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期末考试实验题专项训练Ⅰ(原题卷)_第1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期末考试实验题专项训练Ⅰ(原题卷)_第2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期末考试实验题专项训练Ⅰ(原题卷)_第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期末考试实验题专项训练Ⅰ(原题卷)_第4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期末考试实验题专项训练Ⅰ(原题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期末考试实验题专项训练Ⅰ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12H:1O:16N:14Ca:40S:32Mg:24Mn:55Fe:56K:39一、实验探究题。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结合提供的仪器,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仪器的名称:A,E。(2)从提供的仪器中选择组装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你选择的仪器是(填字母序号),组装仪器的连接原则是①先左后右,②。组装好仪器,先检查,然后加入药品,制取气体。(3)实验室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小明和同学们利用图中的仪器完成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并进行了相关问题的思考。请结合图文信息完成下列任务。(1)仪器G的名称是。(2)要组装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你选择的仪器是(填字母序号),加固体药品的操作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若用图G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从端进,原因是。3.如图所示,将滴有酚酞的滤纸条放在试管里,如图示放在实验桌上:(1)用胶头滴管吸取浓氨水,滴在脱脂棉上。胶头滴管的用途是。(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从微观角度看,此现象说明。(3)某学生做此实验时,发现滤纸条上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错误操作可能是;这一实验还说明,两种试剂中具有挥发性。(4)用左图的装置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比右图课本中装置,优点是。4.空气和水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下列实验可用于研究空气和水的组成。(1)利用实验A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中用到的红磷属于(填“单质”或“化合物”)。(2)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操作正确的是(填字母编号)。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点燃红磷后,先让红磷在瓶内燃烧一会儿,再塞紧橡胶塞C.点燃红磷前,先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D.实验时取用稍过量的红磷E.红磷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F.实验中可以用硫代替红磷进行实验(3)实验过程产生的白烟与瓶内的冷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偏磷酸(HPO3)。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请写出偏磷酸钙的化学式:。(4)利用实验B研究水的组成: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试管内液面下降较快的是(填“a”或“b”)。5.如图是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装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请写出图中带有标号仪器的名称:①。(2)实验中制取的氧气可以用图中的(填字母)装置来收集。(3)用制得的氧气完成D装置所示实验,该实验的现象是。6.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1)指出该实验装置错误之处;(2)用该装置收集氧气,操作的正确顺序为(填编号);a.等导管有均匀气泡冒出,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口,气体进入瓶中b.将装满水的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c.当气体收集满时,用毛玻璃片盖上瓶口,将集气瓶移出水面放置(3)当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加入高锰酸钾后也能加快反应速率,但该实验中高锰酸钾不是催化剂,请说明原因。7.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时,我们曾经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反应后天平的指针(“偏左“偏右”“不变”),原因是,图甲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是。(2)图乙中在实验设计时,锥形瓶底放层细沙的原因是;玻璃管上方系一瘪气球的目的是。(3)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填序号)。①原子种类②原子数目③分子种类④分子数目⑤元素种类⑥物质总质量8.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活动的部分操作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1加热片刻观察到A中棉球上酒精燃烧产生蓝色火焰,B中棉球上的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2)实验2观察到先燃烧物质是。若将铜片上的物质换成等量的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观察到木屑先燃烧,说明木屑的着火点比煤粉,此实验目的是。9.如图1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些装置,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友情提示:以下所选装置均填装置序号)(1)写出指定仪器的名称:①;②。(2)写出用装置B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要收集较纯净氧气,最好选择装置来收集。(3)实验室在常温下用块状“电石”固体与水反应制取微溶于水的乙炔气体(化学式为C2H2),该反应必须严格控制加水速度,以免剧烈反应放出的热引起发生装置炸裂。你认为图中1最适合制取乙炔气体的发生装置是;如果用如图2所示装置收集乙炔,气体应从(填“a或“b”)端管口进入。10.图Ⅰ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实验操作】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分析讨论】(1)图I中仪器的名称为;(2)E试管盛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3)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4)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②。(5)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任写一点)。11.A、B、C都是教材上研究物质组成的实验。(1)从研究方法得知,A实验是利用可燃物消耗瓶内的,使瓶内压强减小来推测空气里氧气含量的。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B实验的结论是:水是由组成的,是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种类不变来推断水的组成。(3)C实验可以推断甲烷的组成中一定含有。12.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请根据如图回答问题:(1)用A图所示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时,当a试管中产生的气体为10mL,则b试管中产生的气体体积为mL;实验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的作用是。(2)实验A、B中所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3)用C图所示装置过滤液体,图中玻璃棒的作用是;若过滤后的滤液仍然浑浊,试写出一条可能的原因:。(4)氯气可用作自来水的消毒剂。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X+Cl2↑+2H2O。其中,X的化学式为。13.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装置,请回答问题。(1)写出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②。(2)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选填装置字母序号)。若用D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从导管口进(选填a或b)。(3)E装置所示的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证明二氧化碳具有性质,根据此性质推测二氧化碳的一条用途是。(4)向装置F中通入二氧化碳,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14.如图是实验室气体制取和气体性质的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1)写出下列仪器名称:a。(2)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若用D装置收集CO2,则CO2应从口通入(填“c”或“d”)。(3)用装置C制取CO2,比用装置B的优势是。(4)实验E中,①②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小花,能说明CO2密度大于空气的现象。(5)完成图F实验时,夹取细铁丝的仪器是,实验中的一处错误。15.如图所示实验,请回答:(1)实验甲,反应后天平不再保持平衡,用化学方程式解释这一现象,若要天平在反应后仍保持平衡,需要进行的实验改进是。(2)实验乙,(填实验现象)说明燃烧需要空气或氧气;(填实验现象)说明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3)实验丙,用打气筒向小罐中迅速打气,观察到的现象是。该实验告诉我们,不仅可燃性气体能引起爆炸,也能引起爆炸。16.某化学兴趣小组按如图所示装置(固定装置已省去)开展有关探究实验。已知:过氧化氢溶液足量;该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前开关K1和K2均处于关闭状态;热水温度约为80℃;二氧化锰难溶于水。实验步骤如下:Ⅰ.打开K1、K2,观察现象;Ⅱ.关闭K1,打开分液漏斗活塞,观察现象;Ⅲ.关闭K2,打开K1,观察现象;Ⅳ.回收锥形瓶中的二氧化锰,洗净仪器放回原处。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2)打开分液漏斗后,锥形瓶中的二氧化锰在发生的反应中起作用,该反应的类型是反应(填“化合”“分解”或“置换”);(3)步骤Ⅲ观察到试管①中的现象是:有气泡从导管中冒出且;(4)实验完毕后,回收二氧化锰的实验操作是、洗涤、干燥;(5)实验步骤Ⅱ、Ⅲ中试管①②形成对照,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17.实验室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CO2并进行相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C和D中放置的都是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小花,实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