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区解放村李家沱组团S17等地块排水路网设计排水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巴南区解放村李家沱组团S17等地块排水路网设计排水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巴南区解放村李家沱组团S17等地块排水路网设计排水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巴南区解放村李家沱组团S17等地块排水路网设计排水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巴南区解放村李家沱组团S17等地块排水路网设计排水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排水施工图设计说明PAGE51、设计依据及规范1.1设计依据(1)与业主签订的相关合同(2)《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2014年深化成果)(3)《巴南区李家沱组团S标准分区S26/03等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4)业主提供的现状1:500地形图及管线测量图(5)《巴南区解放村李家沱组团S17等地块周边路网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报告》2019.7(6)《巴南区解放村李家沱组团S17等地块周边路网洪水影响评价报告》2019.7(7)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巴南区解放村李家沱组团S17等地块周边路网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巴南发改发[2019]545号(8)巴南区综合管线专项规划设计图纸(9)恒大新城小学设计图纸(10)保利大国璟建筑给排水设计图纸(11)其他国家现行有关规范和标准。(12)工程规划许可及其附图(13)《关于巴南区解放村李家沱组团S17等地块周边路网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渝建初设[2019]45号。1.2主要规范及规程(1)《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年版)(3)《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18)(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8(5)《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6)《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7)《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143-2010)(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9)《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10)《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11)《埋地塑料排水管道施工》06MS201-2(12)《山地城市室外排水管渠设计标准》重庆市地标(2018.7.1正式执行)(13)《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14)《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15)《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3初设专家意见及执行情况初设阶段须修改完善的意见:1、《室外给水设计规范》(CB50013-2006)及《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不是现行规范。回复:同意审查,在设计说明中更新规范为最新版本。2、规范依据里提到海绵城市设计,但未见海绵设计的具体内容。回复:经前期与业主沟通,该工程不进行海绵相关设计,删除“规范依据中海绵相关内容”。3、应有方案对比推荐方案的介绍,比如设计中采用了雨水涵洞,应有方案比选。回复:本项目在方案设计阶段及行洪论证阶段已对该部分做了方案对比,且考虑到远期地块使用性,最终确定采用雨水涵洞。4、根据说明中介绍的雨污水管段服务面积,确定的雨水管径普遍偏大,水力计算表中可以看出部分管道的管径选择确实不合理。而且部分管道选择的管径与水力计算表中的管径不一致。回复:同意专家意见,对片区内雨污水管径进行仔细核实,并对其排水管径进行优化设计,修改设计说明中水力计算表的管径与设计管径保持一致。5、临时雨水管选用暴雨强度公式有误。回复:该处为笔误,修改设计说明中该部分相关内容。6、应补充排入河流的雨大干管终湍出水口的标高与河流防洪标准的对比说明。回复:同意审查意见,在设计说明中补充雨水排河口的标高与箭滩河百年一遇洪水位标高关系。7、 给水管径是如何确定的,应补充水力计算。回复:本工程初设设计阶段仅对给水消火栓进行布置,给水管径根据巴南区给水专项规划资料确定,在设计补充说明补充说明“给水管径确定”的相关内容。8、 涂塑钢管不适合用于理地给水管、而且涂塑钢管接口方式没有热熔连接。回复:同意审查意见,给水管材采用钢丝网骨架塑料(PE)复合管,管道采用电热熔连接方式。初设阶段建议修改完善的意见:1、 说明中只介绍了消防、排水及电力管线的综合设计,其他权属管理部门的管线由谁综合,应由业主单位明确。施工图设计阶段须修改完善的意见:1、 雨水汇水面积划分应细化,根据各条道路的管段进行汇水分区划分。回复:同意审查意见,施工图阶段对雨水汇水面积细化分区。2、排水现状管线及规划管线2.1现状排水管线本项目设计道路分为四横六纵一共十条道路,包括位于西侧的Z1、Z3、Z4、Z5、H2路,位于东侧的H1、H3、H4、Z6路以及位于北侧的Z2路。其中Z1、Z3、Z4、Z6路与片区南部现状崇仁路相交,H1、H2、H3、H4与片区中部现状教育大道相交,Z4路与片区中部现状箭河路相交,Z1、Z2路与片区北部现状横一路相交。根据现状管网探测资料,工程范围内涉及的现状排水管网描述如下:在龙洲湾下穿隧道至箭滩河大桥段道路段道路北侧有一根d800~d1500雨水管道和一根d400污水管道,道路南侧有一根d1500雨水管道和一根d400污水管道。在教育大道西侧有一根d300~d1200雨水管道和一根d400污水管道,道路东侧有一根d400~d1000雨水管道和一根d400污水管道。在崇仁路道路北侧有一根d400~d1200雨水管道和一根d400污水管道,在道路南侧有一根d400雨水管道和一根d400污水管道。片区内与Z2路交叉现状道路北侧有一根d400污水管道,南侧有一根d1500~d2000雨水管道。片区内与Z2路顺接现状道路的道路西侧有一根d1500雨水管道,道路东侧有一根d400污水管道。在箭滩河沿线东侧有一根现状d400污水管道,远期在箭滩河沿线规划一根d600~d800污水管道,该污水最终流入金竹污水处理厂内。2.2规划排水管线根据巴南区排水专项规划,片区内道路均为次干道和支路,片区内雨水采用单侧布置,雨水最终排入现状箭滩河内。污水采用单侧布置,污水近期临时排入箭滩河沿线现状d400污水管道内,远期排入下游规划d600污水干管内,最终排入金竹污水处理厂内。3、设计范围及原则结合设计道路修建,新建雨、污水管道,确保工程范围内的雨、污水分流。新建雨水管道,主要收集道路两侧地块雨水及路面雨水,雨水管道的布置充分考虑片区地形特点,保持原有雨水系统排水畅通。新建污水管道,主要用于收集周边地块污水。雨、污水系统的设计与片区管网规划方案相一致。设计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不得使用淘汰产品及与国家产业政策不符的材料和产品。4、工程设计4.1技术标准及参数4.1.1技术标准和设计参数分类分项技术标准排水体制雨、污水分流制,雨、污水管网分别自成体系。基本设计参数雨水管道按满流设计污水按非满流设计管径400mm最大设计充满度0.65;管径500-900mm最大设计充满度0.70;管径≥1000mm最大设计充满度0.75。排水管道采用管顶平接粗糙系数n塑料排水管道取0.010雨水系统暴雨强度q采用重庆市巴南区暴雨强度公式(L/s.hm2)设计暴雨重现期P周边地块取5年,一般路面取5年,雨水涵洞取200年计算,按照200年复核综合径流系数ψ0.7地面集水时间t1根据汇水面积和地形计算取得汇水面积F(ha)分地块计算污水系统人均综合污水量根据巴南区排水专项规划,人均综合污水量为420L/cap.d,结合规划人口密度(2.0万人/km2),单位面积污水流量q按84m3/d.hm2设计。设计污水流量QmaxQmax=Qave×Ks×Kz污水总变化系数Kz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中规定内插选取Ks雨水及地下水渗入量系数本次取值为1.14.2雨水平面布置4.2.1雨水平面设计片区内雨水沿设计道路敷设,敷设在人行道下,雨水管道主要用于收集道路路面雨水及周边地块雨水,最终排入箭滩河或下游现状雨水管道内,具体布置如下:H1路沿K0+030~K0+190段道路北侧布置一根d400~d500的雨水管道,距离路缘石1.2m。该管道主要收集道路路面雨水及地块雨水,汇水面积为1.8hm2。在K0+030处排入教育大道现状d800雨水管道内。H2路沿设计道路K0+520~K0+410段道路北侧新建一根d1800雨水管道,位于人行道下,距路缘石1.2m,该管道主要收集道路路面雨水及地块雨水,同时转输H3路及现状道路雨水,本段汇水面积为4.9hm2,在K0+410处排入下游设计d1800雨水管道内;沿设计道路K0+400~K0+130段道路北侧新建一根d400~d600雨水管道,位于人行道下,距路缘石1.2m,该管道主要收集道路路面雨水及地块雨水,本段汇水面积为2.1hm2,在K0+130处排入下游设计d1000雨水管道内;沿设计道路K0+110~K0+20段道路北侧新建一根d600雨水管道,位于人行道下,距路缘石1.2m,该管道主要收集道路路面雨水及地块雨水,本段汇水面积为0.8hm2,在K0+20处排入下游规划d600雨水管道内;H3路沿K0+040~K0+210段道路北侧布置一根d600的雨水管道,距离路缘石1.2m。该管道主要收集道路路面雨水及地块雨水,同时转输规划道路雨水,汇水面积为4.3hm2。在K0+040处排入教育大道现状d1200雨水管道内。H4路沿K0+010~K0+200段道路北侧布置一根d800的雨水管道,距离路缘石1.2m。该管道主要收集道路路面雨水及地块雨水,同时转输Z6路雨水,本段汇水面积为2.2hm2,转输汇水面积为3.3hm2。在K0+010处排入教育大道现状d800雨水管道内。Z1路沿K0+000~K0+270段道路西侧布置一根d400~d800的雨水管道,位于人行道下,距离路缘石1.2m。该管道主要收集道路路面雨水及东侧地块雨水,汇水面积为2.4hm2。在K0+000处排入崇仁路现状d1200雨水管道内。沿K0+280~K0+710段道路布置一根d400~d1000的雨水管道,其中K0+280~K0+550段位于道路西侧,K0+550~K0+710段位于道路东侧,距离路缘石1.1~1.2m。该管道主要收集道路路面雨水及东侧地块雨水,同时转输H2路设计雨水,本段汇水面积为2.9hm2,转输汇水面积为0.7hm2。在K0+280处排入本次设计2.5x3.0m雨水涵洞内。沿K0+820~K1+200段道路东侧布置一根d400~d1600的雨水管道,位于人行道下,距离路缘石1.2m。该管道主要收集道路路面雨水及东侧地块雨水,同时转输Z5路、箭河路雨水,本段汇水面积为2.4hm2,在K0+960处排入现状冲沟内,最终排入箭滩河。沿K0+840~K1+200段道路西侧布置一根d400的雨水管道,位于人行道下,距离路缘石1.2m。该管道主要收集道路路面雨水,汇水面积为0.6hm2。在K0+960处排入设计d1600雨水管道内。Z2路沿K0+000~K0+237.765段道路西侧布置一根d1000的雨水管道,位于人行道下,距离路缘石1.2m。该管道主要收集道路路面雨水及地块雨水,同时转输规划道路雨水,汇水面积为7.1hm2。在K0+000处排入横一路现状d1500雨水管道内。Z3路沿K0+025~K0+250段道路西侧布置一根d400~d600的雨水管道,位于人行道下,距离路缘石1.2m。该管道主要收集道路路面雨水,汇水面积为2.3hm2。在K0+250处排入Z5路设计B×H=2.5m×3.0m雨水涵洞内。沿K0+720~K0+250段道路西侧布置一根d600~d1200的雨水管道,距离路缘石1.2m,该管道主要收集道路路面雨水,同时转输H2、Z4、Z5路设计雨水,本段汇水面积为3.4hm2,转输汇水面积为5.4hm2,在K0+250处排入本次设计B×H=2.5m×3.0m雨水涵洞内。Z4路沿K0+000~K0+265段道路西侧布置一根d1400的雨水管道,位于人行道下,距离路缘石1.2m。该管道主要收集道路路面雨水及东侧地块雨水,同时转输现状道路雨水,汇水面积为2.6hm2,转输汇水面积为13.0hm2,在K0+265处排入本次设计B×H=2.5m×3.0m雨水涵洞内。沿K0+450~K0+265段道路西侧布置一根d400~d1000的雨水管道,距离路缘石1.2m。该管道主要收集道路路面雨水及东侧地块雨水,本段汇水面积为1.4hm2,在K0+265处排入本次设计B×H=2.5m×3.0m雨水涵洞内。沿K0+475~K0+650段道路西侧布置一根d400~d600的雨水管道,距离路缘石1.2m。该管道主要收集道路路面雨水及东侧地块雨水,本段汇水面积为1.1hm2,在K0+650处排入Z3路设计d600雨水管道内。沿K0+660~K0+780段道路西侧布置一根d400的雨水管道,距离路缘石1.2m。该管道主要收集道路路面雨水,本段汇水面积为0.8hm2,在K0+780处排入Z5路设计d1000雨水管道内。沿K0+875~K0+780段道路西侧布置一根d400的雨水管道,距离路缘石1.2m。该管道主要收集道路路面雨水,本段汇水面积为0.7hm2,在K0+780处排入Z5路设计d1000雨水管道内。Z5路沿K0+170~K0+030段道路北侧布置一根d600的雨水管道,位于人行道下,距离路缘石1.2m。该管道主要收集道路路面雨水,汇水面积为1.1hm2。在K0+030处排入Z1路设计d600雨水管道内。沿K0+330~K0+190段道路北侧布置一根d400~d600的雨水管道,位于人行道下,距离路缘石1.2m。该管道主要收集道路路面雨水,汇水面积为0.9hm2。在K0+190处排入Z3路设计d1200雨水管道内。沿K0+660~K0+340段道路布置一根d1800的雨水管道,其中K0+600~K0+480段位于道路西侧,K0+480~K0+340段位于道路北侧,距离路缘石1.2m。该管道主要收集道路路面雨水及东侧地块雨水,同时转输H2路设计雨水,本段汇水面积为2.8hm2,转输汇水面积为4.9hm2。在K0+340处排入本次设计B×H=2.5m×3.0m雨水涵洞内。沿K0+700~K1+270段道路布置一根d400~d1000的雨水管道,其中K0+700~K1+000段位于道路西侧,K1+000~K1+270段位于道路南侧,距离路缘石1.2m。该管道主要收集道路路面雨水及东侧地块雨水,同时转输Z4路设计雨水,本段汇水面积为5.2hm2,转输汇水面积为1.4hm2。在K1+270处排入Z1路设计d1000雨水管道内。Z6路沿K0+020~K0+410段道路西侧布置一根d400~d600的雨水管道,位于人行道下,距离路缘石1.2m。该管道主要收集道路路面雨水及地块雨水,汇水面积为3.3hm2。在K0+150处排入H4路设计d800雨水管道内。工程沿线预留雨水支管,供周边地块雨水的接入。4.2.2桥梁段雨水本工程范围内在Z1路有K0+565~K0+815为桥梁段,桥梁段路面雨水设计考虑在两侧桥台段下分别布置落水管小方井,桥梁路面统一收集后排入落水管小方井,最终排入下游设计市政雨水管道内,落水管道小方井位置,施工时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4.2.3临时排水由于道路的修建,工程范围内的部分路段为高填方路段,同时因地块开发与道路施工进度不一致,导致周围地块场地积水。根据区域排水的需要,在道路沿线需设置临时雨水管,将低洼地段的雨水收集排放,避免低洼地块积水,临时雨水管道位置可根据施工现场情况进行调整。具体临时管道布置如下:在Z1路K0+370处新建一根d1000临时雨水管道,在Z5路K0+120处及K0+300处分别新建一根d600临时雨水管道;在Z4路K0+300处新建一根d600临时雨水管道,在H2路K0+190处新建一根d600临时雨水管道;在Z3路K0+415处新建一根d800临时雨水管道。临时雨水管道位置施工时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4.2.4雨水排出口工程范围内雨水排出口有七处:①Z1路K0+000~K0+270段收集的雨水在K0+000处排入崇仁路现状d1200雨水管道内;②Z1路K0+280~K0+710段、Z5路K0+000~K0+650段、Z3路、Z4路K0+000~K0+650段、H2路收集的雨水通过本次设计BxH=2.5x3.0m雨水涵洞在Z1路K0+290处往下游排入箭滩河;③Z1路K0+820~K1+200段、Z5路K0+700~K1+280段,Z4路K0+650~K0+880段收集的雨水在Z1路K0+960处排入现状冲沟内,最终排入箭滩河;④Z2路收集的雨水在K0+000处排入横一路现状d1500雨水管道内;⑤H1路收集的雨水在K0+030处排入教育大道现状d800雨水管道内;⑥H3路收集的雨水在K0+040处排入教育大道现状d1200雨水管道内;⑦H4路及Z6路收集的雨水在H4路K0+010处排入教育大道现状d800雨水管道内。4.3污水系统设计4.3.1污水管道平面布置片区内污水沿设计道路敷设,敷设在人行道下,污水管道主要用于收集周边地块的污水,最终排入沿箭滩河截污干管或下游现状污水管道内,具体布置如下:H1路沿K0+030~K0+180段道路南侧布置一根d400的污水管道,位于人行道下,距离路缘石1.0m。该管道主要收集地块污水,服务面积为1.8hm2。在K0+030处排入教育大道现状d400污水管道内。H2路沿K0+530~K0+020段道路南侧布置一根d400的污水管道,位于人行道下,距离路缘石1.0m。该管道主要收集地块污水、转输现状及规划道路污水,服务面积为3.8hm2。在K0+020处排入Z1路设计d400污水管道内。H3路沿K0+030~K0+200段道路南侧布置一根d400的污水管道,位于人行道下,距离路缘石1.0m。该管道主要收集地块污水、转输规划道路污水,服务面积为4.2hm2。在K0+030处排入教育大道现状d400污水管道内。H4路沿K0+040~K0+200段道路南侧布置一根d400的污水管道,位于人行道下,距离路缘石1.0m。该管道主要收集地块污水、转输Z6路污水,服务面积为3.3hm2。在K0+030处排入教育大道现状d400污水管道内。Z1路沿K0+020~K0+250段道路东侧布置一根d400的污水管道,位于人行道下,距离路缘石1.5m。该管道主要收集地块污水,服务面积为2.4hm2。在K0+020处排入崇仁路现状d400污水管道内。沿K0+280~K0+700段道路东侧布置一根d400~d600的污水管道,位于人行道下,距离路缘石1.5~2.4m。该管道主要收集地块污水、转输H2路污水,服务面积为3.7hm2。在K0+280处临时排入下游现状d400沿河截污干管内。沿K0+830~K1+200段道路东侧布置一根d400的污水管道,位于人行道下,距离路缘石2.5m。该管道主要收集地块污水、转输Z5路污水,服务面积为9.1hm2。在K0+980处排入现状d400沿河截污干管内。Z2路沿K0+000~K0+237.765段道路东侧布置一根d400的污水管道,位于人行道下,距离路缘石1.0m。该管道主要收集地块污水、转输规划道路污水,服务面积为7.1hm2。在K0+000处排入横一路现状d400污水管道内。Z3路沿K0+040~K0+240段道路东侧布置一根d400的污水管道,位于人行道下,距离路缘石1.0m。该管道主要收集地块污水,服务面积为2.5hm2。在K0+240处排入Z5路设计d500污水管道内。沿K0+420~K0+240段道路东侧布置一根d400的污水管道,位于人行道下,距离路缘石1.0m。该管道主要收集地块污水,服务面积为1.7hm2。在K0+240处排入Z5路设计d500污水管道内。沿K0+580~K0+470段道路东侧布置一根d400的污水管道,位于人行道下,距离路缘石1.0m。该管道主要收集地块污水,服务面积为0.7hm2。在K0+470处排入H2路设计d400污水管道内。Z4路沿K0+000~K0+260段道路布置一根d400的污水管道,其中K0+000~K0+160段位于道路西侧车行道下距离路缘石1.0m,K0+160~K0+260段位于道路东侧人行道下,距离路缘石1.0m,该管道主要收集地块污水,同时转输现状道路污水,服务面积为8.5hm2。在K0+260处排入Z5路设计d500污水管道内。沿K0+420~K0+260段道路东侧布置一根d400的污水管道,位于人行道下,距离路缘石1.0m。该管道主要收集地块污水,服务面积为0.8hm2。在K0+260处排入Z5路设计d500污水管道内。沿K0+500~K0+850段道路东侧布置一根d400的污水管道,位于人行道下,距离路缘石1.0m。该管道主要收集地块污水,服务面积为2.9hm2。在K0+790处排入Z5路设计d400污水管道内。Z5路沿K0+640~K0+020段道路布置一根d400的污水管道,其中K0+640~K0+460段位于道路东侧车行道下距离路缘石1.0m,K0+460~K0+020段位于道路南侧人行道下,距离路缘石1.0m,该管道主要收集地块污水,同时转输现状及规划道路污水,服务面积为22.5hm2。在K0+020处排入Z1路设计d600污水管道内。沿K0+710~K1+260段道路布置一根d400的污水管道,其中K0+710~K0+980段位于道路东侧车行道下距离路缘石1.0m,K0+980~K1+260段位于道路南侧人行道下,距离路缘石1.0m,该管道主要收集地块污水,同时转输现状及规划道路污水,服务面积为8.2hm2,在K1+260处排入Z1路设计d400污水管道内。沿Z5路设计起点~K0+350段道路北侧新建一条断面尺寸为BxH=2.5mx3.0m雨水涵洞,该雨水涵洞主要用于收集片区内雨水,汇水面积68.3hm2,最终排入下游箭滩河内。Z6路沿K0+050~K0+410段道路东侧布置一根d400的污水管道,位于人行道下,距离路缘石1.0m。该管道主要收集地块污水,服务面积为3.3hm2。在K0+150处排入H4路设计d400污水管道内。工程沿线预留污水支管,供周边地块污水的接入。4.3.2污水排出口:工程范围内的污水排出口有七处:①Z1路K0+000~K0+270段收集的污水在K0+000处排入崇仁路现状d400污水管道内;②Z1路K0+280~K0+710段、Z5路K0+000~K0+650段、Z3路、Z4路K0+000~K0+420段、H2路收集的污水在Z1路K0+280处临时排入下游现状d400沿河截污干管内;③Z1路K0+820~K1+200段、Z5路K0+700~K1+280段,Z4路K0+500~K0+850段收集的污水在Z1路K0+960处排入现状d400沿河截污干管内;④Z2路收集的污水在K0+000处排入横一路现状d400污水管道内;⑤H1路收集的污水在K0+030处排入教育大道现状d400污水管道内;⑥H3路收集的污水在K0+040处排入教育大道现状d400污水管道内;⑦H4路及Z6路收集的污水在H4路K0+010处排入教育大道现状d400污水管道内。4.4水力计算根据排水水力计算公式:式中,V——流速(m/s);R——水力半径(m);I——水力坡降;n——管道内壁粗糙系数,暂按塑料管考虑,取0.01。控制管段水力计算如下表所示。非控制管段实际过流能力均大于控制管段。表4.4.1H1路设计管道水力计算表管段编号服务面积(hm2)设计流量(l/s)管径(mm)坡度过流能力(l/s)流速(m/s)充满度YH1-5~YH1-61.8577d5000.06512516.3满流WH1-5~WH1-61.810d4000.0653455.50.5表4.4.2H2路设计管道水力计算表管段编号服务面积(hm2)设计流量(l/s)管径(mm)坡度过流能力(l/s)流速(m/s)充满度YH2-23~YH2-240.9263d6000.0517856.3满流WH2-17~WH2-1820.3103d4000.063322.30.5表4.4.3H3路设计管道水力计算表管段编号服务面积(hm2)设计流量(l/s)管径(mm)坡度过流能力(l/s)流速(m/s)充满度YH3-7~YH3-84.31379d6000.0619556.9满流WH3-5~WH3-64.323d4000.073585.70.5表4.4.4H4路设计管道水力计算表管段编号服务面积(hm2)设计流量(l/s)管径(mm)坡度过流能力(l/s)流速(m/s)充满度YH4-7~YH4-85.51638d8000.0117193.4满流WH4-6~WH4-75.529d4000.053024.80.5表4.4.5Z1路设计管道水力计算表管段编号服务面积(hm2)设计流量(l/s)管径(mm)坡度过流能力(l/s)流速(m/s)充满度YZ1-2~YZ1-12.4769d8000.00512152.4满流YZ1-14~YZ1-133.71186d8000.01823064.6满流YZ1-50~YZ1-50-132.010263d16000.015133686.6满流WZ1-2~WZ1-12.413d4000.003741.20.5WZ1-11~WZ1-1060.0190d6000.0052821.50.5WZ1-34-1~WZ1-34-211.561d4000.0151662.60.5表4.4.6Z2路设计管道水力计算表管段编号服务面积(hm2)设计流量(l/s)管径(mm)坡度过流能力(l/s)流速(m/s)充满度YZ2-8~YZ2-97.12114d10000.00522032.8满流WZ2-8~WZ2-97.138d4000.0151652.60.5表4.4.7Z3路设计管道水力计算表管段编号服务面积(hm2)设计流量(l/s)管径(mm)坡度过流能力(l/s)流速(m/s)充满度YZ3-18~YZ3-199.02634d12000.0387797.8满流YZ3-22~YZ3-230.7181d4000.0051911.5满流WZ3-20~WZ3-212.312d4000.003741.20.5表4.4.8Z4路设计管道水力计算表管段编号服务面积(hm2)设计流量(l/s)管径(mm)坡度过流能力(l/s)流速(m/s)充满度YZ4-7~YZ4-80.6175d4000.0051911.5满流YZ4-13~YZ4-141.1322d6000.0055642.0满流YZ4-19~YZ4-201.5439d6000.0619556.9满流YZ4-30~YZ4-3111.53365d14000.00554063.5满流WZ4-11~WZ4-122.211d4000.005381.60.3WZ4-27~WZ5-2810.654d4000.003741.20.5表4.4.9Z5路设计管道水力计算表管段编号服务面积(hm2)设计流量(l/s)管径(mm)坡度过流能力(l/s)流速(m/s)充满度YZ5-50~YZ5-516.92020d8000.0224314.8满流YZ4-20-2~YZ5-7920.66028d18000.005105664.2满流YZ5-76~YZ5-771.2351d6000.0055642.0满流WZ5-46~WZ5-4722.3113d5000.0051731.80.5WZ5-22~WZ5-237.739d4000.07984.00.25表4.4.10Z6路设计管道水力计算表管段编号服务面积(hm2)设计流量(l/s)管径(mm)坡度过流能力(l/s)流速(m/s)充满度YH4-1~YH4-23.3983d8000.0415965.6满流WZ6-4~WH4-13.317d4000.005961.50.5根据重庆属特大城市,根据《室外排水规范》,特大城市内涝重现期为50~100年,本次设计取100年,经计算,100年内涝暴雨重现期时,YZ4-24~YZ4-25段雨水管道出口流量为3086m3/s,管道过流能力为5406m3/s,经计算,车道面积为2856m2,因此100年重现期内涝时积水深度为1.1cm,满足规范中道路中一条车道积水深度不超过15cm的要求。因此道路低洼段管道能够满足内涝要求。4.5地通道及隧道消防设计(1)设计范围地通道及隧道排水及消防的设计范围为:隧道道内的消防系统以及隧道内消防废水、结构渗漏水和敞开段路面径流雨水的排出。地通道及隧道内排水消防施设的设计内容包括消火栓系统、灭火器装置。(2)设计内容本工程设计道路Z4路在道路桩号K0+010~K0+050段下穿现状崇仁路,下穿隧道长度为40米,且设计道路Z4路为城市支路,双向两车道,该段设计道路仅限人行或者非机动车通行,禁止危险化学品等机动车通行,因此,本次设计Z4路下穿现状崇仁路隧道为四类隧道。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第12.2.1条规定,四类隧道可不设置消防给水系统,本次设计仅考虑灭火器系统设计,采用MF/ABC4型灭火器,消火栓箱沿车辆行进方向右侧两端各布置设置一组,每组消火栓箱中分别设置两座灭火器,消火栓箱具体详见大样图,具体平面布置如下:沿Z4路桩号K0+020和K0+050处两端各布置一组,施工时可以根据现场情况适当调整布置位置。4.6纵断面设计根据《山地城市室外排水管渠设计标准》,明确塑料管道最大设计流速及地下水入渗系数,建议污水塑料管道最大设计流速按照6m/s,雨水塑料管道最大设计流速按照8m/s考虑;常规情况及地下水位不高时地下水入渗系数取1.05,当勘察地下水位高于污水管基础以上取1.1。本项目地下水入渗系数取1.1。在综合管网设计中已充分考虑了各类综合管线的竖向交叉。4.7管材、基础和接口(1)管道断面形式工程范围内雨、污水管道均采用圆形断面。(2)管材排水管材采用钢带增强聚乙烯(PE)螺旋波纹管,材质采用PE,管径≤d1000,环刚度应不小于8KN/m2;d1000≥管径>d1600,环刚度应不小于10KN/m2;管径≥d1800环刚度应不小于12.5KN/m2。管材应符合GB/T19472.2-2017《埋地用聚乙烯(PE)结构壁管道系统第2部分:聚乙烯缠绕结构壁管材》相关规定。其物理力学性能如下表表4.6.2钢带增强聚乙烯螺旋波纹管物理力学性能项目指标剥离强度(20°C±5°C)/N/cm≥70缝的拉伸强度/N≥1460环刚度/(kN/m²)SN8≥8SN12.5≥12.5SN16≥16环柔度无破裂,两壁无脱开烘箱实验无分层,无开裂蠕变化率≤2冲击性能(TIR)/%≤10%排水管质量应符合《埋地用聚乙烯(PE)结构壁管道系统第1部分:聚乙烯双壁波纹管材》(GB_T19472.1-2004)相关规定。塑料管质量应符合《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143-2010)的相关规定。d300雨水口连接管采用钢带增强聚乙烯(PE)螺旋波纹管;临时雨水管道采用II级钢筋混凝土管。位于陡坡段的管道,采用球墨铸铁管道,分别为公称直径为DN400、DN500、DN800的K9级球墨铸铁管,壁厚分别为8.1mm、9.0mm、11.7mm。本次设计临时排水管均采用II国标级钢筋混凝土管。(3)管道接口管径≤d800的钢带增强聚乙烯(PE)螺旋波纹管采用承插胶圈连接方式,管径≥d1000钢带增强聚乙烯(PE)螺旋波纹管电熔承插式连接方式,详细作法参照厂家使用说明。钢筋混凝土管接口采用承插式连接。做法详04MS516P25。球墨铸铁管采用T型滑入式胶圈接口。排水管与检查井连接时,应在井壁预埋短管,做法详04S520/59、60第二种连接方式;并且检查井基础与管道基础之间应设置过渡区段,过渡区长度不应小于1倍管径,且不宜小于1.0m。(3)管道基础管道基础做法详本工程管道沟槽开挖断面大样图。雨、污水管道地基处理应满足排水管道对压实度和承载力的要求,且应同时满足道路工程的要求,并压实度不小于90%,尽量减小不均匀沉降。填方路段应按道路压实度要求回填至管顶以上1.5m后,再开挖管槽施工管道;且管道基槽应超挖0.5m,再回填0.5m厚的砂卵石或级配碎石加固,并敷设0.2m厚的C30钢筋混凝土底板进行基础加固,最后施工管道基础;管道施工回填压实后,再分层回填压实至设计路面高程。当开挖沟槽基础为岩石时,槽底应超挖0.2m,采用粒径<40mm碎石加砂(6:4)回填至设计高程后,再施工管道基础临时雨水管道采用180°混凝土基础,具体详见临时雨水管道沟槽开挖断面图。雨水口连接管采用混凝土满包,具体详见雨水口连接管开挖回填图。(4)地基处理管道及构筑物地基承载力不小于0.2Mpa。沟槽在填方地段或沟槽超挖的,管道基础以下必须分层夯实回填,密实度不小于95%。对于地质条件较差地段,如淤泥、杂填土等,必须进行换填。具体采用材料及换填深由不同的地质情况确定。(5)沟槽回填管道及构筑物沟槽回填必须在混凝土及砂浆达到80%以上设计强度后方可进行。回填要求分层压实、对称均匀回填,密实度不小于95%。回填材料详大样图;在道路范围内,压实度应达到道路路基密实度要求,同时必须符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相关规定。管区(沟槽底至管顶以上1.0m范围内)禁止采用推土机等大型机械进行回填。管顶严禁使用重锤夯实。车行道检查井井周1m宽范围内路面结构层以下1.0m的回填材料,采用5.5%水泥稳定碎石现浇。雨水口砌体外的回填,采用合理的级配砂石料回填充实。排水管与检查井连接时,应在井壁预埋短管,做法详04S520/59。柔性接口设置条件详04S516总说明,做法详04S516/23、24。柔性接口处的混凝土基础应采用变形缝分离。4.8附属构筑物(1)普通检查井本工程井深小于等于2.0米采用浅型检查井;井深大于2.0米且小于等于6.0米时采用普通检查井;井深大于6.0米时采用深型检查井,检查井做法具体详见本工程大样图。流槽采用C30混凝土现浇,污水检查井为满流槽。检查井采用防响、防滑、防位移、防盗、防坠“五防”成品球墨铸铁井盖、盖座及球墨铸铁踏步(06MS201-6/14),井盖上需标注“污水”。检查井井盖上需标注“污水”,井内采用球墨铸铁踏步(06MS201-6/14)。根据《检查井盖》(GB/T23858-2009),车行道下采用重型球墨铸铁井盖及井座,承载等级为D400类;人行道下采用“普型”球墨铸铁井盖及井座,承载等级为C250类。球墨铸铁井盖应采用防沉降可调节式井盖,符合GB/T1348的要求。检查井内应设置防坠网等防坠措施。(2)跌水井排水管跌水高度大于1.0m时采用跌水井。(3)通气孔本工程污水检查井采用自带安装孔的井盖,此安装孔作为污水管道系统的通气孔。(4)雨水口采用混凝土砌块雨水口。采用重型球墨铸铁雨水箅,规格和质量要求参照相关要求执行。双箅雨水口泄水能力要求不应低于25L/s,四箅雨水口的泄水能力要求不应低于40L/s。若无特别注明,雨水口连接管为d300,以不小于0.01的坡度坡向雨水检查井。对于d300雨水口连接管,待道路水稳基层碾压后,在雨水口连接管位置反挖沟槽,待管道安装后用C25混凝土密实满包回填。在道路凹曲线段布置雨水口时必须设在最低处,施工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5)沉砂井在雨水边沟接入市政雨水管道出布置一座沉砂井,具体详见本册大样图。(6)小方井用于传输桥梁垂直下落的雨水,具体详见本册大样图。5、现状管线保护工程范围内,部分设计道路起点(或终点)与现状道路相接顺,在与现状道路相交处,需对交叉口段现状路面标高局部调整。经核实,现状路面标高调整后,位于交叉口段现状管线部分管道埋深较浅,设计考虑采用钢筋混凝土盖板进行保护,具体详见本工程管线保护大样图。6、低影响开发(LID)设计6.1设计目标根据《重庆市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导则(试行)》本次设计道属于新建道路,LID控制指标如下:(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0%。(2)雨水径流污染物削减率(以悬浮物TSS计)≥50%。6.2设计原则(1)满足海绵城市建设道路设计目标。(2)道路LID设施的选择应与规划用地性质相协调,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充分结合道路红线内外绿化带进行设计。(3)道路LID设施的选择应充分考虑设计道路及周边的土壤、地质特征。(4)车行道透水路面负责收集车行道路面上的降雨,人行道透水砖铺装负责收集透水砖铺装面积上的降雨,地块内部的雨水通过地块内部的LID设施进行综合利用,且地块内部外排雨水通过雨水管直接汇入市政雨水系统;(5)位于泄流通道上的道路应满足洪涝水的顺坡排放至下游泄流通道,且道路不应存在低洼地点,若因地势受限应保证低洼处设计雨水塘等雨水调蓄设施。6.3设计方案6.3.1功能设施比选道路工程LID系统包括雨水花园、渗水路面(人行道)、生态树池、雨水管网、污水管网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往往具有补充地下水、集蓄利用、削减峰值流量及净化雨水等多个功能。道路LID设施的主要功能依次是削减初期雨水径流污染、降低雨水径流峰值、减少径流产量。道路LID设施的主要功能依次是削减初期雨水径流污染、降低雨水径流峰值、减少径流产量,本次设计道路人行道宽度为3.25-5.0m,L11主线道路纵坡0.006~0.06。该片区成熟后人流量较大,交叉口较多,人行道较窄,设置生态滞留沟对周边地块居民出行影响较大,且局部人行道宽度不满足重庆地标要求,道路海绵城市建设条件较差,因此建议该部分雨水由周边地块进行指标分解,以达到海绵城市的片区控制效果。7、雨水涵洞设计概况7.1工程地质条件7.1.1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拟建巴南区解放村李家沱组团S17等地块周边路网工程位于重庆市主城区南部,巴南区东部,云篆山和铜锣山间地势较为平坦的区域,西邻箭滩河畔,南部与江南职教城相邻,其北部靠近在建轨道3号线和鱼湖路,总体上本工程道路交通便利。7.1.2气象水文根据重庆市气象局资料,项目地处北半球亚热带内陆的四川盆地东部,地处川东平行岭谷中,属东南亚季风环流控制范围,具备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特性,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使其具有较明显的气候垂直带谱结构。区内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少,空气湿润,春早夏长、冬暖多雾、秋雨连绵的特点,年无霜期349天左右。(1)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7.6℃,极端最高气温41.7℃,月平均最高气温是8月,为28.1℃。极端最低气温-1.8℃,年总积温5390℃,最热为每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最冷为每年12月下旬至次年1月中旬。(2)降水量拟建场地内主要为项目西侧的箭滩河,由于场地已进行开挖回填,因此未见其他地表水体。箭滩河位于拟建场地西侧,水流由场地南部流向北部,道路段河道长约1.4km,河床宽约15~31m,据调查箭滩河勘测期间水位为172.10-173.20m,50年最高洪水水位为185.0m,百年一遇洪水位193.60m。河流周边未见污染源,水质良好。道路沿线均为土质岸坡,岸坡为斜坡及阶地地貌,坡度为2°~50°,局部有陡坎,坡度大于60°,土层主要为冲洪积粉质粘土,厚度约0.4m~11.8m,下覆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泥岩、砂岩。岸坡地表无明显变形,现状岸坡整体基本稳定,抗冲刷性较差。7.1.3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地形地貌整体呈东高西低,主要为浅~中丘陵地貌,地形起伏较大。东侧Z6路沿线山头为场区最高点,最高高程约为285.13m,西侧Z1路(滨河大道)紧邻箭滩河畔为场区最低点,最低高程约为174.64m。东西两侧整体高差约110.49m。拟建场地北侧为已通车龙洲湾隧道西延伸线,南侧为已通车崇仁路,均为由东向西下坡。场地内坡度较大区域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山体处,东部坝区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地形坡角在丘包处较陡,一般约为12°~32°,局部基岩呈陡坎状,可达43°~81°,在沟谷处较缓,一般6°~9°。Z5路位于拟建场地中部,起点接Z1路,道路整体呈倒“C”字型,先由西向东分别与Z3、Z4路相交,于K0+440~K0+500段走向转为由南向北,与H2相交后,与K0+940~K1+000段走向转为由东向西,与Z4路相交后,终点顺接Z1路。场地地形起伏较大,局部为原始地貌,局部为施工区域土层较厚,场地最高高程为258.33m,最低高程为184.29m,高差约为74.04m,坡度一般约为2~55°;7.1.4地质构造拟建场地地质构造上处于南温泉背斜西翼,岩层呈单斜产出,次级构造不发育,无断层和褶皱。拟建场地岩层产状为256~277°∠47~58°,优势产状为268°∠57°,层面平直、闭合,未见填充,无胶结,层间结合很差,为软弱结构面。7.1.5地层岩性根据工程地质测绘及钻探揭露,道路区内出露的地层由新至老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Q4ml)素填块石土、残坡积层(Q4el+dl)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砂岩、泥岩。7.1.6水文地质(1)地表水拟建场区大多为原始地貌,冲沟较发育,斜坡坡面完整性较差。场地地形起伏较大,地面高差显著,有利于地表水、大气降水向地势较低处排泄。箭滩河为地表水排泄基准面,地表水多汇入冲沟后以线流形式流入箭滩河。(2)地下水拟建道路、桥梁、挡护结构底标高远大于箭滩河常年水位及最高红水位,因此河流水位对拟建场地地下水水位影响很小。地下水水位不受箭滩河水位影响。拟建工程施工建议选择枯水季节,同时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箭滩河水位变化,做好防排水措施。箭滩河两岸岸坡防护工程,建议与本项目同步实施,以减少施工影响,节约工程造价。综上所述,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简单。(3)水土腐蚀性评价根据现场调查,场地周边和拟建场内无污染的工厂、矿山或污染排放点等污染源,场内土层为未污染土,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判定场地环境类型为Ⅲ类,并结合当地经验判定,场地地表水、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在A类条件下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水对建筑材料有微腐蚀性。场地附近范围内无污染源,地基土主要为素填土和粉质粘土,未受污染。根据工程经验,地基土对混凝土及混凝土中钢筋具有微腐蚀作用。7.1.7不良地质现象根据重庆市区域地质资料、勘察期间的工程地质测绘、钻探成果等资料,综合表明:拟建道路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地面变形、断裂构造和明显的构造破碎带等不良地质作用;未见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7.1.8岩土物理力学指标分析评价(1)工程地质分层场地内地层主要有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土、残坡积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泥岩和砂岩。素填土主要根据动力触探试验进行判断,本次详细勘察共取3组土样、133组岩样送室内试验,并利用初步勘察15组土样、136组岩样参与统计,样品的采集、包装、送样及试验均符合相关规定,其测试成果真实、可靠。(1)路抗压强度统计Z5路详勘共采取6组中等风化泥岩岩样,5组中等风化砂岩岩样进行室内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详见室内岩石试验成果报告),并利用初步勘察12组中等风化泥岩岩样,1组中等风化砂岩岩样实验数据参与统计。统计结果如表3.3-11~3.3-12。其中,Z5-ZC57泥岩岩样含砂质较重,抗压值偏大,不参与统计。根据统计结果,中等风化泥岩天然状态下抗压强度指标的变异系数为0.23,饱和状态下抗压强度指标的变异系数为0.24,试验指标的变异性中等。中等风化砂岩天然状态下抗压强度指标的变异系数为0.21,饱和状态下抗压强度指标的变异系数为0.25,试验指标的变异性中等。7.1.9场地稳定性评价(1)地震效应评价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附录A,本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中3.0.4条:拟建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及支路,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即为丙类。目场地属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区,特殊性土为素填土,场地内素填土主要由粉质粘土(可塑)、泥砂岩碎石块组成,素填土呈稍密~中密状,均匀性一般,尚未完成自重固结,自身稳定性较差。边坡开挖临空后土体易发生垮塌及沿基岩面滑动的现象,地震时更易失稳,但发生土体液化的可能性极小。按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抗震设防的边坡工程其地震作用计算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执行,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的地区,边坡工程支护结构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但应采取抗震构造措施。(2)岸坡稳定性评价按道路设计施工后边岸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填方加载、不利工况下,岸坡可能会产生整体破坏,应采取有效的支挡措施。根据设计方案,该路段设计拟采用桩板式挡墙进行支挡工程措施可行。(3)线路稳定性评价和适宜性评价Z5路段岸坡处于基本稳定外,场地其他路段沿线地质环境稳定,岩土体现状稳定。场地地质构造简单,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05g,现状条件下道路区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稳定状态,对岸坡进行治理后,适宜工程建设。(4)相邻建(构)筑物与拟建道路相互影响评价拟建道路范围内的居民用房已在规划拆迁范围内,故此不做评价。7.1.10涵洞工程地质评价拟建箱涵工程位于Z5路K0+000~K0+340m,向自东向西途接入箭滩河。箱涵全长421m。拟建箱涵设计起点:K0+000,起点坐标X=46132.1024,Y=59927.1289,洞底设计高程为H=199.15m;设计终点:K0+421.0,终点坐标X=46180.9669,Y=59509.1159,洞底设计高程为H=178.99m。箱涵总长为421.0m,洞底设计埋深0.49~18.35m,箱涵断面尺寸为2.5m×2.5m。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表12.1.2,拟建箱涵属大型城市室外地下管道,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箱涵壁厚为40~50cm,底部设置20cmC20混凝土垫层,基础采用条形基础。根据箱涵底部设计高程以及现状地面高程,按照设计方案实施后,箱涵两侧基坑边坡高度、类型等统计如下表:表6.4.1箱涵特征分段一览表编号/分段里程长度箱涵底部设计高程(m)基础持力层边坡安全等级基坑边坡类型边坡高度(m)AB/K0+000~K0+08080198.25~199.15强夯处理填土二级土质边坡0.00~6.80BC/K0+080~K0+14060197.65~198.25强风化基岩二级岩土混合边坡3.3~7.6CD/K0+140~K0+242102195.65~197.65强夯处理填土二级土质边坡/DE/K0+242~K0+33997192.00~195.65强风化基岩一级土质边坡1.8~12.2EF/K0+339~K0+42182178.99~192.00强夯处理填土一级土质边坡0.4~11.61、AB(K0+000~K0+080)段箱涵工程地质评价(Z1-7、8剖面)(1)工程地质概况该段箱涵为深埋管道(埋深>3.0m),采用明挖法施工,该段箱涵长80.00m,洞底设计埋深13.3~18.35m,断面尺寸为2.5m×2.5m,箱涵壁厚为40cm,底部设置20cmC20混凝土垫层,基础采用独立基础。场地覆盖层主要为素填土,涵底设计高程为198.25~199.15m,拟建箱涵持力层为填土,建议填土采用强夯处理,强夯深度10m,处理后地基承载力值可达200kpa(承载力应通过现场检测确定),且处理后填土性质均匀不会产生不均匀沉降。建议涵洞采用强夯处理填土作为持力层。局部填土厚度较大处设置换填级配碎石基础即可,其它设计参数详见3.6节表3.6-11。(2)边坡稳定性评价边坡高度为0.00~6.80m,岩土分界面较深且无临空面,边坡开挖后不会沿岩土分界面产生滑动,土坡松散易垮,破坏模式为圆弧形滑动破坏。基坑边坡为土质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安全系数为1.20。2、支挡措施建议由于基坑边坡放坡空间足够,建议边坡采用临时放坡措施处理,填土取1:1.50。施工时应采用对边坡坡体扰动较小的施工工法。永久支护待箱涵形成后再回填,利用箱涵本身进行支挡,做好坡体的防水措施,建议先平场至箱涵底标高,待箱涵修建完毕后再平场。3、BCK0+080~K0+140段箱涵工程地质评价(Z1-5、6剖面)(1)工程地质概况该段箱涵为深埋管道(埋深>3.0m),采用明挖法施工,该段箱涵长60.00m,洞底设计埋深11.4~13.3m,断面尺寸为2.5m×2.5m,箱涵壁厚为40cm,底部设置20cmC20混凝土垫层,基础采用条形基础。场地覆盖层主要为素填土,涵底设计高程为197.65~198.25m,计标高平整后大多为强风化基岩出露,基岩岩体是良好的持力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强风化泥岩取350kpa;强风化砂岩取400kpa,其它设计参数详见3.6节表3.6-11。(2)边坡稳定性评价边坡高度为3.3~7.6m,基坑边坡为岩土混合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安全系数为1.20.岩土分界面平缓无临空面,边坡开挖后不会沿岩土分界面产生滑动。该段道路左侧边坡坡向为186°,右侧边坡坡向为6°,按直立开挖,根据地层产状,岩石裂隙情况和边坡产状,赤平投影图如下图所示:图6.4.2左侧边坡赤平投影分析图6.4.3右侧边坡赤平投影分析左侧边坡:强风化带岩体破碎,岩体力学性能差,稳定性差,下部中风化带岩体较完整,力学性能较好,稳定性较好。直立开挖边坡强风化层不稳定,可能产生岩土体掉块等现象,经边坡赤平投影分析可知:岩层层面与边坡呈切向相交,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裂隙LX1与边坡呈切向相交,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裂隙LX2与边坡呈反向相交,因此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由于裂隙LX2倾角较大,垂直开挖后基坑边坡岩体易发生倾倒、崩塌或掉块等,应及时清除或加固。由此可知,道路左侧边坡稳定性受岩体强度控制,破坏模式为沿45°+φ/2滑移。边坡类别为Ⅲ类,安全等级为一级。等效内摩擦角泥岩取53°,砂岩取55°。岩体破裂角泥岩取60.3°,砂岩取62.4°。右侧边坡:强风化带岩体破碎,岩体力学性能差,稳定性差,下部中风化带岩体较完整,力学性能较好,稳定性较好。直立开挖边坡强风化层不稳定,可能产生岩土体掉块等现象,经边坡赤平投影分析可知:岩层层面与边坡呈切向相交,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裂隙LX1与边坡呈切向相交,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裂隙LX2与边坡呈顺向相交,但LX2近垂直,垂直开挖后的破坏模式为岩块发生倾倒、崩塌或掉块等,应及时清除或加固。由此可知,道路右侧边坡稳定性受岩体强度控制,破坏模式为沿45°+φ/2滑移。边坡类别为Ⅲ类,安全等级为二级。等效内摩擦角泥岩取53°,砂岩取55°。岩体破裂角泥岩取60.3°,砂岩取62.4°。(3)支挡措施建议该段道路两侧均有放坡空间,建议采用分阶放坡处理,每隔8.0m留不小于2.0m宽安全平台。挖方边坡建议放坡坡率:素填土、粉质粘土、基岩均取1:1.50。边坡顶部与底部结合道路排水系统分别设置截排水沟,以免地表水直接冲刷坡面。施工时应采用对边坡坡体扰动较小的施工工法。永久支护待箱涵形成后再回填,利用箱涵本身进行支挡,做好坡体的防水措施,建议先平场至箱涵底标高,待箱涵修建完毕后再平场。4、CD(K0+140~K0+242)段箱涵工程地质评价(Z1-3、4剖面)(1)工程地质概况该段箱涵为深埋管道(埋深>3.0m),采用明挖法施工,该段箱涵长102.00m,洞底设计埋深9.3~11.4m,断面尺寸为2.5m×2.5m,箱涵壁厚为40cm,底部设置20cmC20混凝土垫层,基础采用条形基础。场地覆盖层主要为素填土,涵底设计高程为195.65~197.65m,拟建箱涵持力层为填土,建议填土采用强夯处理,强夯深度10m,处理后地基承载力值可达160kpa,且处理后填土性质均匀不会产生不均匀沉降。建议涵洞采用强夯处理填土作为持力层。局部填土厚度较大处设置换填级配碎石基础即可。(2)边坡稳定性评价本段箱涵位于填方区中,不会有基坑边坡形成。建议回填至管底标高后修建。5、DE(K0+242~K0+339)段箱涵工程地质评价(ZHK2、3、4剖面)(1)工程地质概况该段箱涵为深埋管道(埋深>3.0m),采用明挖法施工,该段箱涵长97.00m,洞底设计埋深10.4~15.3m,断面尺寸为2.5m×2.5m,箱涵壁厚为40cm,底部设置20cmC20混凝土垫层,基础采用条形基础。场地覆盖层主要为素填土,涵底设计高程为192.00~195.65m,计标高平整后大多为强风化基岩出露,基岩岩体是良好的持力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强风化泥岩取350kpa;强风化砂岩取400kpa,其它设计参数详见3.6节表3.6-11。(2)边坡稳定性评价边坡高度为1.8~12.2m,基坑边坡为土质边坡,基坑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安全系数为1.25,岩土分界面较深且无临空面,边坡开挖后不会沿岩土分界面产生滑动,土坡松散易垮,破坏模式为圆弧形滑动破坏。(3)支挡措施建议由于基坑边坡放坡空间足够,建议边坡采用临时放坡措施处理,填土、粉质粘土、基岩均按1:1.50放坡。施工时应采用对边坡坡体扰动较小的施工工法。永久支护待箱涵形成后再回填,利用箱涵本身进行支挡,做好坡体的防水措施,建议先平场至箱涵底标高,待箱涵修建完毕后再平场。6、EF(K0+339~K0+421)段箱涵工程地质评价(Z1-1、2、HK1剖面)(1)工程地质概况该段箱涵为深埋管道(埋深>3.0m),采用明挖法施工,该段箱涵长82.00m,洞底设计埋深0.49~15.3m,断面尺寸为2.5m×2.5m,箱涵壁厚为40cm,底部设置20cmC20混凝土垫层,基础采用桩基础或筏板基础。场地覆盖层主要为素填土,涵底设计高程为195.65~197.65m,拟建箱涵持力层为填土,建议填土采用强夯处理,强夯深度10m,处理后地基承载力值可达200kpa,且处理后填土性质均匀不会产生不均匀沉降。建议涵洞采用强夯处理填土作为持力层。局部填土厚度较大处设置换填级配碎石基础即可。(2)边坡稳定性评价边坡高度为0.4~11.6m,基坑边坡为土质边坡,基坑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安全系数为1.25。岩土分界面较深且无临空面,边坡开挖后不会沿岩土分界面产生滑动,土坡松散易垮,破坏模式为圆弧形滑动破坏。(3)支挡措施建议由于基坑边坡放坡空间足够,建议边坡采用临时放坡措施处理,填土取1:1.50。施工时应采用对边坡坡体扰动较小的施工工法。永久支护待箱涵形成后再回填,利用箱涵本身进行支挡,做好坡体的防水措施,建议先平场至箱涵底标高,待箱涵修建完毕后再平场。7.1.11结论及建议结论1)拟建场地地质构造上处于南温泉背斜西翼,岩层呈单斜产出,优势产状为268°∠57°,无断层发育,岩体较完整。场地内无滑坡、崩塌、泥石流和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区域稳定性较好。适宜本工程建设。2)桥位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取0.05g,设计地震分为第一组。路基段可采用简易设防。道路拟建挡墙、地道等构筑物建议按构筑物的重要性和修复的难以程度按《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的有关条款确定。3)勘察区覆第四系土层主要为人工填土,填土在线路区内分布广泛而且厚度变化较大。下伏基岩为砂岩和泥岩,岩层产状平缓,分布稳定。中等风化岩石岩体较完整,有利于边坡支护和桥梁建设。4)根据分析,Z1路K0+900~K0+940、K1+020~K1+227.049左侧岸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稳定性系数小于1.35,工程建设、水位涨落等可能造成岸坡局部失稳或变形,该路段应采取合理的支挡措施。设计方案调整或现场条件发生变化后,应进一步验算岸坡稳定性,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5)拟建桥位区第四系土层厚薄不均,下伏强、中风化基岩完整,为较好持力层。6)拟建道路岩土参数建议值详见3.6节。7)场地地下水类型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为上层滞水,在雨季施工时,在地势低洼的填方区类含水丰富。基岩裂隙水分布于地势低洼,汇水条件好的地段的砂岩裂隙中。地下水和土壤对钢筋混凝土微腐蚀性。8)本次勘察期间,通过钻孔水位观测,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入渗或附近地下管网破裂后水沿基岩面及粉质粘土面向低洼处运移而造成地下水汇集而成。建议根据施工期间基坑实际涌水量,采取适当的排水措施。建议1)严格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及勘察设计要求进行施工。边坡施工建议采用分段跳槽、自上而下、及时支护的逆作法施工,边坡工程宜采用动态设计,信息施工法,并设置相应的变形观测点进行变形监测。2)道路施工建议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减小建构筑物之间的相互影响。3)道路施工时尽量避免对既有建构筑物造成影响。加强对邻近需保护建构筑物(地下管网)的监测和保护工作。建议工程大面积动工前对可能产生破坏的管线进行改线,对可能影响安全运行的管线进行保护。4)拟建道路挖方边坡建议采用放坡处理,建议放坡坡率:素填土取不陡于1:1.75,粉质粘土取不陡于1:1.50,强风化岩体取不陡于1:1.00、中等风化岩体取不陡于1:0.75,坡面采用喷锚等措施进行封闭。且在边坡顶部与底部分别设置截排水沟,以免地表水直接冲刷坡面。5)拟建道路由于存在不同道路基础持力层,建议不同类型的路基交接段设置沉降缝加防水处理。6)建议对处于高填方边坡处加强位移变形监测,加强道路两侧排水、截水措施,尤其是地势低洼、沟谷地段,必要时应设置排水涵洞、排水沟、截水沟等,以减小地下水流动、浸泡等对路基的影响。7)施工沿线有较重要建(构)筑物,建议尽量减少开挖深度,加强变形监测,施工前应做好合理的施工方案,施工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施工对邻近建筑产生不利影响。8)场地内岩土界面较陡,大于10%,根据《旋挖成孔灌注桩工程技术规程》(DBJ50-156-2012)4.0.3条要求桩基施工应进行施工勘察(超前钻)。9)超限边坡方案设计应按渝建发【2010】166号文规定进行安全专项论证。10)坡顶基础埋深要求,相邻桩均应满足刚性角要求。11)场地环境地质条件复杂,每个勘探点控制范围有限,报告中反映的局部地层可能出现与实际不一致的情况,建议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沿线地质施工条件的复核,同时应加强验槽工作,对本报告未涉及的问题或新出现其他问题加强与设计勘察单位沟通协调工作,以便及时解决。7.2设计标准及参数(1)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2)雨水量计算本次设计涵洞汇水流域面积为68.3hm2,按重庆市巴南区暴雨强度公式计算,按公路科学研究所的简化公式进行校核。1)暴雨强度公式法周边地块设计暴雨重现期为P=200年(根据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确定),综合径流系数ψ=0.45,地面集水时间根据汇水面积和地形取t=10min;采用重庆市巴南区暴雨强度公式:(L/s.hm2)—雨水设计流量(L/s);sq—设计暴雨强度,L/(s.hm2);—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hm2;t—降雨历时(min),t=t1+mt2,t1地面集流时间,取5min;t2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P—设计暴雨重现期,年;经计算,200一年一遇的暴雨量为21.28m3/s。2)径流形成法(公路科学研究所)—设计雨水量,m3/s;h,Z—h为径流深度,取45mm;Z为植物和抗滞流的拦蓄厚度,取5mm;—地貌系数,根据重庆的地形地貌情况,取0.1;—洪峰传播的流量折减系数,取1.0;—汇水区降雨量不均匀的折减系数,本工程汇水面积的长度小于5km,不考虑;—湖泊所起调节作用的折减系数,本次设计不考虑;F—汇水面积,km2。不考虑洪峰消减,设计洪峰流量公式为:经计算,200年一遇的暴雨量为20m3/s。本次设计涵洞采用BxH=2.5×3.0m涵涵。涵洞坡度为0.01,涵洞过水能力为21.28m3/s,因此,此次设计的涵洞均能够满足雨水排放要求。7.3涵洞平面布置1)雨水涵洞平面布置沿着沿Z5路设计起点~K0+340道路北侧人行道新建一条断面尺寸为BXH=2.3mx3.0m雨水涵洞,该雨水涵洞主要用于收集片区内雨水,最终排入下游箭滩河内。2)雨水排出口本工程雨水排出口只有一个,收集的雨水排入下游箭滩河内。7.4涵洞水力计算控制管段水力计算如下表所示。非控制管段实际过流能力均大于控制管段。本次设计涵洞粗糙系数取0.015。管段编号服务面积(hm2)设计流量(m3/s)管径(mm)坡度过流能力(m3/s)流速(m/s)充满度YH-1~YH-268.321.28BxH=2.5m×3.0m0.0125.654.660.737.5结构设计7.5.1荷载涵洞:覆土厚度≤15.2m;土容重≤20kN/m3。涵洞位置详水施总平面图。作用在涵洞顶的荷载除覆土外,作用在其上的活荷载按城市-A级考虑。7.5.2材料选用及要求(1)混凝土(1)涵洞主体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30,混凝土抗渗等级为P8。(2)垫层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20。(3)为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能,确保结构设计使用年限,防止混凝土开裂,箱涵主体结构混凝土中应通过配合比试验掺入适量的优质膨胀剂(如SL等),以补偿混凝土收缩,混凝土的收缩率需控制在2×10-4以下。(2)钢材(1)采用的钢筋应符合GB/T1499.1-2017和GB/T1499.2-2018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直径≥12mm者采用HRB400热轧带肋钢筋;直径<12mm者采用HPB300热轧光圆钢筋。(2)焊条:HPB300级钢采用E4303型焊条,HRB400级钢采用E5003焊条。(3)当直径≥Ф16的钢筋连接应采用等强剥肋滚轧直螺纹连接,应符合《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T107-2010)的要求,接头等级I级。7.5.3涵洞结构设计(1)涵洞总长约365.0m,涵洞长度为理论平面长度,施工时以实测为准,具体长度根据实际衔接情况确定。(2)涵洞采用单箱单室矩形断面,室内净空为2.5×3.0m,拱顶覆土按H≤15.2m考虑,顶、底板及侧墙厚均为0.4m,侧墙与顶、底板相交处设置0.3x0.3m的倒角。(3)根据地勘资料涵洞基底落在基岩上时,基底以基岩作为持力层;涵洞基底落于土层段时,不宜直接作为地基,设计采用级配碎石进行换填。换填深度1.5m,要求换填压实度≥97%,换填后挡墙基地地基承载力≥300KPa;基础局部落在土层上时,基底采用C20片石混凝土换填,换填至基岩。(4)涵洞应结合道路路基设计,开挖/回填至基底时应先进行强夯,强夯做法详道路设计。(5)暴雨期间洪水过后应对涵洞及时清淤,清理淤泥及其他杂质,定期维护箱涵,确保箱涵排水顺畅。7.5.4U型槽结构设计在雨水涵洞设计桩号K0+365~K0+437段设计一座U型槽,每隔4米做一次跌水,跌水高差一米。(1)U型槽总长约72.0m,长度为理论平面长度,施工时以实测为准,具体长度根据实际衔接情况确定。上游接涵洞,下游接消力池。(2)U型槽根据排水设计,U型槽净空为2.5×3.0~4.0m,顶、底板及侧墙厚均为0.4m,侧墙与顶、底板相交处设置0.3x0.3m的倒角。(3)根据地勘资料U型槽基底落在基岩上时,基底以基岩作为持力层;涵洞基底落于土层段时,不宜直接作为地基,设计采用级配碎石进行换填,换填深度1.5m,要求换填压实度≥97%,换填后挡墙基地地基承载力≥300KPa。(4)U型槽上需设置防护栏杆,具体详见本册防护栏杆大样图。7.5.5消力池结构设计在雨水涵洞设计桩号K0+437~K0+470段设计一座消力池,规模为BxHxL=2.5x2.3x33m,该消力池主要用于雨水消能,避免收集的雨水对现状河道造成冲刷。(1)消力池总长约33.0m,长度为理论平面长度,施工时以实测为准,具体长度根据实际衔接情况确定。上游接U型槽,下游接急流槽排入现状河内。(2)消力池根据排水设计,U型槽净空为2.5×5.3m,顶、底板及侧墙厚均为0.5m,侧墙与顶、底板相交处设置0.3x0.3m的倒角。(3)K0+437~K0+470段无详细地勘资料,设计基底按照换填处理,采用级配碎石进行换填,换填深度1.5m,要求换填压实度≥97%,换填后挡墙基地地基承载力≥300KPa;若现场开挖基础为基岩,且地基承载力≥300KPa,则基底以基岩作为持力层,无需换填。(4)消力池上需设置防护栏杆,具体详见本册防护栏杆大样图。7.5.6施工主要技术要点(1)图中标注的箱涵长度为理论平面长度,施工时应以实测为准。(2)涵洞采用明挖方法施工。施工前应对地下管线及地下设施做充分调查核实,确认其种类、埋深、位置、尺寸,并同这些管线、设施的主管部门现场核对,协商施工前、后的处理方法。(3)施工前应熟悉地质环境资料,掌握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点,了解影响边坡稳定的主要地质特征和边坡破坏模式,精心作好施工组织设计。熟悉边坡周边建(构)筑物的分布和特点,了解坡顶构筑物基础和结构情况,必要时采取预加固措施。施工期间应注意组织好环境排水,并采取可靠的施工保护措施。(4)应加强开挖边坡的排水系统设置,尽量避免地表水和生活废水排入坡体,坡顶应设置截水沟,坡底应设置排水沟,以保证坡体稳定和施工安全。(5)施工挖掘过程要注意土体稳定和地面沉降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