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诗歌练习题_第1页
初中语文 诗歌练习题_第2页
初中语文 诗歌练习题_第3页
初中语文 诗歌练习题_第4页
初中语文 诗歌练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壮志抒怀类1.观沧海东临①/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②,山岛/竦峙③。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④/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⑤,歌以/咏志。一文学常识1、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体裁:汉代乐府诗3、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二重点词语①〔临〕到达,登上。②〔澹(dàn)澹〕水波荡漾的样子。③〔竦峙(sǒngzhì)〕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④〔星汉〕银河。⑤〔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三译文策马东来,登上碣石。我要饱览这大海的壮观。海面浩渺,水波荡漾。突兀耸立的山岛,最先跃入眼帘。岛上的树木,一丛丛生长着,百草丰茂繁密。大海在萧瑟秋风中,汹涌起伏着不尽的波澜。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运转,都是大海吐纳的;天上的银河,星光璀璨,它们也都出生于大海广阔的胸间。啊!今日我观赏大海,真是幸运得很,且让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的心愿。四问答题主旨:这首诗借诗人登高望海所见到的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句诗运用夸张的修辞,借助奇特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示的画面。树叶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和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4、“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有什么作用?开篇点题,交代了观海的方位,地点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线索。这首诗如何做到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水何澹澹”是动态,“山岛耸峙”是静态,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是静态,“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动态,显示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草木、山岛、海水是实写,,借助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是虚写,虚实结合,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2、望岳(2015考)岱宗①/夫如何?齐鲁/青未了②。造化/钟③神秀,阴阳④/割昏晓。荡胸/生曾⑤云,决眦⑥/入归鸟。会当⑦/凌绝顶⑧,一览/众山小。一文学常识1、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他被称为“诗圣”,其诗历来享有“诗史”之称。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2、体裁:古体诗3、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杜甫曾在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漫游,故有此作。二重点词语①〔岱宗〕指泰山。②〔未了(liǎo)〕不尽。③〔钟〕聚集。④〔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⑤〔曾〕同“层”。⑥〔眦(zì)〕眼眶。⑦〔会当〕终当,终要。⑧〔凌绝顶〕登上泰山的顶峰。凌,登上。三译文泰山到底怎么样?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都聚集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群山,而群山在我眼中是那么渺小。四问答题主旨: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大雄伟的气势。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2、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钟”和“割”的妙处。“钟”,聚集和集中之意。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特别钟爱泰山,把神奇和秀美都聚集在这里。体现了作者对泰山美景的喜爱。“割”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从山北来看,阳光像被一把刀切断了一样,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凌”表现出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3、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①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②身在/最高层。一文学常识1、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2、体裁:七言绝句3、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七年,王安石任鄞县(今浙江宁波)知县,三年后任满回临川(今江西抚州)老家探亲,路过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写了这首诗。二重点词语①〔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②〔缘〕因为。三译文我登上了飞来峰上千寻的高塔,听人说清晨鸡鸣时从这儿能看到太阳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四问答题主旨:诗人借景抒情,以理入诗,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蕴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千寻”运用夸张的修辞,从正面表现了塔的高峻;“鸡鸣”就见“日升”侧面衬托塔高,这句诗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暗含诗人对前途的憧憬。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不畏”道出了诗人为实现政治抱负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浮云”指诗人遇到的挫折和困难等,既是实写,也是比喻,喻指当时的保守势力。“身在最高层”是点睛之笔,点出了“不畏浮云”的原因。升华了主旨。本句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蕴含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解释“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并说出后来的衍生意义。意思: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衍生意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4、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①东指/即天涯。落红②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文学常识:1、作者:龚自珍,字璱(sè)人,号定盦(ān),清代思想家、文学家。2、写作背景:己亥指清道光十九年,这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接眷属,于南北往返途中,写成七绝315首,总题为《己亥杂诗》,内容或直抒胸臆,或回忆往事,或叙述见闻,或赠答友朋,等等。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是作者刚刚离开京城时写的。3、体裁:七言绝句二、重点词语:①〔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落红〕落花。后两句诗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三、译文:在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中看日落西斜向远处延伸,离开京师,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没有感情的,而是化成了春天的泥土培育新一代的鲜花。四、问答题:1、中心思想:诗人以落花自喻,抒发了辞官后仍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爱国情怀。2、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借“落花”自喻,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爱国热情。诗人如何描写离愁?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这首诗共四句,写出了诗人几种心情?请你概括。 一是离别的忧伤,二是回归的愉快,三是积极的人生态度。5、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①/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②问我/归何处。我报③路长/嗟④/日暮,学诗谩⑤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⑥。风休住,蓬舟⑦/吹取/三山去!文学常识作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体裁:词3.写作背景《渔家傲》大约是李清照南渡之后的作品。一般说来,李清照南渡后的词作大多沉痛愁苦,而这一首却充满了浪漫幻想的气息。二、重点词语:①〔星河欲转〕银河流转,指天快亮了。星河,银河。②〔殷勤〕情意恳切。③〔报〕回答。④〔嗟〕叹息,慨叹。⑤〔谩(màn)〕同“漫”,空、徒然。⑥〔九万里风鹏正举〕(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举,高飞。《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⑦〔蓬舟〕如飞蓬般轻快的船。三、译文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流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相邀,情意恳切地问:归宿何处请相告。我回答(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息日暮已到,我学作诗,空有妙句(又有什么用)。(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如飞蓬般轻快的船,直送往蓬莱三岛去!四、问答题:中心思想:这首词通过写词人梦中所见及理想抱负,抒写了词人晚年对现实的不满与苦闷,表达了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2、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阕一二两句所写的梦境。清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汹涌。海风呼啸,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而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3、下阕哪一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词人晚年在现实生活面前怀才不遇、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4.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比喻和用典,把自己比成大鹏,乘万里风高飞远举,叫风不要停止,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5、“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 “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6.行路难(其一)金樽①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②/直③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④,忽复乘舟/梦日边⑤。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⑥?长风破浪/会有时⑦,直挂云帆⑧/济⑨沧海。文学常识1、作者: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体裁:古体诗。“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形式上以七言为主,杂以“三言”,表现出乐府诗的鲜明节奏,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写作背景:唐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重点字词:1.〔金樽(zūn)〕对酒杯的美称。樽,盛酒的器具。2.〔羞〕同“馐”,美味的食物。3.〔直〕同“值”,价值。4.〔闲来垂钓碧溪上〕相传姜尚(姜太公)未遇周文王前曾在渭水的磻(pán)溪垂钓,后辅佐周武王灭商。5.〔忽复乘舟梦日边〕相传伊尹受商汤任用前,曾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6.〔长风破浪会有时〕比喻终将实现远大理想。《宋书·宗悫(què)传》载,南朝时宗悫用“乘长风破万里浪”来形容自己的抱负。会,终将。7.〔〔济〕渡。三、译文金杯装着的清醇美酒每斗十千文,玉盘盛着的美味佳肴价值万文钱。 停杯投筷吃不下去,拔剑四望心中茫茫然。想渡黄河冰塞住河流,想登太行雪布满了山岭。空闲时在碧绿的溪水中钓鱼,忽然又梦见乘舟从日边经过。行路难啊,行路难,歧路多啊,如今身在哪里?定有机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坚决挂上高帆渡过大海。 四、问答题:1、中心思想:本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慨,但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表现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依旧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答: 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3、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 答: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4、展开合理想象和联想,描绘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所展现的画面。描写题。 答:他端起酒杯,却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撂下了。因为精神苦闷,所以眼前摆着这么多美味佳酿,也难以咽下。他离开坐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中茫然。 5、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的艺术手法是什么?简要分析。 答:用典。运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遇到明君建功立业的愿望,对前途仍抱有希望。 6、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了哪两个典故?其用意是什么?答:一是“垂钓碧溪”,即引用了姜太公渭水河边垂钓,遇周文王,被重用的典故;二是“乘舟梦日”,引用了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不久受到国君重用的典故。诗人的用意是为了表明诗人对自己未来的从仕之路仍有所期待。 7、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⑴用了四个三字短语,节奏短促,反复咏叹,⑵表达了诗人对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感叹或感慨、迷茫等。 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                     “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9:如何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答:这两句诗意思是:尽管前路阻碍重重,但总有一天,可以乘风破浪,到达理想的彼岸。长风、破浪、直挂、济沧海,尽扫前面茫然苦闷带来的沉郁之气,表现了诗人自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的豪迈气概。10、赏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正面写行路难,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冰塞川”、“雪满山”象征、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苦闷抑郁之情。7、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①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②,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③。酒酣/胸胆/尚开张④。鬓微霜⑤,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⑥?会⑦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⑧。一文学常识1、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共称文坛“三苏”。2、体裁:词“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题目,表明了写作内容。这首词为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3、写作背景:苏轼在熙宁四年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二重点词语①〔聊〕姑且,暂且。②〔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黄,指黄犬。擎,举着。苍,指苍鹰。③〔亲射虎,看孙郎〕即“看孙郎亲射虎”。孙郎,指孙权。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孙权曾经“亲乘马射虎”。这里是作者自喻。④〔胸胆尚开张〕胸襟开阔,胆气豪壮。尚,还。开张,开阔雄伟。⑤〔鬓微霜〕鬓角稍白。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朝廷什么时候派遣冯唐到云中来赦免魏尚呢?《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载:汉文帝时,云中郡守魏尚抵御匈奴有功,却因为上报战功时多报了六颗首级而获罪削职。冯唐为之向文帝辩白此事,文帝即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复为云中郡守。这里作者以魏尚自许。⑦〔会〕终将。⑧〔天狼〕星名。传说天狼星“主侵掠”(《晋书·天文志》)。《楚辞·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词中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三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轻狂,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戴着华美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过山冈。为我报知全城百姓,使随我出猎,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我痛饮美酒,胸襟开阔,胆气豪壮。(虽然)鬓角稍白,(但)这又有何妨!朝廷什么时候派遣冯唐到云中来赦免魏尚呢?我终将使尽力气将雕弓拉得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的军队。四问答题1、主旨本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渴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以及报效国家、抵抗入侵、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爱国情怀。2、词的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上片:记叙出猎的盛大场面。下片:抒情,抒发作者渴望得到重用、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3、“狂”字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狂”字,贯穿全篇,统领全词,奠定了全词纵情、豪迈的感情基调。4、赏析“千骑卷平冈”。“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5、本词引用了哪些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1)亲射虎,看孙郎。运用典故,自喻孙权,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一样,挽弓马前射虎。突出表现了作者虽然年纪不小,但仍有着少年狂气。(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典故,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能像朝廷派遣冯唐赦免魏尚那样,启用自己呢?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运用典故,“天狼”运用喻指西夏,意思是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形象地描画了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报效国家、抵抗入侵、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爱国情怀。6、从上下阕的文字中分析太守的形象?“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外貌描写,威风凛凛。“鬓微霜又何妨”:不服老,年龄越大,意志越坚定。本词作者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7、以首句中的“狂”字为例,简要分析这首词“豪放”的特点。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卫国的壮志豪情。8、这首词和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一致?为什么?不一致。《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作者渴望被重用,杀敌卫国的壮志豪情;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与无限热爱。8、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一文学常识1、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著名词人,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情怀,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2、体裁:词3、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五年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淳熙八年,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同甫的。二重点词语1.赋:写作2.壮词,雄壮的词3.八百里,指牛,这里泛指酒食4.麾下,军旗下面,指部下5.炙:烤熟的肉食6.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军乐7.五十弦:原指瑟,这里泛指乐器8.翻:演奏9.沙场:战场10.作:像····那样11.霹雳:响雷、震雷。这里喻指射箭时弓弦的响声12.了却:了结,完成。13.天下事:这里指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三译文在迷离恍惚的醉态里,我挑亮灯光观赏宝剑,醉中入梦,梦醒后犹觉军营中号角声声在耳。把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各种乐器一起奏出边塞雄壮的乐曲。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多想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只可惜白发已现两鬓。四问答题1、主旨: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以及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抑郁、愤慨之情。2、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上片:描述军旅生活下片: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3、“醉里挑灯看剑”这个细节写出了一种怎样的心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醉”写出了作者此时内心的愁闷,“挑灯看剑”的动作和神态,表现词人杀敌报国的迫切愿望。4、“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几句写了哪些内容?这几句,从分食牛肉、奏战歌、检阅军队等方面具体描绘了激烈、紧张的军营生活,渲染了军中紧张的战斗气息,表现了将士们昂扬的斗志。“秋”字既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预示着激战即将开始。5、把五十张塞外声“中的“翻”字改成“弹”好不好,为什么?不好,“翻”字写出了战歌嘹亮,乐器轰鸣的热烈场面,如改成弹,就表现不出这种气氛。6、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作者运用典故,井运用比喻、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刻画了词人冲锋陷阵,杀敌立功的英雄形象。7、赏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完成大业,赢取功名,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8、赏析“可怜白发生!”结句感情从刚才的豪壮中陡然跌落,变为悲壮,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抑郁、愤概之情。9、本词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理解(1)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2)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3)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10、本文的词眼是什么?含义是什么?“壮”含义是雄壮、悲壮的意思。第二部分:山水田园类1、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步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一、文学常识: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二、写作背景:《游山西村》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三、体裁:七言侓诗(形式上)题材:山水田园诗(内容上)四、解词:①〔腊酒浑〕浑,浑浊。②〔足鸡豚〕指菜肴丰足。③〔闲乘月〕趁着月明来闲游。④〔无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五、译文:不要笑话农家的腊洒浑浊,丰收之年待客有丰足的鸡肉,猪肉。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迁回曲折,似已无路可走,忽见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村庄出现在眼前。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一路上迎神的箫鼓随处可闻,人们的穿着简朴,淳厚的古风犹存。从今后,若您(农家)同意我趁着月明来闲游,我将会随时拄着拐杖,踏着夜色,前来叩门。六、问答题:1、本诗中心:诗中表现了农家的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暗含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2.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足”字不仅表现了来肴丰足,而且表现了农家款待客人其所有的盛情。3、赏析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说说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解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并说出其衍往意义)①蕴含哲理②情景(意思):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③哲理(衍生义):在逆境中往往包含着希望和世间事物消长变化。4、赏析“箫步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修辞: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热闹的乡俗民事,表达了诗人对古老淳朴的乡土民俗与热情好客的乡民的赞美。5、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游览之地恋恋不舍,对农村生活十分热爱。2、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文学常识: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同期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二、写作背景: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三、体裁:七言律诗(形式上)题材:山水田园诗(内容上)四、解词:①〔初〕刚刚。②〔暖树〕向阳的树。五、译文孤山寺北贾公亭之西,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皇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片,看上去,浮云很低。向阳枝头上黄莺争相栖息,不知谁家燕河边啄泥筑巢。野花开不断光彩耀人眼,青草初长出刚刚过马蹄。最爱湖东景,走也走不够,杨树明堤下徜徉于白沙堤。六、问答题1、主旨: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作者喜悦的感情2、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初,早,新,渐,浅3、从炼字角度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与原笔记有改动)“几处”说明早莺还少,“争暖树”说明尚是乍暖还寒时候,“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争”和“啄”两个动词描绘出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春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图,生动地展示了初春时节的勃勃生机。4、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的特点。5、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主旨句,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喜悦心情的句子3、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作者及作品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诗人,田园诗派的创始人。《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体诗(体裁),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本诗是第五首。二、解词①〔结庐〕建造房舍。②〔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三、译文建造房舍在人间,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问您如何能能这样呢?心灵远离(尘俗)(住的)地方自然觉得偏僻了。在东篱里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太阳下山了,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更美丽,烟雾缭绕。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时更美丽,飞成群结伴归巢。这是有人生的真谛,想受分辩清楚,却不知该怎样表达。四、填空题1、以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造心境的句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写傍晚时山中美丽的景色: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3.总结句(主旨句)(富含哲理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五、问答题(背诵1、3、4、5题)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山林的超脱世俗和悠闲自得的人生追末。2、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写诗人虽身处闹市,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闲悦的心情。3、赏析名句“采菊东篱下,您然见南山”?诗人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的怡然自得,超凡脱俗,以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作者心灵的自由与惬意,体现物我合一的境界。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修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飞鸟自喻,借飞鸟结伴飞返山林,表达出诗人弃官归隐后的自在心境。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真意”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以哲理句结尾,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陶醉自然、物我两忘的境界。第三部分:思乡怀人类1、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一、文学常识1.作者:王湾,唐代诗人。2.体裁:五言律诗3.写作背景:先天元年王湾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二、重点词语解释1.题目中“次”是“停宿”的意思。2.〔客路〕旅人前行的路。3.〔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时。三、译文我要前行的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水上的风吹拂着,白帆高高悬挂。夜将尽未尽之时,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我多么思念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四、问答题1、主旨: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2.描绘画面题(颔联)江水浩淼,春潮涨涌,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的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面上。3赏析领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阔”表现出江水浩荡,春潮涨涌,江水几乎与岸相平,江面才显得广阔浩淼的情景。"正"悬"两字写出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孤舟扬帆,缓行江上。4.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句诗既写景又点明时令,运用拟人,对偶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透出生机勃勃和积极乐观向上的感情,揭示了新事物心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本诗主旨句:乡书向处达?归雁洛阳边。2、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文学常识1.作者:马致远,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2.体裁: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3.写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在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此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二、重点词语解释1.〔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2.〔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3.〔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三、译文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悲伤到极点的游子还在远离家乡的地方。四、问答题1、主旨:本曲通过描绘一幅萧瑟悲凉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以乐景写哀景,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认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西下”点明了时间,照应上文的“昏”字,“断肠”一词是全曲之“眼”,直抒胸臆,表现了游子浪迹天涯时的孤苦悲伤之情。3、夜雨寄北李商隐(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文学常识1.作者: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唐代诗人,与杜牧齐名,并称“小李杜”。2.体裁:七言绝句3.写作背景: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二、重点词语解释1.〔何当〕何时将要。2.〔却话〕回头说,追述。三、译文你问我哪天归来,我尚未确定日期,大巴山的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我们何时将要在西窗下共剪烛花,秉烛长谈,并追述今夜我在巴山听雨时对你的思念。四、问答题1、主旨:本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羁旅时的孤独之感和思乡之情,抒发了诗人对团聚的期盼。2.赏析“涨”字。“涨”字用词准确,富有动态感,既写出巴山之水注满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和不得归乡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浓重的愁思。3.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这两句是实写,两个“期”写出了作者思念亲人的惆怅和无奈,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这两句诗用巴山夜雨的景象表达愁思之深重,情景交融。4.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两句是虚写,想象与亲人欢聚,共剪蜡烛西窗之下,向家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重逢情景。用反衬的手法表现孤寂的内心,表达思念与渴望团聚之情。4、黃鹤楼崔颢(唐)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文学常识1.作者:崔颢,唐代诗人。2.体裁:七言律诗3.写作背景:这首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即创作了这首诗。二、重点词语解释1.〔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2.〔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3.〔川〕平川、原野。4.〔历历〕分明的样子。5.〔萋(qī)萋〕草木茂盛的样子。6.〔乡关〕故乡。三、译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飘飘荡荡的白云。晴日里的原野中汉阳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四、问答题1.主旨: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2.诗中首联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为黄鹤楼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惆怅。3.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常析。第一个空"有"只仅的意思,“昔人”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写出诗人内心的孤独。第二个空有“徒然"的意思,表达作者对人事苍茫,世事变迁的感慨。4.诗中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画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在黄鹤楼上放眼望去,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5.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作者运用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6诗中最能概括诗人感情的是哪那个字?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愁.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吊古怀乡之情。5、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北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一、文学常识1.作者:晏殊,字同叔,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其词语言清丽,音韵和谐,意境清新。2.体裁:这是一首词,“浣溪沙”是词牌名。3.写作背景:作者一生历居显官要职,仕途平坦,但政绩平平。作品在歌酒风月、闲情逸致吟咏中,也常流露出官僚文人由精神空虚而产生的年华易逝、迟暮落寞的感伤。《浣溪沙》这首词写的就是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怅惘和对春天消失的惋惜之情。二、重点词语解释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路。三、译文填一曲新词,饮一杯清酒,依旧是去年的天气和往日的亭台。眼前的太阳又将西沉,夕阳啊,你几时才能够回照天际?无可奈何中花已纷纷落去,似曾相识的燕子又飞了回来。我独自徘徊在小园里撒满落花的小路上。四、问答题1.主旨:抒发了作者伤春惜时的感慨。1.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千古名句,哲理句)。这两句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作者伤春惜时的感情,情感浓郁,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其中蕴含的哲理是: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赏析“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独”字写出了词人独处时的寂寞,伴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6、水调歌头(2011年、2019年考过)苏轼(北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文学常识: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共称文坛“三苏”。体裁:宋词写作背景: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二、重点词语解释:1.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2.把:持,端着3.宫阙:宫殿。4.归去:回到天上去。5.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中仙宫。6.不胜:经受不住。7.何似:哪里比得上。8.朱阁:朱红色的阁楼。9.绮户:雕花的窗户10.何事:为什么。11.婵娟:本意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三、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我欢快地饮酒直到天亮,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什么时候才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乘风回到天上去,又担心在美玉砌成的楼宇里,经受不住那缥缈高空的寒冷。我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天上哪里比得上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指诗人自己)。(月儿)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人有悲伤、欢乐、离别、团聚,月亮有阴晦、明亮、合圆、亏缺,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四.问答题1.主旨: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显示了作者乐观旷达的胸襟。2.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哲理句)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有离别,这正与有月圆时,也有月缺时一样,是自然规律。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变化。3.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祝愿的句子)只希望两人平平安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人和对自己的美好祝愿。第四部分:爱国类1、木兰诗(2019年新增)《乐府诗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①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②。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③,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④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⑤,关山/度⑥/若飞。朔气⑦/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⑧/十二转,赏赐/百千强⑨。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⑩;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⑪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⑫/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⑬,雌兔/眼迷离⑭;双兔/傍⑮地走⑯,安能/辨我/是雄雌?一、文学常识1、选自《乐府诗集》,北宋郭茂倩编。《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2、体裁:乐府诗;题材:叙事诗二、重点词语解释①〔唯〕只。②〔忆〕思念。③〔愿为市鞍(ān)马〕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为,介词,为了,其后宾语省略。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④〔旦〕早晨。⑤〔戎机〕战事。⑥〔度〕越过。⑦〔朔(shuò)气〕北方的寒气。⑧〔策勋〕记功。⑨〔强〕有余。⑩〔扶将〕扶持。⑪〔著(zhuó)〕穿。⑫〔帖〕同“贴”。⑬〔扑朔〕动弹。⑭〔迷离〕眯着眼。⑮〔傍〕靠近、临近。⑯〔走〕跑。三、译文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见姑娘在叹息。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姑娘并没有想什么,姑娘并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去买马和马具,从此替父亲去出征。到东边的集市上买来骏马,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马鞍下的垫子,南边的集市买来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鞭(马鞭)。早晨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水流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脚下,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的鸣叫声。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的牺牲了,有的多年之后得胜而归。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朝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最大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千里马,送我回故乡。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扶持着出外城(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门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姑娘时的衣裳。当着窗子梳理像云那样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军中的同伴,伙伴们都非常惊讶: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四、问答题1、主旨:这首南北朝时的乐府民歌通过对木兰代父从军、沙场征战和荣归故里的叙述,塑造了木兰这一勤劳善良、坚毅勇敢、爱家爱国、不慕高官厚禄、热爱和平生活的巾帼英雄形象,颂扬了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品质2、梳理木兰诗的故事情节。并说说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这样详略得当,好在哪里?第一问:替父亲出征(详写)——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详写)——征战沙场(略写)——凯旋受封(详写)——辞官回乡(详写)第二问:详略的好处:(1).详写当户织的心事重重、准备出征的活动和奔赴战场的心理,突出木兰孝敬父母、深明大义、勇担重任的性格。(2).略写军旅生活及战争场面,详写回乡团聚,隐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3、这首诗最后一段有什么好处?(赏析最后一段)最后这一段用比喻作结,以兔为喻,赞颂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机敏,同时也赞美了她的聪明才智,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4、“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从遣词造句的角度赏析这句话。“霍霍”是拟声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弟弟听到姐姐回来时激动、喜悦、急切的心情。5、“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这句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身跨战马、奔赴战场的矫健英姿。6、“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第一二问:这句是运用了对偶的修辞,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了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了木兰的勇敢,坚强。画面:描写了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场景,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光映照着身上那冰冷的铠甲。7、“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这句话既是对偶又是互文的修辞,写出了战争的旷日持久,场面的激烈悲壮,表明了木兰身经百战、英勇善战,最后胜利归来。8、“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这一段表现了木兰什么样的形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运用了对偶、夸张的手法,从侧面表现出木兰战功显赫。“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了木兰不慕名利,热爱和平生活的高贵品质。9、诗歌中的木兰是怎样的形象?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五、理解性默写:1、《木兰诗》中描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2、《木兰诗》中表现了木兰操办军备物资急切而又井然有序的诗句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3、《木兰诗》中用夸张手法描述木兰矫健的英姿和行军之快的诗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4、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和恶劣的环境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5、木兰替父从军原因的句子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6、侧面写出了木兰功劳之大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7、写木兰不贪图富贵功名的句子是: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8、写木兰回家后喜悦心情的句子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9、巧妙解答木兰从军十二年没有被发现奥秘的句子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0、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当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2、春望(2015年已考)作者:杜甫(唐)国破/山河在,城①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②/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③欲/不胜簪④。一、文学常识1、作者:杜甫,字子美,唐代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2、体裁:五言律诗题材:爱国诗3、写作背景天宝十四载十一月,杜甫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不久,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今陕西富县)。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二、重点词语解释①〔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②〔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③〔浑〕简直。④〔不胜簪(zān)〕插不住簪子。胜,能够承受、禁得起。三、译文(首联)国都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颔联)感伤时事,看到鲜花反而落泪,久别家人,听到鸟鸣反而心惊。(颈联)战事持续好几个月仍不停息,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尾联)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住了。四、问答题1、主旨:本诗通过写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2、(1)说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中“破”“深”二字的妙处。“破”字写出了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深”字写出了杂草丛生,因战乱而荒芜的满目凄然之景,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2)从修辞角度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对仗工整,“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之情。3、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移情于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伤,对家人的思念之情。4、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写出了诗人因战事使消息隔断,久盼家信不至的焦急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5、赏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炼字角度)“白头”是写实,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可以想见诗人的苍老之态,“搔”字是诗人想要排解忧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更短”可见愁的程度,通过外貌等细节描写,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6、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画面: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的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的无法梳髻插簪。含义:诗句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3、过零丁洋(近8年未考)辛苦/遭逢①/起/一经,干戈②/寥落③/四周星④。山河/破碎/风/飘絮⑤,身世/浮沉/雨/打萍⑥。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⑦/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⑧。一、文学常识1、作者: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南宋政治家、文学家。本诗选自《文天祥诗集校笺》。2、体裁:七言律诗题材:爱国诗3、写作背景:本诗是文天祥被俘后的第二年,被押解路过零丁洋时所作,以明志节。二、重点词语解释①〔遭逢〕指遇到朝廷选拔。②〔干戈〕指战争。干和戈本是两种兵器。③〔寥落〕稀少。指宋朝抗元战事逐渐消歇。④〔四周星〕四周年。⑤〔风飘絮〕形容大宋国势如风中柳絮,失去根基,即将覆灭。写此诗后不久,南宋流亡朝廷覆亡。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⑦〔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⑧〔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所以称之为“汗青”。这里指史册。三、译文首联:遇到朝廷选拔,历尽辛苦,终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抗元战争已进行了四周年,战事逐渐消歇。颔联:大宋国势如风中柳絮,失去根基,即将覆灭,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颈联:昔年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而今在零丁洋里悲叹自己的孤苦无依。尾联:人生自古以来谁能不死?留下这颗忠心永垂史册。四、问答题1、主旨:诗人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达了作者以死明志的决心和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2、“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这句诗交代了什么?首联回顾了作者经历的两件大事:1、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2、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3、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角度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写了国家的遭遇和个人的命运,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国破家亡的悲哀。角度二: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山河破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对雨打萍。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4、赏析:“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用双关、对偶的修辞手法,巧妙设计了地名与心情的双关:前面的“惶恐滩”和“零丁洋”是地点,而后面的“惶恐”与“零丁”则描写了诗人的心情,概括了诗人两次难忘的经历,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遇的危苦。5、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作者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和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充分体现了他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是千古传诵的名句。6、举例谈谈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的理解。(1)人生自古以来谁能不死?留下这颗忠心永垂史册。(诗句的意思)(2)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和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充分体现了他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表达的情感)(3)举例:闻一多面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意屈服,表现了他的英雌气概。第五部分:咏史怀古类1、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①,独/怆然②/而/涕下③!一、文学常识1、作者: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代表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参谋军事,后世称“陈拾遗”。2、体裁:古体诗3、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伐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武攸宜缺乏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二、重点词语解释:①〔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②〔怆(chuàng)然〕悲伤的样子。③〔涕(tì)〕眼泪。三、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四、问答题主旨: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主的渴盼,也表达了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古人”和“来者”分别指代什么人?“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赏析一二句。从时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2、赤壁杜牧(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文学常识1、作者: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文学家,诗文多以咏史抒怀为主。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2、体裁:七言绝句(形式上)题材:怀古咏史诗(内容上)3、写作背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而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乃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只是借相同的地名,寄寓吊古之意,并抒写自己的感慨。二、重点词语解释:①〔戟〕古代兵器②〔销〕销蚀。③〔将〕拿,取。④〔磨洗〕磨光洗净。⑤〔前朝〕这里指赤壁之战的时代。⑥〔东风〕指火烧赤壁事。⑦〔周郎〕即周瑜,字公瑾,东汉末孙策、孙权手下的重要将领。他曾利用东风之势火烧赤壁,大败曹军。⑧〔二乔〕即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东吴美女,被称为大乔、小乔。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三、译文:折断的戟沉埋在泥沙中还未销蚀,我拿起来磨光洗净,辨认出是前朝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四、问答题主旨:这首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分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的作用。这句诗写了兴感之由,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也为后文的抒怀做了铺垫。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这两句诗以小见大,以形象化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抒发了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南宋)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一、文学常识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他的作品主要抒写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投降的不满。风格豪放,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作品有《稼轩长短句》等。体裁:词,“南乡子”是词牌名。3、写作背景:作者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他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二、重点词语解释①〔神州〕中原地区。②〔兜鍪(móu)〕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指代士兵。③〔坐断〕占据。④〔休〕停止。⑤〔曹刘〕指曹操与刘备。⑥〔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军容整肃,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见《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历》。仲谋,孙权的字。三、译文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儿子应该像孙权一样。”

四、问答题主旨:词人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孙权)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表达了词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赏析“生子当如孙仲谋”。此句运用典故,通过对孙权英勇有为、不惧强敌的盛赞,暗讽今事,暗示了对朝廷偏安江南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3、本词上、下片各使用了什么手法,若有表达效果。答:上片即景抒情,登高望远,千古兴亡之事己经逝去,唯有滚滚长江,不舍昼夜,短暂和永恒形成对比。下片用典,怀古伤今。通过对三国时期重要政治人物孙权的赞扬和肯定,表现出辛弃疾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4.作者说孙权是英雄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述。(年纪轻轻就做了上万士兵的统帅,不满足占有东南一方,敢于和盛大的曹操、刘备抗衡,连一代枭雄曹操也赞叹、佩服他。)5、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答: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年少万兜整”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理解)答: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用“兜鏊”代指士兵。“兜鏊”,古代作战时戴的头盔,此处用“兜鍪”代指士兵,这样写非常形象,带着头盔的士兵,整装待发,英勇作战,年少的孙权统帅着这些士兵,更显其英姿飒爽,勇猛无敌,智勇双全。7.“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8、表达该诗主旨的诗句是: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9.从全篇来看,诗人是运用何种方式来述志抒怀的?“三问三答”,或“活用典故”,或“借古讽今”。4、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文学常识:作者:张养浩元代散曲家。写作背景:天历二年,因关中旱灾,张养浩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这首作品是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的。体裁:“山坡羊”是曲牌名。二.重点词语:①山坡羊:词牌名,是这首散曲的格式;“潼关怀古”才是标题。②潼关:古关口名,现属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非常险要。③山河表里: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是为表里。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④西都:指长安。⑤踌躇:迟疑不决。这里形容心潮起伏。⑥秦汉经行处: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秦朝都城洛阳和西汉都城长安都在潼关西面。经行处,行程中经过的地方。三.译文:群峰众峦像是在这里汇聚,大浪巨涛像是在这里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潼关地势坚固。遥望古都长安,思绪此起彼伏。令人伤心的是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四.问题:1.主旨:本诗通过写景与想象,勾勒出王朝兴亡更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2.填空:《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两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描写潼关的险要地势的句子是哪几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点题“怀古”,并表现作者无限伤感原因的句子是哪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心句是哪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3、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作者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以动写静的写作手法,并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潼关的险要。4、作者为什么从“潼关路”联想到朝代兴亡的?潼关,地势险要,扼守“西都”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关系着关中建都的那些封建王朝的兴亡。因此,当诗人在“潼关路”上望“西都”的时候,自然就想到朝代的兴亡了。6、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这是国家由盛而衰的写照。7、赏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诗直抒胸臆,写了一朝兴起,老百姓受苦,一朝衰亡,老百姓仍受苦。表现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批判。8.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今:国富民殷,社会和谐。请就两种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理解。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社会制度不同造成的。古代,封建君主制,兴亡都逃不了封建朝廷、官吏的盘剥;而今天,我们生活的是一切为人民谋幸福的国家里,国家富,人民就安康幸福。第六部分:关注民生类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018、2012已考)杜甫(唐)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①。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②/长③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④。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⑤。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⑥,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⑦/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⑧/向昏黑⑨。布衾⑩/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⑪/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⑬/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⑭/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文学常识1.作者:杜甫,字子美,唐代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2.体裁:歌行体古诗题材:叙事诗(关注民生)3.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经同谷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上元二年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二、重点词语解释①〔三重(chóng)茅〕多层茅草。②〔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结。③〔长(cháng)〕高。④〔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坳,水势低的地方。⑤〔忍能对面为盗贼〕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忍,狠心。能,如此、这样。⑥〔呼不得〕喝止不住。⑦〔俄顷〕一会儿。⑧〔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⑨〔向昏黑〕渐渐黑下来。向,接近。⑩〔衾(qīn)〕被子。⑪〔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⑫〔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何由,怎能、如何。彻,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⑬〔寒士〕贫寒的士人。⑭〔突兀(wù)〕高耸的样子。三、译文八月深秋时节,狂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上的多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江去,散落在对岸的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挂结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到池塘水中。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的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粗布被子盖了好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一下雨屋顶就漏水,床边没有一点儿干的地方,房顶的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不停地往下漏。自从遭受安史之乱,我睡觉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贫寒的士人,让他们开颜欢笑!任凭风吹雨打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才能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四、问答题1、主旨: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通过对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以及屋漏雨湿苦况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博大宽广胸怀。2、赏析:“八月秋高风怒号”“怒”字写出了秋风之狂,“风怒号”,以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秋风咆哮的情状。3、“卷”“飞”“渡”“洒”“挂”几个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卷”字富有表现力,写出了秋风的肆虐无情。“飞”“渡”“洒”“挂”等动词组成了一幅风卷茅飞的悲惨场面,渲染了凄苦的氛围,衬托出诗人焦灼的心情,为下文写屋子漏雨、自己的悲惨遭遇作铺垫。4、赏析“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12年考)表现手法:景物描写,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气氛;二是烘托出诗人黯淡愁惨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阔大胸襟蓄势。5、赏析“雨脚如麻未断绝”(12年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比作“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雨连绵细密的特点,从侧面表现出诗人的生活十分凄苦6、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中诗人所表达的深刻含义。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居“广厦”,都能安居乐业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7、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译为怎样的诗人形象?结合诗句作答。(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头屋漏无干处)(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4)推己及人、忧国忧民、宽广胸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五、理解性默写(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概括地写诗人长期以来生活贫困的句子是: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2)民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