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的情感和惩戒行为一项多因分析_第1页
艾滋病患者的情感和惩戒行为一项多因分析_第2页
艾滋病患者的情感和惩戒行为一项多因分析_第3页
艾滋病患者的情感和惩戒行为一项多因分析_第4页
艾滋病患者的情感和惩戒行为一项多因分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艾滋病患者的情感和惩戒行为一项多因分析

1归因与行为反应中国已经进入疫情流行阶段。对艾滋病的责任归因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们对不同患者的社会认知评价以及后继情感、行为反应之间的关系。国外有许多学者如Weiner(1995)和Reyna&Weiner(2001)等运用归因理论、责任判断及一些相关的调查和实验研究,探讨了人们对于一些污名或厌恶事件(包括AIDS、酒精中毒、虐待儿童、吸毒、同性恋等)的归因、责任推断、情感反应(同情或生气)以及相应的行为应对策略。像归因方面比较著名的对MagicJohnson(美国篮球明星)感染艾滋病的场地研究等,一方面揭示了公众对他们的态度和情感反应等,另一方面还初步验证了有关假设。Weiner(2000)还提出将控制性归因看作是责任变量的前提假设,即结果归因→知觉到的控制性→责任推断→情感→行动序列。根据该理论,我们可以假定:当艾滋病被描绘为起因是内部和可控(如因为性生活混乱)时要比被描绘为外部和不可控(如因为通过输血而感染HIV),会引发更低的同情和较高的生气,以及较高的惩戒行为。即:艾滋病→原因的归因维度(内部,可控制)→责任推断(责任高)→情感反应(同情低,生气高)→惩戒行为高艾滋病→原因的归因维度(外部,不可控制)→责任推断(责任低)→情感反应(同情高,生气低)→惩戒行为低近年来,我国也开展了一些有关研究。如我国学者林钟敏(1993,2001)对大学生社会性评价进行过研究。张爱卿和刘华山(2002,2003)探讨了人际责任归因与行为反应策略以及控制性归因与帮助意愿之间的数量化模型。这些探索使有关研究逐步深化,但对艾滋病方面的责任归因研究还比较缺乏。本研究将部位归因与控制性归因相联系,希望通过被试对特定情景的反应借助于结构方程模型来检验这种关系的存在。2数据搜集方法研究本采用Weiner在归因研究中常用对特定情景进行评定的方法搜集有关数据。根据Weiner、张爱卿等人的研究,编制《对艾滋病患者的责任归因与情感、行为反应问卷》,对艾滋病在两种情景中的责任归因与行为应对策略做进一步深入研究。2.1对艾滋病患者不同种类、不同刺激情景的调查和分析在取样中注意一定的男女比例、专业比例和院校结构等,保持平衡。有关被试的人口统计量分别为:学生的性别、年级、专业及所在院校。随机抽取华中地区五所高校309名大学生进行测试。这些被试几乎涵盖了各类主要专业,其中男生137名,女生172名。文科类男生62名,女生75名;理工科类男生105名,女生67名。被试测试了艾滋病的背景知识,分A、B卷测试了对不同刺激情景下艾滋病感染者的归因、责任推断、情感反应和后继行为应对策略。A、B卷分别提供一种刺激情景,A、B卷一一交叉,并随机发放。最终,情景1(A卷)有155名被试参与测试,情景2(B卷)有154名被试参与测试,经检验两个情景被试没有性别差异和专业差异。2.2激励行为应对策略问卷:《对艾滋病患者的责任归因与情感、行为反应问卷》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艾滋病知识的测试,共有10个单项选择题,每题提供4个答案选项,每题1分共10分。第二部分是对艾滋病做进一步的深度研究,考察在提供不同刺激情景(内部可控与外部不可控)下,被试艾滋病患者的责任归因、情感反应和行为应对策略。评定根据以下内容进行:描述艾滋病患者起因的不同情景;部位(外界或自身)和控制性归因(不可控或可控);责任推断(包括有无全部责任、直接责任、间接责任和有无理由、过错5个条目);同情(包括积极情感、同情和怜悯3个条目)或生气(含气愤、生气、愤怒3个条目)的情感反应;惩戒(含责备和批评2个条目)行为应对策略。各条目采用Likert7点评定制。记分从1分—7分。其中的反向记分题在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中进行转换。2.3状况4:外部不可控刺激情景设计为两个:一个为外部不可控,一个为内部可控原因。情景1:X某,因为生病在一次手术中因接受输血而被感染艾滋病(外部不可控)。情景2:Y某,因为性关系混乱导致感染艾滋病(内部可控)。2.4被试和主试阶段问卷的编排及发放随机化,排除认知干扰效应。预测:随机抽取30名大学生,进行预测。一是了解大学生答完全部试题需要多少时间;二是了解项目表述题意是否清楚明白;三是对一些有理解不清的地方进行了修订。正式施测: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以班级为单位,由主试向被试说明指导语,强调本问卷用于科学研究,涉及大学生对一些社会行为问题(艾滋病)的认识和评价,匿名进行,请被试根据自己对每种污名的认识情况真实回答。待被试完全理解后开始作答。测试过程中,被试在遇到不理解的项目时可以向主试个别询问。答卷完毕,由主试收回问卷,逐一审查并剔除无效问卷。整个施测共发放问卷320份,收回313份,回收率为97.81%,有效问卷309份,有效率96.57%。重测:在正式施测的大学生中抽取52名进行重测。3数据分析与处理采用VisualFoxpro5.0对所有研究数据进行管理,采用SPSS11.0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采用Bentler,P.(2000)的EQS6.0结构方程模型统计程序对变量之间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3.1项目的相关研究信度检验主要采用同质性信度和重测信度作为指标。研究包含18个项目,将其中一些同质性高的项目进行合并,如将责任、直接责任、间接责任、理由、过错合并为责任判断(α=0.8469);将积极情感、同情、怜悯合并为同情(α=0.7905);将气愤、生气、愤怒合并为生气(α=0.9389);将责备和批评合并为惩戒(α=0.8888)。另外,重测结果也表明:项目的相关系数都达到显著性水平。本研究在国外(Weiner,2000)与国内有关研究(张爱卿,2003;林仲敏,1993等)的基础上开展,问卷严格根据归因理论编制而成,以此来确保本研究问卷的内容效度。3.2个体情况下,他人或小被试1.32,更符合预期的,2.从表1中可以看出艾滋病在不同情景(可控和不可控)中8个变量上的均值和标准差。两种情景中,被试有关艾滋病知识的得分相近,均值分别为7.52和7.49,没有显著差异,符合研究设计预期。在情景1.(所设计的外部、不可控情景)中,某人因为输血而感染艾滋病。被试认为其感染艾滋病的原因在于外界(1.64),倾向于不可控(2.00),应负的责任较低(2.49)。从而引起较高的同情(5.77)和较低的惩戒(1.85)。在情景2.(所设计的内部、可控情景)中,某人因为性关系混乱而致艾滋病。被试认为其感染艾滋病的原因在于自身(6.30),是可以控制的(6.19),应负的责任较高(5.76)。从而引起较低的同情(3.21)和较高的惩戒(5.46)。首先,该结果说明实验控制是有效的,符合预期,并进一步验证了该研究具有良好的效度。其次,与Weiner(1995,2000)和林钟敏(1993)的研究相比照,结果相一致。林钟敏的研究显示:操纵可控与不可控的信息,“在控制性的评定中有明显差异,从而影响同样条件下的情感和帮助行为”。Weiner(1995)的研究也证明:“像预期的一样,有关污名的起因的新信息使情感反应发生改变。不可控性提高同情,降低生气,特别是当该污名通常被视为可控时更是如此。”3.3部位与控制系统的关系这里,将两个情景的数据合并,通过相关分析进一步确定变量间的数量化关系,结果如表2所示:从变量之间的相关矩阵可以看出,艾滋病知识与其它变量之间的相关不显著。除开艾滋病知识一项,其他6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介于0.431-0.893之间,且都达到了0.01显著水平。从相关的情况还可以发现,部位与控制性具有较高的显著正相关(0.893),跟实验情景设计的意图相吻合。在归因理论的历史上,心理学家Rotter(1966)曾将行为的原因归为: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两类(见张爱卿,1999)。部位与责任(包括5个条目)、生气类情感(包括3个条目)以及惩戒(包括2个条目)均呈显著正相关;部位与同情类情感(包括3个条目)呈显著负相关。其行为反应序列为:起因→自身→较高责任→较高生气类情感反应、较低同情类情感反应→较高惩戒行为。另外,控制性与上述变量之间的相关情况与部位相似,其变化趋势为:起因→可控→较高责任→较高生气类情感反应、较低同情类情感反应→较高惩戒行为。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被试对艾滋病在不同情景(即不同原因部位和控制性信息)中的反应和数据变化趋势符合一般的归因理论,符合预期和实验构想。3.4lisrel指数的计算为了进一步确定归因的纬度、责任推断、情感反应、惩戒行为之间数量化关系和检验理论假设的跨情景性,将两个情景中的数据汇合,建立变量之间的结构方程模型。模型1中,吻合指数χ2(1)=1.463,p=0.23>0.05,表明理论假设与数据相吻合(无差异),NFI=0.999,NNFI=0.996,CFI=1.00,RMSEA=0.04(90%的置信区间为[0.000,0.163])。根据Bentler(1989)的理论,0.9以上为可接受的吻合指数标准,这些指数表明模型与数据非常一致。通过EQS还计算出Lisrel的相应指数,GFI=0.998,AGFI=0.967,也证明二者非常吻合。该结果从总体上支持Weiner的理论假设:行为原因的部位和控制性直接影响到责任的推断(回归系数βs=0.53,0.39,ps<0.05)和情感反应(控制性对同情类情感β=-0.23,p<0.05)。责任推断又影响到情感反(生气和同情),β值分别为0.50和-0.57,ps<0.05;责任推断还影响到惩戒行为(β=0.28,p<0.05)。而且情感反应(生气和同情)又进一步影响到惩戒行为(β=0.20,-0.19,p<0.05)。基本证实了Weiner(2000)的理论模型:即归因的部位、控制性→责任推断→情感反应(生气和同情)→惩戒。并且原因部位和控制性还以情感为中介间接影响到惩戒行为。在某些细节方面研究结果也显示出与国外的有关研究(如Gaham,1997)有出入,例如部位对同情的回归系数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βs=0.07,ps>0.05);控制性对生气的回归系数也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βs=-0.08,ps>0.05)。这种局部结果的差异可能与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程度,与实验情景的选择以及被试所处的文化背景有关。4滋病内部可控归因本研究提供了感染艾滋病的两种不同情景(内部可控与外部不可控),研究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在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