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常章中的大常音乐_第1页
唐大常章中的大常音乐_第2页
唐大常章中的大常音乐_第3页
唐大常章中的大常音乐_第4页
唐大常章中的大常音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大常章中的大常音乐

唐乐熙太昌寺为仪式而创作的章乐诗。唐太常寺行用乐章,其制作、演出、结集和被史官记录的过程是:首先由高级文官台阁文人撰写乐词,再经太常乐官度声定曲,令太常乐工教习,在大祭享、朝会之时行用,然后是太常寺将所用乐章结集,并勘报史馆,入正史乐志。今存世的唐代太常乐章,为我们提供了唐代雅乐的诸多信息:包括祭祀仪式、雅乐宫调、太常管理机制、雅乐歌辞创作,等等。雅乐乐章不仅代表了一个时代雅乐祭祀的品种,而且包涵着这一时代具体的音乐内容。故研究太常寺保留的仪式乐歌,实际上是对雅乐制度下音乐形态的研究。一、唐代雅乐第二乐章唐代太常寺乐章对于雅乐乐曲、舞曲、歌辞三者,皆有簿籍记录,由该寺保管,总称太常乐章。唐雅乐乐章的结集通常有两类方式:一是专门的文辞集,属集部总集类;二是太常曲簿,即“乐章文谱”,这是一种乐曲和歌辞合二为一的记录方式,属经部乐类。《通志·艺文略》“乐类”就将乐章分为“歌辞”、“曲簿”两大类。第一类专门的歌辞集,只录文辞,如《新唐书》卷六十《艺文志》集部总集著录有《翰林歌词》一卷。第二类太常曲簿,兼记歌辞与曲调。唐代的这种雅乐乐章集曾被著录。《通志·艺文略》第二“乐类”专列“曲簿类”,其著录的作品十五部中就有唐代太常乐章集:“《乐簿》十卷,《齐朝曲簿》一卷,《隋总曲簿》一卷,《正声伎杂等曲簿》一卷,《太常寺曲名》一卷,《太常寺曲簿》十一卷,《歌曲名》五卷,《历代乐名》一卷,《唐郊祀乐章谱》二卷(张说、王泾),《历代曲名》一卷,《外国伎曲》三卷,又一卷,《乐府广题》一卷,《太常大乐曲部并谱》一卷,《乐章记》五卷。”其中“《唐郊祀乐章谱》二卷”,所谓“乐章谱”即“乐章文谱”。《玉海》卷一0五引《中兴书目》著录唐协律郎徐景安撰《新纂乐书》三十篇,第十篇为“乐章文谱”,云:“乐章者,声诗也。章明其情而诗言其志。文谱,乐句也。文以形声而句以局言。五音合数而乐未成文。按:旋宫以明均律,迭生二变方协七音。乃以变徵之声循环正徵,复以变宫之律回演清宫。其变徽以变字为文,其变宫以均字为谱。唯清之一字生自正宫,倍应声同,终归一律。雅乐成调,无出七声。七声者,宫商角变徵羽均(清合宫声也),法自旋宫一均声矣。如以律音伦比,咸施于十二均。文谱传声,备显于八十四调。”这说明唐代乐章谱以雅乐八十四调著录宫调。唐太常曲簿——“乐章谱”乃是乐调和歌辞的合一,既载歌辞,又录乐曲宫调。“乐章者,声诗也”,即指“歌词”,是歌唱的文字部分;“文谱,乐句”,指乐曲的旋律。《唐六典》卷十四“太乐署”叙太乐令之职:“凡大祭祀、朝会用乐,则辨其曲度、章句,而分终始之次。”其“曲度”和“章句”,包括乐调和歌辞两部分内容。唐太常寺结集的乐章总集多为这种乐章谱。《旧唐书·音乐志》保存的二卷歌辞,其中一部分乐章附记乐调,应是这种曲簿记录的遗存。唐太宗贞观、玄宗开元和德宗贞元时期,太常寺皆有大规模雅乐乐章的结集活动。贞观二年六月,祖孝孙斟酌南北之音,奏上《大唐雅乐》,其主要内容是《十二和》乐,合三十二曲,八十四调。至此,亡绝已久的旋宫乐,“一朝复古,自孝孙始也”。贞观六年,诏令制乐章,褚亮、虞世南、魏征等分制郊祀乐章。《旧唐书》卷三十《音乐志》:“贞观二年,太常少卿祖孝孙既定雅乐,至六年,诏褚亮、虞世南、魏征等分制乐章。其后至则天称制,多所改易,歌辞皆是内出。”《旧唐书·音乐志》保存了贞观年间创作的雅乐乐章,并附有“贞观中魏征等作,今行用”字样,这说明初唐太常寺对雅乐乐章有过完整的记录。贞观时成集的乐章又有法曲宫、商、角、徵、羽五调歌词各一卷。《旧唐书》卷三十《音乐志》云:“时太常旧相传有宫、商、角、徵、羽五调歌词各一卷,或云贞观中侍中杨恭仁妾赵方等所铨集,词多郑、卫,皆近代词人杂诗,至縚又令太乐令孙玄成更加整比为七卷。又自开元所集者,工人多不能通,相传谓为法曲。”开元二十五年,太常寺对本寺所掌雅乐乐章有一次大规模的整理活动。这次乐章的结集工作由太常卿韦縚主持,其成果是结集乐章五卷。《旧唐书》卷三十《音乐志》:“(开元)二十五年,太常卿韦縚令博士韦逌、直太乐尚冲、乐正沈元福、郊社令陈虔申怀操等,铨叙前后所行用乐章为五卷,以付太乐、鼓吹两署,令工人习之。”开元二十五年结集的太常乐章乃以玄宗封泰山祀昊天上帝所用乐章为主体,总结唐前期的乐章集。《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祭天乐章》由玄宗亲自度曲定声,张说作词,太常乐工就集贤院教习数月,从辞曲配合、排练,至封禅大典时演奏,乃是唐代乐章制作过程中最隆重的一次。《唐会要》卷三二云:“开元十三年,诏燕国公改定乐章。上自定声度,说为之词,令太常乐工就集贤院教习,数月方毕,因定封禅、郊庙词曲及舞,至今行焉。”《通志·艺文略二》著录的张说、王泾所撰“《唐郊祀乐章谱》二卷”,应是开元二十五年结集的开元乐章集的一部分。这说明开元时曾以乐曲与歌词合一的方式被记录,即徐景安撰《乐书》中提到的“乐章文谱”,所谓“文谱传声,备显于八十四调”。本年结集的雅乐乐章在开元二十九年,由太常寺上奏,玄宗定名为《大唐乐》。《大唐乐》雅乐乐曲也应是以雅乐乐调与歌辞相结合的方式被记录。今《旧唐书·音乐志》所传记录乐调的乐章,如《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祭天乐章》,就保存了“乐章谱”的部分痕迹。开元雅乐的繁荣,得益于当时文臣张说、源乾曜、贺知章、萧嵩、徐坚、韦縚等,他们议定仪注、编撰礼典并撰写乐章。开元雅乐乐章结集的主要功臣是太常卿韦縚。韦縚于开元后期至天宝初年任太常乐卿,曾主持开元二十五年太常乐章结集,并参与定制《大唐乐》。所制荐献太清宫《紫极舞》,是他对开元雅乐的又一贡献。《新唐书》卷二二《礼乐志》:“太清宫成,太常卿韦縚制《景云》、《九真》、《紫极》、《小长寿》、《承天》、《顺天乐》六曲,又制商调《君臣相遇乐》。”德宗朝雅乐中兴,以《大唐郊祀录》为代表,再一次对太常寺所掌乐章进行整理和记录。贞元九年,太常礼院王泾上《大唐郊祀录》十卷。它是唐德宗整备礼制的重要文献。较初唐和盛唐的雅乐乐章,《大唐郊祀录》着重记录了开元之后“变礼”乐章,补充了祀九宫贵神、风师雨师、释奠武成王庙等乐章,这类乐章,皆《大唐开元礼》所未及载者;同时,该书重视乐章的记录,每一种祭祀,皆以沿革、祭仪和乐章的顺序被记录。据该书所记,德宗时《郊天乐章》即为开元十三年玄宗作曲张说作词的《封泰山祭天乐章》,这说明唐开元后祭天乐章皆沿袭《封泰山祭天乐章》。《大唐郊祀录》对祭祀音乐的记录,特别是对开元后乐仪、乐章的记录,使之成为研究开元后雅乐的重要史料。唐代乐章谱著录乐调,为后周窦俨所撰《大周正乐》继承。《大周正乐》主要记历代乐章沿革,其中保存了唐代乐章,《旧五代史》卷一四五《乐志》称之“凡乐章沿革,总次编录”。其书己佚,《玉海》录其要义。据宋王应麟《玉海》卷一0五著录:“《崇文目》:《大周正乐》一百二十卷。”又:“《中兴书目》:《大周正乐》八十八卷。周显德间中书舍人窦俨撰。俨承诏订论历代乐名、乐仪、乐议、乐音、乐图、乐章、乐器、乐曲及夷乐之名甚备。按:俨末卷论叙云:诏编乐书,叙论谱记,凡八十四卷,象八十四调。新《曲谱》三十六卷,合前为十二帙,象期之数。今书八十四卷具存,曲谱惟有《黄钟》、《大吕》四卷,余皆缺。”全书分乐书叙论和曲谱两大部分,前者八十四卷象八十四调;后者新曲谱三十六卷,合前为十二帙。此所记载曲谱以“黄钟”、“大吕”分卷,正是唐代太常寺的“乐章谱”,“乐章谱”既录歌辞,又记曲谱。宋南渡后《曲谱》惟存《黄钟》、《大吕》四卷。唐代乐章、曲调的制定和改变皆入国史。《唐会要》卷六三“史馆”之“诸司应送史馆事例”记有“变改音律及新造曲调”事,注云:“太常寺具所由及乐词报。”又云:“已上事,并依本条所由,有即勘报史馆,修入国史。”由此,说明唐代雅乐乐章曾被修入国史。后晋史官所修《旧唐书·音乐志》保存太常乐章二卷。《旧唐书·音乐志》后两卷载录唐太常寺所传雅乐乐章,卷三十为郊祀乐章,卷三一为庙乐乐章。《旧唐书》卷三十《音乐志》云:“今依前史旧例,录雅乐歌词前后常行用者,附于此志。”《旧唐书·音乐志》所载乐章的史料来源应是唐国史音乐志,以及后晋太常寺所存唐朝太常案牍、乐章集。史官天福六年四月监修国史赵莹有“论修唐史奏”,奏文呈述唐末遭黄巢、李茂贞、王行瑜、朱温等之灾,又历经迁都洛阳,中原朝廷更替频繁之乱后唐代史料严重不足之现状;并部署了太常寺具体负责专撰唐代音乐沿革损益之“兴废本末”和搜集太常乐章和案牍,并将之上交史馆,以备修《乐志》。《五代会要》卷十八“前代史”载赵莹云:四悬之乐,不异前文,八佾之文,或殊往代,隋唐以来,乐无夷夏,乃有文舞武舞之制,坐部立部之名。天宝之初,云韶大备,天宝之后,音律渐衰,郊庙殿廷,旧章斯缺。及咸秦荡覆,钟石沦亡,龙纪及正之年,有司特铸悬乐,旋宫之义,徒有其文。请下太常寺,其四悬二舞增损,始自何朝,及诸庙乐章舞名,开元十部兴废本末,一一按录,以凭撰集《乐志》。后晋史臣在唐乐章集和国史志的基础上整理而成《旧唐书·音乐志》的雅乐乐章。也就是说,后晋史臣所编辑的唐代乐章,其文本可能录唐旧国史音乐志乐章,也可能录的是唐太常寺早已结集的乐章集,并补充后晋太常寺保存唐代尚未结集的乐章,形成了《旧唐书·音乐志》的乐章二卷的规模。今存世唐代雅乐歌辞除《旧唐书·音乐志》之外,主要载见《大唐郊祀录》、《唐文粹》、《乐府诗集》和《全唐诗》。二、唐虞家综合《旧唐书·音乐志》、《大唐郊祀录》、《唐会要》、《乐府诗集》等记载的郊庙乐章,本文综录唐各朝雅乐乐章如下:(一)太宗朝雅乐案太宗时期的雅乐乐章创作分为两个时期:一是贞观二年至贞观十一年,是郊祀制度的确立和郊祀乐章的初创时期;二是贞观十一年至二十三年,主要是庙乐乐舞名的议定和乐章创作阶段。贞观二年修定雅乐,贞观六年,诏褚亮、虞世南、魏征分制雅乐乐章。贞观年间主要雅乐乐章多是贞观六年的作品。贞观七年魏征、虞世南、褚亮、李百药等又为《七德舞》改制歌词。至贞观十一年四月太宗下诏颁行唐礼及郊庙新乐。至此,太宗时的礼乐制度正式建立。贞观六年,诏褚亮、虞世南、魏征分制雅乐乐章。《旧唐书》卷三十《音乐志》云:“贞观二年,太常少卿祖孝孙既定雅乐,至六年,诏褚亮、虞世南、魏征等分制乐章。”贞观七年春正月七日,太宗制《破阵舞图》,令魏征、虞世南、褚亮、李百药等改制歌词,更名《七德舞》。《南部新书》卷己:“贞观初,文皇重制《破阵乐图》,诏魏征、虞世南等为词,因名《七德舞》。自龙朔已后,诏郊庙享宴,必先奏之。”在郊祀乐定之后,贞观十二年开始制定庙乐。以颜师古、于志宁、许敬宗等为代表,议定庙乐舞曲名。贞观十四年六月,诏敕定太庙乐。八座颜师古、许敬宗议定庙乐乐章,太宗又颁布每七庙别奏乐诏。贞观二十三年八月,太尉长孙无忌、侍中于志宁议太宗庙乐曰,请文德皇后庙乐名《崇德》之舞。太宗朝雅乐乐章如下:1.冬至祀昊天圜丘乐章八首(贞观六年,褚亮、虞世南、魏征等作)2.正月上辛祈榖于南郊乐章八首(贞观中褚亮作。按《贞观礼》,祀感生帝同用此词。显庆以后,同用冬至圆丘词)3.孟夏雩祀上帝于南郊乐章八首(贞观中褚亮作)4.祀五方上帝于五郊乐章四十首(贞观中魏征作,《唐会要》卷三三“祀五帝乐章十五”,显庆元年,左仆射于志宁撰)11.享先农乐章(贞观中褚亮作)12.享太庙乐章十三首(贞观中魏征褚亮等作)13.皇祖弘农府君至高祖皇帝室酌献乐舞(《唐会要》卷三三“太常乐章”称乐章阙)14.太宗、文德皇后庙乐(《唐会要》卷三三“太常乐章”称乐章阙)15.享隐太子庙乐章六首(贞观中撰)16.祭神州乐章(不详所起。《唐会要》卷三三作贞观十七年萧璟撰)高宗朝雅乐乐章的改制有《祀五帝》、《朝日》、《蜡祭百神》、《祭先农》、《文宣王乐章》等乐章。高宗、武则天亲自参与了这一时期的雅乐创作。显庆元年,于志宁、许敬宗等撰祀五帝、朝日、蜡祭百神等乐章。据《唐会要》卷三二载:《祀五帝乐章》十五,显庆元年左仆射于志宁撰;《祀朝日乐章》三,显庆元年礼部侍郎许敬宗撰;《蜡祭百神乐章》四,礼部侍郎许敬宗撰。显庆三年,郭瑜等撰祭先农等乐章。同年高宗文宣王庙乐用《宣和》之舞诏,国子博士范頵等撰文宣王庙释奠乐章。《唐会要》卷三五:“(显庆)三年,文宣王庙乐,诏用《宣和》之舞。国子博士范頵撰乐章。”《唐会要》卷三三称《祭先农乐章》三、《祭先蚕乐章》二皆为显庆三年太子洗马郭瑜撰。又《释奠乐章》八乃显庆三年国子博士范頵等撰”。唐高宗显庆五年李义府在中书令任,撰朝会乐章。《唐会要》卷三三载冬至朝会乐章七,显庆五年中书侍郎李义府撰。其又撰中宫及东宫朝会乐章。咸亨四年十一月丙寅,大祀享奏帝自制乐章诏。高宗制乐章十二首。《旧唐书》卷五《高宗纪》:“(咸亨四年)十一月丙寅,上制乐章,有《上元》《二仪》《三才》《四时》《五行》《六律》《七政》《八风》《九宫》《十洲》《得一》《庆云》之曲,诏有司,诸大祠享即奏之。”今按:此十二乐章疑即高宗时的祀昊天乐章,词曲不著,但十二曲合《十二和》之数,又作于十一月南郊之时。咸亨四年以《上元》乐章之名改元“上元”,这是唐代历史上以乐曲命名的年号。高宗朝最大的礼乐盛事是封禅泰山。但封禅祭天乐章没有保存。高宗时雅乐活动最重要的事件是三大舞入雅乐。麟德二年十月,高宗诏定乐舞,称文武用《庆善曲》,武舞用《破阵乐》。这说明这一时期雅乐与燕乐有明显的合流倾向。这种倾向影响了雅乐歌辞创作,高宗改制用于大祀享的《上元》乐章,即带有燕乐性质。高宗朝雅乐乐章如下:1.享太庙乐章五首(高宗永徽已后续撰)2.则天大圣皇后大享昊天乐章十二首3.则天大圣皇后享明堂乐章十二首4.则天大圣皇后永昌元年大享拜洛乐章十五首5.则天大圣皇后享清庙乐章十首6.则天大圣皇后崇先庙乐章一章7.朝日乐章三首(不详所起。《唐会要》卷三三作显庆元年许敬宗撰。至乾元元年,中书舍人徐浩又撰)8.蜡百神乐章四首(不详所起。《唐会要》卷三三作显庆元年礼部尚书许敬宗撰)9.享先蚕乐章二首(不详所起。《唐会要》卷三三作显庆三年太子洗马郭瑜撰。”)10.享孔子庙乐章(不详所起。《唐会要》卷三三作显庆三年,国子博士范頵等撰)(三)中宗孝和皇帝神道德庙1.景龙三年中宗亲祀吴天上帝乐章十首2.中宗孝和皇帝神龙元年享太庙乐章二十二首3.神龙初享章怀太子庙乐章六首4.神龙初享懿德太子庙乐章六首(四)瑞宗时间1.睿宗太极元年祭皇地懿于方丘乐章八首2.仪坤庙乐章十二首3.景云中享节愍太子庙乐章六首(五)玄宗新乐中的音乐玄宗开元时的雅乐乐章有祭天乐章、封禅乐章、北郊后土乐章、太庙乐章、龙池乐章等,天宝时乐章主要有《太清宫乐章》等。开元二年六月,太常制《龙池乐章》。右拾遗蔡孚集《龙池诗》一百三十篇献之,太常寺考其词合音律者以为乐章,沈佺期、苏颋、李乂、崔日用等十人诗在选;张九龄在朝为拾遗,亦有诗作。《龙池乐章》收录在《旧唐书》卷三一《音乐志》。据《唐会要》卷二二,开元二年闰二月诏令祠龙池。六月四日,右拾遗蔡孚献《龙池篇》,集王公卿士以下一百三十篇,太常考其词合音律者为《龙池篇乐章》,共录十首。十六年,筑坛于兴庆宫以仲春之月祭之。开元七年享太庙乐章十六首。《旧唐书》卷三一《音乐志》:“玄宗开元七年享太庙乐章十六首,特进、行尚书左丞相燕国公张说作。”开元十年正月,颁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诏。六月,颁增置太庙九室诏。据《唐会要》卷三三,本年改定太祖景皇帝室酌献用《大成》之舞,乐章阙。开元十一年二月,玄宗祠后土。时祭后土于汾阴,韩思复、卢从愿、刘晃、韩休、王唆、崔玄暐、贾曾、苏颋、何鸾、蒋挺、源光裕等十一人作《开元十一年祭汾阴乐章十一首》。其年十一月,张九龄等作有《开元十一年玄宗祀昊天于圆丘乐章》。开元十二年,礼部贺知章撰祀五帝乐章、祭昊天上帝乐章和祭皇地祇乐章。据《唐会要》卷三三,这组祀五帝乐章是以五帝配五音的作品。开元十三年,玄宗诏命张说改定乐章。张说作《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祀天乐章十四首》。《唐会要》卷三二:“开元十三年,诏燕国公张说改定乐章。上自定声度,说为之词,令太常乐工就集贤院教习,数月方毕,因定封禅、郊庙词曲及舞,至今行用。”这组《祀天乐》,详注乐调,成为玄宗雅乐《大唐乐》的核心内容。同年,贺知章作禅社首山祭地祇乐章八首。玄宗朝雅乐乐章如下:1.开元十一年玄宗祀昊天于圆丘乐章十一首(张九龄等作)2.玄宗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祀天乐章十四首(张说作)3.玄宗开元十一年祭皇地祇于汾阴乐章十一首(韩思复、卢从愿、刘晃等撰)4.开元十三年禅社首祭地祇乐章八首(前七章太常少卿贺知章撰,后送神一章,侍中源乾曜撰)5.皇太子释奠乐章五首(《通典》曰:三曰宣和,祭孔宣父齐太公则奏之)6.玄宗开元七年享太庙乐章十六首(特进行尚书左丞相燕国公张说撰)6.享龙池乐章十首(开元二年紫微令姚元崇等撰)7.元日冬至朝会乐章奏《太和》(《唐会要》卷三三作开元十三年,源乾曜撰)8.五郊乐章(《唐会要》卷三三作开元十二年,礼部侍郎贺知章撰)9.祀九宫贵神乐章(天宝中祀九宫贵神,《唐会要》卷三三称检撰人未获)10.太清宫乐章(奏《混成》《太一》之乐、《紫极》之舞,《唐会要》卷三三称检撰人未获,按《紫极》舞韦縚作)(六)《内造》三十卷唐肃宗至德三载乾元元年三月,肃宗亲临三殿(麟德殿)考击钟磬,又于内造乐章三十一章。肃宗朝逐渐恢复了雅乐制度。今存乐章有:1玄宗皇帝室酌献《广运舞》(司徒中书令汾阳郡王郭子仪撰)2肃宗皇帝室酌献《惟新舞》(吏部尚事平章事彭城郡公刘晏撰)(七)昭宗朝之后的乐歌从玄宗天宝年间开始,唐代祭祀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体现在祭祀方式上,唐玄宗把祭祀精神祖先、祭祀血缘祖先与祭吴天上帝三项仪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天宝元年正月,玄宗按照这样的顺序祭祀:亲享玄元皇帝庙-亲享太庙-祀南郊。这说明唐代统治者以三重祭仪强化“君权神授”,道教科仪随之进入雅乐系统。至天宝十年,这种祭祀正式成为“享太清宫-享太庙-祀南郊”。唐中后期的祭祀大都遵守这一祭祀模式,特别是晚唐时皇帝即位第二年的这一亲祭模式,成为象征统治开始的仪式。中晚唐南郊祭仪的变化,对雅乐的直接影响表现在开元后雅乐乐章随之集中为三大类:重视祭拜统一天神,南郊圜丘乐章继承了开元《大唐乐》祭天乐章;重视太庙荐献,历朝皇帝神主祔庙之后即有其室酌献乐舞,这一传统一直持续至昭宗;重视道教科仪系列,除享太清宫乐舞外,祀九宫贵神和风师雨师乐章应运而生。另外,为保证中央集权,加强国家军事力量,“以定祸乱”,享武成王庙成为重祀,其庙乐也被高度重视。德宗建中三年五月,敕令史馆参详定名闻奏武成王庙配享人。四月,于邵撰武威王庙乐章诏。《唐会要》卷二三:“(贞元二年)四月,诏武成王庙乐章,并未奏撰,宜令于邵等撰进。”贞元三年正月,诏别置昭德皇后庙,其后造昭德皇后庙乐章。昭德皇后乃德宗皇后王氏。《唐会要》卷三云:“(贞元三年)三月,以皇后庙乐乐章九首付有司,令议庙舞之号。礼官请号《坤元》之舞,从之。其乐章初令宰臣张延赏、柳浑等撰,及进,留中不下。又命翰林学士吴通玄为之。”贞元四年五月,诏于邵等分选中祀乐章。《册府元龟》卷五六九载贞元四年五月,诏于邵、包佶、李纾等补诸庙所缺乐章,主要包括德明皇帝、兴圣皇帝、让皇帝、武成庙等乐章。贞元六年五月,秘书监包佶奉诏补作风师礼乐章。祀风师雨师,在《开元礼》中本是小祀,故无乐章。天宝四年升为中祀,用《登歌》一部。《唐会要》卷二二注:“天宝以来,尝借天宝乐章用之,本太常卿董晋奏请补其阙。至贞元六年五月十四日,诏秘书监包佶补之,雨师亦准此。”同年,原王傅于邵撰武成王乐章。《唐会要》卷三三:“武成王庙,乐章五,奏《宣和》之舞,三变。贞元六年,原王傅于邵撰。”贞元十四年四月,太常奏懿祖光皇帝与德明兴盛、献祖庙,并同用宫悬,祭月享之,并撰乐章。贞元十九年四月,德宗诏祔献祖懿祖于兴圣庙,其时又撰乐章。德宗朝以后的乐章多为太庙酌献乐章,说明唐后期雅乐沿袭前朝,无所制作,仅在新皇帝即位之后,前代皇帝祔神主入太庙,为其制乐章。德宗朝雅乐乐章如下:1祀风师乐章(《唐会要》卷三三作贞元六年包佶撰)2祀雨师乐章(《唐会要》卷三三作贞元六年包佶撰)3释奠武成王乐章(《唐会要》卷三三作贞元六年诏王傅于邵补造)4德明兴圣庙乐章(《旧唐书·礼仪志》作乐章并吏部侍郎李舒)5让皇帝歌辞(《唐会要》卷三三作吏部侍郎李纾撰)6代宗皇帝室酌献《保大舞》(尚父郭子仪撰)7享文敬太子庙乐章(许孟容、陈京等作,可考为德宗朝的作品)8祭太社乐章(不详所起,《唐会要》卷三三作贞元六年秘书监包佶撰)(八)《大顺舞》注九十卷1德宗室酌献《文明舞》(尚书左丞平章事郑余庆撰)2顺宗室酌献《大顺舞》(中书侍郎平章事郑絪撰)3享惠昭太子庙乐章(许孟容、陈京、冯伉、崔邠、归登、裴度、王涯等作)4庄恪太子乐章六(《唐会要》卷三三作给事中裴泰章、苏涤等共撰)(九)宗室酌献舞1宪宗室酌献《象德舞》(中书侍郎平章事段文昌撰)2穆宗室酌献《和宁舞》(《唐会要》卷三三作中书侍郎平章事牛僧孺撰)3敬宗室酌献《大钧舞》(《唐会要》卷三三作中书侍郎韦处厚撰)4文宗室酌献《大成舞》(《唐会要》卷三三作中书侍郎崔珙撰)5武宗室酌献《大定舞》(《唐会要》卷三三作中书侍郎李回撰)6宣宗室酌献舞(《乐府诗集》卷十一作夏侯孜撰)5懿宗室酌献舞(《乐府诗集》卷十一作萧倣撰)8僖宗室酌献庙乐(检撰人未获)9昭宗室酌献《咸宁舞》(撰乐章人阙)唐雅乐乐章时代、作者不可考者有以下十二组:1.郊天旧乐章一首;2.五郊乐章十首;3.雩祀旧乐章二首;4.祭太社乐章二首;5.享太庙乐章三首;6.仪坤庙乐章二首;7.昭德皇后室酌献用《坤元》乐章九首;8.褒德庙乐章五首;9.飨隐太子庙乐章二首:10.皇帝、皇太子受酒登歌《昭和》:11.乡饮乐章十七首;12.大射乐章四首等。太常寺管理雅乐乐章,但雅乐乐章的创作者并不是太常寺乐官,而是由宫廷文人集团中的文词之臣别为撰写。雅乐歌辞创作者主体是台阁文人——即以弘文馆学士、崇文馆学士、翰林学士为首的台阁文人。三、乐调使用频率及区域特征唐代的郊庙祭祀仪式(吉礼),是雅乐主要的运载方式。吉礼所用乐实为“雅乐”的核心,亦即祭祀天神、地祇、祖宗的仪式音乐。据《唐律疏议》卷九《职制》称“依《祠令》,在天称祀,在地为祭,宗庙名享”,本文按祭祀对象将唐代吉礼之乐分为三类:祀天仪:昊天上帝、朝日夕月,祀五方帝,四时迎气,九宫贵神,风师雨师,司中,司命,司禄,司寒,灵星祠,老人星祠等祭地仪:社、稷、神州、后土、岳渎、先农、籍田、先蚕等享庙仪:享太庙、享太清宫、享仪坤庙、享诸太子庙,享先代帝王庙,释奠孔宣父、武成王其中祀天、祭地乐总称郊祀乐。故唐代雅乐乐章的主体包括郊祀乐和庙乐两大类。郊祀乐集中在《旧唐书》卷三0《音乐志》,庙乐主要集中在《旧唐书》卷三一《音乐志》。唐代乐章谱著录乐调,《旧唐书·音乐志》中保存了部分乐章的宫调记录。杨荫浏先生曾对玄宗时使用乐调作了统计:“从《旧唐书·音乐志·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