抱怨言语行为时间发生顺序将其切分为3个连续性的阶段:阶段1:冒犯行为的发生。说话人通过暗示或者明示冒犯行为的发生或明示行为的危害,从而暗示听话人实施了该冒犯行为。依次对应非指责性话语、趋向性话语和暗示性指责。阶段2:抱怨行为的实施。说话人直接指出冒犯行为并对冒犯行为进行纠正。表现为明确抱怨和质问谴责。阶段3:冒犯行为人的责任。说话人明确断言冒犯行为人的责任。表现为直接要求补偿和即刻警告威胁。从而得到7种不同的抱怨策略:策略1:非责备性话语。旨在避免直接的冲突,说话人借助幽默等言语暗示抱怨行为的发生,不但不会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反而会拉近受话人与说话人之间的距离,从而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促进彼此的了解。策略2:趋向性话语。指说话人主动将对受话人的抱怨情绪转移到造成受人抱怨的原因上来,即说话人的情感取向趋向于受话人,实际上表现为话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冉永平,2007),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替他人着想,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受话人的抱怨而产生的“损”的力度,最小限度地威胁受话人的积极面子。如:“老师,您昨晚在开会吧,你办公室门是锁着的。”策略3:暗示性指责。暗示性指责指的是说话人表达自己的不满或恼怒,但未直接提及受话人,目的在于避免公开的面子威胁,从而对受话人的冒犯行为进行暗示性的、含蓄的指责或批评。策略4:明确抱怨。说话人采取公开的面子威胁行为,公开指出受话人的冒犯性行为,但并没有指出相应的警告或采取相应的制裁。策略5:质问和谴责。说话人不但采取公开的面子威胁行为,而且要求受话人解释原因并表示自己可能采取的相应指责。策略6:即刻警告威胁。该策略是一种公开面子威胁行为,说话人采取警告或威胁手段以期对方补偿。策略7:直接要求补偿。该策略也是一种公开面子威胁行为,并且明确要求受话人进行补偿。四研究问题和方法(一)表达的程式化特征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及验证汉语抱怨语的抱怨策略,总结其特定的表达方法,归纳其表达的程式化特征。包括四个方面的问题:1.汉语抱怨语各策略的使用分布如何?2.就句类而言,汉语抱怨语主要的表达方法有哪些?3.如何分析抱怨语的言语行为层面?4.各情景的抱怨策略分布及其典型语言表达方式有何不同?(二)不同情景中的反应笔者通过话语补全测试的方法收集语料,为避免中国学生受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问卷的对象均为大学三年级非语言专业学生,年龄从20~24岁不等,本项调查共发出12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16份。每张问卷共设计了9种不同的情景,要求答卷人写出不同的情景中真实而自然的反应。问卷设计基本概括了汉语常用抱怨语的发生情景,涉及到不同的社会地位、社会距离及持不同期待值的人们之间的抱怨言语行为,从而总结归纳出汉语抱怨语特定的抱怨策略、表达方法、言语行为层面及其语言特点。其中听话人相对于说话人的社会地位分为高社会地位(HP)、同等社会地位(EP)和低社会地位(LP);社会距离则分陌生人、一般朋友与知己。言语行为文化将加值分为高与低两种。为科学起见,我们将言语行为强加值的高低做了问卷调查。受试人为南京某重点高校一个非语言专业班级,共52人,年龄在20~22岁之间。根据统计分析,9种情景中标记为高强加值的为情景2(97.86%)和情景8(95.63%);其他情景(百分比都在95%以上)均为低,表明其他7种抱怨情景对中国人来说具有相同的文化强加值。五结果分析(一)被话人的冒犯性程度通过整理116人对9种情景的不同回答,7种抱怨策略在语料中的分布情况总结如表1:以上7种汉语抱怨语的抱怨策略基本上是按照其抱怨强度由弱到强的顺序进行排列的,选择何种策略进行抱怨,取决于受话人对说话人冒犯性程度的高低。因为从本质上说抱怨言语行为是一种面子威胁行为,违反了Leech(1983)的礼貌原则。而抱怨策略的选择则能体现出说话人是否遵循了合作原则(Grice,1989)中的方式准则、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和慷慨准则。说话人选择高一级的抱怨策略去表达低一级抱怨言语行为则暗示自己有意中断交际行为或表达其特有的会话含义;反之亦然。由表1可知,汉语抱怨语抱怨策略主要集中于趋向性话语、暗示性指责和明确抱怨三种类型,而这三种策略都没有对受话人采取过激的行为或相应的制裁,相反,其目的侧重于保护受话人的消极面子。(二)句群内部句类结构为了进一步揭示汉语抱怨语的程式化特征,探讨其常用的句类,现将所收集的语料按照不同的表达方法绘图如下(见图1)。从统计的结果看,汉语抱怨语表达方法分布主要集中在句群和单句上,从句类的角度讲,单句包括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疑问句四类,其中疑问句分成特指问、是非问、选择问、反复问、反问(丁声树,1979)。而复句和单句中的反复问在我们所收集的语料中均没有出现。由图1不难看出,排在首位的是句群,占总数的33.7%。使用句群进行抱怨通常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句类,如陈述句和特指疑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等。通过分析句群的内部结构,我们发现祈使句和陈述句的使用频率最高,占了句群使用总数的37.5%。陈述句所表达的通常是抱怨的理由和原因。例如:“我正在睡觉,请你关小点。”句群的高频率使用解释了汉语抱怨策略集中于趋向性话语的原因。利用单句进行抱怨,语气比较简洁,语义比较直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即句群的使用一般可以延缓或者减弱抱怨的力度,各个单句又可以实现各自的抱怨功能,比如使用陈述句解释抱怨原因,再用特指问实施抱怨。如:“这是我上次买的鞋,为什么还没穿这里就裂开了?”从会话信息量来看,这种信息过量(陈新仁,2004)表明说话人调用语用资源,顺应语境因素,从若干可能的话语方式中做出合理选择,以实现其交际目的。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汉语抱怨语是一种程式化程度较高的语言。其抱怨策略集中在趋向性话语(36.8%)、明确抱怨(22.2%)、暗示性指责(16.1%)这三种策略上,而即刻警告威胁(1.9%)和直接要求补偿(9.2%)则用得很少。在句子结构的使用上,句群(33.7%)、非言语行为(23%)、祈使句(18.8%)、特指疑问句(8%),这四种结构占了总数的83.5%。进一步分析句群内部句子组成结构,笔者发现以下三种组合方式最为常见:祈使句和陈述句(37.5%)、复句(19.3)、陈述句和特指疑问句(10.2%)。句群的使用在下面言语行为层面分析中也进一步得到了验证,说话人通过添加辅助言语行为和/或修饰语来增加中心言语行为成功实施的几率。(三)语言行为的级分析1.中央语言行为即说话人采取各种抱怨策略对听话人实施抱怨,本研究涉及116人对9种不同情景的抱怨,除了240例非言语行为外,共有782例抱怨行为。2.辅助语言行为1言语行为发生的解释在实际做出抱怨之前,说话人将对自己做出抱怨的行为进行铺垫或者暗示,实际上是说话人对其抱怨言语行为的发生做出解释;从礼貌角度看,说话人借助解释原因而缓和对听话人的面子威胁程度,增加交际的合作度,为成功实施抱怨创造条件,如:“教授好,我过来想问您昨晚找我有什么事?”2要求观众做出纠正或补偿在抱怨的同时,说话人实施另外一种言语行为,或请求或命令等。如:“肯定是你搞错了,你得给我换一双。”3.使用修饰语1续篇说话人直接利用缓和语降低面子威胁程度。例如:嗯、哦、是这样的、真不好意思、是这么回事。如:“真不好意思,可是这双鞋的脚后跟不能穿?”2加强东南角的排斥说话人使用诸如“我肯定、绝对是、很明显、讨厌、真是的、见鬼、真倒霉、他妈的、不能小心点啊?为什么不?”等等,来加强说话人的抱怨力度,提升话语的直接威胁程度。如:“真是的!”3从语用上分析在所调查的语料中,人称代词“你”和“我”的分布具有很强的程式化特征,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从语用上分析,“你”和“我”都被用来引起听话人的注意,增强语力。例如:“我告诉你,下次可得注意点。”“你影响我休息。”汉语作为语境依赖型语言,人称代词的省略不会影响其语义的生成,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使用人称代词应视为有标记的表达形式。4对冒犯行为发生的原因分析从所收集的语料看,趋向性话语占整个抱怨语抱怨策略的36.8%。这说明说话人通常会物化抱怨行为,尽量避免提及听话人是导致冒犯行为发生的直接原因。如:“这鞋子好像有点问题。”“现在的衣服颜色做得太花。”(四)不同场景中的抱怨策略1.社会地位1两组话语和+1社会地位的差异情景5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受试者对社会地位高的教授采取了比较温和的抱怨策略,主要集中在趋向性话语和暗示性指责上;即便是质问谴责也表现得很有礼貌。我们比较情景5和情景7,同样是对社会地位高的人进行抱怨,抱怨策略的选择虽然都集中在趋向性话语和暗示性指责上,然而卡方检验表明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F=15.625,p-value=0.001)。百分比数据表明前者选择趋向性话语的比例是75.87%,远远高于后者的48.28%;前者选择暗示性指责比例为20.69%,远远低于后者的37.94%。这表明大学生在同样对社会地位高的教授和父母进行抱怨时,选择抱怨策略强度后者高于前者。此例表明,言语行为面子威胁程度不是社会距离、社会地位和言语行为强加值的简单相加。通过对比该两例我们不难发现,此处社会距离对抱怨强度的影响比其他两个因素要大。何兆熊(2000:37)曾经以《红楼梦》第18回贾政与其女儿元春的对话说明相对权势的重要性,论证Brown和Levinson将这三种因素简单相加计算面子威胁行为大小有不妥之处,认为相对权势“似乎比另外两种因素来得重要”。因此我们认为,这三种因素哪个更重要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情景区别对待。2话语行为文化加重值情景6与情景8中说话人受话人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距离相当,但是情景8的言语行为文化强加值标记为高,这反映在抱怨策略的选择上两者差异明显(F=17.873,p-value=0.003),后者(31.03%)明确抱怨的比例大大高于前者(51.72%)。3场景4听力人员的社会地位较低场景4说话人对社会地位相对于自己低的听话人进行抱怨时倾向于选择强度较大的抱怨策略,大部分受试人选择了明确抱怨和质问谴责两种策略。2.对情绪表达的具体策略的选择在对朋友(情景3)进行抱怨时,大部分受试人选择策略2~4,而对知己(情景9)实施抱怨时,则倾向于采取抱怨策略3~7,后者选择策略3和4的比例远高于前者并且较多地选择更为严厉的抱怨策略(如5、6、7)。对陌生人(情景1、2)实施抱怨时,由于言语行为强加值的不同,我们发现在情景1中,大部分学生选择了策略2进行抱怨;而在情景2中,选择策略2的仅占3.45%,选择直接要求补偿的占65.52%。后者言语行为强加值标记为高,而前者为低,对比两者之间的抱怨强度,其差异显著(F=29.663,p-value=0.001),又一次印证了上文(情景6和情景8)的发现,进一步表明言语行为面子威胁程度不是社会距离、社会地位和言语行为强加值的简单相加。(五)不同场景下的抱怨策略我们分别从社会地位和社会距离两个维度来考察各情景抱怨策略的语言表达,并附典型例句说明。1.社会地位1语、罪犯、女性趋向性话语:使用句群和称呼语、敬语、语气缓和语“啊、吧”等。“老师您昨晚有急事吧,我去的时候您办公室没人啊。”暗示性指责:使用称呼语、语气缓和语“啊、吧、了”等。“李老师啊,我白去了一趟办公室了。”质问谴责:使用特指问、反问以及称呼语。“老师,我去的时候你怎么不在?”情景7趋向性话语:使用句群和称呼语、语气缓和语。“老妈,你又忙忘了吧,我喜欢紫色的。”暗示性指责:使用主题前置性陈述句。“这个颜色不好看。”明确抱怨:使用句群、人称代词和激化语。“你这颜色买得不好啊,真是的。”质问谴责:特指问和反问句。“怎么买这种颜色?”2施教对象:陈述句、描述对象非责备性话语:使用感叹句并物化动作行为即无人称句。“有人脚疼啊。”趋向性话语:感叹句、是非问句;物化动作行为无人称句。“前面有人挤你吧?”暗示性指责:祈使句和激化语。“真是的,也不看着点。”明确抱怨:陈述句以及人称代词。“你踩到我了。”质问谴责:反问句。“你怎么不顾别人啊!”情景8趋向性话语:使用句群,物化冒犯行为。“这里地方小,一不小心就吐到别人身上了。”暗示性指责:特指问。“哪里来的瓜子壳?”明确抱怨:陈述句和人称代词。“你弄到我身上了。”质问谴责:特指问。“你怎么弄到我身上了啊?”即刻警告威胁:反问句和祈使句。“怎么回事啊,注意着点。”直接要求补偿:特指问和祈使句、人称代词。“搞我一身,你看怎么办?”3暗示性陈述趋向性话语:否定性陈述句及人称代词。“好了,你不会用的。”暗示性指责:祈使句、物化行为动作。“笔坏了,写不了了。”明确抱怨:人称代词、是非问、陈述句。“你搞坏的吧。”质问谴责:祈使句、人称代词、激化语。“你看,写不出来了!”2.社会距离1“你就能否讲小主要”情景9暗示性指责:物化动作行为、陈述句。“这机子声音太大了。”明确抱怨:人称代词、陈述句。“你开这么大啊。”质问谴责:特指问、反问、激化语。“你就不能搞小点啊?”即刻警告威胁:祈使句、激化语。“搞小点,要不我把它关了。”直接要求补偿:祈使句。“给我打瓶水来,吵得不行。”2来自内语的回应情景3非责备性话语:句群、复句、一般疑问句、缓和语。“还能跑啊,小腿粗的。”趋向性话语:感叹句、祈使句、缓和语。“堵车吧,不急。”暗示性指责:句群、激化语。“我等好久了,都站不直了。”明确抱怨:陈述句、人称代词。“你来迟了。”质问谴责:反问句、特指问、人称代词。“你怎么来这么晚?”直接要求补偿:祈使句。“先买瓶水来再说。”3情景协同:话语策略下的低频率使用非责备性话语:感叹句、缓和语。“这么急啊!”趋向性话语:祈使句、缓和语。“跑太快了。”暗示性指责:物化动作行为、祈使句、缓和语。“看着点就没事了。”明确抱怨:人称代词、反问句。“你也不看看前面可有人?”质问谴责:特指问、反问句。“怎么走路的?”情景2趋向性话语:物化动作行为、肯定性陈述。“现在这个厂家尽忽悠人。”暗示性指责:物化动作行为、否定性陈述。“这个货没进好。”明确抱怨:人称代词、陈述句、激化语。“你给了我一双次品。”即刻警告威胁:肯定性陈述、强式情态动词、激化语。“我要见店长。”直接要求补偿:祈使句、强式情态动词、激化语。“快给我换一双。”以上各情景抱怨策略语言表达的典型实例分析和模式抽象再一次印证了上文抱怨语言语行为层面三分法模式,从而证实了话语实践中句群高频率使用的现实。顺应理论(Verschueren,1999)指出,交际者能够从一系列可变异的语言选项中做出商讨性选择,言语交际是一个顺应与选择的过程,发话人在做出抱怨时顺应各种语境因素,不仅从语言形式,而且在话语策略(陈新仁,2004)上做出选择,以成功实施即时语境中的抱怨功能,达到交际目的。仔细分析社会地位和社会距离连续统,我们发现,针对听话人社会地位高和等同的组别以及朋友的组别,其抱怨语句群频率的使用明显高于其他的组别。使用句群通常是中心言语行为和辅助言语行为的组合,在实施抱怨的同时,附加过量话语信息如解释原因、指出问题等等。这表明当会话出现应对冲突时,尤其是对社会地位高和社会距离较疏远的听话人实施抱怨时,人们会借助信息过量解释原因、交代理由,从而为主言语行为的成功实施做出铺垫,以缓和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