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门诊不合理中成药处方及典型用药分析_第1页
我院门诊不合理中成药处方及典型用药分析_第2页
我院门诊不合理中成药处方及典型用药分析_第3页
我院门诊不合理中成药处方及典型用药分析_第4页
我院门诊不合理中成药处方及典型用药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院门诊不合理中成药处方及典型用药分析

根据《中药临床用药指南》,中药的安全非常高。合理使用中药的目的包括正确的辩证法、药物的使用和使用、治疗时间、禁忌、综合药物等。无论是否接触到任何方面,都有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合理使用药物是中药安全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对北京积水潭医院(以下简称“我院”)门诊药师干预的不合理中成药处方及典型用药进行分析,对不合理处方事前干预的工作模式和改进措施进行探讨,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逐步提高处方质量和合理用药水平。1不合理处方用药检测资料均来源于我院中药房对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门诊干预的1645张不合理处方及中成药用药干预处方登记表。药师结合《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等相关规定,共对1645张不合理处方用药进行审核,利用电子表格记录不合理处方涉及的药物名称、药物类别、不合理用药类型及患者性别年龄和具体用药情况等。以下几方面作为本次研究分析的指标:医师未签字或与签字卡不符、处方颜色用错、跨科开药、超说明书最大用量未签字、超适应证用量、开药超限量、疑似重复用药、联用不合理、超适应证或禁忌证用药、诊断与用药不符或缺少诊断、用法错误、其他用药不适宜,并在2013年第4季度根据我院实际情况,新加了“西医医师每处方最多能开两种中药”的规定。2不合理处方分布根据本次研究分析的指标和方法,得出不合理处方涉及的科室分布情况,以及按《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中不合理处方的“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分类统计。2.1患者一般资料各科室的不合理使用情况,排名前十位的科室分别为中医科265张(16.11%),创伤骨科223张(13.56%),矫形骨科160张(9.73%),心内科129张(7.84%),干部科122张(7.42%),创伤急诊104张(6.32%),消化内科86张(5.23%),中医正骨72张(4.38%),手外科67张(4.07%),神经内科56张(3.40%)。这些科室占总数的78.05%,其余科室占21.95%;并且在所有科室中,以骨科、创伤科、中医科等类的比例共为60.97%,正反映出我院的骨科和烧伤创伤科特色。见表1。2.2不合格处方分布按《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的标准统计,干预发现不规范处方和超常处方共432张,占不合格处方的26.26%。其主要表现在超说明书最大用量未签字、医师未签字或与签字卡不符、处方颜色用错(类别错误)、超适应证用量、开药超限量、跨科开药等。另外有极个别的1张处方会有2或3处不合理现象。见表2。2.3不合格处方的干预按《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的标准统计,干预发现用药不适宜处方共1213张,占不合格处方的73.74%。占总干预的70%。其主要表现在诊断与用药不符或缺少诊断、违反院内西医最多开两种中药的规定、用法用量不合理和使用疗程不当、疑似重复用药、超适应证或禁忌证用药、联合用药不适宜药品配伍不合理。用药不合理使用情况见表3。3讨论3.1超说明书用量用药。在特殊临床用药千变万化,无服法用量,不仅影响疗效,甚至出现因服用不当或过量服用引起不良反应及药物中毒等严重不良反应。《处方管理办法》中指出:药品用法用量一般应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常规用法用量使用,特殊情况需要超剂量使用时,医师应注明原因并再次签名。在不合理处方中存在不遵循药品说明书的规定、擅自加大用药剂量的现象。超剂量用药主要体现在两方面:超说明书单次剂量服用和超长时间服用。前者易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后者给医保患者报销带来不便。如小儿内科给5岁小孩开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每日3次,每次2支,为说明书用量中8~12岁用法。后经与大夫联系,改为每日3次每次1支。又如当归补血丸,用于身体虚弱、气血两亏,说明书用量为每日2次,1次6g(袋),有的处方用量为说明书的2~3倍。3.2关于签到形式处方经医师签名后方有效。有些处方出现医师签字与在药学部门留样备查的签字卡式样不一致的现象,应提醒医师特别注意,不能随意改变签字形式,以保证处方的法律效力。3.3医疗用药处方或使用成人处方的种类我院处方从类型上分为2大类:医疗保险处方(含公疗)、自费处方(含外地医保)。从颜色上分为白色普通处方、淡绿色儿童处方、淡黄色急诊处方、淡红色麻醉药品处方。14周岁以下的儿童需使用淡绿色儿童处方,超过14周岁使用白色成人处方。取药过程中发现有个别外地医保患者用北京市医疗保险处方、儿童使用成人处方的情况。医师需要在确定患者类别后应选择相应处方类别打印处方。3.4临床试验用药按照处方管理办法“急三慢七”,无特殊情况下门诊处方不得超过7d用量,急诊处方不超过3d用量。根据医保规定,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肝炎、肝硬化、结核病、癌症、脑血管病、前列腺肥大、糖尿病、肾病可以延长到2周用量,特殊情况可延长至4周用量,处方需加以说明。我院作为骨科为主的医院,骨伤患者比较多,急诊外伤患者开药多属于行动不便,如下肢及脊柱受伤可按开2周量,但急诊手外伤患者仅可开3d量,复查可开1周量。平日临床中问题多集中在内科、外科和骨科,如感冒清热颗粒10袋×3盒,1次1袋,每日2次,超过7d用量。如诊断脑供血不足处方以银杏叶胶囊20粒×9盒,1次2粒,每日3次,这个不能算脑血管重症,不能开具28d药量。如骨性关节病、颈椎腰椎病、骨质疏松等需长期服药的慢性病,不属于可开4周用量的十种大病,医生往往容易忽略导致超规定开药。3.5超剂量服药,超剂量服药相当多医生尤其是西医的观念中错误的认为中成药药性缓慢温和,无副作用或很小。或者为给患者多开药,随意加大剂量,或以电脑默认最大剂量为口服剂量,很容易造成超剂量服药引发不良反应。如有患者被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处方为金水宝胶囊,一次6粒,每日3次,但金水宝的说明书规定:一次3粒,每日3次,用于慢性肾功能不全者,一次6粒,每日3次。3.6药事内容的不了解我院作为一个综合性医院,西医大夫往往对中医理论缺乏系统认识,多通过药名、功能主治进行简单的了解,缺乏对药性、成分配伍以及毒副作用等的全面掌握。所以临床应用中会有一些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因此需要禁止某些科室开出某些药,例如有骨科医师开出眼科用药,皮科医师开具胃药等。3.7从临床诊断的角度区分用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临床运用中多从整体出发,调整各脏腑的平衡与协调,以“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为基础,辩证用药,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如患者被诊断为风寒感冒咳嗽,处方为复方鲜竹沥液。按中医理论,咳嗽分寒咳、热咳、伤风和内伤咳嗽,因此药性也有寒、热、温、凉之不同,要对症用药。而复方鲜竹沥液药性偏寒,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作用,适用于燥咳及痰黄带血者,风寒咳嗽不宜服。药师对处方的审核多以临床诊断为依据,判断用药是否合理,常有医师由于患者患有多种疾病,只写主要病症,未能全面书写其病情,易导致临床诊断与用药不符的情况。如诊断为泌尿系感染、支气管炎,开具补中益气丸。如糖尿病、胆囊炎开具血脂康胶囊。又如上呼吸道感染、消化不良,开具缩泉胶囊等。3.8处方最多不符合三种中药根据院实际情况,规定西医医师在开具处方时,每个处方最多不允许超过两种中成药,儿童处方最多不能超过三种中成药。在公布该规定的前3个月内,这类干预情况非常多,主要原因是医师还没有真正接受这项规定。3.9选择抗病药有些中成药所含某种药物有毒,药性猛,不宜长期或加量服用。有使用剂量范围的中成药,老年人使用剂量应首选从小剂量开始服用。此外,还要注意选用剂型与给药途径的不合理。如通滞苏润江胶囊每次5~7粒,每日2次,因含秋水仙,服用期间应定期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不宜长期、过量服用,痔疮患者慎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孕妇忌用。临床上经常有七八十岁的老人,每次7粒、每日2次,大剂量持续服用。在选药时,还要结合患者身体状况、体质强弱等综合因素考虑用药。如处方开具虎力散胶囊,1次7粒,每日2次,口服。说明书用法为口服1次1粒,每日1~2次,外用,将内容物撒于伤口。临床大夫忘记改变给药途径,大剂量多为外用,其含制草乌若大剂量口服会导致中毒。如康复新液可内服治疗消化道溃疡,外用用于外伤、烧伤、烫伤等各种创面。如处方诊断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康复新液100mL×1盒,每次10mL,每日3次,外用。处方干预后,大夫将外用改为口服。3.10药超剂量、药名相同、作用相似中成药的组方多是由几种至几十种中药材配伍组方而成,并不是单一成分发挥作用,在几种中成药联合应用时,临床医生在开药前应阅读药品说明书,以减少重复用药。多种中成药配合使用,有可能使其中的某种成分重复使用,使其剂量增大,如果含有毒性或药性峻烈的药材,很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如果同类药物合并使用,易导致相同药物超剂量。药名相似、作用不同的。如活血通脉片与活血通脉胶囊,单从药名上看相近似只是剂型不同,而实际上活血通脉片由三七、丹参、川芎、冰片、菖蒲等十七味中药组成,多用于冠状动脉硬化引起的心绞痛等,而活血通脉胶囊是由单味水蛭加工而成,多用于血瘀、闭经、跌打损伤等症。药名相似、作用相似的。如银杏叶片与银杏叶胶囊,都是银杏叶提取物,功效主治相近。同样复方丹参片与复方丹参滴丸也是功效主治相同。药名不同、作用相同的。如活血通脉胶囊与脉血康胶囊都是以水蛭为原料提取而成,功效主治相同。百令胶囊与金水宝胶囊有效成分都是发酵虫草菌粉,均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功能不全。药名不同、成分相似的。如当归补血丸与养血饮都含有当归、黄芪,补气养血临床治疗贫血,作用相似。养血饮还含有阿胶、鹿角胶,更适合气血两亏、体虚羸弱者,二药合用多有重复。通心络胶囊与脑心通胶囊都是复方制剂,但均含有水蛭,若同时应用易超过水蛭安全剂量,引发不良反应。复方丹参滴丸与丹七片均含有三七、丹参,复方丹参滴丸多一种成分冰片,两药叠加应用,易产生重复用药。3.11诊断与用药不局限于用药中成药在临床中的选用,需要大夫依据患者病情辨证论治,选择有针对性的药物进行治疗,有些大夫对中医中药不了解,以名解意,忽视了药物成分、功效主治作用,导致一些超适应证用药,禁忌证用药,使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诊断只标明主症,同时应用其他药物,如诊断为胸憋,处方复方丹参滴丸与金花清感颗粒。诊断与用药无关,诊断为肾病综合征,应用胃复春片。诊断与用药有禁忌冲突的,如上呼吸道感染、头晕、高血压,处方以金花清感颗粒、六神丸、眩晕宁片,眩晕宁片为外感者禁服,曾有上呼吸道感染,用金莲清热颗粒,经了解此患者为孕妇。金莲清热颗粒为孕妇禁用药。此类处方的出现,说明个别医生对诊断与用药的忽视,西医大夫对中药不了解、不熟悉。有很多中药在应用过程中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辨证施治,如痹祺胶囊高血压患者忌用,强力枇杷露儿童禁用,肠泰合剂糖尿病患者禁用,皮肤病血毒丸上呼吸道感染期间不宜服用,金花清感颗粒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慎用等。3.12—联合用药不适宜配伍不合理临床中经常有患者出现多种症状,需要多种药物同时配合应用,要注意联合用药增效减毒、互补原则,避免重复叠加以及产生新的不良反应。如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处方为羚翘解毒丸,而因患者有糖尿病又同时开出胰岛素。羚翘解毒丸组方中甘草有效成分甘草次酸能抑制11β-氢化类固醇脱氢酶活性,阻止氢化可的松转化为11位氧化代谢物。氢化可的松可与肾脏内的盐皮质激素受体结合发挥盐皮质激素样作用。由于循环中糖皮质激素比醛固酮高得多,糖皮质激素必须及时失活才能维持正常的水盐代谢平衡而且还能升高血糖,因此甘草成分使抗糖尿病药药效降低。如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处方以金莲花胶囊、六味地黄丸,处方以杞菊地黄丸、板蓝根颗粒、感冒软胶囊。诊断为感冒、便秘,处方为感冒清热颗粒、芪蓉润肠口服液。芪蓉润肠口服液治疗虚症便秘,其成分多为滋补类中药,在感冒发热期间停用。中医认为在感冒期间不易同服补益药,此时病邪在体内,如使用补益类药品将造成敛邪,邪气不能被排除,易“闭门留寇”,加重病情,以致感冒长久不愈。如人参归脾丸、参芪五味子片、仙灵骨葆胶囊等,在选用时要特别注意。因此,在上感发热期间不宜服用滋补类中成药。根据中药“十八反”理论,半夏、瓜蒌、川贝母与乌头、附子不能同用,海藻、芫花与甘草不能同用。有个别处方违反了中药“十八反”、“十九畏”的配伍禁忌原则,极易引起不良反应;如临床诊断“头痛、失眠”开具复方羊角颗粒(含川乌)与清脑复神液(含半夏),“胸闷、咳嗽”处方以芪苈强心胶囊(附子)与羚羊清肺丸(含浙贝母、天花粉)同用等。含毒性中药的联合应用,导致毒性成分叠加,如关节克痹丸(含川乌、草乌)与盘龙七片(含川乌、草乌)同服,虎力散(含草乌)与扎冲十三味丸(含草乌)同服,跌打七厘片(含朱砂)与七厘胶囊(含朱砂)同用,牛黄解毒片(含雄黄)与牛黄清火丸(含雄黄)同时,使含毒性中药剂量加大,极易中毒,产生不良反应。药物联合应用中,还有配伍应用不妥的,如临床上有感冒清热冲剂、金花清感颗粒、藿香正气软胶囊同治感冒,百合固金口服液与复方鲜竹沥液同用,百合固金液以治肺虚、咳嗽、燥咳少痰为主,复方鲜竹沥液是治火咳嗽、痰热蕴肺的常用药。还有通宣理肺丸与羚羊清肺丸同用等用药上所出现的不合理现象。3.13阴丸及牛血粉药中成药中有些药以猪胆汁、蟾蜍、蛇等成分入药,对回族人民在选择用药上要谨慎。曾临床上出现为回民患者开大补阴丸,其成分含猪脊髓。在临床应用如含蛇类成分的金乌骨通胶囊、风湿祛痛胶囊、大活络丸等。含猪胆粉成分的脑立清胶囊、安脑丸等。含狗腿骨成分的骨龙胶囊。含蟾蜍成分的血栓心脉宁片、心灵丸、麝香保心丸等。含驴血粉成分的风湿二十五味丸等。以上这些药物在应用时要特别注意,如果在医师开药时,出现温馨提示,可避免类似情况发生。4组织对教学,以养源节流、治疗疾病的适应证通过处方干预,及时将临床处方中的各种问题与医师进行沟通,减少类似问题的发生,药师不断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