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能做的双截枪_第1页
浅谈能做的双截枪_第2页
浅谈能做的双截枪_第3页
浅谈能做的双截枪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能做的双截枪

在现代流行的音乐中,明星像坐着灯笼一样变化。然而,除了名字和图像,它们非常相似,音乐路线几乎只有一条流行歌曲。正是在这个背景之上,周杰伦异军突起,以他材质丰富的R&B音乐席卷乐坛。出道四年来,每张专辑正版销量均突破百万。网络和电视上充斥着关于他的音乐MP3、MTV以及Flash动画。他受邀担当各种流行品牌广告代言人,影响遍及青少年生活方方面面。美国《时代》杂志亚洲版将他作为封面人物。最近,一本名为《谁是谁的周杰伦》的言情小说风靡中学校园,第一版征定量即达十二万册!小说作者是位女生,小说的主旨则是每个女孩都会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周杰伦”做男朋友。对于大部分不是太年轻的人(大致在二十岁以上)来说,周杰伦只是一个形象不甚健康,咬字很不清楚,喜爱杂耍的大孩子。然而对于大部分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和低年级大学生)而言,周杰伦是他们的大师,他们的神灵,他们的理想,他所创造的世界将会成就他们心中的历史。那么周杰伦的魅力究竟何在呢?第一次接触周杰伦的音乐,你很难不感到新奇。仿佛是万花筒,各种可触摸元素拼贴在一起。乐曲方面,从二胡到爵士鼓,从钢琴到管风琴,各种音乐元素五花八门。歌词方面,从李小龙的双截棍到小学生的乒乓球,从巴比伦的石板书到上海四十年代的白墙黑瓦,各种空间及物品的符号琳琅满目。歌者带着听者穿梭其间、天马行空。他的歌曲具有独一无二的感观性和物质性,从而极易成为构筑歌迷想像世界的材料。周杰伦就好比电影《黑客帝国》里那个母体程序,用他符号化的音乐为臣民提供大量虚构的形象与想象。人们常说周杰伦是个很会“玩音乐”的人。他不仅音乐玩得溜,篮球、电玩、电影甚至“功夫”都玩得有模有祥。周杰伦的确很“能玩”,正如其代表作《双截棍》里所唱的“什么刀枪跟棍棒我都耍得有模有样。”这“能玩”二字也正是当下城市青少年(尤指男性)所崇尚的一大生活准则。我们常常可以听见他们互相之间诸如此类的赞许。“他篮球玩得好!”“他滑板玩得好!”“他游戏玩得好!”等等。玩就是玩,我以这句同义反复的句式恰恰点出其内涵;玩是形式层面的行为,不必深究,不必太认真,只要像模像样,只要新奇快活就行。比如说:周杰伦玩音乐显然不同于贝多芬那样钻研音乐,周杰伦追求的是新奇。他犹如一面巨大的多棱镜,通过他的玩耍反射并构筑着臣民们的生活图景与经验世界。成百上千万的崇拜者跟着他一起“哼哼哈嘿”,戏耍狂欢。可是就这么玩着玩着,一个帝国悄悄地建立起来了,并且获得越来越大的统治范围。周杰伦与他所代表的一切,便是当代青少年的“帝国”。这个帝国,有它的中心主体或者说中心意识形态,有它一整套完备的形象、结构和价值。下面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这个帝国进行解读:一、语言与图像的关系在这个图像作为争夺资源、调节权力、分配财富、制造惊奇的第一手段的时代,任何歌手都会重视MTV的力量,周杰伦及其所属公司也不例外。然而与众不同的是,周杰伦与他的合作者是完全自觉地利用视觉力量,使其渗透作品的每一层面。不再等待MTV的视觉转换,其音乐本身就已完全感观化,乐曲是可触摸的,风格化极强。在周杰伦的歌中多次出现了“电影提示”,“像一出怀旧的默片”。这恰恰道出了当下青年的某些生活经验特征。比起上一代人,他们是彻底的影像消费一代。他们生存于其中的影像世界是影视、网络和游戏的三位一体。在大学生的书架上,成叠的光盘代替了书本;无数个青少年宣称他们讨厌文字而只喜欢动漫电影;周杰伦,这个一九七九年出生的大孩子亦如此。对于这种生存方式,我主要想讨论一番语言与图像的关系“倒转”问题。一般而言,对于一个年纪超过二十五岁的人来说,他的童年世界更多地先决于语言,无论是阅读还是听故事,都以语言为媒,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属于自己的想像,然后才看到影像作品。例如先听了西游记的故事,以后才看到同名电视剧。然而在当代,这个关系发生了倒转。不仅影像作品数量大大超过文字作品,而且几乎所有文字名著都被改编成电影或动画甚至游戏(连“梁祝”都被拍成动画片了)。当下青少年接触作品的方式从一开始就是图像,然后才可能是文字。影像所塑造的形象对所有人是同一的,因而具有垄断性。比如好莱坞动画片《花木兰》,其中的花木兰完全是美国人对于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小眼睛平鼻子,以美籍华人影星刘裕玲为模型)与美国文化精神(个性解放)的混合物,可是这个形象就此成为青少年心中的花木兰。当他们再回到文字的时候,这文字便失去了原初的丰富意义,仅仅作为标示那个已有视觉形象的符号。文字终于蜕变成影像的所指,意义被抽空了。当影像成为消费的中心,当“看”成为体验世界的主要方式,影像本身的重要性超过影像所要代表的东西。仅以一个现象为例:年轻观众在称赞一部电影时往往用这么一句话“这部片子做得不错。”这个“做”指的是电脑特效处理,尤指视觉特效。是否逼真刺激?是否新奇壮观?在这个意义上,《黑客帝国》是好的,《指环王》是好的,《特洛伊》是好的……好莱坞大片都是好的。他们不一定能看懂《黑客帝国》的哲学意义,但这不会妨碍他们为其视觉效果赞叹不已。叙事与意义不再是被重视的东西,感观效果本身就是意义!二、第一,结合消费社会的内在变化当“看”成为经验的主要来源,当视觉经验代替文字经验与实践经验,当视觉符号成为构筑观念世界的主要原料,世界即变成风景画(包含自然风景与文化风景)。主体不再通过实际体验,而是通过各种“看”来接触世界——电视机、显示器、图片。周杰伦更让文字也变成“看”的工具。“看风景”是当代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现代旅游是其实现形式之一。现在,周杰伦干脆把“旅游”搬进了他的歌里,让无数风景在歌中飞舞。如他的《布拉格广场》“琴键上,透着光,彩绘的玻璃窗,装饰着歌特式教堂……我就站在布拉格黄昏的广场,在许愿池投下了希望,那群白鸽背对着夕阳,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完全是想像中的波希米亚风光。然而在实际旅游中,观看对象毕竟还是作为实物存在,在他的歌里,风景只是一种符号,一种类型化的提示,只是主体想像的投射,实体并不存在。主体依靠对于符号的幻想就可以满足“看”的欲望。到了周杰伦这里,风景已经符号化了,或者说只是主体自身投射出来的东西。我认为这种风景的实质是“惊奇”。比之千篇一律的情歌,周杰伦的歌曲的确给青少年带来了许多新异的东西。那么这种以符号面孔出现的“惊奇”又对应着怎样一种主体的建构呢?我们可以想到,制造“惊奇”正是消费社会的一大特征,是商品吸引消费者的主要手段。层出不穷的新商品总是依赖“新奇”彰显自己,而广告是主要的渠道。在广告中,商品常常借符号化的风景表征自己(比如伊力牛奶广告诉求于草原风光)。周杰伦音乐的视觉结构恰似五分钟电视广告的结构——并置的、片断的风景符号。所以,我们可以说“惊奇”正符合消费主体的结构。同时,符号化的风景是想像性的,与现实无关,又恰恰表征出这个虚拟化、工具化时代封闭孤僻的主体。而中学生正在被日渐塑造成这样的主体。三、当代青少年的“玩”:古代意识的体现歌迷对周杰伦性格的评价主要有这样一些:酷!运动精神的化身!有个性!……这数点其实就是一点。他天马行空,不拘一格,身手矫健,神情桀骛……总之,他会玩会耍酷,他异想天开别出心裁,这就是他的个性。他出演的所有广告述说的也都是这一点:“我的地盘听我的”、“新奇、时尚,有特权”(动感地带)、“不走寻常路”(美特斯邦威)、“我的个性”(德尔惠)……这一切共同交织成一场关于周杰伦个性的神话。他就是个性之神,他就是青少年人格的偶像。我要说,“个性”是后现代时代的一个神话,而这些广告恰好暴露出了这个神话的本质。动感地带广告与德尔惠广告之中有一个极其相似之处。在动感地带广告系列之一中,周杰伦一番天马行空之后,一伸大拇指,拇指上镶着一个SIM卡,同时说这就是动感人的标志。在德尔惠运动鞋广告中,周杰伦与一个老者比赛书法。他一番笔走龙蛇之后,抓起一只运动鞋,往印泥上一沾,手起鞋落,把鞋印敲在纸上,然后对着观众夸耀道:“我的个性,德尔惠!”这是两个多么相似的隐喻。所有人都打上了相同的商品印记,口中却高呼着个性;所有人都成为某一商品的臣服者,却高呼着自由。这恰是后现代个性神话的悖论。顺便说一下文章开头提到的那篇小说《谁是谁的周杰伦》。出版方声称这是一部直面中学生美好情感、正面接触“追星”和“早恋”的小说。在我看来,这不过是一本白日梦小说,女主角发现,男主角木桦的经历和性格极其类似周杰伦。小说结尾,她终于在周杰伦演唱会的会场外与木桦拥抱在一起,作者最后还不忘说一句“每个人都有一个周杰伦,我的就在身边。”于是显而易见,这部小说的功能就是帮助女生借助想像达成和周杰伦恋爱的愿望。小说中的所有男性只不过是周杰伦的相似程度不一的影像。所谓的“美好情感”也不过是又一种可以拿来消费的商品而已。我们已经大致解读完了周杰伦所创造的帝国的特征。视觉(感观)、情境与符号是这个帝国的运行方式与外在形式,自恋、陶醉是它的精神生活。??我在标题中即已表明,这个帝国是“玩耍”出来的。它并非通过赤裸裸的手段来实现自己,而是通过“玩耍”这样一种貌似轻松的手段现身。本文已多次论及“玩耍”这个概念,让我们最后仍然回到这个概念上来。在我看来,在当代,“玩耍”已经是意识形态在青少年身上实现自己的仪式。阿尔都塞说:“它们(观念)的存在被纳入了实践的行为,这些实践受到仪式的支配,而这些仪式归根结底又是由意识形态机器来规定的。由此看来,主体只有作为一个体系所扮演的角色,他才在行动(表演)。这个体系就是意识形态,(按照它的实际决定作用的顺序来说)它存在于物质的意识形态机器当中,并规定了受物质的仪式所支配的物质的实践,而这些实践则存在于主体的物质的行为中,于是这个主体就在完全意识到的情况下按照他的信仰来行动了。”当代青少年的“玩耍”是一种很物质化也很标准化的行为,受到消费时尚的塑造与左右,它们就像宗教当中的洗礼、领圣餐等仪式一样,包含了模式化的情境。影视娱乐、游戏、耍调调等就是“玩耍”的具体化。消费意识形态就以情境的方式渗透在这一个个具体的仪式中,例如在《双刀》的MTV中渗透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