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知识精讲+能力提升】 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7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知识精讲+能力提升】 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第17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知识精讲+能力提升】 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第17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知识精讲+能力提升】 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第17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知识精讲+能力提升】 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17讲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19【Ⅰ】41·新中国的外交17上海·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3江苏·中美关系正常化12海南·60年代国民经济调整31浙江4月·外交关系的突破、中国对外开放2020【Ⅰ】41·新中国的外交(中国与德国关系的变化)【Ⅱ】41·新中国成立后治理海河13江苏·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13海南·大庆油田9上海·重返联合国2021【甲卷】41·建国初期的经济(对外贸易)10广东·五十年代广交会8天津·八字方针14浙江1月·现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11湖南·现代中国的文艺事业10江苏·工业化15浙江6月·中国50-70年代外交202241【乙】新中国五六十年代科技发展14浙江6月·恢复高考

9湖北·工业发展18广东·现代化(工业化的发展)2023【乙】30·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1949-1976)【甲】42.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浙江·9·我国在两极格局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建设成果;山东卷.8.中共八大;江苏.10.中共八大五年高频考点1956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1958年1959年1960年1965年1966年1961年1962年经济得到恢复文革开始中共八大三年经济困难八字方针调整任务完成文革时期1966年1976年1975年1971年1973年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整顿经济文革结束文革开始【时空观念】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中共八大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内容主要矛盾:人民对于__________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_______意义是我国建设__________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内容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影响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但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经济文化工业国社会主义1.成功探索┃探索背景•中共八大论十大关系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1956年4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材料1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在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材料2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第一次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中共中央对此十分重视,多次会议讨论,“以苏为鉴”的思想进一步深化……4月4日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说“感谢赫鲁晓夫揭开了盖子,我们应从各方面考虑如何按照中国的情况办事,不要再像过去那样迷信了。”

—摘编自王保贤《中共八大前后的探索与苏共二十大》思考:《论十大关系》标志中共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依据上述材料,归纳中共“以苏为鉴”进行探索的原因?(1)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即将开始全面建设(2)苏共二十大暴露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存在弊端(3)国内革命建设存在问题: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农村退社风潮【补充】概念解析整风运动

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的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曾在1942年、1950年、1957年进行过3次。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在《人民日报》发布《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文章,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主题,进行“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和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1958年8月底,整风运动结束。意义:全党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水平,改进了作风,以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需要。反右派斗争针对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猖狂进攻的问题,1957年7月,毛泽东部署反右派斗争。为此,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右派斗争,到1958年夏季反右派斗争结束。但在斗争过程中某些人犯了严重的扩大化的错误。反右运动扩大化至1958年夏末运动结束时,全国被划为右派的人数达到55.28万人,绝大多数是错划。在运动中,把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看成敌我矛盾,把一大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内干部错划为“右派分子”,使他们和亲属长期遭受委屈和打击,不能为国家建设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中许多人失去公职,被送去劳动教养或监督劳动,有些人甚至遭受更悲惨的命运。

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造成的更严重的后果,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由此对国内形势作出错误的估计、国内主要矛盾的基本判断发生重大变化,以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就以此为起点,一步一步地形成。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3)实践: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958——总路线的提出(1)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2)原因:错误估计国情,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2.曲折失误大跃进①特点:以大炼钢铁为中心,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③错误实质:发展社会生产力违背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左”倾冒进错误)。②表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盛行。并扩展到文化领域。④口号:超英赶美、以钢为纲、以粮为纲、放高产卫星,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2.曲折失误人民公社化①特点:“一大二公”(公社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②错误实质:生产关系发展超越生产力水平,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挫伤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设想: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实际:出工自由化、吃饭战斗化、收工集体化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2.曲折失误

党和人民面临着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许多地区因严重缺粮而相当普遍地发生浮肿病,不少省份农村非正常死亡人口急剧增加。由于出生率大幅度降低、死亡率显著增高等原因,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年减1000万。……原本希望快一些让人民群众过上较好的日子,结果却出现如此空前的灾难。这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反右倾”斗争造成的最严重的的后果和教训。——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①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②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再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1959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2)影响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2.曲折失误┃探索过程•三年困难时期材料这几年发生的问题到底主要是由于天灾呢,还是由于我们工作中间的缺点错误呢?湖南农民有一句话,他们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我也问了几个省委干部。我问过陶鲁笳同志:在你们山西,到底天灾是主要的,还是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是主要的?他说,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是造成目前困难的主要原因。河北、山东、河南的同志也是这样说的。其他一些省我没有问。——《刘少奇选集•1961年5月31日北京会议讲话》思考据材料分析经济严重困难的原因?1959-1961年遭遇严重自然灾害1959-1961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逼债1958年左倾错误严重发展1958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2.曲折失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为什么会失败?毛泽东发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想寻求一种不同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方法,而且是比苏联更快的方法。但毛泽东探索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传统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相比,只是建设方法不同,而在计划经济体制和公有制形式等重大原则问题上仍然是相同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客观规律,且脱离国家实际,片面地要求发展生产,变革生产关系,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忽视了农业的地位而大办工业,片面强调工业的地位导致经济失调。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2.曲折失误1.(2015·福建文综·18)图8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D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2.(2022·湖北高考·9)1960年,我国科研经费支出比1952年增长近60倍,全国全民所有制单位科技人员达196.9万人,平均每万人中有科技人员30名,比1952年增长3倍。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苏联对中国的援助B.海外科研人员归国C.“双百”方针的提出D.两个五年计划实施D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八字方针”的提出——从1961年1月,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是八字方针的核心)。以此为起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从“大跃进”轨道转入全面调整阶段。“调整”:1.主要是指调整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尽可能提高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适当控制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2.调整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如缩小社队规模,开放农村集市贸易等。3.调整城乡关系:减少城镇人口,精简职工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3.调整提高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好转(1960-1965年)

1961年1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初1962下-1965年1964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的总结了经验,取得了重要成果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整个国民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要努力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3.调整提高七千人大会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北京中央工作扩大会议县委以上主要负责人7000人毛泽东自我批评:“凡是中央犯的错误,直接的归我负责,间接的我也有份,因为我是中央主席。我不是要别人推卸责任,其他一些同志也有责任,但是第一个负责的应当是我。”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这三年的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重要成就。1963年至1965年的三年中,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5.7%,农业总产平均每年增长11%,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7.9%。到1965年,工农业总产值已基本上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罗平汉《“文革”前夜的中国》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3.调整提高材料下表反映的是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根据材料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说明与前一个阶段相比,1963—1965年我国资金在重工业和农业领域流动的变化及其原因。项目1953—1957年1958—1962年1963—1965年流入重工业的资金(%)38.754.948.0流入农业的资金(%)7.611.418.4变化:流入重工业的资金减少,流入农业的资金增加。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及三年困难时期,中共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投入比例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对重工业的投资,加强发展农业。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3.(2019·海南高考·12)1963~196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上述变化反映了()A.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改变B.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C.合作化运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步解决4.(2021·天津高考·8)1962年下半年起,我国国民经济开始稳步增长。1963年,国家在财力尚有困难的情况下,积极改善职工待遇;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连续三年分别提高26.7%、20.1%和22.5%。这反映了我国()A.落后面貌的彻底改变B.调整发展的重要成果C.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D.市场经济的显著作用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补充·【外交(1956——1966)】(1)重视亚非关系,出现了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建交高潮。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后,中国同亚非更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在亚非会议后的一段时期,中国根据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本打破了“一边倒”的外交格局,并初步形成走向全世界的外交格局。(2)“两个拳头打人”:20世纪60年代中国进行援越抗美,继续同美国对抗,中苏关系恶化后,周边国际局势更为紧张。(3)冲破西方国家外交封锁。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城市化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城市化进程在波动中发展。【博物馆建设与发展】(1)概况:1959年建成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

1960年8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革命博物馆更

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

(2)意义:博物馆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1966年春夏全面发动后,中央文革小组乘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1969年4月中共九大之后,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了“斗、批、改”运动1970-1971年1972和1975年1976年9月1976年10月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最终被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二、“文化大革命”1.概况(1)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2)毛泽东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二、“文化大革命”2.原因及实质:3.“文化大革命”的实质: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它根本不是乱了敌人,而是乱了自己……历史已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原因:①历史传统:我国古代封建专制长期存在,导致封建家长制残余思想容易侵蚀党的肌体,从而造成民主法治观念淡薄,容易出现盲目服从等现象。②路径依赖: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党一直用阶级斗争学说来指导革命,用群众运动方法来解决问题,难以很快转变观念。③社会层面:社会主义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从而出现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实际严重脱节的弊端。④主观错误: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对当时国内阶级斗争的错误估计,认为阶级矛盾仍是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⑤国际环境: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尖锐对峙,使党和国家领导人试图通过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来对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出现失误的原因与教训二、“文化大革命”(2)教训:①实事求是: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②经济为主:要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尊重规律: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④加强法治: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的建设,反对个人崇拜。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出现失误的原因与教训二、“文化大革命”思考根据材料如何认识20年建设成就?开创性、奠基性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工业建成独立完整工业体系三线建设工业国防布局科技两弹一星原子弹1964年卫星1970年农业兴水利御灾害杂交水稻外交1971年重返联合国1972年中美正常化70年代第三次建交高潮三、伟大的建设成就三线建设背景中苏关系恶化美国沿海敌视时间:1964-1980年含义:中西部13个省自治区以备战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建设实质:大规模工业内迁根据教材内容,概括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新成就?打开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①建交国数量:由1965年的49个增加到1976年的111个。②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③1972年,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三、伟大的建设成就1.(2019·江苏高考·13)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世界环境”是(

)A.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B.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D.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2.(2020·上海高考·9)观察下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三次建交高潮发生于()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际B.参加万隆会议之际C.重返联合国之际D.致力于全方位外交之后三、伟大的建设成就3.(2022·江苏高考·11)据袁隆平回忆,位于井冈山南麓的桂东县是全国率先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地区之一。1975年全县仅试种水稻98.88亩,次年便在全县迅速推开。当地民谣传唱:“层层梯田持山腰,银河两岸种杂交。”这反映了()A.当地提高粮食产量的迫切愿望B.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杂交水稻试种成败取决于环境D.桂东县率先实现了粮食自给A三、伟大的建设成就(2022·全国乙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8分)(1)日本:出台法规规范技术引进;以恢复经济为目的,从欧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由政府主导引进的方向,企业承担风险。三、伟大的建设成就(2022·全国乙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12分)(1)中国:中国以实现工业化为目的;从社会主义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受挫后,走向坚持独立自主发展科技的道路。(2)日本:二战后,日本科技遭到严重打击;日本工业化建设的需求;美国扶持政策;中国:巩固新生政权;国民经济恢复,实现工业化的需要;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支持。三、伟大的建设成就41.(2020·全国Ⅰ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