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第二单元5《张中丞传》后叙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第二单元5《张中丞传》后叙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第二单元5《张中丞传》后叙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第二单元5《张中丞传》后叙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第二单元5《张中丞传》后叙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张中丞传》后叙“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留在我们印象中的不是青青子衿的诗人形象,而是他刚正不阿的散文家气度和“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硬汉气概。敢为人师的《师说》、疾言厉色的《进学解》、让人唏嘘不已的《祭十二郎文》,那种狂涛迅浪、澎湃汹涌、锐不可当的气势,那种敢于担当的精神,让我们不能不产生仰视之感。特别是被贬潮州之后,他不因个人得失而消沉,杀鳄除害,兴修水利,兴办教育,赎取奴婢。当英雄浴血为国捐躯,无耻小人却散布流言的时候,耿直的韩愈又拍案而起,用如椽巨笔,澄清事实,明辨忠奸。对上直言陈事,兼济天下;在下求是务实,福泽一方。伟哉,韩愈!壮哉,退之!六一居士传那一年年号为庆历,在一个深秋的季节,古道边,你高举一杯浊酒,洒入天际,把京师的烦恼抛在脑后,仰天一笑,挥别送行的亲朋,独自一个人,到下面当太守去了。弹丸之地的滁州迎来了一位年届不惑的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滁州的山水有幸,因不幸的你而名扬文坛,声垂千古。而你,一生为官四十年,自铸伟词千万言。老境铅华已洗尽,自号六一隐世间。“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何等豁达的人生!何等潇洒的醉翁!陆文学自传“少小空门勉做家,习文研理弃袈裟。楚狂接舆神农再,乐伴青猿细品茶。”少因相貌丑陋被遗弃,幸得寺僧拾得收养。在钟声梵音文识字,习诵佛经,还学会煮茶事务。后逃出僧寺,学识渐长,愈加勤奋。一生鄙夷权贵,遍游山川,考察茶事,后隐居山间,闭门著述《茶经》。面对上苍的不公,你自励自强,终成茶圣,沾溉后人;身处乱世的纷扰,你飘然归隐,写就传奇,流芳百代。一代茶圣,令后人敬仰的陆羽。方山子传无法想象,在两千多年的文学史册中如果缺少了苏轼将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我们也不可否认,在中国古代文人之中,受到后人赞赏和追捧的,苏轼绝对是排名第一。因为陶渊明太淡泊了,他那份心境一般人难以体验;李白太飘逸了,让人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杜甫太沉重了,让人不敢和他并肩,生怕自己的命途也会沾染舛运。只有苏轼,他的才华让后人艳羡,他的品格让后人效仿。然而,旷达超逸的苏轼,却由衷羡慕着更为旷达超逸的“奇人”——方山子,为他立传,使这位奇人名传四方。5《张中丞传》后叙答张十一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赏析】这首诗是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张十一,名署,德宗贞元十九年(803)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以此诗作答。诗的前两联写景抒情。既有远景,又有近景,层次分明。有淡墨涂抹的山和水,又有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浓淡相宜,形象突出。再加上哀猿的啼叫,真可谓诗情画意,交相辉映。诗的后两联叙事抒情,“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作者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最后一联写得曲折迂回,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如何忧愁,却说读了张署来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诗意婉转,韵味浓厚。【思考】“未报君恩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一联,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作者卡片]姓名韩愈生卒年768-824字号称谓字退之,世称“韩昌黎”籍贯南阳(今河南南阳)主要成就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品《昌黎先生集》《师说》《马说》[写作背景]唐隶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七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进行诋毁。张巡的友人李翰于是写了《张巡传》,批驳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韩愈感愤于此,遂于元和二年(807)继李翰撰《张巡传》之后,写了这篇后叙,又为英雄人物谱写了一曲慷慨悲壮的颂歌。一、字音阙(quē) 睢阳(Suī) 愧耻(kuì)饿羸(léi) 霁云(jì) 须髯(rán)帙(zhì) 蚍蜉(pí)(fú)二、通假字①然尚恨有阙者阙,通“缺”,空缺、缺少②远虽材若不及巡者材,通“才”,才能③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藏,通“脏”,内脏④此矢所以志也志,通“识”,标志,标识⑤嵩常在围中常,同“尝”,曾经⑥沮遏其势沮,通“阻”,阻止三、一词多义(1)及eq\b\lc\{(\a\vs4\al\co1(①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动词,比得上,②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介词,等到,③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连词,和,④罪且及副元帅动词,涉及,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动词,达到))(2)就eq\b\lc\{(\a\vs4\al\co1(①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动词,接近,趋向,②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动词,担任,③连辟公府不就动词,赴任,④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动词,成功,⑤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副词,即将,行将,⑥斯须就毙副词,随即))(3)见eq\b\lc\{(\a\vs4\al\co1(①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名词,见识,②观者见其然动词,看到,③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动词,见过,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动词,观察,⑤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动词,引申为“宠幸”,⑥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与“背”连用,解释为“死亡”,⑦今是溪独见辱于愚被动句的标志))(4)引eq\b\lc\{(\a\vs4\al\co1(①引绳而绝之动词,拿来,②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动词,伸,③公子引车入市动词,牵引,④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动词,延请,⑤平原君负矢为公子先引动词,引路))(5)而eq\b\lc\{(\a\vs4\al\co1(①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连词,却,反而,②蟹六跪而二螯连词,又,表并列,③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连词,表承接,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连词,如果,⑤而翁长铨,迁我京职连词,你的,⑥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连词,因而,⑦吾尝终日而思矣形容词,表修饰))四、词类活用①翰以文章自名名词作动词,标榜②屡道于两府间名词作动词,取道③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使动用法,使……投降五、古今异义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古义:始末,事迹详情。今义:起头的部分和末尾的部分。②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古义:成,成就;功,功业。今义:获得预期的结果;事情令人满意。③不能通知二父志古义:深知,深入了解。今义:通知事项的文书或口信。④其讲之精矣古义:谋划。今义:说;说明;论述。⑤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古义:在某处任职。今义:投身到;处理。⑥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古义:处处,到处。今义:表示某种情况通常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出现或发生。⑦皆感激为云泣下古义:感动、激励。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六、特殊句式①省略句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句首省略主语“贺兰进明”)船上人犹指以相语(“指”后省略宾语“之”)②判断句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者,……耳”表判断)必以其言为信(“以……为”表判断)此矢所以志也(语气词“也”表判断)死,命也(语气词“也”表判断)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者,……也”表判断)③被动句城陷而虏(虏,被俘)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为……所,被……)④倒装句其亦不达于理矣(状语后置)而责二公以死守(状语后置)何为久读此(宾语前置)eq\a\vs4\al(1.)“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作者为什么写张巡却从许远写起?[我的理解]此处运用了映衬法。许远位在张巡之上,却“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一方面表现许远为国让贤,显示出了许远宽厚、谦和的性格,同时映衬出张巡的杰出才能。“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又表现了他们以死报国的高尚情操。eq\a\vs4\al(2.)作者是怎样为睢阳陷落不是张巡、许远个人的过失辩护的?[我的理解]作者先以“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两个比喻,论证了睢阳之陷落,许远不当独任其责。后又从张巡、许远“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和当时一部分朝廷官员中“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的情况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对比,充分揭示并证明了城失沦入敌手是必然的后果,守城的烈士没有责任。相反,倒是那些按兵不动的懦夫奸臣,难道他们能够逃脱罪责吗?张巡、许远他们虽然战败了,却“守一城捍天下”,阻遏敌势,蔽遮江淮,是捍卫大唐统一的真正英雄。eq\a\vs4\al(3.)本文写于安史之乱的四十多年后,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我的理解]韩愈出于正义感和对投降派以及腐朽势力的憎恶,更是出于希望改革朝政,重振大唐雄风,强烈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抱负,于“安史之乱”的四十多年后,写下了这篇文章。本文通过驳斥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证,以及记述南霁云的事迹与补叙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赞美了“安史之乱”中抗击叛军的英雄,斥责了安史叛军以及畏敌怕死的将领和诬蔑英雄的小人。eq\f(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我和吴郡张籍在阅读家中的旧书,)eq\f(得李翰所为《张巡传》。,看到李翰所撰写的《张巡传》。)eq\b\lc\[(\a\vs4\al\co1(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1)。张籍:字文昌,))eq\b\lc\\rc\](\a\vs4\al\co1(唐代诗人,祖籍苏州,故曰吴郡。得:获取,得到。李,翰:字子羽,开元间进士,曾官右拾遗,系张巡好友。))eq\f(翰以,李翰以)eq\f(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文章自许,写这篇传也甚为详密,然而(我)尚为其有缺失而遗憾:)eq\f(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没有为许远立传,又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始末。)eq\b\lc\[(\a\vs4\al\co1(名:名词作,动词,标榜。))eq\b\lc\\rc\](\a\vs4\al\co1(阙:通“缺”,空缺、缺少。,恨:遗恨,不满。载:记载。))eq\f(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许远虽然才干好像比不上张巡,但他打开城门接纳张巡,)eq\f(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职位本在张巡之上,却将权柄交给张巡而自己甘处其下,)eq\f(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毫无疑心猜忌,最终与张巡一同守城而死,成就了功业和名望;)eq\b\lc\[\rc\](\a\vs4\al\co1(若:好像。纳:接纳。柄:权柄。竟:,最终。成:成就、达成。功:功业。))eq\f(城陷而虏,,睢阳城沦陷后被叛军俘虏,)eq\f(与巡死先后异耳。,和张巡之死只是时间先后不同罢了。)eq\b\lc\[\rc\](\a\vs4\al\co1(虏:俘虏,作动词。异:不,同。耳:语气词,罢了。))eq\f(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两家的子弟们才智低下,未能理解两位父辈的心志,认为)eq\f(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张巡被杀害而许远当了俘虏,怀疑许远因怕死而向叛贼投降。)eq\b\lc\[\rc\](\a\vs4\al\co1(通:完全。知:知晓,明白。就:接受。,畏:怕。辞服:请降,投降。于:向。))eq\f(远诚畏死,,许远如果真的怕死,)eq\f(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何苦守着睢阳这么小的地方,吃其亲爱的人的肉,凭借这些条件)eq\f(与贼抗而不降乎?,与敌人对抗而不投降呢?)eq\b\lc\[\rc\](\a\vs4\al\co1(诚:如果,表假设。以:表,凭借,后面省略了“之”。))eq\f(当其,当他们)eq\f(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被叛军围困而坚守睢阳城时,外部没有一点援助,他们所想效忠)eq\f(者,国与主耳;,的就是国家与皇帝;)eq\b\lc\[\rc\](\a\vs4\al\co1(当:正当,正在。蚍蜉蚁子:指外援弱小。所:,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者:表判断。))eq\f(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敌人告诉他们国家已灭亡,皇帝已不存在,许远见救援未到,)eq\f(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而敌人越来越多,一定会认为敌人的话是真的。)eq\b\lc\[(\a\vs4\al\co1(语:告诉。益:,更加。众:多。))eq\b\lc\\rc\](\a\vs4\al\co1(以……为:把……,当作。信:真实。))eq\f(外无待而犹死守,,外面没有可等待的援兵但他们还是拼命死守,)eq\f(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杀人供士卒吃并且可吃之人也将完尽,即使是愚笨的人也能)eq\f(数日而知死处矣,,计算日子而知道自己的死期,)eq\b\lc\[(\a\vs4\al\co1(外无待:外面没有期待。睢阳,被围,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不))eq\b\lc\\rc\](\a\vs4\al\co1(发救兵,其他部队也不救援。虽:即,使。数日:计算着日子,知道死期已近。))eq\f(远之不畏死亦,许远的不怕死是)eq\f(明矣!,再明白不过的了!)eq\b\lc\[\rc\](\a\vs4\al\co1(之:置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明:明显清楚。))eq\f(乌有城坏,哪有城被敌人攻破)eq\f(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后其部下都死的,而他一个人蒙受愧耻而屈辱求活?即使是最)eq\f(愚者不忍为。,愚蠢的人也不忍心这样做的。)eq\b\lc\[(\a\vs4\al\co1(乌:副词,何,哪。徒:指守城,的一班人。蒙:蒙受、遭受。))eq\b\lc\\rc\](\a\vs4\al\co1(虽:,即使。))eq\f(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哎呀!而像许远这样的贤者会去做这样的事吗?)eq\b\lc\[(\a\vs4\al\co1(谓:,用))eq\b\lc\\rc\](\a\vs4\al\co1(法同“如”“奈”。之:前一个“之”解释为“这”;后一,个“之”是指示代词,指上文所说的“蒙愧耻求活”。))eq\f(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制造流言的人又说许远和张巡分段守卫睢阳城,城被攻破)eq\f(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是从许远所分守的地段开始的。(他们)以此来责骂许远,)eq\f(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这又和儿童的见解没有区别。)eq\b\lc\[\rc\](\a\vs4\al\co1(分:分段。诟:怒,骂。见:见识、见解。))eq\f(人之将,人在将)eq\f(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死之前,他的内脏一定有先得病的地方;拉绳子而把它拉断,)eq\f(其绝必有处:,它一定有断裂的地方:)eq\b\lc\[\rc\](\a\vs4\al\co1(受:忍受、遭,受。绝:断。))eq\f(观者见其然,,观者见到这种情况,)eq\f(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就跟着责备许远,这也是不合乎情理的。)eq\b\lc\[(\a\vs4\al\co1(然:代词,如此,这,样。从:跟从。而:))eq\b\lc\\rc\](\a\vs4\al\co1(表顺承的连词。尤:责,怪、怪罪。达:通晓,明白。))eq\f(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小人喜欢议论,不乐意成全别人的美名,)eq\f(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到了这种地步啊!像张巡、许远所成就的功业,如此突出,还)eq\f(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免不了小人诽谤,那么他人又该怎么说呢!)eq\b\lc\[(\a\vs4\al\co1(小人:不明事理,的人。成:成全。))eq\b\lc\\rc\](\a\vs4\al\co1(如是:像这样。卓卓:突,出。犹:尚且。得:能够。))eq\f(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当张巡、许远二公起先守睢阳城,哪能)eq\f(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知道别人最终不来救援,当时就预先逃跑呢?如果睢阳城)eq\f(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守不住,即使逃到别的地方又有什么好处呢;)eq\b\lc\[(\a\vs4\al\co1(宁:“岂”,哪,里。卒:最终。))eq\b\lc\\rc\](\a\vs4\al\co1(逆遁:事先逃跑。苟:连,词,如果,假使。虽:即使。))eq\f(及其无救而且穷也,,等到他们没有救兵而陷入绝境之时,)eq\f(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率领着残余的伤病瘦弱的士兵,即使是想离开睢阳城,也一定)eq\f(不达。,做不到了。)eq\b\lc\[\rc\](\a\vs4\al\co1(及:等到。穷:困顿,绝望。将:率领。创残饿羸:受,到严重创伤、饥饿衰弱的人。达:达到,得到。))eq\f(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张巡、许远二公精明、练达,他们的谋划十分周到。)eq\b\lc\[\rc\](\a\vs4\al\co1(讲:谋划。精:,精细、严密。))eq\f(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他们)坚守一座睢阳城等于捍卫了整个天下,他们凭借越来越少)eq\f(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的士兵,抗击一天比一天强大的敌人,)eq\b\lc\[\rc\](\a\vs4\al\co1(就:趋向。滋:滋长,繁,殖,引申为“强大、壮大”。))eq\f(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作为江淮地区的屏障,遏止了叛军长驱南下的势头,大唐王朝)eq\f(不亡,其谁之功也!,没有灭亡,这是谁的功劳呢!)eq\b\lc\[\rc\](\a\vs4\al\co1(沮遏:遏制,阻挡。其:指,示代词,这,指“天下不亡”。))eq\f(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当其危难之时,抛弃所守的城池而逃跑求生的人,绝不是少数;)eq\f(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掌握着强大的兵力而见死不救的人,睢阳城四周都是:)eq\b\lc\[\rc\](\a\vs4\al\co1(图:图谋,谋取。擅:据有、占有。,而:表修饰。相:动作偏指一方。))eq\f(不追议此,,世人不去追究议论这些人,)eq\f(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反而去责备二公死守危城,也可以看出这些人把自己放在叛军)eq\f(设淫辞而助之攻也。,那边,制造流言蜚语帮助叛军攻击张、许二人。)eq\b\lc\[(\a\vs4\al\co1(追:追究。责:责,怪、责备。比:接))eq\b\lc\\rc\](\a\vs4\al\co1(近。淫辞:邪恶的不,实之词。攻:攻击。))eq\f(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我曾经在汴州、徐州二府供职,多次往来于两府之间,)eq\f(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亲自到人们所说的双庙去祭祀。)eq\b\lc\[(\a\vs4\al\co1(从事:在某处任职。道:取,道。双庙:据《新唐书》载,))eq\b\lc\\rc\](\a\vs4\al\co1(唐肃宗下令在睢阳立庙祭,祀张巡、许远,名“双庙”。))eq\f(其老人往往说巡、,睢阳的老人还常常说当年张巡、)eq\f(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许远的事,说:南霁云到贺兰进明去乞求救兵时,)eq\b\lc\[(\a\vs4\al\co1(其:代词,那,里。往往:处,))eq\b\lc\\rc\](\a\vs4\al\co1(处,到处。于:向。贺兰:贺兰进明。时贺兰进,明镇守临淮,拥兵自重,不肯发兵解睢阳之围。))eq\f(贺兰,贺兰进明)eq\f(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嫉妒张、许二人的声名威望和功绩都远在自己之上,不愿)eq\f(出师救。,出兵相救。)eq\b\lc\[\rc\](\a\vs4\al\co1(嫉:嫉妒。出:超出,,高出。后“出”为出动。))eq\f(爱霁云之,他又很喜欢南霁云的)eq\f(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勇猛强壮,不接受南霁云求援的请求,想强迫南霁云留下,他准备)eq\f(食与乐,延霁云坐。,了佳肴和音乐,请南霁云入座。)eq\b\lc\[\rc\](\a\vs4\al\co1(听:听从、接受。强:强迫。,具:备办、准确。延:延请。))eq\f(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南霁云慷慨激昂地说:“我来时,睢阳城里的人没吃饭已经)eq\f(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一个多月了。我纵然想一个人吃,但道义上我不忍心;纵然让我)eq\f(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勉强吃,我也咽不下去。”于是拔出自己所佩带的刀砍断了自己的)eq\f(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一节手指,鲜血淋漓,给贺兰进明看。在座的人大惊,都被感动得)eq\f(为云泣下。,为南霁云落泪。)eq\b\lc\[\rc\](\a\vs4\al\co1(虽:即使,纵然。咽:咽下。因:,于时,就。感激:感动、激动。))eq\f(云知,南霁云知道)eq\f(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贺兰最终也没有替自己出救兵的意思,就驰马而去,将要出城时,)eq\f(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抽出一支箭射向寺中佛塔,射入塔上砖有半箭深,说:“我回去)eq\f(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破贼后,一定要消灭贺兰进明,这支箭就是我这一决心的标志!”)eq\b\lc\[\rc\](\a\vs4\al\co1(终:最终,终究。为:替。即:就。浮图:原指释迦牟,尼,后亦指佛塔。著:射中。志:通“识”,标志,标识。))eq\f(愈,我在)eq\f(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贞元年间到过泗州,船上的人们还用手指着这儿相互议论。)eq\f(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睢阳城被攻破,叛军用刀威胁使张巡投降,张巡坚贞不屈,就被)eq\f(牵去,将斩之;,牵到一边,将要被杀;)eq\b\lc\[(\a\vs4\al\co1(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泗州:今,江苏泗洪一带,治所在临淮。胁:威胁、))eq\b\lc\\rc\](\a\vs4\al\co1(胁迫。降:使……,投降。将:将要。))eq\f(又降霁云,云未应,,叛军又来逼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没有回答,)eq\f(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张巡大声呼喊南霁云说:“南八,男子汉大丈夫只有一死而已,)eq\f(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千万不能向不义的叛贼屈服!”南霁云笑着说:“我是想将来)eq\f(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有所作为,既然你说了话,我敢不死吗!”于是不屈而死。)eq\b\lc\[(\a\vs4\al\co1(南八:,南霁云))eq\b\lc\\rc\](\a\vs4\al\co1(排行第八,故云“南八”。耳:语气词,“而已”,“罢了”。为:,引申为“向”。后一个“为”是作为的意思。敢:岂敢,怎敢。))eq\f(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张籍说:有个叫于嵩的人,从小追随张巡。等到张巡起兵,)eq\f(嵩常在围中。,于嵩也曾在叛军的包围中。)eq\b\lc\[\rc\](\a\vs4\al\co1(依:跟着、随着。起事:起义、举,兵。常:同“尝”。围中:围城中。))eq\f(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张籍大历年间,在和州乌江县见过于嵩,于嵩当时已经)eq\f(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六十多岁了。因为张巡的缘故起先曾得到临涣县尉官职,他爱学习)eq\f(无所不读。籍时尚小,粗问,又努力,无所不读。但我当时年纪还小,只是粗略地问了一下)eq\f(巡、远事,不能细也。,张巡、许远的事,未能问得仔细。)eq\b\lc\[(\a\vs4\al\co1(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和州乌江县:今安徽省和县东))eq\b\lc\\rc\](\a\vs4\al\co1(北。临涣:今安徽,宿县西南。尚:还。))eq\f(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他说:张巡身高七尺多,胡须像神人。)eq\f(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曾经看见于嵩读《汉书》,对于嵩说:“为什么老读这本书?”)eq\f(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于嵩说:“尚未读熟。”张巡说:“我读书不过三遍,就可以终身)eq\f(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不忘。”于是就背诵于嵩所读的书,背完一卷不错一字。于嵩)eq\f(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十分惊讶,以为他偶然对这一卷熟悉,)eq\b\lc\[(\a\vs4\al\co1(须髯:胡须。何为:为,何,为什么。过:超过。))eq\b\lc\\rc\](\a\vs4\al\co1(因:于是,就。尽:,全。偶:碰巧、偶然。))eq\f(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于是随意抽其他卷来试他,没有不是)eq\f(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这样的。于嵩又取架子上其他书,试问张巡,张巡随口背诵,)eq\f(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毫不迟疑。于嵩跟随张巡很久,也没有看见他经常读书。)eq\f(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张巡写文章,拿起纸笔一挥而就,从来不打草稿。)eq\b\lc\[\rc\](\a\vs4\al\co1(,因:于是。乱抽他帙(zhì):随意抽取其,他卷帙。应口:随口。疑:迟疑、犹豫。))eq\f(初守睢阳时,,初守睢阳时,)eq\f(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士卒多达上万人,城中居民也将近数万人,张巡凭借某次见面时)eq\f(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问过姓名的,此后没有不认识的。)eq\b\lc\[\rc\](\a\vs4\al\co1(仅:多达,唐代口语。且:将,近。因:凭借。其后:这之后。))eq\f(巡怒,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张巡发怒时,胡须会竖立起来。等到睢阳城失陷后,叛贼绑缚)eq\f(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张巡等数十人坐在那里,将要杀戮他们,张巡起身环视四周,)eq\f(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其他人见张巡站起来,有的站起来,有的哭泣。张巡说:“你们)eq\f(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不要害怕!死,这是天命。”众人哭泣得不能仰起脸看张巡。)eq\b\lc\[\rc\](\a\vs4\al\co1(辄:就。及:等到,到了。且:,将要。旋:环。怖:惧怕,害怕。))eq\f(巡就戮时,颜色不乱,,张巡就刑时,面色不变,)eq\f(阳阳如平常。远宽厚长者,貌,神态自若像平常一样。许远是一位宽厚仁慈的长者,其面貌)eq\f(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日月后于巡,呼巡为兄,,如同其心,和张巡同年生,出生月日在张巡后,称张巡为兄,)eq\f(死时年四十九。嵩贞元初死于亳、宋间。或,死时四十九岁。于嵩贞元初年死于亳州、宋州之间。有人)eq\f(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传说于嵩有田产在亳州、宋州之间,不法军人强行夺取并)eq\f(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占有了这些田产,于嵩打算到州衙去提出诉讼,被不法军人所)eq\f(杀。嵩无子。张籍云。,杀害。于嵩没有儿子。以上是张籍说的。)eq\b\lc\[(\a\vs4\al\co1(阳阳如平常:指面色,镇定自若。亳、宋:亳,))eq\b\lc\\rc\](\a\vs4\al\co1(州、宋州。武人:军人。诣:去、往。讼,理:提出诉讼。为:表被动。云:说。))eq\a\vs4\al(1.)叙议并重,相辅相成本文的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并重。全文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驳斥了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在驳斥中补叙许远的事迹,赞扬了张巡、许远“守一城捍天下”的历史功绩。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的英雄事迹,并补叙张巡、许远的轶事。前后两部分相辅相成:前者之议论是后者叙事之“纲领”,后者之叙事为前者之议论提供事实佐证。两部分都紧紧围绕着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展开。eq\a\vs4\al(2.)细节描写,凸显形象本文几个英雄人物形象生动,光彩照人,这主要得力于传神的细节描写。如南霁云的拔刀断指、抽矢射塔,张巡的好学、记忆力超人和就义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都是文中的精彩片段。其次,作者有意让英雄人物的不同性格相互映衬,如张巡之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识,许远之宽厚谦和、为国让贤,南霁云之忠勇刚烈、嫉恶如仇,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此外,贺兰进明的卑鄙无耻,也有力地反衬出英雄们的磊落胸怀和凛然正气。eq\a\vs4\al(3.)气势充沛,饱蘸激情韩愈主张以“气”主“文”,认为气盛则言宜。本文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主张,文章气势充沛,激情饱满,无论叙事议论,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均极为浓烈,饱含对英雄的信任与敬仰。尤其是“守一城……其谁之功也”一段文字,义正词严,激情鼓荡,如金石落地,铿锵有声,震撼人心。这篇文章生动地塑造了张巡、许远、南霁云的忠烈形象。唐代天宝十四年发生“安史之乱”,叛军很快占领了洛阳,次年又进入长安。张巡遂起兵讨贼,太守许远深明大义,上报朝廷并甘愿做张巡的副手。从至德二年的正月到十月,他们坚守睢阳孤城十个月,“以万名疲弊之卒抗十余万强敌,大小四百战,斩将三百,破敌十万”,期间艰苦卓绝,残酷壮烈,令人悚然。张巡被围时,曾派部将南霁云杀出重围,到临淮向贺兰进明求救。贺兰出于小人之心,竟“嫉巡、远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反而想把“勇且壮”的南霁云留为己用,设宴招待他。南面对一桌好饭菜,想起围城内的艰辛,不禁热泪盈眶,猛地拔出佩刀,剁下一手指,以表示他对偏安一方的小人们的愤慨和自己返城的决心。到十月城破,敌人将刀架在张巡的脖子上,逼他投降,他镇定自若,鼓励战友说:“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南霁云也英勇不屈,两人骂贼不止,壮烈牺牲。许远被俘后也遭杀害。[适用话题]读韩愈(节选)梁衡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因为课本上就有他的《师说》《进学解》……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韩愈因谏阻唐宪宗迎佛骨而被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人们长年在浑浑噩噩中生活。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比之于北方的先进文明,这里简直就是茹毛饮血,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按照当时的规矩,贬臣如罪人服刑,老老实实磨时间,等机会便是,决不会主动参政。但韩愈还是忍不住,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当时鳄鱼为害甚烈,当地人又迷信,只知投牲畜以祭,韩愈“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用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推广普通话。不可想象,从他贬潮州到再离潮而贬袁州,八个月就干了这四件事。当其获罪海隅,家破人亡之时,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是难能可贵的。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宰相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两次犯上直言,被贬后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所以苏东坡说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选自《觅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赏评】韩愈被贬到偏远的潮州当地方官时,没有因身处逆境而沉沦。在短短的八个月任职期间内,为当地办了四件兴利除弊的好事,深受百姓爱戴。为此,当地修了一座韩公祠来纪念他,并将一座山更名为韩山,将一条江改名为韩江,使其流芳百世。作者善于发掘,写出新意,使我们对韩愈肃然起敬。一、基础考查eq\a\vs4\al(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蚍蜉(pífú) 卓效(zhuō) 遁迹(dùn) 宝藏(zànɡ)B.书帙(zhì) 勉强(qiánɡ) 羸弱(léi) 污垢(ɡòu)C.雨霁(jì) 嵩山(sōnɡ) 沮丧(jǔ) 睢阳(Suī)D.秩序(chì) 载重(zài) 遏制(è) 髯客(rǎn)解析:选C。A项,“卓”读zhuó;B项,“强”读qiǎnɡ;D项,“秩”读zhì,“髯”读rán。eq\a\vs4\al(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B.此矢所以志也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解析:选D。A项,“常”通“尝”,曾经;B项,“志”通“识”,标志,标识;C项,“蚤”通“早”。eq\a\vs4\al(3.)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因诵嵩所读书B.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C.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D.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解析:选B。A项,古义,读过的书籍;今义,指上学或学习功课。C项,古义,计算日子;今义,指时间。D项,古义,感动,奋激;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eq\a\vs4\al(4.)下列各句中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A.必以其言为信 B.其亦不达于理矣C.城陷而虏 D.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解析:选C。“虏”即被俘虏,意念上的被动。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日月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嵩贞元初死于亳、宋间。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嵩无子。张籍云。eq\a\vs4\al(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于嵩者,少依于巡 依:跟随B.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 细:详细C.为文章,操纸笔立书 立:站着D.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诣:去、到解析:选C。立:立即,马上。eq\a\vs4\al(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eq\b\lc\{(\a\vs4\al\co1(①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②吾于书读不过三遍))B.eq\b\lc\{(\a\vs4\al\co1(①因乱抽他帙以试,②因诵嵩所读书))C.eq\b\lc\{(\a\vs4\al\co1(①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②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D.eq\b\lc\{(\a\vs4\al\co1(①何为久读此,②为文章,操纸笔立书))解析:选B。A项,于:①介词,在;②介词,对于。B项,因:都是连词,于是。C项,以:①介词,因;②连词,来。D项,为:①介词,“何为”即“为何”;②动词,写。eq\a\vs4\al(7.)下列语句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表现张巡“才能超人”的一项是()①好学无所不读②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③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④为文章,操纸笔立书⑤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⑥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A.①③④ B.②③⑥C.①⑤⑥ D.②④⑤解析:选D。①不是写张巡的,是写于嵩的。③不是直接表现张巡才能超人。⑥写张巡的气节,不是才能。排除这三项即可。eq\a\vs4\al(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译文:(2)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译文:(3)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译文:答案:(1)因为张巡的缘故起先曾得到临涣县尉的官职,他爱学习又努力,无所不读。(2)张巡写文章,拿起纸笔一挥而就,从来不打草稿。(3)不法军人强行夺取并占有了这些田产,于嵩打算到州衙去提出诉讼,被不法军人所杀害。(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刘珝,字叔温,寿光人。正统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天顺中,历右中允,侍讲东宫。宪宗即位,以旧宫僚屡迁太常卿,兼侍读学士,直经筵日讲。成化十年,进吏部左侍郎,充讲官如故。珝每进讲,反覆开导,词气侃侃,闻者为悚。学士刘定之称为讲官第一,宪宗亦爱重之。明年,诏以本官兼翰林学士,入阁预机务。帝每呼“东刘先生”,赐印章一,文曰“嘉猷赞翊”。寻进吏部尚书,再加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文华大训》成,加太子太保,进谨身殿大学士。珝性疏直。自以宫僚旧臣,遇事无所回护。员外郎林俊以劾梁芳、继晓下狱,珝于帝前解之。李孜省辈左道乱政,欲动摇东宫。珝密疏谏,谋少阻。素薄万安,尝斥安负国无耻。安积忿,日夜思中珝。初,商辂之劾汪直也,珝与万安、刘吉助之争,得罢西厂。他日珝又折王越于朝越惭而退已而西厂复设珝不能有所诤至十八年安见直宠衰揣知西厂当罢邀珝同奏珝辞不与安遂独奏。疏上,帝颇讶无珝名。安阴使人讦珝与直有连。会珝子镃邀妓狎饮,里人赵宾戏为《刘公子曲》,或增饰秽语,杂教坊院本奏之。帝大怒,决意去珝。遣中官覃昌召安、吉赴西角门,出帝手封书一函示之。安等佯惊救。次日,珝具疏乞休。令驰驿,赐月廪、岁隶、白金、楮币甚厚。其实排珝使去者,安、吉两人谋也。时内阁三人。安贪狡,吉阴刻。珝稍优,顾喜谭论,人目为狂躁。珝既仓卒引退,而彭华、尹直相继入内阁,安、吉之党乃益固。珝初遭母忧,庐墓三年。比归,侍父尽孝。父殁,复庐于墓。弘治三年卒,谥文和。嘉靖初,以言官请,赐祠额曰“昭贤”,仍遣官祭之。(选自《明史·刘珝传》,有删改)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他日/珝又折王越于朝/越惭而退/已而西厂复/设珝不能有所诤/至十八年/安见直宠衰/揣知西厂当罢/邀珝同奏/珝辞不与/安遂独奏B.他日/珝又折王越于朝/越惭而退/已而西厂复/设珝不能有所诤/至十八年/安见直宠衰/揣知西厂当罢/邀珝同奏/珝辞不与安/遂独奏C.他日/珝又折王越于朝/越惭而退/已而西厂复设/珝不能有所诤/至十八年/安见直宠衰/揣知西厂当罢/邀珝同奏/珝辞不与/安遂独奏D.他日/珝又折王越于朝/越惭而退/已而西厂复设/珝不能有所诤/至十八年/安见直宠衰/揣知西厂当罢/邀珝同奏/珝辞不与安/遂独奏解析:选C。“已而”在这里作时间状语,“西厂复设”结构完整,应在“设”后断句,排除A、B。这段内容中“珝”“安”均是人名,“珝辞不与”“安遂独奏”句意完整,故在“安”前断开,排除D,故选择C。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录取后为进士。明清时指通过殿试考试的人。B.文渊阁,最初只是承载藏书、编书功能,但明代时一度成为大学士办公的事实上的内阁。C.西厂,明代时与东厂并称的特务组织,都是宦官提督,从事特务活动。两厂权力在锦衣卫之上。D.言官,主要负责监督与上谏的官员,言官制度在明清时达到顶峰。解析:选D。“在明清时达到顶峰”错,应该是在明朝时达到顶峰。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珝深受推重,仕途亨通。他中进士后曾任东宫侍讲,后经多次升迁,入朝担任御前日讲官,深受皇帝推重,官职屡有升迁。B.刘珝性格坦率,为人直爽。因为他是宪宗旧臣,遇到事情从不回避。他多次上书朝廷,劝谏皇帝,为林俊解围,罢免了李孜省,还与人合力罢除了西厂组织。C.刘珝受到排挤,请求退休。刘珝拒绝了万安一同上书请求撤除西厂的邀请,被万安中伤,再加上他的儿子做了不得体的事,最终被皇上舍弃,刘珝上书请求退休。D.刘珝恪守孝道,事亲至孝。刘珝任职期间,母亲病亡,他离职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