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德惠市迎新遗址金代遗址发掘简报_第1页
吉林省德惠市迎新遗址金代遗址发掘简报_第2页
吉林省德惠市迎新遗址金代遗址发掘简报_第3页
吉林省德惠市迎新遗址金代遗址发掘简报_第4页
吉林省德惠市迎新遗址金代遗址发掘简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省德惠市迎新遗址金代遗址发掘简报

2008年7月22日至10月1日,为协助哈萨克斯坦高铁(哈尔滨至大连)的建设,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德惠市文物管理中心对吉林省德惠市的新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1422平方米,清理金代灰坑、灰沟、灶址等遗迹17个,出土包括双鱼水草圈带镜在内的陶、瓷、铜、铁、石、骨器等各类遗物114件。德惠市迎新遗址位于吉林省德惠市迎新村二队,东距德惠市区约1.5公里(图一)。遗址在2007年11月,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惠市文物管理所对哈大高速铁路沿线考古调查时发现并勘探,确认遗址的年代为辽金时期,分布面积约2万平方米。遗址地势平坦开阔,地表原为旱田,仅在遗址东南、西端包括小面积蔬菜大棚。由于考古发掘之前,遗址中心区域已被高速铁路施工方进行作业面平整时破坏无存,此次发掘只能限于遗址的边缘地带,探方的分布较为分散,部分探方据实际地貌,未按正方向布方,部分探方据遗迹走向扩方。一、广场和层积1.工程地质区分布,仅有小区、三此次发掘共分为四个发掘区,每区探方分别由西向东、由南至北顺次编号,在东、北方向各留1米宽的隔梁(一至四区编号为2008DYI~2008DYIV,以下叙述均省略2008DY)。其中一区位于遗址北部,是遗址保存面积最大的区域,共布正南北向10米×10米探方6个,5米×5米探方10个,加扩方实际发掘面积852平方米。二区位于遗址中西部,由于此发掘区的西部紧邻施工取土破坏区,东侧为此遗址征地范围的东缘,此区仅保存了一块东北—西南走向的长条形区域,仅能依实际地貌布方向为北偏东53°、5米×5米探方12个,加扩方实际发掘面积360平方米。三区位于遗址西南端,东侧为施工取土破坏区,西为道路,共布正南北向5米×5米探方4个,发掘面积100平方米。四区位于遗址东南部,地表原为蔬菜大棚,共布正南北向5米×5米探方4个、1米×10米探沟1条,发掘面积110平方米。四个发掘区总发掘面积1422平方米,发掘探方涵盖了遗址现存部分的所有范围(图二)。2.黑花土文化片遗址地层堆积简单,一、二、四区地层堆积两层,以ⅠT4北壁为例(图三,1)。第1层:表土层,黑褐色,土质疏松,厚10~25厘米,包含有少量植物根茎、现代垃圾,以及少量板瓦和泥质灰陶片。第2层:黄、黑花土,土质疏松,厚15~32厘米,遍布全方,包含有少量布纹瓦残片、陶器残片(IG1开口于此层下)。2层下为生土,黄色,质地坚硬。三区地层堆积可分三层,以ⅢT1、T2北壁为例(图三,2)。第1层:表土层,黑褐色,土质疏松,厚10~28厘米,包含有少量植物根茎、现代垃圾和零星青砖残块、布纹瓦残片。第2层:黄、黑花土,土质细腻疏松,厚5~35厘米,包含有极少量布纹瓦残片、泥质灰陶片(ⅢH1、G1开口于此层下)。第3层:黄、黑花土,比第2层颜色略偏黄,土质细腻疏松,深20~60厘米,厚10~20厘米,包含有少量青砖残块、布纹瓦残片和泥质灰陶片。3层下为生土,生土黄色,质地坚硬无包含物。二、遗物1.坑底灰坑的形制共清理7个,依平面形状可分为三种形制:不规则形(2个)、近圆形(3个)和近长方形(2个)。下面各举一例说明。ⅢH1,不规则形。位于ⅢT2北部,北端深入ⅢT4内。开口于②层下,打破③层、ⅢZ1和生土,平面呈不规则形,长径约2.1米,短径约1.8米,深0.3~0.42米。斜壁、平底,壁底无加工痕迹(图四,1)。坑内填土为黄、黑花土,质地极为疏松,填土内包含大量木炭碎屑,并在坑北部发现直径约0.5米、高约0.2米的成堆木炭,木炭横截面多呈圆形,直径约3.5厘米。坑内遗物丰富,除少量残碎难辨原形的青砖和布纹瓦外,另出土少量动物骨骼、泥质灰陶片,在灰坑不同深度的填土中出土砺石、陶饼、多件铲形铁镞、铁刀、铁锹、酱釉双系瓷罐以及1件保存完好的双鱼水草圈带镜。ⅡH1,近圆形。位于ⅡT3中部,开口于②层下,打破生土。灰坑平面近圆形,长径2.7米,短径2.64米,深约0.3米。弧壁、平底,壁底无加工痕迹。坑内填土为灰、黄花土,土质细腻疏松,较为纯净,出土少量青砖块和碎小的泥质灰陶片,无成形器物。ⅢH2,近长方形。位于ⅢT1东部和ⅢT2西部,灰坑南端深入ⅢT1和ⅢT2南壁之内。灰坑开口于③层下,打破生土,坑东北壁开辟为ⅢZ1的火门。灰坑平面呈圆角长方形,东西长约3.5米,南北宽约2.9米,深约1.05米,方向北偏西61度。侧壁形状不规则,北壁为直壁,东、西壁呈阶梯状,东、南侧壁在距坑底约0.3~0.35米位置向内平折成阶梯状,应是人为修建(图四,2)。坑内填土土色花杂,为黑褐土和黄土不规则混填,不同位置的坑内堆积不尽相同,填土土质疏松,包含大量木炭碎屑。坑内出土遗物包括零星残碎的青砖和布纹瓦,少量泥质灰陶片等,残片多极碎小,多数难辨原本的器物形制,更无可复原器。仅在坑底东北部,ⅢZ1火门两侧分两堆出土较多泥质灰陶片,经拼对为一件腹饰附加堆纹的陶瓮,仅存下半部分。此坑北壁开辟为ⅢZ1的火门,两遗迹开口层位相同,坑壁有人为加工成便于上下灰坑的台阶,此灰坑可能与ⅢZ1同时修建,其功用即为灶址火门外的操作区。2.地层结构及遗迹共清理灰沟6条,除ⅡG1、ⅡG2外,其余4条灰沟均开口于生土层顶面,打破生土,平面形状不规则,深度多不均匀,多一端浅、一端深。沟内填土也与沟口之上的地层填土无大区别,有的灰沟更无法清楚地划分沟内填土和上层地层间的界限。此类灰沟本身应为自然沟,而后被人类活动形成的堆积所填充。ⅡG2纵贯ⅡT4~T9,开口于表土层下打破②层和生土,沟南端被同样开口于表土层下的ⅡG1打破。沟平面呈带形,沟身曲折,宽窄、深浅不一,壁底凸凹不平,无加工痕迹,南北长约26米,宽0.4~2米,深0.2~0.5米。沟内填土花杂,由质地疏松,富含炭粒的黑褐色土与质地略坚硬的黄黏土混合填充,沟身不同位置两种填土的比例有别。其中沟南部ⅡT4、T5内填土均为黑褐土,炭粒含量较大,遗物主要出土于这一位置,包括较多青砖、布纹瓦残块和泥质灰陶片、夹细砂灰陶、黄褐陶片,陶器可辨器形有罐、壶、盘、盆、甑等,另出土陶球、陶饼、铁镞、铁刀、砺石等遗物。此沟的其余部分出土遗物较少,多为残碎严重的青砖和布纹瓦,以及极少量的泥质灰陶片。ⅡZ2的灶门辟于ⅡT5东北部的G2东壁之上。ⅡG1位于ⅡT4南部,开口于表土层下,打破ⅡG2、②层和生土。沟平面呈喇叭形,东北宽西南窄,沟东、西两端及深入探方东、西侧壁之下。直壁、近沟底处微弧,平底,清理部分长4米,宽0.5~2.5米,深0.5~0.58米(图四,3)。沟内填土一层,呈灰黑色,质地疏松,局部不均匀的夹杂草木灰、炭粒和红烧土。沟内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从功用不同可分为二类,一为建筑构件,多为泥质灰陶,可辨器形有瓦、砖,瓦多为板瓦,凸面素面,凹面施布纹,砖多残碎,原形不辨;二为日用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均残片,可辨器形有壶、罐,夹砂陶极少,可见碎小灰陶、黄褐陶片,无可辨器形。ⅠG3位于ⅠT2中部,开口于②层下,打破生土。平面呈不规则形,北半部宽深,南部窄浅,弧壁、底部不平,沟南端深入探方南壁之内。沟长约9.1米,宽1.3~4米,深0.2~0.55米,方向北偏东10°。沟内填土一层,与探方内②层堆积接近,为黄、黑花土,仅土色略深,之中局部夹杂较厚的灰白色草木灰,并包含零星烧土块和木炭,土质疏松。填土内包含少量碎小的布纹瓦片、陶器残片,零星铁器及动物骨骼。遗物多碎小,陶片表面光滑,似经长期水流冲击。陶片均泥质,可见灰陶和黄褐陶,可辨器形仅有双系鼓腹罐。动物骨骼保存较差,均为碎块,难辨原形,铁器仅出土铁刀1件。3.灶身及烟口形制共清理灶址4座,其中Ⅰ、Ⅲ区各1座,Ⅱ区2座,总体形制相同,均由灶门、火膛、烟道和烟囱四部分组成,各部位局部略有差别。其中除ⅡZ1灶门外侧已被取土破坏外,其余灶址均先在地表挖一深逾生土的坑或沟,作为烧火的操作区,在坑、沟的侧壁横向挖出打破生土的灶门,与火膛侧壁相通。在起建的地层表面下挖一打破生土的坑作为火膛,火膛灶口平面多近圆形,仅ⅡZ1灶口平面呈圆角长方形,火膛均呈袋形,口小底大,多斜壁或微弧,平底。在灶门相对的火膛一侧壁上横向挖掘斜坡状的烟道,长短不一,截面呈圆角方形或近半圆形,至地表时于地表以黄粘土修砌一高于地表的烟囱,烟囱垒砌完成后在烟囱内外用火焙烧,形成极厚的烧土,有的灶址烟囱侧壁极厚,烧土中夹杂未烧结的黄黏土块。灶门、灶口、灶址外缘亦保存长期用火形成的坚硬红烧土层,灶门、火膛、灶址四壁,有的灶址的烟道入口附近和灶址底部以泥涂抹光滑并烧烤成一坚硬烧结面,有的灶址内壁无进一步加工痕迹。ⅠZ1位于ⅠT7、T8内,东端深入T7东隔梁,开口于表土下,打破②层和生土,通长3.12米。火门近椭圆形,内壁抹光并烧结成黑色硬面。开口于ⅠH1东壁生土之上,长约0.52米,宽约0.45米、高约0.3米,横向挖掘火道与火膛相连,火道长约0.8米,宽0.3~0.4米,高0.2~0.3米。火道两壁及顶壁呈弧形,底面近平,顶壁有厚约10厘米的红烧土层。灶口近圆形,直径约0.5米,火膛袋状,深约0.56~0.64米,底径约0.7米,西接火门,东接烟道,斜弧壁,壁上有较坚硬的烧结面,底较平,为生土底,无加工痕迹,亦未见烧结面。火膛填土可分两层,上层为黑、黄花土,含少量烧土和木炭,质地疏松,见数块极小的泥质灰陶片,下层为厚约10厘米极为纯净的白色草木灰,未见遗物。烟道长约0.94米,宽、高均约0.3米,截面平面近长方形,两壁竖直、光滑平整,壁上有一层厚约1厘米的深灰色烧结面,人为修整痕迹明显,顶壁略弧,局部残存坚硬的烧结面,底部堆积一层厚约10厘米的灰白色草木灰,下为红烧土硬面。与火膛及烟囱相接部分呈椭圆形,略宽于烟道。烟囱平面呈椭圆形,长径约0.9米,短径约0.6米,底大上小,残高约0.2米,出烟口呈椭圆形,偏于外侧,长径约0.45米、短径约0.3米,内壁与烟道倾斜相接,有较硬的烧结面,外壁残存有较厚的红烧土,烧土质地疏松,之中包含未完全烧结的黄黏土块。烟囱内填土黑褐色,含较多烧土颗粒,质地较为坚硬,仅在烟囱出烟口周边发现数块红色页岩残块,可能与灶址有关,仅在烟囱出烟口外出土铁针1件,此外不见其它遗物(图五,1)。ⅡZ1位于ⅡT6西北部,西端深入ⅡT6西侧扩方,开口于②层下,打破生土,残长2.4米。灶址西侧被取土破坏,火门残半,在生土上横向挖掘而成,内壁保留厚约10~20厘米的烧土,残长约0.4米、高约0.4米,火门直接与火膛相连。灶口呈圆角长方形,长约0.6米、宽约0.5米,火膛袋状,深约0.55~0.6米,弧壁、侧壁有较坚硬的烧结面,平底,底平面呈圆形,径约0.75米,为生土面,无烧土,较为坚硬。与火门相对位置的火膛侧壁,高于火膛底面约5厘米,横向挖掘烟道,烟道长约0.77米,入口宽高,宽约0.4米,高约0.22米,出口低窄,宽约0.16、高约0.13米。截面近长方形,四壁烧结成厚薄不均的烧土面。经解剖,可见烟道顶部烧土之上保存有厚4~6厘米的黄黏土,与生土为同层堆积,可知烟道为横向挖掘生土制成。烟囱已残缺,仅存出烟口,出烟口平面呈圆角长方形,与烟道相接处直壁,外侧斜壁,长约0.6米,宽约0.45米,四壁无烧结面。火门、火膛内填土黑褐色,含较多烧土和炭粒,质地疏松,烟道和出烟口内填土黄褐色,含少量炭粒和烧土,烟道底部见少量黑灰。灶址内未见任何遗物。ⅡZ2位于ⅡT5东北部,东端深入T5东隔梁和东侧扩方,开口于表土下,打破②层和生土,通长3米。火门在ⅡG2南壁上横向挖掘而成,平面呈梯形,口宽约0.4米、高约0.28米。火门与火膛间以长约0.45米的火道相连,火道与火门同高,宽约0.3米。灶口平面呈圆形,直径约0.5米,周边保存厚0.1~0.3米的烧土。火膛袋状,深约0.5米,弧壁、侧壁有较坚硬的烧结面,圜底,底平面直径约0.7米,为原生生土面,较为坚硬。与火门相对位置的火膛侧壁,横向挖掘烟道,烟道呈斜坡状,长约1.2米,中部较宽,两端略窄,烟道入口处较高,向出烟口方向渐矮,宽约0.18~0.3米,高0.17~0.3米。烟道横截面近半圆形,底部平整,烟道四壁烧结成厚薄不均的烧土面。经解剖,可见烟道顶部烧土之上保存有厚5厘米的黄黏土,与生土为同层堆积,可知烟道为横向挖掘生土制成。烟囱保存较好,平面近椭圆形,长约1.2米,宽约0.5米,以黄色粘土垒砌后,焙烧成质地坚硬的烧土,残高0.1~0.16米。出烟口位于远离火膛一侧,平面呈椭圆形,长径0.35米、短径0.2米、深0.25米,上半部高于地表,下半部在生土面上下挖而成,与烟道相接处呈钝角。火门、火膛内填土黑褐色,含较多烧土和炭粒,近底处富含灰白色草木灰,质地疏松。烟道和出烟口内填土黑褐色,含大量炭粒和红烧土粒,烟道底部见少量黑灰。灶门外侧填土出土一件可复原的板瓦,可能为遮挡灶门之用,火膛内出土数块极碎小的泥质灰陶片,不可辨器形,烟道、烟囱内无遗物出土(图五,2)。三、出土遗物此次发掘共出土陶、瓷、铜、铁、石、骨器等各类遗物114件。其中以陶器数量最多,其次为铁器,其余器类数量较少。现以质地之不同分述之。1.盘口杯泥质灰陶,设装件结构,见图2,5,5陶器数量最多,共收集52件,依功用可分三类:日用陶器,砖、瓦类建筑构件,以及陶质工具。日用陶器数量最多,均残片,无可复原器,收集32件。陶器均轮制,火候很高,陶质坚硬。以泥质陶占绝大多数,泥质陶以灰陶为主,此外还可见极少量黄陶、红褐陶、灰褐陶,器形可见罐、盘、盆、壶、瓮、钵、甑。夹砂陶数量极少,仅见零星红褐陶、灰褐陶残片,无可辨器形。陶器多素面,纹饰仅见极少量的附加堆纹、戳印纹、凹弦纹。罐数量最多,以口沿形制分为三型。A型:卷沿。数量最多,依腹部形态分为两个亚型。Aa型:鼓腹。ⅠT7②:3,泥质灰陶,敛口、圆唇,残高6厘米(图六,1)。ⅠT6②:9,泥质黄褐陶,敛口、圆唇,残高7厘米(图六,2)。Ab型:弧腹。ⅠT6②:14,泥质灰黄陶,敞口、圆唇,残高7厘米(图六,3)。ⅡG2:14,泥质黄陶,敛口、圆唇,沿下有一圆孔,残高6.4厘米(图六,4)。B型:折沿。ⅠT10②:1,泥质灰陶,敛口、圆唇,沿下对称附一对竖桥耳,腹中部以下残缺。口径13.4、残高12.6厘米(图六,5)。C型:低领。ⅡT12②:1,泥质灰陶,敛口、圆唇、弧腹,腹中部以下残缺。残高11.5厘米(图六,6)。盘ⅡG2:11,泥质灰陶,敞口、圆唇、斜壁、平底。高2.2厘米(图六,7)。ⅡG2:17,泥质青灰陶,敞口、圆唇、折沿,斜壁内弧,平底,器底周缘有一周抹棱。高3.4厘米(图六,8)。盆多为口沿残片,仅1件为器底。口沿形制相同,均为敞口、卷沿、圆唇、斜直腹。ⅠT6②:12,泥质灰陶,残高10.2厘米(图六,9)。ⅢH2:1,泥质青灰陶,残高11厘米(图六,15)。ⅡT5②:2,泥质青灰陶,口沿残缺,器身腹部略呈“S”形弧曲,平底。残高8厘米(图六,11)。长颈壶形体较大,仅存口沿残片,敞口、长颈,以口沿部特征分为两型。A型:圆唇加厚、折沿。ⅡG1:1,泥质青灰陶,口径17.2、残高9.6厘米(图六,12)。B型:卷沿,多尖唇或方唇。ⅠT4②:7,泥质灰陶,尖唇,残高8.8厘米(图六,13)。盘口壶1件(ⅡG2:18),残存部分口沿,直口、圆唇,沿外一周凸棱,形成假盘口,短束颈,颈下残缺。残高4.6厘米(图六,10)。瓮均残片,除1件为器身中下部外,其余多为口径很大、胎体厚重的口沿。ⅠT6②:8,残存部分口沿,泥质灰陶,敛口、卷沿、圆唇、鼓腹。残高4.8厘米(图六,14)。ⅢH2:3,残存器身中下部,泥质青灰陶,弧腹,腹部残存三周戳印附加堆纹,平底。残高约57厘米,腹径约55厘米,底径约31厘米(图六,16)。甑均为底部残片,形制相同,平底,底面有大孔,孔缘抹光。ⅠT9②:1,泥质灰陶,残高4.8、底厚0.8厘米(图六,17)。ⅡG2:15,泥质灰陶,仅存部分甑底,底厚0.8厘米(图六,18)。钵1件(ⅠT2②:1),残存部分口沿,直口、方唇,沿外饰一周戳印花边,上腹较直。残高5.4厘米(图六,19)。建筑构件数量较多,可见砖、瓦,收集6件。砖均青灰色,只见极小的残块。瓦多残片,仅复原1件板瓦。均模制,凹面施布纹,凸面素面,均泥质,多呈青灰色,少量为灰褐色、黄褐色,火候较高,质地坚硬。板瓦1件(ⅡZ2:1),可复原,泥质灰褐陶,平面呈梯形,凸面素面、凹面遍布布纹,两端头抹光平整。通长35.6、端宽分别为20.8和23厘米(图七,1)。檐头板瓦4件,均残,檐头纹饰各不相同。3件以阳刻模具在板瓦檐头滴水处模印纹饰,1件为戳印纹饰,纹饰皆阴纹,板瓦表面涂抹一层白灰。ⅠT6②:1,青灰色,滴水模印人字纹。残长16.6、宽8厘米(图七,2)。ⅠT15②:7,灰色,滴水模印草叶纹,残长8.4、宽7厘米(图七,3)。ⅠT4②:6,灰褐色,滴水模印弯月形、柳叶形纹饰。残长8.5、残宽7.8厘米(图七,4)。采:8,灰色,滴水上部施一道凹弦纹,弦纹下不规则地饰长方形戳点纹。残长8.8、宽14厘米(图七,5)。筒瓦均残片,仅收集1件。ⅠT15②:6,黄色,残存瓦尾,短舌,身舌钝角相接,瓦身凸面保存多道刮痕。残长6.5、宽10厘米(图七,6)。陶制工具可见陶球、陶饼和纺轮。陶球9件,泥质,火候多较低,陶色不均,形制相同,均手制成圆球状,大小略有差别。ⅢT2②:1,黄褐色,直径3.5厘米(图七,7)。ⅡT2②:1,黄色,直径2.6厘米(图七,8)。ⅡG2:4,黄色,直径1.3~1.5厘米(图七,9)。陶饼3件,形制有别。ⅢH1:5,泥质灰陶,手制成圆饼状,一面略平,一面圆鼓。直径2.6~2.8厘米,厚约1.7厘米(图七,10)。ⅡG2:7,泥质黄褐陶,手制成圆饼状,两面近平,外缘抹光。直径约3.2、厚约0.9厘米(图七,11)。ⅠT7②:1,泥质灰褐陶,以凹面施布纹、凸面素面的板瓦残片打制而成,平面近圆形。直径约6、厚约1.4厘米(图七,12)。纺轮2件,形制相同,均以泥质陶片磨制而成,器身为圆饼状,平面近圆形,上下面磨制平整,周缘磨制光滑,正中双向对钻一圆孔。ⅠT5②:1,灰色,直径约4.4、厚约1.3厘米(图七,13)。ⅡT2①:2,黄褐色,中心圆孔未钻透,为半成品,直径4~4.3、厚约1.3厘米(图七,14)。2.b型,设骨即石刀,下至木柄铁具设计方案数量较多,共出土43件,器类包括武器、农具、工具等。镞25件,均锻制,以镞尖形制可分为两型。A型:1件,柳叶形镞尖。ⅢH1:2,尖部略残,方铤。残长4.8、铤长1.5厘米(图八,1)。B型:24件,平铲状镞尖,镞身呈四棱柱状,方铤,以镞身中部形制可分为两个亚型。Ba型:15件,直身。ⅢH1:6,通长10.5、铤长4.8厘米(图八,2)。Bb型:9件,镞身中部内收。ⅠH1:2,通长13.2、铤长5厘米(图八,3)。1件(ⅢT1①:1),以铁片卷成中空的圆锥体,尖端残缺。残长8.3、銎内径1.4厘米(图八,4)。刀8件,均锻制,以刀身形制可分为四型。A型:4件,刀身较小,直背,斜直刃,近肩部略弧,后部有内收的铁柄,以安装木柄。ⅠG3:1,完整,通长12.6、刀身长8.3厘米(图八,5)。ⅡG2:5,尖略残,残长14.3、刀身残长10.1厘米(图八,6)。B型:1件(ⅡG2:6),形体较大,直背、弧刃,刀身后部斜收,柄部残断。残长14.8、刀身长13.5厘米(图八,7)。C型:1件(ⅢH1:7),残存刀尖,形体较大,刀身厚重,直背、直刃,刀尖处背、刃弧收,形成刀尖。残长20.3、宽3.2厘米(图八,8)。D型:1件(ⅠT4②:1),尖部略残,刀身近牛角形,弧背、弧刃,尖端上翘,长柄。残长19.2厘米,柄长8厘米(图八,9)。针ⅠZ1:1,尖残,器身圆柱形,一端为圆形针鼻,尖端残缺。残长11.3厘米(图八,10)。凿ⅢT4①:2,残,锻制,器身呈四棱柱状,前端锻成扁铲形直刃,后部残缺。残长8.3、刃宽2.2厘米(图八,11)。环ⅢT1①:2,中部为一圆形铁环,环上保存两个相对的环鼻,环鼻以扁平铁条弯折成“T”字形,一个环鼻保存完好,上存2垫片,一垫片保存完好,呈圆形,一垫片残。另一环鼻仅存后部,前半部残断。环外径5.8厘米(图八,12)。铁构件ⅠT6②:2,以长条形铁片制成,一端卷成圆筒,另一端中部为一圆孔,孔内接一铁环鼻,环鼻外残存铁垫片。通长11.8厘米(图八,13)。剑采:1,残,圆尖,双直刃,后部残缺,残长13、宽2.6厘米(图八,14)。锥ⅢH1:12,四棱方锥状,一端为横截面呈长方形铁銎,銎内横贯一铁钉,铁钉仅余头尾,锥身中部残断,通长约13.6厘米(图八,15)。镰ⅢT1③:1,由刀身和柄部两部分组成,刀身前宽后窄,前端呈一斜尖,直背、直刃、刃部不锋利,刀身后部与柄部呈钝角相接。通长29、刃宽5~8厘米(图八,16)。锹ⅢH1:11,锹头与铁銎一体锻制而成,平面呈铲形,锹身纵向略有弧度,刃中部略内凹,锹头两侧边略外鼓,圆肩,铁銎残半,残长约30厘米,锹头长约24厘米,刃宽约20厘米(图八,17)。铧ⅣT1②:1,残存后部,后端伸出两个近三角形的翼,器身一侧呈平面,一侧完好的三边均有一抹斜面,尖端残缺。残长6.6、宽14厘米(图八,18)。3.黄釉、白色釉数量极少,轮制,多制作粗糙,白瓷残片居多,另出土酱釉双系罐1件,采集黄釉折肩罐1件。酱釉双系罐ⅢH1:9,口沿部分略残,敞口、尖唇、束颈,颈下附双系,垂腹,沿下至底制成九道横向瓜棱,底中部略凸,圈足。黄胎,胎质粗糙,含较多小沙粒,内外壁皆施酱釉,外壁施半釉。器身一侧表面釉质受灰坑内草木灰形成的草酸腐蚀,釉色脱落呈灰白色,并沾有黑色炭迹。口径3.1、腹径8.3、底径5.3、高10.6厘米(图九,1)。黄釉折肩罐采:6,施工方挖掘电缆沟时出土。直口、折沿、方唇、束颈、折肩,直腹中下部略内弧,平底,有一极矮圈足。黄胎、棕黄色釉,内壁施满釉,外壁施釉至圈足,底不施釉。口径7、底径6.7、高11.4厘米(图九,2)。4.金鱼镜图29件,包括1件双鱼水草圈带镜,1件青铜钩形饰,7枚铜钱。双鱼水草圈带镜ⅢH1:10,铸造,圆形、圆纽,以一周同心圆凸棱分内外两区,内区两条鲤鱼同向回游,展鳍折尾,鳍鳞较为清晰,衬底布满水波纹,水波纹之中可见多处凸起,可能为水草或水泡,外圈一周水草纹,素缘。此镜出土时周边存在较多木炭,器表一半左右被木炭沾染,呈黑褐色,器表局部见白锈(此镜的成分及锈蚀分析详见后文《吉林省德惠市迎新遗址金代双鱼镜的检测与研究》)。直径约13厘米,镜缘宽0.7~0.8厘米,厚0.4厘米,纽径约1.4厘米,纽高约0.7厘米,重361克(图版二,12)。钩形饰ⅠT4②:5,铸造,以两端尖的圆条状铜丝弯曲成钩形。通长约1.5厘米(图八,19)。铜钱7枚,有“开元通宝”、“熙宁通宝”、“元丰通宝”等。5.件5件出土7件,包括磨盘、杵、砺石、石刀。磨盘2件。采:5,以灰白色石灰岩琢制而成,平面呈圆形,现已残半,正中一圆孔,正面琢制三组方向不同的凹槽,背面琢制平整。直径约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