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多义的语义辨析_第1页
一词多义的语义辨析_第2页
一词多义的语义辨析_第3页
一词多义的语义辨析_第4页
一词多义的语义辨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词多义的语义辨析

公正是语言表达的内容。词义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适应人们交际的需要,按照本民族的心理习惯和语言特点,而不断发展变化,由此而形成“一词多义”。在同一个词的各个引申义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词的相互有机联系的词义系列,就是词义系统。汉语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语言之一,其词汇非常丰富,其词义系统也相当周密。在我国传统词汇研究中,较早而且最明确地提出汉语词义系统的理论,并且把它贯彻到具体词义研究中去的,是清代段玉裁和他的《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说文注》或《段注》)。他指出:“凡字有本义,有引申之义,有假借之义。”并用这一理论分析了《说文》所收字(词)义的引申、演变线索。依照现代语言学的观点,词的“假借义”实属“文字假借”的用字之变,与语言本身的发展无关。汉语词义系统,主要指词的本义与各个引申义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和掌握汉语的词义系统,对于以简驭繁地掌握词义,准确地运用词义都是十分重要的。以《尔雅》为代表的我国传统的辞书,是在汇集古书注释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其优点是注重从实际语言材料出发;但在缺乏科学词汇理论指导的情况下,也往往存在弊病。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不注意“一词多义”的内在联系,罗列义项;二是对词义的概括性与具体性、确定性与灵活性的关系缺乏认识,不能全面地、准确地概括词义。这两方面又是互相关联的,往往在一个词的说解中同时并存。这种情况,也影响到近、现代字典和辞书的编写工作。如一九一五年编写的颇有影响的《中华大字典》,其词义说解中,就严重地存在着罗列义项和义项概括不当两个方面的问题。例如;该书在“为”字下共列两读四十五个义项:一是于妫切,音沩,支韵,计三十七个义项;二是于伪切,音,韵,计八个义项(具体条目从略)。如果用词义说解的系统性来衡量,这里的问题是十分明显的:一是义项繁多,排列混乱。不仅对“为”的本义说解有误(因袭许慎《说文》误说:“为,母猴也。”),其他义项也没有按照词义引申的远、近来排列。如其中“(十五)造作也”是“为”的较近的引申义,却放到“(七)前也”、“(九)敷也”、“(十一)说解也”等较远的引申义之后(其中有些根本不宜列为独立义项);同时,还把由“为”组成的双音词的说解和对单音词“为”的说解混为一谈,如“(廿九)为间,有间也”、“(三十)为后,立后也”等,实际上是用语素义冒充词义。二是义项的选择缺乏代表性,把随文释义的说解误列为字典的义项。如“(廿三)犹差择。[周礼世妇]为盛。[注]犹差择也。[疏]祭礼黍稷,舂人舂之,馔人炊之,皆不使世妇。故此为非春非炊,是差择可知也。”从所引例句来看,这里的“为”就是“制作”的意义,完全可以并入其它义项。《周礼》一语,只是说明“世妇”办理“齍盛”之事,并没有涉及米是谁春的,饭是谁烧的。注疏家为了发挥经义,固然可以因文详释之;而字典中若把这种随文释义的说解单独列为义项,就未免画蛇添足了。上述弊病在现代辞书编写中,也同样有所表现。如新版《辞海》虽然总结了以前的经验和教训,有很大的改进,但对词义概括不当之处仍不乏其例。如旧《辞海》“摧”条下有一个义项是:“犹悲也”,并引用了司马光的诗句“空使寸心摧”作书证。王力先生早在一九六二年所写的《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一文中,对此就提出过批评,指出:“其实‘寸心摧’的‘摧’也就是‘摧折’的比喻用法,不应该另立一个意义。”“否则就使青年人误入迷途了”。王力先生的批评是非常中肯的,很有指导意义。可是,这种正确的意见并没有被辞书的编写者所采纳,尔后改编的新版《辞海》仍然基本沿用旧说。新版《辞海》“摧”条下第四个义项是:“伤。古乐府《孔雀东南飞》:‘阿母大悲摧。’”显然,仍旧是把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灵活说解同词的确定义项混同起来。其实,这里的“摧”仍是“摧折”之义,即因过分悲伤而使身体受到损坏。上面的事实说明,按照词义系统说解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些人虽然口头上似乎懂得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搞清楚。为了准确地、全面地而又简明扼要地掌握和说解词义,改进目前字曲、辞书的编写工作,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借鉴《段注》等传统语言学著作中的优秀成果,深刻认识和掌握汉语的词义系统。下面我们谈点粗浅的看法:一、从立法上讲解“作”的语义自许慎《说文》问世以来,我国传统的词汇研究历来重视说解字(即词)的本义。掌握本义之所以重要,在干它是把握整个词义的中心环节。我们知道,在一词多义中,各个引申义都是从本义派生出来的。了解和掌握本义,就可以举一反三、以简驭繁,更加深刻地理解词的各个引申义。《说文》和《说文注》之所以在词义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历代为人们所珍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善于从本义出发说解词义。段玉裁曾称赞许慎《说文》一书是“若网在纲,如裘挈领,讨原以纳流,执要以说详。”段玉裁本人也曾经说过:“凡字有本义焉,有引申假借之余义焉,守其本义而弃其余义者,其失也固;习其余义而忘其本义者,其失也蔽。”(《经韵楼集》卷一)基于上述观点,段氏认为“沿流”必须“讨原”(《尔雅匡名·序》)。他的《说文注》正是从本义出发,阐明汉语词义系统的。他把本义作为把握整个词义系统的基点。他既反对“忘其本义”的“蔽”,也反对“弃其余义”的“固”。他首先依据许慎的《说文》确定词的本义,由本义出发推求词的引申义,再以本义权衡假借义。这样,溯本求源,就提纲挈领的把握了词义的整个系统。《段注》从本义出发把握词义的方法,至今仍值得我们很好的借鉴。下面,试以新版《辞海》“作”条的说解同《段注》对“作”的说解加以比较。新《辞海》“作”条关于“作(zuò)”的实词意义共列举了十二个义项:“(1)工作;做工。(2)为;充当。(3)制造。(4)兴建;造作。5)开始。(6)创作。(7)作品。(8)起;起立。(9)兴起。(10)振起。(11)当作;作为。(12)发作。”这里,由于没有从本义出发,没有按照词义引申演变的线索说解词义,使人看不见各个义项之间的内在联系,显得杂乱。而且由于没有抓住整个词义发生、发展的基点与核心——词的本义,未能缕清词义发展的脉络,因而也就很难全面地概括词义。作为一部综合性辞书,《辞海》“作”条所列义项应当说已为数不少。但我们仍然可以随便找出上述义项所不能概括的用法。如:①“孔子愀然作色而对。”(《礼记·哀公问》)此“作”讲为“变”。②“卜人坐作龟。”(《仪礼·士丧礼》)此“作”意为“灼”。③“苟捷有功,无作神羞。”(《左传·襄公十八年》)此“作”意为“使”。④“毋以小谋败大作。”(《礼记.缁衣》)此“作”当“作为”、“事业”讲。实际上,“作”的讲法远不止这些。“作”的基本意义为“兴起”,由此引申出许多意义,是一个意义非常广泛的词。但无论其引申义多么复杂,都是与它的本义相互关联的。《辞海》的说解,由于没有从本义出发来统摄各个引申意义。当然也就不可能全面地概括词义。而段玉裁《说文注》对“作”的词义分析,是非常精辟的,使人颇受启发。《说文》:“作,起也。”《段注》:“秦风·无衣传曰:作,起也。释言、谷梁传曰:作,为也。鲁颂·传曰:作,始也。周颂.天作传曰:作,生也。其义别而略同。别者,所因之文不同;同者,其字义一也。”(八篇上374页)段氏所说的“同”就是指词的本义;他所说的“别”就是指词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引申义。把《辞海》和《段注》对“作”的词义说解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前者罗列义项,既未能充分地概括词义,也使人很难把握词义的基点及其各义项之间的联系;后者从本义出发说解词义,使人看后一目了然,而且提纲挈领,举一反三。虽然《段注》仅列举了“作”的四个义项,即“起也”、“为也”、“始也”、“生也”,但由于从本文出发,说明了“作”的词义引申线索,有助于人们深刻地认识词义的系统性,因而有较强的概括性。当然,《段注》是词汇研究的专书,与《辞海》的编著体例不同。辞书编写当然不应当局限于《段注》所指出的义项,而应当把词的各个代表性义项尽可能全面地列举出来。但《段注》把握词义的原则,即“讨原”以“纳流”,明“本义”以通“余义”的作法,却是今天的辞书编写中应该认真借鉴的。二、“一词多义”内在联系的改变注意“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即词义“纵”的联系),防止孤立说解,挂一漏万,是按照词义系统说解词义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传统词汇研究非常重视“一词多义”的内在联系。段玉裁的《说文注》在说解词义时,对词义的内在联系,探讨精微,说解详密,对研究词义的系统性,很有启发意义。例如:北:《说文》:“乖(意为“违背”——笔者注)也。”《段注》:“乖者,戾也,此于其形得其义也。军奔曰北,其引申之义也,谓背而走也。……北方,伏方也,阳气在下,万物伏藏,亦乖之义也。”(八篇上386页)这里,《段注》在依据字形(两人相背)确定“背”的本义之后,又指明了其词义由“违背”——“败北”——“北方”的发展线索。继段玉裁之后,清人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对“一词多义”的研究也很有成就。朱书的最大贡献在于全面地解释词义。朱氏自己说:“夫叔重万字,发明本训而转注假借则难言;《尔雅》一经,诠释全诗,而转注假借亦终晦,欲显其旨,贵有专书。”朱骏声在每一字(词)条之下,先依许氏《说文》明其本义,再讲“转注”,即引申义,然后说明其假借义。其说解词义联系,虽不及《段注》细密精微,然条分缕析,使多义词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井然有序,则有始创之功。学习传统词汇研究中对“一词多义”内部联系的探索方法,我们今天应如何改进词义的说解工作呢?目前通行的字典、辞书中,因对“一词多义”内在联系缺乏认识而造成的义项排列零乱的情况,还是存在的。例如:新版《辞海》“利”条共列举了七个义项,其中除⑥⑦两个为“假借”之外。其它五个义项的排列是这样的:“①利益。与‘弊’、‘害’相对。②富饶。③顺利。④锋利。与‘饨’相对。⑤利润;利息。”从这种排列中,人们很难看清“利”的各个词义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其发展脉络。再看《说文》及《段注》对“利”的字(词)义说解:利。《说文》:“铦也。刀和然后利,从刀和省。易曰:利者,义之和也。”《段注》:“铦(xiān)者,臿属。引申为铦利字,铦利引申为凡利害之利。……又引易说从和省之意,上云刀和然后利者,本义也;引易者,引申之义也。”(四篇下178页)《段注》对“利”的词义发展脉络讲的非常清楚:“利”的意符从刀,其本义为一种“锋利的器具”,由此引申出“锋利”之义。声和则刀利,义和则有益,由此又引申出“利益”之义。依照《说文》和《段注》对“利”的词义联系的说解,“利”的词义的发展线索可以用下图表示:这样理清一词多义的内在联系,不但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整个词义,也便于提纲挈领地掌握词义。《辞海》是一部历时性的综合辞书,人们不仅学习现代汉语需用它,学习古代汉语也需用它。因此,其对词义的系统性是应该予以注意的。三、通过对词义的研究来理解我国传统的词汇学很早就注意从同义词、反义词、同源词的比较中研究词义。词义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其本身不是孤立的,只有在与同义词的类比中,与反义词的对比中,与同源词的联系中,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说明它。这种从词义“横”的联系研究词义的方法,是我国传统语言研究的重要方法,是我们今天深入进行汉语词义研究所必须遵循的方法。特别是段玉裁的《说文注》,其对词与词义之间意义关系的研究,无论在方法上和结论上,对我们今天的词义研究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首先,是通过同义词的类比研究词义。通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语词的分析辨析,可以认识其词汇意义、感情色彩、使用条件等方面的区别与联系。如:艳。《说文》:“好而长也。”《段注》:“左传两言‘美而艳’,此艳进于美之义,人固有美而不丰满者也。”(五篇上208页)此例分析了“美”与“艳”两个同义词意义程度上的细微区别,可谓恰到好处。历来注解以“美”训“艳”,而《左传》“美而艳”之意不得其解。《段注》把“艳”解为“丰满”,与字形(“艳”从“丰”,“丰”,大也。)和经传用例吻合,十分准确。其次,是通过对反义词的对比研究词义。《段注》研究反义词,可以帮助我们在对比中加深对词义的理解。例如:廉。《说文》:“仄也。”《段注》:“此与广为对文,谓逼仄也。廉之言敛也,堂之边曰廉。……引申之为清也,俭也,严利(即“厉”)也,许以仄赅之。”(九篇下444页)“廉”,文献中常见的是其引中义,其本义已罕见。因而《说文》“廉,仄也”的说解为许多人所不知。《段注》用反义词“广”说解之,使人们在对比中清楚地理解了“廉”的本义。同时,通过反义词对比,还可以进行同义词的比较辨析。《段注》对容易混淆的同义词,往往从其反义词的分析中加以区别。如:丧。《说文》:“亡也。”《段注》:“亡非死之谓,故中庸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二篇上63页)这里,通过“生”与“存”之别来对比“死”与“亡”之异,使其义了然。这种通过反义词对比来辨析同义词或近义词的方法,至今是我们在同义词研究中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穷”和“贫”的词义在古代区别很大,后来由于词义的发展,常常混用,现在一般不易区别。可是通过对比它们的反义词,古代词义的区别就一目了然。“穷”和“达”相对,“贫”和“富”相对,而“达”和“富”的词义区别至今是很明显的;由此我们可以推知“穷”和“贫”的区别了。再有,是通过同源词的分析,探讨词与词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刻地理解词义的由来及其孳生演变。如:毒。《说文》:“厚也。”《段注》:“毒、厚迭韵,三部、四部同入也。毒兼善恶之辞,犹祥兼吉凶,臭兼香臭也。易曰:圣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列子书曰:亭之毒之。皆为厚民也,毒与竺、笃同音通用。微子篇:天毒降灾,史记作天笃。”(一篇下22页)“毒”其本义为“厚”,既可以指“恶”,也可以指“善”,是个中性词。而“毒”在今天的常见义是“毒害”,是个贬义词。人们一般只知其今义,不知其本义。《段注》开头说解其本义,又举出《周易》、《列子》的具体用例为其证,这当然是不容置疑的。但若仅止于此,人们总还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段注》紧接着又指出“毒”与“竺”“笃”同音通用,三者最初意义相通。而三字中“笃”当“厚”讲的意义至今保留于现代汉语中,“毒”自然也当有“厚”义。这样,人们对“毒”作“厚”解的词义由来,也就心领神会了。四、词义的概括性与具体性我国传统词汇学说解字(词)义的著作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以《说文》为代表的系统,从本义出发说解词义;一个是以《尔雅》为代表的系统,归纳、收集经传中随文释义的训诂而编辑成专书,对词的本义、引申义不加区别。清代段玉裁的《说文注》已经注意到这种区别,反复强调:“字书与说经有不同”(八篇上“艮”条注),“凡说字必用其本义,凡说经必因文求义。”(九篇上“鬈”条注)黄侃先生进一步发挥了这一论点。用“独立之训诂与隶属之训诂”、“说字之训诂与解文之训诂”这样两对概念划清了二者的界限,并且指出:“小学之训诂贵‘圆’,而经学家之训诂贵‘专’。”黄氏这里所说的‘圆’,即指词的最概括的意义;所说的‘专’,就是词在具体上下文中的意义。(以上黄侃诸语均见《文字声韵训诂笔记》)我国传统语言学理论的这些观点同现代语言学理论是不谋而合的。现代语言学理论非常注意词义概括与具体的两重性。列宁曾经说过:“词表明一般的东西。”(《哲学笔记》)法国语言学家房特里耶斯说过:“确定词的价值的,是上下文。”(《语言论》)《段注》及我国传统语言学其他著作中关于词义概括性和具体性的论述,在今天的词义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个道理至今没有被从事词义研究工作的人所完全了解,没有能自觉地贯彻到词义研究中去。例如,一些字典、辞书,轻易地把古书中随文释义的词义说解列为义项,义项的选择缺乏代表性,说解累赘而眉目不清。这不仅造成词义系统的零乱,也给使用这些工具书的人带来不少困难。如杨树达先生所著《词诠》、裴学海先生所著《古书虚字集释》,集前辈学者虚词研究之大成,其价值和功绩是无可否认的。但在释词方法上,却很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其中许多常用虚词所列义项达二、三十种之多,有些义项完全是随文释义所得。正如王力先生所指出的:“那是用现代汉语翻译后所得的幻象,实际上是不会这样复杂的。”(《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王力先生的批评是切中时弊的,很值得人们深思。以《词诠》“于”条的说解为例,该书列举了“于”字的十七种介词用法(其一曰“内动词”,依今天词类划分,也为介词),其中许多用法为“随文释义”所得,“于”字本身的词性和词义都没有发生变化,在辞书中完全可以合并为同一义项。下面我们试加分析归纳:通过综合归纳,说解文字虽然减少了,但却更加清楚、全面地概括了“于”的介词意义。只有注意词义的概括性与具体性的统一,才能做到词义说解简明、清晰、完整、准确。同时,在研究词义概括性与具体性关系的时候,对于一些广义词,尤其是一些意义非常广泛的动词(如“作”、“为”、“在”、“打”等),仅靠列举义项,恐怕很难全面地、准确地概括词义。这是多年来辞书的编者和读者都时常遇到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列举义项不应该是辞书编写的唯一方式。根据我国传统词汇研究的作法和经验,可以采用词义发展线索的综合说明与列举代表性义项相结合的方式来说解广义词。就拿“为”(wéi)这个广义动词来说,其基本意义是“劳作”,由此引申出“做”的词义,又进而引申出“作为”、“成为”、“叫作”、“是”等意义。其中“为”当“做”讲的词义含义非常广泛,在具体上下文中表示的意义比较具体,可以讲为“治理”(《论语·先进》:“为国以礼。”)、“医治”(《左传·昭公元年》:“疾不可为也。”)、“学习”(《论语·阳货》:“女为周南召南矣乎?”)、“煮”(《论语·微子》:“杀鸡为黍而食之。”)、“解释”(《孟子·告子下》:“固哉高叟之为诗也!”)、“准备”(《左传·隐公元年》:“不如早为之所。”)“制造”(《易·系辞下》:“结绳而为罔罟。”)等,但不能认为这就是“为”的确定义项。因此,广义词的各种用例没有必要,而且也没有可能完全列入辞书中去。《中华大字典》用了冗长的篇幅,却未能全面地概括出“为”的词义,正是这个原因。为了言简意赅地诠释广义词,在说解词义时,一方面应该列举反映词义发展的从本义到引申义的各代表性义项,一方面对某些义项使用的广泛性加以理论的说明。比如,对“为”的动词用法,是否可以这样进行释义:“为”(wéi):(一)依甲、金文形体,“为”像手牵象,表示“役象以助劳”,最初是“劳作”之义。(二)引申为“做”。其用法十分广泛,在具体上下文中可以释为表示具体或抽象行为的许多动词意义。如“制作”(《战国策·齐策》:“王使人为冠。”)“治理”(《论语·先进》:“为国以礼。”)、“医治”(《左传·昭公元年》:“疾不可为也。”)等(三)引申为“成为”。《诗·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四)引申为“以为”。成语“指鹿为马”。(五)引申为“叫作”。《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六)是。《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中华大字典》“为”的动词意义共列举三十七个义项,连同说解共用五百六十九字;而我们上面仅列六个义项,连同说解仅用一百六十四字。由于说解中注意了词义概括与具体的两重性,字数虽然大大减少了,而对词义的概括却要全面的多。在搞清词义的概括性与具体性之后,还要注意词义的确定性与灵活性的关系。上面讲的概括性和具体性,都是指语词比较稳定的意义,有其客观性和确定性;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