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走势与我国的对策09世界经济姚紫璇2009111112000282回顾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美国的次贷危机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的可能,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的危机,对全世界很多国家包括中国也造成严重影响。有学者指出,“技术层面上早该破产的美国,由于欠下世界其他国家过多的债务,而债权国因不愿看到美国破产,不仅不能抛弃美国国债等,甚至必须继续认购更多的美国债务,以确保美国不破产”。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危机全球金融危机的概念2007年-2009年环球金融危机,又称世界金融危机、次贷危机、信用危机,更于2008年起名为金融海啸及华尔街海啸等,是一场在2007年8月9日开始浮现的金融危机。自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後,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直到2008年9月9日,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间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全球金融危机原因1、全球化红利的消失是金融危机的根源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危机的表象是美国信贷由极端放松到极端紧缩造成的资金链的绷断,生产、流通和消费的急剧下滑;本质是全球化红利的消失。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鲜明特征。此轮全球化从1980年开始,有两大推动力。一是信息和通信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促进了全球经济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变,新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从根本上改变经济运行的时空尺度,时间变短了,空间变小了,全球经济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持久动力。二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一批新兴国家走向市场经济,经济迅速发展。各国经济超越国界和民族限制,以共同经济原则为基础,进行广泛深刻的交往,开展全球范围的大合作、大竞争,将世界经济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释放了36亿消费人口、7亿生产人口,促进全球资源的最佳配置和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孕育了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全球化。带来了世界经济30年的大繁荣。形成了发达国家“知识型+消费型”、发展中国家“资源型+外向型”的经济格局。但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资源储备快速减少、生态环境迅速恶化的压力,使得全球化红利逐步消减。科技红利和人口红利的减少和消失,成为此轮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因此,解决金融危机的最好方式是科技进步。例如,发现新能源,让人类摆脱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束缚;发现新材料,替代钢铁、传统建筑材料等;改革旧制度,建立公平正义的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都能带来新一轮的全球经济增长。次贷危机是此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美国是此轮全球化的中心,依靠科技、政治、经济优势,获取了最多的全球化红利,成为典型的寄生型、消费型社会,消费远大于产出。一方面,美国通过赤字预算,在不增加税收的同时大量增加政府开支,运用美元的国际货币性质,采用通货膨胀、美元贬值等手段掠取各国以美元计价的资产和投资。另一方面,美国成为全球金融中心,经济呈金融化发展趋势。1980年以来,实体经济不断萎缩,金融霸权成为主要利润来源。采取多种手段鼓励消费,各种促进消费的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工具应运而生。21世纪初,金融市场利润占到总利润的40%以上。消费超过产出,举债度日成为美国人的生活习惯,正好和中国互补。靠收入消费毕竟有限,为了刺激消费,各种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出现。由金融机构向信用和偿还能力较差的客户发放的住房按揭贷款,即次级抵押贷款,快速增长,极大拉动了美国房价上涨和经济增长。但是,随着房价普遍降低,房屋出售困难,越来越多的客户因无法偿还住房贷款而房屋被没收,金融机构则因为无法收回贷款而面临破产。信贷由极端放松到极端紧缩,危及世界的金融危机由此形成。全球金融危机的表现金融机构严重资不抵债、信誉急剧下降、资本市场波动过大、外债负担超出合理界限、国际收支出现巨额逆差、外资抽逃严重。并且伴随着经济增长率的下降、产品大量积压、大批企业停工或破产、工人大量失业,导致社会公众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后金融危机时代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来临自2008年9月下旬开始,世界各国政府通力合作,采取了史无前例的措施对市场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以美国为例,受金融危机影响,从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国民生产总值负增长,跌幅创7年最高,第四季度经济增长为负,2009年第一季度经济下降,第二季度负增长1%,好于负的预期。美国经济在第三、第四季度实现经济正增长。美国经济正在走出低谷,显示出企稳回升的迹象。美国经济止跌反弹是世界经济最终走出衰退的关键。欧盟经济体、英国和日本也出现了类似的企稳。世界经济已经企稳,已经度过了最恐慌的阶段,已经止住了下滑的趋势。应该说,这次危机是比1929年的危机更大的一次危机,但由于各国都在进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各国的经济政策都很及时有力,我们成功防止了大萧条的出现。全球经济从崩溃边缘走了出来,金融危机肆意破坏经济的恶劣态势得到了有效控制,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开始出现复苏性增长的时代已经来临,即全球正在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什么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从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之后迄今,全球经济已经走出了危急状态,但仍说不上明显复苏,从而进入了所谓的“后金融危机时代”。“后金融危机时期”是指目前世界经济所处的恢复性和脆弱性复苏的一段特殊历史时期,它使得全球经济的格局出现了五大特征,主要体现在全球生产与贸易格局、金融体系、科技市场、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中国国际地位正在发生变化等方面。这必将对中国后发展地区产生重要影响。后发展地区需要基于动态的比较优势,调整发展思路,充分挖掘和利用后金融危机时期所赋予的历史机遇,实现可持续跨越式发展。在这个阶段中,由于全球性大泡沫的破灭,产能出现巨大过剩,实体经济表现疲弱,走势很像L形。另一方面,由于“利差交易”盛行,庞大的流动性在全球资产市场兴风作浪,导致程度不一的资产泡沫现象,很像V形。后金融危机时代就是V加L的复合体。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变异这次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以重创,产生了一些重大或微妙的变化,进而对世界经济体产生了某种变异,形成了一些新的特征。第一,全球生产和贸易格局发生变化。这次经济结构的调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发达国家“去工业化”进程在未来几年内有所放缓,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个世界已经从发展中国家偏爱贸易保护主义转变到发达国家偏爱贸易保护主义。他们往往对发展中国家的“过于低劣的产品质量和过于低廉的价格”发起进攻以保护他们“去工业化”所付出的代价。其二,于此相适应,发达国家提高储蓄率和发展中国家提高消费率成为一种发展态势,这也会深刻改变着两大类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生活习惯。其三,“新兴市场”(EmergingMarkets)在国际上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引起了发达国家以及率先成长的发展中国家的高度关注。第二,全球金融体系发生变化。全球金融体系的重大变化从以下三个方面初露端倪:其一,随着美国在全球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的进一步下降,以及世界贸易和投资数额的持续扩张,美元国际结算货币的霸主地位、美国金融市场作为全球资源配置中心的地位将受到严重挑战。其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增强。在09年G20峰会上发表《领导人声明》,20国集团领导人同意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至少增加5%,将发展中国家和转轨经济体在世界银行中投票权至少增加3%。其三,西方发达国家脱离实体经济盲目发展金融业,使得金融业遭受重创。金融危机将使人们看到失去监管的金融市场的破坏力,各国主权投资基金与金融创新会更加谨慎。加强金融监管已成为全球共识,强调金融谨慎发展原则以及回归实体经济已成为一种良性发展之所需。第三,科技市场发生变化,金融危机正在催生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推动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当前,无论是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强烈需求,还是科学技术内部所积蓄的能量,都正在催生着一场以新能源技术和生命科学重大突破为标志的第四次技术革命。自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根本原因是科技创新不足,美国产生金融危机实质上就是“去工业化和科技创新不足”之结果。有理由相信,人类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有赖于科学技术进步,它将成为经济增长持久而强劲的引擎。第四、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建立低碳社会、发展低碳经济可望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共识,也可能成为全球合作的一个成功典范,“低碳经济”将成为不可忽视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同时,国际合作体制机制基础正在建立,国际合作领域日益拓宽。2009年G20峰会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二十国集团将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二十国集团峰会也将机制化,自2011年起每年举行一次。这一决定意味着二十国集团将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第五、中国国际地位发生变化。世界经济的中国元素日益渐浓,中国影响力备受国际社会关注。由于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以及快速经济增长,中国在国际经济与政治舞台上的话语权有所提升;一些中国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力有所增强,由过去被动参与国际新的劳动分工到正在积极分享国际产品市场的同时,还在更多地整合世界资源。崛起中的中国将对世界经济结构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特征1、实体经济层面从实体经济层面看,在各国积极财政政策和数量化货币政策“反危机”政策搭配下,全球经济体经济出现迅速反弹。在经历2008年4季度全球经济“铅锤式”下降,自2009年中期开始强劲复苏。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无论是世界经济(Worla)、发达经济体(Advanced)和新兴市场(Emergering)在2009年经济“触底”后将出现强劲反弹,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将从2009年的-1.3%增长率恢复到2010年的正增长,并在2011年-2012年恢复到危机前的2%-2.5%左右正常水平。其中,发达经济体将从2009年的-3.8%增长率恢复到2010年的微弱正增长,新兴市场经济体也将从2009年的2.5%低增长恢复到2010年5%的中度增长。实体经济已逐渐筑底企稳,从OECD先行指标进行判断,从OECD提供的2009年1-4月份先行指标,中国、英国、欧盟的先行指标已经出现反弹,美国、日本、德国等经济体先行指标已经企稳,俄罗斯、巴西先行指标虽在4月份仍呈下降态势,但在5-6月份会出现明显反弹(期间资源类大宗商品大幅上涨)。2、虚拟层面从虚拟层面看,判断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的标志是金融市场恢复到危机前的“正常状态”。在金融市场上,衡量金融市场是否稳定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利差指标。若选取3个月的Libor利率和美国联邦基准利率来表示货币市场利率与无风险收益率,算美国市场2006年9月-2009年6月的利差。从美国金融市场的利差看,进入2009年5月份以来,美国金融市场已经恢复到后次贷危机的“正常状态”。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走势(一)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变革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已近三年,尽管各国政府都采取了积极的拯救措施,而且各种积极因素不断显现,以至于许多人认为后危机时代已经来临,但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仍在困扰全球,世界经济前景仍不明朗,危机带来的创伤在短期内尚难以痊愈,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和中国的经济金融运行将由此发生深刻变化。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看,由于本次危机影响的长期性和不确定性,总体上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发生以下变革:一是世界消费和储蓄的平衡关系以及世界市场格局会发生重大变化;世界市场比危机之前变得更加拥挤。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在这次危机后会提高储蓄,减少消费。二是新兴市场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危机之后,发达国家将有可能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美国、西欧经济不会衰退或者负增长,但会有一段时间的零增长。而发展中国家势头强劲,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印度要达到9%,拉美国家会有5%左右的增长。新兴经济体的世界市场份额将会上升,世界经济结构非均衡格局有所改善。三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在回归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发展将得到发达国家的重视,世界范围内的企业并购重组浪潮将再次兴起;金融永远是和风险相联系的,过去片面强调金融,过度依赖金融。现在各国开始认识到,要积极保持和发展实体经济,才是经济的基础。四是危机加剧了人们寻找新经济增长点的欲望,低碳经济正成为发达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碳经济的发展,将引致世界经济发展模式发生变革;总体来说,环保和低碳会给每个行业和企业都带来改变,企业现在就要适应这种趋势。五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速,由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黄金、特别提款权等多种货币相互制衡的国际货币格局将逐步形成。中国企业将以此次危机为转折点,逐步走向国际化。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30年后需要“走出去”。另一方面,这次危机创造了调整机遇,产生了并购的机会。中国的金融实力相对提高,购买能力提高,出现了“走出去”的良好机遇。(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走势2010年,世界经济有望实现低速增长,世界贸易将稳步回升;但就业形势依旧严峻、贸易摩擦增加、财政赤字隐患、通胀预期等多项风险的存在,将增加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结构调整、格局变化、世界秩序重建将成为全球发展新趋势。(1)世界经济有望实现3%左右的增长1、发达经济体有望实现低速增长2、新兴经济体将继续引领全球复苏(2)世界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回升呈现“一快一慢”1、贸易增长快速回升,保护主义仍将蔓延2、国际投资小幅回升,投资格局明显改变(3)国际价格持续走高,全球通胀压力难消1、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持续走高2、全球通胀压力持续加大(4)政策环境依旧宽松,退出机制开始启动1、政策环境将依旧宽松在经济复苏奠定坚实基础之前,全球性的经济刺激政策仍将持续。 2010年将体现出刺激政策的延续性,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仍将延续,但有望进行微调,利率仍将在低位徘徊,各种扩大就业和刺激消费的政策仍将延续。2、2010年下半年刺激政策的退出机制将全面启动逐步削减财政赤字、去“国有化”、着手解决长期财政挑战、推进改革以实现公共财政的可持续性,将成为共识,全球市场化、一体化进程将加速发展。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预测总体而言,2010年GDP增速将较2009年持续回升,但季度同比增速却与2009年相反,呈现出轻微的下滑趋势,呈现“倒V”型,全年增长速度将达到9.4%。在基数效应和政策调整的作用下,投资增速出现回落,但由于长期投资项目的惯性因素,2010年投资增速将在25.4%左右。受消费信心回升、消费刺激政策的持续、收入政策的改革以及收入绝对水平上台阶等因素的影响,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名义增速持续提升,达到18.2%,但剔出价格因素之后,消费的实际增速较2009年有轻微回落。在经济复苏和货币投放的滞后效应的作用下,2010年全社会流动性依然充裕,物价水平和资产价格水平将出现双双提升的局面,但物价水平上涨幅度将明显低于资产价格上涨的幅度,2010年中国没有明显的通货膨胀问题,资产价格的高涨可能成为关注的重心。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面的挑战和机遇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面临很多的挑战和机遇,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压力加大,经济结构的调整难度明显增大。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如此之大。从表层上来看,是由于外部需求的急剧收缩,所以造成了出口的大幅下降,并且造成了国内工业生产快速回落和就业下降。但是深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增长模式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在不断加剧,这一方面不仅表现在需求结构上,比如说内需和外需增长不平衡,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不协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而且也表现在供给结构上。低附加值的产业化比重过大,自主创新的能力不强,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低,所以这些结构性矛盾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更加突出地表现了出来。所以必须通过新一轮的调整和转型,来逐步地加以解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仍将是一个缓慢复苏的世界经济。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客观上也为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既给我们提供了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大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第一,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压力加大。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基本特点就是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主要依靠低成本生产要素的高强度投入,这种增长模式加剧了我国经济的内外失衡,导致储蓄率和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国际收支盈余又过大,所以未来一个时期,全球经济减速和外部需求萎缩将使出口增速难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而国内市场短期内来看,又很难形成替代出口的一个空间。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原来支撑我们国家经济较快增长的这些优势比如说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这些低成本优势也开始减弱。我国劳动力供需总量的平衡和年龄结构正在发生明显变化,人均占有资源量的方面明显低于了世界的平均水平。如果我们仍然停留于传统比较优势,主要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换取微薄的利润,依靠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来实现经济高增长的局面,将难以为继。第二,经济结构的调整难度明显增大。近年来,在市场需求驱动和政府推动的双重作用下,我国产业规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扩张,供给能力远远超过国内市场的需求。供给能力超过需求,新增的产能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扩大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进行释放,但是金融危机后,引发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外部需求在短期内难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需求结构的调整的压力也明显在增大。需求结构调整的背后是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将直接影响到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利益关系的调整,还将涉及到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垄断行业体制和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方面的改革,包括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这一方面的改革。第三,资源环境的硬约束更趋强化。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大,城市人口也持续增加,居民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转变,特别是重化工业部门的加快发展。近年来,能源、资源消耗迅猛增长,供需缺口也越来越大,对国外资源的依存度又不断提高,作为像中国这样处于一个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的能源、资源消耗方面的增长将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即使采取节能措施和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今后一个时期,能源资源消耗的增量仍然要超过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而由此产生的废弃排放物和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也可能是其他国家没有办法比拟的。所以今后一个时期,国际社会要求我们承担有约束力的减排责任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大,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硬约束将更趋强化。第四,体制改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充分肯定改革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我们也要看到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完成,支撑这一体制的重要支柱包括现代产权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市场信用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都还比较薄弱。有些深层次的问题,像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和职能转变问题还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涉及深层次的矛盾和关键领域的改革进展还比较缓慢。今后一个时期,需要由过去渐进的先易后难的、局部的或增量的改革转向战略性的突破阶段。要重点突破制约经济战略性转型的关键环节,改革还将从经济领域向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延伸。所以这不仅需要自上而下有力推进,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我们要抓住的机遇,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当前回归再工业化成为了必然的趋势。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由于金融泡沫的出现,得出金融服务业不能够脱离实业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在对过去那种去工业化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刻反思以后,就出现了重归经济实体和再工业化的趋势。再工业化不是回归传统的工业部门,而是通过政府扶持,实现传统产业在新技术基础上的复兴。我国既要增强在传统产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又要在新兴产业领域争取市场的空间,就需要我们着力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推动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二,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世界上主要国家都大力倡导开发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技术,把发展绿色能源作为刺激经济的重要手段,走绿色复苏的道路。绿色能源和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全球竞争的制高点,西方发达国家首先确立了这样一种发展态势,发展中国家也应该紧随其后。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催生了重大的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新的就业岗位和新的增长模式,是摆脱金融危机的根本途径。第三,新兴市场占世界经济的比重日益加大。目前新兴市场本身已经占有世界经济的40%的份额,后金融危机时期,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总体将持续增长,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有望突破50%。所以在欧美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新兴市场经济体之间的投资、贸易以及货币和金融合作将更加紧密,同时,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的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这将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第四,城镇化成为了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08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45.7%,今后一个时期,虽然城镇化的增速会趋于下降,但仍将保持每年提高0.1到1个百分点的增速。我国城镇化率可能在2013-2015年超过50%,城市社会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这就为城乡结构的转换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转向进城农民工市民化。通过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来带动城镇的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的投资需求,以及城镇人口增加所带来的消费需求。这将成为扩大内需和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第五,“走出去”战略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我国立足扩大内需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未来将继续向内需和外需更加平衡的方向转型。在继续鼓励出口的同时,将更加重视扩大进口,在继续引进来的同时,将更加重视走出去。我们看到,部分的中国企业在金融危机后已经开始走到国际收购兼并的前沿,而且已经开始转变为跨国公司。综上所述,未来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增速总体来看将有所放缓,国际经济环境将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由于在国际地位上的不断提升,话语权的加强以及我们要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这就使我们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关系将明显增强。推进新一轮的经济调整和转型,不仅是应对国际环境变化、增强我国发展主动权的需要,也是作为一个快速成长的大国,促进全球经济平衡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要求。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的对策从国内的情况看,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增长中的深层次的制度性和结构性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一是高增长、低就业问题。GDP的增长速度很高,但现有的增长模式并不能提供足够多的工作机会。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导致内需启动乏力。三是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结构也发生较大波动,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因此,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把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保护弱势人群,及时有效化解社会发展潜在的动荡因素,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将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也就是说,深层次的制度性改革在后危机时代将加速,长期性问题与短期性问题的解决将会得到兼顾。对中国而言,为了更好利用后金融危机时代所带来的机遇,一是要提升内需,提升消费,城市化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服务业大有可为,房地产是重要的增长点,国企改革进一步多元化,制造业比重下降;二是绿色经济搭上快车;三是控制资源,积极出国投资。国家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将逐步弱化,大企业型与企业家型混合的市场经济体制将逐步确立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创造的近代经济史上的“增长奇迹”,根植于中国选择了国家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其显著特征是在市场化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放弃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强有力领导下,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力和政府管理经济的能力。尽管这种体制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但目前这一经济体制的框架还不是很完整。为此,后危机时代中国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在政府转型方面实现突破,确立起好的市场经济体制模式。总体方向是,由国家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模式逐步过渡到大企业型市场经济和企业家型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混合市场经济体制模式。消费将定位于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内需的扩大将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在本次全球危机中,我国因金融开放程度不高、金融创新水平不深,所以遭受的直接损失不是太大,但危机给世界造成的长期、深层次的影响,已经宣告了持续30年的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走到了尽头。因此,从危机前的投资与出口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将是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必然选择。后金融危机时代,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消费的不断增长,未来五年左右居民消费率有可能提高5-10个百分点。与之相适应,以下相关领域的改革将推进:一是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将推进,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将会发生调整,居民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将大幅度提高。二是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也将有较大的改革,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居民消费倾向将会强化。三是财税和金融体制转型将会加快,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消费型金融体制将逐步建立。四是投资体制改革将会加速推进,投资结构重点将由生产性投资向消费性投资的转变。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远未完成,建设更为强大的工业依然是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内容目前我国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正介于起飞阶段和走向成熟阶段。尽管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成就卓著,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一些典型城市已经进入“成熟阶段”,但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起飞阶段”。中国在本轮金融危机中因外需疲软而引起的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也应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产业升级、提高产业质量和调整消费结构来进行化解。另外,亚非拉等其他工业落后于中国的国家,其工业化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仍需要中国的装备支持。发展新型工业经济、运用新技术降低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产业升级,并以此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创造和谐的工业和社会环境,仍然是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内容。在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城市化将成为政府的战略选择,城市化进程将大大加快对于中国而言,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后危机时代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从国际经验看,经济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这两个过程相互依存,工业化要以城市化为基础,城市化则要靠工业化来推动。从供求关系角度看,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后金融危机时代,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构建消费大国的战略性选择,它可以释放出巨大的内需,从而使中国的经济结构更加协调。更重要的是,城市化将改变中国现有城乡二元结构及其隐含的各种社会问题。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将成为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后危机时代,中国将处在一个调整收入分配机制的关键时期。该时期的目标是在兼顾效率的前提下不断缩小收入差距,使改革开放与经济社会进步的成果让全体国民共享。中国经济要保持持续增长,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问题,促进经济的平衡增长。在发达国家“去杠杆化”浪潮中,中国经济将加快“加杠杆化”进程经济的高杠杆化运行是导致发达国家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发达国家化解危机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去杠杆化过程。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金融杠杆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刺激经济,拉动内需,需要加杠杆化。从政府负债看,2008年末,我国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仅为16.8%,而同期美国、日本、欧元区这一比率分别达到71%、163%和67%。2009年我国预算财政赤字为9500亿元,占GDP比重约为2.93%(低于国际警戒线3%)的标准,而美国政府财政赤字为1.75万亿美元,占GDP的12.3%;从企业负债看,我国非金融类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大约为55%,企业资产负债状况合理健康;从居民负债情况看,用消费信贷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中国也处于一个相当低的水平。2008年末韩国为76.3%,法国为47.7%,美国为18%,而中国仅为12.8%,居民信用消费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综合各方面因素来看,中国的杠杆化率仍处在相对低位,适度的加杠杆化有助于促进实体经济增长。事实上,中国政府为应对危机出台的多项刺激政策均显示出明显的“加杠杆化”取向。比如,4万亿的投资计划中,以1.18万亿的中央投资撬动地方政府和社会投资2.82万亿元;资本市场的创新和快速发展也为资源性资产的价格重估及大型投资项目的融资工具创新提供了有利的市场环境。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秩序重建后危机时代中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决定了依赖外需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必须在保持外需份额基础上不断开拓内需市场,有效解决贸易顺差问题。为此,中国应加快外贸总体战略调整,变“出口主导”为“进出口并重”,变“外部市场为主”为“内外部市场并重”;外资政策将不断得到调整和完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步伐也将加快,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发展,企业、政府、行业协会“三位一体”的贸易摩擦解决体系也将逐步建立;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品出口层次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参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审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长期来看,国际货币体系将继续向多元化方向演变,这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中国将把人民币的国际化与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结合起来,稳步提高中国在世界金融体系的竞争力。为此,中国将积极推进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加快签订货币互换协议,推进跨境贸易结算试点,让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人民币作为交易货币和外汇储备。同时,将加强与欧元区、拉美、东北亚、金砖四国等的区域协调,广泛建立自由贸易区,努力推动建立一个多极化的制衡机制。建立防范人民币国际化负面影响的机制,制定科学的风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回迁房买卖合同版怎么理解
- 标准摩托车转让协议合同范本
- 技术升级与改善服务合同
- 购销合同中的供应链金融服务风险控制
- 仓储代表合同协议案例
- 解除劳务合同协议
- 深入解析采购订单与采购合同
- 精酿啤酒代理权协议
- 保密协议与数据安全示例
- 电力供应安全承诺书
- 【“农超对接”对农户收入的影响调查报告8700字】
- 2023高二英语外研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全册课文原文(精校)
- 生物研究性学习活动结题报告质壁分离
- 交通运输风险点危险源排查管控清单
- 堡坎承包合同
- 羊胎盘药材质量标准
- 黑布林小妇人中文版阅读翻译
- 众辰变频器z2400t-15gy-1说明书
- 小学信息技术校本教材
-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南京邮电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II-内蒙古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