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转移、家庭收入结构与农民工流动行为_第1页
收入转移、家庭收入结构与农民工流动行为_第2页
收入转移、家庭收入结构与农民工流动行为_第3页
收入转移、家庭收入结构与农民工流动行为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收入转移、家庭收入结构与农民工流动行为

通过农民工向城市的流动不仅导致了巨大的人员流动,也导致了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密切经济关系。这种经济联系的最重要体现,就是通过迁移劳动力的家庭内部的收入转移而实现的城乡之间的收入转移。这种收入转移对三农问题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从微观的角度出发,家庭内部的收入转移,成为改善迁移劳动力以外的其他家庭成员经济状况的重要手段,也改变着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数量的结构和农户收入结构。关于农民工流动行为的决定因素,一直有两种理论具有影响和代表性。一种是关于家庭资源配置和风险分散的研究。该研究认为,家庭将劳动力资源配置于农业和非农业部门,以及将劳动力输送到外地就业,实际上是为了分散家庭收入的来源。而迁移则是家庭为了规避风险,使收入来源多样化的体现。另一种较有影响的理论认为,由于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存在,农村迁移劳动力将会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同时,由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利他性,因此,收入较高的迁移劳动力,将把一部分收入通过家庭内部重新分配的方式转移给其他家庭成员。上述两种说法,同时指出农民工流动行为的决策过程中家庭的重要性,这种现象也比较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因为在我国农村,家庭是基本的决策单位,因此,笔者把农民工流动行为的合理预期定义为家庭增收最大化,并建立相关模型。一、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追求家庭收益最大是劳动力转移的强大动力,以家庭为决策单位,转移与不转移、转移多少人、让什么人转移都是以家庭决策为基础的,转移的目的是为了家庭增收,设家庭总收入为Q,农业收入为Qa,转移劳动力的收入为Qc,则:Q=Qa+Qc对于农业收入Qa,分析如下:在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数一定的情况下,农业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一定,超过农业实际需要的那部分劳动力为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在农村中不转移获得的收益为零,为家庭增收为零。以家庭为研究对象:剩余劳动力:m,劳动力总量:M,田地面积:f,农业劳动生产率:pt。剩余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θθ=mM=F(f,pt)θ=mΜ=F(f,pt)农业劳动生产率越高的地区,农业实际需要的劳动力越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越多,相反,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的地区,农村经济占整个国民经济比重较高,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也较高,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劳动的机会就比较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也与农村土地数密切有关,土地数越多,需要的劳动力越多,剩余劳动力越少。由以上分析可知,对家庭来说,农业收入和农业需要劳动力数量为固定值,家庭是否增收决定于剩余劳动力是否顺利转出并获得收益,家庭增收部分为剩余劳动力转移后的收入,只要劳动力顺利转移并获得收益,家庭就会增收。追求家庭增收最大化成为家庭决策转移劳动力的直接动力。而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是有剩余劳动力,只有存在剩余劳动力才能论及转移,无剩余劳动力,就不会有转移,而且剩余劳动力数与劳动力转移数量正相关,剩余劳动力越多,转移数量越大。东部发达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高,土地面积小,人口密集,剩余劳动力多,转移规模大,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土地面积大,人口稀疏,剩余劳动力少,转移规模小。因此,把追求家庭增收最大化作为家庭决策转移劳动力的直接动力,在此基础上建立家庭收益模型:R=∑k=1S(α)Nθ∑k=1S(α)ΝθpkωkR:预期家庭增收,Qk:k人转移后预期收益,N:家庭劳动力数量,α:劳动力转移概率,ωk:k人预期转移获得的净收益(减除转移成本后),pk:k人获得净收益的概率二、以技术为核心的相对剥夺感知,结果如下1.于k人预期转移获得的净收益ωk,剩余劳动力在农村中不转移获得的收益为零的前提下,但实际情况中,剩余劳动力在农村中因其他劳动获得一定的收入,把这部分收入作为转移成本的一部分,因为劳动力转移,则必然失去转移前的收入,则劳动力预期转移获得的净收益ωk=P(t)×ω-C。就业概率P(t)表示在t时期内一个转移者在城镇非农产业找到工作的可能性大从转移者角度看它反映了城镇就业岗位的可获得程度,或者说反映了城镇非农产业对来自农村的劳动力的需求程度。由托达罗模型知:就业概率P(t)含义如下:P(t)=λNS−NΡ(t)=λΝS-Ν其中,λ表示城市现代部门新就业岗位创造率,N表示城市现代部门总就业人数,S表示城市劳动力总量。于是λ与N的乘积表示现代部门在某一时期创造工作的机会,S与N之差表示城市失业人数。这就是说,城市就业概率与城市新增就业岗位(等于城市现代部门新就业岗位创造率和城市总就业人数的乘积)成正比,与城市失业人数成反比。托达罗进一步指出,现代部门工作创造率等于工业产出增长率减去现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即:λ=μ-ρ其中,μ表示工业产出增长率,ρ表示劳动生产率增长率。ω:转移到城市后预期名义工资C:转移成本:转移成本除人力成本、流动成本和交易成本之和外,还包括因转移而失去未转移的收入。C=C0+C1+C2+C3C0:因转移而失去不转移的收入,C1:人力成本,C2:流动成本,pk×ωk;C3:交易成本劳动力个体在考虑是否转移的前提是城乡差距d=ω-C0>0前提下的。2.劳动力转移概率:预期净收入和相对经济地位变化共同作为迁移决策的决定因素。也就是说,劳动力转移概率由其预期净收入和相对剥夺感决定,转移概率的因子不仅包括其预期净收入(绝对收入),还包括他的收入在其参照群体中的位置。对剩余劳动力来说,因其不转移农业净收入为零,若本区域平均流动收入为E0,则其相对经济地位平均下降水平为E0-0=E0,α=U(E,E0)E:转移后预期净收入E0:区域平均流动收入。转移概率随着预期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相对经济地位下降的程度增加而减少,预期收入可以使人获得正的效用,而参照群体其他人收入差距则给他带来负效用,为了提高效用,就要获得更高的预期收入,减小与其他人收入差距,从而促使劳动力转移。转移概率与预期收入正相关,预期收入越多,劳动力越想转移,转移概率越大,平均流动收入越大,劳动力的相对剥夺感越强,为减少收入差距劳动力越想转移,转移概率越大。在农村的一个村子中,人与人的联系非常紧密,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收入与村子的平均收入作比较。这样,村子就成为个人稳定而一致的参照群体。收入低于村子平均收入某一水平的人,就构成了村子中感受到相对剥夺的群体,他们会选择迁移出去。这些人迁移后,村子的平均收入就会上升,随之造成又有一批人开始感受到相对剥夺,他们同样会选择迁移。而这又造成了村子平均收入的提高,又会有一些人感受到相对剥夺继而迁移出去,这个过程会不断持续下去。最终,只有收入高于一定水平的人留下来。转移概率又受制度因素国家政策的影响,如户籍制度等,S(α)表示制度S对转移概率影响,或促进或制约,国家可以通过制度影响转移概率,如果调节制度使其转移概率提高,则家庭转出劳动力数量增多,家庭收益增加,政府通过制度调节转移概率。3.Nθ为家庭剩余劳动力数,即家庭劳动力总数乘以剩余劳动力率,在家庭农业生产率和拥有土地数一定的情况下,家庭剩余劳动力数量一定。4.S(α)Nθ为转移劳动力数量,即在现有制度、城乡差距等客观条件的,家庭能转出多少劳动力。5.pkωk劳动力个体的期望收益,假设风险中立,将可能的收益值乘以该收益发生的概率作为期望值。三、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追求家庭收益最大化,促使剩余劳动力转移,即家庭追求Max(R)=Max(∑k=1S(α)Nθpkωk)(∑k=1S(α)Νθpkωk),促使剩余劳动力转移。上式可以看出,若ωk>1时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越多,家庭收益越大,如果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即S(α)=1时,家庭收益最大,因此家庭为追求最大收益,会做出决策让剩余劳动力全部转出。但劳动力是否能够顺利转出即转移概率由制度因素、就业概率、名义工资、城乡差距(剩余劳动力不转出其农业净收入为零,但因在本区域从事其它劳动而获得收入,但与转出后获得收入与不转出其收入差为城乡差距,上文ωk已做说明)等因素决定,家庭决策时会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多转出劳动力。以黑龙江省绥棱县后头乡红光村、二井村、振东村为例,进行劳动力转移的情况的入户调查,经过对数据整理如下:通过数据分析可得到以下结论:首先,家庭在劳动力数量相等的条件下,有转移劳动力家庭的平均收入大于无转移劳动力家庭的平均收入。家庭为了获得更多收益,就会尽可能的转出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