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双向调节作用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应用_第1页
针灸双向调节作用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应用_第2页
针灸双向调节作用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应用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针灸双向调节作用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应用

针灸和艾灸的双向效应是针灸和艾灸临床和实验中常见的现象。这不仅是针灸和艾灸的机制之一,也是中医和西医结合的一个重要方面,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目前我国对之虽有一些报道,但不够深入。对此,笔者想结合多年的临床,略谈浅见。1针刺补泻与心率的关系针灸的双向调节作用是指当人体处于失衡状态时,给予针、灸某些腧穴,则机体可向与原来相反的状态转化而趋于平衡,既可使亢进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又可使低下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其实质是协调机体的阴阳,使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强者折之、弱者济之,使机体由阴阳不和趋于“阴平阳秘”,从而达到“精神乃治”之目的。针灸双向调节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腧穴本身就有此特殊作用。如手厥阴心包经之内关穴,它具有宁心安神之作用,而心神不宁、心慌、心悸的症状可见于心阴不足者和心阳不振者,内关穴之所以能治疗心慌、心悸,就在于它能调整心阴、心阳的失调。临床实践证明,对于心率和心律失常的患者,针刺内关穴均可得到调节,使其恢复正常。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针刺内关穴对心率的调节作用是通过对人体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调节实现的,而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失调,其临床表现正是心阴不足或心阳不振的具体反映。另外,内关穴有止呕作用,亦有催吐作用;天枢穴有止泻作用,亦有通便作用;印堂穴既能安神,又能醒脑等等。说明腧穴本身就有双向调节的特殊作用。双向调节的另一个方面是通过针刺手法来实现的。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用同样的腧穴,施行不同的补泻手法,可产生不同的调节效应。如高血压患者,针刺足三里以泻法,可使血压降低;反之低血压患者针刺足三里以补法,可使血压升高。这里值得指出的是,针刺补泻的双向调节效果是受病理状态的影响的,也就是说,只有在血压增高或降低的情况下,运用不同的针刺手法才能起到降压或升压的作用,而对于血压正常的人就没有这种作用。再如,发热无汗时针刺合谷穴可使之出汗;在多汗时可使之止汗。前者为实邪,须用泻法;后者为正虚,须用补法。这些不同的病症,均须辨其虚实,论其阴阳,施以不同的补泻手法,才能达到双向调节的目的。2双向调节作用针灸医学书籍中,均把双向调节作用归属为腧穴的特殊作用,但论述甚少,并忽略了针灸复方的双向调节。既然“双向调节”的实质是协调阴阳,那么就不能简单地把它看作是腧穴的特殊作用,因为针灸治病的机理就在于协调阴阳、调和气血、扶正祛邪。在针灸临床中更多的治疗形式是以复方进行的。因此双向调节应是针灸治病的普遍规律,即针灸复方的双向调节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例如:治疗肺气壅实之咳喘和肺虚少气之咳喘都用太渊、尺泽、肺俞等穴,但不能离开辨证用穴的原则及补泻手法的运用。前者须配合谷、膻中等穴,施以泻法;后者则配足三里、气海等穴,多用补法。再如:治疗小便不通和小便过多往往都用阴陵泉、三阴交、中极、膀胱俞等穴,但前者往往以实为主,配肺俞、合谷等宣肺利尿,施以泻法;后者则以肾虚为多,须配肾俞、命门等补肾固摄,施以补法。可见针灸的双向调节作用是建筑在辨证用穴和补泻手法的基础上的,显然复方的应用是双向调节的最佳方法。针灸复方的双向调节还有另一个意义,即在同一个处方中运用作用不同,甚至相反的腧穴,这与中药处方中的“反佐”或许有雷同的意义。如在治疗肝阳上亢的病人时,在泻太冲、阳陵泉、肝俞等平肝潜阳的同时,又用补太溪、三阴交等滋补肾阴的方法,意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血虚患者在用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肝俞健脾补血的同时,又用血海、膈俞等活血祛瘀,意在祛瘀生新。这体现了针灸治病是通过调整阴阳,纠正不正常的病理状态。这就要医者把握阴阳纲领,分析疾病的阴阳盛衰,再根据制强济弱的原则组方。之所以在同一组处方中运用作用不同甚至相反的腧穴,是因为同一个疾病在临床上的表现不可能是单向的反应,有亢盛者,不可能是绝对的亢盛,必定有或潜在着不足的一方;有不足者,不可能是绝对的不足,必定有或潜在着实邪的一方。而针灸治病,往往考虑到疾病的双向性而给予双向的调节。这和西医处方大都未曾有意识地应用一对作用相反的药相比,有其一定的先进意义。3辨治以养源治泻法针灸双向调节体现在辨证用穴的基础上,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的治疗法则又是辨证施治的精华所在,故这两个治疗法则的运用也是双向调节的体现。异病同治,一是指不同的证型用相同治法,如肝阳上亢之头痛和血虚头痛都取合谷、印堂等。这种调节必须通过辨证配穴,利用补虚泻实的原则,结合补泻手法乃以实现的。另一种是指相同的证型,不同的临床症状,其治疗方法亦相同。如同样是中气虚弱者,在不同机体可表现为便秘或便溏,其治疗只要健脾益气,取足三里、气海、脾俞等穴施以补法均能奏效;再如肾阳虚既可见于高血压病,也可见于低血压病,其治疗均用温补肾阳的方法,取肾俞、命门、关元等穴,针、灸并施,高血压者能使血压降低,低血压者能使血压上升。至于同病异治,乃是指存在于不同患者的同一种疾病,由于病因病机不同,其治法各异。如同是腹痛,有气虚者,有气滞者。同是头痛,有因血虚者,有因阳亢者。这就要通过辨证,因人而异,辨证用穴、补泻得当才能奏效。笔者认为,针灸治病,与“证”与“人”的关系是辨证的。“证”是机体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脏腑与脏腑之间、经络与经络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它不是以单一的症状为标准的,而是一组特定的、相互联系着的症状的组合。这种组合形式的某一个指标,如尿量之多少、大便之溏结、血压之高低等等都是受整体的“证”制约的。而“人”是强调了人体的本质因素。临床上所见的“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就是在“人”与“证”的辨证关系中建立起来的。一般认为“证”是在“质”的基础上形成。“证”往往随其体质类型而转移,而“质”相对稳定,“证”则复杂多变。针灸治病,往往不是拘泥于某一症状,而从调整其体质入手,当病理体质得到纠正后,则表现为有余或不及的某些症状可随之而愈。这就是“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法所起双向调节作用的机理。4双向调节作用中医针灸在治疗上有一个调节理论:即《伤寒论·太阳病篇》所说“阴阳自和者必自愈”。为了证实这个理论,有不少人在针灸临床、实验室等不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针灸的双向调节在机体诸多方面得到体现。几年来,我们用针灸治疗急、慢性肝炎和乙肝病毒携带者(ASC),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观察到针灸对以上病人的体液免疫起到了双向调节的作用。大部分病人治疗前体液免疫(IgG、IgM、IgA)指数偏高,经过针刺治疗,基本能降到正常水平,而少数在治前指数偏低者,治后却能上升到正常水平,原来属于正常者,治后仍在正常范围。同样针灸治疗对肝炎患者的细胞免疫亦起到了双向调节作用。由此可见,针灸之所以能治疗肝炎,是因为它能调整患者的免疫功能,加强了自身的抗病能力,从而起到祛除病毒的结果。我们在研究针刺对心律失常模型动物的影响时发现,针刺大鼠的“神门”“内关”二穴,既能纠正由乌头碱引起的大鼠快速型心律失常,也可纠正由异搏定引起的缓慢型心律失常,而对正常大鼠却无明显影响。在研究这种效应的分子机理时发现,动物给乌头碱后心肌cAMP/cGMP值下降、针刺后则心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