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方文论缝合摘
要:“缝合”概念涉及精神分析、电影研究、政治学、后马克思主义和激进哲学等多个学科。诸多学者通过缝合,开启了电影意指方式、主体匮乏、意识形态批评、社会存在乃至“哲学终结论”的广泛议题。缝合从一个普通的外科手术名词,一跃成为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重要理论概念。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齐泽克对缝合的再阐发、巴丢对哲学缝合其前提的再建构,使得缝合这个原本的“后”学概念,晚近又逆转为对“后”牌范式进行批判性反思的新理论路径。齐泽克明确用缝合观点反击电影“后理论”告别拉康的反理论行动,在解构主义之后再度开辟“普遍性”的理论战场。巴丢则否认“哲学终结论”,将“解缝合”视为今天重新发现哲学的可能。关键词:
缝合;主体;齐泽克;普遍性
略
说
“缝合”(Suture)本指外科手术中的伤口缝合线。这个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闪现于拉康(JacquesLacan)的著作中,历经精神分析、电影研究、政治学等学科的扩展,在米勒(Jacques-AlainMiller)、乌达尔(Jean-PierreOudart)、达扬(DanielDayan)、希斯(StephenHeath)和拉克劳(ErnestoLaclau)等理论家的努力下,以电影把观众缝合进文本、社会并不存在等观点为代表,逐步成为一个较为重要的后现代理论概念。[1]在此基础上,齐泽克(SlavojŽižek)、巴丢(AlainBadiou)等人对缝合体系进行了修正,或将缝合视为重构普遍性(universality)的新路径,或视为哲学“解缝合”(de-suture)的新宣言,力图突破后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的思想范式。由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缝合又从一个“后”学概念逆转为再度缝合普遍性的激进理论尝试。综
述缝合的理论化:从精神分析到电影研究学界多将缝合概念追溯到拉康的学术继承人米勒。拉康著作有其独特的生产逻辑,在经米勒整理、仍在陆续出版的拉康讲座序列中,缝合散见于《精神分析的四个基本概念》等著作。在以访谈等方式闪现,却从未得到正面论述的拉康缝合原版里,缝合被用来辅助性说明凝视(gaze)等概念:“观看在此处的介入时刻,只能作为一种缝合、一种想象和象征的链接(conjunction)”(Lacan118)。米勒正式提出将缝合作为能指的逻辑,“命名了主体和主体话语链条之间的关系”(25);他总结自己的工作是:“旨在拼凑起拉康著作中那些分散的指涉,以命名能指的逻辑。”在借助数学家和逻辑学家弗雷格(GottlobFrege)《算数基础》展开的逻辑推演里,米勒论述的是主体以自身存在去填补能指链条空位的逻辑关系,意指结构不得不包含自身的缺席,被排除的能指不得不被刻写进这个秩序内部,而缝合正昭显了这种刻写。能指链条的不完整是先验的匮乏(lack),主体占位“零”的这一逻辑关系,被称为缝合。米勒的文章以法文首发于1966年,并没有吸引学界过多关注,因为米勒论述的这一主体逻辑仍然在拉康“被阉割主体”的理论框架内;即在欲望的问题上,主体永远不可能获得满足,终其一生被不可能占有欲望客体的匮乏困扰,且以自身存在去填补符号秩序的裂隙。
雅克-阿兰·米勒(Jacques-AlainMiller,1944-),法国精神分析学家,他是著名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大师雅克拉康的女婿,也是拉康的研讨班出版的编辑。
米勒阐发的拉康缝合概念虽未有突破,却启发了一批电影研究者。电影“缝合理论”(SutureTheory)的发展、完善及其招致的广泛争议,成为电影这个年轻学科加入结构—后结构主义浪潮后的卓越理论成果。
乌达尔(Jean-PierreOudart)是第一个将缝合概念应用于电影研究的学者。借用这一概念,他旨在解决电影碎裂拍摄与其被观众接受为流畅故事之间的缺口。在他经由布列松电影的分析而进行的理论建构中,“缝合体系”(suturingsystem)凝聚为一套正/反打镜头(shot/reverseshot)的表意结构:首先是镜头A,没有任何确定意义;接下来的镜头B(即反打镜头)中出现了观看主体,于是镜头A便参照镜头B获得了意义:前一个镜头A是后一个镜头B中人物所见。在乌达尔看来,这种由对切镜头构造的缝合体系建构起了一个统一、虚构的想象空间,使得本是断断续续、支离破碎拍摄的电影片段,获得了流畅而严谨的意义表达。这样一来,米勒论述的主体匮乏逻辑,被乌达尔移植为电影观众的观看逻辑,正是这种缝合驱散了由剪辑带来的叙事和感知的破碎,“因此缝合(缺席者的废除及其在某人身上复活)具有双重效果”(乌达尓262)。
达扬(DanielDayan)发掘了电影缝合体系的意识形态效果。通过增补阿尔都塞有关意识形态的最新理论成果,达扬把缝合理论添加到1968年激进的政治与理论书写氛围中,缝合体系被解读为电影意识形态的运作机制。达扬继承了乌达尔对于缝合体系的分析,他的重要补充在于指出,经典电影借助缝合体系擦抹掉了电影符码的人为性和建构性,将电影这一高度的人工制成品伪装为一段故事、一个场景的自然呈现。在缝合体系中,镜头A显示的画面,是一个缺席者的所见,即有一个人、在另外一个空间正在看着我们所看到的这个画面。在镜头B即镜头A的反打镜头中,这个缺席者的目光被置换为故事中某个人物的目光。镜头A成为镜头B的能指,镜头B则是镜头A的所指。正是在意义回溯生成的过程中,缺席者真正统治着画面,观众没有任何选择地只能被允许看见包含在缺席者目光中的东西,但是这个缺席者的目光是“一个没有作过真正交代的目光”。所谓的“缝合”,就是镜头B“缝合了那个打开在观众想象和缺席者的感知所提供的电影场面关系中的缺口”,确保了电影符码的操纵不被观众察觉,就此“影像成为它自己的原因”(达扬23)。正是通过缝合,电影把自己伪装为一个没有制作者的产品,一段没有起源的表述,一个关于它自身的陈述。在米勒最初的定义里,缝合是能指的逻辑,乌达尓将其增补为能指与所指的匹配过程,达扬则进一步揭露了这个想象中的缝合场景被缺席者操控的意识形态性质。缝合概念从外科手术进入电影研究,命名电影最基本的镜头结构,产生了两个层面的含义:电影话语层面的缝合和观影主体被纳入电影话语的缝合,即一个命名产生双重效果。首先,缝合关注电影故事如何被表达出来,影像研究不再追问表现真实与否的古典问题,而是探求意义化的策略以及意识形态编码;电影理论就此告别人文主义的作者论,加入20世纪的“语言学转向”,电影叙事编码得以类比于语言学研究。其次,“缝合”这个借自精神分析的概念,把观影主体及其欲望涌动带进了电影研究;正是通过基本镜头的缝合体系,观众将原本缝合而成的电影故事认同为连贯闭合、情节流畅的自然化叙事。乌达尔将拉康镜像阶段主体想象性误认自己为统一圆满的镜像,与米勒阐发的主体匮乏进行杂糅,置换为影院主体的观看逻辑。观众固然会被银幕上这个想象性的、完美统一的影像所捕获,但是很快他们将会意识到,这是一个骗局;画框的出现宣告了影像的边界和高度的选择性,提醒了缺席的画框外空间,带来了观影的焦虑与疑惑。缝合的功用,就在于隐藏蒙太奇所造成的支离破碎,从而驱离剪辑所带来的威胁和不安,顺利把观众裹胁进电影叙事。在对切镜头中,观众先认同对话当中主体的位置,然后再接受对话者当中客体(另一边)的位置;观众变成既从对话当中主体的位置观看,又从对话当中客体的位置观看,从而享有一种整体的、驾驭的乃至掌控全局的镜像体验。
PietroBianchi著《雅克·拉康与电影:想象,凝视,形式化》缝合理论自诞生起就不断遭受质疑。罗思曼(WilliamRothman)修正了一个含有三个连续镜头的视点镜头段落,即在银幕上我们更为经常地看到的是“角色看——目标被看——角色看”的A—B—C镜头。罗思曼的修正借由新增的C镜头表明,电影观众并非任人宰割的文化傻瓜,他们在C镜头的提醒下,会意识到之前的A—B镜头是经过人为编码的,是被选择性地建构的。罗思曼以“反对‘缝合体系’”(26)的名义,提醒视觉建构的操控性不是一个必然的结果。缝合体系的意识形态效果,既取决于特定影片中的上下文,亦依赖不同种族、性别观众的多元解码,而非单一被缝合于文本内的特定观众位置。电影作为年轻的“第七艺术”,在1970年代开始了其学科化进程,以缝合、凝视为标志的一批电影理论成果广泛吸纳了拉康、阿尔都塞的哲学思想,并与当时盛行的结构—后结构主义理论产生了积极互动,因相关讨论发表于英国《银幕》(Screen)杂志,学界多称其为“银幕理论”(screentheory)。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理论并非亦步亦趋地将电影之外的哲学和人文思考套用于电影研究。正是通过创办于1971年的《银幕》杂志以及希斯等电影理论家的积极引介,阿尔都塞及其结构马克思主义才逐渐登陆英伦知识界,也广泛影响了文化研究和伊格尔顿等理论家。其中希斯(StephenHeath)作为银幕理论的集大成者,亦对围绕缝合的诸种批评进行了总结和回应。他试图回到拉康当年暗示、但未明确表述的缝合命题,认为米勒的文章“事实上是对拉康1964年的讲座中有关主体因果关系解释的一个评论”(49),试图以此将缝合问题再度带回到拉康对“被阉割主体”的关注。在乌达尔和达扬那里,缝合是对电影表意的批判介入,希斯则回到了拉康在描述性意义上对主体始终处于匮乏状态的揭示。电影不是将观众询唤为主体的意识形态战场,而是拉康围绕主体原因的思考,意欲揭示主体终其一生要面临的分裂与分离。随着90年代以波德维尔(DavidBordwell)为代表的“后理论”(PostTheory)的兴起,缝合被视为不恰当的“宏大理论”(grandtheory)旨趣,逐渐失去了锋芒。后马克思主义的缝合:社会并不存在
几十年之后,再度启用这个概念的不是精神分析学家,也不是电影理论家,而是一群政治学者:“缝合失去了在电影研究中的独特地位,转变为解构主义术语的一部分,其功能与其说是一个准确的概念,不如说是一个含糊的想法,是‘闭合’(closure)的同义词:缝合标志着缺口、开口被擦抹掉的一个结构,使得结构被误认为一种自我封闭的再现性总体”(Žižek,“Fright”31)。此处齐泽克所谓的“解构主义”,特指拉克劳、墨菲(ChantalMouffe)等“后马克思主义”(post-Marxism)理论家们对缝合这个概念的借用。在《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HegemonyandSocialistStrategy:TowardsaRadicalDemocraticPolitics)一书中,拉克劳和墨菲解释了对这个概念的挪用:缝合,这个我们将会频繁使用的概念,来自精神分析。在拉康的整个理论中,只是对它进行了隐晦的使用,但是米勒将其清晰地概念化了(“能指逻辑的缝合元素”)……正如希斯所指出的那样,“缝合命名的不仅仅是一个匮乏的结构,更是主体的可能性,某种闭合。所以一点也不奇怪,拉康自己使用的缝合这个术语,显露了一种伪认同的感觉,把它定义为想象与象征的功能。此处的利害关系是清楚的:这个‘我’(I),是一个分离,但也发挥聚合的作用,代替了匮乏的结构。但也是粘合、填补的可能性”(希斯《缝合笔记》)。正是这一双重的要素是我们要在政治领域强调使用缝合概念的原因。霸权实践作为政治领域的一种缝合运作,是由社会的开放性和每一个能指根本上未被固定的角色决定的。这种根本性的匮乏正是霸权实践努力填补的东西。一个完全被缝合的社会将是这样一个社会,其中这种替代将完全达到最后结果,所以最终将会把自己成功建构为一个透明的闭合的象征秩序。我们将会看到,这是不可能的”。(88)[2]后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缝合的使用,是与此处“完全被缝合的社会……这是不可能的”论述紧密联系的。“缝合社会的不可能”的要意在于,解构整体的、完整的和确定的社会含义,反对社会与非社会的二元对立区分,将偶然性、不确定性的“后”(post-)学范式引入政治学分析。拉克劳和墨菲首先借鉴了拉康有关“黏扣点”(pointdecapiton)的论述,揭示了意义如何在不同的话语语境中相对地固定下来的过程;正是这些黏扣点在能指链条中的多元决定位置,阻止了意义的流失。黏扣点的法文原意,是做床垫时为避免填充物散乱,在某些地方多缝上几针;“社会”一词的意义,也是在各种不同的、变化的话语语境中反复出现以及有规律使用的基础上,部分地固定下来的。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学界未区分“缝合”与另一个拉康概念“黏扣点”,统一译为“缝合”,使得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常有错位。拉康零星提及的缝合主要指被阉割主体,而黏扣点概念则是拉康在欲望图谱中发展出的意义链条的回溯效果,法文意为固定衬垫的纽扣。与拉康并未提出完整的缝合理论不同,拉康对黏扣点的论述,是明确且清晰的,被视为拉康的专属概念(伊凡斯249)。
《拉康精神分析介绍性辞典》,[英]迪伦·埃文斯著李新雨译,拜德雅|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拉克劳将缝合概念扩展到政治学领域,借此论述了社会内部与外部的辩证关系,强调在一个有机整体的社会建构中,被拒斥于整体的外部(即非社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凭借什么把自己定义为一个作为共同体存在的“社会”?我们又如何认同自己是一个社群或社会的成员、一个大家庭中的一部分?正是来自外部的异己性因素,使得社会关系的团结协作成为可能,是这个异己性的外部因素最终促成了社会得以“缝合”成为自身。就此“社会并不存在”是对透明性的社会概念的解构,那种闭合的、整一的、严丝合缝的社会整体并不存在;而缝合的全部意义,就是填充社会存在的这一偶然性和不可能性,并让主体把自己体验为生存于其间的社群成员。在收录于《我们时代革命的新反思》(NewReflectionsontheRevolutionofOurTime)的访谈里,拉克劳被问及,缝合这个源自拉康的概念,除了“在您对社会的整体概念的批判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之外,如何将拉康对主体的论述移置于社会分析层面。他的回答是将缝合形容为“作为社会客观性最终不可能被构成的目击证人的对抗性存在”(211)。拉克劳著《我们时代革命的新反思》(英文版)后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广泛的思想与政治光谱,但其理论的最小公分母就是淡化阶级问题,致力于揭示诸种社会对抗无法被简化为单一矛盾或决定论(如经典的阶级政治),提倡种族和性别等多元斗争,以及诸种对抗的不可通约性。霸权(hegemony)和激进民主的政治理论,反对传统阶级议题的优先性,转而倡导文化领导权的争夺战,着力在具体的、偶然性的历史情境当中分析特定的宰制问题和权力关系。完整、确定而透明的社会并不存在,社会是被诸种对抗性缝合的,其中霸权理论既显示了种族、性别等差异化对抗的不可通约性,也显示为经典马克思主义面对“后”学扩张的回应与调整。
拉克劳等政治学者对缝合概念的借用,带来了两个突破:首先,他们重新定义了缝合的坐标域,把一个电影概念改装为政治分析术语,打开了其政治和社会维度;于是缝合从有关主体问题的思考,被移置为社会存在的运作机制。其次,缝合这个概念开始与霸权理论发生关联,成为后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霸权理论显示了话语政治基本的缝合性,却也对经典的马克思主义阶级政治构成了差异化解构。拉克劳对缝合概念的借用是比较简单的,基本延续了电影研究的缝合体系成果。对缝合的进一步开掘,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电影学者齐泽克来完成的。
拉克劳与墨菲著《霸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走向一种激进民主政治》齐泽克的逆转:回到缝合1998年,当齐泽克在伦敦国家影剧院的系列讲座中提出“回到缝合”(returntosuture)的口号时,理论环境较1970年代缝合观点风行一时的盛景,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电影理论,准确说是受到拉康、阿尔都塞等人影响的所谓“宏大理论”正在面临“后理论”的激烈批评。波德维尔等美国电影学者以“重建电影”研究为名,列举电影研究在一群高卢“硬板”[3]影响下的偏差,要求回到观众认知、影片风格等所谓“中间层面”(波德维尔38)研究,不要继续跟着一群时髦而不靠谱的巴黎思想家摆弄诸如缝合、凝视等抽象概念。其中拉康首当其冲,被后理论列为荼毒电影研究的罪魁祸首。其次是理论研究确实出现了任意联系、过度阐释、论据拼凑乃至相对主义等弊病。在乌达尓、达扬等人原创性的理论思考后,阐释性扩张、牵强附会、套路重重成为90年代后电影批评的集中问题。任何高耸的柱状画面都可能是电影男性特权的秘密编码,能指的嬉戏与延异让电影阐释似乎变得过于随意。如果忽略这批后理论研究者自身的知识漏洞和逻辑混乱,仍然有必要回应如下问题:凝视理论与种族、性别平等有没有关系?如果有,这一关系应如何衡量?在缝合揭露了缺席者与电影的伪装之后,理论家真的可以不再问类似电影真实性等问题吗?斯拉沃热·齐泽克齐泽克在《真实眼泪的恐怖:理论与后理论之间的基耶洛夫斯基》等著作中,以对缝合的再阐发回应了电影研究中的拉康问题,并展开多方和多面作战,至少包括了如下四个维度的理论斗争:区分缝合与霸权的同源而非同一关系,明确与拉克劳的后马克主义的理论分歧;坚决驳斥后理论对拉康的诋毁;继承并发展银幕理论,但对穆尔维(LauraMulvey)等人有关拉康的不精准引用进行正本清源;继承拉康与德里达之争,擘画突破解构主义范式的新理论道路。
首先,齐泽克对既往缝合体系表达了认可而不满足的态度。他批判性吸收了前人的成果,如汲取罗思曼的批评,将缝合改造为A—B—C的镜头段落;同时继承了从乌达尔到达扬等在缝合体系中打入一个缺席者楔子的做法,坚持电影意识形态分析路径。齐泽克的修正在于,他提出缝合并不意味着擦抹去人为制作的痕迹,例如乌达尓对缝合处于想象场景的揭示、达扬有关主体陷阱的观点;他认为缝合也不应被限制于正/反打镜头程序的讨论,他称在上述电影研究中“我们仍未达到缝合的水准”(巴特勒等252)。齐泽克将缝合阐释为一种新的内部/外部辩证关系,以纠正一直以来对精神分析的误读。这一误读正来自将缝合引入电影研究的乌达尔,即他在一举奠定缝合理论的名篇《电影与缝合》的开头所言:“缝合代表着电影语段的结束”(259)。传统上对于缝合概念的使用,基本都来自这一预设,将缝合与闭合联系起来,缝合所最终完成的工作,就是确保整体被合拢,不仅维持电影叙事的统一性,也保障了观众沉浸电影而不出戏。就此缝合是一种伪装的手段,擦抹人为运作的痕迹;也是一种自我封闭的路径,造就出自然化的天衣无缝之感。精神分析电影理论强调观影主体别无选择地与摄影机认同,意识形态批评发现了电影表述中的种种话语伪装,而拉克劳则是利用缝合概念指出,封闭整一的社会是不可能的。在齐泽克看来,既往对缝合概念的这一理解,是依照一个内/外区分来建构自身的。从镜头语言来看,在经典的A—B—C镜头段落中,如果我们将拍摄同一对象的A、C两个镜头视为一个流畅的统一体,那么正是B镜头、一个补充进的外部,保证了内部(从镜头A到镜头C)的有机连贯。这个来自外部的B镜头,为前后两个漂浮的能指赋予了意义,我们据此得以理解从A到C是同一个人物的表情变化、情绪起伏。齐泽克的辩证逆转在于,他把理论焦点重新对准内部,不是强调外部的存在“缝合”出了内部,而是内部自己创造出来一个外部,并利用这个外部把自己缝合成内部。“简单说,‘缝合’意味着外部的差异总是内在的,一个现象的外在限制总是反映着这个领域的内在问题,表现为它充分实现自身的固有不可能性”(Žižek,“Fright”57)。
《真实眼泪之可怖: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著穆青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
作为德里达的信徒,拉克劳意在揭示就社会概念来说,外部(非社会)这个不在场的幽灵的重要作用。但是对于齐泽克来说,外部就是内部自己创造的剩余。不是内部参照外部构成了自己,而是内部为了构成自己,自为地创造出了一个外部,并在这个创造中,内部真正成为内部。在这个意义上,被排除于社会外部的非社会因素早已内在于社会,一切外部的冲突、分歧与混乱,其实都是内在的症结。仅仅说没有外部就没有内部,是不够的,还必须补充说没有内部就没有外部:正是因为内部不可能是整一流畅的,所以内部需要、也必须创造出来一个外部、一个异己的他者,把自己从不可能的自在,自为成为存在,这就是拉康用莫比斯带(Moebiusstrip)来说明的内外关系倒置。齐泽克就此主张“电影中缝合的运作与霸权逻辑有着同源关系”(“Fright”31)。所谓“同源关系”在于,它们都指出了社会与非社会(混乱,解除所有社会关系)之间的区别,只能以一种方式来表达,那就是社会空间内部的差异,即一切外部的矛盾都是内在的裂隙。但缝合更进一步,用一道伤口在能指链条上铭写了自身。和谐统一的社会并不存在,社会内部存在着激进的霸权对抗,但这种对抗还是不得不被再现。缝合提醒我们,一定存在一个伤口,正是这个伤口要被缝合、被压抑,缝合就是被压抑者的归来,并再度在伤口上自我铭写。针对电影“后理论”对拉康的不当指责,以及后理论反对的银幕理论对拉康的不当引述这一双重战场,齐泽克则以辩证逆转的主/客关系,再度修正缝合。对缝合体系的诸多指摘确有道理的地方在于,缝合并非限于镜头和叙事,它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将大量漂浮在影片中的无人称视点镜头缝合在某个具体的叙境人物身上,以克服漂浮的“客体凝视”对观看主体的威胁。此处齐泽克的再阐发,是与拉康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凝视”紧密联系的。齐泽克否定了穆尔维将凝视作为主体观看逻辑的主流用法,大胆提出客体凝视的辩证逆转。现在不再是观众通过认同于故事中人物的目光进行色情观看,而是影片中的客体看向银幕前观众的不安时刻。这一新凝视不仅驳斥了后理论对凝视的误解,也拒斥了银幕理论对凝视与性别的经典阐发。齐泽克对缝合做了与凝视一样的主客颠倒,与凝视被改写为“客体凝视”一致,缝合所“缝合”的,是把大量漂散在影片中的客观、无主体镜头,缝合到特定的叙事人身上,以诱导一种匮乏感和想在电影中看到更多的欲望(Flisfeder34)。以对于拉康更为精准引用的优势,齐泽克定位了缝合理论与主体建构的关系。与既往缝合概念倚重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不同,齐泽克重视电影直面实在界(theReal)欲望深渊的可能性;正是这种可能性缝合了这道显露的伤口,显示了被压抑的实在界之所在,亦迫使主体接受始终处于匮乏状态的事实,而非沉醉于银幕镜像。
齐泽克的这一修正,显示了拉康与拉康影响下的电影理论的偏差。这些偏差乃至误读的出现,并非某位理论家的疏漏或错讹,而在于当电影理论家们(主要是银幕理论)在1970年代积极吸纳拉康进入电影研究的时候,正值拉康本人出现重大思想变化之时。这就造成了学界普遍接受且熟悉的拉康思想主要限于镜像阶段和符号界,包括乌达尔将缝合设定为想象场景的思路,都是对拉康镜像阶段的主体想象性的统一和圆满的常规理解。但是1960年代末,拉康思想的重要变化在于实在界的凸显与主体问题的客体化。这些变化体现在齐泽克等人电影研究的新成果中,亦是他不断改装凝视、缝合等既有概念的原因。雅克·拉康(JacquesLacan,1901-1981)从电影理论到拉克劳的后马克思主义,关于缝合的故事一直是一个悲观的故事,关于观众不得不、也一定会被欺骗和蒙蔽的故事,关于主体不得不陷入大他者(Other)预先为其选定的主体位置的故事。在齐泽克的改装里,与理论重心的转变同时发生的,是一个更为积极的、充满了可能性的理论策略。在齐泽克改写的这个新的缝合故事里,正是因为缝合,内部的不可能性才被暴露出来,被压抑和排斥的外在性才有机会重新归来。“完全不同于阿多诺,齐泽克辩证法的目标就是挽救创伤经验的政治功能,将其显示为具有生产力和潜在的变革力量所在”(Vighi144)。他不遗余力地肯定了伤口和创伤的理论价值,正是那些匮乏、那些缺口、那些促使主体去填充的空白,暴露了看似完整的闭口努力隐匿的那道缝合线。巴丢与齐泽克:缝合逆转“后”学范式早于齐泽克1998年回应后理论的理论终结论,波德维尔想要终结的高卢人也做出了自己的理论反击。阿尔都塞的学生巴丢(AlainBadiou),在1989年出版的《哲学宣言》中再度问出了一个不怎么时髦的问题,在一个“后”学主导的时代,哲学依然存在吗?巴丢的答案是肯定的。缝合正构成了他终结“哲学终结论”的一个重要环节。
巴丢对缝合的引用,集中在其代表作《哲学宣言》中。在题为“缝合”的章节中,巴丢重构了从黑格尔到海德格尔的欧洲哲学史,将存在主义等具体哲学流派解释为受哲学与其前提(conditions)的缝合所支配。实证主义将自己缝合于科学程序,马克思主义将哲学缝合于政治前提,浪漫主义将哲学缝合于其艺术前提。巴丢对哲学的新定义是:“哲学是在思想之中,在规定着我们时代的诸真理的事件性形式之中,对四种类性前提(诗、数元、政治和爱)的共存可能性事实进行构想”(巴迪欧37)。哲学通过将自己缝合于前提的真理程序,显示了哲学自身的可能。前提可能枯竭,亦可能重构,但是通过一种缝合哲学的程序,巴丢建构了一套个别哲学流派终结、哲学在本体论意义上永存的逻辑演绎。
《哲学宣言》,[法]阿兰·巴迪欧著蓝江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与齐泽克将德里达视为理论对手不同,巴丢选择的是利奥塔,明确表示“我绝不赞同利奥塔对哲学的界定:一种谋求自己统治的话语”(42)。正是在这个终结黑格尔同一性的时代,巴丢提出了哲学的“解缝合”出路。哲学在后黑格尔时代受到的质疑,在于哲学沉溺于同某个单一前提的缝合,“而这些前提禁止哲学构想各个前提一般的共存的可能性”(40)。在实证主义和分析哲学与科学的缝合中,政治与爱被搁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政治和科学的双重缝合,仍然不得不面对性差异的真理后果。哲学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的,而是被某些历史上的缝合体系所阻碍。19世纪以来哲学分别经历了同政治前提和科学前提的缝合,而尼采开启了对这一缝合的反拨,最后在海德格尔处抵达巅峰。海德格尔将诗进行优先缝合的做法,再度遮蔽了哲学与上述其他三种前提(数元、政治和爱)缝合的可能性。就此巴丢宣告了哲学解缝合的使命,“哲学只能是解缝的”(42),一种被缝合的哲学,将思想交付于单一前提的哲学被捆住了手脚,在“后”学时代丧失了自己的领地。现在巴丢要将其重新夺回,这就是他回归柏拉图、终结诗人时代、转而重建数学本体论的理论缘起。阿兰·巴迪欧(AlainBadiou,1937-)齐泽克跟巴丢一样,也视缝合为“后”学之后的理论突破,不过他的对话对象是德里达。国内长期将拉康与德里达并列为后结构主义思想家,较少介绍法国思想史上的拉康与德里达之争。当年两位理论家的直接交锋虽不了了之,却构成了绵延半个多世纪的解构主义与精神分析的范式之战。齐泽克作为拉康继承人米勒的学生,一直将突破解构主义范式视为自己的学术抱负,并反复强调拉康作为反对后结构主义思想家的重要意义。“后”学的差异化范式宣告了总体性的覆灭。今天的人文知识生产,倚重的是非同一性和非确定性,黑格尔和他的同一性一道被送进了形而上学的历史。黑格尔称为具体的普遍性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已经让位于特殊性和差异性的清单,任何言说总体性或普遍性的话语,现在都可能被贴上宏大叙事的标签。与巴丢捍卫真理程序类似,齐泽克要求再度恢复普遍性这个概念,此间缝合正是具体性与普遍性的缝合。齐泽克明确将缝合视为黑格尔困境的当代解决,“或许解决这个问题的最恰当的方法是借用缝合这个概念,而在过去几年内这个概念已经不应当地变得过时”(巴特勒等250)。齐泽克同意解构主义的论断,我们不可能获得一种同一性的普遍性,不会得到有关普遍性本身的恰当再现。普遍性无法直接显示自身,必须在每一个具体的存在中得到意指,不得不被具体的特殊性所填充。但是普遍性的所有特殊例证,其实都是失败的印记;从来没有一个具体能够完全实现普遍性,总有些看不见的障碍让概念无法完全实现。这种让概念无法直接实现的阻碍,其实就是拉康实在界的另一种称呼。所以普遍性是一种不可能性,既是普遍自身的不可能性,也是每一个具体形构普遍性时得到的不可能性。普遍性无法自我铭刻自身的内容,但如果说它仍然铭刻了什么的话,那么它铭刻的只能是自身的失败印痕,这道失败的印痕就是缝合线。正是在这里,齐泽克将缝合理论引回到他的老师米勒处。与乌达尔侧重镜像阶段主体的圆满想象不同,齐泽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柴油行业自律监管合同
- 纸制容器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2024年度出租车行业车辆加油服务合同
- 2024年度国际棉纺织品贸易合同
- 伤风油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跆拳道服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胶合板表面处理机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2024年度环保治理服务合同(标的:企业废气处理工程)
- 2024年度专利权许可合同许可范围与许可费用
- 运动套装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交通事故责任划分图例
- 发展汉语“初级综合1”第1-12课测试卷
- 机房模块化预制施工方案
- 钻井常用计算公式
- 《关键产品特性(KCDS)的识别与传递》-20131105-杨佳音付艳玲
- 混凝土浇筑监理旁站记录(完整)
- 六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练习
- 十大奢侈品牌
- 起重机械维修保养标准
- 中学以案促改廉政风险台账.doc
- 拼音表(声母、带声调的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