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章
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第3章
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3.1
电容元件3.2
电容的串、
并联3.3
电感元件第3章
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目的与要求1.
理解电容、电感元件上的u-i关系2.
会分析电容器的串并联电路第3章
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重点与难点重点:
(1)电容器的串并联电路(2)电容、电感元件上的u-i关系难点:
(1)电容器串联使用时最大工作电压的计算(2)电容、电感元件上的u-i关系第3章
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3.1电
容
元
件3.1.1
电容元件的基本概念(一)1.
电容元件是一个理想的二端元件,它的图形符号如图3.1所示。+qi
-qquCC
(3.1)+u-图3.1
线性电容元件的图形符号第3章
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3.1.1
电容元件的基本概念(二)2.
电容的SI单位为法[拉],符号为F;1F=1C/V。常采用微法(μF)和皮法(pF)作为其单位。1
F
10
F
6
121pF
10
F第3章
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3.1.2
电容元件的u—i关系dqdt
根据电流的定义,
i及q=Cududt
关联参考方向下
i
C电流与该时刻电压的变化率成正比。若电压不变,
i=0。电容相当与开路(隔直流作用)第3章
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3.1.3
电容元件的储能(一)在电压和电流关联的参考方向下,电容元件吸收du的功率为p
ui
uCdt电容元件吸收的电能为duw
pd
Cu
d
C
uduttu(t)
u(t
)0cdttt0011
Cu
(t)
Cu
(t
)2
2022第3章
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3.1.3
电容元件的储能(二)若选取t
为电压等于零的时刻,即u(t
)=0001
2w
Cu
(t)C2从时间t
到t
,电容元件吸收的能量为1211u(t
)
2
2
2w
C
udu
Cu
(t
)
Cu
(t
)C2122u(t
)1
w
(t
)
w
(t
)C
2C
1第3章
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例3.1(一)图3.2(a)所示电路中,电容C=0.5μF,
电压u的波形图如图3.2(b)所示。求电容电流i,并绘出其波形。+uu/
Vi
/Ai105C-0t
/
s0-5t
/
s1
2
3
4
5
6
7
8
91
23
4
5
6
7
8
9-10(a)(b)(c)图
3.2
例
3.1图第3章
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例3.1(二)解
由电压u的波形,应用电容元件的元件约束关系,可求出电流i。当0≤t≤1μs,电压u从0均匀上升到
10V,
其变化率为du
10
0
10
10
V
/
s
6dt
1
10
6第3章
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例3.1(三)由式(3.2)可得du
6
6i
C
0.5
10
10
10
5Adt当1μs≤t≤3μs,5μs≤t≤7μs及t≥8μs时,电压u为常量,其变化率为du
0dt第3章
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例3.1(四)故电流du
6
6i
C
0.5
10
(10
10
)
5Adt当
7μs≤t≤8μs时,电压u由-10V均匀上升到0,其变化率为du
0
(
10)
10
10
V
/
s
6dt
1
10
6第3章
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例3.1(五)故电流du
6
6i
C
0.5
10
10
10
5Adt第3章
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3.2
电容的串、
并联3.2.1
电容器的并联(一)+u++q1-q1+q2-q2+q3-q3+q-qCC1C2C3u--(a)(b)图3.3第3章
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3.2.1
电容器的并联(二)q
C
u,q
C
u,q
C
u112233q
:
q
:
q
C
:
C
:
C123123q
q
q
q
C
u
C
u
12312C
u
(C
C
C
)u3123C
C
C
C123第3章
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3.2.2
电容器的串联(一)+
+qu1
C1-
-q++u+q-q+
+qCu2Cu2-
-q-+
+qu3C3--
-q(a)(b)图3.4第3章
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3.2.2
电容器的串联(二)q
C
u
C
u
C
u1
12
23
3q
q
q1
1
1u
u
u
u
q(
)123C
C
C
C
C
C123123qu
C1
1
1
1
C
C
C
C123q
q
q
1
1
1u
:
u
:
u
:
:
:
:123C
C
C
C
C
C123123q
qM
CUM第3章
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例
3.2(一)电路如图3.5所示,已知U=18V,
C
=C
=6μF,12C
=3μF。求等效电容C及各电容两端的电压U
,31U
,U
。23a++
C2U2-C
F+1U=18V
U1C-+
FU33-
F-b图3.5
例3.2图第3章
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例
3.2(二)解
C
与C
串联的等效电容为23C
C
6
3C
2
3
2
F23C
C
6
323C
C
C
2
6
8
F123U1
U
18V第3章
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例
3.2(三)U
U
18V231
1U
:U
:
1:
223C
C23U
6V,U
12V23第3章
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例
3.3(一)已知电容C
=4μF,
耐压值U
=150V,
电容C
=12μF,1M12耐压值UM1=360V。(1)
将两只电容器并联使用,等效电容是多大?最大工作电压是多少?(2)
将两只电容器串联使用,等效电容是多大?最大工作电压是多少?第3章
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例
3.3(二)解(1)
将两只电容器并联使用时,等效电容为C
C
C
4
12
16
F12U
U
M1
150V其耐压值为(2)
将两只电容器串联使用时,等效电容为C
C
4
12C
3
F1
2C
C
4
1212第3章
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例
3.3(三)①
求取电量的限额q
C
U
4
10
150
6
10
C
6
4M11
M1q
C
U
12
10
360
4.32
10
C
6
3M
22
M
2q
C
u
,C
u
6
10
C
4M1
M12
M
2min②
求工作电压6
10
4qMU
U
150
200VMM1
6C12
102
4q
6
10UM
200VM
6C
3
10第3章
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3.3
电
感
元
件3.3.1
电感元件的基本概念(一)
L
N
L自感磁链
L
L.(3
6)iL称为电感元件的自感系数,或电感系数,简称电感。第3章
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3.3.1
电感元件的基本概念(二)
L
,
LABii+u-图
3.7
线圈的磁通和磁链第3章
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3.3.1
电感元件的基本概念(三)iLu+-图
3.8
线性电感元件第3章
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3.3.1
电感元件的基本概念(四)电感SI单位为亨[利],符号为H;1H=1
Wb/A。通常还用毫亨(mH)和微亨(μH)作为其单位,它们与亨的换算关系为1mH
10
H,
1
H
10
H
3
6第3章
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3.3.2
电感元件的u—i关系
L
Lid
d(Li)u
L(3.7)dt
dtdidtu
L第3章
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3.3.3
电感元件的储能(一)在电压和电流关联参考方向下,电感元件吸收的didt功率为p
ui
iL从t
到t时间内,电感元件吸收的电能为0ti(t)
pd
L
i
diLti(t
)00(3.8)11
Li
(t)
Li
(t
)2
2022第3章
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3.3.3
电感元件的储能(二)若选取t
为电流等于零的时刻,即i(t
)=00012
L
Li2
(t)从时间t
到t
,电感元件吸收的能量为1211t(t
)
L
2
2
2
L
i
di
Li
(t
)
Li
(t
)
(t
)
(t
)21L
2L
122i(t
)1第3章
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例3.4(一)电路如图3.9(a)所示,L=200mH,电流i的变化如图3.9(b)所示。(1)
求电压uL,并画出其曲线。(2)
求电感中储存能量的最大值。(3)
指出电感何时发出能量,何时接受能量?第3章
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例3.4(二)i
/mA15i01
2
3
4
5
6
7
8
9
10t
/ms+uL-L(b)u/
V3(a)0t
/ms-3(c)图
3.9
例
3.4图第3章
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例3.4(三)解
(1)
从图3.9(b)所示电流的变化曲线可知,电流的变化周期为3ms,在电流变化每一个周期的第1个1/3周期,电流从0上升到15mA。其变化率为di
(15
0)
10
3dt
(1
0)
10
3
15A/
sdi
3
u
L
200
10
15
3VLdt第3章
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例3.4(四)在第2个1/3周期中,电流没有变化。电感电压为uL=0。在第3个1/3周期中,电流从15mA下降到0。其变化率为di
(0
15)
10
3dt
(1
0)
10
3
15A/
sdi电感电压为
3u
L
200
10
(
15)
3VLdt所以,电压变化的周期为
3ms,其变化规律为第1个1/3周期,
uL=3V;第2个1/3周期,uL=0;第3个1/3周期,
uL=-3V。第3章
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例3.4(五)(2)
从图3.9(b)所示电流变化曲线中可知121
Limax200
10
(1
5
10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简单货物运输托运合同
- 现代化医药仓储物流交易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议书
- 2024年智慧医疗战略合作合同
- 2025年中国超级摩托车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石材开采加工建设项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陶瓷拼盘行业市场发展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度森林公园门票及场地租赁综合合同
- 2025年度港口码头建设脚手架租赁及施工管理合同
- 2025年度智能广告投放系统建设项目分包合同范本
- 2025年度旅游企业间季节性资金周转借款合同样本
- 幼儿园员工手册与规章制度
- 社团活动经费预算申请表
- 经营范围登记规范表述目录(试行)(V1.0.2版)
- 2023年山东省威海市中考物理真题(附答案详解)
- 第八讲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PPT习概论2023优化版教学课件
- 王崧舟:学习任务群与课堂教学变革 2022版新课程标准解读解析资料 57
- 招投标现场项目经理答辩(完整版)资料
- 运动竞赛学课件
- 2022年上海市初中毕业数学课程终结性评价指南
- 高考作文备考-议论文对比论证 课件14张
- 新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初中数学 7.4 实践与探索课时练(课后作业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