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长沙》教案_第1页
《沁园春 长沙》教案_第2页
《沁园春 长沙》教案_第3页
《沁园春 长沙》教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朗读并背诵全词。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词句大意。品味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2.树立“以天下为己”的责任感。教学重难点1.分析词中壮景与豪情之间的关系。2.品味词中对比手法运用的妙处。3.鉴赏词中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尤其要抓住一些动词进行品析。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味上阕词句。重难点找出词中所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提到深秋,人们往往会想到秋天的萧瑟,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但也有人发出不同的声音,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另辟蹊径,一反文人悲秋的伤感情调,赞秋气,吟秋色,唤起人们冲破云霄凌空直上的勇气。多少年后,有位词人在长沙同样奏出了一首秋之壮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二、写作背景:《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三、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文章,初步感受。学生自我评价,注意部分字的读音(橘,舸,遒,遏)2.配乐朗读示范(音频朗诵)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回答本文上下阙各自写了什么?明确: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看)下阙: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忆)四、品味鉴赏上阕1.学生齐读前三句,并试着说说词句大意。明确:(时间:寒秋,地点:橘子洲头,游者:自己)“独”字点明词人一人游览橘子洲头,为下面追忆和抒发感慨做好铺垫。“立”写出了一位以民族未来之命运为己任的青年人苦苦思考的求索状,并以大地衬出了其形象之高大。“寒秋”两字表明独游的时间。“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八字,点明独游的地点和特定的环境。以上十二字,把词人独立顾盼、意气昂扬的形象烘托如画,并未全词奠定豪迈的感情基调。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1)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学生齐声朗读“看”字统领的七句)明确:(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一个“看”字领起后文七句,描绘了作者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在这里,有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有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有仰视“鹰击长空”,有俯瞰“鱼翔浅底”。(2)讨论:“看”字统领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天空:鹰击长空(仰视)水底:鱼翔浅底(俯瞰)作者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山、林、江、舸、鹰、鱼这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由远及近,自上而下,动静结合。特别是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从眼前的山、林、江、舸、鹰、鱼,一下子扩展到了世间万物,并对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的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怀,作了富有哲理性的概括。3.学生齐读上阕结尾三句,并试着说说这三句词的丰富含义。(学生齐读上阕最后三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上阕的主旨句。“怅”写出了作者面对河山、面对生命深深的呼唤,上阕就是通过这样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4.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阕部分。5.对比分析:上阕所写秋景和古人笔下秋景有何不同?为什么?古人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秋景描写,萧瑟惨淡,情调悲凉低沉。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则生机盎然。这是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板书设计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环境湘江秋景——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仰望:鹰击长空俯瞰:鱼翔浅底问——谁主沉浮第二课时课时目标感受词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重点难点通过朗读与分析,感受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节课要点,朗读课文。(独立寒秋——看湘江秋景——问谁主沉浮)二、欣赏下阙1.上阕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那么下阙开头词人是怎样回答的呢?(学生齐声朗读下阙前两句)“携来百侣曾游”的“携”字即携手,在这里表达了亲切友好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许多青年战友一起到这里聚会、游览,抒发革命豪情,畅想美好的未来,研究对敌策略。“携”字生动地表现了革命战友亲密无间的关系,也为下回忆往昔战斗岁月做好了铺垫。“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忆”字回应上阕的“问”,从侧面展现青年们的斗争生活,抒发诗人的革命情怀,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是靠“中流击水”的热血青年主宰的社会现实。这两句是作者总写过去的词句。2.“恰”字在词中有何作用?明确:“恰”字领起下面七句,作者用高度概括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了往昔的“峥嵘岁月”,流露出对往昔战斗生活的无限怀念。3.那么“同学少年”是个怎样的意象?(学生齐声朗读下阙中间七句)“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4.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学生齐读下阙最后三句)“曾记否”:既是设问,又是回答,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5.在理解的基础上,齐声朗读下阙部分。三、归纳总结1.《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下两阙有何内在联系?上阕写景,下阙抒情,借景抒情,情景合一。上阕,作者面对充满勃勃生机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阙,通过抒发革命豪情,艺术地回答上面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全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齐读全词)2.《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写作特色有哪些?(1)写壮景,抒豪情这首词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真知灼见是活泼、美好、壮丽的。原因在于越是写山河的壮丽,就越能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2)对比手法运用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非常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和“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