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社会病的危害与对策_第1页
道德社会病的危害与对策_第2页
道德社会病的危害与对策_第3页
道德社会病的危害与对策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道德社会病的危害与对策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辉煌的成绩,同时也存在许多严重的道德问题。屡屡发生在食品、医疗、道路交通、住房等方面的问题,已带来了安全质量方面的社会担忧,“小悦悦事件”又一次刺痛了社会集体的良知神经。如何看待社会道德现状?道德“社会病”症结何在?应该如何根治?已经成为我们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重大社会问题。一、道德问题与行为选择小悦悦遭遇的惨剧使全社会上下受到震动,有良知的人们在被刺痛的同时,也有一种自己“受伤”的感觉。全社会都在关注、追问和思考“道德冷漠”问题。除了社会道德冷漠现象的存在之外,其他各种新闻热词也在不断地刺激人们的眼球和良知,“掺沙大米”、“隔年月饼”、“假鸡蛋”、“被卖肾”、“潜规则”、“恶名是名”、“学术不轨”、“权利腐败”、“易容面具”、“楼脆脆”、“桥垮垮”、“路塌塌”、“彭宇案”……表明无德行为和缺德事件在社会许多领域屡屡发生。一些“亲人”为争利反目为仇,一些人对救助自己的人不知感恩;一些人缺乏他人意识和公德意识,一事当前以自我为中心,“以人为本”在他们的意识中落实为“以我为本”;一些人社会责任感不够到位,缺乏一个公民应有的责任担当;许多人规则意识淡漠,知而不行,禁而不止,随意违规,大大增加了社会秩序的治理成本,有时甚至出现“法不治众”的无奈现状。当道德互助、良知、质量信用、责任等社会道德底线频频失守,个体“自私自利”甚至“缺德”和“人性冷漠”现象蔓延为社会常态时,当“逐利”成了一些人社会建设和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时,这个社会一定有“病”!客观地说,社会失信、人性冷漠等道德问题,与市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市场秩序缺陷有关,与民众素质尤其是一些无良逐利者有关,更与一些管理者的腐败无能有关,当然也与社会管理机制不完善、监管不力有关,与市场社会唯利是图的氛围及其理论文化有关。我们也应看到,在“小悦悦”事件中出现冷漠路人的同时也有“最美妈妈”们出现,后者往往没有报道宣传出来;社会中极端事件虽然多了,但社会慈善组织、志愿者正雨后春笋般地生长,社会中助人为乐者也在不断涌现,这些有良知的人永远是中国社会的“脊梁”,他们的道德行为也给我们社会提供着积极的向善力量和信心!二、社会道德问题的起源分析1.多元治理主体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关系是建立我们不是把人性冷漠、信任危机等道德缺失问题简单归结为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但经济活动中客观自发的规律作为“看不见的手”,往往使市场社会处于自在、盲目和无序的状态,必须用社会道德和法律等“看得见的手”,去修正市场的自发功能性缺陷和紊乱。“诚信决不是外在于市场经济运行过程的良好愿望,而是内在于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客观必要的因素,是市场经济良好运行所必需的前提条件。”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并转型的发展阶段,高速转弯的同时,如果社会管理、民众素质以及道德氛围等软件因素没有同步发展,社会就会出问题。网络上民众在呼唤:“中国,请停下你飞奔的脚步!”就表达了社会发展中“硬件软件”的这种关系。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摸着石头过河”探索过来的,规则秩序也有一步步建立、完善的发展需要;另外,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确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长久以来人们在市场经济“效率至上”的追求、引导下,对社会责任和对消费者的责任规导不力,在张扬个性和个人利益时,对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强调不够,在强调权利的时候,对义务和责任强调不够,出现了种种不择手段的自私自利现象。中国经济三十多年来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许多管理环节、软件因素没有同步跟上,所以许多道德问题和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阶段有关。2.消极舆论氛围改革开放发展中,社会精神文明和国民素质在许多方面得到了建设和提高,但整体看国民素质参差不齐也是一个明显事实,民众价值观和道德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社会舆论一方面是高扬主旋律文化,而不利于道德健康生长的消极舆论氛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在社会弘扬道德的同时,质疑道德、排斥道德、嘲笑道德的声音不绝于耳,“小悦悦事件”中陈阿姨表现道德良知的行为,也有媒体发出“想出名”的质疑。事实上对许多慈善、良知行为的无意或恶意的质疑,已成为社会舆论中的一股杂音。在经过一些媒体尤其是一些新型媒体的聚焦放大后,这些杂音客观上对社会舆论起着不利于道德善良普及的消极作用。有些人不是不愿做好事,但做了好事反被嘲笑或质疑的后果,让他们对选择行为心存疑虑;此外,种种质疑还带来公众对良知的“不信”,还有道德失望和坏事归因的思维逻辑习惯。3.社会对于小悦悦事件的社会态度当社会制度安排不能有效维护道德良知取向时,当选择良知的成本太高,当救人有可能被挖苦、质疑甚至反诬时,无良知不道德现象就会普遍出现。社会法制和制度管理一定要有利于扬善抑恶的规导,社会中出现的各种“彭宇案”,让当事人做好事寒心之余,也“教育”更多人对于扶老人等救助行为的“后怕”。小悦悦事件引发的社会讨论中,问题之一就是对于“立法”的制度呼唤。许多国家都有关于“见死不救”罪责的规定。如果一个社会让救助者、奉献者吃亏,久而久之,社会风气一定不好。同理,做缺德事得不到社会的抑恶责罚,久之就会助长缺德的氛围。如果社会加大对无良行为的制度约束性惩罚,使道德缺失者在无良与守德的“博弈”中深切体会缺德带来的风险和过高成本,就会规导他们放弃选择缺德。在一定意义上,是外在强制性的制度和规矩“教育”缺德者“学会”选择道德。4.社会文化建设要有导向在市场经济法制进程中,市场首先会自发助长商业文化生长。自发的商业文化又往往易导向消费主义、奢华主义、享乐主义生长,导向金钱关系和利己主义。如果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等理论文化留有一定市场,如果社会文化价值导向不明确,是非、荣辱、美丑不分,人们的观念心态就会出现道德淡漠甚至缺德的行为取向。社会文化建设一定要有导向,要有分寸把握。例如,要消费但不能走向消费主义和奢华主义,与消费同行的还应有创造和节俭,消费也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分寸把握;要娱乐但不能娱乐至死;要物质但不能走向物欲主义;要经济建设但更要有社会精神文化与社会和谐的建设。5.商业利益和地域因素许多缺德或道德冷漠现象与“小社会”氛围有关。比如,小悦悦事件的发生地在广州佛山五金城,这是一个在市场经济中快速发展的五金集散交易商城。事后居住在五金城的店铺老版在采访中反思说:这里“人情关系的确很冷漠”,除了进出货、对账、去银行外,没有其他更多的人情人际交流和社会组织活动。商业利益和地域是他们仅有的连接纽带。一位店铺老版说:“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她跟相邻两家店铺的人从未说过一句话。”无独有偶,在另一个城市,曾有一个身处五金城中民营企业的党员小组,苦于没有社会组织活动机制,自行找到旁边高校一个院系党组织,希望结对开展活动。“五金城”的特点之一是利益联系使各地人聚集一起,如果缺乏其他社会组织管理和文化建设,久而久之必形成各顾各的自利氛围。在社会发展中,有很多这样的“社会单元”,它们缺乏社会情感依赖、组织依赖,缺乏对他人与社会的关心和互助,道德良知的氛围当然也会相对缺失。在这个意义上,小悦悦事件的“恶性冷漠”,可能并不完全表明中国人良知普遍丧失,它多少具有所处地域环境的特殊成因。如何重视社会发展中的“小社会”肌体建设,应是小悦悦事件带给我们的重要思考之一。三、媒体应积极发挥作用,强化相关社会道德建设和社会文化的正确政策引领根治社会道德问题,重建中国社会道德环境,需要全社会上下共同努力。首先,要进一步加大道德教育和社会道德弘扬的力度和密度。要宣传道德理念,强化道德意识,各行各业、各领域,都应加强道德文化建设;要重视并力抓各种“社会单元”细胞的“亚文化”建设,弥补类似“五金城”这样的小社会道德教育的“空白点”。要注重全社会营造道德文化和正确的社会舆论氛围。转型期利益与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新旧道德的交锋,中西价值观的碰撞,以及道德价值标准多层次和多样化的趋势,导致社会现实中是非模糊、善恶不明、荣辱错位,追求利益最大化往往被人们理解为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气息同时弥漫。社会现实中的多元价值氛围,会深深影响社会的主流道德教育。在“利己主义”和“唯金钱论”的社会语境下,谈论道德素质、道德力量,往往就会显得苍白。消极的文化价值观如不自觉加以文化引导和建设,就会极大地消解和影响社会主义道德文化氛围的建设。还应当关注民众心态与社会舆论氛围的自觉营造,对社会舆论环境营造问题应做更多的关注和积极建设的工作,媒体应首当其冲发挥积极作用。其次,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和制度建设,加强国家和社会的公共管理。建立一个道德的人心向善的社会,不仅要靠教育、宣传和文化建设,还要靠法律和制度的规导。仅靠道德本身的力量,无法从根本上杜绝道德缺失和良知淡化问题的发生。比如,小悦悦事件的见死不救现象,在许多国家都有相关法律规制。法国《法国刑法典》有“怠于给予救助罪”,美国有《救援责任法》和《善行法案》,加拿大有《见义勇为法》。其他如新加坡、德国、意大利、瑞典等国的法律中,都有关于救助危难的责任义务规定。反思起来,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一定程度上把社会道德基于“人性本善”的基础之上,相对来说,西方许多国家的道德状态往往是建立在法规、制度及社会管理基础上的。西方传统文化较多强调“人性恶”,注重诉诸法规强制管制的力量。我们今天对人们的普遍道德期待,一方面可以建立在品质自律的内在引导上,但同时一定要建立在社会制度和机制的刚性约束上。中国如何立法可以讨论,但加大法制和社会制度对道德的相关设计规导,是必须的思路。再次,要关注并反思我们社会的价值观现状和导向,积极进行社会道德文化的软实力建设。在市场经济发展以及多元价值观氛围中,利己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观念和思潮,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中产生着种种消极作用。弗洛姆指出:“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370,他批判现代西方物质主义文化使人沦落成一种物欲动物;利己主义的谬误在于,它认为利己自保是人的本能,这种理论和观念必然导向人们不择手段地追求一己私利,而把他人当作实现自我利益的工具。一个流行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价值观的社会,必定会导致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个体追求个人利益,地方政府以GDP增长为指标,一切向“钱”看,甚至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在一个逐利取向的社会,道德一定缺失,社会一定冷漠;而一个只讲自我利益、对他人和国家不讲责任与奉献的社会,是没有未来和希望的。所以,要想增强社会道德实力,培育人们和社会的道德良知,就必须在理论文化层面对利己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等理论和价值观进行社会性反思批判,切实关注并加强社会道德文化的建设。最后,确立重建道德社会的发展思路。中国当前提出的文化强国的战略思路,标志着国家层面对思想道德等文化实力建设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改革开放若干年来,经济发展成就显著,社会思想文化和公民素质也都有所提高,城市文明、低碳理念、志愿服务行动、民间互助现象,以及道德楷模不断涌现。但社会中的道德冷漠现象,假冒伪劣、欺诈、腐败现象,也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人们在小悦悦事件等道德问题面前感叹,经济上去了,道德失落了。德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