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话题一国家认同-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大交融大发展学生用书_第1页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话题一国家认同-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大交融大发展学生用书_第2页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话题一国家认同-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大交融大发展学生用书_第3页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话题一国家认同-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大交融大发展学生用书_第4页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话题一国家认同-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大交融大发展学生用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话题一国家认同——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大交融大发展国家认同:主要体现为个体或群体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某一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意识到自己具有该国成员的身份资格。国家认同是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基础,为国家维系自身的统一性、独特性和连续性提供重要保障。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冲突交融,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各民族之间既有和睦相处,也有矛盾冲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秦汉时期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隋唐时期,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的大交融、大发展。学术前沿·史学新论关注点1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观念促进了民族融合[史学新论]秦人用了数百年时间逐步融入并认同华夏民族,这一重要的民族心理变迁历程,在华夏民族形成发展史上具有样本意义。秦人、楚人等周边族群经过春秋战国数百年的与周边民族的交融互动而融入了华夏民族,为华夏民族补充了新的血液,华夏民族得以进一步向周边扩展,标志着华夏民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彭丰文《秦人认同华夏民族的心理历程及其历史意义》发现问题史学新论以“秦人认同华夏民族的心理历程及其意义”提供学习情境,探究认识周边族群经过春秋战国数百年的与周边民族的交融互动而融入了华夏民族。激活思维秦人融入华夏并吞灭六国,统一华夏,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历史现象充分显示,历史上的华夏周边族群,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对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独特的历史贡献。他们与华夏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传统文明的辉煌。关注点2东汉至魏晋时期的民族内迁与交融[史学新论]从东汉开始,西北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或因被中原王朝所征服,或因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纷纷向中原迁徙,其中主要有匈奴、羯、乌丸、氐、羌和鲜卑等。内徙各族都比汉族落后,各有各的语言习俗,发展速度也不一致,即便一族内部,也分成好多部,互相争斗。……使各族人民付出了极为高昂的代价,也打乱了昔日相对稳定的民族居住区,涤荡了诸少数民族较为严重的部落组织残余,实现了各族人民的交错杂居,为民族交融创造了条件。——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发现问题史学新论阐述了从东汉开始,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实现了各族人民的交错杂居,为民族交融创造了条件。激活思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民族交融时期,民族交融就是不同民族杂居一处的现象不断增多,族际之间人口流动的规模和频率不断增加,心理上的亲近感不断增强,共同命运和共同利益的联系逐渐紧密,共同心理认同逐渐产生,而成为先进民族的组成部分。关注点3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史学新论]隋唐与魏晋南北朝时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样频繁的民族迁徙,没有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以及由此产生的各族之间的同化、融合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而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融合周边各族,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汉化仍然是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发现问题史学新论以“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提供学术情境,探究认识汉化仍然是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激活思维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冲突交融,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话题串讲·深化认知一、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各民族走向交融春秋时期,华夏和戎狄蛮夷等少数民族随着铁农具的普遍使用,金属货币的广泛流通,交通的发达,经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出现了“四海之内若一家”“天下定于一”的共同心理。这是完成民族交融,形成中华民族的先声。2.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秦汉时期,各种有利于统一的措施以及政府所宣扬的统一思想,为中华民族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和政治条件。由分散到统一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步骤,汉武帝时期的一系列战争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大规模开发,使各民族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国家统一局面得到巩固。3.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杂居与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民族的大量内迁,中原地区民族杂居的情况大大发展。在南方,由于西晋末年以来的人口流动,民族杂居的情况也有所发展。这一时期由民族杂居而进入封建化进程的代表有匈奴、羯、氐、羌、鲜卑,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4.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隋唐时期中央政府北制突厥,西连回纥,开丝绸之路;南和吐蕃,实行和亲。唐初西夷宾服,对各民族的包容性体现出“华夷一体”思想。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朝代更迭频仍,少数民族政权勃兴,契丹强大,吐蕃崛起,南诏建国,出现分立局面。经过长时间的交融,“胡”“汉”拥有同一地域的共同文化。二、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民族交融的历程与途径1.民族交融的历程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战争频繁,华夏族与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交融。通过这次交融,使周边各族实现了华夏化,为同一的华夏族(汉民族的前身)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秦汉时期秦汉王朝拓展疆域的过程中实行的“移民实边”和匈奴、乌桓、氐、羌等民族内迁,在民族认同下的疆域开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与民族迁徙密切相关,以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内迁中原为主,还有原中原民族的南迁。通过这次交融,原北方少数民族迅速实现封建化,江南得以迅速开发隋唐时期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唐朝与周边民族保持着良好的经济文化交流关系2.民族交融的途径民族迁徙魏晋以来,一些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他们和北方汉族人民杂居相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南迁江南地区联合斗争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使民族联系更加密切友好交往特别是在我国古代的统一的局面下,在和平的环境中友好相处,融合加速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大大加速了民族交融“和亲”“册封”唐代:文成公主入吐蕃同松赞干布结婚,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回纥的首领骨力裴罗接受唐朝授予的“怀仁可汗”封号三、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天下观和民族观的嬗变1.传统的天下观和民族观(1)主要观点:华夏中心,华尊夷卑,华夷之辨观。(2)划分民族的方法:以文化上是否归附为标准,中国乃文明之国。(3)中国传统民族思想:相信中国文化是最优秀的。因此,在中国人看来,维护民族利益主要表现在维护中国的文化和制度,特别是纲常名教上。2.“华夷秩序”的演进过程(1)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认同观念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2)秦汉王朝是“华夷秩序”的形成阶段①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大帝国。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大力开展对外经营,开辟海陆丝绸之路,高度发达的中华文化传播四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汉王朝将“华夷”观念作为对外交往的原则。②以“华夷秩序”为指导思想的东亚古代国际关系体系,在两汉王朝时期开始形成并初具规模。最初纳入这一体系的国家,有东北亚的日本列岛上的倭奴国,朝鲜半岛上的三韩诸国,东南亚中南半岛和南洋群岛的一系列小国。(3)隋唐王朝是“华夷秩序”的发展阶段①杨坚建立隋朝,使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乱与分裂割据而重新统一,为唐代中国的再度繁荣富强创造了条件。②大唐帝国是古代东亚乃至全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最发达、国力最强盛的封建帝国。众多国家钦羡大唐的文明富强,纷纷遣使来朝,与唐朝进行政治交往、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加入“华夷秩序”体系。(4)两宋王朝是“华夷秩序”的进一步充实阶段两宋王朝在北方受到辽、金、西夏政权的威胁,始终处于守势。然而宋代经济、科技高度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南移。海道贸易的发展和繁荣,带动了东南沿海港口的兴旺。对外交往也在东南方向得到扩展,使“华夷秩序”得到进一步充实。权威预测·创新应用1.[2023·北京市北大附中高三三模]下表为黄帝到春秋战国时期部落和语言方言的变化情况,部落和语言方言的变化反映了()时代部落语言方言黄帝万国万语夏代诸侯三千地域性方言西周诸侯八百若干方言区域形成春秋战国列国几十秦代“书同文”A.国家统一趋势加强B.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发展C.铁犁牛耕的使用D.贵族等级体系瓦解2.[2023·河北石家庄一检]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民族史传,共写了五篇少数民族史传,分别是《匈奴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并把这五篇少数民族史传归入七十列传中,把作为一个民族实体的少数民族等列为天子臣民。司马迁的这一历史观()A.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B.推动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C.适应了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需要D.为开辟中西交通道路做了铺垫3.[2023·江苏南通期中]唐贞观年间,松赞干布将佛教引入吐蕃,并在统一吐蕃后,亲自颁定了包含有“孝亲敬上”“孝顺父母”和“非礼勿动”等条文的《二十条律》。由此可以推断()A.儒家思想主导吐蕃政治B.三教并行推动民族交融C.民族交往加速文化传播D.吐蕃沿用唐朝礼仪法典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交融,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材料二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己有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人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10分)话题一国家认同——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大交融大发展权威预测·创新应用1.解析:材料表明黄帝时期语言种类丰富,后期逐渐减少,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书同文”即统一文字的现象出现,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由分裂在逐渐走向统一,语言种类的减少正是国家统一趋势出现的标志之一,故选A项;华夏认同强调的是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语言和文字只是文化的一部分,不能作为华夏认同观念发展的唯一依据和参照,排除B项;铁犁牛耕影响的是生产力水平,和语言文字的发展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贵族等级瓦解即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瓦解,和材料中语言文字的发展没有联系,排除D项。答案:A2.解析:根据材料“《史记》中首创民族史传”“并把这五篇少数民族史传归入七十列传中,把作为一个民族实体的少数民族等列为天子臣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一本纪传体史书,专设民族列传,说明司马迁重视各少数民族历史,这一思想顺应了当时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需要,C项正确;秦的统一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排除A项;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张骞出使西域为开辟中西交通道路做了铺垫,排除D项。答案:C3.解析:材料表明松赞干布将佛教引入吐蕃,并将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融入其中,说明民族交融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使得文化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C正确;儒家思想的一部分观点被融合在《二十条律》中,作为维护统治的工具,并不能主导吐蕃的政治发展,排除A;三教指的是儒教、道教和佛教,材料中没有提及道教,不能反映三教并行的相关内容,排除B;《二十条律》只是引入了儒家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