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阴县知源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湖南省湘阴县知源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湖南省湘阴县知源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湖南省湘阴县知源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湖南省湘阴县知源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010页,共=sectionpages1010页湘阴县知源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科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量:75分钟一、单选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以下对人类社会的分期依据生产关系标准的是()A.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 B.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C.铁器时代和蒸汽时代 D.电气时代和信息化时代2.下图摘自《世界:一部历史》的“诸子百家关系”示意图。该图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百家间互相竞争彼此攻讦 B.儒墨两大学说成为了主流思想C.思想大一统局面逐渐确立 D.思想存在分化和融合两种趋势3.秦汉时期,地方长官要每年定期派计吏向中央汇报本地情况,相关文书称为“计簿”,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等。这些原始数据经核实后,朝廷会根据结果对各级官吏予以黜陟赏罚,也会根据结果编制财政预算。据此可知,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A.具有农耕文明治理特点 B.杜绝了吏治腐败C.促进个体小农经济形成 D.抑制了豪强地主4.东汉桓帝时,出身望族的李膺因敢于打击当权的宦官,被太学生敬为“天下楷模”。灵帝时,面对宦官搜捕的“党人”,好多百姓“破家相容”。据此可知,当时的反宦官专权斗争()A.推动了“清议”之风的兴起 B.具有一定社会基础C.遏制了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D.反映了皇权的衰落5.三国时期,金银多被用来铸造成器物、装饰物,或涂抹于佛像上。南北朝时期,谷帛代替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以致在社会上出现“废弃货币”“忘记货币”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滥发纸币通货膨胀 B.奢靡腐化之风盛行C.社会动荡国家分裂 D.货币铸造技术落后6.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箕坐和垂脚高坐皆被视为不恭敬的傲慢行为,在正式礼仪场合颇为忌讳。而魏晋时期,“胡床、胡坐”即垂脚坐胡床和佛教徒垂脚坐“小床”,在汉人生活中广为传播。魏晋时期习俗的这一变化表明()A.儒家思想失去了正统地位 B.儒佛学说开始出现融合趋势C.民族交融推动了习俗变迁 D.胡化与汉化的过程交替进行7.北魏时,朝廷专门在洛阳设归正里接收南朝人,设归德里接收北方各族人,设慕化里接收"东夷"来人,设慕义里接收"西夷"来人。这反映出当时()A.政府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B.北魏政权深受汉文化影响C.北魏正统地位得以确认 D.北方经济水平仍超过南方8.宋代帝王不再以注重功业的“皇帝”和象征君权神授的“天子”等称谓相标榜,而是流行用与“酒家”“农家”“医家”等相类似的“官家”,“官家”成为宋代帝王的专有称谓。这说明宋代()A.注重功业的皇帝观流行 B.世俗化的倾向加强C.君权神授的天子观消亡 D.民间行为影响皇权9.司马光指出:“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欧阳修说:“治国如治身,四民犹四体,奈何窒其一。”同时代的李觏认为“今日之宜,亦莫如一切通商,官勿买卖,听其自为。”这表明宋代()A.传统经济观念受到挑战 B.重农抑商政策趋于瓦解C.重商主义理念备受推崇 D.商人政治地位不断提高10.清朝政府未在西藏地区设立行省,而是通过设置驻藏大臣和册封达赖、班禅,来管理该地区的宗教和行政事务。这体现了清朝的边疆治理()A.比较重视订立盟约 B.具有因俗而治特点C.以军事征服为依托 D.主要依靠和亲联姻11.宋应星已注意到了运用数据来说明生产质量和效率的方法,如留心人力踏转龙骨车和牛力转动龙骨车之间的功效差别,推算了一亩稻秧可供移栽的面积和稻秧生长的时日,比较了胡麻、菌麻子、樟树子的榨油量。材料说明宋应星的研究()A.推动了明朝后期传统科技完成转型 B.已接近近代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方法C.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工艺相关知识 D.逐渐成为当时科技领域的主流方法12.下表为明代不同时期法律、法规对违禁下海囚犯处罚的规定。这从侧面反映了嘉靖时期()处罚缘由明太祖(大明律》《嘉靖问刑条律》携带一般违禁物品下海杖一百发边卫充军携带重要违禁物品下海绞刑斩刑,并枭首示众官吏通同犯罪除死罪外,罪止杖一百,不连累子孙除死罪外,发边卫永远充军,并且取消子孙永袭的权利A.社会矛盾逐步缓和 B.倭寇侵略危机已被消除C.对外政策更加保守 D.民本思想受到政府重视13.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派行人邢枢等往谕奴儿干,招抚吉烈迷诸部,随后置奴儿干卫。永乐九年春,明成祖特遣内官亦失哈等率1000余官军、25艘大船顺松花江而下,到其地开设奴儿干都司,位置在今黑龙江口附近的特林地方,下属184卫,20所。上述举措()A.消除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B.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C.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 D.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14.1874年,日本政府借机入侵琉球岛和台湾岛,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专条》。面对危机,不少知识分子和闽台官员明确提出要以国际法处理冲突,申明中国在台湾全境的主权,要求日本退兵。这一现象反映出()A.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近代外交意识推动爱国斗争C.宗藩外交体系开始受到冲击 D.国际规则影响中国外交运作15.1874年,总理衙门大臣奕䜣上奏:“溯自庚申之衅,创巨痛深,当时姑息羁縻,在我可亟图振作。人人有自强之心,亦人人为自强之言。”这反映了奕䜣意在()A.否定传统宗藩体制 B.积极寻求强国之路C.主动融入国际社会 D.采用西方外交制度16.20世纪初,梁启超在其文章中提到,他欣赏西方学校教育中“注重于德育体育,锻炼强民体魄”的做法,主张中国的学校教育也应该是多彩的,少年儿童在学习之余,“或游苑圃以观生物,或习体操以强筋骨,或演音乐以调神魂”。其观点意在()A.推动经济由传统向近代转化 B.宣扬西方教育制度的先进性C.以人的现代化推动社会进步 D.兴办学校以普及全民教育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中了匈奴的诱兵之计,被冒顿单于围困于平城白登山,虽然此役最终得以解困,但是匈奴强大而精良的骑兵使得汉统治者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草原文化背景下精心培育的远途快速骑乘军马面前,汉代国马成为不堪一击的劣马。汉景帝时期,在秦代国家牧苑的基础上开始有意识地大批培养国马。汉武帝即位后,以“天马”为蓝本的西域名马、乌孙马、大宛马随之被引入进来,国马的种群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汉军的移动能力随之增长,使得其突破长城的保守型防御而北上西进,构建了汉帝国的幅员辽阔。——摘编自尚永琪《国马资源谱系演进与汉唐气象的生成》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西汉与匈奴的三次大战简表公元前127年匈奴南进,汉派将军卫青击匈奴汉收复河南地公元前121年汉派将军霍去病北击匈奴匈奴退出河西走廊公元前119年匈奴南进,杀掠无度。汉以卫青、霍去病出征汉大破匈奴军,匈奴北徙漠北——摘自《中国古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1)根据材料一,总结汉代改良国马谱系的原因。(6分)(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国马谱系改良的影响。(6分)自汉唐至两宋,单一农业经济逐步转型为农业和工商业并重的经济结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宋初,北方作物的大规模南移和占城稻的引进推广,在耕作制度上带来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在同一块地上不同作物可以接续栽种,不少茶农。桑农、果农等不再是为自身的直接消费而生产,而是把产品投入市场,转换成货币,再购入粮食、布帛等生活必需品。——摘编自张其凡《中国大通史》材料二

战国秦汉以来,投入流通的大宗商品以套侈品和土特产为主,主要服务于统治阶级和豪富集团,除盐、铁等少数特种商品外,基本与乡村百姓的日常生活没有多大关联。两宋市场上的商品分为三个大类,一是金银细工,乳香犀玉等高档套侈品,二是农具、手工业用具等生产资料,三是日用瓷器、布帛和城郭镇市居民的粮食、茶盐等生活必常品,其中第三类所占比重最大。——摘编自张其凡《中国大通史》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农业发展的新气象并分析其影响。(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业中商品构成,指出商品服务对象发生的变化。(7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文艺和哲学、法律、政治、道德及其他科学一样,同属意识形态之一种,是生活和现实的反映。文艺和其他意识形态不同的是,艺术地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它不是通过概念去说明,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辟地阐述了这个问题,他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据张振金《文学要反映时代生活》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文学艺术与时代特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从1865年李鸿章筹办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开始,一批军工、工矿企业陆续建立,它们都与化学密切相关;许多民用工业品如火柴、肥皂、食品等也离不开化学。化学知识的引进已刻不容缓,在这种形势下,一系列化学译著陆续问世,包含了无机、有机、分析化学等方面。与此同时,江南制造总局还译出了不少专门的化工著作和其他化学著作。江南制造总局的主要口译者傅兰雅还以自己的力量创办了第一份中文科技刊物《格致汇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和宣传了各种科技知识,其中化学知识占有较大篇幅。材料二

1915年中国科学社的刊物《科学》开始发行,便时常有化学论文发表。1933年,《中国化学会会志》创办,从创刊到解放初期,为便于国际学术交流,论文均用外文发表。这份刊物不但是国内化学刊物中最重要的一种,并且在国际化学界也赢得了一席之地。此外,由学会创办的刊物还有《化学》《化学通讯》《化学工程》等。除了由学会创办的刊物外,还有学校刊物、研究机关刊物和工厂刊物。这种种刊物,虽质量不一、规模各异,但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化学的发展状况。除了刊物外,书籍也是化学出版物的一种重要形式。据统计,从1927年至1941年春,中国出版的化学书籍共有327部,其中工业化学书籍所占比例最大,居于第二位的是化学教科书及普通化学书籍。——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后期中国引进化学知识的背景及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前期中国化学出版物大量出版的积极影响。(6分)

历史科试卷参考答案1.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母系氏族公社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父系氏族公社男子占主导地位,二者的分期标准是生产关系,A项正确;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工具,分期标准是生产力,排除B项;铁器时代工具多为铁器,蒸汽时代使用蒸汽机,分期标准是生产力,排除C项;电气时代使用电力,信息化时代出现了电子计算机,分期标准是生产力,排除D项。故选A项。2.D【详解】根据“诸子百家关系”示意图可以看出百家争鸣中各学派虽发表自己的看法,批评别人的意见,但也包含了对其他学派某些思想的吸收,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存在分化和融合两种趋势,D项正确;A项是图示的部分信息,不全面,排除;春秋战国时期,儒墨两大学说不能适应时代和统治者的需要,没有受到重视,并没有成为主流思想,排除B项;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思想,使得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思想大一统局面确立,排除C项。故选D项。3.A【详解】依据材料“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可知涉及的方面基本都和农业相关,A项正确;“杜绝”表述错误,排除B项;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豪强地主,排除D项。故选A项。4.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后期,广大太学生推崇打击当权宦官的言行,好多百姓不顾身家安危保护遭到宦官搜捕的“党人”等,反映出当时的反宦官专权斗争具有一定社会基础,B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反宦官专权斗争与士大夫“清议”的关系,排除A项;反宦官专权斗争未能遏制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皇权衰落,排除D项。故选B项。5.C【详解】根据材料“南北朝时期,谷帛代替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商业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出现了“废弃货币”“忘记货币”的现象,C项正确;三国时期还没有纸币,排除A项;奢靡腐化之风盛行属于客观原因,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货币铸造技术属于技术条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6.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材料中汉代到隋唐五代时期,汉人坐姿受少数民族风俗影响,形成垂脚坐凳椅的生活习俗,反映了民族交融推动了习俗变迁,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儒家思想此时仍是正统地位,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儒佛学说开始出现融合趋势,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7.B【详解】政府在首都分区安置、接收各族人民,体现了德政与民本,反映出当时北魏政权深受汉文化影响,B项正确;政府实行民族分化政策与专门划定区域接收流民不符,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北魏正统地位得到了被统治者的确认,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南北方经济水平的比较,排除D项。故选B项。8.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平民社会发展,世俗化称谓普遍出现,宋代帝王喜闻乐见用与“酒家”“农家”“医家”等相类似的“官家”,说明宋代世俗化的倾向加强,B项正确;五代乱局以后,皇权观念下降,注重功业的皇帝观不流行,排除A项;“君权神授的天子观消亡”的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酒家”“农家”“医家”与“官家”体现世俗化称谓普遍出现,不能说民间行为影响皇权,排除D项。故选B项。9.A【详解】材料“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治国如治身,四民犹四体,奈何窒其一”“今日之宜,亦莫如一切通商”体现的是对商业发展的重视,说明宋代农业为本的传统经济观念受到挑战,A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趋于瓦解是在清末,排除B项;重商主义是西方国家的经济理论,排除C项;商人的社会地位在封建社会一直较低,排除D项。故选A项。10.B【详解】依据材料“清朝政府未在西藏地区设立行省,而是通过设置驻藏大臣和册封达赖、班禅,来管理该地区的宗教和行政事务”,可以看出清政府对西藏的管理,通过设置机构和利用当地宗教首领来进行管理,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订立盟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军事征服手段,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和亲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11.B【详解】根据材料“宋应星已注意到了运用数据来说明生产质量和效率的方法”可知,宋应星的研究已接近近代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方法,B项正确;明代科技没有完成向近代转型,排除A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主流方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2.C【详解】考查明代的海禁政策及对外政策。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大明律》与《嘉靖问刑条律》相比,《嘉靖问刑条律》对违禁下海的处罚愈加严酷,更加严格地实行“海禁”政策,这从侧面反映了嘉靖时期对外政策更加的保守,C项正确;材料展示了此时对违禁下海的处罚,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即政府与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之间的矛盾加剧,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嘉靖时期,倭寇形势日益严峻是《嘉靖问刑条律》对违禁下海的处罚愈加严酷的原因之一,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本思想”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明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对沿海人民的生活产生消极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13.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本题考查明朝边疆管理,奴儿干都司是地方军政机构,设立于东北边地,加强了中央对东北边疆的管理,C项正确;奴儿干都司的设置,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一直客观存在,排除A项;奴儿干都司不是地方监察机构,排除B项;奴儿干都司未改变中央行政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14.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面对日本入侵的危机,晚清部分知识分子和官员希望通过国际法来处理冲突,这体现了近代外交意识对爱国斗争的推动作用,B项正确;日本的这一侵略企图并未得逞,无法说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排除A项;《南京条约》签订后,宗藩外交体系已经受到冲击,排除C项;国际规则影响中国外交运作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5.B【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庚申之衅”指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我可亟图振作。人人有自强之心,亦人人为自强之言”反映了奕訢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意在积极寻求强国之路,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奕訢否定传统宗藩体制,排除A项;材料表明奕訢意在积极寻求强国之路,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6.C【详解】梁启超认为西方学校教育中通过加强德育体育来实现强民体魄,因此其认为中国的学校教育也应当注重儿童在自然科学、体育和美育,进而提升民族力量,推动社会进步,即通过教育实现人的现代化,进而推动社会进步,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经济领域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主旨不是为了宣扬西方教育制度的先进性,排除B项;梁启超的意图是实现国家富强而非普及全民教育,排除D项。故选C项。17.(1)原因:①“白登之围”的发生;②匈奴骑兵的强大;③中原战马的劣势;④巩固政权的需要。(任意3点,每点2分,共6分)(2)影响:①增强了汉朝的骑兵力量,加强了国防力量;②威服了西域各国,保证了西域道路的畅通和对匈奴的制约;③加强了中央集权(保证了汉王朝有能力以相当快的“速度”,在超大疆域内传递统治信息、输送治理力量,使得朝廷、地方、边疆、属国、四夷不同层级之间的政令行使、行动协调、诉求传达、矛盾消弭);④推动了汉文化的传播;提高了汉朝与汉文化在世界的地位(世界影响力);⑤汉代的国马改革为后世国马的改良提供了借鉴。(分军事、政治、文化传播、对外交往等角度即可)(任意3点,每点2分,共6分)【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中了匈奴的诱兵之计,被冒顿单于围困于平城白登山,虽然此役最终得以解困,但是匈奴强大而精良的骑兵使得汉统治者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得出白登之围和匈奴骑兵的强大;根据材料“汉代国马成为不堪一击的劣马。汉景帝时期,在秦代国家牧苑的基础上开始有意识地大批培养国马。汉武帝即位后,以“天马”为蓝本的西域名马、乌孙马、大宛马随之被引入进来,国马的种群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汉军的移动能力随之增长,使得其突破长城的保守型防御而北上西进,构建了汉帝国的幅员辽阔”,得出中原战马的劣势和巩固政权的需要。(2)影响:根据材料二表格“汉武帝对匈奴的三次大战”,以及根据汉朝时期的军事、政治状况、文化交流和对外交往的实际状况,得出增强了汉朝的骑兵力量,加强了国防力量、威服了西域各国,保证了西域道路的畅通和对匈奴的制约、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汉文化的传播、提高了汉朝与汉文化在世界的地位、汉代的国马改革为后世国马的改良提供了借鉴。18.(1)新气象:新作物得到推广;耕作制度进步;经济作物种植范围扩大,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任意3点,每点1分,共3分)影响: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业发展;缓和人地矛盾;推动商品经济发展。(任意2点,每点2分,共4分)(2)构成:奢侈品、生产资料、日用必需品。(3分)服务对象:由主要服务社会上层到满足市民百姓需要。(4分)【解析】(1)新气象:根据材料一中“北方作物的大规模南移和占城稻的引进推广,在耕作制度上带来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在同一块地上不同作物可以接续栽种”可知,新作物得到推广;耕作制度进步;根据材料中“不少茶农、桑农、果农等不再是为自身的直接消费而生产,而是把产品投入市场,转换成货币,再购入粮食、布帛等生活必需品”可知,经济作物种植范围扩大,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作物的大规模南移、占城稻的引进推广和同一块地上不同作物可以接续栽种,极大的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农业发展;缓和了人地矛盾;根据材料一中“把产品投入市场,转换成货币”及所学知识可知,农产品的商品化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2)构成:根据材料二中“两宋市场上的商品分为三个大类,一是金银细工,乳香犀玉等高档套侈品,二是农具、手工业用具等生产资料,三是日用瓷器、布帛和城郭镇市居民的粮食、茶盐等生活必常品”可知宋代商业中商品由奢侈品、生产资料、日用必需品构成。变化:根据材料二中“战国秦汉以来,投入流通的大宗商品以套侈品和土特产为主,主要服务于统治阶级和豪富集团”、“两宋市场上的商品分为三个大类,……,三是日用瓷器、布帛和城郭镇市居民的粮食、茶盐等生活必常品,其中第三类所占比重最大”可知,宋代商业的服务对象由主要服务社会上层到满足市民百姓需要。示例:论题:明清时期反映市民生活和文化心理需求的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2分)阐述: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的变化、市民阶层的扩大,小说逐渐发展成文学的主流。明清小说中的主人公多是商人、工业主、市井游民等,其思想内容主要有歌颂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反映市民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个性发展,以入三分的辛辣嘲讽,揭露丑恶的世风百态。清朝中期由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以贵族家庭贾府的兴衰变迁为主线,生动的再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也是脍炙人口的名作。(8分)综上所述,明清时期,政治上专制中央集权强化,经济领域新的气象出现,为小说创作提供丰富素材,推动小说创作发展。(2分)【详解】论题:根据材料“文艺和哲学、法律、政治、道德及其他科学一样,同属意识形态之一种,是生活和现实的反映”及所学唯物史观的知识可知,文学艺术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因此可选择明清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