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脏腑辨证的历史演变_第1页
清脏腑辨证的历史演变_第2页
清脏腑辨证的历史演变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脏腑辨证的历史演变

《类证》是清代著名的林培勤主编的。林珮琴,一作佩琴,字云和,号羲桐,生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卒于道光十九年(1839),江苏丹阳人。他幼时攻举子业,于嘉庆年间中举子,专事课授弟子,同时喜读方书,历数十年手不释卷,宗族邻里凡有病者咸往疗治。虽不以此为业,日久却医名颇著。林氏晚年系统整理读医心得,裒集历代医家之要,并结合个人临证经验,于道光年间著成《类证治裁》8卷,对后世颇具影响。该书以内科杂病证治为主,兼及妇科、外科与耳、目、喉、口齿类之常见病。全书共载107个病证,每一病证均以《内》《难》等经典理论为本,博采历代名医论述,阐明其病因病机与辨证要点,介绍各病证不同类型的治则与相应方剂,间或附以个人临诊心得与治疗验案,取材审慎,要言不烦。有清一代,脏腑辨证在前代的基础上更加明朗而系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运用。笔者作一统计,林珮琴于《类证治裁》所载病证中涉及到脏腑辨证者96种,使用率高达89.7%。现就《类证治裁》对脏腑辨证的应用特点作一概述,藉以窥视清代医家对脏腑辨证的推广和普及情况。1见表1:胃中证型,有近充析证型以脏腑病机为主线的辨证模式是《类证治裁》的鲜明特色。经统计,全书以单一脏腑分析病机或规范证型者,肝103次(含肝病证型16种),胃92次(含胃病证型12种),肾91次(含肾病证型12种),肺89次(含肺病证型19种),脾82次(含脾病证型15种),心54次(含心病证型9种),胆14次(含胆病证型2种),膀胱13次(含膀胱病证型8种),大肠8次(含大肠病证型6种),小肠4次(含小肠病证型2种);而以多脏腑分析病机或规范证型者,全书涉及178次,共55种证型。以脏腑辨证涉及次数而言,除胃92次位居第二外,其他腑病辨证均逊于脏病辨证。就脏腑辨证分型而言,除胃涉及12种证型位居第四外,其他腑病辨证亦位列脏病辨证之后。可见,林珮琴在脏腑辨证中是以五脏辨证为主的。由于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所以脏腑辨证以五脏辨证为主是符合客观事实的,这也反映了林珮琴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2肺系证型及病理病理特征脏腑辨证的分型历经了从无到有、由少至多的过程。从统计数据可见,脏腑病证分型明显增多,其中肺病证型居首,其余依次为肝、脾、肾、胃、心、膀胱、大肠、胆和小肠。足见林珮琴于脏腑辨证运用之娴熟,把握之灵活。书中共载肺系证型19种,这与肺的生理病理特点密不可分。肺为娇脏,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又内连脏腑,既易受外邪侵袭,又易内伤耗损。故林珮琴对肺系病证分型颇为细密,诸如肺经风热、肺经火毒、湿热伤肺、燥邪犯肺、风邪伤肺、寒邪伤肺、火邪伤肺、暑邪伤肺、风寒伤肺、湿邪犯肺、温邪犯肺、虫啮肺、肺火盛、肺气虚、肺阴虚、肺气不降、败血冲肺、痰火伤肺、血热郁肺等,既有内伤所致,亦有外感罹患。再如肾系辨证,书中列出12种证型,包括肾阴虚、肾阳虚、肾虚水泛、肾气虚、肾气不固、肾水火俱虚、肾精亏、肾经火毒、肾气上逆、肾亏火燥、肾虚风袭、冷食伤肾等。辨证分型之详明精细就当时而言,可谓无出其右者。3对没有涉及脏器辨证研究的深入程度的考察随着医学经验的积累,医家对疾病的认识逐渐深入,所谓脏腑辨证已不再局限于单一脏腑的辨证。故林珮琴书中出现了大量脏腑兼病的证型,显示了他对脏腑辨证研究的深入程度。书中脏腑兼病证型包括肝肾阴虚、肝火犯肺、肝胃不和、肝胆火旺、肝胆俱虚、肝邪乘脾、肝肾湿热、肝脾郁结、肝脾血燥、心肾阳虚、心肾失交、心脾郁结、心火犯肺、心脾不足、心肺虚热、心火下移小肠、脾胃阳虚、脾肾虚寒、脾胃阴虚、脾胃不和、脾胃湿热、脾肾气虚、肺脾不运、肺胃津伤、肺肾阴虚、肺脾气虚、肺胃气虚、肺胃虚寒、肺脾虚寒、胃强脾弱等,多达55种,证型之丰富也是世人不能望其项背的。4狂因“心脾”而致“狂则宣”林珮琴在病证鉴别方面,一改羁袢局部之旧观,而是深入辨识脏腑病机。首先以癫狂为例,林珮琴指出癫和狂是“心脾肝胃病也。”这是从整体病机角度得出的结论。然后又分别加以辨析,曰:“癫多喜笑,症属心脾不足。狂多忿怒,症属肝胃有余。”临床表现为“癫则或笑或歌,或悲或泣,如醉如痴,语言颠倒,秽洁不知,经年不愈,多由心脾郁结,志愿不遂,更或因惊恐,致神不守舍者有之。”“狂则自悲喜忘,善怒善恐,少卧不饥,自贤自贵,或邪并阳明发狂,骂詈不避亲疏,登高而歌,弃衣而走,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或阳气暴折而难决,为狂怒。多由肝胆谋虑不决,屈无所伸,怒无所泄,木火合邪,乘心则神魂失守,乘胃则暴横莫制。”(《类证治裁·癫狂》)不但指出症状上的区别,更明确提出癫由心脾不足,狂因肝胃有余,有助于临床鉴别诊断和施用方药。又如胃脘痛与心痛之鉴别,林珮琴指出,胃脘痛“症与心痛相似。但胃脘痛见胃经本病,如胀满、呕逆不食、便难、面浮、肢倦,与心痛专在心包络有别”(《类证治裁·胃脘痛》),明确了胃脘痛病在胃,而心痛病在心包络,时至今日这一结论仍为临床医师所重视。再如分析淋浊时,林珮琴指出:“肾有两窍,一溺窍,一精窍。淋出溺窍,病在肝脾,浊出精窍,病在心肾。”(《类证治裁·淋浊》)明确了淋从肝脾辨,浊由心肾治,从而为临床辨证提供了依据。5临床分型标准血禀水谷之精华,出于中焦,生化于脾,宣布于肺,统属于心,归藏于肝,化精于肾,灌输血脉,维持着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临床上血症种类繁多,病因复杂,辨证有一定难度。林珮琴总结出血症辨证总纲,分别从肺、心包、脾、肝、肾、胃予以分型。如《类证治裁·血症总论》指出:“凡血症见咳嗽喘满,及膈左右胀痛者,病在肺也。……如膻中一丝牵痛,或懊恼嘈杂者,病在心胞也。……如腹膨不饥,食不知味,吐涎沫者,病在脾也。……如胁肋牵痛,躁扰不安,往来寒热者,病在肝也。……如气短似喘,咽痛声哑,骨蒸盗汗者,病在肾也。……如呕吐烦渴,大热不得卧者,病在胃也。”同时指出以血色为切入点,作为临床鉴别要点。如曰:“粉红者肺血,赤如朱漆光者心胞血,鲜稠浓紫者脾肝血,痰唾杂红点红丝者肾血,吐多成碗成盆者胃血”,简明扼要,便于习者掌握运用,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意义。6林充公的法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林珮琴虽不以医为业,但其深研医书数十年,加之临床经验的积累,于脏腑辨证多有原创见解。如对虚劳的治疗,前人虽不乏高论,但诸医家各持己见,莫衷一是。如孙思邈认为水为万物之元,所以补脾不若补肾;而许叔微则认为土为万物之母,补肾不若补脾。林珮琴不盲目崇古,综合孙许二说,并从五行理论入手,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个人见解,如曰:“土为金母,金为水母。劳瘵至阳虚泄泻,宜温以补脾,然补脾须不碍肺。劳瘵至阴虚嗽热,宜润以滋肾,然滋肾须不妨脾。不得偏用辛温以助火,亦不得偏用苦寒以戕胃。”脾肾同治法用于指导治疗虚劳病对提高疗效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是林珮琴重视临床实践的必然结果。只有认清疾病的标本虚实、脏腑归属,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治则治法和相应方药,提高临床疗效。再以痰饮病为例,《内经》有饮无痰,其论饮病皆由湿淫土郁;《金匮要略》具体有四饮之分,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剂;缪希雍认为生痰之源不一,治各不同,提出诸多治疗角度。林珮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