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在中国的应用效果
加强水稻栽培系统(sri)是20世纪80年代hanidelagoon在madagacar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栽培方法,在孟加拉国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回报效果。在马达加斯加积极提倡SRI的非政府组织——TefySaina发现,采用SRI方法,任何品种的产量可增加1倍,而且通常比这高得多。在Ranomafana国家公园附近,传统栽培的灌溉水稻产量为2t/hm2左右,而采用SRI法,过去5a的平均产量是8t/hm2以上。近年在印尼、菲律宾等国以及中国都在进行SRI试验,初步显示了较大的增产潜力,其它国家的试验结果也显示其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2001年以来,中国掀起了SRI研究的热潮,四川、浙江和江西等十多个省市都从不同方面对SRI技术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根据SRI理论,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开展了育秧方式、移栽叶龄、移栽密度、施肥和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等多方面的研究,初步形成了稻谷产量比传统高产栽培增产5%~10%,并具有大幅度省种、省工、减轻纹枯病严重度等优点的适合中国地理条件的改良SRI技术,每公顷增收节支高达1250元以上。这与中国传统水稻栽培“精耕细作、合理稀植及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精髓一脉相承。尽管该技术的增产作用不是很大,但节水效果好,提高了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抵抗力,能大量节省劳动力和种子,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深受广大农民欢迎。与此同时各省市相继立项支持SRI技术的研究,如贵州省的省长基金等,2003年农业部正式立项支持SRI体系研究,2004年这一研究再次得到国家科技部“国家粮食丰产工程”的立项支持。近年来中国南方各省结合生产实际对SRI技术做了深入的研究工作,对提高中国的水稻产量做出了较大的贡献。1sri与常规早虾2作酰氯对水稻产量的影响SRI技术从2001年引进中国后,许多科研单位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大多数都得到了较好的试验结果。马均等用12个不同类型的杂交水稻组合的研究表明:在SRI条件下,有效穗数大幅度增加,产量较高。陶诗顺等在SRI在两熟制杂交中稻上的改进应用上发现:水稻成穗率高,大穗优势突出,增产10.1%~11.5%。周立军等用两优培九稀直播SRI技术在湖南安乡示范表明:SRI的群体结构合理,穗粒协调,结实率较高,平均单产9.45t/hm2,高产丘块达10.7t/hm2。刘国华等以5个两系杂交稻和三系杂交稻汕优63为试验材料研究:采用SRI技术6个杂交组合平均产量比常规栽培增产5.38%,每穗总粒数的增加是SRI产量提高的最主要原因。王岳忠等在养鸭田直播SRI试验表明:增产潜力大,经济效益高,平均产量9.16t/hm2,比非养鸭田常规直播栽培增产16.1%。严宗卜的研究看出:在3个不同海拔地区采用SRI技术处理的平均产量为7.64t/hm2,比常规方法栽培增产14.73%,效果显著。张玉屏等研究了SRI条件下干湿灌溉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单产平均提高6.9%。田彦华等用杂交水稻中熟组合采用SRI,比相同组合常规栽培增产6.4%~16.3%,比迟熟组合汕优63增产3.8%~10.5%。而林辉等利用常规早籼稻应用SRI技术减产1.1%~7.1%。以上的研究表明:在SRI措施下,无论是中熟组合还是迟熟组合,无论是较高海拔还是低海拔,或是稀直播,产量都比常规栽培增产,而只有在常规早籼品种上无增产效果,略有减产。由此可看出SRI技术在中国的各个生态区种植从技术上讲是可行的,达到了增产增收的目地。2水稻品种的选择徐富贤等在SRI能增产的基础上进行了SRI适宜品种的筛选试验:18个组合中SRI比传统栽培显著或极显著增产的有3个组合,显著或极显著减产的有7个组合,其余8个组合2种栽培方式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发现,18个组合在SRI和传统栽培下的产量差异与各自的每穗粒数有极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90和-0.89(n=18),表明着粒数偏少的组合更适宜SRI。试验中3个增产组合均为小穗型组合,减产的7个组合均为大穗型组合,产量差异不显著的有8个组合。3个SRI显著增产的小穗型组合的有效穗数比传统栽培减少了10.8%,每穗粒数增加了21.9%,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极小,最终增产7.01%。而大穗型组合SRI的有效穗数比传统栽培大幅下降了16.29%,每穗粒数增加了24.3%,结实率明显降低了9.3%,千粒重略有降低,最终减产6.9%。从SRI与传统栽培的比较来看,SRI因改善了稻株群体光照分布状况,有利于大穗的形成,中小穗型组合因其光合源充足,尽管在SRI条件下所有组合的叶粒比均有所下降,但中小穗型组合仍有足够的光合源保证籽粒的正常灌浆结实。与此相反,大穗型组合属源限制型组合,在SRI条件下因库的增大使源库矛盾进一步加剧,以致结实率较传统栽培显著降低。这就是小穗型组合更适宜SRI的原因所在。同时研究表明并非任何组合都适宜SRI。与传统栽培相比改良SRI技术增加了水稻的每穗着粒数,这也是改良SRI技术比传统栽培技术增产的原因之一。在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中,都未对适宜SRI的水稻品种进行研究,而只根据试验结果对适宜SRI的水稻品种作了结论。马均等认为应选择以穗型中等偏大,分蘖力中等偏上的组合为佳;钱建龙等认为以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形大、结实率高的品种;俞爱英等认为以分蘖力强、穗大粒多、增产潜力大的优质高产品种(组合)较好;周维佳等的研究认为:要选择生育期适宜的组合;钟海明等研究认为:分蘖力中等偏上、株型不宜太紧而应稍松散的品种为宜;黄爱明等研究认为:全生育期130~140d、抗倒、抗性较强、大穗大粒、分蘖力强、株型紧散适中、千粒重26g以上的品种较适宜;而邰国民等以粳稻为研究对象所得结果为要选用分蘖力强、穗大粒多、结实率高的品种为宜。由此可以看出:适宜SRI的水稻品种(组合)应是生育期适宜,分蘖力较强,穗形较大,株型松散。在马达加斯加的研究中,没有对水稻品种作出要求,而从众多学者的研究中不难看出适宜SRI技术的品种应有一定的要求。3水稻的移栽技术SRI技术最重要的是改变了水稻栽培的传统模式,对水稻的移栽叶龄和移栽密度等技术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小苗移栽,超稀栽培,增施有机肥。3.1旱育秧方式研究李秀棋等认为SRI的育秧方式以旱育秧最好。刘金弟等用杂交粳稻嘉乐优2号研究表明:宜采用旱育秧方式。罗德强等认为以软盘育秧方式增产效果更好。3.2栽植密度对sri产量的影响俞爱英等研究认为:适宜SRI的移栽叶龄不宜超过20d,以13~18d、2~4叶移栽为好,移栽密度9万穴/hm2,单本稀植。邰国民等以粳稻为研究对象认为:以叶龄15d,移栽密度为15万穴/hm2。邹应斌等用超级杂交稻的研究认为:移栽秧苗叶龄3.1~3.9叶,移栽密度23.3cm×23.3cm。陈传华等用优质常规稻研究认为:种植密度为16.65万~21.45万穴/hm2,均能极大的发挥植株个体的生长潜力,获得显著的增产效果。胡润等以密度与栽插本数试验结果表明,以株行距0.4m×0.4m、0.3m×0.3m,且是双本栽插的较佳。吴春赞等研究认为:不同栽植密度对SRI的单产有明显的影响,产量以栽植12.0万丛/hm2处理最高,达10.05t/hm2,分别比7.5万,21.0万和25.5万丛/hm2处理增产11.0%,11.0%和19.4%,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杨春献等研究认为:1.9~2.5叶移栽,6万~15万穴/hm2为宜。龙旭等研究了协优527在SRI条件下移栽叶龄和栽植密度:不同移栽叶龄(2~5叶龄)对其产量的影响很小,可以采用4~5叶龄的带蘖秧苗移栽,适宜栽培密度为9.0万~13.5万穴/hm2。蔡艳等研究表明:川中丘陵区采用“大三围SRI”,移栽密度为40cm×40cm、施氮150~225kg/hm2,可一定程度提高水稻的产量。杨志根等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秧龄10~15d、行株距25cm×25cm、施纯氮225kg/hm2为宜。严宗卜等用优质两系杂交稻两优363在贵州省独山县用33cm×33cm稀植和14d短秧龄的条件下,比常规栽培增产10.8%。李经勇等提出重庆地区SRI的技术规程:纯氮的70%作底肥、每公顷栽12万穴、每公顷施纯N105kg、叶龄为3.5叶时移栽的因子组合可以获得高产。朱贵平等在浙江的研究结果表明:以9万穴/hm2的处理产量最高,增产效应明显,增产原因是具有有效穗优势。南方各省市对SRI的移栽叶龄和移栽密度的研究较多,综上所述:适宜SRI的育秧方式以旱育秧和软盘育秧方式较好,这样适宜小苗移栽,移栽时能较好地保证秧根不易损伤,有利于返青成活;对于传统栽培来说,中苗秧或多蘖秧苗移栽,秧苗成活慢,不利于秧苗的早生快发。移栽秧龄以13~18d、3~4叶较适宜。由于中国适宜SRI的地域辽阔,各地生态条件相差大,各个品种特性的不同,因而造成各地适宜SRI的密度相差较大,不管是常规稻还是杂交稻,也不论是优质稻还是超级稻,都均比传统的水稻栽培密度要小,以6.25万~18.4万穴/hm2为宜。4水稻植株个体优势、植株个体优势、水稻抗病虫害能力的增强,有利于水稻病虫害的发生SRI技术由于强调了较稀的栽培模式,这样有利于单个植株的个体优势得以充分发挥,通风透光性增强,更有利于水稻叶片的光合作用,增强了个体的光合作用能力,增强了植株个体优势,提高了水稻的抗性,减轻了水稻病虫害的发生。4.1不同栽植叶龄对蝌蚪穗数和成穗数的影响陶诗顺等以3个杂交稻组合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杂交稻SRI的穗粒结构特点,结果表明:与常规栽培相比,杂交稻SRI个体发育充分,成穗率高;有效穗组成发生重大变化,主茎穗和一次分蘖穗在有效穗中的比重下降,二次分蘖穗比重提高,并有少量的三次分蘖穗;其主茎穗和各位、次分蘖穗的经济性状均优于常规栽培。刘怀珍等以穗数型常规品种粤香占和大穗型杂交组合粤杂122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分蘖成穗和穗部性状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插植规格增大,主茎穗、一级分蘖穗和二级分蘖穗的穗形增大且收获指数增高,单株主茎穗数相近,占茎蘖成穗数比例降低,主茎穗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也下降,一级分蘖穗数增多,其成穗数占全株茎蘖穗数的比例下降,产量也下降,二级分蘖穗数增多,成穗数和产量占的比重均提高,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总粒数和实粒数均增多,且以二次枝梗数和总粒数的差异较大,但各次枝梗和各层的结实率略有下降。杨志根等观察不同移栽叶龄对分蘖发生及成穗规律的影响,明确了移栽叶龄增加1叶,分蘖叶位提高1个;各蘖位所占比例不同:不同移栽叶龄1次分蘖约占35%左右,低龄移栽的主要集中在2~9叶位,长龄移栽集中在5~7叶位;2次分蘖约占60%左右,低龄移栽的在2-1,3-1,4-1,5-1,6-1蘖位上,而长龄移栽在5-1,6-1,7-1蘖位上;成穗率以1次分蘖为最高为78.28%~88.37%,2次分蘖为40.32%~65.71%,3次分蘖只有低龄移栽的部分能成穗,成穗率很低为12.50%~14.77%。由此可以看出:SRI栽培技术由于小苗移栽,有利于低位分蘖的早生快发,个体发育充分,成穗率提高;有效穗组成发生重大变化,主茎穗和一次分蘖穗在有效穗中的比重下降,二次分蘖穗比重提高,并有少量的三次分蘖穗,提高了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变化不大,各蘖位所占的产量比例已有所变化。传统栽培技术以主攻主穗和一次分蘖穗为主,是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忽略了二次分蘖穗和三次分蘖的作用(尽管三次分蘖穗的作用不是很大),这就体现了改良SRI技术与传统栽培技术的差别之所在。4.2sri对水稻生育期的影响龙旭等研究认为:SRI不仅能使群体获得较大LAI和冠层高效LAI(上3叶),且在水稻生育后期保持较缓的下降速率,为光合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齐穗后不同生育时期剑叶的净光合速率(Pn)均是SRI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常规栽培,齐穗期、乳熟期、蜡熟期和黄熟期分别比常规栽培高;SRI下水稻生育后期的物质积累能力较强,物质转运也比常规栽培顺畅,为籽粒的灌浆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徐富贤等研究表明:水稻最高苗期是决定成穗率的关键时期。最高苗期的光照条件是影响成穗率和穗部性状的主导因素,该期增施氮肥只有在光照条件好的情况下能起到提高成穗率的作用;齐穗期的光照条件改善后可显著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由此可以看出,在SRI条件下,由于改善了水稻成穗期和齐穗期的通风透光条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水稻的成穗率、结实率和千粒重。在传统栽培技术条件下,水稻的成穗率相对较低,SRI技术由于密度变小了,个体空间相对变大,成穗率必然上升。4.3对水稻根系活力的影响张玉屏等研究发现:SRI在干4~5d之后,再复水4~5d,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循环变化,有利于提高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提高根系活力。龙旭等研究表明:SRI水稻植株在生育后期根系活力较强,根系不早衰,蜡熟后也能保持较强的根系活力。王绍华等用粳稻研究表明:在SRI方式下,水稻根系活力增强,营养器官的物质运转率提高,群体质量明显改善。许凤英等的研究结果说明:SRI能提高水稻生育后期根系的生理活性及磷含量,特别是在籽粒灌浆结实的关键时期,SRI的根系伤流量强度明显高于常规栽培。因此,SRI可以延缓后期根系及叶片衰老,提高结实率及千粒重,进而提高产量。陆秀明等研究结果表明:SRI明显提高了植株的根系活力和灌浆速率;提高生育后期植株的含氮量及成熟期叶绿素含量,延缓生育后期叶片衰老,从而提高了结实率和产量;SRI技术较好的提高了水稻的根系活力,极大地提高了营养物质的运输,延长了水稻后期生长所需,从而提高了水稻产量。发达健壮的根系是水稻高产的重要条件,根系活力强,吸收水、肥的能力就强,提高水稻结实期的根系活力,能延缓叶面积的下降速度,促进光合产物的运输。不难发现:与传统栽培相比,由于SRI技术大大降低了种植密度,提高了植株的个体优势,增加了光合产物,延长了水稻根系的活力,有利于水稻后期的生长所需。5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有研究表明:水稻生长后期延迟排水有增加整精米率的趋势,而SRI又要求在整个生长期,稻田不建立水层,而在营养生长期保持湿润但不缺水,实行间歇地“轻度”灌溉,土壤水分绝不饱和。贺阳冬等的研究表明:SRI下施用不同种类肥料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各不相同,施用有机肥可提高稻米的加工品质和降低垩白粒率、垩白度,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能降低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许凤英等研究发现:SRI所产稻米品质显著改善,特别是精米率、整精米率提高和垩白粒率、垩白度降低;在籽粒灌浆结实的关键时期,SRI较常规栽培植株透光率大,叶片叶绿素含量高,叶片衰老缓慢,具有较高光合生产量,抽穗后茎鞘物质向穗部的运转率、运转量、转换率也显著提高。这是精米率、整精米率提高和垩白粒率、垩白度降低的重要原因。徐富贤等的研究结果可见:当栽秧密度为7.51万穴/hm2时,在保证比传统高产栽培密度每公顷栽秧21.64万穴的对照不减产前提下,整精米率提高了15.69~29.92个百分点,垩白粒率降低了16.34~21.22个百分点。表明SRI具有十分显著地提高整精米率和降低垩白粒率的效应。徐富贤等研究还表明:在SRI条件下,中小穗型组合叶粒比和灌浆速率明显降低,相对提高了籽粒容重,进而提高了整精米率,表明在超稀栽培条件下着粒数偏少组合的整精米率能明显提高,大穗型组合则相反。综上所述:SRI能明显提高水稻的整精米率和降低垩白粒率,提高稻米品质。6其他研究6.1穗开花期比对照张玉屏等研究了SRI条件下干湿灌溉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SRI条件下采取干湿灌溉处理,在返青期、分蘖期、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比对照分别节水1.4%,12.4%,9.0%和11.2%;水分生产效率达0.93kg/m3,比CK处理提高34.2%。水分管理问题,由于中国适宜水稻强化栽培的地域广阔,各地生态条件相差大,降水量分布不均,大部分地区都存在缺水,因此各地只能根据自身条件进行水分管理,确保田间(水稻)对水分的需求,如果强行按照SRI的水分管理,在事实上也不大可能。6.2不同土壤微生物SRI强调了有机肥的施用,为土壤微生物提供了碳源和能源,矿质氮会被微生物所固定,土壤微生物相应增加。赵利梅等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水作相比,SRI增加了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以及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提高了分蘖期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同时也显著增加了土壤碱解氮含量,但有效磷含量差异不显著。6.3耕作方式对sri水资源量的影响蔡艳等的研究看出:川中丘陵区采用“大三围强化栽培”水稻,可一定程度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郭立等以不同施肥和耕作方式下SRI的生长和氮素利用研究,结果表明:2种耕作方式比较,免耕条件下水稻的氮素运转效率、氮素农艺效率显著高于常耕,但常耕条件下的氮素回收效率比免耕的高127.95%,差异显著。杨祥田等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稻生产上应用SRI可以提高氮肥的利用率,降低氮肥在环境中积累过多造成污染。综上所述表明:SRI提高了氮肥的利用率,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7水稻的品种特性和水稻栽培技术要积极问题近年来,很多科研单位都在进行SRI技术体系的试验示范工作,但其增产效果有较大差异。徐富贤等[6,7,8,9,10,11,12,13,14,15,21,22,23,24,25,26,27,28,29]的研究表明SRI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但国际水稻所等单位则认为SRI明显减产(2003年4月在海南三亚召开的全国作物栽培学术会议上的报告)。这可能与试验所在地的土壤、生态条件和使用的水稻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学校章程
-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古建测绘与制图》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区块链技术应用前景定量分析报告
- 财税规划报告模板
- DB2201T 66.5-2024 肉牛牛舍建设规范 第5部分:育肥牛
- 专业案例(动力专业)-专业案例(动力专业)押题密卷2
- 二零二五年酒店客房租赁及场地使用规则协议3篇
- 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工程测量综合实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二零二五版房地产项目整合营销策划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快餐连锁餐饮外包合作协议书2篇
- 监理单位组织结构图
- 身份证地区对应码表
- 牙龈癌护理查房课件
- (完整版)铝矾土进口合同中英文
- 《庖丁解牛》获奖课件(省级公开课一等奖)-完美版PPT
- 化工园区危险品运输车辆停车场建设标准
- 6月大学英语四级真题(CET4)及答案解析
- 气排球竞赛规则
- 电梯维修保养报价书模板
- 危险化学品目录2023
- FZ/T 81024-2022机织披风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