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贵州省铜仁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贵州省铜仁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贵州省铜仁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贵州省铜仁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贵州省铜仁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贵州省铜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共6页,20题。全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表为古籍中有关魏国修筑长城的相关记载。据表可知,这一时期长城的修筑服务于()著作记载《史记·秦本纪》公元前362年,秦攻魏少梁,破魏军,擒魏将公孙痤,为抵抗秦军入侵,魏国于公元前358年,开始在黄河以西与秦交界处修筑长城。《水经注》魏惠王“使龙贾率师筑长城于西边。”公元前351年城成。次年又进一步扩建。虽然,此城在御秦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然秦魏边境一直战事连绵。A.农业生产 B.商业交往 C.国家战略 D.社会变革〖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古籍中有关魏国修筑长城的相关记载”可知,《史记·秦本纪》记载为抵抗秦军入侵,魏国修筑长城。《水经注》记载长城在御秦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据此可以判定,这一时期长城的修筑服务于国家安全战略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农业生产、商业交往、社会变革信息,排除A项、B项和D项。故选C项。2.汉文帝时,贾谊陈政事,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令海内之执,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人。”这种“众建说”有利于()A.加强朝廷统治 B.强化地方治理 C.巩固国家统一 D.维护边疆安定〖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可知,“众建说”是一种分化地方实力达到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地方治理,维护边境稳定,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观点,C项正确;A项有一定道理,但是材料强调的是通过削弱地方实力的形式来巩固国家统一,A项不是最佳选项,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众建说”有利于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强化地方治理,排除B项;材料涉及地方,但是没有明确指出是边疆,排除D项。故选C项。3.兴元元年(784),关中因为战乱,米价上涨,“斗值钱五百;及混(浙江东西道节度使)米至,减五之四”。贞元二年(786),“关中仓廪竭”,禁军相呼于道曰:“拘吾于军而不给粮,吾罪人也!”德宗忧而不知所措。不久,韩混运米三万斛到达陕州,方才解除危机。材料反映出当时()A.唐政府一定程度上依赖藩镇 B.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江南地区C.依赖藩镇是唐政府的唯一选择 D.藩镇是拱卫唐王朝的核心力量〖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关中因为战乱,米价上涨,德宗忧而不知所措。不久,韩混运米三万斛到达陕州,方才解除危机。”可知,唐朝时期,关中因为战乱,米价上涨,唐德宗不知如何应对,浙江东西道节度使韩混将米运来,解除了危机,说明在当时中央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也要依赖地方藩镇的支持,A项正确;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江南地区,“完全”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依赖藩镇是唐政府的唯一选择,“唯一”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藩镇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央形成对抗态势,排除D项。故选A项。4.下表为《宋史·地理志》中对南方一些地区经济概况的描述。它反映出当时()地区描述内容江南东西二路有茗葬、冶铸、金帛、杭稻之利,岁给县官用度,盖半天下之人焉荆湖南路南(路)有袁、吉接壤者,其民往往迁徙自占,深耕概种,率致富饶,自是好讼者亦多福建路有银、铜、葛越之产,茶、盐、海物之饶。民安土乐业,川源浸灌,田畴膏沃,无凶年之忧。而土地迫狭,生籍繁伙,桡确之地,耕耨殆尽,亩值浸贵,故多田讼A.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 B.南方经济的发展程度已颇高C.经济的发展引发社会动荡 D.人地矛盾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盖半天下之人焉。深耕概种,率致富饶,自是好讼者亦多。有银、铜、葛越之产,茶、盐、海物之饶。”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江南地区的富饶,所交之税可用于天下半数县官用度,有银、铜、葛越之产,茶、盐、海物之饶,说明此时南方经济的发展程度已比较高,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与北方的经济对比,无法判定经济重心是否转移到江南地区,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没有体现社会动荡信息,也没有体现人地矛盾信息,排除C项和D项。故选B项。5.明末湖州府沈某在所著《农书》中追述说,百年以前“人(即雇工)司攻苦,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尊”,到他所处的时代,雇工“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明末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 B.商品经济对社会经济生活领域的渗透C.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D.明末主雇之间的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变〖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明末湖州府沈某在所著《农书》中追述记载,百年之前,雇工还比较顺从主人话语,但是现在却非得酒食款待才行,结合所学可知,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雇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商品经济的影响,并不是社会矛盾的尖锐,排除A项;从雇工的出现,可以看出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排除C项;明末主雇之间的关系,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排除D项。故选B项。6.宋代的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这一变化反映了()A.皇权势力的不断强化 B.基层社会民主的完善C.道德教化功能的丧失 D.民间自治精神的宣扬〖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至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宋代乡约主要起道德教化作用,明清时期,乡约中增加“圣谕”内容,这实际上是君主专制在基层治理的渗透,A项正确;君主专制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很难实现民主,完善的说法也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讲到明清时期乡约增加“圣谕”内容,不代表道德教化功能丧失,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民间自治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7.1871年,中日双方就中日通商章程在天津进行谈判。针对日本要求在中国享受片面最惠国待遇等请求,李鸿章明确表示中日不能以“西约”为例,应缔结平等条约。这一做法反映出当时中方()A.尚没有认识到日本的强大 B.对日本抱有强烈的歧视态度C.初步具备了近代外交意识 D.力主构建新的平等外交体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1年(中国和日本)。根据材料可知,中方表示中日不能以“西约”为例,拒绝日本要求在中国享受片面最惠国待遇等请求,要求缔结平等条约,反映出当时中方初步具备了近代外交意识,C项正确;这一做法反映出当时中方初步具备了近代外交意识,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当时中方要求和日本缔结平等条约,未体现对日本抱有强烈的歧视态度,排除B项;中方要求和日本缔结平等条约,但西方国家在中国仍享有特权,“力主构建新的平等外交体系”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8.西方列强自1840年到1911年的70年中,对华的经济扩张从通商贸易逐渐发展到投资设厂,他们的在华经济势力迅速增长,如表所示:1894、1914年的外国在华资本结构表(单位:万元)业别年份工业交通业商业金融业合计1894279126159284668021370191437690644356796814515184608表格中列强投资重点的变化说明()A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转化 B.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C.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D.对中国经济现代化产生双重影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4年到1914年(中国)。根据材料“1894、1914年的外国在华资本结构表”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扩张由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为主,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与1894年相比较,1914年工业资本增加13倍,交通业增加24倍,商业增加7倍,金融业增加2倍,说明此时工业资本的投资额度增加快,额度占比高,即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转化,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已经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对华资本输出额度,无法判定是否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列强投资重点的变化,没有描述双重影响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9.下图为###某一时期土地政策的基本精神。该时期是()◎首先是把农民发动起来,在群众发动起来后,又要让地主能够生存下去◎在经济上削弱而不是消灭封建势力,保存地主的若干权力◎削弱富农的封建部分而奖励其资本主义部分A.土地革命时期 B.全民族抗战时期C.解放战争时期 D.新中国成立初期〖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让地主能够生存下去”、“保存地主的若干权力”、“奖励其资本主义部分”,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在农村推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B项正确;土地革命时期,是打土豪分田地,排除A项;解放战争时期,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推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排除D项。故选B项。10.周恩来说“我们应该在朝鲜争取反美胜利”,这样“才能够使我们中国人民的胜利继续发展……全世界人民为着和平民主阵营努力反对侵略战争的运动,才能更加高涨起来”。材料表明,抗美援朝战争()A.打破了美帝国主义的封锁 B.有助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C.有助于争取世界长久和平 D.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根据材料“使我们中国人民的胜利继续发展……全世界人民为着和平民主阵营努力反对侵略战争的运动,才能更加高涨起来”可知,周恩来认为,抗美援朝的胜利有助于推动世界反侵略运动的高涨,说明抗美援朝有助于争取世界长久和平,C项正确;抗美援朝的胜利,没有打破美国对中国的封锁,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抗美援朝对世界反侵略运动的影响,没有提及巩固新生人民政权,以及提升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信息,排除B项和D项。故选C项。11.下图是1981年和2016年中国出口商品总额与构成,造成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A.土地改革完成 B.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C.改革开放推动 D.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1年、2016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981年我国出口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到了2016年我国对外出口基本以工业制成品为主,据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尤其是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所致,C项正确;材料中我国不同时期出口商品结构不同与土改不相关,排除A项;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也是改革开放推动的结果,排除B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影响的是农村的经济,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层面对外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原因,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12.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年)曾命令全体封建主向他宣誓效忠,以保证政令统一。1086年,他下令对全国土地进行调查,对土地的归属、财产状况、耕作者身份等,作了详细调查和登记。这些举措旨在()A.推动城市自治 B.强化国王权力 C.建立民族国家 D.发展庄园经济〖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086年英国。材料反映了英王命令封建主效忠自己,并对全国的土地进行信息登记确保对土地的控制,这样做显然会有利于加强王权,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城市自治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涉及时间是1086年,此时明显是中世纪,民族国家是在近代建立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进行土地登记,不利于发展庄园经济,排除D项。故选B项。13.马克思指出“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角度来看,新航路的开辟()A.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经济腾飞 B.改善了世界各地的经济状况C.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和发展 D.推动了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16世纪(欧洲)。根据材料“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可知,马克思认为,新航路的开辟,为殖民国家带来了丰厚的原始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D项正确;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经济腾飞,是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的,与材料描述的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世界各地的经济状况信息,且其是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的,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资本的原始积累,没有体现新旧大陆经济互补和发展,且其是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的,排除C项。故选D项。14.19世纪初,英国的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设立常务次官的职位,英国的官员由此分为两类:一是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他们随内阁共进退;另一类是事务官,即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可以长期任职。上述做法旨在()A.维护公职人员合法权利 B.保证政府工作持续稳定C.防止国王干预行政事务 D.避免政党私相授受官职〖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初(英国)。根据材料可知,英国的一些政府部门将政府官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随内阁共进退,事务官即文官不会随着政党的更替而下台,这有利于国家政治的稳定性和连续性,B项正确;英国的这种做法保证政府工作持续稳定,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英国国王此时属于统而不治的虚君,并不会干预行政事务,排除C项;英国的这种做法旨在保证政府工作持续稳定,“避免政党私相授受官职”说法绝对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15.漫画艺术可以表达一定时空下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观念,从中可以发掘世事变迁的信息。下图为创作于1919年的时事漫画——《和平与未来冲突的火种》,该作品()A.表达了欧洲人普遍恐惧战争的心态 B.表达了德国人的不满情绪C.描绘了美国在巴黎外交失败的场景 D.揭示了凡尔赛体系的缺陷〖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19年(欧洲)。据图示信息可知,画面中,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位于中央,走在最前面,其身后是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和意大利总理,旁边一个男孩在哭泣,地上有一个等待签署的条约,结合时间1919年,可知是巴黎和会对战败国的过分掠夺,潜伏着危机,D项正确;仅从图示中,无法得出欧洲人对战争的恐惧心态,排除A项;“德国人的不满情绪”此表述片面,并不完整表达材料信息,图示中还有战胜国的一面,排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凡尔赛体系的缺陷,无法得出美国在巴黎外交的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16.下表为1961-1975年苏联农业投入情况表。它表明这一时期的苏联()年份1961-19651966-19701971—1975(预期)国家及集体农庄为发展农业生产投入资金(10亿卢布)6.311.719.5供应情况拖拉机(千辆)170235287收割机(千辆)575970载重汽车(千辆)52102187无机化肥(百万吨)164065A.改革重心转移到农业方面 B.剥夺农民政策有所改变C.斯大林体制的束缚被冲破 D.民用工业发展成绩显著〖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1-1975年苏联。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国家及集体农庄为发展农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及各种物资这说明20世纪六七一年代的苏联在取得巨大的工业成就后,注意用工业的发展来反哺农业,以调整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这与之前苏联政府为了发展农业人为降低农产品价格,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做法形成鲜明的反差,B项正确;据材料无法得知此时苏联改革重心转移至农业领域,而且题干时间涉及赫鲁晓夫和勃涅日涅夫两次改革,两次改革侧重点在不同领域,排除A项;C项说法错误,二战后至苏联解体这段时期,苏联的数次改革始终未冲破苏联模式,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苏联政府对农业的态度,D项说法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52分17.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1图2分别是隋朝和元朝大运河路线示意图材料二: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工程项目,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大运河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作用,是大运河沿线地区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自古至今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符合世界遗产标准。——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中国大运河的评价(1)通过比较材料一中的两幅图,指出其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该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答案〗(1)变化:运河的中心东移;改变了隋朝时期迂回曲折的航线,航程大大缩短。原因:政治中心的东移和经济重心的南移。(2)历史价值:大运河巩固了国家政权,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加强了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现实意义: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南水北调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解析〗小问1】变化: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朝和元朝(中国)。根据材料中“隋朝和元朝大运河路线示意图”运河中心变化和线路变化趋势可知,运河的中心东移;改变了隋朝时期迂回曲折的航线,航程大大缩短。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朝和元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隋朝至元朝运河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政治中心的东移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小问2】历史价值: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工程项目,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巩固了国家政权,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加强了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现实意义: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大运河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作用,是大运河沿线地区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自古至今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符合世界遗产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南水北调中发挥了重大作用。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政启动后,朝廷于1903年设立练兵处,管理全国练兵事宜。练兵处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练兵的政策文件。其中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建立了完整的军事学堂体系……设立了四级学堂体制。新政启动之初,朝廷募练常备军、续备军、巡警军。颁布了一系列军事建设的规章制度,逐步完善了新军制度。——摘编自马雷《清末军事改革中的“师日”因素》材料二: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它以自身毁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前更好的条件……——摘编自忻平《清末新政与现代化进程》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答案〗题目: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在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学的传入、维新改革思想传播的背景下,面对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清政府实施了一场自救运动——清末新政。清政府在政治方面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在经济方面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在军事方面设立练兵处,颁布一系列政策文件与制度,编练新军;在教育方面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这场改革客观上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清末新政推动了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利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这场改革不但没有挽救统治危机,反而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由此可见,清末新政的主观动机与实际效果是相背离的。〖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首先,阅读材料,两则材料均涉及清末新政这一历史事件,题干要求从“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这一主题进行论述,就主观动机而言,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民族危机加深背景下发起一场自救运动,主观目的是要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军事制度等,这些措施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人的觉醒,反而加速清王朝的灭亡。其次,具体阐述清末新政的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从清末新政的背景、内容、影响角度具体阐述。最后,总结清末新政的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强调清末新政的主观动机与实际效果是相背离的。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49-1956年中国农、轻、重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比变化情况表。

占比(%)年份农业工业轻工业重工业1949703022.17.9195256.943.127.815.3195648.751.329.621.7材料二:“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分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以上材料均据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整理(1)根据材料一,指出1950-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的变化,并分析上述变化的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总体设想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答案〗(1)变化:重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农业所占比重下降,轻工业所占比重增幅有限。意义:“一五”计划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奠定了社会工业化的基础。(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地区,在华北、西北、华中地区同时进行。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巩固国防的需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东北靠近苏联,便于接受援助。〖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50——1956年(中国)。变化:根据材料“1949——1956年中国农、轻、重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比变化情况表”可知,重工业由7.9上升到21.7,其所占比重迅速增加,而农业由70下降为48.7,其所占比重下降,轻工业的所占比重则增幅有限。意义:根据材料“1949——1956年中国农、轻、重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比变化情况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展“一五”,推动工业化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奠定了社会工业化的基础。【小问2】本题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53——1957年(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可知,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地区,在华北、西北、华中地区同时进行。原因:根据材料“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重工业基础薄弱,同时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根据材料“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分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可知,项目分配体现了巩固国防的需要,以及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重点发展东北是因为东北靠近苏联,便于接受援助。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688年,占英国家庭总数1.2%的贵族和士绅家庭的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14.4%;17世纪欧洲的大多数行业工资在下降,1700年妇女的工资比300年前下降了60%。1803年,上层社会家庭占家庭总数的1.4%,收入占15.7%。与此同时,社会下层的所谓劳动阶层,1688年占总数的一半以上,收入仅占20.7%,1803年这样的家庭占三分之一以上,而收入只占16.5%。19世纪上半叶,工人的家庭收入有所增加,但这种增加是以工人每天16个小时甚至更多、妇女和儿童都参加工作为代价的。19世纪最后30年,欧美发达国家的工人工资才有了稳步的增长,工人劳动者的实际工资增长了两倍。但另一方面,当时占英国人口5%以上的最富有者的收入占了全民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占人口20%的富有者的收入占了全民总收入的50%—60%,而占人口30%的最贫穷者的收入只占全民收入的10%,而且当时富人几乎没有所得税。——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不同阶级收入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阶级收入差异带来影响。〖答案〗(1)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本积累的残酷性;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科学技术对生产及其管理的影响;工人阶级争取权利的不断斗争;国家政策与法律保障。(2)直接影响:加剧贫富分化,激化社会矛盾。深远影响:推动工人运动兴起与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有助于增强资本主义国家自我修正的能力。〖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近代西方国家。关于代资本主义国家不同阶级收入变化的原因,由材料“1688年,占英国家庭总数1.2%的贵族和士绅家庭的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14.4%;”可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影响资产阶级的收入;“由材料19世纪上半叶,工人的家庭收入有所增加,但这种增加是以工人每天16个小时甚至更多、妇女和儿童都参加工作为代价的。”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人阶级争取权利的不断斗争;由材料“19世纪最后30年,欧美发达国家的工人工资才有了稳步的增长,工人劳动者的实际工资增长了两倍。”可知,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中无产阶级遭受沉重的剥削,剩余价值被资产阶级榨取,体现了资本积累的残酷性,同时西方国家在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相关法律和保障政策的出台,工人的收入有所增加,随着两次科技革命的推进,西方国家收入分配逐步按生产要素分配,技术过硬的工人和优秀的管理者收入有一定的增加,这体现出科学技术对生产及其管理的影响。【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近代西方国家。关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阶级收入差异带来的影响,由材料“当时占英国人口5%以上的最富有者的收入占了全民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占人口20%的富有者的收入占了全民总收入的50%—60%,而占人口30%的最贫穷者的收入只占全民收入的10%,而且当时富人几乎没有所得税。”可知,不同阶级收入差异加剧贫富分化,激化社会矛盾;据所学可知,随着贫富差距的加大,无产阶级遭受进一步的剥削,工人阶级随着自身觉悟提高会起来抗争,推动工人运动兴起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兴起背景下诞生;资本主义国家针对贫富差异加剧带来的社会问题在现实面前必然会有所调整,资本主义国家自我修正的能力得到增强。贵州省铜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共6页,20题。全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表为古籍中有关魏国修筑长城的相关记载。据表可知,这一时期长城的修筑服务于()著作记载《史记·秦本纪》公元前362年,秦攻魏少梁,破魏军,擒魏将公孙痤,为抵抗秦军入侵,魏国于公元前358年,开始在黄河以西与秦交界处修筑长城。《水经注》魏惠王“使龙贾率师筑长城于西边。”公元前351年城成。次年又进一步扩建。虽然,此城在御秦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然秦魏边境一直战事连绵。A.农业生产 B.商业交往 C.国家战略 D.社会变革〖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古籍中有关魏国修筑长城的相关记载”可知,《史记·秦本纪》记载为抵抗秦军入侵,魏国修筑长城。《水经注》记载长城在御秦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据此可以判定,这一时期长城的修筑服务于国家安全战略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农业生产、商业交往、社会变革信息,排除A项、B项和D项。故选C项。2.汉文帝时,贾谊陈政事,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令海内之执,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人。”这种“众建说”有利于()A.加强朝廷统治 B.强化地方治理 C.巩固国家统一 D.维护边疆安定〖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可知,“众建说”是一种分化地方实力达到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地方治理,维护边境稳定,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观点,C项正确;A项有一定道理,但是材料强调的是通过削弱地方实力的形式来巩固国家统一,A项不是最佳选项,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众建说”有利于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强化地方治理,排除B项;材料涉及地方,但是没有明确指出是边疆,排除D项。故选C项。3.兴元元年(784),关中因为战乱,米价上涨,“斗值钱五百;及混(浙江东西道节度使)米至,减五之四”。贞元二年(786),“关中仓廪竭”,禁军相呼于道曰:“拘吾于军而不给粮,吾罪人也!”德宗忧而不知所措。不久,韩混运米三万斛到达陕州,方才解除危机。材料反映出当时()A.唐政府一定程度上依赖藩镇 B.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江南地区C.依赖藩镇是唐政府的唯一选择 D.藩镇是拱卫唐王朝的核心力量〖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关中因为战乱,米价上涨,德宗忧而不知所措。不久,韩混运米三万斛到达陕州,方才解除危机。”可知,唐朝时期,关中因为战乱,米价上涨,唐德宗不知如何应对,浙江东西道节度使韩混将米运来,解除了危机,说明在当时中央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也要依赖地方藩镇的支持,A项正确;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江南地区,“完全”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依赖藩镇是唐政府的唯一选择,“唯一”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藩镇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央形成对抗态势,排除D项。故选A项。4.下表为《宋史·地理志》中对南方一些地区经济概况的描述。它反映出当时()地区描述内容江南东西二路有茗葬、冶铸、金帛、杭稻之利,岁给县官用度,盖半天下之人焉荆湖南路南(路)有袁、吉接壤者,其民往往迁徙自占,深耕概种,率致富饶,自是好讼者亦多福建路有银、铜、葛越之产,茶、盐、海物之饶。民安土乐业,川源浸灌,田畴膏沃,无凶年之忧。而土地迫狭,生籍繁伙,桡确之地,耕耨殆尽,亩值浸贵,故多田讼A.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 B.南方经济的发展程度已颇高C.经济的发展引发社会动荡 D.人地矛盾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盖半天下之人焉。深耕概种,率致富饶,自是好讼者亦多。有银、铜、葛越之产,茶、盐、海物之饶。”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江南地区的富饶,所交之税可用于天下半数县官用度,有银、铜、葛越之产,茶、盐、海物之饶,说明此时南方经济的发展程度已比较高,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与北方的经济对比,无法判定经济重心是否转移到江南地区,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没有体现社会动荡信息,也没有体现人地矛盾信息,排除C项和D项。故选B项。5.明末湖州府沈某在所著《农书》中追述说,百年以前“人(即雇工)司攻苦,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尊”,到他所处的时代,雇工“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明末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 B.商品经济对社会经济生活领域的渗透C.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D.明末主雇之间的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变〖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明末湖州府沈某在所著《农书》中追述记载,百年之前,雇工还比较顺从主人话语,但是现在却非得酒食款待才行,结合所学可知,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雇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商品经济的影响,并不是社会矛盾的尖锐,排除A项;从雇工的出现,可以看出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排除C项;明末主雇之间的关系,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排除D项。故选B项。6.宋代的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这一变化反映了()A.皇权势力的不断强化 B.基层社会民主的完善C.道德教化功能的丧失 D.民间自治精神的宣扬〖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至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宋代乡约主要起道德教化作用,明清时期,乡约中增加“圣谕”内容,这实际上是君主专制在基层治理的渗透,A项正确;君主专制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很难实现民主,完善的说法也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讲到明清时期乡约增加“圣谕”内容,不代表道德教化功能丧失,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民间自治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7.1871年,中日双方就中日通商章程在天津进行谈判。针对日本要求在中国享受片面最惠国待遇等请求,李鸿章明确表示中日不能以“西约”为例,应缔结平等条约。这一做法反映出当时中方()A.尚没有认识到日本的强大 B.对日本抱有强烈的歧视态度C.初步具备了近代外交意识 D.力主构建新的平等外交体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1年(中国和日本)。根据材料可知,中方表示中日不能以“西约”为例,拒绝日本要求在中国享受片面最惠国待遇等请求,要求缔结平等条约,反映出当时中方初步具备了近代外交意识,C项正确;这一做法反映出当时中方初步具备了近代外交意识,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当时中方要求和日本缔结平等条约,未体现对日本抱有强烈的歧视态度,排除B项;中方要求和日本缔结平等条约,但西方国家在中国仍享有特权,“力主构建新的平等外交体系”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8.西方列强自1840年到1911年的70年中,对华的经济扩张从通商贸易逐渐发展到投资设厂,他们的在华经济势力迅速增长,如表所示:1894、1914年的外国在华资本结构表(单位:万元)业别年份工业交通业商业金融业合计1894279126159284668021370191437690644356796814515184608表格中列强投资重点的变化说明()A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转化 B.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C.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D.对中国经济现代化产生双重影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4年到1914年(中国)。根据材料“1894、1914年的外国在华资本结构表”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扩张由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为主,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与1894年相比较,1914年工业资本增加13倍,交通业增加24倍,商业增加7倍,金融业增加2倍,说明此时工业资本的投资额度增加快,额度占比高,即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转化,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已经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对华资本输出额度,无法判定是否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列强投资重点的变化,没有描述双重影响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9.下图为###某一时期土地政策的基本精神。该时期是()◎首先是把农民发动起来,在群众发动起来后,又要让地主能够生存下去◎在经济上削弱而不是消灭封建势力,保存地主的若干权力◎削弱富农的封建部分而奖励其资本主义部分A.土地革命时期 B.全民族抗战时期C.解放战争时期 D.新中国成立初期〖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让地主能够生存下去”、“保存地主的若干权力”、“奖励其资本主义部分”,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在农村推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B项正确;土地革命时期,是打土豪分田地,排除A项;解放战争时期,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推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排除D项。故选B项。10.周恩来说“我们应该在朝鲜争取反美胜利”,这样“才能够使我们中国人民的胜利继续发展……全世界人民为着和平民主阵营努力反对侵略战争的运动,才能更加高涨起来”。材料表明,抗美援朝战争()A.打破了美帝国主义的封锁 B.有助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C.有助于争取世界长久和平 D.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根据材料“使我们中国人民的胜利继续发展……全世界人民为着和平民主阵营努力反对侵略战争的运动,才能更加高涨起来”可知,周恩来认为,抗美援朝的胜利有助于推动世界反侵略运动的高涨,说明抗美援朝有助于争取世界长久和平,C项正确;抗美援朝的胜利,没有打破美国对中国的封锁,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抗美援朝对世界反侵略运动的影响,没有提及巩固新生人民政权,以及提升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信息,排除B项和D项。故选C项。11.下图是1981年和2016年中国出口商品总额与构成,造成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A.土地改革完成 B.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C.改革开放推动 D.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1年、2016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981年我国出口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到了2016年我国对外出口基本以工业制成品为主,据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尤其是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所致,C项正确;材料中我国不同时期出口商品结构不同与土改不相关,排除A项;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也是改革开放推动的结果,排除B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影响的是农村的经济,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层面对外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原因,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12.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年)曾命令全体封建主向他宣誓效忠,以保证政令统一。1086年,他下令对全国土地进行调查,对土地的归属、财产状况、耕作者身份等,作了详细调查和登记。这些举措旨在()A.推动城市自治 B.强化国王权力 C.建立民族国家 D.发展庄园经济〖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086年英国。材料反映了英王命令封建主效忠自己,并对全国的土地进行信息登记确保对土地的控制,这样做显然会有利于加强王权,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城市自治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涉及时间是1086年,此时明显是中世纪,民族国家是在近代建立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进行土地登记,不利于发展庄园经济,排除D项。故选B项。13.马克思指出“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角度来看,新航路的开辟()A.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经济腾飞 B.改善了世界各地的经济状况C.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和发展 D.推动了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16世纪(欧洲)。根据材料“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可知,马克思认为,新航路的开辟,为殖民国家带来了丰厚的原始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D项正确;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经济腾飞,是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的,与材料描述的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世界各地的经济状况信息,且其是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的,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资本的原始积累,没有体现新旧大陆经济互补和发展,且其是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的,排除C项。故选D项。14.19世纪初,英国的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设立常务次官的职位,英国的官员由此分为两类:一是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他们随内阁共进退;另一类是事务官,即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可以长期任职。上述做法旨在()A.维护公职人员合法权利 B.保证政府工作持续稳定C.防止国王干预行政事务 D.避免政党私相授受官职〖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初(英国)。根据材料可知,英国的一些政府部门将政府官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随内阁共进退,事务官即文官不会随着政党的更替而下台,这有利于国家政治的稳定性和连续性,B项正确;英国的这种做法保证政府工作持续稳定,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英国国王此时属于统而不治的虚君,并不会干预行政事务,排除C项;英国的这种做法旨在保证政府工作持续稳定,“避免政党私相授受官职”说法绝对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15.漫画艺术可以表达一定时空下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观念,从中可以发掘世事变迁的信息。下图为创作于1919年的时事漫画——《和平与未来冲突的火种》,该作品()A.表达了欧洲人普遍恐惧战争的心态 B.表达了德国人的不满情绪C.描绘了美国在巴黎外交失败的场景 D.揭示了凡尔赛体系的缺陷〖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19年(欧洲)。据图示信息可知,画面中,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位于中央,走在最前面,其身后是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和意大利总理,旁边一个男孩在哭泣,地上有一个等待签署的条约,结合时间1919年,可知是巴黎和会对战败国的过分掠夺,潜伏着危机,D项正确;仅从图示中,无法得出欧洲人对战争的恐惧心态,排除A项;“德国人的不满情绪”此表述片面,并不完整表达材料信息,图示中还有战胜国的一面,排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凡尔赛体系的缺陷,无法得出美国在巴黎外交的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16.下表为1961-1975年苏联农业投入情况表。它表明这一时期的苏联()年份1961-19651966-19701971—1975(预期)国家及集体农庄为发展农业生产投入资金(10亿卢布)6.311.719.5供应情况拖拉机(千辆)170235287收割机(千辆)575970载重汽车(千辆)52102187无机化肥(百万吨)164065A.改革重心转移到农业方面 B.剥夺农民政策有所改变C.斯大林体制的束缚被冲破 D.民用工业发展成绩显著〖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1-1975年苏联。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国家及集体农庄为发展农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及各种物资这说明20世纪六七一年代的苏联在取得巨大的工业成就后,注意用工业的发展来反哺农业,以调整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这与之前苏联政府为了发展农业人为降低农产品价格,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做法形成鲜明的反差,B项正确;据材料无法得知此时苏联改革重心转移至农业领域,而且题干时间涉及赫鲁晓夫和勃涅日涅夫两次改革,两次改革侧重点在不同领域,排除A项;C项说法错误,二战后至苏联解体这段时期,苏联的数次改革始终未冲破苏联模式,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苏联政府对农业的态度,D项说法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52分17.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1图2分别是隋朝和元朝大运河路线示意图材料二: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工程项目,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大运河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作用,是大运河沿线地区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自古至今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符合世界遗产标准。——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中国大运河的评价(1)通过比较材料一中的两幅图,指出其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该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答案〗(1)变化:运河的中心东移;改变了隋朝时期迂回曲折的航线,航程大大缩短。原因:政治中心的东移和经济重心的南移。(2)历史价值:大运河巩固了国家政权,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加强了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现实意义: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南水北调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解析〗小问1】变化: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朝和元朝(中国)。根据材料中“隋朝和元朝大运河路线示意图”运河中心变化和线路变化趋势可知,运河的中心东移;改变了隋朝时期迂回曲折的航线,航程大大缩短。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朝和元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隋朝至元朝运河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政治中心的东移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小问2】历史价值: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工程项目,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巩固了国家政权,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加强了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现实意义: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大运河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作用,是大运河沿线地区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自古至今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符合世界遗产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南水北调中发挥了重大作用。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政启动后,朝廷于1903年设立练兵处,管理全国练兵事宜。练兵处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练兵的政策文件。其中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建立了完整的军事学堂体系……设立了四级学堂体制。新政启动之初,朝廷募练常备军、续备军、巡警军。颁布了一系列军事建设的规章制度,逐步完善了新军制度。——摘编自马雷《清末军事改革中的“师日”因素》材料二: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它以自身毁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前更好的条件……——摘编自忻平《清末新政与现代化进程》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答案〗题目: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在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学的传入、维新改革思想传播的背景下,面对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清政府实施了一场自救运动——清末新政。清政府在政治方面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在经济方面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在军事方面设立练兵处,颁布一系列政策文件与制度,编练新军;在教育方面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这场改革客观上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清末新政推动了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利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这场改革不但没有挽救统治危机,反而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由此可见,清末新政的主观动机与实际效果是相背离的。〖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首先,阅读材料,两则材料均涉及清末新政这一历史事件,题干要求从“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这一主题进行论述,就主观动机而言,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民族危机加深背景下发起一场自救运动,主观目的是要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军事制度等,这些措施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人的觉醒,反而加速清王朝的灭亡。其次,具体阐述清末新政的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从清末新政的背景、内容、影响角度具体阐述。最后,总结清末新政的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强调清末新政的主观动机与实际效果是相背离的。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49-1956年中国农、轻、重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比变化情况表。

占比(%)年份农业工业轻工业重工业1949703022.17.9195256.943.127.815.3195648.751.329.621.7材料二:“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