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言多民族国家是世界舞台的重要参与者,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国家内部的传统观念、生活习惯也随之发生变化。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作为一种特定的政治文化现象和多民族国家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也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悄然变化,呈现出一种较为复杂的态势。在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下,与国家间政治文化交流蓬勃发展相伴的,正是国家认同感的或削弱或强化,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面临着一系列的重大挑战。从古至今,国家认同都代表着人们对国家发自内心地肯定和认可,代表着他们对国家难以表达的依赖感与归属感。但必须明白的是,国家认同既不是国家方面的硬性要求,也不是政治认同或文化认同的单一表现,而是多个维度、范畴和层次的认同的复合体,是人们在身份、领土、文化与秩序等多方面认同感的统一和融合。国家认同是“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一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的心灵性活动”。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M].台北: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12.由此可见,国家认同不仅仅是多民族国家的心理基础,更是保证国家统一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可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国家认同危机却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M].台北: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12.纵观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于国家认同问题的研究,虽然其对于我国的国家认同问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方法多样、学科介入多元、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扩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不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主体片面、研究问题的视角有限。一方面,学者们不再局限于查找文献资料,而是结合对比、实地调研加之计算机的辅助分析得出结论。此外,除政治学、社会学和民族学的学者以外,越来越多其他学科的学者也加入了对国家认同问题的研究,给国家认同问题的分析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而由于学科增多,对国家认同问题分析的切入点也随之增加,无疑扩展了国家认同问题研究的广度与深度。然而另一方面,虽然国内学术界对于国家认同问题的研究不断发展,但是其对作为支柱的基础理论关注并不够,且研究主体不够全面。尽管国家认同研究领域有新学科加入,但其与国家认同研究的结合并不紧密,更多还是拘泥于以往的学科视角。而对国外学术界来说,自20世纪60-90年代亚非拉地区掀起了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的热潮后,多民族国家雨后春笋般涌现。与此同时,不断发展的政治现代化也引发了各国内部族群关系整合和民族文化碰撞等问题,国家认同理论应时而生,但其当时尚未被国外学术界重视。直到冷战后,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逐步暴露,学术界才真正关注这一问题。因此,西方学者更加关注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关系的研究,即国家认同作为一个典型的政治学问题被广泛研究,也由此引发了关于国家认同来源和建构国家认同路径的分歧。对于国家认同的来源,国外学者一般分为两派:一派是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发展论——国家认同是人自身认知发展的结果;一派是以塔菲尔为代表的社会化理论——国家认同是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认识。对于建构国家认同的路径研究,国外学者首先关注国家认同的来源,并由此产生了自由主义国家认同理论、民族主义国家认同理论和社群主义国家认同理论三种不同的理论形态。但是对于如何建构国家认同,这三种理论都认可一条主要路径:从公民社会或文化多元主义的角度去建构国家认同。本文主要研究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危机及其治理。首先,通过与政治认同、民族认同相比较的视角对国家认同作解释说明。其次,通过对国家认同危机本质的分析,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来阐述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危机产生的原因。最后,基于以往多民族国家解决国家认同危机的办法,联系国家认同危机的产生原因从国家和公民两个层面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一、国家认同的概念分析“国家认同概念于20世纪70年代行为主义革命时期引入政治学领域,现代国家的合法性是建立在以宪法为准则的公民基础之上,国家认同是公民对其所属共同政治体主动的认同,由此产生的凝聚情感是公民愿意积极为共同体效力,而且在共同体有危难时愿意牺牲自我”。江宜桦、李强.江宜桦、李强.华人世界的现代国家结构[M].台北:商周出版社,2003:132.(一)与政治认同比较“无论一个人是否喜欢,实际上都不能完全置身于某种政治体系之外。一位公民,在一个国家、市镇、教会、商行、工会、俱乐部、政党、公民团体以及许多其他组织的治理部门中,处处都会碰到政治。”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王沪宁,陈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5.1.概念比较从概念上来讲,国家认同不是由某个认同要素或范畴构成的,而是融合多种因素和类别的复合型认同,具体包含公民对身份、历史、领土以及社会结构等多个组成要素的认同,也就是公民对自己国家的各个构成要素的认可。而政治认同则不同于国家认同。政治认同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中被注解为:“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它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但也有学者认为:“政治认同是一种模仿和内化的过程。也是一种形成自己行为模式的过程,更是一种情感表达与意识倾向。”(个体社会成员认知领域)然而政治认同作为各种规范认同之一,不仅仅是个体对于政治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更是政治共同体对于个体的政治身份的承认。简言之,政治认同是个体和政治共同体之间的二元结构的双向互动关系。2.二者关系从二者之间的关系来看,在关于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研究中,有很多学者在二者之间划上了等号,认为政治认同就是国家认同,或把政治认同置于国家认同之下,认为政治认同是国家认同的一种。但无论说法如何,需要明白的是,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在某些意义上是有交叉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是简单的等同关系或者包含关系。首先,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中个体对于政治共同体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如若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国家,那其作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民族等多个因素的综合体,对国家的认同就包括对政治的认同;如若从广义的角度理解政治,那么其作为包含政权、党派、法律等多个因素的综合体,对政治的认同就包含对作为政治共同体的国家的认同。因此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毫无疑问是有交叉的,二者虽有一定的包含关系,但这种关系是不固定的,需要有一个前提。其次,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中政治共同体对于个体的作用是不同的。国家认同建立在国家权力对于公民需求的满足之上,只有公民需求得到满足,公民才会产生国家认同;而政治认同则是建立在政治共同体对于个体政治身份的承认之上,只有个体身份得到承认,个体才能在政治共同体中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从而树立起自身的政治认同。概而言之,只有当个体的政治认知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一致、政治认同与国家认同具有统一性的时候,个体才能形成高度的国家认同,反之则不然。(二)与民族认同比较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同时人本身又具有社会性,所以人总是要在某个或某些群体中以这样或那样的身份而存在。在多民族国家中,当人作为自然人而存在时,具有与生俱来的民族身份;当人作为政治人而存在时,便具有了国家所赋予的公民身份。因此人作为两种身份的共同拥有者,便产生了对于两种身份的不同认知,即所谓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1.概念比较从概念上来讲,国家认同是一个政治概念,是在国家政治社会化的进程中逐步构建的。刁喻锋和贾英健等人对其也都有不同的见解,不过均认为它是一国公民对于自己属国的确认以及对这个国家的在热爱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心理认同。然而国家认同的一个经典定义则是由美国政治学家白鲁恂所下:国家认同是处于国家决策范围内的人们的态度取向。而民族认同则是在民族聚居的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实质上就是个人对于自己所属民族群体所产生的情感与心理上的认可。这种认可促使个人对自己与所属民族形成一种同一性确认,从而建立自己民族成员的身份认同。民族认同是民族发展的客观现象,“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王希恩.民族过程与国家王希恩.民族过程与国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140.费孝通.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173.2.二者关系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方面,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现代国家,每个人都属于某个民族,同时也属于某个国家,因此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共同存在于个体的意识观念之中,二者有机统一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首先,民族认同通常早于国家认同出现,民族认同的蓬勃发展会对将来国家认同的出现和发展形成一种结构性制约。其次,国家认同建立在各族人民在共同生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要素上,因此国家认同就容易固化人们的情感、认知和行为,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民族认同的发展。另一方面,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有区别的。从认同对象看,民族认同的对象是自然产生的内容,而国家认同的对象则是规定的政治性内容。从认同主体看,民族认同的主体是具有血族亲缘关系的民族身份,而国家认同的主体则是具有政治社会关系的公民身份。从认同方式看,民族认同是基于同质原则建构的认同,而国家认同则是基于自愿原则构建的认同。从感情色彩看,民族认同是一种来自同宗同源的归属感的感性结果,而国家认同则是作为政治化的社会成员理性选择的结果。二、多民族国家认同危机产生的原因国家认同问题通常理解为对政治共同体的支持问题。从最早的使用情况来看,国家认同问题所描述和分析的都是与政治共同体相关的问题。一旦政治共同体产生重大的政治危机,那么国家认同也就面临着危机,国家认同危机由此而生。在现代国家中,国家认同危机具体表现为国家认同的弱化,它作为可能导致国家解体的重大因素,并不产生和发展于个体与国家之间,而是从多民族国家中具有相当规模的民族群体中萌芽。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国家认同危机实质上就代表着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冲突,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对立。当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一致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统一,国家认同危机消隐;当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冲突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对立,国家认同危机发展。国家认同危机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历了一个长期的酝酿过程。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国家认同除了面临着民族认同的结构性制约,还受到现实问题的困扰。一般而言,多民族国家中国家认同危机是在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产生的。(一)内部原因一般认为,多民族国家内部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冲突是导致国家认同产生危机的内部原因。由于多民族国家的构成较为复杂,尽管国家内部各民族具有一个较为统一的国家观念,但各民族之间仍然存在着民族壁垒,各民族群体也或为自身利益与国家展开博弈,或挖掘整理自身历史文化进一步增强民族认同,以至于国家认同难以存续,甚至被消解。此外,如果国家民族政策发生偏向,就可能导致一些民族及其成员在社会中处于较高地位,在资源配置、工作学习、权利等方面具有有利条件,而另一些民族及其成员则处于较低地位,自身发展的能力与机会被限制甚至剥夺,导致社会结构的不平等与不公正。在这种情况下,民族冲突就难以避免,尽管处于支配地位的民族成员有高度的国家认同,但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民族群体却得不到国家对于其发展、自尊以及基本权利等需求的满足,国家认同会快速消解,从而造成国家认同危机。最后,对于发展中的多民族国家来说,社会转型也会造成国家认同危机。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不同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对于极端群体来说,发展的不平衡容易使其产生无自尊的感受,以致产生对其他民族的敌意和怨恨,对自己的公民身份产生质疑,并因此弱化国家认同,在小群体中产生国家认同危机。(二)外部原因在世界各国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国家认同危机除了国家内部的原因以外,还有着重要的外部原因。其中既包括全球化带来的国家认同的弱化,又包括国外敌对势力对公民国家认同的恶意削弱。全球化侵蚀着国家认同。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过程里,资本和人员也在各国间不断流动,各国间的文化交往更加密切,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同时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了解了更多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人们既有的国家认同。从全球化对个人的影响来看,全球化增强了人们的自我意识,它通过构建一个个相互影响的关系网,为人们塑造了一个基于世界的多元身份,扩大了人们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认可,强化了人们作为世界成员的整体意识,从超国家层面消减了人们的国家认同,挑战了以领土为依据的国家认同。从全球化对多民族国家的影响来看,全球化对国家主权造成冲击,跨国集团和国际组织的出现削弱了传统多民族国家的国家权力和自主性,限制了其满足社会成员多元化需求的能力,由此对多民族国家的国家稳定和公民的国家认同产生负面影响。国外势力恶意煽动国家认同危机。在现代社会,软实力已成为展现国家实力的重要内容,国家认同作为构成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因素,容易遭到国外势力的恶意打压和削弱。以中国为例,新中国自成立以来就不断遭受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和破坏。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所遭受的渗透和破坏也越来越严重,且多发生于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国外敌对势力通过挑起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矛盾恶意抹黑中国并大肆宣扬,从而造成中国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冲突愈加复杂化和激烈化,造成中国的国家认同危机。三、国家认同危机的影响前文可知,国家认同对于多民族国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也不可以忽略国家认同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首先,国家认同危机会影响少数民族群体的认同心理。国家认同危机的出现说明该国的国家认同已经处于一个低于民族认同的水平,当国家认同危机不断加深,民族认同会持续攀升,且有力促进民族群体的内部整合,并外化成一种强有力的社会诉求。对于这种诉求,如果不能进行恰当的处理,就会导致民族认同不断强化,国家认同和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整合功能不断被消解。其次,国家认同危机会影响民族群体对国家制度、法律法规的态度。在国家认同弱化的情况下,少数民族群体极易对国家制度和政策产生怀疑,或者怀有抵触的情绪,甚至破坏法律法规的施行,威胁多民族国家的和谐稳定。再次,国家认同危机会影响民族间关系。在国家认同出现危机的时候,民族群体很容易对国家产生不满,这种对国家的不满也可能转化为对多民族国家内部其他具有高度国家认同的民族的怨怼。如果这种怨怼没有被国家及时控制,就极易造成国家认同弱化的民族群体与国家的对抗,甚至高举民族分裂的旗帜,最终导致民族矛盾加深,民族间关系恶化。最后,国家认同危机会造成严重的政治后果。国家认同出现危机说明国家合法性受到了挑战,甚至完全丧失。在这一范围内,国家权威消弭,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也受到质疑,国家治理成本增加,治理效果大打折扣,既定的治理目标难以实现,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留下隐患,影响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稳定和持续发展。一如中国,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国家政权,但在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统治前,这些国家都是王朝国家,所以其国家认同就是王朝认同。在王朝时期,人们只认为自己是王朝的百姓,是皇帝的臣民,因此只有在王朝更迭时,国家认同(王朝认同)才会发生变化并产生冲突,不过这种冲突只局限于少部分人,并不是大规模的暴动。到了近代,清政府倒台,王朝国家终结,中国开始构建民族国家,国家认同演变成现代意义上的对于国家的支持。此时,中国作为容纳56个民族的政治共同体的形成过程就是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过程。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各民族人民在形成并保有国家认同的同时,又保留着对于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同。当他们以民族身份进入社会,公民身份就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一旦民族身份取代公民身份,民族认同开始进入政治层面并谋求权力,那就意味着民族认同已经超越了国家认同。对于极端民族主义者来说,其会要求建立本民族的政治体系,进而可能发展成为民族分裂主义,破坏国家的完整性。二如伊拉克,库尔德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伊拉克的政治生态。库尔德族是伊拉克的第二大民族,伊拉克库尔德地区也一直是中东地区库尔德民族运动的中心,并且伊拉克库尔德人在这里合法且唯一地建立了自治区。2016年3月,叙利亚库尔德人在叙北部库尔德控制区自行宣布成立自治区,但并未获得叙政府及国际社会承认。自20世纪902016年3月,叙利亚库尔德人在叙北部库尔德控制区自行宣布成立自治区,但并未获得叙政府及国际社会承认。鉴于国家认同危机带来的严重后果,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必须重视当前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所面临的危机,重视国家认同建设,立足于实际,结合自身国情,建构符合现代多民族国家治理条件的国家认同危机治理体系,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促进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民族融合与民族团结,增强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的共同体意识,从而维护国家稳定、促进共同发展。四、国家认同危机的治理国家认同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建设的重要主题。由前文可知,国家认同危机实质上就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冲突,那么平衡两种认同之间的关系,使二者保持合理的均衡状态,是多民族国家保障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推手。威尔·金里卡对多民族国家应该如何解决国家认同危机给出了三个方案:一是在表达主流民族群体的认同时不断同化其他民族群体,但这种选择实质上是将多民族国家作为单一民族国家发展;二是对所有国内族群的民族认同给予平等看待;三是构建一种超越现存多种民族认同的新的超民族认同,这与中国所建构的以中华民族为基础的民族国家不谋而合。本文立足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以第二种选择为主要手段,从国家和公民两个主体入手,提出关于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危机治理措施。(一)国家层面的措施从国家层面治理国家认同危机的措施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第一,从政治角度来讲,多民族国家在构建国家认同时首先应增强国内公民的身份认同。一方面要树立法律权威,优化民族政策,整合国内各民族,在各民族融合的基础上构建国家认同。另一方面要提高国内族群的国家意识,增强其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推动建立能够抵抗超国家认同的本国认同。第二,从经济角度来讲,要通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来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国家权力回应国内民族多元需求的能力,满足少数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国家只有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保障社会成员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才能使各族人民体会到国家的民族平等,提高各族人民对于国家的认同感,防治国家认同危机。第三,从社会角度来讲,国家要积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消释社会对于民族群体的不公正状况。当社会存在不公正情况的时候,一方面,受到不公平对待的个人或群体极易强化对于自身所属族群的群体认同,弱化对其他民族和存在不公正状况的国家的认同;另一方面,在全球化影响下,受到不公平对待的个人或群体容易产生对别国的认同以及基于世界的超国家认同,国家认同不断被弱化。因此只有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结构,国家才能化解社会中的族群对立,才能重新获得被不公正对待群体的国家认同,化解国家认同危机。第四,从文化角度来讲,要加强公民教育,促进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构筑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所以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国家应通过新媒体等传播媒介潜移默化地引导国内族群,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文化,促进民族融合,缓和全球化给国家认同带来的挑战。(二)公民层面的措施作为国家的一份子,如果想要保障国家的和谐稳定发展,公民也需要从自身做起,通过公民身份将自身和国家联系起来,积极参与到国家认同的建构中,树立高度的国家认同以防范国家认同危机。首先,公民要提高自己主人翁意识,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不断提高国家意识,要警惕国外敌对势力对于自身国家认同的破坏。其次,家国观念是维系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心理纽带。公民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民族情感,将民族视为国家情感的一部分;其次要以正当的价值观来规范自身行为,从而在民族认同之上建立国家认同,二者并行不悖才能做到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一。最后,公民作为拥有民族和国家双重身份的自然人,要坚持国家利益优于民族利益的原则,保持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平衡,要平等对待其他民族,警惕民族分裂主义,坚定自己的国家认同,为国家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结论国家认同是国家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柱。国家认同对每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高度的国家认同有利于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民族团结,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有利于民族和国家的共同长久发展。尽管任何多民族国家都必须重视作为重要族际政治整合措施的国家认同建设,但国家认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完成的,任何巩固和加强国家认同的做法也都不是无条件的。随着各民族、各国家之间交流的不断增多,面临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只有国家内部各民族提高国家共同体意识,才能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尽管国家认同依旧面临着国外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主义的威胁和挑战,依然深陷于全球化挑战、现代化建设和公民教育不同步的多重困境,但往往在困境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多民族国家不仅要合理把握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微妙平衡,还要借助公民教育的手段不断加强公民的国家意识和各族群的国家认同,以求在合理规范多元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政治结构的良性发展,化解国家认同危机,实现和谐稳定持续发展的理想目标。参考文献[1]王璇.国家认同研究综述[J].各界,2020,(10):172-173.[2]余露."政治认同"的哲学诠释[J].伦理学研究,2020,(6):103-110.[3]殷冬水,张婷.全球化真的会削弱国家认同吗?——已有研究的经验证据和理论解释[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3(03):128-136.[4]王伟,张伦阳.伊拉克库尔德人的民族认同:根源、发展路径及原因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05):18-27.[5]景辉.国家认同问题研究综述[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01):289-293.[6]李爽.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家认同的挑战与应对——以全球化发展为背景[J].青年与社会,2019(20):58-60.[7]彭斌.理解国家认同——关于国家认同的构成要素、困境与实现机制的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18(07):203-209.[8]李艳霞,曹娅.国家认同的内涵、测量与来源:一个文献综述[J].教学与研究,2016(12):49-58.[9]殷冬水.论国家认同的四个维度[J].南京社会科学,2016(05):53-61.[10]周光辉,刘向东.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的国家认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肠内高营养治疗总结
- FDA调查工作手册中所遇到的缩略词可编辑范本
- 智慧城市政务解决方案
- 资料室年终总结
- 民间纸艺活动调查研究
- 矿山事故应急救援
- 2023年福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卷及答案解析
- 超市消防系统改造协议
- 营养保健专家管理办法
- 旅游服务发票管理规范
- 泌尿系肿瘤流行病学调查
- 煤矿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
- 店铺包工包料装修合同范本
- 房屋拆迁实施方案
- 工业机器人故障诊断与健康管理系统
- 量子密话产品话术
- 胃腺癌的早期诊断与筛查
- Unit3 Celebrations Topic Talk 说课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英语北师大版(2019)必修第一册
- 储能系统介绍-电化学能-储能电站
- 分布式文件存储方案
- 小学家长进课堂课件-认识桥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