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宁波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2-2023学年宁波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2-2023学年宁波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2-2023学年宁波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2-2023学年宁波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宁波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卷

(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先说“面向大众我近些年在不同场合屡次说过,历史虽不能吃,也不能穿,似乎与国计民生渺不相关,

实际却是社会大众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我们每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处于何种身份,都

会自然而然地对历史产生一定的兴趣,这或许可以说是人的天性使然吧。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不但要认

识现在,也必须回顾过去,这就涉及了历史。我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是每个人都会意识到的问题,

这也离不开历史。人们不能只想到自己,还总会考虑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这就更应该了解历史。社会

大众需要历史,历史学者自当“面向大众”。抗日战争时期,历史学前辈钱穆先生在西南联大讲授《国史

大纲》,所撰讲义一开头便标举:“当相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

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历史学者的工

作任务,不应只限于自身观察历史、探索历史,更有责任把所认识、所了解的历史,原原本本地告诉广

大的社会大众,使大家对历史有应有的认识和必要的了解。

特别是在今天,当我们的国家、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之际,尤其有必要推动历史学“面向大众”。中国

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我们的先人创造了辉煌而且源远流长的文化,对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过丰富卓

越的贡献。我们有义务把这样的史实告诉社会大众,提升大家建设祖国、走向世界的凝聚力和自信心,

从而为今后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多更新的贡献,这应当成为历史学者的襟怀和抱负。

再谈“通俗化”。“面向大众''与"通俗化''是结合在一起的,要想真正做到“面向大众”,历史著作就必须在

语言和结构上力求“通俗化

说起"通俗化'',使我联想到我国“二十四史”之首《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司马迁是学究天人的大学者,

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典范,然而他撰著历史,引经据典,还是在通俗上下了很大功夫.比如他论

述唐虞以来古史,自然离不开《尚书》,而他本人曾受学于《尚书》博士孔安国,亲得古文《尚书》之

学的传授。然而他在引用《尚书》时,对于古奥费解的字词,都采用意义相同的字来代替,这应该说是

在"通俗化'’方面的重要创意。另外,司马迁还尽力将史事的叙述情节化,使之活现于读者眼前,无愧于

史学家的大手笔。这些,都是后人需要学习的。

必须说明,“通俗化”并不意味着降低历史学著作的学术水准。相反的,编写“通俗化”的历史作品,实际

是对作者设立更高的要求,绝不是轻易就能够做到的。在这里,我还想附带说一句,即使是专供学术界

专业阅读的论著,其实也应当(而且也能够)写得简明流畅一些。不少著名的前辈学者,例如胡适、郭

沫若、冯友兰等先生,他们的著作不都是这样的么?

(摘编自李学勤《历史学者要“面向大众”》)

材料二:

《三国演义》对魏、蜀、吴三个集团的描写,大体符合史事格局,真实反映了政权更替过程,保持了对

《三国志》的承袭关系,但人物形象刻画、细节描写多有虚构,以服务于拥刘贬曹的需要,突出斥奸颂

仁、誉忠贵慕的政治诉求,其艺术效果是强烈的、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应当把握信史与史传文学

的联系性与差异性,把握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关系。当然,不同的史传文学与信史的接近程度不

同,《东周列国志》比《三国演义》切近信史,而艺术感染力却差了许多;《封神演义》除了未离周革

殷命的历史总格局外,情节与信史多不搭界。必须提及的是,史传文学的优劣高下,并不取决于虚构成

分的多寡。艺术虚构是文学创作的必需,关键在于,文学书写不一定要求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而必

须是历史上可能发生的,是在典型环境中演绎的典型情节和典型形象。

对于《三国演义》,我们当以文学杰作欣赏之,从中获得充分的美学享受,兼领某种历史哲学启示(如“分

久必合,合久必分”“得人心者得天下”之类),而不可寻历史细节真实于史传文学,不应当以信史标准苛

责讲史小说,正如不能以过高的生动性、艺术典型性要求史书《三国志》一样。

当下,大量历史题材影视剧广为播放,打开电视机,关于秦皇、汉武,唐宗、武则天,康熙、雍正、乾

隆等历史人物的史剧扑面而来,提供了艺术欣赏的一个部类,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普及历史常识之效,但

对后者则不应当也不可能企望过高。我们在讲解信史史实后,总要申明:优秀的史传文学应当揭示历史

的本质真实,但既然是文学,必然有虚构,所述人和事,不一定都是历史实际(甚至多半并非史实)。

完整而科学地讲述历史进程,是正规的历史书的使命,不能以之苛求史传文学。同此,虽然若干历史著

作写得富于文学性(《史记》有“无韵之离骚”的美誉,《资治通鉴》不乏精彩的历史场景描写),但不

能要求严肃的历史著作放飞想象空间,充分满足人们的文学赏析需求。

(摘编自冯天瑜《史传文学与信史的联系和区别》)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学勤认为,历史虽然不能解决老百姓的实际生活问题,似乎与国计民生关系也不大,但实际上老百

姓离不开历史。

B.或许是人的天性使然,我们每个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处于何种身份,都会自然而然地对历史产生一

定兴趣。

C.当今历史学者的工作任务,不仅限于观察历史、探索历史,更应该把所认识、了解的历史告诉广大社

会大众,使社会大众成为有知识的国民。

D.我们应当从生动性、艺术性的角度要求历史题材文学,从中获得审美享受,领悟某些历史哲学启示(如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得人心者得天下”之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编写“通俗化”的历史作品并不意味着降低历史学著作的学术水准,胡适、郭沫若、冯友兰等著名的前

辈学者为后辈学人做出了表率。

B.李学勤认为,司马迁精通《尚书》,其本人曾向当时著名学者孔安国学习《尚书》,这为司马迁在引

用《尚书》时,尽量使用意义相同的字来代替古奥费解的字打下了基础。

C.《三国演义》对魏蜀吴三个集团的描写,大体符合历史事实,但其人物形象刻画、细节描写多为政治

服务,突出斥奸颂仁的政治诉求,其造成的影响巨大。

D.作者以《东周列国志》和《三国演义》为例,说明史传文学与信史的接近程度和史传文学本身的艺术

感染力成反比。

3.以下行为不属于推动历史学“面向大众”的一项是(3分)

A.青年作家陈磊创作历史科普图书《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用漫画形式解读中国历史。

B.历史剧《山河月明》参考大量明代史料,展现出鲜明的明朝特色和浓厚的历史文化之美。无论是礼服

战甲还是冠冕头饰,剧中人物所着皆有据可考。

C.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赵冬梅登上百家讲坛讲授《千秋是非话寇准》,掀起了“宋史热”“寇准热”。

D.欧阳修在其撰写的《新五代史・伶官传》中,用晋王李克用临终三遗恨的故事,写出了后唐庄宗李存勖

继晋王位时,强敌环伺的历史事实。

4.据史书《三国志》记载,“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历史上的诸葛亮有战略眼光,擅长政务治理而

非用兵,而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妙算入神、无所不能。《三国演义》为何对诸葛亮形象做这样的

艺术处理,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3分)

5.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弘扬以

2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于文艺创作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牵风记(节选)

徐怀中

“野政文工团”派出一个小分队,来九团慰问演出。思想内容没得可说,可是出来进去总是那么几个熟悉

面孔,太乏味了!台下开始发难:“不看!不看!不看!”

最初只有少数人起哄,像是受到恶性传染,到处尖声刺耳地打起了口哨。

团长齐竟接到报告,风是风火是火地赶来了.

有人认出了团长,彼此提醒。前面几排观众端端正正坐好了,远处的人似乎觉察出有什么不对头,也都

不敢再出声了。齐竟这才开始队前训话:“丢人现眼!给八路军丢人现眼!给“虎团’全团将士丢人现眼!”

齐竞强按怒火,改用平静的语气说:“我知道,最近几次战牛伤亡比较大,有的重伤员,更多是往悲观的

方面去想,情绪很不正常。可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成为聚众滋事、发泄不满的理由。野战军总部派演出

队下来,你们叫喊不看!不看!那岂不就是说,我们不稀罕上级的关心爱护!我们不稀罕上级前来慰问!

我把话搭在这儿,勿谓言之不预也!凡带头闹事的,不论是干部还是战士,也不问是轻伤还是重伤,逃

不过纪律处分。”

全场空气像是凝结在一处,紧张极了,大家都听到自己的心咚咚地跳。齐竟转身向当值的现场总指挥挥

手说:“解散!各单位带回!”

老乡们叹息说,可惜一台好节目,就这样吹灯拔蜡了。

“请等一下!请等一下!”传来一个女孩子的呼喊声。

齐竟远远看到,那个女孩子站在场地最后,一只手抱着长长的一个什么物件。她很有自信的样子,脸上

总挂着那么一丝天然的微笑。

女孩仰起脸,向高居于舞台台口的齐竟提出交涉:“首长同志,你好!碰巧我带着古琴,就由我为大家弹

奏一支曲子可以吗?”

一个花季少女怀抱古琴,突然出现在队列前,齐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陪同女孩子的地方干部

上前说明,她是从北平来的女学生,名叫汪可逾,路经此地,正好赶上“虎团”在开晚会。

齐竟脸上顿时感觉热辣辣的,这一下,让沦陷区来的女学生看笑话了!应该欣然接受,还是婉言谢绝呢?

他心想,作为现场的最高指挥员,决不可冷冰冰地板起面孔,给如此天真烂漫、满腔热情的女学生劈头

一瓢冷水。

“欢迎欢迎!请到台上来!请到台上来!“齐竟正式发出邀请。

汪可逾登上舞台,她已经迫不及待地解开琴囊,取出了古琴。“哎哟,天哪!这不是一张宋代古琴吗?”

齐竞随口吟诵出了白居易的《废琴》诗句:“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女

学生也来了兴致,以白居易的另一首诗做回应:“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老乡们也都重新围拢上来,等待恢复演出。自然是由齐竟担任了报幕员:“安静!安静!现在请小汪同学

为大家演奏一支古琴曲,好不好啊?”

“好!”来自山区的农民士兵们,祖祖辈辈不知古琴为何物,台下虽有反应,但不甚热烈。

齐竞问:“小汪同学,你第一个弹什么曲子?”

3

“《高山流水》。“

他深深点头,转身报出了第一首曲名:《高山流水》。

只见汪姑娘缓缓抬起右臂腕,纤纤素手弹出了一个教音一空弦音。她的这张宋琴共鸣极佳,洪亮一如铜

钟。

离开舞台一段距离,便可以隐约听到远处接连不断的炮声.台下观众早把战火纷飞隆隆炮声掷诸脑后了,

一支古琴曲营造出了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清风明月,万籁俱寂,令全场军民泰然心悦,陶醉

不已。

20世纪末,军事科学院一个战史编写小组重访太行山根据地。抗战初期许多著名战例,便发生在这一带。

1942年,日军发起规模空前的“五一大扫荡”,此地也正是遭受祸害的中心地区。当地七八十岁以上的老

人,全都作为亲历者接受了采访。

让来访者大失所望,老人们对当年战斗中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记忆模糊,掏不出他们几句话了。而尚未

成年的一个北平女学生,以她尚不娴熟的技艺弹奏了几支古琴曲,老人们却至今难以忘怀,连种种细节

都能讲得出来。那位汪姑娘怎样席地而坐,怎样将古琴架在双腿上,又怎样缓缓抬起右腕,以右手中指

尖弹拨出一个空弦音。

那天独立第九旅举办的军民同乐晚会,远远超出了娱乐的含义,令战史编写组各位将校难以置信。

而事实上,那个夜晚军情正是十万火急。日军已经完成隐蔽合围部署,并组成了“挺进杀入支队”,企图

对太行区领导机关来一个迅雷不及掩耳的向心奔袭。我军则采取“敌进我进”战术,适时向日军后方交通

线和据点发起猛烈攻击,迫敌回援,变被动为主动。敌我双方作战指挥的电报讯号往返交错,在茫茫夜

空织成了一张无形的网。江姑娘的古琴曲,悠悠然穿过那张炽热的电讯网,随疾风流云远远传向四方。

齐竞接到指挥部加急电报,来不及先向汪姑娘打一声招呼,让她终止演奏,而是直接向全场宣布:“全体

起立!出发!”

转眼之间,台上已经空空如也,幕布一收,再看不出这里有过什么舞台的痕迹。"一号''和他的两名警卫

员已经上马了,团民运科科长跑来报告,说那个北平女学生向他报名参军,非跟着部队走不可。

齐竟一听就急了:“你有脑子没有?她拿着边区政府的介绍信,要去太行二中,你半路把人给拐跑了,怎

么交代?”远远看见,小汪深一脚浅一脚向这边跑过来,他用指头戳着民运科科长的鼻子尖喝令:“甩掉

她!听清楚了,甩掉她!”

齐竟一抖缰绳飞奔而去,两名警卫员紧随其后,消失在黑暗中。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慰问演出的演员人数少,都是老面孔,太乏味了,导致战士对节目失去兴致,又是起哄又是狂呼乱喊。

B.虽然汪可逾的演奏很精彩,但由于晚会观众基本是来自山区的农民士兵,祖祖辈辈不知古琴为何物,

所以听完演奏反应不甚热烈,也在情理之中。

C.齐竟与汪可逾一来一往的古诗对话,看出两人初次见面就默契十足,与后文汪可逾演奏的《高山流水》

曲名相暗合。

D.小说最后齐竟的喝令简短有力,既体现其军人身份,又暗示出军情紧急,包含着对汪可逾安全的担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战士的发难,团长的训斥,为后面女主人公汪可逾的出场并演奏作铺垫,使小说情节跌宕,扣人心弦。

B.团长齐竟在队前训话时语言直白严厉,后面吟诵诗句时又显出他学识渊博的一面,前后形象反差强烈,

对比鲜明。

C.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描写汪姑娘的古琴曲,凸显出趋于白热化的战争背景下琴声

4

的悠扬。

D.小说后半部分引入几十年后战史编写小组重访太行山根据地采访的情节,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使情节更

丰富,意蕴更深刻。

8.为什么“那天独立第九旅举办的军民同乐晚会,远远超出了娱乐的含义”?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9.小说深沉的现实主义基调与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相交织,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

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一)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

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

愚黔首;慕名域,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镐,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

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汉兴,拨乱反正,日不暇给,犹命叔孙通制礼仪,以正君臣之位。高祖说而叹曰:“吾乃今日知为天子之

贵也!”以通为奉常,遂定仪法,未尽备而通终。

至文帝时,贾谊以为:“汉承秦之败俗,废礼义,捐廉耻,今其甚者杀父兄,盗者取庙器,而大臣特以簿

书不报,期会为故,至于风俗流溢,恬而不怪,以为是适然耳。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

之所能为也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纲纪有序六亲和睦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人之所设,不为不立,不修

则坏。汉兴至今二十余年,宜定制度,兴礼乐,然后诸侯轨道,百姓素朴,狱讼衰息。”乃草具其仪,天

子说焉。而大臣绛、灌之属害之,故其议遂寝。

至武帝即位,进用英隽,议立明堂,制礼服,以兴太平。会窦太后好黄老言,不说儒术,其事又废。后

董仲舒对策宫:“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大者,在于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天使阳常居大

夏,而以生育长养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阳出布施于上

而主岁功,阴入伏藏于下而时出佐阳。阳不得阴之助,亦不能独成岁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务德教

而省刑罚。刑罚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今废先王之德教,独用执法之吏治民,而欲德

化被四海,故难成也。是故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教化以

明,习俗以成,天下尝无一人之狱矣。至周末世,大为无道,以失天下。秦继其后,又益甚之。自古以

来,未尝以乱济乱,大败天下如秦者也。习俗薄恶,民人抵冒。今汉继秦之后,虽欲治之,无可奈何。

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一岁之狱以万千数,如以汤止沸,沸俞甚而无益。辟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

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

今不能胜残去杀者,失之当更化而不能更化也。”

(节选自《汉书•志•礼乐志》)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纲纪有序/六亲和睦/此非天

之所为/人之所设也

B.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纲纪有序/六亲和睦/此非天

之所为/人之所设也

5

C.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纲纪有序/六亲和睦/此非天

之所为/人之所设也

D.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纲纪有序/六亲和睦/此非天

之所为人之所设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黔首,战国及秦代对平民的称谓。黔,黑色。秦朝百姓用黑色头巾包头,故称“黔首”。

B.期会,指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文中指政令。

C.岁功,一年四季的时序变化。“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是说阳气主导一年的时序变化。

D.庠序,古代的学校,特指乡学。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等大学相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朝建立后,开始治理乱世,使之恢复正常安定,命叔孙通制定礼仪,用来端正君臣的地位。但没有

完全齐备叔孙通就去世了。

B.董仲舒认为汉废弃先王的仁德教化,靠执掌法令的官吏来治理百姓,要想用德行来使四海的人都受到

感化,是很难成功的。

C.汉文帝时,贾谊提出要改变汉朝的风俗,应该制定制度,提倡礼乐,得到了天子的支持。但到了汉武

帝时,因为大臣阻挠,这些制度没有继续推行下去。

D.董仲舒用“阴阳之说”来解释仁德和刑法的功用:阳是仁德,阴是刑法。阳常处在盛夏,用来养育万物,

阴常处在隆冬,聚积在空虚不用的地方,可见上天主张德行而不主张刑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铺,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4分)

(2)辟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4分)

14.秦汉统一天下后治国策略有何不同?汉为贯彻治国方略采取了哪些措施?请结合以上两个语段加以概

括。(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刘过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刘过,南宋爱国词人,号龙洲道人,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收复中原大计,但不被重用。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临诗即诗人登高临远时所感所吟的诗。南宋词人刘过的这首《唐多令》,以忧伤的笔调道出了二十

年的人生际遇与感慨,抒发了二十年间词人的情感变化。

B.上阕开头,词人描绘了江边凄清的秋色:衰败的芦叶落满沙洲,沙滩浅流寂寞凄寒。把萧瑟、寥落的

外景同低徊的心境交融在一起。

C.“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三句,“柳”与“留”谐音,柳下泊舱是美好的愿望,寓意词人舍舟

6

上岸,结束飘零的生活安放困顿的身心,静享安稳的时日。

D.结尾三句对于此时的词人来说,所有关于青春的美好回忆都会在瞬间破碎。即使与好友重逢,即使同

当年一样登临高楼,饮酒赋诗,当年的那种感觉再也找不回来了。

16.明代李攀龙说“旧江山浑是新愁,读之下泪。”“旧江山浑是新愁”一句为何有使人“下泪”的艺术感染力?

请结合全词内容说说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李白一向自视甚高,诗中提及的人物也多气韵非常。如《将进酒》中,作者借曹植证明“惟有饮者

留其名”的句子是“,

(2)《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天下一呼百应的句子是“,

(3)《屈原列传》中具体解释“其文约,其辞微”的句子是“,

(4)《燕歌行》从我方和敌方两方面写出军情紧急、敌阵森严的句子是“,方

三、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11月25日,第九届乌镇戏剧节。这个9年前诞生在江南古镇上的戏剧节,火爆程度:戏

剧节一个月前就已正式对外开票,仅仅5个小时,22部特邀剧目的剧票就被一抢而空,单剧最快售罄时

间仅7.07秒,最高峰时一分钟内超过15万人同时在抢票。

人们不禁要问:在很多人眼中古老、小众、高冷的戏剧文化,为什么能在一个小镇上引爆?就如当初岛

镇决定办戏剧节,“故事”还在序幕时,质疑声可谓:小镇为什么要搞戏剧节,有基因吗?花5个

亿盖剧场,有价值吗?谁会特地到一个小镇上来看戏,有受众吗?

的确,乌镇与戏剧没有太多关联。一直以来,小镇甚至是很羞涩地深臧江南烟雨中,聆听着的传

统戏曲,也没想过精巧妆扮,走到国际舞台的聚光灯下。但突破源于乌镇模式的娟变。早在1999年,乌

镇启动旅游开发。2001年后,乌镇已成为中国古镇旅游的代名词之一。之后乌镇找到了新定位:文化小

镇。某种程度上,它既跟旅游关联,又和旅游不同。乌镇如果说能成为名副其实、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

小镇,那么其辐射带动效应比观光旅游远远来得深刻、广泛。而找到戏剧节,乌镇就花了将近十年的时

间。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登台亮相非同小可铺天盖地细水长流

B.粉墨登场非同一般遮天蔽日细水长流

C.登台亮相非同一般铺天盖地静水深流

D.粉墨登场非同小可遮天蔽日静水深流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乌镇如果说能成为名副其实、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小镇,那么其辐射带动效应比观光旅游远远来得深

远、广泛。

B.乌镇如果说能成为名副其实、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小镇,那么其辐射带动效应远远比观光旅游来得深

刻、广泛。

C.如果说乌镇能成为名副其实、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小镇,那么其辐射带动效应远远比观光旅游来得深

刻、广泛。

7

D.如果说乌镇能成为名副其实、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小镇,那么其辐射带动效应远远比观光旅游来得深

远、广泛。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H(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原来姓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

听,……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春,似水流年……”……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

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

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

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摘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21.横线处应该填写的主人公是。(2分)

22.主人公从“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一句,联想到了古人诗词曲中意象相同的三句诗。请找出它们共同的

意象试加以分析,并结合主人公的形象,解释为什么会“心痛神痴,眼中落泪(5分)

五、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人们对“玩”有各种不同的阐释和态度。“玩”字最早出现于《书・旅葵》的“玩物丧志”,意指迷恋于所喜好

的事物而丧失进取向上的志气。韩愈也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意为学业由于玩乐而容易荒废。清朝的

王豫则直接说:“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但是鲁迅先生对于“玩''相当看重,认为“游戏是儿童最正常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龙应台则把“玩”

看作是天地间学问的根本:“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讲一百次文学写

作的技巧,不如让他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对“玩'’有怎样的理解,请写一篇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参考答案

1.C

【解析】历史学者的工作任务,不仅限于观察历史、探索历史,更应该把所认识、了解的历史告诉广大

社会大众,使社会大众成为有知识的国民。(张冠李戴,“使社会大众成为有知识的国民”是钱穆先生在

《国史大纲》讲义中提出来的对社会大众的要求)

2.C

【解析】A.编写“通俗化”的历史作品并不意味着降低历史著作的学术水准,胡适、郭沫若、冯友兰等著

名的前辈学者为后辈学人做出了表率。(胡适等人是编写专业阅读的论著,并不是说编写“通俗化”的历

史作品)

B.李学勤认为,司马迁精通《尚书》,其本人曾向当时著名学者孔安国学习《尚书》,这为司马迁在引

用《尚书》时,尽量使用意义相同的字来代替古奥费解的字打下了基础。(无中生有,文中司马迁精通

《尚书》与司马迁尽量使用意义相同的字来代替古奥费解的字无因果关系。)

D.作者以《东周列国志》和《三国演义》为例,说明史传文学与信史的接近程度和史传文学本身的艺术

8

感染力成反比。(文学优劣的高下不取决于虚构成分的多寡)

3.B

【解析】《山河月明》参考大量史料,展现出鲜明的明朝特色和浓厚的历史文化之美。无论是礼服战甲

还是冠冕头饰,剧中人物所着皆有据可考。(这是还原历史:《山河月明》属于历史题材文学作品,不

属于历史著作)

4.

□《三国演义》乃史传文学,不一定要书写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历史真实),可以写历史上可能发

生的事(艺术真实)。□诸葛亮一生忠于蜀汉,力求复兴汉室正统,符合《三国演义》作者的政治诉求,

是斥奸颂仁、誉忠责篡的典型人物。口虚构情节能够突出诸葛亮这一典型人物。

5.

□思想认识上,进一步提高对历史重要性(社会大众需要历史)的认识;口增强文艺创作的使命感、责

任感,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之际,尤其需要把我国辉煌的历史告诉大众,以提高大家的自信心;□具体

创作上,一方面要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一方面要能够反映时代特征,给人以某种历史哲学启示。

6.B

【解析】“不甚热烈''不是听完演奏后的反应,而是听前因为不懂古琴而产生的。

7.C

【解析】这句话运用的是正面描写的手法,写出战争中琴声的悠扬。

8.□当年几次战斗伤亡较大,战士情绪低落,这台晚会上美丽的女孩、美好的演奏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

□女孩所演奏的美好音乐与残酷的战争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抚慰了观众的心灵,让全场军民泰然心

悦、陶醉不已。口多年以后亲历者忘却了战争中的感人细节,却对女孩尚不娴熟的演奏记忆尤深。意味

着这台晚会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美好人性的追求和向往。(每点2分)

9.□女孩积极报名参军体现的是现实主义质地,而关于她弹琴吟诗的描写则使小说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

息,两者的结合体现了女孩追求进步又高雅多才的形象,丰富了人物形象。[小说没有直接描写战斗的

激烈场面,而是以简练的笔墨勾勒了形势的紧张,这体现的是现实主义质地,更主要的情节是详细描摹

女孩的古琴演奏的场景,这样两者的结合,使情节举重若轻、避实就虚。口残酷的战争背景体现的是现

实主义的质地,女孩和她的古琴则是美的象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气息,小说通过对女孩及她悠扬琴声

的描摹,颂扬了人世间至美至善的人性,升华了主旨。,从小说艺术效果上看,小说以抒情笔调写战争

风云,冲淡了战争的残酷,让小说呈现出诗意唯美的风格,增添了典雅的气息。(每点2分,答出3点

得满分)

10.A

11.C

【解析】岁功,一年的收成。“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是说阳气主导一年的收成。)

12.C

【解析】“但到了汉武帝时,因为大臣阻挠“错,大臣阻挠的是汉文帝,汉武帝时是因为窦太后不喜欢儒

术而作罢。)

13.

(1)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器,铸成十二个金人,来削弱天下的百姓(来使天下百姓变

弱)。

(得分点:兵、锋镐、以、弱)

(2)比如琴瑟演奏时声音不和谐,情况严重的一定要拆散后重新调整安装琴弦,才能弹奏。(得分点:

9

辟、甚者、更张、鼓)

14.

不同:

秦继续推行霸道(暴政/不行仁政),希望通过武力实现长治久安;(1分)

汉拨乱反正,恢复礼制,希望推行儒术。(1分)

措施:口命叔孙通制定礼仪,来摆正君臣的位置。□命贾谊初步拟定礼仪制度。口汉武帝即位,提拔任用

才智杰出的人物,商讨建立宣明政教的明堂,制定礼仪和衣服的颜色。(答出两点即给2分)

【参考译文】

汉朝建立后,开始治理乱世,使之恢复正常安定,没有一天空闲,但仍命叔孙通制定礼仪,用来摆正君

臣的位置。高祖高兴地赞叹道:“我今天才知道做天子的尊贵!”任命叔孙通为奉常,于是制定礼仪法度,

但还没有完全齐备叔孙通就去世了。

到文帝时,贾谊认为“汉朝承袭了秦朝的坏习俗,不讲礼义,不顾廉耻,现在更有甚者去杀害父亲兄长,

盗窃的人偷走宗庙的器物,而大臣只用文案簿书不报告政令的实行情况做理由,以至于风俗流行,人们

心安而不觉得奇怪,以为本来就该这样。改变风气转换习俗,使天下人都回心转意走向正道,大概不是

庸俗的官吏所能办得到的。设立君主和臣子,使上下有差别,使国家制度有次序,使六亲和睦,这不是

上天所行,是人所设立的。人所设立的,不做就不能树立,不修明就会败坏。汉朝建立到现在有二十多

年了,应该制定制度,提倡礼乐,然后诸侯才能遵循法制,百姓就能简朴无华,官司逐渐消失于是初

步拟定礼仪制度,天子感到高兴。但大臣周勃、灌婴之辈忌妒他,所以他的建议便没有被采用。

到汉武帝即位,他提拔任用才智杰出的人物,商讨建立宣明政教的明堂,制定礼仪和衣服的颜色,用来

振兴太平。正巧窦太后喜好黄帝和老子的学说,不喜欢儒学,这件事又作罢。后来堇仲舒在应对策问时

答道:“帝王想有所作为,应根据上天来探求他的行为。天道无边,全在于阴阳。阳是仁德,阴是刑法。

天使阳常处在盛夏用来养育万物使之生长,使阴常处在隆冬并聚积在空虚不用的地方,从这里可以看出

天是主张德行而不主张刑法的。阳气出现散布在上来主导一年的收成,阴气进入地下伏藏,时时出来辅

佐阳气。阳气没有阴气的帮助,也不能单独形成一年的收成。帝王秉承上天的意志来行动,所以要致力

于仁德教化而减少刑罚。刑罚不能用来治理国家,就像阴气不能用来形成一年的收成一样。现在废弃先

王的仁德教化,只用执掌法令的官吏来治理百姓,要想用德行来使四海的人都受到感化,是很难成功的。

所以古代的帝王没有不以政教风化为大事的,在国都建立太学来推行教化,在城邑设立学校来进行教化。

政教风化已经明确,习惯和风俗已经形成,天下就会没有一个人在监狱了。到周代末年,大行无道之事,

以致失掉了天下。秦朝跟在周朝的后面,所行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古代到现在,不曾有用乱来增添乱,

极端破坏天下像秦朝那样的。习惯风俗轻薄可恶,人民毫无畏惧之心.现在汉朝跟在秦朝的后面,即使

想治理这种情况,却没有办法。法律一颁布就有狡诈的人出现,法令一下达就有欺骗发生,一年的官司

要用万千计算,就像用热水来止息沸腾的开水,只会使水更沸腾而没有帮助。比如琴瑟不协调,严重一

点的就一定要拆散后调整琴弦才能弹奏。处理政事而得不到实行,情况很严重的就要重新改变,才可以

治理。因此汉得到天下以来,常想治理得很好,但到现在仍不能使凶暴的人转化为善,使他们可因此免

除死刑,这是由于在应当变更教化的时候没有加以变更。”

15.C

【解析】柳下泊船本是美好的愿望,可是昔日的繁华早已成为过眼云烟,词人在美好的愿望与现实之间

找不到平衡的立足点,为了生活,他不得不尽早结束与故友的重逢,继续踏上他的漂泊的旅程。

16.

□愁之多:一旧一新形成鲜明的对比,旧愁新恨,纷至沓来。(2分)有故人离散之苦;年华易逝之忧;

怀才不遇之悲;忧国伤时之恸。(写出一点给1分,写满2点给满分;)

□愁之重:愁到了“浑是”的程度,极言分量之重。(2分)之忧:□怀才不遇之悲:口忧国伤时之恸。(写

出一点给2分,写满2点给满分)

10

17.

(1)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4)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18.C

【解析】登台亮相:走上讲台或舞台公开露脸,中性词;粉墨登场:化装上台演戏,今多借指登上政治

舞台(含讥讽意),贬义词。非同一般:不一般,不同寻常;非同小可:形容事情重要或情况严重,不

能轻视。铺天盖地:形容声势大,来势猛,到处都是;遮天蔽日:遮蔽天空和太阳,形容事物体积庞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