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道德教育创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道德银行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之探讨_第1页
高校道德教育创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道德银行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之探讨_第2页
高校道德教育创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道德银行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之探讨_第3页
高校道德教育创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道德银行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之探讨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校道德教育创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道德银行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之探讨

一、创设“道德银行”“道德教育是人类社会神圣的职业,学校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机构,其责任将成为现代新时代的道德教育。”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抓好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对于其自身的健康成长和祖国的现代化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为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积极探索出一整套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道德教育新模式。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办了全国高校首家“道德银行”。所谓“道德银行”,就是把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转换成道德币的形式存入“银行”,“道德币”的多少意味着该生所做的志愿服务以及好人好事的多少,同时学生凭“道德币”可以向“银行”申请帮助或享受相应的待遇。“道德银行”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条例变成具体可观的数字或量化考核,着眼于引导大学生的道德实践,让他们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调动其潜在的积极性。无疑,这是一种新颖的道德建设模式。之江学院“道德银行”自2003年11月正式创办至今,已经吸引了4600多位“储户”,约占全院学生总数的70%,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与积极支持。创办“道德银行”的消息很快在社会上引起不同的反应。“做好事需不需要回报道德该不该明码标价”这样的争议也常见诸报端。“道德银行”作为新时期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创新载体,是否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这是创办“道德银行”的学校所迫切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二、“道德银行”的理论意义(一)道德教育要体现人们对利益关系的敏感“道德银行”是通过利用利益激励机制来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的,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即利益是道德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承认利益是人们生活中的最敏感神经,任何道德教育都不能回避利益关系,要从历代义利之争的迂腐中解放出来。道德教育要正视人们对利益关系的敏感,费尔巴哈曾经说过,如果没有条件取得幸福,那就缺乏条件维持德性。这也说明了人的生活条件对人的德性的重要意义。因此,道德离不开人的利益关系,利益激励机制是实现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中华民族自古崇尚积德行善,造福桑梓,并以“德可生财”的理念将道德与功利结合起来,道教甚至还提出了“大善成圣、中善成仙、小善长寿”的价值层次,以鼓励人们在道德境界上不断攀越。(二)道德教育必须把握好经济关系道德的崇高境界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而市场经济强调的是在首先考虑他人需要的基础上,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传统道德不可避免地面临当前市场经济竞争原则、交换原则、等价原则和利润原则的巨大冲击。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这意味着,道德是经济关系即人们的利益关系的产物,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就有什么样的道德体系。当前社会主义社会所倡导的道德,同样是当前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因此,疏离经济生活的道德教育是空寂的,脱离利益关系的道德教育是迂腐的,只有促进经济改革的成功,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才是今天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向。同时,道德“既受经济基础制约,又具有相对对立性和能动的反作用”。“道德银行”通过志愿者志愿服务的方式,倡导一种“多予少取”或“无私奉献”的道德理念,使市场经济主体能摆脱等价交换的纯市场化倾向的价值取舍,为社会主义新道德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由此可见,“道德银行”从理论上澄清了人们对“无私奉献”的误解,探索了一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德实践的新途径。“道德银行”把市场因素渗入校园,让学生凭借“支票”支取精神奖励,弥补了教育现实中社会因素的匮乏,也是一种观念上的进步。同时,“道德银行”的活动也完全符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每个公民既是道德建设过程的参与者,也是道德建设成果的受益者”的精神要求。(三)道德教育主体性的实现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人,人是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生活的。因此,“社会关系实际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人的本质应该是社会主义社会一切关系的总和,它应该体现互助互利、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道德银行”为载体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活动,倡导互助互利,这正是对社会主义社会人的本质的正确引导。同时,在对人的本质认识的基础上,在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教育新体系时,还应充分考虑人的主体地位和利益需要,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人是道德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内在依据。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道德不是外在于人、强加于人的东西;相反,道德内在于人,它是人们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一种社会形式。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人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要。以“道德银行”为载体,以互助互利为原则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活动,在培养广大学生树立奉献意识的同时,对“道德富翁”也予以大力宣传和表彰,把好人有好报、善有善报变成一种自觉的有组织的社会行为,这既满足了学生的物质需要,也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要;“道德银行”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条例变成具体可观的数字或量化考核,着眼于引导大学生的道德实践,让他们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调动其潜在的积极性。充分发展了主体意识和主体需要,同时也较好地把握了道德教育的接受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因而赢得了学生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道德教育只有激发出个体强烈的主体意识,推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其教育的价值。道德教育主体性的凸现,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核心是一致的。长期以来,我们的道德教育忽视对个性和主体性的倡导,总是把个人完全置于某种整体中来理解,过分强调人的社会角色、职责和义务,人们缺乏选择生活的可能性,道德也成了规范人、约束人的异己力量。因此,对今天的人们来说,“道德银行”着眼于发展主体意识具有着特殊的意义。三、“道德银行”的实践价值(一)“道德银行”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作用“道德银行”成立伊始,就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反对意见认为,对大学生们来说,“道德银行”容易引发他们的投机心理,助长其功利心,“道德银行”的实施将成为一次得不偿失的精神冒险。但是,与此同时,大多数持赞同态度的人认为,这种市场化的行为是对高风亮节者的鼓舞,也是对促进社会道德建设的有益尝试,“道德银行”在主观上是社会对“好人”的一种尊重、理解与回报,在客观上也会促进和激励人们多做好人好事,起到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我们认为,在当前开展以“道德银行”为载体的大学生德育活动完全是利大于弊的。如今,信用、诚信等美德已成为现代公民着力追求的无形资产,如上海市已着手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学生为什么不能刻意去追求道德分数呢虽然个别同学只是为获取分数而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但在参与中已经起到了较好的规范和示范作用,强化了其道德观念。当然,“道德银行”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正确引导,充分发挥“道德银行”的积极作用,使大学生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目标。同时,也必须尽力减少“道德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其中的功利性因素,弘扬团结友爱、平等互助、扶贫帮困的社会道德新风尚,并最终形成“奉献——回报——奉献”的良性循环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二)“道德银行”长期相应的对应关系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只有形成一整套可操作性强的运行机制,才能确保“道德银行”的顺利运行。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已初步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运行体系,为“道德银行”的实践提供了保证。“道德银行”下设存储部与支取部。存储部向每位申请的“储户”提供一本存折,“储户”把各种好人好事以及各种参与公益事业的社会实践等记录填写在“存款单”上,同时经“道德银行”的评估后,将其对应获得的“道德币”存入其存折。储户分为五个“星级”,按“星级”不同,可分别享受支取部提供的优惠服务:优先申请勤工助学岗位、课外学习辅导、参加业余党校团校学习、获赠知识竞赛或学术讲座门票和获赠学术类报纸、杂志等待遇。学期结束,“道德银行”将进行“十佳道德富翁”的排名,并对排在前10名的“富翁”进行宣传、表彰和奖励。学生在“道德银行”中储蓄等级还将被作为团内评优、奖学金评定的参考依据之一。“道德银行”通过这种机制,在学生道德行为的付出、认同与回报三方面之间确立了一种长期的对应关系。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运行机制,既保障了“银行”的顺利运行,又保护了“储户”的利益,有效地解决了在大学生中建立起长效的道德教育的动力机制问题。(三)“道德银行”运行模式—面向社会,扩大“道德银行”的辐射作用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道德银行的创新实践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2003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以《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道德银行”在争议中开张》为题予以了报道,文章引用专家的观点,认为“道德银行是从制度和体制保证的角度对道德建设的有益探索”。传统的道德要求有“无私奉献”、“见义勇为”等美德,可现实社会中为什么实践者鲜见而更多的却是“见义不为”呢因为这种道德要求太注重奉献的“无私”,救人的“无私”。见义勇为者英勇献身了,给家人带来无限悲痛,家人连必须的足额的抚恤金都没有,只有蜻蜓点水般的“媒体表扬”,“英雄流血又流泪”,这种可怕现实挫伤了奉献者的积极性。这种不公正应得到改观。“道德银行”用看得见的制度和模式,为公正的奉献与回报提供了保障。“这符合公民道德建设的主流,能激励更多的后来者加入其中。”因此,在不断完善“道德银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高校应把成熟的经验向社会推广,不断扩大“道德银行”的辐射面,在社会上逐步构建起“道德银行”体系,使“道德银行”的实践活动真正源于青年学生,扎根于全社会,受益于老百姓,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辐射力。同时,只有把大学生“道德银行”的创新实践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才能给“道德银行”注入新的活力,也才能充分发挥“道德银行”实效。必须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面向社会的实践活动,如社区援助、志愿者服务等,突出活动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在实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