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词术语英译中施治则术语的规范英译_第1页
中医名词术语英译中施治则术语的规范英译_第2页
中医名词术语英译中施治则术语的规范英译_第3页
中医名词术语英译中施治则术语的规范英译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名词术语英译中施治则术语的规范英译

1932年出版的《中国医学史》(史文献,王继民,吴连德著作)后,现代中医英语语言翻译经历了80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出版了20多部《英汉整词词典》和20多部新词典。事实证明,我国相关专家在规范中医名词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同时也表明中医名词翻译的混乱情况相对混乱。至今为止,国内的出版社和杂志社仍未针对英文中医出版物制定术语英译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典籍的英译事业发展和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中医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而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准绳,对临床治法和处方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属于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词汇,具有特定的民族文化特色,在西医语言中找不到相同或相近的对应语,一直是翻译的难点和重点。中医语言属于一种“专业语言”,为专业领域人士所使用,具有特定的“术语体系”,这些中医术语的翻译应遵守以下基本原则:对应性,英译词义尽量与其中文学术内涵相对应;简洁性,在不影响清晰度的前提下,译名越简单越好,避免辞典式释义;同一性,同一概念的名词只用同一词对译;约定俗成,目前已通行的译名,与前述原则虽然不完全符合,仍可考虑采用。上述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在制定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时遵循的原则,本文以此为基础,分析不同译者对中医治则术语的不同译法,探讨中医治则术语对应的英译规范术语,以期抛砖引玉,有益于中医其他领域术语名词的英译规范化进程。选取的3部辞典在中医英译界应用广泛且具有较大影响力,它们分别是:魏迺杰(NigelWiseman)和冯晔编著的《实用英文中医辞典》,李照国编著的《简明汉英中医词典》和谢竹藩编著的《新编汉英中医药分类词典》(以下分别称为魏迺杰、李照国和谢竹藩)。这三部辞典在国内的出版时间均为2002年,是不同译者对之前20年中医术语英译研究与实践的总结,具有社会时代特征和横向研究价值,是中医术语英译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先导和基础,代表了目前国内外中医术语英译的主要研究取向。1中医的整体观和辩证法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二者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和临床实践的指导思想,但其英译却不尽统一,见表1。“整体观念”的英译差异体现在选词不同,魏迺杰和谢竹藩采用了同一英文词语的不同形式holism和holistic来翻译“整体”;李照国则列了三个译文,根据他在词典“凡例”中的说明,如一个中文词条有几个不同译文的,排在首位的是比较通用和合理的译法,可知李照国首选entirety来表示“整体”。选词的差异与译者主体性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李照国认为整体观念并非中医所独有,西方生命科学中也有这一思想并用entirety来表示,可以借用。事实上,中西医的整体观念固然有相似之处,在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西医理论主要认识的是人体和疾病的物质性一面,用实验的方法进行分析,然后汇总成一幅具体的、细致的整体性图画;而中医主要阐述的是人体生理病理上表现出来的运动形式方面的规律,是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为代表的关于复杂系统规律的研究,二者不同的整体观体现了中西医理论上的分歧和交叉。查阅美国最著名的MerriamWebsterDictionary(以下称韦氏词典),holism在医学领域的释义为atheorythattheuniverseandespeciallylivingnatureiscorrectlyseenintermsofinteractingwholes(asoflivingorganisms)thataremorethanthemeresumofelementaryparticles,与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含义不谋而合,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制定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以下称世中联标准)将整体观念译为conceptofholism;世界卫生组织亚太西区颁布的《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以下称世卫标准)将其译为holism,结合中医名词术语翻译“简短性和同一性”原则,可将整体观念译为holism。辨证论治这一术语包含两重涵义:辩证和论治,辩证是论治的前提和基础,论治是辩证的目的。三位译者均选择了treatment来翻译“治”,而在“辩证”的英译选词上出现了差异,魏迺杰译为identifypattern,在国外比较流行;李照国和谢竹藩都选择了syndromedifferentiation作为首选译文,在国内比较流行,似较难统一。世卫标准和世中联标准中“辨证”均被译为syndromedifferentiation/patternidentification,两者译法都得到了保留,说明目前很难做出取舍,只能期待未来翻译实践做出验证。在形式上,魏迺杰采用了分词identifying和determining增加动作性,李照国采用了basedon来表示前后逻辑关系,反使译语冗长,降低了译语的信息密度,不若直接以and相连,既简洁明了又体现了辩证和论治的先后顺序。综上文所述,“整体观念”可译为holism,而“辨证论治”可译为:syndromedifferentiation/patternidentificationandtreatment。2不同翻译原则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辨析出疾病的病因病机,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于本”,与之相关的术语包括“治标,治本,标本兼治”等。对“标”、“本”二字涵义的理解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英译,见表2。“治病求本”及相关术语的英译差异首先体现在选词上,三位译者分别将“本”译为root,principalcause和fundamental,将“标”译为tip,secondarycause,incidental,不同的选词之间体现了不同译者遵循的翻译原则。魏迺杰一直在倡导“以原文为导向(source-oriented)”的翻译原则,力求保持中医的本来面貌,此处的“标”和“本”其实是一种隐喻的命名方式,将疾病矛盾的主要方面称为“本”,次要方面称为“标”,翻译时使用字对字直译法分别译为root和tip,取的亦是这两个英文词语在西方读者心目中的隐喻意义,而非词语原意。相比较魏迺杰,国内译者李照国和谢竹藩较多采用了释义法来翻译中医名词术语。李照国理解“本”为疾病的主要病因,“标”为次要病因,译成对应的英文为principalcause和secondarycause;谢竹藩的英译分别为fundamental和incidental,也是为了强调“标本”的主次关系,释义虽然清楚了,却失去了原文的比喻内涵,降低了中医术语的文化价值。世卫组织标准采取了魏迺杰的译法,将“标”、“本”分别译作tip和root,或许也是基于这种考虑。除了选词差异,句式差异也比较明显,尤其是“治病求本”这个术语,不同译者采取了不同的句式。魏迺杰和李照国都将其译为句子,稍显冗长,在形式上与原文四字短语差距较大,谢竹藩的英译treatingdiseasefromroot在形似上更胜一筹。结合以上分析,“治病求本”,“治标”与“治本”和“标本兼治”四个术语可以分别译为treatingdiseasefromtheroot,treatingthetip,treatingtheroot和treatingtherootandtipsimultaneously。3“反治”、“热者热之”正治与反治,是指所用药物性质的寒热、补泻效用与疾病的本质、现象之间的从逆关系而言,来自《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的“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与之相关的术语包括寒者热之,热因热用等,它们对应的英译不尽统一,可参见表3。“正治”和“反治”的英译差异主要体现在“正”、“反”二字的英译选词上。魏迺杰采用straight和paradoxical来直译对应“正”、“反”二字,李照国和谢竹藩采用了routine和contrary。查看源文件的内涵,“正治”是采用与疾病的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以治疗的一种治疗原则,如热证用寒药;“反治”是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治疗原则,如具有假热病证用热药治疗。由此可知所谓的“正治”就是一种常规治疗方法,routinetreatment当属首选译语,也被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和世中联标准所采用。反治指顺从疾病假象的治法,是一种与常规相反的治法,常译作contrarytreatment,从语义和回译性来看是比较可取的。魏迺杰将“反治”译作paradoxicaltreatment,容易引起西方读者的误解,以为这种治法是前后矛盾的,且他在词条中的解释为thenonroutineprincipleoftreatingfalsesignswithmedicinalsofoppositenature,已经将“反治”理解为非常规的治疗原则,故contrarytreatment实为较佳英译。“寒者热之”是中医一种用某法治疗某病的表达法,属于中医正治法,在结构上属于动宾关系,实际治疗方法是“以热治寒”,魏迺杰和李照国以句子形式加以解释译出,有违术语翻译简洁性原则;相比较而言,谢竹藩的译语treatcoldwithheat更为可取,其他结构类似的短语如“热者寒之”、“虚者补之”等可参考译为:treatheatwithcold,treatdeficiencybytonification。“热因热用”是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属于中医反治法,李照国采取增词法将“假热病证”解释出来,译为pseudoheatsyndrome,意思虽然清楚却失去了回译性;谢竹藩的英译usingheatforheat为日常用语,语言比较通俗,体现不出医学特色;魏迺杰的英译treatingheatwithheat,简洁且具有回译性,约定俗成之后已被广泛认可,目前世卫组织标准和世中联标准均采取了这一译法。其他类似术语如寒因寒用、塞因塞用可仿此结构译为treatingcoldwithcold和treatingblockagewithblocking。概况上述术语的英译,“正治、反治”可分别译之为:routinetreatment和contrarytreatment,“寒者热之”、“热因热用”可分别译为:treatingcoldwithheat和treatingheatwithheat。4“治”的意义和方法“同病异治”即用不同的方法来治疗同一疾病,“异病同治”是用相同的方法治疗不同的疾病,二者的不同英译见表4。译者们的英译差异首先体现在对“同”和“异”的选词上,李照国和谢竹藩将其译为same和different,较为通俗易懂;魏迺杰译为like和unlike,意在突出前后的对比性,用意虽好,但查阅韦氏词典发现unlike的释义有两层,一是表示different,二是还有unequal即“不平等”之意,与原文意思明显不符,容易引起歧义,故仍译为same和different较为妥当。李照国和谢竹藩的英译也不完全相同,主要体现在“治”的词性选择上,是选用分词形式的treating还是名词形式的treatment更能体现原文的特色呢?根据术语翻译的对应性和简洁性原则,采用名词形式的treatment在形式上和结构上更接近于原文,且具有回译性。世卫组织标准也将这个术语译为:differenttreatmentsforthesamedisease,与谢竹藩的英译一致,表明此种译法已被广为接受。同理,“异病同治”可译为:sametreatmentfordifferentdiseases。5中医同一性原则的实现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是推动中医对外传播和交流的前提和保障,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编纂了多部中医英译词典,并制定了一系列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如世中联标准和世卫组织标准,然而仅就本文所述及的中医治则术语来看,其对应的英译就已多种多样,未能实现同一性原则,可见距离整个中医术语体系的标准化仍有很长的路要走。通过分析中医治则术语的英译,发现以魏迺杰为代表的国外学者倾向于使用直译法来翻译中医名词术语,力图保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