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坚的用人之道_第1页
论孙坚的用人之道_第2页
论孙坚的用人之道_第3页
论孙坚的用人之道_第4页
论孙坚的用人之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孙坚的用人之道

孙嘉孙(公元182年-252年)、吴富春(今浙江东阳)、三国时期的吴国建立者。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爆发的黄巾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东汉政权,使之摇摇欲坠,名存实亡。此时,群雄并起,各霸一方,相互征战,连兵不休。兼并战争的结果,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曹魏占据中原河北诸州,蜀汉偏安西南一隅,孙吴则控制江东诸郡。在众多的军阀混战之中,孙氏何以能够雄踞江东,势力遍及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广大地区,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政权?除天时、地利而外,本文试就孙权的用人之道,作一些简要的论述。“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重贤”孙权建立的东吴政权,靠的是其父孙坚、其兄孙策所奠定的基业。孙坚在东汉末年群雄纷起、逐鹿中原的混战之中,一面为东汉朝廷效力,一面壮大自身力量,巩固称雄的地位,为他的儿子占据江东准备好条件。孙坚死后,他的长子孙策继续扩张实力,《三国志·孙策传》说孙策“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所以十年之间,攻取江东,控制吴、会,为他的弟弟孙权建立东吴政权打好了基础。建安五年(200年)孙策临终前,“请张昭等谓曰:‘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呼(孙)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孙策本人就是一个“善于用人”的人,他自己承认在“举贤任能”方面比不上弟弟孙权,这当然是经过考察的。《三国志·孙权传》注引《江表传》说:“及,(孙)坚亡,(孙)策起事江东,(孙)权常随从。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好侠养士,始有知名,侔于父兄矣。每参同计谋,(孙)策甚奇之,自以为不及也。”孙策既死,孙权继立。这年孙策26岁,孙权19岁。当时东吴地盘狭小,人心浮动。《三国志·孙权传》说东吴“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三国志·张昭传》注引《吴书》又说“是时天下分裂,擅命者众,孙策莅事日浅,恩泽未洽,一旦倾陨,士民狼狈,颇有同异。”在这种不稳定的形势之下,孙权除重用孙策旧臣张昭、周瑜、程普、吕范等而外,还“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过了数年,诸葛亮也承认东吴“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晋人陆机则说东吴“豪彦寻声而响臻,志士希光而影骛,异人辐辏,猛士如林。於是张昭为师傅,周瑜、陆公、鲁肃、吕蒙之畴入为腹心,作出股肱;甘宁、凌统、程普、贺齐、朱桓、朱然之徒奋其威,韩当、潘璋、黄盖、蒋钦、周泰之属宣其力;风雅则诸葛瑾、张承、步骘以声名光国,政事则顾雍、潘浚、吕范、吕岱以器仁干职,奇伟则虞翻、陆绩、张温、张惇以讽议举正,奉使则赵咨、沈珩以敏达延誉,术数则吴范、赵达以祥协法,董袭、陈武杀身以卫主,骆统、刘基疆谏以补过,谋无遗算,举不失策。故遂割据山川,跨制荆、吴,而与天下争衡矣”。曹操死后,其子曹丕代汉,是为魏文帝。魏遣使封孙权为吴王,孙权复遣赵咨使魏。赵咨“博闻多识,应对辩捷”,是个“[魏]人敬异”的人物。魏文帝问赵咨:“吴如大夫者几人?”赵咨答道:“聪明特达者八九十人,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赵咨的回答既是外交辞令,也道出了东吴人材济济的实情。在研发、主渠道上,张昭是孙吴政权的识别者众多的英雄豪杰、俊秀名士云集东吴,环绕在孙权周围,这为东吴政权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若聘而不用,或用而不当,还是于事无济。孙权是三国时期有作为的政治家,他在“知人善任”,“各尽其心”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基本统一北方之后,为了消灭南方割据势力,进而统一全国,挥师南下,与孙权、刘备会战于赤壁。会战之前,曹操写信给孙权威胁说:“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将于将军(孙权)会猎于吴”。曹操大军压境,形势极为严峻。这时若用人不当,必败无异。孙权挑选了“胆略兼人”的青年将领周瑜为左督,“屡建功勋”的老将程普为右督,“思度弘远”的鲁肃为赞军校尉,组成一个新老结合、文武搭配的指挥机构,领精兵三万,溯江西上,和刘备的军队会合,共同抗击曹操,并取得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的胜利,东吴政权转危为安,三国鼎立之势遂以形成。赤壁战后,刘备向孙权借得战略重地荆州,并派关羽驻守。刘备取得益州之后,仍不思归还,东吴遣使交涉亦无结果。为了取得长江上游形胜之地,以屏障江东割据之局,孙权只得选派“不辞剧易,果胆有识”,“筹略奇至”的吕蒙,“白衣渡江”,收复荆州,擒杀关羽。为了夺回荆州和关羽报仇,刘备亲率主力攻吴。孙权求和不得,只得派陆逊为大都督进行抵抗。两军会战于夷陵,陆逊采取了诱敌深入、后发制人的方针,在相持了六、七个月之后,抓住战机,大举火攻,连破刘备四十余营,刘备突围逃归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寿评论说:“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陆)逊之谋略,又叹(孙)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陈寿一面佩服陆逊在夷陵之战中的“谋略”,一面又赞叹孙权能大胆起用”春秋方壮,威名未著“的陆逊之“识才”,评价很是中肯。赤壁之战、收复荆州和夷陵之战,是东吴政权形成时期的三大战役,事关孙吴政权的:存亡,影响颇为重大,孙吴方面均能战而胜之,显然这和孙权“知人善任”,起用得力将领有关连。除此而外,孙权在选择丞相人选时,不用张昭,而用孙邵、顾雍,再一次表现了孙权异常的识别能力。张昭,字子布,是汉末名士,避乱江左,任孙策长史。他和孙策“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应委(张)昭”策临终前,把弟弟孙权托付给他。孙策死,“(孙)权悲号,未视事”,经过张昭的劝解,“乃改易(孙)权服,扶令上马,使出巡军。(张)昭率僚属,上表朝廷,下移属城,中外将校,各令奉职”稳定军心,“绥抚百姓,诸侯宾旅寄寓之士,得用自安”可见,在孙吴政权的新老更替中,张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孙权待张昭自然也是非常敬重和信任,“(孙)权每出征,留(张)昭镇守,领幕府事”,“(孙)权以(张)昭旧臣,待遇尤重”然而,等到选择百官之首的丞相时,孙权不得不另有考虑。《三国志·孙权传》说,“初,(孙)权当置丞相,众议归(张)昭”(孙)权曰:‘方今多事,职统者责重,非所以优之也。’后孙邵卒,百寮复举(张)昭,(孙)权曰:‘孤岂为子布有爱乎?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乃用顾雍。”群臣两次推举张昭做丞相,孙权两次否决,第一次否决时,孙权说得还比较婉转,到第二次否决时,孙权就直接了当指出“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的理由来。综观三国时事,张昭确实不是丞相的料子。这又一次地反映孙权在“知人善任”方面高人一筹。孙权的“知人善任”还可以从他对鲁肃的评论中得到反映。孙权既看到鲁肃的两个长处,即建议孙权建立帝王之业和主张联刘抗曹,也看到鲁肃主张借荆州给刘备的一个短处。然而孙权说:“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并以“周公不求备于一人”言要求自己,这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孙权对人才也不单纯使用,还很注意培养。《三国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里有一段孙权劝导吕蒙和蒋钦读书的记载。经过奋读,两人学识英博,孙权常常对人感叹说:“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以“张”抗”,投降派领导孙权不但能招延俊秀、知人善任,在遇到关键事变,需要作出重大决策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披怀虚己”,集思广益,多方听取意见,以避免决策的失误。建安七年(202年),曹操写信给孙权,要孙权送子弟作“质任”。如不遣质,“曹公新破袁绍,兵威日盛”,如若遣质,“质一入,不得不与曹氏相首尾,则命召不得不往,便见制于人”质与否,关系重大,不得不慎重考虑。于是,“(孙)权召群臣会议,张昭、秦松等犹豫不能决”。孙权又征求周瑜的意见。周瑜在分析了形势,指出遣质的危害之后,提出“不如勿遣,徐观其变”的主张。孙权母吴夫人也说:“公瑾议是也”,赞成周瑜的意见。于是,孙权决定不送子“质任”,取得了对曹操关系的主动权。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奉辞伐罪”,挥师南下,在强敌压境之际,对曹军战与降的问题,是东吴政权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孙权需要多方面听取意见,作出妥善的决策。孙权首先接见了刘备的使者诸葛亮。诸葛亮说:“曹操之众,远来疲弊”,“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曹)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孙权)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疆,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孙权听了诸葛亮的形势分析,虽然很高兴,但对如此重大的问题,还不能就此确定,于是又“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让群僚开展一场大讨论。”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这是投降派的论调。东吴政权内部第一个建议孙权抗击曹操的是鲁肃6。鲁肃还要孙权听取周瑜的意见。“于时周瑜使鄱阳、(鲁)肃劝(孙)权呼(周)瑜,(周)瑜使鄱阳还”,“(周)瑜摆拨众人之议”,,周瑜说“将军(孙权)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曹)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周瑜在分析了曹军的弱点以后,还自告奋勇,“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孙权听了周瑜慨慷陈词,决心抗曹,他说“孤与老贼,势不两立”,“还拔刀砍前案曰:‘诸将吏敢有言当迎(曹)操者,与此案同”。至此,一场对曹操战与降问题的大讨论才宣告结束。孙权还能够经常地就政治得失,征询大臣的意见。《三国志·顾雍传》记载说:“(孙)权咨问得失,张昭因陈听采闻,颇以法令太稠,刑罚微重,宜有所蠲损。(孙)权默然,顾问(顾)雍曰:‘君以为如何?’(顾)雍对曰:‘臣之所闻亦如(张)昭所陈。’于是(孙)权乃议狱轻刑。”孙权听了张昭的意见,没有急于表态,转而再征求顾雍的意见,两人看法一致,而后方才采取改进的措施。孙权对用人不当,造成失误,能作自我检讨。开始,孙权信任一个“性苛惨,用法深刻”的吕壹做校事,负责典校各个官府及州郡的文书。“(吕)壹因此渐作威福,深文巧诋,排陷无辜,短毁大臣,纖介必闻”。太子孙登几次劝谏,孙权不予理采,弄得大臣们不敢讲话。后来吕壹罪行暴露处死,“(孙)权引咎责躬”,还派人告诉诸大将,“因问时事所当损益”。孙权对“以不掌民事,不肯便有所陈”的诸葛瑾、步骘、朱然、吕岱等提出“责数”,并要求他们“尽言直谏”、“拾遗补阙”,孙权本人则表示“凡百事要所当损益,乐闻异计,匡所不逮”。孙权还对部下说过“思朕过失,勿有所讳”,欢迎大家对他提出意见,不要隐瞒,赵翼赞叹说:“以人主而自悔其过,开诚告语如此,其谁不感泣”。孙权认识到集思广益的作用,他曾说过“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所以,他不仅能较广泛地听取大臣大将们的意见,对低级官员的意见,只要有可取之处,也予以采纳。他在一次和陆逊的谈话中曾反诘说:“若小臣之中,有可纳用者,宁得以人废言而不采择乎?”用人不疑,以死生禁止与子消孙权的用人之道,还有一个人所不及的长处,即能够“推诚相与”,用人不疑。诸葛瑾,字子瑜,琅邪阳都人,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胞兄,汉未避乱江左,“曲阿弘咨见而异之,荐之于(孙)权,与鲁肃等并见宾待,后为(孙)权长史,转中司马”。“后从讨关羽,封宣城候,以绥南将军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魏黄初二年(221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夺回荆州,亲率大军攻吴。这时有人密谗诸葛瑾,说他“别遣亲人与(刘)备相闻”。大敌当前,私通敌国,罪名该是不小的。尽管诸葛瑾的弟弟诸葛亮身居蜀汉要职,诸葛瑾还把自己的儿子诸葛乔过继给诸葛亮作嗣子,兄弟之间还有书信往来,过从不谓不密,但是孙权还是根据“子瑜与孤从事积年,恩如骨肉,深相明究,其为人非道不行,非义不言”的考察,作出“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的判断,不仅不听谗言,还将“妄语文书”,“封示子瑜”,达到了了消除猜疑,巩固团结的目的。对这件“削投恶言信子瑜之节”42的事,胡三省评曰:“观孙权君臣之间,推诚相与,谗间不行于其间,所以能保有江东也”。孙权不听谗言,用人不疑还有一例。潘浚,字承明,是孙权在收复荆州时收降的一员战将。三国之初,“五溪蛮夷叛乱盘结”,孙权派潘浚“督诸军讨之”。这时,“武陵太守卫旍奏(潘浚)遣密使与(蒋)琬相闻,欲有自托之计”。蒋琬是蜀国丞相诸葛亮的长史,潘浚的姨兄。孙权根据潘浚在荆州被招降时的表现,不信卫旍的密告,说:“承明不为此也”,还把卫旍的奏表给潘浚阅看,并召回卫旍,免除了他武陵太守的官职。由于孙权的推诚信士,用人不疑,臣属自然为之效命,于是“潘浚讨武陵蛮,数年,斩获数万。自是群蛮衰弱,一方宁静”。吴郡吴吴—兼收并蓄,南北兼顾“孙策的渡江而东,统一江南,孙权的东吴政权能够出现,主要是由于得到江东和皖北世家豪族大地主的支持”。所以孙吴政权是南北大地主的联合政权。这个现实不能不在孙权的用人策略上有所反映。孙权的用人方针是兼收并蓄,南北兼顾。不管是北方“避乱江左”的豪杰,还是南方土生土长的士大夫,只要能为己所用,孙权一概欢迎。张昭,周瑜、鲁肃等人均出身北方大族,是孙策、孙权创业时的心腹,为东吴政权开疆拓工作出过特殊的贡献,为此,孙权对他们也厚相笼络,尊崇备至。出于割据江东的需要,孙权也极力拉拢江南世族,孙氏本身就是地主出身,而顾、陆、朱、张四大姓则成了孙吴政权的重要基础。江东大族进入东吴统治集团的为数甚众,其中以顾雍、陆逊、朱治、朱然为代表。顾雍,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江东士族。孙权非常敬重他,曾“亲拜其母于庭”自黄武四年(225年)至赤乌六年(243年),又使任丞相19年。孙权还把孙策的女儿嫁给顾雍的长子顾邵,又任命顾邵为豫章太守,顾邵的儿子顾谭为主管人事的选曹尚书。为什么顾雍一门祖孙三代均能官至显位,用顾雍的话来说,就是“但阶门户之资,遂见宠信耳”。陆逊,也是吴郡吴人,“世江东大族”。孙权对陆逊恭敬备至,信任异常,先“以兄策女配逊”,任其为大都督,为孙吴西线军统帅,主持抗击刘备进犯的军务,并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刘)备寻病亡,子(刘)禅袭位,诸葛亮秉政,与(孙)权连和。时事所宜,(孙)权辄令(陆)逊语(诸葛)亮,并刻(孙)权印,以置(陆)逊所。(孙)权每与(刘)禅、(诸葛)亮书,常过示(陆)逊,轻重可否,有所不安,便令改之,以印封行之”。孙权把东吴对蜀汉的外交大权交付陆逊,就连孙权给蜀汉的外交文书,陆逊也可以斟酌修改。赤乌七年(244年),陆逊又代顾雍为丞相。孙权在任命陆逊为相的诏书中盛赞陆逊“天资聪叡,明德显融,统任上将,匡国弭难”,“有超世之功”,“怀文武之才”,还把陆逊比之为商代的伊尹,周代的吕尚,要他“茂昭明德,修乃懿绩,敬服王。命,绥靖四方”,“总司三事,以训群寮”。孙权对陆逊的高度信任,反映了孙氏政权对江东大族的侬献。.朱治、朱然,丹阳故障人,江东大族。朱治为东吴老臣,为吴郡太守长达三十一年。朱治在太守任内“征讨夷越,佐定东南,禽截黄巾余类”,是东吴开国勋臣。孙权对朱治也“恩敬特隆”,“(朱)治每进见,(孙)权常亲迎,执版交拜,飨宴赠赐”,又常“叹(朱)治忧勤王事”,评价极高。朱然是朱治的嗣子,是东吴一员“威振敌国”的战将,孙权封他为“当阳候,授大司马、左军师”之职。朱然“寝疾二年,帝日夜不安,医药相望于道。卒……帝(孙权)素服举哀”。进入东吴政权核心的江东大族人数不少,担任东吴郡县守令的人数就更多了。《三国志·朱治传》说“公族子弟及吴四姓多出仕郡,郡吏常以千数”。《三国志·陆凯传》又说“先帝(孙权)外仗顾、陆、朱、张”四大姓,都是当时的实际情形。这就确立了东吴政权与江东大族的密切关系,从而扩大了孙吴统治的社会基础。适用群雄割据,配点以明孙权在用人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待功臣之勋,不仅委以重任,还在许多方面厚相结纳,以求笼络,使之为其效命。至于笼络的手法,也因人而异,各有千秋。这方面的史实不少,这里仅以陈寿《三国志·周瑜、鲁肃、吕蒙传》的记载说明之。周瑜是东吴政权的头号功臣,始而追随孙策,继而辅佐孙权,为东吴开疆拓土,出谋划策,功勋卓著。诸葛瑾、步骘对周瑜的评价是“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公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而蛮荆,莫不宾服,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尚也”。周瑜对东吴忠心耿耿,孙权待周瑜也自不薄。周瑜有两男一女共三个孩子,女儿与太子孙登婚配,长子周循娶了公主孙鲁班,官拜骑都尉,次子周胤也娶了宗室的女儿,官封兴业都尉。周瑜哥哥的儿子周峻,也因周瑜的大功封偏将军。为了笼络周瑜,孙权除了施用封官、联姻等手段以外,孙权的母亲吴夫人也亲自出场,以相配合。吴夫人曾当着周瑜的面对孙权说,周瑜和孙策同年而小一个月,“我视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针对鲁肃“家富于财,性好施与,“寡于玩饰”,“不务俗好”的个性,孙权拉拢鲁肃,用了礼贤下士,“意气相感”的一手。孙权初次会见鲁肃,就“与语甚悦之”,和鲁肃“合榻对饮”。孙权不但不听张昭对鲁肃的诽谤,反而对鲁肃“益贵重之,赐(鲁)肃母衣服帏帐,居处杂物,富拟其旧”。赤壁大战后,鲁肃率先回来,孙权大请诸将迎肃”,他本人则“持鞍下马相迎”,欢迎仪式规格之高,达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