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行为当事人的道德责任
一选择的可能性原则当事人在何种情况或条件下必须承担道德责任。你行为是否在某种情况下违反道德责任?在什么情况下,行为必须承担道德责任?在美国现代道德伦理理论中,约翰马克思和马克拉维扎的概念中,这个问题属于“道德败坏”理论(p277),这是现代西方道德伦理理论的一个长期课题。在这场争论中,有两种各不相同的很有代表性的意见,分别集中体现为两条不同的原则,即“选择的可能性原则”(theprincipleofalternatepossibilities,缩写为“PAP”)和“可作为原则”(theprincipleofpossibleaction,缩写为“PPA”)。前一原则直接涉及的是行为当事人的“作为”(action)在道德上的负责或免责条件;后一原则直接涉及的是行为当事人的“不作为”(unperformedtheaction或failedtoperformtheaction)或“懈怠”(omission)在道德上的负责或免责条件。最初明确提出“选择的可能性原则”并对其予以论说的学者是哈里·弗兰克福特。他在《选择的可能性与道德责任》一文中指出:“在最近几乎所有有关自由意志问题的探讨中,有一条原则一直扮演着居支配地位的角色。我把这条原则称作‘选择的可能性原则’,它认为一个人只有在其本来能够另有作为(couldhavedoneotherwise)的条件下才应当对他实际所作为的事情承担道德责任。”(829)在弗兰克福特看来,一直被人们当做一条真理性的原则来看待、“甚至被有些哲学家当做一个典型的先验真理”的如此含义的“选择的可能性原则”,实际上并不正确。因为在他看来,“即使一个人处在一种不能另有作为的情况下,他也有可能应当为他所作为的事承担道德责任”(829-830)。为此,他举了下面这个在后来西方理论界被称作“弗兰克福特式的案例”的案例。有两个人:一人名为琼斯,他打算实施一种行为;另一人名为布莱克,他想确保琼斯能够实施其既定的行为。为此,布莱克在不让琼斯知道的情况下在琼斯的大脑中安装了一个机械装置来操纵琼斯的大脑活动,目的在于保证沿着琼斯的神经进出于琼斯脑突中的各种起原因性作用的作用力不仅能够使琼斯必定选择实施既定的行为,而且能够使其实施行为的方式保持始终如一。但是,如果琼斯并没有表现出打算放弃既定行为的迹象的话,布莱克是不会插手干预琼斯的;只有当有迹象表明琼斯在思想上犹豫不决的时候,布莱克才会实施这种干预。事情最后的实际情况是:琼斯从未流露过放弃既定行为的念头,他是在未受布莱克任何干涉的情况下自由地思考、选择和实施了既定的行动,布莱克只不过是在暗中对琼斯的脑活动予以监视而已。(P835-836)这样,琼斯就处在一种事实上引导自己走向既定行为的“事实上的因果序列”之中,而布莱克则处在一种候补的或反事实性的因果序列中。在事实序列中,对琼斯来说,并没有什么减责因素起作用,因为布莱克在琼斯自愿实施其行为的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原因性的作用。这样一来,琼斯在道德上还是应当对他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的,尽管他并不能另有作为——因为布莱克一直在暗中监视着他,并随时准备在他表现出想要放弃既定行为的倾向时启动装置来迫使他实施既定行为。根据这个案例,弗兰克福特认为应当把人们原来对“选择的可能性原则”的基本含义的理解加以修正。照弗兰克福特的表述,修正后的“选择的可能性原则”指的是:“一个人只有当其在不能够另有作为的情况下做了其所做之事的时候,才可以不对其所做的事情承担道德责任。”(P839)显然,经过弗兰克福特修正后的“选择的可能性原则”,由原来直接论及当事人的行为在道德上负责的条件的一个原则,变成了直接论及当事人的“作为”在道德上免责的条件的一个原则。稍加分析不难看出:第一,经弗兰克福特修正后的“选择的可能性原则”,并没有改变这条原则所讨论的道德责任负责或免责条件的对象,也就是说,它仍然谈论的是行为当事人的“作为”的道德责任负责和免责条件问题。第二,它并没有改变这一原则的实质意蕴,即:行为当事人的“作为”在道德上负责或免责的条件,取决于行为当事人当时是否具有选择行为的可能性,亦即是否拥有可供其选择的另行其事的可能性。显然,弗兰克福特并不是不赞同以“选择的可能性原则”作为判断行为当事人的“作为”在道德上负责和免责的基本原则,而只是不赞同此前人们对“选择的可能性原则”的含义的理解和表述方式。事隔20余年之后,费舍尔和拉维扎发表了他们合作的《责任与不可避免性》一文,提出了自己的道德责任归因理论。该理论通过提出和论证“作为”和“懈怠”之间在道德责任负责和免责条件上的“不对称性论点”(P261),一方面表明了对道德责任负责条件的看法,并据此对“选择的可能性原则”提出了否定,认为这一原则“实际上是错误的”(P277);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对道德责任免责条件的看法,并据此为在道德责任的负责和免责问题上与“选择的可能性原则”根本不同的“可作为原则”做了辩护。按照费舍尔和拉维扎的叙述,所谓“可作为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如果一个人本来能够实施某一行为,但实际上却并未实施该行为,那么,他就应当对未能实施该行为承担道德责任。”(P277)那么,究竟什么是“不对称性论点”呢?《责任与不可避免性》一文对“不对称性论点”先后有三种不同的表述:其一,“尽管行为当事人可能应当在道德上为他做了他不可避免的事情承担责任,但却绝没有哪个当事人应当在道德上为没有做其不能够做的事情承担责任”(P261)。其二,“一个人对已有的‘作为’承担道德责任,不需要以拥有忍心不实施一定的行为的自由为先决条件,而对‘不作为’承担道德责任则需要以拥有这种自由为先决条件”(P262)。其三,一个人对已有的“作为”承担道德责任,“不需要以拥有可供选择的行为可能性为先决条件,而对‘不作为’承担道德责任,则确实必须以此为先决条件”(P265)。上述三种说法形式和着眼点各异,但所包含的基本理念却完全相同,那就是:“作为”和“懈怠”各自道德责任负责或免责的条件是不对称的,对“作为”承担责任是无条件的,它并不需要以拥有可供选择的行为可能性为条件;而对“懈怠”承担道德责任则是有条件的,它必须以拥有可供选择的行为可能性为先决条件。《责任与不可避免性》一文用来论证“不对称性论点”的思想理路,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理论预设和推论过程,概括起来大体如下:理论预设一:行为当事人的“作为”或“懈怠”是发生在由一系列事件共同构成的事件序列中的一个事件;对于有些“作为”或“懈怠”来说,它所发生于其中的那个“事件序列背景”可能既包括“事实性的序列”,即实际导致行为当事人一定的“作为”或“懈怠”后果的那个事件序列,也包括“候补性的序列”。“候补性的序列”是这样一种序列,它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启动和发挥作用,并既能够导致行为当事人产生出与在事实性的序列中产生的行为和后果相同的行为和后果,又能够导致行为当事人产生出与在事实性的序列中不相同的行为和后果。(P258-259)理论预设二:有关行为当事人是否应当为其“作为”或“懈怠”承担道德责任的考量,必须考虑到行为当事人是否拥有对其行为的控制权能。(P276)理论预设三:有关行为当事人的行为的控制,可以区分为“事实性的因果关系控制”和“管制性的因果关系控制”。“事实性的因果关系控制”是指在事实性的序列中存在的、事实上导致当事人某一特定“作为”或“懈怠”及其特定后果的那种控制,它不涉及有无可供选择的另行其事的可能性。“管制性的因果关系控制”又叫“反事实性的因果关系控制”,它存在于“候补性的序列”之中,既可以导致某一行为的产生,也可以使该行为不产生或导致产生另外的行为,所以它涉及并包含着可供选择的另行其事的可能性。(P266-267)理论预设四:与行为当事人的“作为”或“懈怠”的道德责任相关的控制,是行为当事人对自身的某种身体动作的控制。“对行为当事人的‘作为’或‘懈怠’而言的道德责任,与行为当事人对自己的某种身体动作的控制密切相关。”(P276)理论预设五:“作为”当然就是拥有对为实施这一“作为”所必须的身体动作的“事实性因果关系控制”。“而‘懈怠’则自然意味着行为当事人未拥有对为实现这一‘作为’所必须的身体动作的‘事实性因果关系控制’(这是可以从‘懈怠’这一概念的定义直接得出的结论),如果说他拥有对这些必须的身体动作的控制的话,那么,他所拥有的一定是对这些身体动作的‘管制性的因果关系控制。”(P271)“拥有事实性的因果关系控制是构成在道德上对‘作为’及其后果负责的充分条件,而对‘懈怠’承担道德责任却要以拥有管制性的因果关系控制为先决条件。”(P276)推论和结论:既然“拥有事实性的因果关系控制是构成在道德上对‘作为’及其后果负责的充分条件,而对‘懈怠’承担道德责任却要以拥有管制性的因果关系控制为先决条件”,所以说,行为当事人的“作为”和“懈怠”在道德责任负责和免责条件上具有不对称性。下面是《责任与不可避免性》中用来例证“不对称性论点”的两个典型事例。其中第一个事例的目的在于说明:即使一个人是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实施了某一作为,但是,由于他在事实性的序列中是拥有为实施这一“作为”所必须的那些身体动作的“事实性因果关系控制”的,所以,人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他应当对其“作为”承担道德责任。第二个事例的目的则在于证明:一个人由于不拥有对自己的身体动作的“管制性因果关系控制”,亦即不拥有另行其事的选择的可能性,所以他不应当对自己的“懈怠”承担道德责任。事例一:“谋杀者”山姆的事例。山姆对他所在那个城市的市长心怀不满,打算暗杀市长。他的朋友杰克也希望他能够暗杀市长。为了确保山姆能够落实暗杀市长的行为,杰克设法于山姆不知不觉中在山姆的大脑里安装了一个机械装置,通过这个装置,他可以对山姆的思想活动予以监控。只要山姆一流露出犹豫动摇的征兆,杰克就能够启用这个装置来确保山姆决定实施刺杀市长的行为。最终的事实是:山姆从未流露过任何犹豫,他在完全自愿的情况下实施了刺杀市长的行为。由于杰克实际上并未动用其所拥有的对山姆行为的管制性因果关系控制,因而从事实性的序列本身来讲,并不存在对山姆而言的道德上的减责因素,山姆在道德上应当对刺杀市长负责。(P259)事例二:“懒惰的袖手旁观者”事例。约翰是一个懒惰之人。有一天他在海边散步,看到一个落水儿童在水中呼喊救命。约翰相信,他不用费多少力气就可以救起那个落水儿童。但由于他懒得费任何力气去帮助任何人,所以他决定不去救那个儿童,照样继续散步。结果那个儿童溺水而死。约翰并不知道,当时正好有一群鲨鱼从落水儿童和他散步的海岸之间游过,即使他跳入水中去搭救这个儿童,也不可能成功,因为他会被鲨鱼吃掉。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人们可以认为约翰在道德上应当对没有试图救人承担责任,但人们却不应当要求他在道德上对没有能够救成人承担责任,因为鲨鱼的出现使得他不能成功地救人。(P261)二第三,以“选择的可能性”作为“适用”的前提条件在费舍尔和拉维扎看来,上述“不对称性论点”的提出和例证,既足以否证“选择的可能性原则”,也足以为“可作为原则”的合理性提供充分的论证,于是就建构起了一个真理性的“道德责任归因理论框架”。(P271)然而,在我们看来,事情却未必完全如此。事实上,一方面,上述费舍尔和拉维扎的基本思维理路及其列举的例证,确实是对“选择的可能性原则”的有力驳议,它揭示了这一原则在对“作为”的道德责任负责和免责条件的理解上存在的不足。因为,确如费舍尔和拉维扎所举事例表明的那样,在有些情况下,一个人即使是在不能另有作为的情况下做了所做之事,他也应当为其所做之事承担道德责任。因此,无论是弗兰克福特所批评的以往所理解的以说明“行为”的道德责任负责条件为表现形式的“选择的可能性原则”,还是经弗兰克福特修改后的以说明“行为”的道德责任免责条件为表现形式的“选择的可能性原则”,都是经不起检验的。但是,另一方面,费舍尔和拉维扎的道德责任归因理论也未必是完全经得起驳议的真理性的道德责任归因理论。理由如下:(1)费舍尔和拉维扎用来作为其道德责任归因理论的逻辑基础的“不对称性论点”,其本身不仅并非真正确凿无疑、完全经得起反例驳议,而且有可能导致对某些“懈怠”行为的道德放纵。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妨考虑下面这个事例。某A是一个歹毒之人,和他同样歹毒的某B在他大脑中安装了一个装置,目的在于对他的行为予以全面监控。有一天,某A看到一个人在一次事故中受了伤,而他本来能够给受伤者以救助。但是,受其歹毒品性的支配,他决定袖手旁观,不去救助受伤者,以致受伤者因得不到救助而死。某A当时并不知道某B在自己头脑中安装了控制装置,当然更不知道某B可以通过操纵安装在他头脑中的装置来使他只能见死不救。在这个事例中,某A并未拥有对其自身行为的“管制性因果关系控制”,他所拥有的只是“事实性的因果关系控制”。但是,由于某B仅仅是处在候补性序列的位置上对某A的行为加以监控,某A事实上是在未受到任何干预的情况下形成和实施其见死不救的决定的。因此,就事实性的序列来说,某B并未构成导致某A的“懈怠”的原因,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可以减免某A对其“懈怠”行为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另外,完全可以设想:某A至少朦胧地认识到了向受伤者伸出援助之手的理由,并且相信对自己来说是有能力伸出援助之手的,所以,他具备了应当对见死不救承担道德责任所需具备的那种自由,尽管从多元因果序列的角度来看,他最终仍将别无选择。这个事例表明:正如在有些情况下人们应当为自己在别无选择的条件下的“作为”承担道德责任一样,在有些情况下,即使行为当事人客观上并不拥有另行其事的可能性,他也还是应当为自己的“懈怠”行为承担道德责任。就是否必须拥有可供选择的行为可能性来说,无论对“作为”还是对“懈怠”来讲,道德责任的归究都是对称的。由此也说明:第一,费舍尔和拉维扎提出的“不对称性”论点并不具有他们所自信的那种真理性;第二,以“不对称性论点”作为“懈怠”在道德上负责或免责的条件,势必在道德评价上导致对某些“懈怠”行为的放纵。(2)费舍尔和拉维扎所拥护并为之辩护的“可作为原则”,似乎也并非真正恰当的道德责任归因原则。首先,这个原则不仅与“选择的可能性原则”有一个共同的核心理念,即都把行为当事人是否能够另有作为或是否能够实施某一既定行为,认作行为当事人在道德责任上负责或免责的关键条件,从而有可能导致在道德评价上对上文所列举的“歹毒的袖手旁观者”之类的“懈怠”行为给以不应有的放纵。其次,费舍尔和拉维扎把行为当事人之能否另有作为中的所谓“能”与“否”(不能)仅仅理解为行为当事人在身体动作方面的“能”与“否”,认为当事人在身体动作方面的无能性可以成为当事人的“懈怠”行为在道德责任上免责的充分必要条件。这种理解本身也失之片面,也会导致对某些“懈怠”行为的道德放纵。事实上,在道德责任推断过程中,当考虑行为当事人之“能否另有作为”的时候,其中所谓“能”与“否”,不仅应当涉及他在肢体动作方面的能与否,而且应当涉及他在思想认识上的能与否。有些时候,即使行为当事人在肢体动作技能方面处于无能的状态,但只要他在思想认识上处于“能”的状态,他也可能应当为自己因为在某些身体动作方面的“无能”而造成的“不作为”承担道德责任。因为,如果他事先能够认识到自己在这些身体动作方面的无能,他就完全有可能事先采取行动,使自己身体上的这些无能不至于成为造成后来出现的“懈怠”的主要原因。为说明这一点,需要对费舍尔和拉维扎的“控制”分类理论加以补充,引入一种新的“控制”分类理论。而这种新的“控制”分类理论的形成和运用,又必须以在对相关问题的考虑上引入“时间”概念为基础。1受费舍尔和拉维扎的“控制”分类理论的启发,同时借鉴伯纳德·维纳提出的“责任推定过程论”(P13),对费舍尔和拉维扎的“控制”分类理论加以补充,笔者认为:实际上存在着既涵盖了“事实性的因果关系控制”和“管制性的因果关系控制”,又比这两种控制所涉及的要素更多的两种不同的控制,在将其作为考量道德责任的重要因素时应注意加以区分。第一类控制大致上可称之为“近因性的因果关系控制”,其中既包括费舍尔和拉维扎所说的“事实性的因果关系控制”,也包括他们说的“管制性的因果关系控制”。这种控制需要包括两种能力的运用:一是实践理性认知能力,其作用在于认知与特定情景下的行为有关的实践理性的要求;二是身体活动能力,其作用在于能够随心所欲地按照实践理性的要求进行自如的肢体行动,并因而能够造成某种事态或防止某种事态的形成。第二类控制大体上可称作“远因性的因果关系控制”,它也需要包括两种能力的运用:一是身体活动能力;二是人们据以对出于实践理性的认识而产生的“作为”或“懈怠”所可能导致的后果进行预见的理论理性认知能力。这两种控制各有其时间方面的特点。“近因性的因果关系控制”发生在行为当事人在道德责任评价所要评价的他的那个“作为”或“懈怠”的事发现场进行思虑和行动的时候。“远因性的因果关系控制”则从行为当事人在与作为道德责任评价对象的他的那个“作为”或“懈怠”相关的事件序列开始发生的时候曾经有过的所思和所为开始,一直延伸到他的那个“作为”或“懈怠”发生的时候。无论行为当事人在后来出现他那个作为道德责任评价对象的“懈怠”的时候是否拥有对自身身体动作的“近因性的因果关系控制”,只要他在那个“懈怠”出现之前能够预知他的身体在一定的时候是否能够实施某些一定的动作,并有可能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促成或避免后来因为自身身体动作上的“无能”而造成的“懈怠”,他就是拥有对那个“懈怠”的“远因性的因果关系控制”,他在道德上就应当为自己后来的那个“懈怠”承担道德责任。而他之所以应当承担道德责任,是因为他在早些时候以使他在后来不能再作为的方式作为或不作为了。这就意味着,因没有实施一定的行为而需承担的道德责任,并不以行为当事人在其发生“懈怠”的时候对所说的事态拥有“近因性的因果关系控制”为先决条件。他只需要拥有“远因性的因果关系控制”(或者说拥有理论理性的预见能力)就足够了。我们可以借助下面这个事例来理解这个问题。某C并不具备当医师的知识和技能,但他弄虚作假骗取了某区级医院的信任并被录用为医师。在他第一次值夜班的那天深夜,一位女患者因腹痛剧烈并伴随下身出血被送到医院就医。某C因为并不懂医道,无从判断女患者得了什么病,只能眼睁睁地望着女患者疼痛越来越剧烈、出血越来越严重,最后只好打发其到15公里外的市医院就诊。没想到女患者是宫外孕大出血,由于在区医院没有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结果在去市医院的路上因出血过多而丧命。显然,某C应当对其冒充医生并造成女患者的死亡承担道德责任,应当对其“没有实施治病救人”这一“懈怠”行为承担道德责任,尽管他在身体上始终都不曾有过“能够治病救人”的能力。因为,当他骗取医院的信任并被录用为医师的时候,他在认识上能够预见到一个问题,即:他在“诊治疾病”一事上的无能会使他在病人需要紧急救治的关键时刻,不可能实施作为医师应当实施的“治病救人”行为。基于这种预见,他本来不应该使自己走上医师的岗位,以避免把自己的身体在治病救人方面的“无能”召唤出来。在这里,他虽然不拥有对“懈怠”行为的近因性的因果关系控制,但却拥有对这一“懈怠”行为的远因性的因果关系控制——认识到自身在患者需要紧急救治的时候自身身体动作无能,因而不去冒充医生。可见,身体上相关的无能,并不能为当事人开脱其在这类案例中应负的道德责任。可见,对实践理性的认知和近因性的因果关系控制,并不是赖以把对“懈怠”所应负的道德责任归属于某人的基础之所在。而对理论理性的认知和远因性的因果关系控制,则正是这种责任归属所必备的充分必要条件。只要一个人在既定的境况中具有对理论理性和远因性的因果关系的认识,他就应当对他后来没有能够实施他在身体上所不能实施的行为承担道德责任。因此,“可作为原则”也并非真理性的道德责任归因原则。三在对“倦怠”的认知上失之过宽总而言之,无论是弗兰克福特所说的“选择的可能性原则”,还是费舍尔和拉维扎所赞同并为之辩护的“可作为原则”,都并不是完全可靠的道德责任负责和免责原则。诚然,正如弗兰克福特所认识到的那样,未经他修改的直接论及“作为”的道德责任负责条件的“选择的可能性原则”,存在着对“作为”的道德责任负责条件理解过窄的问题。但是,经弗兰克福特修改后的直接论及“作为”的道德责任免责条件的“选择的可能性原则”,则存在着对“作为”的免责条件理解过宽的问题。正像费舍尔和拉维扎分析的例证那样,在有些情况下,即使行为当事人是在不可能另有作为的情况下实施了一定的作为,他也可能仍然应当对自己的这一“作为”承担道德责任。认识并论证了弗兰克福特所理解的“选择的可能性原则”的不足,这是费舍尔和拉维扎的道德责任归因理论的一项成就。然而,费舍尔和拉维扎提出来作为其道德责任归因理论的基础性论点的“不对称性论点”,以及他们所赞同并为之辩护的“可作为原则”,也并非无懈可击。第一,正如对“作为”承担道德责任并不一定要以行为当事人拥有可供选择的另行其事的可能性为先决条件一样,对“懈怠”承担道德责任,也不一定要以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合作方加工定做合同标准要求
- 2025正规小学教师劳动合同样本
- 2025解除建筑工程的设计合同协议书
- 2025房地产项目合同文本
- 2025科技有限公司合同模板
- 2025建筑模板承包合同模板班组承包合同
- 2025年合作协议的合同范本
- 2025国有企业固定资产人民币贷款合同
- 2025珠宝加盟的合同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课件
- 第18课《井冈翠竹》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公立医院成本核算指导手册
- 年产10吨功能益生菌冻干粉的工厂设计改
- 耳聋与人工耳蜗植入术课件
- 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同步扩展课件-第十五讲 童话寓言的阅读技巧(共14张PPT)-人教(部编版)
- 机油滤清器工作原理剖析
- 执行异议及复议课件
- 安全生产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图
- 智能健身镜行业分析及案例
- 中联HIS系统挂号收费 操 作 说 明
- HIT(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