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榆林市大古界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的初步研究_第1页
陕西榆林市大古界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的初步研究_第2页
陕西榆林市大古界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的初步研究_第3页
陕西榆林市大古界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的初步研究_第4页
陕西榆林市大古界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的初步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榆林市大古界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的初步研究

一、全域出土动物骨髓标本大古边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城关马家玉村的大古边遗址。位于该村东北约300米的腐败山坡上。它位于无定河南岸的第二个地台上。遗址西北距无定河约1公里,东南距横山县成约11公里,南距明长城约1.2公里(见图一)。由于毛乌素沙漠南移后沙化严重,地表已被低矮沙丘覆盖,生长有紫穗槐、沙柳和白杨树等。2010年为配合陕西榆林无定河拦河工程——王圪堵水库施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榆林市文物考古勘察队联合对库区涉及的杨界沙遗址、大古界遗址及王阳畔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大古界遗址发掘面积约500平方米,共发现房址7座,灰坑4个,窑址2座。出土的文物除陶器、石器、骨器外,另获得较多的动物骨骼。初步整理表明,大古界遗址的时代为仰韶晚期,和陕北靖边五庄果墚遗址的早段接近,相当于关中地区的泉护二期。本文对出土的动物骨骼按发掘单位逐一进行了系统的鉴定和研究,其中大部分动物标本出自F4,个别出自H1和F3。共计标本数量436件,其中可鉴定属种的标本为138件。测量内容主要参考《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骨骼测量指南》一书,另对个别标本测量数据做了补充。鉴定时的对照标本是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动物标本室的标本,同时也参考中外文的动物骨骼图谱和论文。经鉴定,全部标本包括蚌类、鸟类和哺乳动物,至少代表12个属种,他们是:瓣腮纲Lamellibranchia真瓣腮目Eulamellibranchia蚌科Unionidae鸟纲Aves鹤形目Gruiformes鹤科Gruidae鹤Grussp.雀形目passeriformes鸭科Corvidae喜鹊Picapica哺乳纲Mammalia兔形目Lagomorpha兔科Leporidae草兔Lepuscapensis食肉目Carnivora犬科Canidae狗Canisfamiliaris貉Nyetereutesproycyonoides鼬科Mustelidae狗獾Melesmeles黄鼬Mustelasibirica偶蹄目Artiodactyla猪科Suidae家猪Susdomestica鹿科Cervidae鹿Cervussp.狍Capreoluscapreolus牛科Bovidae绵羊Ovissp.二、pha草兔齿槽模型真瓣腮目Eulamellibranchia蚌Unionidae材料与最小个体数:F4中有蚌壳残片3件(封三,8),由于保存较少且缺乏对比标本,无法做进一步的属种鉴定。材料可代表的最小个体数为1。雀形目Passeriformes喜鹊Picapica材料与最小个体数:仅有左肱骨远段1件(F4∶2)。材料可代表的最小个体数为1。标本描述:标本F4∶2为左肱骨远段1件(图版八,12),保存长度43.83mm。与现代家养母鸡和环颈雉的标本相比有两点区别,一是其尺寸明显偏小,二是其结构明显不同,在该标本内侧髁上有一明显的小突起。经北京自然博物馆鸟类专家张玉光博士鉴定为喜鹊的肱骨。喜鹊比灰喜鹊大,生活在村寨附近乔木树上或农耕地,不是纯森林生活栖息。鹤形目Gruiformes鹤Grussp.材料与最小个体数:仅有右桡骨近段1件(F4∶1)。材料可代表的最小个体数为1。典型标本描述:标本F4∶1为右桡骨近段1件(封三,2),骨体细长,近端有关节窝。保存长度185.22mm,近端最大宽Bp12.05mm。鹤属大型涉禽类,常活动于平原水际或沼泽地带,食各种小动物和植物,喙、翼和胫跗骨很长。兔形目Lagomorpha草兔Lepuscapensis材料与最小个体数:左下颌3件(F4∶5-7)、右下颌4件(F4∶8-11)、左右肩胛骨远段各2件(F4∶12-15)、右肩胛骨残段1件(F4∶16)、左肱骨远段2件(F4∶17-18)、右肱骨远段3件(F4∶19-21)、左尺骨近段1件(F4∶22)、左右尺骨残段各2件(F4∶23-26)、左桡骨近段3件(F4∶27-29)、右桡骨近段1件(F4∶30)、右桡骨残段1件(F4∶31)、掌骨4件(F4∶32-35)、左盆骨1件(F4∶36)、右盆骨8件(F4∶37-44)、左股骨远端滑车残段1件(F4∶45)、左股骨残段1件(F4∶46)、右股骨残段1件(F4∶47)、完整左胫骨3件(F4∶48-50)、左胫骨近段1件(F4∶51)、左胫骨远段2件(F4∶52-53)、右胫骨近段1件(F4∶54)、右胫骨远段2件(F4∶55-56)、基本完整左跟骨2件(F4∶57-58)、右跟骨远段1件(F4∶59)、完整左Ⅱ跖骨1件(F4∶60)、左侧Ⅱ近段1件(F4∶61)、完整右侧Ⅱ跖骨3件(F4∶62-64)、完整左侧Ⅲ跖骨2件(F4∶65-66)、左侧Ⅲ近段1件(F4∶67)、完整右侧Ⅲ跖骨1件(F4∶68)、右侧Ⅲ跖骨近段1件(F4∶69)、完整左侧Ⅳ跖骨1件(F4∶70)、完整右侧Ⅳ跖骨2件(F4∶71、73)、完整左侧Ⅴ跖骨2件(F4∶75-76)、跖骨远段2件(F4∶77-78)、跖骨残段1件(F4∶79)、Ⅰ指/趾骨2件(F4∶80-81)。全部材料可代表的最小个体数为8。典型标本描述:标本F4∶10为带有i1、p1-m1的残右下颌1件(封三,3),上升枝大部分缺失。齿槽间隙宽阔,颏孔在第一前臼齿的前方。两枚前臼齿最发达,冠面高于臼齿冠面,并向后倾斜。m3从齿槽孔看,较小且极度前倾。测量数据如下:颊齿列长16.34mmM3齿槽远口缘-切齿点长34.71mm齿槽间隙长17.94mm草兔也叫蒙古兔、野兔,栖于多种环境,一般昼伏夜出。啃食青草、树苗、嫩树皮,以及各种农作物与种子。食肉目Carnivora狗Canisfamiliaris材料与最小个体数:仅有左下颌1件(H1∶1),最小个体数为1。典型标本描述与讨论:标本H1∶1为带有p3-m2的残右下颌体1件(封三,4),保存长度57.47mm。m1长17.74mm、宽6.46mm,从测量数据可看出,略小于杨界沙遗址的狗下颌骨。貉Nyetereutesproycyonoides材料与最小个体数:左颞骨颧突残段1件(F4∶82)、枕髁1件(F4∶83)、右下颌1件(F4∶84)、右尺骨近段1件(F4∶85)、左右盆骨各1件(F4∶86-87)、左胫骨残段1件(F4∶88)、右距骨1件(F4∶89)、完整的掌/跖骨5件(F4∶90-94)、Ⅰ指/趾骨1件(F4∶95)、Ⅲ指/趾骨1件(F4∶96)。全部材料可代表的最小个体数为1。典型标本描述与讨论:标本F4∶84为带有c、p3、m1-m2的右下颌1件(封三,6),下颌体细而长,水平枝下缘平直。在下颌骨骨体颏孔的后方,即p3的垂直下方有1个小的副孔。具有一个圆钝的次角突,且角突和次角突均发育。下臼齿m1的长度大于m2+m3的长度,三角座的三尖发育而高于跟座诸尖,下跟座已被磨平;m2小,齿冠近长方形,磨蚀严重;m3未保存,从齿槽孔看,极小,为单齿根。测量数据见表一。从上表测量数据可看出,大古界的标本大于泉护村、郑州西山和河姆渡,接近于赵宝沟。标本F4∶85为右尺骨近段1件(图版八,11),尺骨近端后结节呈小乳突状,前结节为凹槽,鹰嘴内侧面凹,外侧面平。测量数据如下:鹰嘴长LO13.49mm钩突到尺骨后缘的最短距离DPA15.3mm鹰嘴最小厚SDO13.08mm近端关节面的最大宽BPC10.04mm标本F4∶86-87为同一个体左右盆骨各1件(图版八,2),且均不完整。两侧盆骨均缺失髂骨前端、耻骨及部分坐骨。髋臼窝半球形,髋臼唇缘清晰,坐骨棘不发达。测量数据如下∶髋臼长LA14.07mm髂骨干最小高SH11.77mm貉食性杂,经常栖居于山野、森林、河川和湖沼附近的荒地草原、灌木丛以及土堤或海岸,有时居住于草堆里。貉、獾生境相似,彼此相睦,冬季貉、獾同居,很少发生争斗现象。狗獾Melesmeles材料与最小个体数:仅有右肩胛骨残段1件(F4∶97)、左盆骨1件(F4∶98)。材料可代表的最小个体数为1。典型标本描述与讨论:标本F4∶98为左盆骨1件(图版八,5),髋臼窝呈半球形,髋臼唇缘清晰,坐骨棘不发达,坐骨棘距髂骨耳状关节面的距离较短,髂骨翼内侧部骨质发生病变呈现粗糙状的骨质结节增生。测量数据如下∶髋臼长LA14.81mm髂骨干最小高(SH)11.36mm狗獾食性杂,栖居山麓、荒野灌丛、林地、坟地、溪边等处,穴居地下,深达十几米。黄鼬Mustelasibirica材料与最小个体数:头骨残片1件(F4∶3)、右肱骨远段1件(F4∶4)。材料可代表的最小个体数为1。典型标本描述与讨论:标本F4∶3为带有部分左侧切齿骨、鼻骨、上颌骨及额骨的残头骨1件(图版八,9),其鼻骨、上颌骨和额骨的骨缝完全愈合,年龄至少为8月龄。标本F4∶4为右肱骨远段1件(图版八,13),其远端鹰嘴窝外侧,即外侧髁上方有一椭圆形的孔,保存长度34.55mm。黄鼬能在极为多样的环境条件中生活,在我国,主要栖息于平原,尤以河道纵横的水网地区为多。以鼠类、两栖类及昆虫为食,有时也伤害家禽。偶蹄目Artiodactyla家猪Susdomestica材料与最小个体数:右下颌1件F4∶101、寰椎1件F4∶99、枢椎1件F4∶100、左肩胛骨残段1件H1∶2、右肱骨远段1件F3∶1、右肱骨残段1件F4∶102、左盆骨残段1件F3∶2、左胫骨残段1件F4∶103、左距骨1件F4∶104、Ⅰ指/趾骨1件F4∶105。最小个体数为1。典型标本描述与讨论:标本F4∶101为带有p4-m2的右下颌1件(封三,5),根据牙齿萌出及磨蚀程度,初断为至少18个月龄的个体。测量数据见表二。传统上,臼齿大小是用来区分家猪与野猪的一个常用标准。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m1和m2的尺寸明显小于王屋山野猪,比较结果表明,该猪为家猪。标本F4∶99为寰椎1件(封三,1),猪寰椎最典型的特征是椎孔呈葫芦状。测量数据如下:前关节面最大宽BFcr54.52mm后关节面最大宽BFcd54.15mm背侧弓与腹侧弓之间的距离H46.96mm标本F4∶104为缺失内半部腹侧部分的左距骨1件(图版八,16),测量数据如下∶外半部最大长GLI42.8mm内半部最大长GLm40.16mm外半部最大厚DI21.83mm鹿科Cervussp.材料和最小个体数:角残块2件(F4∶127-128)。最小个体数为1。典型标本描述与讨论:标本F4∶127-128为鹿角角盘残块2件(图版八,14),分别保存宽度为54.85mm和40.75mm。从保存的角的大小看应为大中型鹿角。结合以往陕北的资料应为马鹿或梅花鹿。狍Capreoluscapreolus材料与最小个体数:左角1件(F4∶106)、带角柄的左额骨残段1件(F4∶107)、角盘残块1件(F4∶108)、右上颌1件(F4∶109)、左掌骨近段1件(F4∶110)、右掌骨骨干背侧残段1件(F4∶113)、左股骨近端1件(F4∶111)、左胫骨远段1件(F4∶112)、左右跟骨各1件(F4∶114-115)、左跟骨近远段各1件(F4∶116-117)、左右距骨各1件(F4∶118-119)、中央跗骨1件(F4∶120)、Ⅰ指骨2件(F4∶121-122)、Ⅰ指骨远段1件(F4∶123)、Ⅱ指骨2件(F4∶124-125)。最小个体数为3。典型标本描述与讨论:标本F4∶106为缺失角盘的左角1件(图版八,3),角小,分三叉,眉枝分岔较高,在分岔前,主枝下段的内侧表面粗糙,有许多呈条状的横向棘突和瘤状突起。外侧面相对光滑,仅在前后有少量的瘤突,眉枝分岔后的鹿角表面光滑。在每个分叉远侧均有啮齿动物咬痕。标本F4∶107为带左额骨的角柄残段1件(图版八,10),角柄远侧有啮齿动物的啃咬痕。标本F4∶109为带有P4-M2的右上颌1件(封三,7),从牙齿的萌出及磨损程度观察,至少为九月龄的个体。M1长和宽为10.86、10.49mm,M2长和宽为11.22、11.42mm。标本F4∶110为左掌骨近段1件(图版八,15),也称大掌骨,为第3、4掌骨合二为一。近端在背内侧面有掌骨粗隆,内侧的关节面大,外侧关节面小,二者于前外侧方相连,关节面中间有一深凹。在第3、4掌骨愈合处的背侧,具有上下纵走较浅的愈合线,掌侧面的凹槽明显,为浅的“U”型谷。保存长度40.28mm,近端最大宽Bp为20.31mm。标本F4∶113为右掌骨骨干背侧残段1件(图版八,8),在第3、4掌骨愈合处的背侧,具有上下纵走的愈合线,呈一很窄的凹槽且偏向外侧。保存长度119.72mm。标本F4∶111为左股骨近端1件(图版八,1),近端骨骺脱落,股骨头尚在。股骨头圆且向大转子方向延伸,保存长度101.41mm,股骨头最大厚DC为30.51mm。标本F4∶112为左胫骨远段1件(图版八,7),保留长度84.32mm,远端最大宽28.01。其内侧前部有一斜向的浅凹槽,宽约5mm左右,这是区别羊和鹿的主要的特征。标本F4∶114为完整左跟骨1件(图版八,6),跟骨外侧前突三角形,内侧多关节面,载距突大而厚,跟骨体前窄后宽,近三角形,上面前部有突结结,左右侧粗壮,后面有沟。此标本与其它跟骨测量数据见表三。标本F4∶118-119为左右距骨各1件(封三,9),测量数据见表四。西北狍体形最小,角相对也较小,见于中国西北部陕西和甘肃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四川北部地区。狍主要栖息于林木稀疏而多草的环境,主要采食含蛋白质和能量丰富的多汁食物,如嫩的枝芽、树叶、花苞及树皮。绵羊Ovissp.材料与最小个体数:右盆骨1件(F4∶129);右髂骨残段1件(F4∶130);右耻骨残段1件(F4∶131);盆骨残段1件(F4∶132)。最小个体数为2。典型标本描述与讨论:标本F4∶129为缺失髂骨翼、坐骨棘、部分坐骨的右盆骨1件(图版八,4),髋臼唇缘清晰,外缘呈波浪状,坐骨结节发达。测量数据如下:髋臼长LA28.01mm髂骨干最小宽SB20.53mm闭孔内缘长LFo35.51mm我国遗址中确定为家养绵羊的时代,最早在西阴文化时期的泉护村遗址。之后确定为家养绵羊的时代晚至龙山晚期。该遗址由于出土标本数量太少,又未见头骨,我们暂且将此标本归为野生绵羊。四、每次1000公里(一)动物国内调查大古界遗址中共出土12种动物,分属于兽类、鸟类、蚌类。其中兽类9种:包括兔形目1种,食肉目4种,偶蹄目4种。按它们和人类的关系及在遗址中数量的多少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由人类饲养的动物:狗、猪。二是主要的狩猎对象:兔、狍。三是偶然猎获的动物:绵羊、大中型鹿、貉、狗獾、黄鼬、喜鹊、鹤、蚌。其中狍子和鹿现已在此绝迹,其余为现仍生活在该地的种类。从图二可看出,该遗址野生动物中以大量草兔和狍的出现为其特点,和关中任何新石器遗址动物群都不同,关中动物群以猪的大量出现为主。就地理位置而言,遗址属北方农牧交错带和半湿润、半干旱区的过渡带上,生态系统脆弱,对气候变化的反映敏感。按动物地理区划,这里属于蒙新区东部草原亚区和华北区交汇处,动物区系成分因之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既具有蒙新区草原亚区的典型成分,也有黄土高原的习见种类。主要以草原动物草兔最具代表性,食肉兽中以獾、貉和黄鼬为特征。(二)疏林、三种食肉动物探索新石器遗址周围的环境,可从多方面入手,现在主要根据发现的动物,主要是哺乳动物做一分析。哺乳动物一般可分为家养和野生两类,对自然环境的分析主要依靠野生动物,家养动物只是作为必要的补充。在该遗址中,野生动物主要为草兔、狍,其次为大中型鹿类、绵羊、獾、貉、黄鼬等,其中草兔、绵羊是生活在草原区的典型动物。大中型鹿科动物因其角部粗大,在密林中生活必有许多不便,一般栖息于较大的混交林或高山的森林草原,也有在稀疏灌丛中生活的。狍栖息于灌丛或稀树的山区。鹿科动物与牛科动物的比例(4∶1)厘定了动物群的性质,是判断动物群生态类别、恢复自然环境的标志。獾、貉生境相似,较为广泛。黄鼬,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黄鼠狼,生境较为广泛,以鼠类、两栖类及昆虫为食,有时也伤害家禽。鹤属大型涉禽类,常活动于平原水际或沼泽地带。蚌类的出现说明遗址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