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环境保护生物生态重点实验室申请书_第1页
省环境保护生物生态重点实验室申请书_第2页
省环境保护生物生态重点实验室申请书_第3页
省环境保护生物生态重点实验室申请书_第4页
省环境保护生物生态重点实验室申请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目录一、重点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建设地点、联系方式 4二、建设的背景与必要性 41研究领域在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42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最新进展、发展趋势 52.1国外该领域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 52.2我国该领域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 63目的、意义,对解决重大环境问题所起的作用,拟解决的关键工程技术问题 8三、依托单位概况和现有基础条件 101依托单位概况和现在的基础条件 102具备的条件 113学科带头人与科研队伍情况 13四、主要任务和目标 221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 221.1研究方向 221.2主要任务 232近中期目标及水平 262.1预期目标 263发展战略与思路 274运行机制及开放、联合、流动运行设想 294.1规范实验室的运行管理 294.2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 304.3营造良好的科研管理机制,促进人才流动 31五、建设方案与投资估算 321机构设置与职能 322负责人提名及情况 333建设地点、内容、规模与方案 353.1建设地点、内容 353.2建设规模与方案 373.3方案及预算 374依托单位能够提供的配套与支撑条件 395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方案 40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40七、依托单位意见(配套经费、实验条件和后勤保障的承诺) 40八、地方环保部门意见 41附件1.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名单 42附件2.现任学术委员会成员名单 44附件3.实验室近5年来重要获奖清单 45附件4.实验室为国家环境管理提供科技支撑成果清单 46附件5承担的重要科研项目、重要专著、论文、专利等科研成果 47附件6:实验仪器设备 51一、重点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建设地点、联系方式重点实验室名称:**省环境保护生物生态研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建设地点:**市滆湖北部沿湖岸线二、建设的背景与必要性1研究领域在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环保工作以关注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为宗旨,随着**省环境综合整治的力度加大,我省环境污染初步得到控制,但污染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水环境问题已成为阻碍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环境瓶颈。**省是水网密集地区,享有“江南水乡”的美誉,但是近年来饮用水污染导致水质性缺水、湖泊水华频繁暴发等水体污染事件的频发标志着我省水生态风险增加,这种风险在我省水质污染普遍存在、湖荡河网生态功能逐渐退化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密切关注湖荡河网的水质安全和生态健康是我省环境监管的重要任务,也是我省水环境监测的中心工作。在**省几大湖泊流域中,太湖流域一直是国家及**省环境保护的重点流域,太湖蓝藻的爆发将太湖流域的水生态环境问题充分暴露,严峻的环境形势已影响到苏南地区全面小康的成果。当前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已经成为我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太湖上游的湖荡河网又是截污控源的重点区域,其生态状况对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2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最新进展、发展趋势2.1国外该领域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西方发达国家在环境管理的过程中非常重视现代生态学观念的运用和生态观测工作的开展。目前,美国已发展建立了国家生态观测站网络(NationalEcologicalObservatoryNetwork,NEON),它是一个以研究区域至大陆尺度重要环境问题的国家网络,其目标是通过网络式的观测、试验、研究和综合分析,阐明环境变化的成因和后果,预测环境变化的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它将重点关注生物多样性、物种组成与生态系统功能、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生态学影响、气候变化的生态学内涵、传染病的生态学和演化、入侵种以及土地利用和栖息地的丧失等6个美国国家层次当前所面临的最严峻的环境挑战。2.2我国该领域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中国科学院自1988年开始组建我国的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EcosystemResearchNetwork,CERN),目前已经形成由13个农田生态系统试验站、9个森林生态系统试验站、2个草地生态系统试验站、6个沙漠生态系统试验站、1个沼泽生态系统试验站、2个湖泊生态系统试验站、3个海洋生态系统试验站,以及水分、土壤、大气、生物、水域生态系统5个学科分中心和1个综合研究中心所组成的生态观测试验野外站点和网络。其长期目标是:通过生态系统长期野外观测与试验,并结合室内模拟试验、遥感、模型模拟和传感器网络等高新技术手段,实现对中国各主要生态系统和环境状况的长期、综合的监测和研究,为发展生态学做出贡献,为改善我国生态系统管理状况、保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此外,国家林业系统、农业系统、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和一些地方部门也建立了一些野外生态观测试验站,对各自领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技术支撑作用。我国林业系统也发展了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网,制订了《LY-T1626-2005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LY-T1780-2007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等一系列野外生态观测的标准规范。我国农业系统也建立了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特色野外生态观测站网,其中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野外观测研究圃网有32个种质圃,主要目的是保存、育种和研究多年生农作物(如水果、干果、茶、牧草等)种质资源;国家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网有8个站,主要分布于东北、黄淮海等六个主要农区,已进行了15年的连续监测研究,对我国施肥策略的制订和农业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此外,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和一些地方部门也建立了一些野外生态观测试验站,对各自领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技术支撑作用。环境保护系统在野外生态观测方面的发展较弱,野外台站建设较少,未形成系统的网络,较好的案例有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与巫山县环境监测站联合建立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野外观测研究站。目前,国家及**省环保职能部门已经认识到生态观测试验的重要性,要求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因此,我们进行太湖流域上游(特别是滆湖)环境保护生物生态研究试验及站点的建设具有创新性和极强的现实需求。3目的、意义,对解决重大环境问题所起的作用,拟解决的关键工程技术问题**市覆盖了**境内50%以上的太湖流域上游地区,是该上游地区的主体,具有较强的生态敏感性和重要性,其西临茅山山脉东入太湖的地势特点构成太湖上游相对独立的汇水小流域,且该段流域中河流、湖库水网密集,成为流域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和观测监控的一个代表性区域,同时由于其生态系统及生态问题的典型性,它也是太湖流域甚至国家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试验研究、综合分析及典型示范的理想场所。目前该流域内主要的典型水生态环境问题有:(1)饮用水源生态安全风险凸显:长江饮用水源存在化工毒物污染的风险,生物多样性下降,大肠菌群等不利生物数量上升;滆湖、长荡湖等备用水源地水质普遍超标;大溪水库等水库型水源地近来也出现明显的生态退化现象。(2)蓝藻水华爆发等生态灾害问题显现:湖荡河网普遍呈高氮、高磷污染,竺山湖、滆湖等大型湖泊为劣Ⅴ类水质及中度富营养化状况,蓝藻爆发频次增加、范围扩大,其中竺山湖2007年还出现了一次持续2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泛”(黑臭水团)。(3)水产品和粮食生产的水环境污染风险增加:事故性、偷排性高浓度毒物的排放对区域水生态系统造成极大冲击,死鱼、死秧现象时有发生。滆湖渔产品铅含量自2004年监测以来连年超标,对邹区水田土壤的专项调查检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多环芳烃(PAHS)、多氯联苯(PCBS)等有机毒物近40种,其中,苯并(a)芘等致癌PAHS浓度都在10μg/kg以上。水环境有机毒物和重金属污染普遍存在。(4)水质型缺水的问题突出:本地区水系湿地减少、水流不畅、顺逆不定,水环境自净能力弱,环境容量小,滆湖水交换周期延长,闸坝的建设及极小的上下游比降更是雪上加霜,水文条件趋坏,环境承载力降低,水质型缺水的问题突出,Ⅲ类水等具有生态功能的高质水资源的社会需求及生态需求的压力大。(5)水体荒漠化且水生态服务功能破坏严重:本地区水系多数水域不具有正常的水生态结构及功能,普遍呈生态退化状态,生物多样性持续减少,滆湖鱼类从上世纪80年代的60余种锐减到现在的30种不足,常武地区80%的水域螺、蚌等软体动物消失,水体呈荒漠化趋势发展,水生态服务的功能受到极大损害。上述这些重大水生态环境问题是我省水生态环境的共性问题,基于对此的充分认识,经过长时间的认真准备和酝酿,**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申请建立“环境保护生物生态研究重点实验室”,以此为平台开展太湖流域环境保护生物生态研究试验工作、进行野外站点建设,这不仅是为我省进行太湖流域环境管理和综合治理服务,更是为我省全面开展区域内环境保护生物生态研究和推进环境监管现代化探索新思路和积累经验,应该重点加以推进。生态观测试验是环境监管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点方向,是监测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传统环境管理及监测重理化轻生态、重室内轻野外、重监测轻试验、重数据获取轻综合分析,存在较大的缺陷,生态观测试验对此进行了较好的修正,它将促进区域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的革新,是创新环境监测现代化更好地为环境管理服务的重大实践平台,必将成为政府决策的有力“工具”,同时也为“政产学研”合作搭建起良好的实践场所和示范“平台”。三、依托单位概况和现有基础条件1依托单位概况和现在的基础条件**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隶属于**市环境保护局,为国家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业务上受**省环境监测中心指导;建站已32年。通过多年的积累和人才引进,现已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仪器设备。我站现有正高级工程师2名,高级工程师13名,工程师24名;研究生以上学历19名,其中博士3名。拥有等离子发射光谱、液相色谱仪、气质联用仪、流动分析仪、气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等大型进口分析仪器30多台(套)和空气、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站以来完成国家、省、市各类科研课题60余项,如作为主要承担单位参与的“六·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65-37-2(2-1)“**市经济发展对环境影响的预测及环境保护对策的研究”、“七·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75-06-04-01“滆湖水产增养殖技术”之“滆湖水体富营养化及湖泊沉积的研究”、**省环保厅课题“**市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研究”等等,积累了丰富的环境科研经验,具有较强的环境科研能力,拥有这些各类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十一五”期间,我站完成国家、省市课题36项,其中国家级课题3项,承担国家环境监测标准研制9项,省级课题9项,市级课题15项,有4项课题分别获得省级和市级奖项。我站科研人员在“十一五”期间出版专著2本,获得专利1项,专利申报5项。撰写各类论文120余篇,其中发表在省级及国家级杂志上的论文有40余篇,参加省环境学会征文52篇,其他各类交流文章共30余篇。2具备的条件**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现正筹建太湖上游环境保护生物生态研究试验中心,并已具备开展环境保护生物生态研究的相应工作人才及软硬件条件:2.1硬件条件不断改善,在国内同行中趋于前列近两年**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硬件条件得到了较大提高,2006年实验室进行了全面改造,现有监测楼3幢,站房面积共4200平方米,其中理化实验室面积2200平方米、生物试验和监测实验室面积300平方米,另,还建有水源地生态观测站一座,2009年已争取国家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资金和省级财政配套资金用于实验室站房搬迁和重建(新的理化监测实验室面积将达到9000平方米、生物试验监测和研究实验室约1500平方米)。实验室有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气质联用仪、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离子色谱、原子荧光、原子吸收等大型监测仪器20台套,建有水质、空气、噪声自动监测系统,其中水质自动监测站30个,空气自动监测站5个,噪声自动监测站3个,满足大量环境监测、科研工作的需要。尤其是生物生态监测的硬件条件,拥有功能分区的实验室11间,配置生物监测仪器设备50余台套,具有万级动物房、百级无菌室和在线生物综合毒性设备等一批现代化的设备及仪器,达到了国内同行的先进水平,得到了国家总站领导的肯定。2.2监测能力不断扩展,水平不断提高**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是全国环保系统最早通过国家计量认证的单位之一,并于2002年底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目前,通过认证、认可的项目达200多项,特别是2009年形成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109项指标全分析能力。在生物生态监测上具备对水、气、生物等三大环境要素以及微生物、水生生物群落、毒理试验、残毒分析等四大方面36项环境生物监测的能力,其中34项通过计量认证或实验室认可,每年新增能力3个项目以上,达到全省领先、国内先进的水平,同时具备较强的遥感解译能力,建立了遥感、物种标本、文献资料等特色性生态监测的信息数据库。2.3专项及科研工作不断加强,层次不断提升本着“以科研促能力、以技术促服务”的方针,近年来,**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开展了饮用水源生物预警、湖泊蓝藻巡测、城市河道生态观测等富有特色及管理急需的生态监测专项工作;科研方面参与有关生态监测的国家水专项课题5项,主持1项子课题研究,主持国家环境保护方法标准研究10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研究2项。2006年**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率先在全省通过生态监测试点验收,2007年又以东道主的身份协助总站召开了全国环境生物监测技术研讨会,2008年主持的“滆湖水生态环境修复技术与工程试验研究”获环保部科技成果3等奖。多年来,主持、参加各类有关生态监测的课题30余项,有关生态监测专项及科研工作不断加强,层次不断提升。3学科带头人与科研队伍情况我站现有正高级工程师2名,高级工程师13名,工程师24名;研究生以上学历19名,其中博士3名。参与科研的技术人员达66人。我站2005年成立了技术委员会,并于2008年成立了开放式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由国际国内环保领域内优秀专家组成,人数16人,名单见附件2。2009年8月成立了6个科研团队,由有丰富经验的高工担任队长,各科室年轻的技术骨干作为队员,形成了良好的人才梯队,既培养一批年轻的科研人才,又提高了我站科研能力,6个科研团队活跃在各个课题的科研中,目前我站在研课题27项。随着课题的开展,论文发表快速增长,2009年全站发表论文16篇,2010年上半年发表论文12篇。全站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2010年以前,我站拥有1项专利,2010年上半年,我站申请专利4项,个人申请专利2项。我站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研考核体系和科研激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严谨科学、大胆创新,保证了我站各项课题的顺利实施。实验室各个研究方向的研究队伍和主要学术带头人情况:水环境应急预警技术方向:蔡焕兴:男,46岁,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环境监测中心站站长。2000~2001年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完成**省环保厅科研课题“**省水、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定办法研究”,2002年通过**省环保厅科技成果鉴定,2001年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近年来个人主要奖励和荣誉有:2001年获**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被省环保厅表彰为环境监测先进个人;2003年和2005年获**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2003-2005年(**市)市级机关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获**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四等奖;2008年被**市政府确定为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8年获环保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近年来出版论著两本,撰写论文十余篇,专利1项。王荣俊:男,40岁,高级工程师,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承担**市环保局《**市环境资源区域补偿污染责任界定》课题,省科技厅《典型农药生产场地有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课题,市科技局《**市市区有机潜在风险源环境应急监测与处置系统研究》主要研究人员。另外还参加了省科技厅《梅梁湾监测预警系统示范系统》、省环保基金课题《水质标准采样容器研制》、《**市餐饮、娱乐等服务行业小型排污者废水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参数测算研究》等课题研究工作。水生态修复技术和生物多样性研究方向:徐东炯:男,47岁,**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2010年获**省“十佳环保卫士”,生物生态室主任,九三学社社员,**市“831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二期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省环境监测系统专家库成员(生物-生态类),省及市“十五”环境监测工作先进个人。工作26年来一直从事环境生物生态监测、评价、科研、规划及修复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省、市各类科研课题20多项,获部、省、市科技奖数项,2008年主持的“滆湖水生态环境修复技术与工程试验研究”获环保部科技成果三等奖,发表论文及研究报告30多篇。近年来,带领团队成员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使**的环境生物、生态监测工作走在全国同行前列,处于省内领先水平。目前在水、气、生物等三大环境要素以及微生物、水生生物群落、毒理试验、残毒-标志物分析等四大方面已具备生物生态类国家实验室认可及国家计量资质认定分析项目近40项,具备生态遥感数据解译及生态环境状况评价能力,成为全国开展生物生态监测项目最多、最全的环境监测站之一。特别是在饮用水源地生物在线预警、生态毒理研究、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生态健康中长期预警、微生物卫生学指标、生物体内污染物残毒分析等方面在国内具有领先或先进的水平。生物生态监测成为**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特色监测能力。水环境综合治理与污染控制研究方向章建宁,男,49岁,高级工程师,**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副站长。1983年于兰州大学毕业后即从事环境监测与管理的研究工作。参加了《滆湖水体富营养化及湖泊沉积的研究》并获**省环保科技进步三等奖;《**市机动车尾气排气污染与对策研究》主要实施人,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承担《**市城市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获得国家环保部科技成果鉴定;负责《城市环境保护科技进步定量考核指标体系研究》、《**地区地表径流污染研究与对策研究》、《**市水环境容量的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均已通过省市验收。龙湘:男,46岁,硕士,高级工程师,1988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从事环境保护研究工作二十年,2005年被省环保厅表彰为环境监测先进个人,2001年获省乡镇环境保护先进个人,2007年、2008年二次获得省环境厅、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质量创新论文三等奖。负责《印染行业水污染现状、预测及削减方案的研究》、《》,参与其他课题五项,作为主要编著人编著《环境监测实验室认可实务》,参加编写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出版的《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南》一书;发表论文十余篇,拥有个人专利2项,参与我站专利设计4项。水生态仪器分析方向:毛志瑛:女,45岁,高级工程师,1987年6月从南京大学地球化学专业毕业。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工作的二十多年期间,主要从事光谱类的仪器分析及部分化学分析。光谱类的仪器分析主要是运用火焰原子吸收、石墨炉原子吸收和等离子发射光谱仪以及冷原子荧光、原子荧光、冷原子吸收等仪器,分析水、气、降水、底泥、土壤、生物中的铜、铅、锌、铬、镉、镍、钾、钠、钙、镁、铁、锰等金属元素的含量。化学分析能力主要是CODCr、BOD5、OC、石油类、阴离子洗涤剂、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总氮、砷、挥发酚、六价铬、总铬、氮氧化物等几十个项目的分析,分别通过了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各类考核。随着国家环保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和仪器的不断更新,相继开发了铍、锡、银、铝、钡、钴、钼、钒、钛和铊等项目的分析,提高了我站监测能力。在这二十多年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相继写过化学分析、金属分析和质量控制方面的论文二十多篇,在《现代科学仪器》、《化学分析计量》、《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环境保护科学》等省级以上的杂志上发表,其中部分论文在中国环境学会学术年会上获优秀论文奖、省环境监测优秀论文三等奖、获**市第七届、第八届自然科学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三等奖等。《交通干道路面径流的调查分析》获**省环保厅调查报告二等奖,参与了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环境监测技术基本理论(参考)试题集》的编写。主持的科研工作主要有:《空气和废气气相和颗粒物中铅、镉的测定AAS法》、《水中铝的测定AAS法》和水中银的测定AAS法》的国家标准的修订和制订。段雪梅:女,36岁,博士,工程师。2001-2004年任教于河南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2008年毕业于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工作与学习期间,先后主持和参与了“UASB反应器处理工业废水的研究”及“粉煤灰漂珠处理工业废水的研究”和国家自然基金课题“湖泊流域重金属污染时空分布的磁学研究”及“北京地区重金属污染的磁响应及其磁学机理研究”等的研究工作。并在国内核心及SCI期刊上发表论文8篇,其中SCI收录两篇。近年来,在水和废水重金属污染监测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工作。主要从事水和废水中铜、铅、锌、铬、镉、镍、铁、锰等元素的污染监测和相应的方法研究工作。并参与了国家标准《水和废水中银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修订和制订工作。主要从事环境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调查及评价工作。戴玄吏:男,34岁,硕士,工程师。2006年承担了国家环境保护部标准方法“环境空气总烃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气相色谱法”的研发制定,现已完成了征求意见稿。2007-2008年负责**市科技局的课题“**市区环境风险源有机污染物应急监测与处置系统建设研究”,已验收。2004~2005年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完成**市环境保护局科研课题“**市魏村水厂水源水质安全研究”,2005年通过**市环境保护局科技成果鉴定,2002-2003年参与欧盟国际科学合作项目“水质优先污染物安全对策研究”。近年来,在饮用水有机及重金属监测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开发工作。主持了饮用水中109项全分析能力的开发工作,在仪器设备及情报资料都比较欠缺的情况下,用了三年时间提前完成相关开发工作,为饮用水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基础。生物生态综合分析和生物毒理方向:丁程成:女,30岁,博士,工程师,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生态学专业。目前,从事生物完整性,生态系统健康等相关工作,重点关注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的多样性研究。2008年,参与全国重点湖泊水库生态安全调查及评估项目-“太湖生态安全调查与评估”、参与中国保护海洋环境免受陆源污染国家行动计划(中国NPA)项目,编制《**省防止陆源污染对海洋环境影响行动计划》、参与“908专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基本情况调查”,编制《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基本情况调查报告—海洋环保篇》、参加**省环境监测科研基金项目《**省典型生态野外观测站建设可行性研究》。2009年,参与水专项“太滆运河与湖荡地区污染控制与河湖生态调控优化方案”子课题。周俊,女,30岁,硕士,工程师。2007-2008年参与“滆湖水生态环境修复技术与工程试验研究”获环保部科技成果三等奖,2008年负责与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科所共同协作完成“畜禽养殖业产排污系数测算试点研究”工作,目前承担了国家环境保护部标准方法“水质致突变遗传毒性测定蚕豆根尖微核试验法”的研发制定,并参与国家水专项“太湖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中的“太滆运河与湖荡水污染控制技术及工程示范课题”。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已具备藻(蚤)类、发光细菌、种子发芽和根伸长等多项水质急性毒性监测能力以及Ames试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动植物微核、SOS试验等多项水质遗传毒性监测能力。环境综合分析研究方向李艳萍:女,35岁,高级工程师,硕士。1997年毕业于苏州城建环保学院环境监测专业,2006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硕士学位。现任站长助理兼综合室主任。2008年参加市级课题《**市印染行业水污染现状、治理及削减方案的研究》。2008年作为**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主要负责人参加清华水专项《老城区水环境污染控制及质量改善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主持编制了2008年、2009年度**市环境质量报告书。环境自动监测和质量管理方向袁海勤:女,42岁,高级工程师,1989年毕业于东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长期从事环境监测与管理工作,曾担任盱眙县环境监测站副站长兼站内技术负责人,现任**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质量技术室副主任。多次得到国家总站、省、市有关环保部门和地方政府表彰,2009年个人获**市环境保护局嘉奖,2008年被淮安市总工会、淮安市劳动社会保障局授予“淮安市技术能手”荣誉称号,被淮安市环保局授予“淮安市环境监测技术能手”荣誉称号;2007年被盱眙县委、县政府授予“盱眙县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06年被省环保厅表彰为“十五”期间环境监测先进个人,2004年被国家环境监测总站表彰为国家水质自动监测先进个人。在全国水质自动监测站运行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所管理的淮河大桥水质自动站被国家总站表彰为运行管理先进站,被省环保厅表彰为2006年度运行管理先进站,袁海勤同志还被国家总站表彰为国家水质自动监测站运行管理先进工作者,且有1篇论文被国家总站评为全国水质自动监测技术优秀论文。参加了全国水质自动监测分析方法标准的编制,承担了国家在线水质自动监测方法中pH、水温、电导率、浊度、COD方法标准的编制;还参与编写了《**省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质量保证实施细则》;是太湖流域水环境监控系统项目建设监测预警组成员,参与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监控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和**省太湖水质监测中心站建设等技术支持任务;负责组织并承担盱眙县五年环境质量报告书和年度环境质量报告书的编写任务,完成了《2001-2005年度盱眙县环境质量报告书》和盱眙县2006、2007年度盱眙县环境质量报告书的编写。参加了《淮河水质在南水北调中的保护与研究》课题研究并获奖。四、主要任务和目标1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1.1研究方向环境保护生物生态研究重点实验室以流域生态学、系统论等先进理论为依据,以国家、太湖流域及**市域等不同层面上的约束性环境目标和突出的环境问题为导向,针对水质、水文、气象、生物、底质、土壤、植被等多种耦联相关的生态要素,运用在线连续监测、“微宇宙”等观测科学和实验科学的最新技术手段,通过原位观测试验与分析测试中心(即现有的监测实验室)的联动,进行物理、化学、生物、遥感等多学科的综合性观测、试验、研究和分析,重点以破解区域湖荡河网突出的水环境问题,保障饮用水、水产品、水生态的环境安全为主要研究方向。1.2主要任务根据我省湖荡河网水生态现状和环境监管的需求,重点实验室主要任务拟包括:1)水生态环境灾变的预警与预测针对湖泊蓝藻异常暴发、饮用水源突发污染、渔业生产环境安全事故等生态灾变事件,开展水生态环境灾变预警与预测研究,建立相应的预警与预测体系,防止水生态灾害事件的发生。2)氮-磷环境承载力、重金属和有机毒物污染水平及流域内环境和人体安全效应要回答地方、流域及不同地区内水环境承载能力的现状、变化和潜力的问题,要研究高氮、高磷污染来源、效应和防治的问题。积极开展底质、生物等复杂环境样品中重金属和有机毒物等污染物的观测分析,研究流域内水生态系统食物网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污染水平及演化机制,评价流域内环境及人体安全效应。3)重要水域及重点源的生态毒理水平建立综合生物毒性在线监控的能力,建立实验动物中心,形成较为系统的生态毒理观测能力,形成现场应急生物毒性测试能力,开展功能水域生态毒理的定位观测,特别是要针对饮用水源开展遗传毒理、生殖毒理的监控,发展综合生物毒性评价的指标体系,探索其在水环境管理中应用的途径和方法,提高水安全管理决策的技术水平。4)流域及重要水域的生态健康水平及标准制定建立实验室野外定位在线理化指标、富营养化指标观测的能力,对湖泊、水库的植被状况、富营养化状况进行长期定位观测,对水生态系统物种组成的结构和功能进行长期定位观测,对流域水生态退化的状况进行监控,探索生物多样性水平与生态服务的关系,探索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演化与驱动机制,探索流域水生态健康诊断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体系,探索生物、生态完整性指标及其快速方法在水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发展和建立苏南平原水网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评价的基准和标准,积极开展Ⅲ类水以上水域、重要生态功能区及廊道的生态健康观测,研究典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机理,对生态管理、生态治理、生态修复的效果进行监控。5)土地利用、栖息地变化及生态功能分区通过生态遥感技术,对土地利用和栖息地变化进行宏观生态观测,对湖荡河流水系形态的演化进行宏观生态观测,结合物理、化学、生物等微观手段探讨其变化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生态功能分区及其优化提出合理的建议,探讨区域生态规划的问题,探讨区域资源合理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6)流域水生态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趋势要形成综合生态观测分析的能力,建立水生态环境变化的模型,进行变化模拟与趋势预测。要建立长期生态定位观测试验的样品库、标本库、数据库和资料库,形成长期生态定位研究的基础性系统数据档案和实物档案。7)湖荡河网生态保护及受损区域生态修复针对滆湖、竺山湖、长荡湖、北干河、湟里河等已受损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廊道开展生态修复试验研究,为大规模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持;针对大溪水库等生态状况较好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廊道开展生态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研究。8)洮滆水系河-湖水质水量联合调控平台通过观测试验基地(即观测试验站)、长期定位观测样地、模拟实验样地、气象观测设施及大气沉降观测设施的建设,仪器设备的配置,开展洮滆水系原位野外观测试验,进行污染要素、水文条件、水质状况及生态环境的调查研究。建立气象、水文、水质、水生态等数据库以及区域综合评估、污染源分析、模型演算等数据分析管理系统,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提供污染源、环境质量、水文、气象、自然地理空间、生态背景、社会经济发展等信息的管理和查询功能以及环境模拟演示比选功能,建立洮滆水系河-湖水质水量联合调控平台。2近中期目标及水平2.1预期目标1)、总体目标建设**省环境保护生物生态研究重点实验室,使之成为太湖流域环境管理及监测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发展生态观测试验的监测指标、评价基准和试验方法等技术体系,建立太湖上游流域生态观测、野外试验、综合评价的中心,达到省内领先、国内一流、国际接轨的水平,为国家太湖“水专项”课题研究及**环境保护“政产学研”合作服务。建设**省环境保护生物生态研究重点实验室,使之成为太湖流域环境保护、建设、决策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支持力量。围绕政府急迫的任务和突出的环境问题,为区域饮用水源安全、渔产品及粮食生产的水环境安全、富营养化及水生态退化-灾变的防治、高氮-髙磷-毒物污染的防治、质量-容量-总量的研究提供典型生态数据,识别生态环境深层次的关键问题,为该地区污染减排服务,使太湖流域的水环境质量朝着适宜于人类居住、生态安全的方向发展。2)、近期目标实验室近期以完备的环境保护生物生态研究试验能力为目标,计划3年内初步建成太湖上游生态观测试验中心,形成正常的生态观测试验能力,重点发展应急监测、生态预警(包括蓝藻水华爆发的预警预测)、生态毒理、生物多样性、污染物迁移转化、基础水文气象等方面的观测试验能力。3)、中远期目标实验室中期以破解区域湖荡河网突出的水环境问题,进行湖荡河网水生态的环境安全研究为目标,计划5年内建成成熟的野外观测网络,具备长期野外定位观测的能力,向国内一流水平和国际水平看齐,开展全面系统的流域生态健康及生态风险评价,进行中长期生态预警预测,开展生态规划、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工作,系统监控和说清太湖上游地区水生态环境的问题。3发展战略与思路1)、完善管理体制着重从环境监测的现代化、产业化趋势,实验室建设要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规律,引入产业化管理模式,借鉴现代股份制企业管理体制,构建责权分明的全新重点实验室管理体制。2)、加大经费投入除省环保厅设立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外,积极争取市、局各级经费的配套,同时以开放的态度积极接纳科研院所、合作单位的横向短期资产设备投资。规范和加强省环保厅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及市、局各级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开放运行、自主创新研究和仪器设备更新改造。3)、集聚一流人才站内成立了开放式学术委员会,聘请省内外专家,为站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并且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共同发展。开放式学术委员会成立之后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确定了我站近期的科研规划,并从提高我站科研选题的全局性和前瞻性入手,进一步提高了课题的质量和水平。同时本实验室仪器设备全面对外开放,研究人员利用我室的设备条件开展包括实验技术在内的实验研究,同时力所能及地为国内其它单位提供分析测试服务,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通过这种机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实验室展示才华。此外,与国内有关大学联合培养学生,与地方或企业组建多种形式的联合研究单元,宣传和推广研究成果,为地方的饮用水管理提供监测服务和咨询。4运行机制及开放、联合、流动运行设想开放合作是保持实验室处于一流研究行列的必要前提,合理的运行机制是实验室运转良好的保证。本实验室积极吸纳国际一流研究机构的先进管理理念,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4.1规范实验室的运行管理实验室运行将长期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通过建立并不断完善内部规章制度规范实验室的管理。1991年实验室所属的环境监测中心站就通过了国家认监委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2003年4月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CNAL)的现场评审,进入国家认可实验室名录(No.L0415)。站内建立了严格的规范实验室运行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对各实验室运行的每一个环节全部实现程序化管理,从组织机构→检测工作控制(检测方法确认、仪器设备合格)→实验室操作作业指导书→实验记录→检测样品溯源→药品标准→检测结果质量保证,实行严格的程序化管理。站内设立了专门的学术委员会,负责实验室学科方向以及课题的宏观管理,包括开放课题的评审、中期评估以及课题验收,定期举办学术报告会,介绍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研究方法及进展,探讨学术思路。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由实验室主任全面负责,下设实验室技术负责人,实验室技术负责人负责实验室各个仪器检测组的测试分析工作,保障实验室的正常运行以及设备维护。专设的综合业务室协助实验室主任管理实验室的科研计划,包括开放课题执行情况、实验室学术会议、国内外科研协作、实验室档案文件管理以及日常科研事务等。专设的质量技术室负责实验室质量的日常监督,对国内外同类实验室数据比对、能力改进以及对检测程序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4.2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在对外交流方面,历史上曾与荷兰、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家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实验室通过多种途径,积极聘请国外研究人员来实验室进行学术指导、参加学术交流和短期工作,同时也鼓励年轻研究人员到国际舞台学习和展示才华,加速人才的培养。在国内合作方面,与相关科研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联合国内其他研究单位共同开展课题的申报研究,围绕本室研究的核心问题,组织国内科学家到我室进行客座研究,促进学术思想的交流与实验室开放。目前已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清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南京大学、河海大学等建立了紧密的长期合作关系,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共同发展。同时本实验室仪器设备全面对外开放,研究人员利用我室的设备条件开展包括实验技术在内的观测试验研究,同时力所能及地为国内其它单位提供服务,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此外,与国内有关大学联合培养学生,与地方或企业组建多种形式的联合研究单元,宣传和推广研究成果,为太湖上游湖荡河网管理提供监测服务和咨询。4.3营造良好的科研管理机制,促进人才流动实验室近年来致力于营造良好的科研管理机制,促进了自由的学术气氛和开拓进取的科研环境的形成。自2005年以来实验室经站学术委员会讨论批准设立开放多项课题,围绕实验室的学科定位和研究方向,设立实验室开放课题,促进学术交流。今后实验室将常设开放基金项目,利用特色的研究平台,吸引国内外优秀科学家到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将新思路、新理论、新技术带给实验室,促进学术思想交流。开放课题将重点资助具有探索性和学科生长点的研究课题,围绕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定期发布开放课题,吸引国内外同行及相近研究领域科研人员申请,择优支持;对于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同行,以及能够在专业上与实验室研究方向相互补充的研究人员,将积极主动邀请其承担开放基金课题。在人才流动方面,实验室强化流动和激励机制,即实验室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录用,营造了公平竞争的环境。对基础性研究、应用基础性研究、技术工作、科学辅助性工作等不同性质工作,分别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标准,实行定岗定责,落实公开的评聘、考核、解聘制度。通过上述措施、保证研究人员的培养和更替,促进实验室多出成果、多出人才。五、建设方案与投资估算1机构设置与职能**省环境保护生物生态研究重点实验室为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实行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设主任1名,全面负责重点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学术活动、人员聘任、财务支出等管理工作;设副主任2-3名,协助主任工作。重点实验室成了开放式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由国际国内优秀专家组成,人数约12人。该机构主要职责为把握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审核科研课题,是重点实验室学术研究指导团。重点实验室下设湖荡河网水环境应急预警技术部;湖荡河网水生态观测试验部;湖荡河网污染控制和水生态修复技术研究部;湖荡河网生态完整性和物种多样性研究部;湖荡河网生态毒理研究部等研究部门。实验室软件条件建设以吸收和培养科研型人才为主,实验室不仅要建设成环境保护生物生态研究试验的一流研究中心,同时也要建设成为湖荡河网生态研究人才的一流培养基地。实验室以培养从事生态观测试验、生物多样性、湖泊生态修复、水体生态毒理等相关科学研究的科研型人才为主。在实验室工作的工作人员具有独立进行研究课题、试验方案设计和独立进行河流、湖泊水科学与环境科学研究的能力;引进博士后和客座研究人员将达到15人左右,通过在实验室的工作和培养,他们将具备取得较高水平研究成果的能力,成为我国环境保护生物生态研究及分析研究科学的中坚力量。2负责人提名及情况徐东炯工作26年来一直从事环境生物生态监测、评价、科研、规划及修复工作,特别是担任高级工程师技术职称10年以来,带领**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生物、生态监测人员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使**的环境生物、生态监测工作走在全国同行前列,处于省内领先水平。目前在水、气、生物等三大环境要素以及微生物、水生生物群落、毒理试验、残毒-标志物分析等四大方面已具备生物生态类国家实验室认可及国家计量资质认定分析项目近40项,具备生态遥感数据解译及生态环境状况评价能力,成为全国开展生物生态监测项目最多、最全的环境监测站之一。2006年在**省生态监测试点工作中率先通过省级验收,2007年以东道主的身份协助总站召开了全国环境生物监测技术研讨会,2008年主持的“滆湖水生态环境修复技术与工程试验研究”获环保部科技成果三等奖。生物生态监测成为**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特色监测能力。2010年被评为**省环保卫士称号。任现职以来,主持和参与各类科研课题20多项,获部、省、市科技奖数项,发表论文及研究报告20多篇,主要情况如下:主持的课题主要有(10多项):(1)“水质发光细菌抑制作用测定方法”等3项国家标准的制修订;(2)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水质物质对淡水鱼(斑马鱼Brachydaniorerio)急性毒性测定方法(修订)”研究课题(3)省、市科技厅、局及市环保局课题“滆湖水生态环境修复技术与工程试验研究”,获环保部科技成果三等奖(4)省监测基金课题“城市人工湿地不同建设方法生态效能比较研究”及省环保厅工作课题“**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等;参与的课题主要有(10多项):(1)参与并技术指导“水质(粪)大肠菌群的测定纸片快速法”等2项国家标准的制订;(2)参与并技术负责水专项“太滆运河与湖荡地区污染控制与河湖生态调控优化方案”子课题(3)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厅项目“太湖流域生物完整性指数水体健康评价研究”并担当第二承担单位负责人(4)参与省环保厅科研课题“**市循环经济研究”(获**省软科学研究三等奖/**市科技成果三等奖)和“**市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研究”(获**市科技成果三等奖)等主要论文及研究报告(20多篇):(1)徐东炯等,BIODIVERSITYMONITORINGFORANDMANAGEMENTOFFRESHWATERECOSYSTEMSINCHINA:ADISCUSSIONANDPOSITIONPAPER,《水生生物学报》VoL.30,No.6,2006(2)柏仇勇,徐东炯等,《环境监测专业知识试题集》,河海大学出版社,2007年(3)袁力,徐东炯等,《环境监测操作技术指南》,**省环境监测中心,2006年(4)徐东炯等,**市现代制造业基地与生态城市建设,《中国当代思想宝库(六)》,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5)徐东炯等,**建设生态城市的思考”,2004年,国际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经验交流大会文集3建设地点、内容、规模与方案3.1建设地点、内容建设地点:**市滆湖北部沿湖岸线实验室建设选址临湖面,岸线不低于100米,陆域占地面积20亩左右,近岸水域5亩左右。**省环境保护生物生态研究重点实验室硬件条件建设分两期进行。一期建设生态观测试验中心的观测实验用房建设及观测实验场地建设,其中实验用房将达到1000平方米、船坞码头200平方米,观测实验场地7400平方米。二期继续扩建完善实验用房、实验场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