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研究_第1页
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研究_第2页
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研究_第3页
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研究_第4页
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gdp年均增长9.8%(图1)。9.2%(图2)。现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中心。工业化过程的赶超式增长,对于中国摆脱贫困陷阱贡献巨大。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持续性结构转变和增长动力发生了新变化,居民生活质量问题备受关注。基于以上背景,为了对我国居民生活质量做出一个基本的评估和判断,课题组建立了评价城市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并依据这一体系对我国30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生活质量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一、城市生活质量的测量与评价设计生活质量作为一个备受关注的主题进入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决策者的视野,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上个世纪90年代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umanDevelopmentIndex)”的开发,推动了对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看,Brock(1993)、Diener&Suh(1997)认为,这个概念应该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即社会学角度、经济学角度以及立足于主观幸福感角度定义的生活质量。维基百科认为,生活质量用来指称个人的总福利,包括个人生活中的情感、社会和物质诸方面;世界银行认为,生活质量是人们的总福利,包括有形的物质福利和诸如环境、国家安全、个人安全、经济自由等无形的福利;世界卫生组织把生活质量定义为个人对于生活于其中的文化、价值系统的感觉,这种系统与他们的目标、期望、规范、兴趣等密切相关,生活质量反映了个人身体健康、心理状态、独立性、信仰及社会关系等诸方面。这些定义基本包含了社会、经济和主观感受等被普遍认同的生活质量理念,也反映了现代人们对于自身生活状况的整体认识状况及持续改进期望。立足于生活质量的上述理念,研究者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之于生活质量的影响给予了关注。“Easterlin悖论”指出,西方国家过去几十年国民收入的增长,并没有带来人们幸福水平的相应提高(Easterlin,1995)。这一认识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和争论。Shields&Price(2005)、Lelkes(2006)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满意度与收入的回归分析显示,二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而且发展中国家的回归系数较之于发达国家为高;Alesinaetal.(2004)运用大样本数据,对幸福度与宏观经济变量以及GDP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的协同关系进行了考察;Clarketal.(2008)考察了个人幸福度与他人的对比以及个人幸福度现在与过去的对比,认为个人幸福度与两个对比之间均存在负相关。衡量生活质量满意度的更加完善的方法,是将生活质量的主客观状况分解为各种指标维度,并通过指标数值的静态表现和动态变化,展示生活质量的截面对比和动态对比,指明生活质量持续改进的路径和方向。从实践上看,目前,生活质量指标评价设计已被广泛应用于国际、国内对比,不仅包括客观维度(经济、社会)的指标,而且包括主观维度(调查)的指标,且客观维度指标与主观维度指标相结合,已经成为普遍趋势。(1)国家生活质量(调查)指标体系。根据生活质量理念,国家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设计———无论是客观指标体系,还是主观指标体系,一般都综合了社会、经济、个人的相关问题,试图从一些主要方面尽可能将居民生活状况反映出来。指标设计方面,以维基百科提供的国民幸福指数(GrossNationalHappiness)为例,该指标体系包括以下七个衡量维度:经济状况;环境状况;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工作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政治环境等。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个衡量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以及类似研究,是对福利经济学理念的进一步拓展,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内核,融入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社会及个体福利提高的诉求和理念。即使是国家层面上生活质量的指标评价,也可以根据所考察问题的不同,在指标选择和设计方面有所侧重,这种侧重主要体现在主要衡量维度之下的细项指标的设计方面,在这种情况下,指标设计体现了研究者的认识深度和对生活质量这个复杂概念的总体把握能力。欧洲生活质量调查指标(EFILWC,2005,表1)提供了这方面的一个典型实例。该体系的特征在于,突出了个人福利状况及福利改进的主要方向,指标清晰而易于把握,通过个人问卷调查达到国家生活质量评估的目的。(2)城市生活质量(调查)指标体系。类似于国家层面上的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城市生活质量评价同样对社会、经济和个人的主观感受进行综合,不过,城市生活质量指标设计更加突出城市的特点,而不是简单地把国家层面的评价指标复制过来。CP-PHD(2002)提供了加利福尼亚帕萨迪纳市生活质量调查指标评价体系,该体系包含了生活质量理念所强调的社会、经济和个人福利感受的所有元素。但是,与国家层面的指标体系比较起来,城市层面的指标体系突出了城市规划管理和宜居特色。城市宜居性、便利性、可持续发展,构成城市生活质量评价的主线。就国内研究情况看:孙峰华等(2005)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对城市人口生活质量研究的基础上,依据中国的实际,创建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中国31个省会城市人口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排序和等级划分。王培刚、衣华亮(2007)根据对全国东中西部八个省会城市居民进行的主观生活质量即生活满意度的抽样调查,运用因素分析法和多元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谢颖(2007)以全国8个城市1600多个样本的实证调查的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对应分析等方法,对影响生活质量的经济收入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揭示了个人的经济收入状况与主观总体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刘晶(2009)根据城市居家老人生活质量评价的若干指标,对上海城市居家老人分事件类别的主观满意度及其整体生活状况的满意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影响整体生活满意度评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经济状况因素、身体健康因素、心理健康因素、社会支持因素、婚姻状况、参与老年活动因素。基于生活质量的普遍理念和国内外通行的城市生活质量评价指标设计方法,以公共财政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理论为依托,本项目组建立了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标体系(CCLQI)。二、本研究项目中生命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形成方法CCLQI分为三个部分:主观指标体系、客观指标体系以及由主客观指标体系加权形成的衡量城市生活质量的指数体系。(一)城市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调查的问卷设计CCLQI的主观指标体系包括以下7项指数:收入现状满意度指数、收入预期满意度指数、生活成本满意度指数、生活改善满意度指数、生活环境满意度指数、生活便利满意度指数、生活节奏满意度指数。上述7项指标不仅涉及到了人们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成本,也包含了城市的宜居性以及人们所承受的生活压力,因此基本上可以反映出现阶段我国城市居民对所在城市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为了获取30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生活质量的主观满意度指标,我们采用了国际通用的调查问卷形式,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的调查方式。根据这种调查方式,要保证能够高质量地收集数据,一方面要保证抽取样本的随机性,使得样本调查结果可以推估总体;另一方面也要满足时效性和样本分布的广泛性。为此,我们对电话号码的抽取采用分层二阶段随机抽样方法。第一阶段按照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分布分层;第二阶段在城市行政区内,按照电话局号码分层,保证本次调查在城市空间分布上的广泛性,同时用随机尾数拨号法抽取电话号码,以保证抽取样本的随机性。利用以上抽样方法抽取的样本遍布30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总共拨打了近7万个电话,调查最终获得6409个有效样本,95%的置信度下指数的绝对估计误差可以控制在±0.27以内。本次城市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调查的问卷是根据CCLQI的7个主观指标设计的,并根据7项指标向受访对象提出了相关问题。此外,还附带询问了受访者的年龄阶段、学历、是否在职、是否本地人等一些问题。问卷将CCLQI的7个主观指标中的每一个问题都给出了5个答案,并分别对5个答案赋值。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与客观指标体系相衔接,我们将收入现状满意度指数和收入预期满意度指数的得分分别赋予60%和40%的权重,加权平均后得到城市生活水平满意度指数。CCLQI的主观指标体系及答案赋值见表2。每个城市在每个主观指标上的得分按照如下方法得出:按照受访者的答案的赋值得分情况,得出所有受访者的总得分,用总得分除以总人数,得到每个主观指标的得分即主观满意度指数。(二)生活质量客观指数的计算是可获性法CCLQI客观指标体系的设计,试图从细项指标(二级指标,表3)的设定方面反映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福利含义。为此,我们设计了6个一级指标,6个一级指标又涵盖了25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的设计保持了与主观指标相一致的口径,目的是实现主客观指数的对接,以便于城市生活质量总指数的计算。CCLQI客观指数的计算方法是,运用因子分析法计算30个城市生活质量二级指标的因子得分,将二级指标求平均得到一级指标的因子得分;然后根据一级指标的因子的得分计算生活质量客观指数,使之能够与主观指数对接;最后按照功效系数法进行调整。由于可获性数据是2009年以及之前的数据,因此,2010年的各项指标数据是根据2006~2009年指标值的增长率算术平均推算出来的。根据一级指标,分别定义本报告的社会经济数据指数即客观指数:生活水平客观指数、生活改善客观指数、生活成本客观指数、生活便利客观指数、生活环境客观指数、人力资本客观指数。同时,我们还用25个二级指标定义了6个一级指标。(1)(见表3)(三)城市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分类CCLQI分别给主观满意度指数和客观指数赋予40%和60%的权重,加权得出每个城市在每个指标上的得分情况,得到如下5个分指数:居民生活水平分指数、居民生活改善分指数、居民生活成本分指数、居民生活便利分指数、居民生活环境分指数。将分指数进行平均加权,即得到城市生活质量总指数。同时分别将客观指数和主观指数求平均,得到城市生活质量社会经济数据指数(客观指数)以及城市生活质量满意度指数。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对生活质量影响的很重要因素,主观指标体系中的生活节奏指数和客观指标体系中的人力资本指数,由于主客观指标不能统一,在计算总指数时虽未被采用,但作为辅助因素也进行了说明。三、城市生活质量总体上看,表现为5个城市,西部地区是以较低区域和部门带动下的区域分布表5列出了本次调查得出的中国30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生活质量总指数(包括客观指数和主观满意度指数)以及排序情况。从表5可以看出,在全国30个城市中,居民生活质量总平均指数为54.49,处于一般和满意之间。全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社会经济数据所代表的客观指数平均值(57.67)高于主观指数平均值(49.71)。以上数据说明,全国30个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总体有待提高。全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总指数为55分以上的城市有15个,除乌鲁木齐外,所有城市的总指数均在50分以上。排名前10位的是:广州,上海,南京,银川,呼和浩特,合肥,石家庄,北京,长春,福州。其中广州和上海的得分超过60分,达到较高的水平。排名后5位的是:哈尔滨,武汉,太原,西宁,乌鲁木齐。排名前10的城市中,东部地区有6个,中部地区有2个,西部地区有2个。排名靠后的城市中,中部地区有3个,西部地区有2个。就生活质量社会经济数据(客观)指数而言,得分55分以上的城市有18个,超过60分以上的城市有7个,西宁和乌鲁木齐的得分低于50。排名前10位的分别是:广州,上海,南京,呼和浩特,银川,石家庄,北京,福州,沈阳,合肥。前10位中,东部地区城市有6个,中部地区有2个,西部地区有2个。排名后5位的城市分别是:哈尔滨,海口,兰州,西宁,乌鲁木齐,其中,西部地区有3个城市。通过生活质量客观指数排名,我们发现,东部地区生活质量整体上要高于中西部地区。就全国城市生活质量满意度(主观)指数而言,得分50分以上的有11个城市,分值高于55的仅有海口一个城市,整体偏低。排名前10位的城市有:海口,兰州,杭州,济南,银川,合肥,成都,重庆,西宁,长春。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东部沿海城市有4个,中部城市有1个,西部城市有5个。排名后5位的是昆明,太原,南昌,呼和浩特,武汉。在后5位的城市中,东部沿海地区有1个,中部地区有3个,西部地区有1个。通过生活质量主观指数排名我们发现,中西部城市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要高于东部城市。四、水平分指数说支撑30个城市生活质量总指数的分指数包括生活水平分指数、生活改善分指数、生活成本分指数、生活便利分指数和生活环境分指数,同时还包括未实行主客观对接的生活节奏分指数和人力资本分指数。(一)生活水平总体上可高于西部城市表6列出了本次调查得出的30个城市生活水平分指数(包括客观指数和主观满意度指数)和排序情况。从表6可以看出,30个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分指数平均值为52.08,其中客观指数稍高(52.30)于主观指数(51.76)。但总体上都比较低。居民生活水平排名前10位的是:广州,上海,福州,北京,杭州,南宁,南京,南昌,银川,合肥。排名后5位的是:兰州,西安,重庆,乌鲁木齐,西宁。排名前10位的绝大多数为东部(6个)和中部(2个)城市,而排名后5位的全部为西部城市,说明东部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整体上要高于西部城市。其中重要原因在于东部城市生活水平客观指数整体上要远远高于西部城市。进一步分析生活水平客观指数我们发现,生活水平客观指数排名前10位的城市也是生活水平分指数排名前10位的城市(广州,上海,北京,福州,南宁,杭州,南京,南昌,银川,合肥);生活水平客观指数排在后2位的城市也是生活水平分指数排在后2位的城市(西宁、乌鲁木齐)。说明生活水平客观指数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生活水平分指数的高低,主观满意度指数对这些城市影响不大。进一步比较生活水平满意度(主观)指数,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别为:海口,兰州,哈尔滨,合肥,济南,杭州,福州,乌鲁木齐,长沙,广州;排名后5位的城市分别为:太原,武汉,呼和浩特,石家庄,沈阳。生活水平满意度较高的城市并不是那些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像兰州(2),哈尔滨(3),合肥(4),济南(5)(3)均属于中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在这些中型城市,人们对收入的满意程度较高。排名靠后的城市也不是那些西部相对落后的地区,反而是中东部一些城市,例如太原(26),武汉(27),呼和浩特(28),石家庄(29),沈阳(30)。(4)说明西部地区尽管收入绝对水平较低,但居民整体来说对收入水平满意度要高于中部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在这一指标的排名分别为第11,15,17,10位,表现并不乐观,说明这些经济发达城市尽管居民收入绝对水平较高,但对收入水平的主观满意度较低。之所以存在上述情况,生活成本可能是原因之一,这将从生活成本分指数中得到进一步证实。(二)生活改善的整体情况表7列出了本次调查得出的30个城市生活改善分指数(包括客观指数和主观满意度指数)及其排序情况。从表7可以看出,30个城市居民生活改善分指数平均值为57.95,高于居民生活水平分指数的平均值(52.08)。其中客观指数(61.41)要远高于主观指数(52.75),说明城市居民生活客观上虽然有了较大改善,但仍低于居民对收入改善的预期。城市居民生活改善分指数排前10位的是:呼和浩特,银川,长春,沈阳,南京,广州,上海,北京,石家庄,西安。排后5位的城市是:南宁,武汉,长沙,乌鲁木齐,昆明。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东部城市5个,中西部城市5个,排名后5位的全部为中西部城市。有9个城市超过60分,处于较高的水平,除乌鲁木齐和昆明外,其他城市的得分均超过50。就生活改善客观指数而言,达到60分以上的有17个,排在前10位的是:呼和浩特,长春,沈阳,银川,南京,广州,上海,南昌,西安,石家庄。排在后5位的是:长沙,西宁,海口,乌鲁木齐,昆明。就生活改善主观指数而言,满意度达50分以上的有23个,最高分值为61.39(兰州),最低分值为47.73(南昌)。排在前10位的城市是:兰州,海口,银川,杭州,北京,乌鲁木齐,贵阳,西宁,呼和浩特,济南。排在后5位的是:长沙,西安,沈阳,昆明,南昌。通过比较生活改善主客观指标,我们发现,排名靠前的城市以中、西部城市居多。这可能与这些城市近年用于居民生活改善的投入增加有关,也可能与这些城市发展起点和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有关,因而主观满意度指数较高。需要说明的是,生活成本指数越高说明该城市生活成本越低,居民满意度越高;反之亦然。从表8可以看出,全国30个城市生活成本分指数平均值为50.05,其中客观指数平均值为61.62,主观满意度指数平均值为32.70,两者相差甚远。在CCLQI体系中,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和通货膨胀率是描述生活成本的两个二级指标,说明居民普遍对高企的房价和物价不满,并存在较高的通货膨胀预期。生活成本分指数排在前10位的是:广州,呼和浩特,成都,郑州,南京,南昌,福州,沈阳,天津,武汉。排在后5位的为:兰州,西宁,海口,银川,乌鲁木齐。进一步分析生活成本客观指数,排在前10的城市是:广州,呼和浩特,成都,南京,郑州,南昌,福州,沈阳,武汉,天津。排在后5位的城市是兰州,西宁,海口,银川,乌鲁木齐。客观指数与生活成本分指数排名前10位和后5位的城市完全一样,只是排序略有区别。说明生活成本客观指数直接决定着生活成本分指数的高低。观察生活成本的主观满意度指数,排在前10位的是:长春,哈尔滨,西安,合肥,海口,天津,太原,石家庄,济南,郑州,而上海、北京和广州等大城市的主观满意度指数都很低,分别排在第29、28、24位,表明这些大城市的居民对高企的房价和物价更加不满,并具有更高的通货膨胀预期。(四)生活便利度表9列出了本次调查得出的30个城市生活便利分指数(包括客观指数和主观满意度指数)和排序情况。从表9可以看出,30个城市居民生活便利分指数平均值为59.19,生活便利客观指数平均值为61.16,主观指数平均值为56.24,在5个可以对接的主客观指数中是得分最高的分指数。生活便利分指数排在前10位的分别是:银川,石家庄,济南,合肥,呼和浩特,北京,成都,杭州,长春,昆明。排在后5位的分别是:太原,南昌,南宁,重庆,海口。全国超过60分的有13个城市,超过50分的有27个城市。(三)生活便利客观指数表8列出了本次调查得出的30个城市生活成本分指数(包括客观指数和主观满意度指数)和排序情况。在CCLQI体系中,我们用人均铺装道路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电汽车、万人出租车数量、液化石油气普及度以及移动电话普及率来度量生活便利客观指数。较高的生活便利客观指数以及主观满意度指数表明,中央以及地方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交通投入方面成效显著,提高了城市居民生活的便利程度。(五)城市生活环境表10列出了本次调查得出的30个城市生活环境分指数(包括客观指数和主观满意度指数)和排序情况。从表10可以看出,生活环境分指数全国平均值为53.16,生活环境客观指数平均值(51.86)略低于主观指数平均值(55.12)。在可以实现主客观对接的5个分指数中,生活环境分指数是次低的,仅略高于生活成本指数(50.05),而生活环境客观指数又是所有客观指数中最低的。说明城市生活环境亟待提高。在生活环境分指数中,排在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南宁,广州,上海,海口,南京,重庆,乌鲁木齐,杭州,福州,合肥。排在后5位的城市分别是天津,哈尔滨,太原,呼和浩特,武汉。全国30个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客观指数排在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广州,南宁,上海,南京,海口,重庆,乌鲁木齐,福州,银川,合肥。排在后5位的城市分别是:哈尔滨,天津,西安,兰州,西宁。全国省会城市居民满意度(主观)指数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杭州,海口,成都,西宁,贵阳,重庆,南宁,兰州,西安,合肥。排在后5位的城市分别为:哈尔滨,广州,太原,呼和浩特,武汉。在CCLQI体系中,我们用人均绿地面积、空气质量、城市噪声来度量生活环境。根据以上排名,风景宜人的城市以及中西部地区城市生活环境主观指数较高。排名前两位的杭州(1)和海口(2),均属于气候适宜、风景美丽的城市。排名前10位的其他城市,除合肥(10)外,全部为西部城市,西部城市有着良好的自然和生态环境,因而生活环境指数较高。而生活环境分指数较低的城市如武汉(30),呼和浩特(29),太原(28)以及客观指数较低的西宁(30),兰州(29),西安(28)等城市排名之所以靠后,我们都可以从这些城市的人均绿地面积或空气质量、城市噪声中找到答案。(六)人力资本主观满意度由于无法实现主客观指数的对接,我们对人力资本客观指数和生活节奏客观指数单独进行分析。表11列出了本次调查的30个城市人力资本客观指数和生活节奏主观满意度指数的情况。在CCLQI体系中,我们用万人拥有医生数、社保覆盖率、失业保险覆盖率等8个二级指标来度量人力资本客观指数。从表11中可以看出,人力资本客观指数的平均值为57.4,在所有客观指数中处于中等水平,接近生活质量客观指数的全国平均值(57.67)。人力资本客观指数排名前10的是: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昆明,沈阳,石家庄,福州,武汉,呼和浩特。排在后5位的是:西安,西宁,南宁,海口,重庆。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人力资本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有6个与生活质量总指数排名前10位的城市相同,人力资本指数排名靠后的城市,生活质量总指数排名也比较靠后,说明人力资本客观指数与生活质量高低有着重要的联系。在所有的主观满意度指数中,生活节奏指数是一个次低的分指数,分值只有42.67,仅高于生活成本主观满意度指数(32.70),也低于城市生活质量满意度指数的全国平均值(49.71)。生活节奏主观指数排名前10的城市是:银川,西宁,南京,杭州,济南,长沙,天津,昆明,沈阳,贵阳。排在后5位的城市是:哈尔滨,乌鲁木齐,广州,兰州,北京。生活节奏快,说明人们的生活压力大,如何减缓人们的生活节奏和减轻人们的生活压力,是城市管理者面临的一个难题。五、中国城市生活质量的现状CCLQI体系的设计借鉴了国际上对居民生活质量的评价指标,并结合了中国的国情,应当说,这一指标体系是比较科学的。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居民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指标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我们认为,在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居民的收入水平及其改善情况、生活成本、生活便利程度、生活环境以及生活节奏和人力资本状况,是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主导因素。根据CCLQI体系,我们采用了国际通用的问卷调查方式获取主观满意度指数,并根据国家权威机构发布的相关数据计算30个城市的客观数据,因此,对中国30个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调查结果是真实可信的。从对30个城市生活质量的调查结果来看,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明显存在着两个反差:一是高速的经济增长与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之间存在反差;二是居民实际生活质量与居民主观感受之间存在反差。(一)高速增长与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每年都以9%以上的速度递增,但城市居民的总体生活质量却徘徊在一般和满意之间,54.49的分值说明城市生活质量距离满意的水平(75分)还相差远。为什么经济生活中会存在这一反差?由于在CCLQI体系中,城市生活质量指数是由主观指数和客观指数构成的,因此这种反差的出现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在一个国家或城市中,经济增长或收入增长与经济主体的幸福感受之间的相关关系比较复杂。一般而言,在一个国家或城市的收入水平较低时,收入增加与经济主体的幸福感受之间有较强的关联,但当一个国家或城市的人均收入超过一定水平之后,这种关系就可能弱化甚至可能消失,这就是Easterlin(1995)所阐明的收入增长与幸福感受之间的悖论。我国高速经济增长与居民生活质量提高之间存在反差的主要原因在于,在长期经济增长的作用下,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收入增长所导致的幸福感受的边际效应在逐步下降,而健康、教育、生活成本、生活便利程度、生活节奏、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社会渴望等因素在幸福感中所起的边际作用在不断提高。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而出现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由城市规模膨胀而产生的房价高企,生活成本提高,生活便利程度下降;居民收入分配平等程度降低;大规模城市化所导致的传统社区生活的消失,都有可能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使高速经济增长与居民生活质量提高之间出现反差。在我们的调查中,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收入水平整体上虽然高于中西部地区,但生活质量的主观满意度却低于西部地区,就说明了这一点。此外,按照Samuelson所提出的“幸福=效用/欲望”的幸福方程式,当效用给定时,人们的欲望越大,幸福感受就越小。通常而言,经济主体的欲望与经济水平之间正相关。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居民的欲望也在不断增强,因而可能抵消效用的增加,从而导致幸福感受不增加甚至下降。从影响生活质量的客观因素来看,在CCLQI体系中,影响客观指数的二级指标有25个。在直接影响城市总体生活质量的17个二级指标中(人力资本分指数未计算在总指数中),确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例如生活环境分指数,全国30个城市的平均值只有51.86,是所有客观指数中最低的。究其原因,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人均绿地面积未能大幅增加、空气质量下降、城市噪声增加等,都是导致城市生活质量不高的重要因素。再比如,在生活水平分指数中,30个城市的客观指数分值平均只有52.30,是所有客观指数中次低的。在CCLQI体系中,生活水平客观指数包含消费率和人均财富两个二级指标。这意味着,虽然我国经济多年持续高速增长,但消费率的提高和人均财富的增加并不理想。这说明经济高速增长所创造出来的财富并没有较大幅度地用于增加消费,也没有在最大限度上普惠于大多数居民。这可能与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以投资拉动而不是消费拉动的增长方式有关,也与当前存在的收入分配不公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有关。在其他客观分指数中,也有类似于上面两种分指数的情况。(二)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的指数分布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全国30个城市生活质量客观指数平均值为57.67,而主观满意度指数平均值只有49.71。尤其是在大城市,这种反差就更为显著。例如广州、上海和北京三个城市的生活质量客观指数排名分别为第1(75.07),第2(67.74),第7(61.15),而主观满意度指数却排名第25(47.56),第23(48.52)和第20(48.84)。(5)进一步比较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数的排名我们发现,排名靠前的有很多属于西部城市,例如兰州(2)、银川(5)、成都(7)、重庆(8)、西宁(9),排名靠后的有很多属于东部发达城市,例如天津(17)、北京(20)、上海(23)、广州(25)。(6)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差?毋庸置疑,造成居民实际生活质量与居民主观感受之间出现反差的原因是复杂的,并且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情况。但从调查的结果来看,造成主观满意度较低的原因,可以从我们的分项主观指数中得到部分解释。受访者对各方面的满意程度依次降序排序为:生活便利(56.24)、生活环境(55.12)、收入预期(53.32)、生活改善(52.75)、收入现状(50.73)、生活节奏(42.67)、生活成本(32.70)。(7)显然,导致主客观指数出现反差的最大因素是生活成本。30个城市的生活成本客观指数平均值为61.62,虽然并不很高,但主观满意度指数更低,平均值只有32.70。这表明,高企的房价、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是导致生活质量客观指数与主观满意度之间存在反差的重要原因。以广州、上海和北京等大城市为例,广州的生活成本客观指数排名第1(80.01),说明生活成本在客观上是较低的,但主观满意度指数却排名第12(30.09);上海的生活成本客观指数排名第14(62.30),但主观满意度指数排名却位列第29(28.51);(8)北京生活成本的客观指数和主观指数的分值均不理想,分别为58.95和28.77,在30个城市中,客观指数排名第22,主观指数排名第28。尽管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情况,但从总体上看,生活成本高是导致全国30个城市生活质量客观指数和主观满意度之间存在较大反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主观满意度指数中,除了生活成本指数以外,低于主观满意度指数平均值的还有生活节奏指数。尽管在CCLQI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客观指标,从而未能实现生活节奏主客观指数的统一,但主观满意度指数同样从一个侧面表达了城市居民对生活质量的满意程度。生活节奏快与生活成本高一样,都表明了人们所承受的生活压力较大。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舒缓的生活节奏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以银川和南京为例,两个城市的生活节奏指数排名分别为第1和第3,其生活质量总指数也排名相对靠前。而一些生活节奏快的大城市,生活质量总指数排名则相对靠后,例如北京,生活节奏最快(排名第30),其生活质量总指数仅排名第8。尽管在总指数中未将生活节奏指数计算进去,但生活节奏过快会使人产生焦躁情绪,这种情绪的存在也一定会影响到其他主观满意度指标的调查结果。如果进一步把生活节奏指数纳入到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数中,就会发现生活节奏对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产生的影响,以生活节奏排名前3位的银川(1)、西宁(2)和南京(3)三个城市为例,如果不考虑生活节奏因素,三个城市主观满意度指数排名分别为第5,第9,第16;纳入生活节奏因素后,三个城市主观满意度指数排名都得到了提升,分别为第4,第6,第12。再以生活节奏排名后三位的广州(28),兰州(29),北京(30)为例,如果不考虑生活节奏因素,三个城市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排名分别为第25,第2,第20,纳入生活节奏因素后,三个城市主观满意度排名均有所下降,分别为第27,第3,第24。上述反差实际上涉及到了生活质量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即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到底与物质财富的多寡存在何种联系?早期的研究表明,高收入者体验到较多的正向情感,而低收入者体验到较多的负向情感。近期研究发现,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相关性并不是很高。Diener等(1993)针对美国的研究发现,居民个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性达到了显著的水平,但相关度非常低,其对个体主观幸福感差异的解释比例不足2%。Clark等(1994)对英国的研究则显示,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水平。Diener等(1999)对法国、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居民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表明,尽管这些国家居民收入有了迅猛增长,但是主观幸福感水平却相当稳定。另外,相关研究还发现,人格、年龄、婚姻、社会支持、性别、宗教信仰、职业等因素都与主观幸福感有关(刑占军,2011)。很显然,决定中国城市居民主观感受的因素不仅仅是客观生活质量,还包括诸如上述因素及其他诸多因素,这些因素都有可能拉低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得分。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绝大多数城市的主观满意度指数都低于客观指数,但也有相反的例子。例如兰州,在所有可比较的5个分指数中,兰州的主观指数都高于客观指数。生活水平客观指数排名第28(42.19),但主观指数排名第2(55.78);生活改善客观指数排名第22(54.58),而主观指数却名列第1(61.93);生活成本客观指数排名第26(54.93),而主观指数排名第11(34.17);生活便利客观指数排名第20(57.78),而主观指数排名第4(62.39);生活环境客观指数排名第29(41.09),而主观指数排名第8(58.26)。(9)为什么一个生活质量客观指数不高的城市,主观满意度指数却很高?这可能与兰州市居民收入幸福感受的边际效应还处在逐步上升的阶段有关,也可能与兰州人更热爱自己的家乡、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有关。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的调查结果还表明:性别对生活质量的满意程度无显著差异;退休女性的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在职女性;退休男性的满意程度显著低于在职男性;外地户口受访者的满意程度高于本地受访者;不在职受访者的满意程度高于在职受访者;各种分指数的满意程度均随着受访者学历层次的提高而降低。六、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调查本调查报告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从宏观上看,1978年以来经济快速增长,GDP平均每年递增9.8%,人均收入平均每年递增9.2%,但高增长并没有必然带来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的提高,也未能使生活质量的客观指数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两个反差表明,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政府需要做好几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