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范_第1页
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范_第2页
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范_第3页
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范_第4页
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留罐技术操作规范一、概述留罐法,又称坐罐法,是中医拔罐疗法的一种,指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留置一段时间的拔罐法。留置时间一般为5~10分钟,它可用于拔罐治疗的大部分病症,是最常用的拔罐法。又分为多罐和单罐。适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脘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二、操作方法【用物准备】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根据拔罐方法及局部情况备纸片、凡士林、棉签、0.5%碘伏、镊子、干棉球、三棱针或梅花针、纱布、胶布等。【操作方法】1.点火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1)闪火法:是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95%酒精棉球一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按扣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2)贴棉法:是用大小适宜的95%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中段(不要过湿),点燃后迅速按扣在应拔的部位。3)投火法:是用易燃烧纸片或95%酒精棉球(拧干)一个,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此法适用于侧位横拔。2.起罐右手扶住罐体,左手以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操作程序】1.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3.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合适火罐,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4.根据拔罐部位及所备用物,选用不同的点火方法。5.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方法。6.起罐后,如局部有水泡或拔出脓血,应清洁局部皮肤,作常规消毒,外涂所需药物,必要时覆盖消毒敷料。7.操作完毕,协助病人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8.清理用物,归还原处。三、注意事项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2.拔罐时应采取适当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3.拔罐过程中随时观察检查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4.防止烫伤和灼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如拔罐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外涂龙胆紫,保持干燥,必要时用无菌纱布覆盖固定。5.凡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清洁消毒,擦干后备用。闪罐技术操作规范一、概述当火罐吸着体表后,立刻除去、又吸上,随拔随除,反复多次,直至皮肤潮红的火罐法。二、操作方法【准备工作】各种规格的竹罐、玻璃罐、用95%乙醇浸润的消毒棉球、镊子、火柴或酒精灯等。【操作步骤】1.选择部位。2.用镊子夹l~3个95%的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l~3圈再抽出,并迅速将罐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然后又立即取下,再迅速拔住,反复多次地拔上起下。三、作用原理及适应症通过反复的拔、起,使皮肤反复的紧、松,反复的充血、不充血、再充血形成物理刺激,对神经和血管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可增加细胞的通透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营养供应,适用于治疗肌萎缩,局部皮肤麻木酸痛或一些较虚弱的病证。四、注意事项1.施罐手法要纯熟,动作要轻、快。2.以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为度。3.采用闪火法注意操作时罐口应始终向下,棉球应送人罐底,棉球经过罐口时动作要快,避免罐口反复加热以致烫伤皮肤,操作者应随时掌握罐体温度,如感觉罐体过热,可更换另一个罐继续操作。走罐技术操作规范一、定义:走罐,亦称推罐,即在拔罐前,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上一层凡士林、板油等润滑油做为介质,再以闪火法或滴酒法将罐吸拔于所选部位的皮肤上,然后,医者以右手握住罐子,以左手扶住并拉紧皮肤,在向上、下或左。在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至瘀血时,将罐起下。二、操作方法:1、掌握拔罐吸力。轻吸:拔罐后,罐内皮肤被负压吸收突起约3毫米左右,或采用“中、小号(面积)”火罐吸拔;重吸:罐内皮肤约吸收突起4毫米左右,或采用“大号(面积)”火罐吸拔,或者用好轻松真空罐具。2、启动走罐术。术者一手(左)按住罐旁近端皮肤,另一手(右)握住罐具,用力向远端推移,并折返重复移动数次。3、控制走罐频率。缓走:约每秒钟将火罐来回推移1次;快走:约每秒钟将火罐来回推移2次。4、吸力与频度组合。按临床需要,选择轻吸缓走、轻吸快走、重吸缓走、重吸快走等方法。5、掌握走罐时间。每一组穴位一般按需分别走罐约5~10秒钟。6、密切观察罐痕。按需走罐至局部皮肤出现淡红色、红色、深红、微紫。7、治则治法。一般以重吸、快走、较长时间、肤色出现深红或微紫程度为强刺激,适用于实证病例,或背腰、四肢部位的走罐;以轻吸、缓走、较短时间、肤色出现淡红或红色为轻刺激,可用于虚证病例,或胸、腹部位的走罐。8、治程安排。急性病症,第一次走罐后,视病情和局部罐痕吸收情况,必要时,可隔12~24小时,或异位另选穴位再行走罐;慢性病症、康复病例,一般间隔3天左右施走罐术一次,3~5天为一疗程,休息两周后可继续施行走罐术。三、主治病症: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哮喘、支气管炎、百日咳、冠心病、心律不齐、中暑、肺水肿、急性胃肠炎、胃痛、小儿消化不良、高血压、中风后遗症、糖尿病、头痛、胁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腰背痛、痛经、月经不调、乳腺炎、术后肠粘连、荨麻疹、带状疱疹、牙痛、扁桃体炎等。四、注意事项:1、本疗法应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之部位,走罐前,在罐口或皮肤上涂上凡士林之类的润滑油,现时便于推动,减少疼痛;二则避免皮肤损伤。2、推罐时,动作缓慢,用力均匀,要求罐口有一定的倾斜度。即后半边着力,前半边略提起,这样上、下、前、后、左、右地移动,就有会产生较大的阻力。3、走罐疗法宜选用口径较大的罐子,罐口要求圆、厚、平滑,最好使用真空罐像好轻松拔罐器那样的。针罐技术操作规范一、定义:针罐疗法就是根据病情需要,先在病人体表的施治穴位上用针刺入,病人“得气”后,随之在此穴位带针拔上火罐,把针扣在火罐中。这种同时实施针刺、拔罐的治疗方法叫做针罐疗法。二、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1、该方法一般使用于面积较大及肉厚部位,容易使用较大罐口的火罐进行拔罐治疗的部位;不能使用于面部等肉薄及影响形象部位。2、要求患者处于正确位置,如俯卧位、正坐位、平卧位等,治疗期间不能活动。3、按照针刺要求与进针原则,现在施治穴位上用针刺入,使病人“得气”。迅速将罐扣在针刺穴位上,把针扣在火罐中。留罐时间约15分钟左右。起罐时,一手持罐,一手拇指轻按罐口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后,将罐取下。然后快速将针拔出。4、中、重度心脏病、血友病、出血倾向疾病、极速衰弱者、身体过瘦、小儿及老人、孕妇禁用针罐疗法。刺络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范一、概述 针刺拔罐疗法是运用皮肤针叩刺患处,再在局部拔上火罐,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本疗法是现代在刺络法和拔罐法结合而成的基础上发展的。刺络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记载,“毛刺”、“浮刺”等即为刺络法的雏形。分类1、局部扣刺拔罐:在病变局部,由外围向中心叩刺,再在被扣部位拔罐。2、穴位叩刺拔罐:在选定的某些穴位上叩刺后拔罐。3、循经叩刺拔罐:取疾病与脏腑络属相关的经络或循行经过病处的经络为主进行叩刺拔罐。叩刺及拔罐的顺序应同经脉的循行路线相一致。4、整体叩刺拔罐:根据病情需要,合理选择上述2~3种方法结合进行治疗。二、治病机理《素问·皮部论》说:“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十二皮部与经络、脏腑联系密切,运用皮肤针叩刺皮部,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促使机体恢复正常,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三,操作方法:1、叩刺方法:皮肤常规消毒,右手握针柄,以无名指、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小鱼际处,以拇指、中指夹持针柄,食指置于针柄中段上面,叩刺病变部位。叩刺完毕,即在被叩刺部位拔罐,约5分钟后起罐。2、刺激强度:叩刺分轻刺、重刺和中等刺法三种,不论轻刺、重刺都应注意运用腕部弹力,使针尖刺到皮肤后,由于反作用力而使针弹起,可减轻叩刺时的疼痛。(1)轻刺:用力较小,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愈短愈好。临床常以病人无疼痛感,仅皮肤略有潮红为度。(2)重刺:用力稍大,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可稍长。患者稍觉疼痛,皮肤潮红,但无渗血为度。(3)中刺:介于轻重刺之间。3、刺激速度:速度要均匀,防止快慢不一、用力不均地乱刺。针尖起落要呈垂直方向,即将针垂直地刺下,垂直地提起,如此反复操作。不可将针尖斜着刺入和向后拖拉起针,这样会增加病人的疼痛。四、禁忌症局部皮肤有创伤及溃疡者,不宜使用本疗法。五、注意事项1、注意检查针具,当发现针尖有钩毛或缺损、针锋参差不齐时,要及时更换。2、针具及针刺局部皮肤(包括穴位)均应消毒。针具一般用75%酒精浸泡30分钟即可使用。重刺后,局部皮肤须用酒精棉球消毒,并应注意保持针刺局部清洁,以防感染。24小时内不要沐浴。3、本疗法的疗程,一般视病情轻重和病人体质而定,通常隔天1次,临床多以1~3次为一个疗程。药物拔罐技术操作规范一、适应症寒湿痹痛、哮喘、咳嗽、疮疡将溃或已溃脓毒不泄的疾患二、物品准备治疗盘、竹罐、镊子、湿冷毛巾、中药(用纱布包好)煮锅。三、操作方法1、置中药包于煮锅内,加水煮沸,将竹罐数个投入药水中同煮5~10分钟。2、用镊子夹罐底端取出(罐口朝下),甩出罐中水珠。3、用折叠的冷毛巾紧扪罐口(降低温度,以免烫伤),乘热急速将罐叩在应拔部位上。4、留罐10~20分钟后起罐,一次可拔10余罐。5、有脓液者应清除干净或局部覆盖消毒敷料。四、注意事项1、拔罐时应釆取适当的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2、根据拔罐部位选用大小合适的火罐,并仔细检查罐口边沿是否光滑,有无裂痕。以防损伤皮肤或漏气。3、拔罐动作要做到稳、准、快,留罐过程中,要随时检查罐子吸着情况。4、凡高热抽搐、出血性疾病、皮肤有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拔罐。5、如拔罐局部出现较大水泡,要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再涂以龙胆紫,并用无菌纱布覆盖,防止感染。

刮痧拔罐技术操作规范一、操作规范:1、在操作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后,操作者手持刮痧板(或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在施术部位按一定的力度刮拭,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2、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从内向外刮拭。3、刮痧关键在于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重而不板,轻而不浮”是力度的要求。刮拭操作时,要不停地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快而不滑,慢而不滞”是速度的要求。4、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5、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

6、用闪火器(镊子、血管钳或细铁丝制作)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7、一手持罐,罐口向下,另一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闪火器,迅速伸入罐内闪火立即退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

8、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5~15分钟。

9、起罐时,一手按住罐口皮肤,另一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10、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二、注意事项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2、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4、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5、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6、刮痧板一定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拔罐时应使病人保持舒适位置,拔罐部位须平整,肌肉较丰满处。骨骼突出、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7、拔罐前应仔细检查罐口是否光滑,罐体有无裂痕,以免损伤皮肤,或中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