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下王岗遗址出土的大熊猫
石岗上文化成分1973年至1973年,在河南省博物馆和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的文物审查团队河南团队挖掘了下王岗遗址,发现了大量的人、动植物和其他文物。下王岗遗址,位于淅川县城南约三十五公里丹江南岸下王岗村北的红石岗上,文化层较集中地分布在岗的北部和中部。遗址的西、北、东三面临江,周围是丘陵,外围群山连绵,山峦重叠,林木丛生,有着美好的自然环境。河南省博物馆把下王岗遗址发现的人骨和脊椎动物的骨骼委託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进行研究,我们承担了脊椎动物部分。运到北京的标本是经过挑选的,不是材料的全部,很可能有种类和层位上的遗漏,我们仅就手头上现有的材料进行了观察和初步研究。发掘工作者根据现场观察和对文物的研究,把文化共分为九层,其中包涵着从仰韶早期到西周各个时期的文化。从不同的文化层中计发现有鱼类二种、爬行类二种、鸟类一种、哺乳类二十六种。现把各个时期的脊椎动物列表附于本文之后。下王岗海洋小鼠的牙的形态下王岗的动物,除了孔雀(图一:4)(现有两种,分别产于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尼的苏门答腊和爪哇、泰国、缅甸和印度支那等地,有绿孔雀一个亚种产于我国云南省南部和西南部)外,有如下几种哺乳动物是值得叙述的,因为它们在当地已不见或很少见到,有的甚至在我国境内已经绝了迹。大熊猫标本只有一块右上颌骨(图—:3)保存有上第三前臼齿到第二臼齿,发现于第八文化层(仰韶文化中期)。这件标本和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收藏的581号现生的大熊猫的上颌骨相比,在尺寸上和性质上十分接近,因而我们认为是同种。虽然有些小的差异,例如下王岗大熊猫的牙齿的构造较复杂,褶皱较强,上第二臼齿的后跟上的米粒状的突起也较多,腭骨较平,这可以归于性别或年龄上的差异。大熊猫属的历史,在我国远在一百多万年前的早更新世即有了记录,到数万年前的晚更新世曾繁盛一时,我国南部地区的许多山洞中都有它的化石发现。到一万年以来的全新世逐渐衰落,分布的范围越来越小。现在所知的分布点主要集中在东经102°00’一104°40’,北纬28°00’一33°25’的范围内。根据动物学工作者的调查,它是一种惧寒又畏炎热的动物,喜栖于气温低、湿度高、年温差较小、海拔2000—4000米高的多竹山区。这次在长江以北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又有发现,证明当时大熊猫的分布面比现在广阔得多。内容上的真浚和几何模型标本中有一件右上颌骨(图三:4),保存了颧骨弓的大部分和上第四前臼齿到第二臼齿,发现于第七文化层;此外,还有一件残右下颌骨(图三:5),只保存了第一臼齿,发现于第八文化层。使我们感到惊异的是,上述牙齿的尺寸和构造,特别是上臼齿和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收藏的第33号现代真豺(Urocyonsp.)的标本很近似。真豺现分布于北迄美国,南到巴拿马;在我国,甚至欧亚大陆都未见到过,连化石也十分罕见。今见于此,只好存疑。希望动物学工作者作进一步鉴定。身部辐射的特点:自然中一个或自然的,适应了理想时代的缘标本共有七颗零量牙齿,其中六颗是上颊齿,包括左上第三前臼齿到第三臼齿和一颗右上第一臼齿,发现于第九文化层,即仰韶文化早期;另外还有一颗左下第三前臼齿,发现于第八文化层,即仰韶文化中期(图一:5、6、7)。全部材料大约代表了两个个体。这些牙齿,乍一看很像披毛犀的,齿壁的外面也具有细碎的皱纹,牙瓷的表面除磨损部分外基本上也无光泽感。但有一定的特点可以和披毛犀的相区别,例如披毛犀牙齿的外脊的外壁有两个显著的肋褶,而此种特点在这项标本上则比较简单,一般是一个,甚至不明显,呈一凹平的面。披毛犀的原脊和后脊显著向后倾斜,两脊几乎平行,两脊的内壁也几乎是垂直的;而这项标本的两脊向后倾斜较缓,内外壁从冠底到咀嚼面向内收缩显著。披毛犀的小刺很发育,前刺在上第四前臼齿上减弱,在上第一及上第二臼齿上则较强,经磨蚀后,前刺和小刺相连成一直线的三个坑窝;而在这项标本上的前刺从第四前臼齿起越来越发育,上第四前臼齿和上第一臼齿(其它牙齿不见)在与前刺临近的位置上有一、二个(或更多)的小突起,或为“小刺”的痕迹——磨损到冠底,前刺与“小刺”之间也未形成坑窝。上述的这些特点与现在产于孟加拉湾以东,如缅甸、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的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等地,而今日已逐渐稀少的苏门犀(亚洲双角犀)的牙齿相比很近似,因而认为是同种。苏门犀,虽然身体和角都短小,而且是喜栖于潮湿的密林中的沼泽或泥塘附近,是一种喜热怕晒的动物;与喜冷的草原上的披毛犀在习性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都是双角,苏门犀的身上也被有褐色或黑色粗毛,幼年个体的毛更厚,因而古生物学工作者多认为苏门犀和更新世的披毛犀保持着一定的親缘关系。从牙齿性质的接近程度可以作为这种说法的一种根据。人工饲养的“象”标本仅有一块残破的下第三臼齿(图二:2),可能是左侧的,保存有四个半齿板,发现于第九文化层,即仰韶文化早期。齿盘呈长条形,中间稍扩大,齿板之间的间隔较小;釉质(牙瓷)层褶曲相当显著,厚2.3—3.4毫米;齿脊的频率为六。这些性质与亚洲象的相合,我们认为是同种。此种象现今分布于印度、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泰国、缅甸、斯里兰卡、印尼的苏门答腊、印度支那和我国的云南西双版纳等地,是一种喜群居、畏寒、怕直晒,栖于密林中的巨大动物。此种象的骨骼,过去在河南省安阳殷墟发现过,殷墟动物的研究者考虑到现在分布的地点之远,又如此之晚,认为当时的“象与貘则似将活动物迁来者。当时与南方相通,似已甚繁盛”。但也有人认为象“是原生活于当地的”;竺可桢在文章中说:“在武丁时代(公元前1365?—1324?)的一个甲骨文的刻文说,打猎时获得一象表明在殷墟发现的亚化石必定是土产的,不是像德日进所主张的认为都是从南方引进来的。”“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地下(特别是北京地区)发现一些象的骨骼,都是过去历史时代人工饲养的象的遗骸”。其实,象在我国的南部地区绝迹很晚,宋代彭乘撰的《墨客挥犀》(全十卷)卷三有“漳州漳浦县地连潮阳,素多象,往往十数为群”的记载。犬齿及其他犬齿标本见到一个右犬齿,发现于第九文化层,即仰韶文化早期,齿根穿孔,是一件装饰品;另外还有五个残角(三左,二右)和一个下颌骨,发现于第二—三文化层(早商和先商)、第八文化层(仰韶文化中期)和第九文化层。上述标本大约代表了五个个体。犬齿相当大,齿颈前后径长15毫米,内外(厚)径6.8毫米,齿冠后侧直线高35.2毫米。从角和犬齿的尺寸来看,可能为角麂(又名赤麂、黄猄或羌鹿,M.muntiakZim—mermann)。角麂现产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以及印度、缅甸、印度支那、马来西亚、印尼的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等地。和先商、第四文化层标本有上、下颌骨和幼体的萌角,发现于二—三文化层(早商和先商)和第四文化层(龙山文化期)。现产于我国的四川、云南、广东(包括海南岛)和台湾等省,以及印度、印度支那、马来半岛、菲律宾、印尼的苏门答腊、爪哇和加里曼丹等地。轴鹿日本海一共见到了二个角(图一:2),发现于第二—三文化层和第四文化层(从龙山文化到早商)。轴鹿现分布于孟加拉、印度支那、缅甸和泰国等地。轴鹿化石在我国见于更新世地层中,这是我国一万年以来的全新世地层中的首次发现。应用主体的多样性关于家畜的起源地点和时间,长久以来就为人们所注意,一直是有争论的。现在,古生物工作者愈来愈多地认为,有的家畜并非起源同一中心,而是在不同的地区分别饲养而成的。我们从下王岗遗址的骨骼中见有狗、猪和牛等家畜,兹分别叙述如下:狗的身体特征标本有头骨(图二:3)、下颌骨和肢骨,至少代表有八个个体,发现于第一文化层(西周)、第四文化层(龙山文化期)、第五—六文化层(屈家岭文化中期到晚期)、第八文化层和第九文化层(仰韶文化早期和中期)。在第九文化层的第112号墓中,在一具人骨架的下肢左侧还发现了一具狗的完整骨架,显然是以活狗作为殉葬品的。狗是从狼驯养而来的,由于血统关系,身体构造彼此很近似。主要区别是,一般地说,狗的身体小,头骨也比狼的小,吻短,脑颅(相对地说)较大而圆,沿着额缝有较深的纵沟,枕骨嵴比较强,牙齿拥挤。下王岗遗址的狗的头骨完全具备了这种特征。狗,过去被人们认作是最早的家畜,经过近二十年以来的研究,最早家畜已让位给绵羊,据说在伊拉克沙尼达尔(Shanidar)的扎维谢米(Zawichemi)像家畜那样饲养绵羊可以早到公元前9000年。在我国目前虽然尚未见到狗的更早的明确记录,但从下王岗的狗的骨骼来看,和狼的差别已经很大,在此之前,必然经过了一个长时期的饲养阶段,才能达到这种程度。c组各个体所受的种类标本有残破的头骨(图二:1)、上下颌骨(图三:1)、零星牙齿和可辨认的残肢骨。家猪和梅花鹿同样,在每一文化层中都有它们的骨骼发现,是这一动物群中最丰富的种类。计第一文化层有七个个体,第二—三文化层有八个个体,第四文化层有十五个个体,第五—六文化层有五个个体,第七文化层有四个个体,第八文化层有九个个体,第九文化层有九个个体。老幼均有,以牙齿为例,磨损甚剧的和带有乳齿的占少数,以恒齿生全者为最多。家猪的体格在饲养过程中,无论增大或缩小,都必然引起形态上或者说是体质特征上的变化,虽然和野猪很相似,但家猪在长期的饲养下和野猪已易于区别。家猪的头骨吻短,眼眶突不明显,头骨按比例则较宽;上下的犬齿都不发育,下颌骨低,下颌联合部短而薄,颊齿比较弱小,特别是上下第三臼齿缩小颇明显。在长期的饲养下,由于饲养的条件不同和杂交的结果,家猪品种愈来愈多,和野猪(图三:2)相比,彼此之间在骨骼上的差异愈来愈大,距离愈来愈远。家猪,在世界上是很普遍的家畜,据说已有8500年的历史。在下王岗遗址最早见于第九文化层,即仰韶文化早期,虽然只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但应该指出的是,这里的家猪骨骼和野猪的相比,差别十分明显,必然已经过了长时期的饲养,无疑义的,家猪在我国开始饲养的时期应比仰韶文化期还要早得多。我们相信将来会在比仰韶文化期更古老的地层中找到从野猪向家猪过渡的材料,今后对这个问题应予以重视。牛牛类的地名一共见到三件属于黄牛的标本,一件是被金属器割断的左角心,一件连有部分额骨和顶骨的右角心(图三:3),还有一件是带一点角根的右额骨。从骨骼表面的颜色看,估计代表三个个体,均发现于第一文化层(西周时代)的第四探坑中。右角心的前缘残破,左角心前后面最大直径62毫米,腹背面直径52毫米。角尖残破,右角心保存较全,但也只有160毫米长。右角心从角基向上150毫米处的前后面直径为40毫米,腹背面直径34.5毫米。和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收藏的甘肃的畜牛头骨相比,角心尺寸和性质是一致的。角都是从额骨的后外角和额面水平伸出,而后向前上扭转弯曲,前缘和后缘有明显的纵沟。甘肃的畜牛把学名定为“印度‘野牛’饲养种”(BosgaurusdomesticusGmelin),说明是从印度“野牛”饲养来的;但也有人认为畜牛的野生种——印度“野牛”原产于西欧,而祖先或为原始牛(BosprimigeniusBojanus,aurochs)。还有人认为我国的黄牛,体较小,角较短,颈较长而体呈赤色,可能源于爪哇的斑滕牛(BosbantengWager)。下王岗的牛类标本,角的尺寸虽然极度缩小,但式样和原始牛颇接近。黄牛,由于人工饲养,变异复杂,体格有大小,角有长短;但多数古生物工作者认为是从原始牛饲养来的,我们同意这种说法。原始牛的化石,在我国北部的更新世晚期地层中不断有所发现,有可能延续到全新世。因此,我们建议把它的学名定为Bosprimigeniusdomestica。四十年前,、德日进和杨钟健研究了安阳殷墟的牛,牛的角心和下王岗的相比基本相同。虽然他们已经看出来角心确实是像原始牛的,他们由于和更新世的原始牛的巨大角心相比,觉得殷墟的角心太小了,因而沿用了短角牛(Bosexiguus)这一学名。实际上,殷墟的“短角牛”也应归到黄牛之中。这也就是说,黄牛(畜牛或旱牛)虽然很复杂,追本穷源都是原始牛的后裔——从原始牛饲养成黄牛,现在的品种虽多,都是经人工饲养所引起的变异。在下王岗,黄牛出现的时代比较晚,看来开始饲养的时期比西周应该早得多。因为,首先是下王岗的黄牛的角心短小得多。牙齿也比较细弱——从尺寸上很容易和原始牛区别开来,这是已经经过长时期的饲养结果。据史学文献记载,甲骨文中已有像牛拉犁发土的字形,证明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商代已有了牛犁。再说,最初饲养牛,和饲养其它动物一样,目的也是为了吃肉,拉犁、拉车是后来的事,最后从黄牛的本干上又出现了肉牛和乳牛等品种。水生植物属印度法第20e标本很少,只有一件残破下颌骨(图一:1)和一个掌骨,均发现于第八文化层(仰韶文化中期)。野生的水牛,现产于印度、斯里卡兰、缅甸、印度支那等地。水牛属在我国更新世中期和晚期地层中南方和北方都有发现。下王岗的水牛的下颌骨相当高,是野生还是饲养,目前还不清楚,有待于将来进一步研究。主要的适应气候特点,可见能力较强的动物,比例较高,这也是目前国际社会(一)据了解,现今下王岗遗址西南十余公里外的深山老林里,还有各种野兽出没,其中有虎、豹、狐、獾、野猪和野羊,河湖中还有水獭。从下王岗遗址发现的动物群,不仅给我们开出各个时代居民食用的“菜单”,同时也反映了当时附近必然有茂盛的森林,因为有猕猴、黑熊、豹、虎、豹猫、苏门犀、亚洲象、野猪、麝、苏门羚等适于森林或多树的山区动物。山区也会有稀树草地或灌木丛的开阔地带,因为有孔雀、麂、梅花鹿、麅、水鹿、豪猪等。附近还必然有较大的水域——江河或湖泊,因为有相当大的鱼、龟、鳖、水獭等。附近还有茂盛的竹林,虽然在这批材料中未见到嗜食竹笋的竹鼠,但发现了生活适于海拔2000—4000米以食竹笋和嫩枝叶的多竹山区的大熊猫。据下王岗发掘的同志说,今天,在下王岗遗址附近还有小片竹林,但远不能和过去相比,在下王岗遗址,即与大熊猫上颌骨同层中,即发现了大量的竹炭灰,竹炭灰在各个文化层中都有发现,特别是第七文化层到第九文化层(即仰韶文化期)发现最多。这三层的灰坑内的填土中有不少的竹灰,甚至还可以看出竹的纤维。第七文化层,即仰韶文化层晚期发现有三十多座排房,房内有的地方见铺有竹片编织物的痕迹。(二)我们从下王岗的材料中,一共发现了三十一种动物(包括少数未鉴定属和种的动物在内),以它们现在的分布范围而论,其中有十一种动物,如孔雀、猕猴、大熊猫、苏门犀、亚洲象、麂、水鹿、轴鹿、水牛、苏门羚和豪猪等是适于温暖或现今分布更偏南的动物,占35.48%;只有麅的不同亚种现产于欧亚大陆靠北部地区,是比较适应寒冷的动物,仅占全体的3.23%;其余是长江南北均可见到的适应性较强的动物,占全体的61.29%。从标本的总体来看,应该说,从仰韶文化期直到西周的气候比现在为暖。占35.48%的适于温暖的动物,大致说来,现今分布范围的北界多数不超过北纬33°;其中还有更偏南的动物,如野生水牛、轴鹿、苏门犀等,在我国境内已不见。那末,在不同时代的反映如何呢?在这批材料中,以第七文化层到第九文化层(即仰韶文化期)发现的种类最丰富,共有二十四种动物,其中喜暖的动物有七种,占29.17%,其余为长江南北均可见到的适应性较强的动物,占70.83%。这是喜暖动物所占比例最多的时代,说明仰韶文化期是下王岗遗址最温暖时代的代表。动物种类以第五—六文化层,即屈家岭文化中期和晚期为最少,一共只有五种,未见喜暖的动物,而且出现了麅子,可能气候有变冷的趋势。第四文化层,即龙山文化期,动物种类又增到九种,其中喜暖动物有两种(水鹿和轴鹿),而且是现今分布在大南方的动物,占22.22%,有一种较为喜冷的动物,占11.11%,其余为适应性较强的动物,占66.66%,似乎气候比屈家岭文化中期和晚期或稍回暖。第二—三文化层,即先商和早商时代,动物种类比龙山文化期又增多,增到十二种,其中喜暖的动物有三种,占25%;分布面较广适应性较强的动物占75%,气候似乎和龙山文化期相接近。第一文化层,即西周时代,动物种类又减少,而家畜增多(增加了黄牛),共有八种,未见喜暖的动物,均为适应性较强分布面较广的种类,气温似乎又有所下降。从我们所见到的各文化期的动物种类来分析,给了我们这样的印象:仰韶文化期的气候最为温暖;屈家岭文化中期和晚期,气温比仰韶文化期有下降的趋势;龙山文化期或比屈家岭文化中期和晚期又稍回暖;先商和早商时代,气候和龙山文化期相接近;到了西周时代气温又有下降的趋势。这个小统计,尽管只能作为参考,但它多少给我们提供一点概念性的东西。西方的地质工作者把冰期后的全新世分为北方期(大致为10000—8000年前)、大西洋期(大致为8000—5500年前)、亚北方期(大致为5500—3500年前)和亚大西洋期(大致为3500年到现在)。北方期的气候比较寒冷,到大西洋期逐渐变为温暖,到距今6000年前后(即相当我国的仰韶文化期)温暖气候达到了顶峰。亚北方期气温逐渐下降,到亚大西洋期,从距今2500年前后(即我国东周中期)起,气候转为寒冷。这个分析和我们上边的小统计大致上是符合的。李有恒、韩德芬研究了陕西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兽类骨骼,得出“在新石器时代,西安市的气候较之今日是比较温暖湿润的”结论11。竺可桢研究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在论文中谈到:“近五千年期间,可以说仰韶和殷墟时代是中国的温和气候时代,当时西安和安阳地区有十分丰富的亚热带植物种类和动物种类。”“在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左右。”还值得提出的是,197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训练班结合学员实习,对已发现的遗址做进一步调查,又试掘了南宁豹子头、扶绥左江西岸、扶绥敢造等遗址,除发现许多石器、陶器外,并发现了一批脊椎动物骨骼,其中有鱼、鳖、猴、狐、獾、虎、犀、象、猪、羊、牛、鹿、麂、、箭猪(即豪猪)和竹鼠等12。虽然未鉴定种名,但基本上是可以和下王岗的动物群对比的。除了之外,南宁的标本名单,几乎都为下王岗遗址所包括。下王岗遗址比南宁在纬度上大致相差10°,看来,当时淅川一带气候应比现在温暖得多。最后,我们还要提到的是,河南省博物馆和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文物考古队在下王岗的发掘过程中,不仅重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长沙卫生职业学院《管理沟通(英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云南农业大学《建筑工业化与装配式结构》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孩子里程碑的教育模板
- 保险业基础讲解模板
- 述职报告创新实践
- 职业导论-房地产经纪人《职业导论》点睛提分卷3
- 年终工作总结格式要求
- 二零二五版LNG液化天然气装运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汽车后市场担保合作协议合同范本集锦:维修保养服务2篇
- 二零二五版国际金融公司劳务派遣与风险管理协议3篇
-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含答案)
- 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英语试题(含答案无听力音频及听力原文)
- 水利工程安全应急预案
- 沪教版小学数学三(下)教案
- 2024-2025年度村支书工作述职报告范文二
- 继电保护多选试题库与参考答案
- 品管圈PDCA改善案例-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
- 2024年江西水利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交换机基本原理》课件
- 向电网申请光伏容量的申请书
- 2024-2030年中国硫磺行业供需形势及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