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老校区排污整治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大学老校区排污整治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大学老校区排污整治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大学老校区排污整治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大学老校区排污整治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大学老校区排污整治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工程概况工程概况本工程为重庆邮电大学老校区排污整治工程。老校区内2条主要的行洪通道,分别为由东向西贯穿校区中部的B×H=1.7m×2m支线箱涵和校区西侧由北向南的B×H=3m×3m的主线箱涵,尾端排入涂山湖干渠。老校园管网建设年代久远,受建设时序和经济条件限制,老校区部分区域仅一条管沟,以雨、污合流为主,大部分区域有2条管道,但混接、错接情况严重,且无污水干管排入市政污水管道。因此,校区内污水通过现状d200~d600的管道以及暗沟分别进入2条箱涵。根据《重庆邮电大学老校区排水管网普查调查报告》,校区内共有污染源31处,老校区污水直排涵洞致使涂山湖下游水环境较差,偶尔出现黑臭现象。为尽快治理老校区污染源,改善雨污合流的现状,改善南山的水环境质量,提高校内师生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急需开展重庆邮电大学老校区排污整治工程。工程内容及设计范围设计内容:针对重庆邮电大学老校区内的雨、污合流以及污染源进行整治。通过雨、污分流等工程措施,解决校园内污水直排和部分区域合流的问题,改善区域内水环境。设计范围:重庆邮电大学老校区。设计依据设计依据、工程资料(1)建设单位与我院签订的委托合同(2)重庆邮电大学老校区排水管网普查1:500地形管线图(重庆市勘测院,2020.01)(3)《重庆邮电大学老校区排水管网普查调查报告》(重庆市勘测院,2020.01)(4)《重庆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做好次级河流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函》(渝环函[2004]206号);(5)业主提供的其它相关资料设计规范、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版)《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17)《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2012)《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GB/T3091-2008)《水及燃气管道用球墨铸铁管、管件和附件》(GB/T13295-2008)《埋地硬聚氯乙烯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ECS122:2001)《热塑性塑料管材环刚度的测定》(GB/T9647-2015)《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范》(CJJ143-2010)《建筑排水用硬聚氯乙烯(PVC-U)管材》(GBT5836.1-2018)《重庆市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审查技术规定》(2019)《山地城市室外排水管渠设计标准》(DBJ50/T-296-2018)。《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11836-2017)《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市政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06MS201)《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上阶段专家意见及执行情况本工程为业主委托施工图设计,未进行初设评审。截污纳管设计说明设计年限、排水体制设计年限本工程为永久性市政排水工程设计,排水系统规模均按远期规划进行设计。排水体制新建管网采用雨、污分流制。老校区部分区域待拆迁或者改造难度较大,近期采用截流式合流制,远期采用分流制。排水系统设计现状情况根据《重庆邮电大学老校区排水管网普查调查报告》,校区内共有污染源31处,大多数属于雨、污合流型污染源,部分为污水直排污染,污水管道堵塞1处,另有约190处雨水流入污水管道,造成合流。现状污染源调查表编号物探点号管径所属位置水流情况备注污染源0-1#PS4121300风华运动场西侧调查时无污水流出污染源污染源0-2#PS4623100心理健康咨询室调查时少量的污水流入污染源污染源0-3#PS460850知行苑8舍南侧调查时少量的污水流入污染源污染源0-4#PS4227100知行苑7舍东侧调查时少量的污水流入污染源污染源0-5#PS2121150三教学楼南侧调查时有污水流入污染源污染源0-6#PS273570兴业苑8舍北侧调查时少量的污水流入污染源污染源0-7#PS3046100兴业苑7舍北侧调查时少量的污水流入污染源污染源0-8#PS304750兴业苑7舍北侧调查时少量的污水流入污染源污染源0-9#PS4001400X600太极运动场南侧调查时大量的污水流入污染源污染源0-10#PS4004300太极运动场南侧调查时大量的污水流入污染源污染源0-11#PS3672500太极运动场西侧调查时大量的污水流入污染源污染源0-12#PS273470兴业苑4舍北侧调查时少量的污水流入污染源污染源0-13#PS2121150三教学楼南侧调查时少量的污水流入污染源污染源0-14#PS4715300明宣苑1舍北侧调查时少量的污水流入污染源污染源0-15#PS2124150三教学楼南侧调查时少量的污水流入污染源污染源0-16#PS3652500太极运动场西侧调查时大量的污水流入污染源污染源0-17#PS3982700X400北兴苑食堂北侧调查时大量的污水流入污染源污染源0-18#PS425870知行苑7舍西侧调查时少量的污水流入污染源污染源0-19#PS3997600知行苑7舍北侧调查时大量的污水流入污染源污染源0-20#PS3524600篮球场西侧调查时大量的污水流入污染源污染源0-21#PS3531500篮球场西侧调查时大量的污水流入污染源污染源0-22#PS6539400邮电大学宾馆左侧污水流入箱涵,有污水流入污染源污染源0-23#PS6535300邮电大学驾校调查时少量的污水流入污染源污染源0-24#PS6527300邮电大学宾馆左侧污水流入箱涵,有污水流入污染源污染源0-25#PS6497300邮电大学宾馆左侧污水流入箱涵,有污水流入污染源污染源0-26#PS6471300邮电大学科技会堂污水流入箱涵,有污水流入污染源污染源0-27#PS6635300邮电大学崇文门污水流入箱涵,有污水流入污染源污染源0-28#PS6623400邮电大学崇文门污水流入箱涵,有污水流入污染源污染源0-29#PS6612300邮电大学崇文门污水流入箱涵,有污水流入污染源污染源0-30#PS6855400X400邮电大学崇文门污水流入箱涵,有污水流入污染源污染源0-31#PS6858400邮电大学崇文门污水流入箱涵,有污水流入污染源管道平面设计通过多次现场踏勘,充分考虑到本项目的特殊性,本次设计主要采用雨、污分流改造,将31处污染源通过新建管道排入校区西侧污水主干管或者现状污水管,新建雨水将部分混接、错接处进行改造,实现大部分区域雨污分流。老校区部分区域待拆迁或者改造难度较大,近期采用合流式截流制,远期采用分流制。包括新建污水管道7处,新建雨水管沟17处,管道疏通1处。具体治理内容如下:治理点位1现状为雨污混接。新建200x300雨水沟,将雨水接入现状检查井PS1662。治理点位2现状为雨污混接。新建d300雨水管道,PS6130雨水接入PS1855雨水检查井。治理点位3现状为雨污混接。新建d300雨水管道,PS6256雨水接入PS6238雨水检查井。治理点位4现状为雨污混接。新建d300雨水管道,接入新建的Y1-34雨水检查井。污染源0-5#、0-13#、0-15#,通过新建雨水通道,原有管道作为污水通道。原混入污水管道的雨水,通过Y1-30~Y1-31新建的雨水管,实现雨污分流。治理点位5接上游点位4雨水,新建d300雨水管道,接入PS2007雨水检查井。接上游现状雨水沟雨水,新建d300雨水管道,接入现状雨水暗沟。治理点位6现状为雨污混接,接现状建筑雨水立管雨水,新建d200雨水管道,接入PS2277雨水检查井。治理点位7现状为雨污混接,接现状雨水管至道路雨水管,新建d400雨水管道,接入PS2229雨水检查井。接现状雨水管至道路雨水管,新建d300雨水管道,接入PS6142至PS2231现状雨水管。治理点位8现状为雨污混接,学生公寓楼屋后雨水通过新建雨水沟及D325*8雨水管,接入现状道路雨水管。学生公寓楼屋后污水通过新建污水管,将接入现状污水井W1-31。污染源0-6#,将排入雨水管的建筑污水排出管,重新接入污水井W1-31。污染源0-12#,将排入污水管的污水,重新分流,接入现状污水井Y1-56。治理点位9现状为雨污混接,新建d300污水管,留学生宿舍楼污水接入现状污水管,下游现状污水管PS2565至PS2482污水管。新建d300雨水管,上游雨水接入下游PS2575至PS2586雨水管。治理点位10现状为雨污混接,新建d300雨水口连接管,将雨水接入新建雨水检查井Y1-49。治理点位11现状为雨污混接,学生公寓楼屋后雨水通过新建d300,d400雨水管,将雨水接入现状雨水沟B×H=600×600雨水沟。23#学生公寓楼屋后污水通过新建污水管,将接入现状污水井PS3054、PS3057。污染源0-7#,原建筑污水排出管接入雨水检查井,改接现状污水井W1-34。污染源0-8#,原建筑污水排出管接入雨水检查井,改接现状污水井W1-33。治理点位12现状为雨污混接,新建d400污水管,风雨操场西侧居民楼污水接入北侧现状污水井PS2031。治理点位13现状为雨污混接,新建雨水管,管径D219*6,将雨水接入现状雨水检查PS2407。治理点位14现状为雨污混接,新建污水管,管径d400,将污水接入现状污水检查井PS6277。污染源0-29#,原污水接入现状雨水箱涵,污水改接至新建的W1-36~W1-37污水管。治理点位15现状为雨污混接,新建雨水管,管径d300,雨水沟B×H=300×300,将雨水接入新建雨水检查井Y1-16。治理点位16现状为雨污混接,新建雨水管,管径d300,将雨水接入现状雨水边沟,最终进入雨水箱涵。治理点位17现状为雨污混接,排水管网混乱,该片区房屋老旧,局部为危房,新建雨水管、污水管,管径d400,将雨水接入现状雨水管,PS6624至PS6622管段。污水接入现状污检查井PS6399。污染源0-27#、0-28#,原污水接入现状雨水箱涵,污水改接至新建的W1-1~W1-15污水管。污染源0-30#、0-31#,原污水接入现状雨水箱涵,污水改接至新建的W1-1~W1-15污水管。治理点位18现状为雨污混接,新建雨水沟,尺寸为B×H=300×300,将现状雨水沟雨水接入现状雨水检查井PS4019。新建雨水管,管径d300,将现状雨水接入现状雨水检查井PS3975。新建污水管,管径d300,将现状污水接入新建污水检查井W2-67。污染源0-17#,原污水接入现状雨水管,现将污水改接至新建污水井W2-67。治理点位19现状为雨污混接,新建雨水沟,尺寸为B×H=300×300,将现状雨水沟雨水接入现状雨水盖板沟。治理点位20现状为雨污混接,15#学生公寓,运动场,运动场南侧宿舍楼,游泳池厕所雨污水混接,新建污水管,d300~d500污水管,接入下游现状、新建污水管,最终进入小区西侧南山路d1000现状污水管。污染源0-1#,原污水接入现状雨水管,污水改接至新建的W2-21污水井。污染源0-2#,原污水接入现状雨水管,污水最终排入新建的W2-17-7污水井。污染源0-3#,污水建筑排出管错接雨水,污水改接至新建的W2-58污水井。污染源0-4#,污水建筑排出管错接雨水,污水改接至现状W2-71污水井。污染源0-9#,原为混入雨污合流管道,本次通过新建污水管,分离该部分污水,具体详见平面图W-7~W2-13。污染源0-10#,原污水接入现状雨水管,污水改接至新建W2-13污水井。污染源0-11#,原污水接入现状雨水管,污水改接至新建W2-13-2污水井。污染源0-16#,原污水接入现状雨水箱涵,污水改接至新建W2-14-1污水井。污染源0-18#,原污水接入现状雨水沟,污水改接至新建的W2-55污水井。污染源0-19#,原污水接入现状雨水管,污水改接至新建的W2-7污水井。污染源0-20#、0-21#,原污水接入现状雨水箱涵,污水改接至新建的W2-17-2污水井。治理点位21现状为雨污混接,重邮医院雨水进入污水管,新建d300雨水管,最终进入现状雨水井PS6304。治理点位22现状为雨污混接,科技会堂东侧公共厕所雨水排入雨水管,新建d400污水管,排入现状污水井PS8324。污染源0-26#,原污水接入现状雨水管,污水改接至新建的W2-1~W2-6污水管,最终接入下游化粪池。治理点位23现状为雨污混接,重邮宾馆及培训中心污水进入现状雨水管,新建d400污水管,排入现状污水井PS6317。污染源0-24#,原污水接入现状雨水箱涵,污水改接至新建的W2-51污水井。治理点位24现状为雨污混接,住宅楼化粪池出水管进入现状雨水管,新建d300污水管,排入南山路现状污水井PS6319。污染源0-23#,原污水接入现状雨水沟,污水改接至现状的W2-61污水井。治理点位25现状为雨污混接,住宅楼化粪池出水管进入现状雨水管,新建d300污水管,排入南山路现状污水井PS6319。污染源0-25#,原污水接入现状雨水箱涵,污水改接至新建的W2-43~W2-50污水管。治理点位26现状为雨污混接,理学院、重邮宾馆污水管,新建d300污水管,排入现状南山路现状污水井PS6322。污染源0-22#,原污水接入现状雨水沟,污水改接至新建的W2-62污水井。治理点位27现状为雨污混接,新建雨水管,管径d300,分离现状建筑雨水管,将建筑雨水转入下游现状雨水井PS7189。治理点位28现状为雨污混接,新建雨水管,管径d300~d400,分离现状建筑雨水管,将建筑雨水转入下游现状雨水井PS7764。治理点位29现状为雨污混接,新建雨水管,管径d600,将上游雨水接入现状雨水边沟,最终进入雨水箱涵。污染源0-14#,现状雨、污水混合,进入化粪池,本次在新建检查井Y3-29-1截流,将多余雨水分流至雨水沟。治理点位30现状为雨污混接,新建雨水沟,尺寸为B×H=200×200,新建雨水管,管径d300,将上游雨水接入新建雨水井Y3-46。治理点位31现状为雨污混接,新建雨水沟,尺寸为B×H=300×300,新建雨水管,管径d300~d400,将上游雨水接入现状雨水沟PS341。治理点位32现状为雨污混接,新建雨水管,d300,将上游雨水接入现状雨水沟PS345。治理点位33现状为雨污混接,新建雨水管,d200,将上游雨水接入现状井PS789。治理点位34现状为雨污混接,新建雨水沟,尺寸为B×H=300×300,新建雨水管,管径d300~d400,将上游雨水接入现状雨水检查井PS7353。治理点位35现状为雨污混接,新建雨水管,d200,将上游雨水接入现状井PS7220。加深现状DN150污水管。治理点位36现状为雨污混接,新建沟,d200,将上游雨水接入现状井PS7220。加深现状DN150污水管。W7-17-7截流井服务于校区操场南侧,中心食堂,1#,3#,5#,6#学生公寓。该片区为老旧房区,计划拆除。该片区本次采用截流井,后期改造时,新建雨污水系统。截流井服务人口5000人,污水量为21.22L/s,本次截流倍数为3倍。Y3-29-1截流井上游雨污水合流管服务的片区,雨污水混接严重,居住人口多,房屋老旧,且绿化带管线较多,业主限制大量破路的情况。根据业主意见,在Y3-29-1设置截流井,多余雨水通过新建管道排入雨水箱涵。截流井服务人口约1000人,污水量6.9L/s,本次截流倍数为3倍。W1-1~W1-4管道末端,新建钢筋混凝土化粪池,型号为G4-9SF。尺寸为B×L×H=1.9m×4.6m×2.4m。。管道清淤大学生发展服务大厅前道路上污水管存在堵塞,排水管采用射水疏通、人工铲挖等方式均可,疏通长度为48m。纵断面设计最小管径与最小设计坡度:市政雨污水管最小管径控制在d300,最小设计坡度控制在i=0.003;最大控制设计流速:金属管道Vmax=10m/s;塑料管Vmax=8m/s;最小控制流速:污水管道Vmin=0.6m/s,雨水管道Vmin=0.75m/s;雨水按满流计算;污水按非满流设计,污水最大设计充满度按下表:污水管道最大设计充满度管径最大设计充满度200~3000.554000.65500~9000.70≥10000.75最小覆土深度:在满足各类综合管线的竖向交叉的同时,合理确定埋地管道覆土厚度(除架空段外),车行道下最小覆土0.7m,人行道下最小覆土0.6m;本工程雨污水管道除特别说明外,均采用管顶平接。污水管道计算(1)污水设计流量公式污水设计流量Qd按人均综合污水量进行计算,公式如下:式中,Qd设计综合生活污水设计流量(L/s);N设计人口数量;q人均综合污水量(l/cap.d);Kz污水量总变化系数,按下表确定:总变化系数表污水平均流量(L/s)5154070100200500>1000总变化系数2.32.01.81.71.61.51.41.3设计污水量按城市综合污水量计算,城市综合污水量计算以城市综合供水量标准为基础,参照《重庆市主城区排水(污水)设施及管网规划》(2015~2020),重邮人均综合生活用水定额取值为150(L/(人·d));污水排放系数取0.85;地下水渗入量系数取1.1。污水管道计算如下,控制管段水力计算如下表3-2所示。非控制管段实际过流能力均大于控制管段。按近期流量校核均能确保流速大于0.6m/s。本次改造部分管道属于出户管,水量较小,保证其最小管径与最小坡度等规范要求,不对其进行水力计算。其余管段水力计算表如下。老校区部分区域待拆迁或者改造难度较大,近期采用截流制合流制,考虑到本次合流区域较小,截流管道不长,截流倍数的选取值确定为n=3。污水管道水力计算表序号计算管段设计流量管径坡度流速充满度(L/s)(mm)(‰)(m/s)(h/D)1W1-17~W1-265.5140040.620.122W1-1~W1-156.2040030.60.143W2-7~W2-3221.2250040.910.184W2-39~W2-504.1440060.670.15W2-62~W2-665.5140030.60.136W2-69~W2-675.8640060.710.11截污管道水力计算表(合流污水量设计)序号计算管段设计流量管径坡度流速充满度(L/s)(mm)(‰)(m/s)(h/D)1W2-17-7~W2-3250.7450040.620.3雨水管道计算(1)雨水设计流量公式:Q=qψF(L/s)(2)暴雨强度公式采用《关于发布重庆市暴雨强度修订公式及设计暴雨雨型的通知》(渝建[2017]443号)巴南区暴雨强度公式(长江以南地区,包括巴南区、南岸区)。(L/s·hm2)设计重现期:P=3年。设计降雨历时:t=t1+t2(min)其中,地面集水时间:t1=5(min);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t2(min)按计算确定。两侧地块的径流系数:根据项目地块面积、铺装情况等计算确定;汇水面积(F):两侧分地块计算(hm2);控制管段水力计算如下表3-4所示。雨水管道水力计算表序号管段编号设计管径(mm)坡度设计流量(l/s)流速(m/s)服务面积(hm2)过流能力l/s1Y1-23~Y1-24d3000.148.395.620.176397.532Y1-25~Y1-26d3000.07464.884.840.236341.973Y1-35~Y1-40d6000.009360.152.681.31757.254Y1-62~Y1-64d3000.123103.926.20.378440.895Y2-24~Y2-25d5000.00657.731.940.21380.236Y2-29~Y2-30d3000.113.755.620.05397.537Y3-23~Y3-30d6000.02643.323.992.341128.858Y3-9~Y3-22d4000.029454.983.671.54461.049Y3-72~Y3-59d4000.06103.45.280.35663.16管材、基础及接口管材本工程雨、污水管道主要采用PVC-U硬聚氯乙烯双平双扣增强缠绕管。管道埋深小于6m时,环刚度SN=8000N/m2。陡坡管采用K9球墨铸铁排水管。沿挡墙垂直跌落管采用焊接钢管;位于道路上,覆土小于0.6m的管道,采用焊接钢管,C30混凝土包封,包封厚度为20cm。雨水口连接管采用d300的Ⅱ级钢筋混凝土企口管。接户管道采用UPVC管,管道规格d200。PVC-U硬聚氯乙烯双平双扣增强缠绕管的质量应符合《埋地聚乙烯排水管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ECS164:2004)的要求,同时符合GB/T9647-2015热塑性塑料管材环刚度的测定。钢管质量和规格应符合《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GB/T3091-2008)的要求。所有管材管件的压力等级应满足设计要求,焊条的质量和规格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球墨铸铁管质量和规格应符合《水及燃气管道用球墨铸铁管、管件和附件》(GB/T13295-2008)的要求。UPVC的质量应复合《建筑排水用硬聚氯乙烯(PVC-U)管材》。埋地塑料排水管施工安装按04S520国标图集执行。也可根据业主需求采用其他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管材,管材管件的质量和施工安装要求按照相应的标准执行。雨水沟雨水沟建设形式详见《窗井、设备安装口、排水沟、集水坑设计图集》(07J306)P22。一般雨水沟,建设形式详见《窗井、设备安装口、排水沟、集水坑设计图集》(07J306)P21。接口及连接方式(1)PVC-U硬聚氯乙烯双平双扣增强缠绕管采用热缩套连接。可根据产品技术要求采用承插式连接、热熔式等其他连接方式。(2)钢管采用焊接,钢管内外壁补充防腐,无法补充防腐时应采用法兰连接。(3)K9球墨铸铁管采用橡胶圈接口。(4)UPVC管采用承插式粘接连接。(5)雨水口连接管采用钢丝网水泥砂浆抹带接口。(6)塑料管与检查井的连接可采用“中介层”作法,详见《埋地聚乙烯排水管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ECS164:2004)。钢筋混凝土管与检查井壁连接处采用C25混凝土现浇,且浇铸前应将管道外壁及砌块接触面凿毛。基础(1)管道基础管顶覆土深度在0.7~3.5m的塑料管采用120°砂石垫层基础;覆土在3.5~6.0m的塑料管采用180°砂石垫层基础,做法详上述规程。当塑料排水管与检查井连接时,检查井基础与管道基础之间应设置过渡区段,过渡区段长度不应小于1倍管径,且不宜小于1米。管顶覆土深度在0.7~3.5m的钢筋混凝土排水管道采用120°混凝土基础,做法详06MS201/1-17;雨水口过街连接管、覆土深度大于6.0m或小于0.7m的钢筋混凝土排水管道采用360°满包混凝土加固。包封的焊接钢管采用素土基础。陡坡铸铁管基础做法详大样图。(2)地基处理管道及构筑物地基承载力不小于0.2Mpa。沟槽在填方地段或沟槽超挖的,管道基础以下必须分层夯实回填,密实度不小于95%。对于地质条件较差地段,如淤泥、杂填土等,必须进行换填。具体采用材料及换填深由不同的地质情况确定。管道保护管道位于车行道下时,顶部覆土小于0.6m时,采用C30混凝土满包钢管。当覆土为0.6m至1.0m时,采用车行道路面补强,参考SS-20车行道路面补强大样图。附属构筑物管道检查井(1)在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跌水处以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检查井。井深小于1.8m的雨、污水检查井采用浅型检查井,详大样图;井深为1.8m~6.0m的雨、污水检查井采用深型检查井,详大样图;(2)人行道上采用防盗铸铁井盖及盖座,按承载能力,最低选用C250类型。车行道上采用防盗铸铁井盖及盖座,按承载能力,最低选用D400类型。所选井盖应符合国家标准《检查井盖》(GB/T23858-2009)和《铸铁检查井盖》(CJ/T511-2017)的要求。污水盖座上应有“污水”类型标识,应标注建成年代。位于车行道和人行铺地的井盖应与地面齐平,位于绿地时应高出自然地面100mm。检查井盖应具有防盗、防位移、防坠、防响、防滑等功能。(3)为避免井盖损坏或缺失时发生行人坠落检查井的事故,所有检查井需安装防坠落装置。防坠落装置应牢固可靠,具有一定的承重能力(≥500kg)。跌水井当跌落水头大于1.0m时设置跌水井。跌水井井盖、井座、爬梯同一般检查井要求跌水井做法详大样图。消能井斜管段(坡度>10%)下游设置消能井,消能井内部消力槛上游流槽内采用C30混凝土抹圆,与管口接顺。消能井做法详见大样图。沉砂井当雨水沟雨水排入雨水管时,设置雨水沉砂井,对雨水进行拦渣处理。截流井本次设计共设置2处截流井。污水管道收集合流管道内污水时,溢流堰的堰高采用室外排水规范(2016版)4.8.2A中的公式进行计算。详见大样图。雨水口本工程采用砌块双箅雨水口,雨水箅子采用球墨铸铁QT500-7,具体应符合《球墨铸铁件》(GB1348-2009)的要求。本次设计按双箅雨水口泄流能力25L/s原则进行计算、布设雨水口。雨水箅做法详见大样图。双箅雨水口连接管管径为d300mm,以≥1.0%的坡度接入临近雨水检查井。在实施时应调整至实际路面的最低点,局部的地方可增设雨水口,以保证有效收水,雨水口标高比路面低2~3cm。雨水口连接管采用混凝土基础,采用钢丝网水泥砂浆抹带接口,做法详06MS201/1-28、29。斜管跌落段当地形坡度过大时候,管道排水采用斜管跌落措施进行保护,管道采用球墨铸铁管,下游弯头应尽量靠近消能井。根据边坡的不同,可采用不同坡度,弯头处可根据需要采用合适的角度,并利用管道接口的借转角度进行安装连接。斜管跌落管道做法详大样图。垂直跌落段当管道穿越挡墙时,管道沿现状挡墙设置,管道采用焊接钢管,下游弯头应尽量靠近消能井。垂直跌落管道做法详大样图。化粪池W1-1~W1-4管道末端,新建钢筋混凝土化粪池,型号为G4-9SF。具体做法参考图集《钢筋混凝土化粪池》(03S702),B×L×H=1.9m×4.6m×2.4m。该片区雨污水管现状混乱,且堵塞严重,本次考虑新建化粪池及配套管网。服务人口约100人。进出水口高差约0.3m。沟槽开挖对现状建、构筑物的影响(1)本工程新建排水管道部分位于现状人行道,部分位于现状车行道,沟槽的开挖过程会破坏部分现状车行道、人行道及绿化带,按照原状恢复。(2)涉及路段的现状路灯、现状雨水口按照原状恢复。(3)涉及穿越现状阶梯、挡墙处,业主未提供相关资料,按照原状恢复。(4)涉及现状排水管网及综合管线需要保护或改迁。由于业主未提供综合管线勘测资料,无法准确复核交叉处理情况。建议以施工保护方式为主。管道交叉时,间距尽量满足《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其最小垂直净距。经与业主协商后,当新建管道与综合管线交叉处无法避让时,确定由业主另行委托相关单位进行设计和迁改,并联系有关管道(线)主管部门,取得同意和协助。抗震设计本工程属于抗震设防烈度6度的区域,根据《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1.0.3和1.0.8条,须进行抗震设计,可不做抗震计算。具体抗震措施如下:(1)本工程排水主管管道主要为柔性连接,根据06MS201-2/6,管道单个接头设计允许位移量为10mm,满足抗震要求。(2)排水管与检查井连接时,在井壁预埋短管,采用承插连接,均满足抗震要求。(3)本次设计陡坡管采用球墨铸铁排水管。采用橡胶圈接口。连接方式为柔性连接,满足抗震要求。钢管施工对垂直跌落管道和浅埋段采用焊接钢管,做内外防腐处理。安装一律用Q235B焊接钢管。DN200对应钢管型号为D219×6mm;DN300对应钢管型号为D325×8mm;DN400对应钢管型号为D426×8mm;DN500对应钢管型号为D530×8mm。管子的椭圆度不应超过0.01D(D为管外径),在管节的安装端不得超过0.005D。壁厚在5mm以上的钢管,其端部应开30度-40度的坡口。对接管节的管端间隙,应按下表的规定尺寸:管壁厚度(mm)3~55~9>9间隙尺寸(mm)1.0~1.51.5~2.52.5~3.0管子对口前,应将焊接的坡口面及内外管壁10--15mm范围内的铁锈、泥土、油脂等赃物清除干净,除锈等级为St3级。在焊接上,填缝金属的组织应成颗粒状,外表呈整齐鱼鳞状,不得有裂纹、气孔、夹渣等缺陷。管壁超过6mm时,电焊不得少于两层,在焊接一层以前,必须清除上一层的焊渣和碎屑。除锈、防腐所有钢制构件、管件在安装前或安装后,必须进行防腐处理,防腐前应注意管道除锈。直接埋入混凝土的铁件外表面仅需作表面除锈处理,不需涂刷任何涂料。管道除锈:管道防腐衬涂前须清除金属表面的油污、尘土、焊渣、氧化物、浮锈等附着物,再用砂轮除锈处理,外防腐质量达St3级,内防腐处理宜采用喷(抛)射除锈,除锈等级应不低于《涂装前钢材表面锈蚀等级和除锈等级》GB/T8923-1988中规定的Sa2级,处理后,要求基层平整干燥无水迹。钢管外壁防腐:钢管外壁采用特加强级防腐(六油二布),做法按照GB50268-2008表5.4.4-2。玻璃丝布为中碱布,宽600mm,经纬密度为12×12根/m2。干膜厚度大于0.4mm。面漆颜色由建设单位自定。满包管道外壁不做防腐。钢管内壁防腐:可采用型高分子防腐涂料或采用液体环氧树脂防腐涂料。IPN8710-2采用两道底漆,两道面漆,平均用量约0.7~0.8kg/m2,漆膜总厚度160~180μm;液体环氧树脂防腐涂料的性能应达到《钢质管道液体环氧涂料内防腐层技术标准》(SY/T4057-2000),且干膜厚度大于0.3mm。注意事项(1)防腐施工中,必须等前一道涂漆干透后才能进行下一道涂漆。(2)为了保证焊缝处的漆膜厚度,涂刷时应先将焊缝部位涂刷两道,然后再全面涂刷防腐漆。(3)涂刷后的表面应光洁,无流挂,无皱皮,无刷痕,无露底和开裂现象。涂层应均匀。(4)钢管表面处理后,应在钢管两端60-100mm范围内涂刷硅酸锌或其它可焊性防锈涂料,干膜厚度为20~40μm,待安装完毕后,再按要求进行涂漆。(5)管道在运输吊装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与异物硬性摩擦,以避免损伤涂层,否则应修补至合格为止。(6)在雨雪天和大气湿度在85%以上时,不得在露天涂刷防腐漆。(7)钢制管道防腐宜在厂内完成,若需现场施工,在施工前,应要求供货方进行技术示范性的操作。主要管道的防腐应作漆膜厚度电火花及绝缘检查。沟槽开挖及回填沟槽开挖(1)管沟槽开挖放坡坡比根据所开挖的地质岩层情况和业主另行委托有资质的勘查人员根据现场地质情况确定,同时应满足《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第4.3条的要求。排水管沟沟槽开挖要求及开挖时工作面宽度详见管道沟槽开挖断面图。(2)开挖时如发现不良地质,则需根据有关施工规范对沟槽作支撑处理,防止垮塌事故,同时应确保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3)沟槽开挖建议采用人工开挖,开挖时应分层开挖。沟槽分层高度应根据土层地质情况分别确定。(4)挡墙后方沟槽开挖时应对挡墙进行临时支撑。沟槽回填(1)沟槽回填时,需对称回填并分层压实。管两侧及管顶以上0.5m范围内采用轻夯压实,管道两侧压实面的高差不应超过0.3m(2)槽底至管顶以上0.5m范围内,回填不得含有机物及大于40mm的砖、石等硬块。(3)排水管道沟槽回填的填料、回填方法及其他要求严格按照《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第4.5条相关规定执行。(4)管胸腔两侧回填土的压实度不小于95%,管顶以上部分回填土压实度不小于85%。如管道处于路基内,则管顶以上部分回填土的压实度按路基要求执行。(5)检查井周围的回填要求:a检查井砌体或现浇砼需达到设计强度后才允许回填。b井室及井筒周围的回填应与管沟槽回填同时进行。c井室及井筒周围回填压实时应沿井室中心对称进行,且不得漏夯。(6)未尽事项按图纸及相关规范要求执行。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识别及措施根据住建部印发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2018年3月)及《关于实施<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2018年5月),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以下简称“危大”)指施工过程中,容易导致人员群死群伤或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分部分项工程,并对建设、设计、勘察、施工、监理单位提出了相关要求。各方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应严格按照以上文件规定执行,保障危大工程安全。根据本项目周边情况及设计方案,本次排水工程对危大工程的识别及措施建议如下:大工程的识别及措施建议表序号分部分项工程危险性质注意事项1管道基础复核岩土性质、地下水、地下管线等资料可能,引发工程质量安全在施工前,业主另行委托地勘单位进行地质勘测。若发现地质情况较差,应及时通知建设及设计单位、地勘单位,并要求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2老旧房屋沟槽开挖时影响房屋安全施工单位在施工时充分与产权方沟通,实时检测房屋质量3开裂挡墙跌落管需要沿现状挡墙设置部分现状挡墙存在开裂开裂挡墙已列入业主修复计划修复完成后,再进行施工4穿越挡墙或现状挡墙开洞部分管道需穿越挡墙跌落管需挡墙上开洞固定无现状挡墙资料,施工单位在施工时实时检测挡墙质量5校外区域开挖W2-60~W2-61段污水管需要挖人行道约3.5m施工时对车行道进行围挡,做好交通组织,防止重车压塌沟槽上部。6现状涵洞开洞需在现状涵洞开洞,增加接入口无现状涵洞资料,施工单位在施工时实时检测涵洞质量管道现场调整原则及变更原则本工程排水管道放线均按检查井坐标表严格放线,检查井坐标点为主线管道轴线投影与检查井横轴线交点。另外,本次设计中管道沿居民房屋后埋地敷设时,与建筑物基础的间距,不得小于2.5米,并不得影响建筑安全,若图示与现场实际情况不符,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现场调整原则:检查井的位置,应设在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跌水处以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处。本次设计直线段检查井间距控制在20m~30m之间,不大于40m,若现场局部井位需要调整,需严格遵循这一原则,调整井位平面位置后,需严格控制管内底标高,不可降低下游管道管内底标高,不可产生逆坡,若由于调整井位和标高使下游无法接入现状污水检查井,需由施工单位负责返工。施工前应与有关管线单位及业主联系,了解地下管线情况后方能施工。若现场放线发现检查井或管道位置位于民房、雨水沟或道路中心,需跟设计单位联系确定调整。施工注意事项设计技术交底前,施工单位请认真仔细读图,若本设计图中有实际情况与设计不符之处或错漏之处应及时提出。施工前,须复核上、下游排水管道(沟)接口处标高,应探明管道沿线地下障碍情况,确保管道具备敷设条件,且能与上下游顺利衔接。施工前应对现状管线及附属设施进行调查,如与设计有出入时,须及时提出,待设计调整后方能施工。业主未提供相关挡墙及阶梯资料。对与部分破坏的挡墙,对于管线横穿挡墙上部的情况:原挡墙上部开挖破坏后采用C25素混凝土按原状挡墙厚度填筑恢复,需待墙身强度达到75%时,方可回填墙背填料,填料要求详见挡墙大样图。对于完全破坏的挡墙,挡墙恢复详见大样图。排水管道内底标高是排水管道施工的主要依据,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检查井井面标高应根据实际地面标高合理调整,保持与完成后路面齐平。由于业主提供的地形图标高信息较少,放线时发现井面实际标高与设计标高有较大出入时,应及时向设计单位反馈和调整。沟槽边坡开挖深度大于3.0m时应增加支撑措施,边坡坡度及支撑方式应符合《给水排水管道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的规定。当土方用机械开挖时,应保留基底设计标高以上0.2~0.3m原状土层用人工清槽,且不得超挖,如局部超挖或发生扰动应用砂卵石或级配碎石将超挖部分回填密实。管道施工开挖范围涉及到有现状管线的位置时,应采用人工薄层轻挖,并应做好现状管线保护和加固措施,避免施工过程对现状管线和地下构筑物造成影响和破坏。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构筑物必须浇筑密实,不得出现蜂窝、麻面。钢筋混凝土构件应按设计要求预留孔洞、预埋套管及预埋件,严禁事后打孔凿洞。无压流塑料排水管道须进行管道变形及沟槽回填土密实度检验,管道初始变形需要满足技术规程的要求。施工前必须做好防洪工作和施工组织计划,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组织施工。并组织现场施工围挡,材料进场,堆放,做好临时排水。施工组织计划须经项目监理研究批准后才可允许进场施工。无压流排水管道必须做严密性试验,按照《给水排水管道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执行。排水管道工程质量总体上应符合GB50268-2008规范的要求。工程施工中间验收和竣工验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及项目所在地的工程管理相关法规、规定程序进行。需要设计单位参加验收的分部工程,应在该分部工程按设计要求完成后,下道工序未进行之前及时通知设计单位。验收前施工单位应事先准备好必须的相关图表等技术资料,并有业主代表、监理、质监及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进行。为了修复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环境的破坏,减小施工对周边居民正常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需要在施工后期进行收尾工作,诸如管道沿线人行道、车行道、绿化等的修复工作。所有涉及管道基础和地基处理的工程除应满足工艺专业的设计要求外,还应满足本工程结构专业的设计要求。砌块砌筑的排水构筑物及沟道的迎水面应扁光,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构筑物必须浇筑密实,不得出现蜂窝麻面,迎水面必须抹光。沟槽回填应在水泥砂浆和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