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江苏专用讲义第3课宋明理学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江苏专用讲义第3课宋明理学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江苏专用讲义第3课宋明理学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江苏专用讲义第3课宋明理学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江苏专用讲义第3课宋明理学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宋明理学课程标准学法·素养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结合课本第一子目和第1、2课所学内容,理清由先秦至宋明儒学的发展脉络,分析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利用史料结合教材(学思之窗、资料回放、历史纵横),分析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不同及其各自的内涵,培养史料实证及合理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教材、材料并结合现实,正确认识和评价理学思想,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找出理学在今天的体现,体会传统文化对后世的意义和价值,提升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学生用书P10]三教合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背景(1)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2.表现魏晋南北朝时期(1)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2)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3)道教主张“贵儒”又“尊道”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程朱理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形成(1)背景: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2)形成: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2.思想主张代表人物时代思想主张程颢、程颐北宋(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先物后(2)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3)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朱熹南宋(1)天理是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2)“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3.影响(1)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朝鲜形成“朱子学”学派。eq\a\vs4\al()陆王心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背景(1)明中期以后,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2)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3)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2.主张南宋陆九渊明朝王阳明哲学观“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认识论认为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3.影响(1)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2)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精要点拨】“三教合一”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也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但并没有融合成一种思想体系。【概念阐释】“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格物致知”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特别提醒】心学也属于理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争论是理学内部的分歧,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精要点拨】心学与理学虽然在认识论、方法论、道德观、哲学观等方面有一定差异,但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形式,都认为“纲常伦纪,即为天理”,心学是对理学的继承发展,二者本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概念阐释】“三纲五常”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种等级规范和仁、义、礼、智、信的五种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朱熹认为,道的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将儒学价值化为自己真实的精神支柱,才算得道。【构图解史】宋明理学网络小结术语精要1.北宋“二程”开创了理学;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陆王心学推进了理学新的发展。2.程朱理学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强调“存天理,灭人欲”;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3.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程朱理学1.程朱理学的共同点史料天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①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二程遗书》“②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理”“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朱子语类》①“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说明天理是随着自然界的产生而产生,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②“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理”说明朱熹的思想属于典型的唯心主义思想。在对理的认识上“二程”与朱熹有何共同点?提示理是万物的本原,是客观存在的。2.“程朱”的思想主张及进步作用史料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如①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朱子语类》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二程遗书》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②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朱子语类》①“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说明朱熹认为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同样属于天理的范畴。②属于典型的“格物致知”思想。(1)据史料,分析在伦理观上,朱熹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目的何在?有何积极性?提示主张:“三纲五常”即为天理。目的: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积极性: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2)据史料,分析在认识论上,“二程”、朱熹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有何进步作用?提示主张:“格物致知”。进步作用:对于探究科学知识和规律,形成由浅入深、去粗取精的认知规律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eq\a\vs4\al()宋明理学的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家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例如“天理”“心”等,从而使传统儒学的道德信条式的语录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特别强调义理,其实就是强调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哲学层面上的各种各样的本体论,还是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都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3)更多地吸收了佛教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特点,例如吸收禁欲主义思想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1.在对“理”的认识上,“程朱”与王阳明的不同史料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①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王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②如其理外在于心,则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①指“程朱”主张穷究事物的原理。②指王阳明更强调内心的自省。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对“理”的认识上,“程朱”与王阳明有何不同。有本质的区别吗?提示不同:“程朱”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理在心中,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没有本质区别;二者都承认理的存在,都为封建统治服务。2.朱熹与王阳明思想的不同及相互关系史料“①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②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王阳明《传习录》①指要和事物加以接触,认识事物。②是指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1)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求“理”的方法上,朱熹与王阳明有何不同。提示不同: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深刻探究万物,明道德之善。王阳明主张“致良知”,通过内心自省、恢复良知本性。(2)根据上述史料,分析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关系如何。提示二者都属于宋明理学的范畴,是宋明理学发展的两个阶段;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发展和升华;共同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eq\a\vs4\al()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异本体论“理”是世界本原,理在心外“心即理也”,理在心中体验方法格物致知反省内心、致良知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同内容都是儒学表现形式,继承孔孟“仁”“礼”思想实质都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存天理,灭人欲”)影响(1)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2)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产生了积极影响一、理学对儒家思想的发展1.理学家们吸收佛、道思想,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以哲学思维考察人伦物理,补孔孟所未备,把儒学推向了一个新阶段。2.理学对儒家学说的集大成作用。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融汇了历代学者对儒学的研究成果。3.理学家们在思辨学术中的创见,使儒家思想正本清源。(1)宋明理学达到了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新水平。(2)它提出的范畴、命题以及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3)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4)这个学派是同政治密切联系的,是以治国安民、经世致用、稳定社会、协调关系、完善人的德性为最终目的的。4.强调个人修行,比如“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当今社会有一定道德启示作用。【对点演练】1.有学者认为:“宋学把社会看作是各分子所构成的,仍以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要改良个人,还是注重在内心上,这些和佛学并无疑异。”材料意在说明()A.理学和佛学没有根本不同B.理学借鉴了佛学部分理论C.理学不符合当时社会现实D.心学与佛学应该合二为一解析:选B。根据题干材料“要改良个人,还是注重在内心上,这些和佛学并无疑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佛教的相关成分,故选B项。二、儒学在中国古代的三次转变1.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特点是重人事、重伦理,讲“修、齐、治、平”。2.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以“大一统”和“天人感应”为主要内容的新儒学,使儒学走向宗教化、神学化。3.宋明时期:程朱陆王等人将儒学兼收佛、道思想,创立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促进了三教合一,促使儒学走向哲学化、思辨化、世俗化。【对点演练】2.宋代的儒学思想家在复兴儒学的过程中融入了佛教和道教的教义,使儒学理论更加平易近人,也因此真正深入到日常事务和私人生活中。材料旨在说明宋代儒学()A.正统地位受到冲击B.吸收佛教道教思想C.趋于世俗化大众化D.具有思辨性哲理化解析:选C。据题干“儒学理论更加平易近人,也因此真正深入到日常事务和私人生活中”的信息可知,宋代儒学的世俗化和大众化的发展趋势,故选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对儒学正统地位形成冲击,A项错误;据“使儒学理论更加平易近人”可知不仅是吸收佛道思想的作用,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哲理化,D项错误。[学生用书P13]1.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解析:选D。魏晋时期,儒学发展受挫,面临来自佛教的冲击。题干斥责佛教导致“隔、乖、旷、绝”的后果,说明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D项正确。2.程颐在《程氏易传》中说:“天下之理一也,途虽殊而其归则同,虑虽百而其致则一。虽物有万殊,事有万变,统之以一,则无能违也。”此处程颐所说的“理”()A.包括宇宙间的普遍法则 B.仅指儒家伦理C.与人的自然欲求相统一 D.源于人的内心解析:选A。解读材料“天下之理一也,途虽殊而其归则同,虑虽百而其致则一。虽物有万殊,事有万变,统之以一”可知,天下仅有一理,它是万物的法则,故选A项。3.有人将李白“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中的“狂”作了这样的解释:“狂,是自信的表现,是对人格尊严的充分肯定,是对束缚人的社会习惯势力的蔑视。”遗憾的是在宋朝以后,中国很少再出现像李白这样的诗人了。造成这一状况的思想文化因素是()A.君主专制得到加强B.“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熏陶C.宋代以后词风盛行D.市民阶层价值取向趋于现实主义解析:选B。宋代以后很少出现李白那样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是程朱理学对知识分子思想的束缚,故答案为B项。4.“自宋以来,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A.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促进文化教育普及解析:选A。题干材料中论者认为宋代以后忠贞刚烈而死的义士大大超过前代,是讲求程朱理学的结果,说明程朱理学影响了人们的价值信仰,故选A项。B、C、D三项与题干材料内涵不符。5.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当有一个人看见一个小孩子掉到井里面,必然会动恻隐之心,倘若顺着这种恻隐之心的自然发展,他必定会奔走呼救。王阳明意在借此阐发()A.发明本心的方法论B.知行合一的行为准则C.理生万物的宇宙观D.格物致知的修养方法解析:选B。据题干可知,王阳明认为一个人看见一个小孩子掉到井里面,必然会动恻隐之心,顺着这种恻隐之心的自然发展,他必定会奔走呼救,王阳明意在借此阐发致良知、知行合一的行为准则,故选B项。发明本心的方法论是南宋陆九渊提出的,A项错误;理生万物的宇宙观是宋代程朱理学的观点,C项错误;格物致知的修养方法也是程朱理学的认识论,D项错误。6.南宋时期,儒学家陈亮主张“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反对朱熹空谈义理,强调以民为本,坚持改革政弊,考求历代国家的成败兴亡、典章制度的兴废,希望以此寻出振兴南宋,转弱为强的途径。这说明()A.朱熹之理学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B.儒学内部开始出现分歧C.儒学具有经世致用之内涵D.孟子学说备受宋儒推崇解析:选C。南宋儒学家反对空谈心性,主张改革期望振兴南宋,说明当时的儒学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涵,故C项正确;朱熹的理学仍然是官方正统儒学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是探讨儒学的功用,不是说明儒学分歧产生,故B项错误;材料是借助古代儒家思想主张来救世,无法得出“孟子学说备受宋儒推崇”的结论,故D项错误。教材答疑·名师指津一、学思之窗(教材P13)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方法有什么启发。提示“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深入细致的探究,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对我们的启发是:首先要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处具体的知识,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二、本课测评(教材P15)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提示(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2)人伦道德、尊卑等级、“三纲五常”都是“天理”;要“存天理,灭人欲”。(3)认识论上主张“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万物,更好地理解天理,从而达到明道德之善的目的。三、学习延伸(教材P15)进行一次课堂讨论,谈谈对宋明理学的评价。作为一种流传上千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又有哪些内容不科学和不正确?可以各抒己见。提示讨论时可参考以下观点:宋明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人格的建树,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精神,在这些方面显示了其积极作用。但是,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作用;宋明理学作为唯心主义的理论在很多方面是不科学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eq\a\vs4\al()(必修3独具)理学与理(1)理学,因理学家主要讨论的内容为义理、天命之学,故称为理学,又名为道学。理学是融合释、道二教部分教义与传统儒学的新思想体系,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哲学化阶段的儒学就是“理学”,程朱理学从哲学范畴看是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从哲学范畴看是主观唯心主义。(2)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天地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其实质是封建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主要是“三纲五常”。理学的世俗化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绝不是“理”“气”等深奥的哲理,而是对儒家伦理道德标准的丰富及其普及化、通俗化。可以这样说,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每一个家庭,是理学家的功劳。葛兆光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的著作就是《家礼》。”朱熹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为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构建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因此他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著《集注》,旨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提出了道德性的行为规范。(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韩愈在《论佛骨表》中说:“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据此可知,韩愈主张()A.援佛入法 B.反佛崇儒C.融佛尊儒 D.三教合一解析:选B。由“夷狄之人”“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可以看出韩愈是反对佛教、大力提倡儒家学说的,故选B项。2.在丰县梁寨镇出土的徐州地区唯一的文状元李蟠撰写、刻于康熙五十四年的石碑载:“吾祖籍程子院。程子院者,宋明道先生(程颢)讲学处也。……”当时“明道先生”讲学可能阐述的思想是()A.“人伦者,天理也”B.“存天理,灭人欲”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知行合一”解析:选A。题目中“明道先生”指的是程颢,迁移所学可知“二程”的观点是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把“天理”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故A项正确。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B.“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把天理与人性有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解析:选D。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推动了理学的进一步发展。A项是董仲舒的思想;B项是荀子的主张;C项是孟子的学说;D项是理学的重要观点,符合题干要求。4.王八蛋是“忘八端”的谐音。古时八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根本,忘记了这八端即忘了做人的根本。后来,“忘八端”被讹传为“王八蛋”。从材料中能得出的结论是()A.儒家思想的法制化 B.儒家思想的宗教化C.儒家思想的道德化 D.儒家思想的哲学化解析:选C。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忘记了这八端即忘了做人的根本”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核心内容与儒家思想的法制化、宗教化、哲学化无关,从而直接排除A、B、D三项。“八端”即体现儒家思想的道德化,C项符合题意。5.宋陆九渊《语录》卷上:“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这说明陆九渊()A.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B.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C.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D.否定“六经”的地位与价值解析:选C。本题考查陆王心学。依据材料“六经皆我注脚”并结合所学可知,陆九渊主张“心即理也”,强调内心的作用,要求通过自身的修习和领悟去感知“理”,C项正确。6.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其本质意图是()A.克服程朱理学的弊端B.挽救封建统治危机C.修身养性,崇尚道德D.实现儒学的道德化解析:选B。解题关键是明确王阳明是一位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并理解“本质意图”是“根本目的”之意。王阳明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其思想主张的根本目的是挽救明朝的封建统治危机,由此可判断B项符合题意。7.下面是宋明理学家对之前儒学家关于儒家思想的评价一览表。由此可知宋明理学具有()孟子荀子与杨雄董仲舒不够充分混乱不清或错误粗浅,已误入歧途A.传承性 B.批判性C.佛学化 D.超前性解析:选B。从表格的信息中可以看出宋明理学家对之前的儒学家都进行了批评,体现不出传承性、佛学化和超前性,故选B项。8.孟子认为大臣应该“能格君心之非”,只有纠正君王思想的错误,才能“一正君而国定矣”;而朱熹认为“臣子无说君父不是道理”。这种变化说明宋代理学()A.已成为国家统治思想B.迎合了君主统治需要C.放弃了儒学民本思想D.脱离了时代发展要求解析:选B。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这种变化说明宋代理学迎合了君主统治需要,故选B项。材料并未说明宋代理学的地位,A项错误;儒学民本思想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