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政府限田政策考述_第1页
宋政府限田政策考述_第2页
宋政府限田政策考述_第3页
宋政府限田政策考述_第4页
宋政府限田政策考述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宋政府限田政策考述

从北宋到南宋,政府官员讨论和热烈讨论“限制”政策的实施,并将各自的问题予以反驳和重复。研究宋史者对此虽有所论及,但对于宋政府实行“限田”政策的原由、含义及其演变的情况,却多言之不详。本文仅就宋政府实行“限田”政策的内容及其演变,作一初步考察,提出自己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大家。(一)“伪为券售田于形势之家,假佃户以避役”宋代的限田政策,颁布于仁宗即位之初。《宋史·食货志上一》云:“[仁宗]即位之初……上书者言赋役未均,田制不立,因诏限田;公卿以下毋过三十顷,牙前将吏应复役者毋过十五顷,止一州之内,过是者论如违制律,以田赏告者。既而三司言:限田一州,而卜葬者牵于阴阳之说,至不敢举事。又听数外置墓田五顷。而任事者终以限田不便,未几即废。”其中有几个问题值得研究:一、宋政府为什么要颁布限田诏令呢?有人认为是为了解决“赋税不均”的问题,①1有人认为是为了解决“一面欲耕而或无地,一面有地而无人耕”这种土地分配不均的问题,②2还有人认为是为了遏制“官员地主无限占田”这一剧烈兼并土地的趋势。③3诚然,从宋朝建立到仁宗即位仅六十余年间,由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土地兼并剧烈进行,已形成“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的局面。④4但是,由此认为宋政府颁布限田之令,是为了达到抑制官僚地主兼并土地的目的,却很值得研究。关于宋政府颁布限田政策的原因,《宋史·食货志上一》说:“上书者言赋役未均,田制不立,因诏限田”。讲得比较笼统。《宋史·食货志上五》则说:“命官、形势占田无限,皆得复役,衙前将吏得免里正、户长;而应役之户,困于繁数,伪为券售田于形势之家,假佃户之名,以避徭役。乾兴初,始立限田法,形势户敢挟他户田者听人告,予所挟田三之一。”《宋会要》食货一之一九——二〇条记载最详:“乾兴元年十二月[仁宗已即位未改元]……三司言:准农田敕,应乡村有庄田物力者,多苟免差徭,虚报逃移,与形势户同情启,却于名下作客,影庇差徭,全种自己田产,今与一月自首放罪,限满不首,许人告论,依法断遣支赏。又准天禧四年敕,应以田产虚立契典卖与形势豪强户下隐庇差役者,与限百日,经官首罪,改正户名,限满不首,许人陈告,命官使臣除名,公人百姓决配。今准臣僚奏请,众官定夺,欲应臣僚不以见任罢任,所置庄田定三十顷为限,衙前将吏更合免户役者,定十五顷为限,所典买田只得于一州之内典买数目,如有祖父迁葬,若令随庄卜葬,必恐别无莹地选择方所,今除前所定顷亩,许更置坟地五顷为限,如经条贯后辄敢违犯,许人陈告,命官使臣科违制罪,公人永不收充职役,田产给告事人。……又按农田敕,买置及拆居归业佃逃户未并入本户者,各出户贴供输,今臣僚所请并须割入一户下,今欲申明旧敕,令于逐县门榜壁晓示人户,与限百日许令陈首改正,限满不首及今后更敢违犯,许人陈告,如公然作弊,显是影占他人差役,所犯人严断,仍据欺弊田三分给一与告事人充赏。并从之。”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宋政府提出限田政策的直接原因,并不在于“土地不均”和“赋税不均”,而是为了解决差役摊派不均的严重问题。宋代凡官阶在九品以上者,称为“官户”;凡在中央或地方政府任有官职者,统称“形势户。”宋代的差役,一般是根据人户占有土田和财产数量的多少定出户等,分别情况加以差派的。官户则享有不服役、少纳税的特权,因而他们占有的大量土地成了不承担封建国家徭役的土田,使封建国家的差科摊派受到很大的损失。又由于官户享有免役特权,一般承担徭役的有产之家(包括民间地主和自耕农民),为了逃避政府加给他们的苛重的徭役负担,常常“伪为券售田于形势之家,假佃户之名,以避徭役。”官僚地主之家成了其它有田人家逃避政府徭役的荫庇所。封建国家在从根本上保护官僚地主利益的同时,亦希望他们能主动承担向封建国家纳税和差科的义务,以维护封建政权的稳定和巩固。为此,宋政府企图用规定官僚地主占田数量的办法,对他们享有的免役特权作出一定的限制,使他们享受免役特权的土地数量不得无限扩大,于是有仁宗即位之初限田令的颁布。对此,马端临评论说:“臣僚上言影占徭役之害,自官豪势要以至衙前将吏皆避役之人,请立限田之法,命官三十顷而衙前将吏亦得占十五顷,余者以违制论。”⑤5马端临认为“限田”的规定是为了解决官僚地主“影占徭役之害,”而不提“土地兼并之害,”恰好点出了“限田”的原因和实质。可见,仁宗下诏限田的目的在于“均徭役”,而不在于“均田税”。“均田税”和“均徭役”二事,宋政府都曾经试图实行。关于均税之事,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即下令“均畿内田税,”⑥6仁宗景祐时郭谘首倡“千步方田法,”在洺州、蔡州等地丈量土地,均定田赋;⑦7神宗时有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⑧8徽宗时先有蔡京的“方田法”⑨8后有杨戬的“公田法;”⑩9南宋高宗时李椿年建议推行“经界法;”1110理宗时有贾似道推行“公田法”。1211与此相并行,宋政府试图推行“限田”法的记载,亦史不绝书,本文后面还要谈及。“均田税”和“均徭役”是两回事,而不是一回事,二者虽有联系,更有区别,所涉及的对象和所要达到的目的皆有不同:限田主要针对官户,其目的主要在于“均役”;而方田则涉及一切有田产之家,其目的主要在于“均税”。有人把二者混为一谈,并认为后来的方田均税法是仁宗限田法的继续,实是出于对史料的误解。二、关于限田政策的内容,从仁宗限田诏书看,包含两个方面:其一为对官户限置庄田的规定,即所谓“公卿以下毋过三十顷,牙前将吏应复役者毋过十五顷”,按此规定,属于官僚地主名下的土地,只要不超过政府规定的数额,都算合法的占有,可以享受合法免役的特权,不准逾限占田,如敢违犯,“许人陈告,命官使臣科违制罪,公人永不充收职役,田产给告事人”。其二为对形势户影占他人差役的规定,即所谓“如公然作弊,显是影占他人差役,所犯人严断,仍据欺弊田三分给一与告事人充赏”。这两方面紧密相连,互为补充,构成限田政策的完整内容。《宋史·食货志》将这两项内容分别记于《农田》和《役法》两门,若不留心,易于误认为两件事情,而对限田诏书的内容产生片面认识。《长编》卷99乾兴元年十二月乙卯条关于限田事则只记“诏应典卖田产、影占徭役者,听人告,以所隐田三之一予之”而未及公卿以下限田三十顷一事,显然属于记载上的疏漏。只有明了乾兴元年限田诏书的含义,方能和宋政府后来颁布的限田诏令的内容进行比较,弄清限田政策在内容和执行方面的变化。三、关于限田的数量,上述史料皆说品官以三十顷为限,当是举其中数。宋代官制从一品到九品官阶差别甚大,宋政府定不会以平均对待的办法,一律规定为三十顷,这从情理上实难说通,各品当有相应的规定。据宋徽宗政和时规定:“品官限田,一品百顷,以差降杀,至九品为十顷;限外之数,并同编户差科”。1312马端临综述南宋时期役法演变的情况时说:“品官限田有制,死亡子孙减半,荫尽差役同编户[一品五十顷、二品四十五顷、三品四十顷、四品三十五顷、五品三十顷、六品二十五顷、七品二十顷、八品一十顷、九品五顷];封赠官子孙差役同编户[谓父母生前无曾作官,伯叔或兄弟封赠者],应非泛及七色补官不在限田免役之数。”1412文中关于品官限田数额的规定和《庆元条法事类》卷48所记完全相同,可见该规定的颁布,当在宋宁宗或其以前时期。南宋关于品官限田的规定,并非凭空而来,当是沿袭北宋制度,虽然关于各品官员限田的数额规定在不同时期里会有变化,但是根据官阶的高低规定不同的限田数额、以体现等级差别的原则,则不会有变化。各品官员必不会都以三十顷为限,当各有不同的限额,是无可怀疑的。四、在宋仁宗乾兴元年限田诏书之后,宋政府是否又曾推行过限田政策?有人认为仁宗初年限田失败之后,宋政府便用方田法代替了限田法。此说亦值得商榷。宋代的限田政策,有一个形成和演变过程。宋代有叫“限田”字样的诏书,虽然是下达于仁宗即位之初,但对此问题在真宗时即已酝酿,并作了初步规定。仁宗限田诏书中引用了宋政府以前颁布的《农田敕》的内容。关于《农田敕》颁布的年代,据王应麟所编《玉海》卷178《景德农田敕》条云:“景德元年,诏三司使丁谓取户税条目及臣民所陈农田利害编为书。谓乃与副使、判官崔端、张若谷、乐黄目、王曾参议,删定成《农田敕》五卷。二年十月庚辰上之。令雕印颁行,民以为便。三年正月庚戌,诏颁《农田敕》于天下”。1513可知《农田敕》是一部关于农业问题的法律汇编,这些法令当颁布于景德以前,景德元年(1004年)汇编成书,景德三年(1006年)颁行于天下。据《农田敕》规定,凡属有庄田物力之家,如果虚报逃移,在形势户下冒作客户,以隐庇差役者,必须于一月之内自首,“限满不首,许人告论,依法断遣支赏。”据天禧四年敕令,对上述行为又加重处罚“命官使臣除名,公人百姓决配。”以上规定,不许官僚地主隐占他人土地和差役,已有限田之意,只是还未作出限田数量的规定。由于官僚地主兼并土地、隐漏差役之风愈演愈烈,政府虽多次下令亦不能禁止,于是大臣们议出一个“限田”的办法,既允许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免役的土地,又不得无限制地扩展其田产,这便是乾兴元年仁宗限田诏书的规定。虽然仁宗初年的限田政策,因为“任事者终以限田不便,未儿即废”。但是并不能因此就认定宋政府以后再未发布和实行过限田政策。仁宗嘉祐时,吕景初安抚河北还朝,“奏比部员外郎郑平古籍真定,有田七百余顷,因请均其徭役,著限田令”。据《玉海》卷186《宋朝三司使》条云:“庆历二年四月戊寅,命贾昌朝等省浮费。嘉祐三年十一月癸酉,置减省司,学士韩绛及陈升之、吕景初等领之。五年五月丁酉,置宽恤民力司;六月乙亥,遣官往诸路访宽恤事,六年八月乙卯,命知谏院杨畋详定宽恤民力事,遣使四出。自是州县力役多所裁损,凡省二万三千六百二十三人。”1614可知吕景初安抚河北当在嘉祐五年或六年,出使之任务在于宽恤民力,裁损力役,于是有“限田令”的制定。这次“著限田令”比乾兴元年的限田诏晚出了二十多年,可见仁宗时关于限田的诏令也不止乾兴元年一次。仁宗以后,宋政府又曾多次下达限田诏令。所以,认为乾兴元年限田失败之后,宋政府即用方田法代替了限田法的看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二)关于“已过数者免追,免役”宋代“限田”政策的含义,并非始终如一。仁宗乾兴元年诏书之后,宋政府限田政策的内容和实施方法均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决不可与仁宗时的限田政策等同视之。徽宗政和时期,政府规定:“品官之家乡村田产得免差科,一品一百顷,二品九十顷,下至八品二十顷,九品十顷,其格外数悉同编户。”1715把这一规定和仁宗初年限田诏书相比,便可看出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提“过是者论如违制律,以田赏告者”一类强硬的规定,而换成了“其格外数悉同编户”的规定,这是政策上的一项重大改变。宋政府对官僚地主超出政府限田数量而占有的田亩,不再没收充公和赏给告者了,而只是令其同老百姓一样按地亩承担差役。于是,政府对官户土地限额的规定,不再含有“限制占田”的意义,实际上只是对官僚地主享受免役特权的田亩数量划定一个界限,逾限的土地只要和编户一样承担差役,就可以继续占有。这一政策上的重大变化,至晚在政和年间已经发生,南宋时期还继续推行着这种政策。南宗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权户部侍郎柳约上书说:“授田有限,著于令甲。比来有司漫不加省,占仕籍者,统名官户,凡有科敷,例合减免,悉与编户不同,由是权幸相高,广占陇亩,无复旧制。愿推明祖宗限田之制,因时救弊,重新裁定,应品官之家各据合得顷亩之数,许与减免,数外悉与编户一同科敷。诏坐条行下。”1816时人方孟卿说:“近权户部侍郎柳约请推祖宗限田之制,凡品官名田过数者,科赋一同编户”。1917柳约上书中,明确指出了宋政府限田政策的变化,仁宗时的政策是“授田有限,著于令甲”,后来政府未能遵照执行,造成官户之占田全部免役的情况,“无复旧制”。因为这种情形乃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政府并无力制止,所以宋政府只能承认既成事实,对官僚地主作出让步,重新调整政府的政策。柳约的建议,实际上是重申徽宗政和时期的政策,而这又是对祖宗限田之制“重新裁定”后的政策。对此变化。绍兴十七年(1147年)大臣上书中也说得十分清楚:“望诏大臣重加审定,凡是官户,除依条免差役外,所有其他科配并数同编户,一例均敷,庶几上下均平,民受实惠。至若限田令格,臣欲候将来兵戈宁静日,别取旨施行。”2018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户部鉴于“官户田多,差役并免”的情况严重,再次提出:“品官之家所置田产依条格合得顷亩已过数者免追,改将格外之数衮同编户,募人充役。”2119这里所谓“已过数者免追,”是指对占田过限而非法逃避差役者免于追究,只令今后与编户一样出钱,募人充役。政府官员们普遍认为,像仁宗即位之初规定的“限民名田”政策,事实上无法推行,只能退而求其次,改行“限田免役”亦即“限外充役”的政策。南宋孝宗即位后,表示了“今欲均役法,严限田,抑游手,务农桑”的愿望,想要改变“限田太宽,所以官户免役”的严重情况,于淳熙七年(1180年)下令:“将品官之家照应淳熙重修条格内立定限田条格,一品至九品合得限田顷亩,以十分为率,令再减三分,其余七分与免差役[谓如一品元合得五十顷,以十分为率,再减三分外,合得三十五顷,与免差役之类]”。2219这只是对官户占田免役之数,从原来规定的基础上略加减少而已,并没有回到“限民名田”的政策上去。宁宗时实行的办法是:“品官之家乡村田产免差科,一品五十顷,二品四十五顷,三品四十顷,四品三十五顷,五品三十顷,六品二十五顷,七品二十顷,八品十顷,玖品五顷”,并且明确说明:“官户除依格合得顷亩免差科外,其他科配不以限田多少并同编户一例均敷”,“诸品官之家乡村田产免差科,其格外数,并同编户。”2320对于这种“限田”政策,理宗时人孙梦观曾有明确的评论:“朝廷固尝随品官以定顷亩之限,出于所限者,仍同编户充役。今固未尝导而问之。呜呼!此富者所以日益富,而贫者所以日益贫也!为今之计,莫若申明国朝成法,应有官之家所置田产不许过于所限之数,廉者欲足此数固莫能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