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给劳动正名为教育增效-初中班主任的劳动教育探索_第1页
论文 给劳动正名为教育增效-初中班主任的劳动教育探索_第2页
论文 给劳动正名为教育增效-初中班主任的劳动教育探索_第3页
论文 给劳动正名为教育增效-初中班主任的劳动教育探索_第4页
论文 给劳动正名为教育增效-初中班主任的劳动教育探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给劳动正名,为教育增效——初中班主任的劳动教育探索摘要: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推动素质教育的落实有着重要价值。虽然现今社会各地劳动教育效果显著,但是劳动教育暴露的种种问题依然不容乐观。本文认真分析了初中劳动教育存在的种种误区,结合班主任实际工作经历,积极探索加强中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效措施,为的是给劳动正名,为教育增效。关键词:误区班主任劳动教育引言: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制度创新的重要举措,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校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当前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由此可见,基于初中劳动教育存在的种种误区,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劳动教育实施途径,对于初中班主任培养学生“做事”、“成人”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重要意义。一、初中劳动教育存在的种种误区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即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等)和养成劳动素养(有一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等)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檀传宝,2019)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是五育并举的出发点和凝结点。但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生实际工作中,劳动教育因为某些误区充当了“五育”当中的“短板”角色。1.劳动教育被边缘化长久以来,劳动一直处于教育的边缘化。很多老师觉得劳动教育会占用上课时间,而且错误地认为劳动教育就是“出一下汗”,“带学生玩”,“活动下筋骨”对于提高学生成绩没有太大的用处。此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依然影响着大多数家长,他们主张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学生劳动就是“不务正业”,有的家长为了给孩子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包揽了一切家务活致使部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较低,真可谓“十指不沾阳春水,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劳动意识、感恩意识淡薄,通常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为家庭的运转做出自己的贡献,也缺失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劳动品格。2.劳动教育被“黑化”在马克思看来,只有自由的劳动才是幸福的。在中学学校教育中,教师通常把劳动作为一种惩罚的手段,如果哪位同学违背了校纪班规,他可能要被迫接受“劳动改造”。在这种情况下,他是无法体会劳动所带来的幸福感,甚至可能会遭受同学们的嘲笑从而产生羞耻感。此外,很多同学在社会舆论的负面影响下,觉得只有社会底层的人们才去劳动,他们对清洁工、环卫工、农名工、建筑工等普通体力劳动者的情感比较淡薄,更不会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他们认为从事这些职业是一件很不体面的事情。3.劳动教育被形式化中学学校虽然会开展一些劳动教育活动,比如说植树,做饭炒菜,社区捡垃圾等,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部分老师或者家长仅仅是让学生“摆拍”草草了事,劳动算不上,教育更是无从谈起。学生根本没有掌握相关的劳动知识,提高劳动技能,与之相反,更是强化了他们认为劳动教育无足轻重的认识,劳动教育变成了教师班级群,家长朋友圈的各种晒图,成了一种徒有形式的娱乐性活动,学生无法体验劳动是“累并快乐的”,更谈不上发扬节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4.劳动教育被过去化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中学生的劳动意识,让他们找到了懒惰散漫,不劳而获的借口。很多中学生都认为劳动是过去的事情,各种“苦、累、脏”的活将逐步由智能机器去完成,因此他们把劳动让位于闲暇,好逸恶劳。但是“离开劳动,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依然值得我们思考,虽然人工智能改变了劳动的方式和过程,但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实质依然没有改变。中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更要重视劳动教育,将所学知识与劳动进行创造性的融合,做到“劳力”又“劳心”,切实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真正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二、初中班主任的劳动教育探索与思考“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劳修于心,育见于行。劳动是指人们使用劳动工具以改变自然物质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教育就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劳动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合格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巨大意义。中学班主任要立足实际情况,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以劳育之”,培养学生“做事”“成人”的能力。1.加强宣传引导,组建劳动教育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班主任可以将劳动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以及班级管理中去,经常提醒孩子劳动与教育,劳动与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教师也可以利用主题班会加强对劳动教育的宣传,引导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践行劳动精神,发扬劳动品格。其次,班主任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专家讲座、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方式加大宣传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及劳动楷模等,促成家校合力,鼓励学生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逐步提高自身的生活自理能力,真正“当家做主”,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会做的事情能做好。此外,班主任可以通过学校联系社区积极支持中学生劳动教育并为其提高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让学生能走出家门、校门,在更为广阔的领域挥洒汗水,收获劳动果实。只有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模式,积极组建劳动教育共同体,才能有效提升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我是劳动者”的观念才能在学生心中扎根发芽,进而才能绽放出鲜艳的劳动之花。2.整合多种资源,重视劳动教育情境化在校园环境,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中隐藏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班主任要做个有心人,及时发现并加以创造性地利用,才能打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僵局。例如,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班级边边角角的空间来开展劳动教育工作:“班级绿植园”可以让学生们自己选种、种植、浇水、施肥、除虫......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记录劳动过程;班级才艺墙可以展示剪纸、绘画、书法等相关作品;讲台上可以摆放学生的插花或陶艺手工作品。此外,班主任可以把主题班会课开在车棚、操场、食堂等场所,现场讨论自行车摆放、出操纪律、就餐混乱等问题,留15分钟回班总结解决方案。通过挖掘校园劳动资源,真实呈现劳动教育情境,不仅增添了劳动的趣味与创意,也使得教育大放异彩。于此同时,班主任也可以引导家长充分利用家里的劳动资源如做饭、洗碗、拖地、修理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让学生切实体验劳动过程,通过多种途径目睹自己的劳动成果,培养服务自己,服务家庭,服务社会的劳动精神。3.倡导多元评价,关注劳动教育差异性班主任要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采用如成果展示、作品评比、撰写心得、交流汇报、网络投票、以及日常表现等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劳动成果,让每位学生劳动者都能体验丰富的劳动情感,调动学生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劳动情感的产生依托于两种情境:一是个人发展的喜悦感和成就感;二是为他人服务的幸福感和共鸣感。班主任要允许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犯错,及时疏导,正面引导,要让学生懂得每一个劳动者的劳动成果都值得尊重和肯定,劳动没有贵贱之分。同时,班主任也要引导学生思考劳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综合所学知识和所有资源,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培养精益求精的劳动精神。4.鼓励守正创新,凸显劳动教育时代性信息时代的来临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劳动方式和过程,班主任要鼓励学生在使用传统工艺,传统工具的基础上,不断学习现代信息技术,鼓励学生创新与创造,促进线上与线下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例如,在开展“我的拿手菜”系列主题活动中,班主任要求学生真实记录劳动过程,展示特色菜品,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微课程打卡微信群、QQ群以供其他同学学习参考。很多同学在制作西红柿炒鸡蛋时都加入了自身的创作性元素,新意十足。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创意设计通过3D打印呈现出来,提高作品的技术含量,彰显劳动教育的时代性。5.设计劳动系列主题与项目,促进劳动教育可持续发展劳动教育不是简单地“把黑板擦了”、“把教室扫干净”、“把垃圾捡干净”等,班主任要着眼劳动职业观的养成,把单一的活动转化为一系列劳动教育主题与项目,有助于学生获得日趋精准,相对全面的劳动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劳动技能。班主任不仅要带给学生多元化劳动体验,还要注重某一劳动技能的深度发展,培养学习型劳动者,为学生今后的职业选择提供参考。班主任可以立足家庭、学校、社区,根据不同年级设计不同层级劳动教育主题活动与项目,让劳动教育切实走进中学生活,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学习不是为了不劳动,而是为了更好的劳动”,助力学生劳动素养的可持续发展。三、总结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班主任要深刻理解这一点,切勿对劳动教育进行“降格”处理,崇尚“唯分数论”,要积极搭建学校、家庭、社会劳动教育的桥梁,关注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