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血液标本的解析_第1页
常见血液标本的解析_第2页
常见血液标本的解析_第3页
常见血液标本的解析_第4页
常见血液标本的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见血液标本的解析

临床常用血化验指标及解析血常规+CRP:

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1、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参考值男:4.0~5.5×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女:3.5~5.0×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新生儿:6.0~7.0×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临床意义: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正常参考值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g/L(11-15g/dL)。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3、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参考值成人:4~10×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新生儿:15~20×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4、白细胞分类计数(DC)正常参考值:白细胞分类(DC)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N

0.3~0.7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0.05(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0.50~0.70(50%-70%)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0.5%-5%)嗜碱性粒细胞B

0.00~0.01(0~1%)淋巴细胞L

0.20~0.40(20%-40%)单核细胞M

0.03~0.08(3%-8%)临床意义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CRP的前世今生:C反应蛋白(C-reactionprotein,CRP)在1930年由Tillet和Francis发现。最初他们观察到一些急性病人的血清可与肺炎链球菌的荚膜C—多糖发生反应,随后证实能与C—多糖反应的物质是一种蛋白质,因而将这种蛋白质命名为C—反应蛋白(C-reactionprotein,CRP)。CRP是一种典型的急性时相蛋白(正常情况下含量甚微,当急性感染、炎症、手术等组织损伤时,血中浓度会急剧升高),由肝细胞合成的一种非糖化的聚合蛋白,其生物学功能主要是识别炎症,激活防御机制。临床意义:

1.术后感染及并发症的指标:手术后病人CRP升高,术后7—10天CRP水平应下降,如CRP不降低或再次升高,提示可能并发感染或血栓栓塞。

2.组织损伤、感染、肿瘤、心肌梗塞及一系列急慢性炎症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血管炎、多肌痛风湿病等。

3.可作为细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的鉴别诊断:大多数细菌性感染会引起患者血清CRP升高,而病毒性感染则多数不升高。凝血类

凝血类包括:

1,凝血酶原时间(PT)、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3,凝血酶时间(TT)、

4,纤维蛋白原(FIB)。凝血化验的正常值: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2,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3,纤维蛋白原(FIB):2-4g/L。4,凝血酶时间(TT):秒数:12-16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凝血化验的临床意义: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增高见于血浆因子Ⅷ、因子Ⅸ和因子XI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降低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其中INR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等;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FIB: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增高见于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血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增高;降低无临床意义。浅说D-二聚体: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

测定纤溶系统主要因子,对于诊断与治疗纤溶系统疾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