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信息公开问题研究_第1页
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信息公开问题研究_第2页
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信息公开问题研究_第3页
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信息公开问题研究_第4页
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信息公开问题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沈阳师范大学学士学位论文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信息公开问题研究一、绪论(一)研究背景及意义1.研究背景随着社会进步,人民生活稳定,重大事件发生引起人民高度重视。今年来世界重大突发事件频发,政府部门在解决突发事件问题中发现,信息公开对于重大突发事件的解决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对于重大突发事件的管理高度重视,随着世界电子政务的进步,媒体的发展,全球政务公开的环境下,我国紧跟潮流,加强在重大突发事件中信息公开方面的建设发展。2022年,我国爆发新冠疫情。由于经历过“非典”时期,我国对于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方面早有建设,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信息公开。例如,《国家实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明确规定了预测、报告和公开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信息等机制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首次明文规定要建立健全的"国家统一的应急信息系统",改进对应急信息的收集、储存、分析和报告等工作。但从以上的法文法规中可以看出,我国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信息公开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明文规定过于粗放,投入到应用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实行期间的相关规章制度仍存在问题,不够完善。政府仍然需要加强此方面建设,建立完整体制以应对突发事件。本文以“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信息公开”为主要讨论内容,指出现阶段我国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仍存在的弊端以及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够为我国在此方面的完善建设提供建议与借鉴。2.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信息公开作为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之一,其理论需求在大方向上属于政府应急管理,政府应急管理在我国属于现代刚起步的理论学科,在我国发展基础薄弱,在此方面存在的理论基础较为不完整。对此题目的研究能够完善我国在整个应急管理专业的缺失,并为后续政府信息公开,政府应急管理,面对突发事件的反应等方向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指导。(2)实践意义自2003年以来我国重视政府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的反应与处理方面的实践建设,现阶段我国在面临突发事件仍存在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对重大事件中信息公开的研究,能够让我国政府在面临重大突发事件的时候,能够有更多的可操作方法。能够让我国政府在面临应急管理需求时能够直接采取有效措施,而不是只有理论支持而缺少实践经验。(3)政治意义有利于构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体系,加快社会主义建设,信息的公开保障了民众的知情权,让民众在第一时间了解事情真相,加强了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建立完善的社会科学理论,保障公共安全,信息公开作为保障公共安全,处理好重大突发事件的一种必要举措,是保障社会稳定的基础,因此对突发事件中的信息公开加强研究,有利于建立健全国家在重大突发事件方面的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财产。(二)国内外研究综状1.国外研究通过阅读外文文献的发现,外国对于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信息公开研究主要集中在法规和具体需要的操作技术。国外学者认为,知情权是作为公民享受的基本权利之一,在突发事件中进行信息公开,是对民众的负责,是对民众权利的维护,是法律运行的一个表现。外国学者认为该做法体现了西方的人权思想,是必要的,ZacharySheaffer在《执行者的危机管理与实践》一文中提出“危机管理人员处理信息能力必须得到过教育和专业的培养”。ZehavaRosenblatt,ZacharySheaffer.EffectsofCrisis‐TriggeredDemographicDepletiononOrganizationalChange:TheCaseofIsraeliKibbutzim[J].JournalofContingenciesandCrisisManagement,2002,10(1).在技术方面,外国学者认为该做法需要与电子政务相结合。信息技术是技术支持,与电子政务类似,在媒体发展迅速的当今社会,信息公开的主要途径便是借助信息技术,电子政务的发展,为信息公开提供了平台,极大的改进与发展了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信息公开技术与服务。SureshandarG.S.也论述了信息公开必须是政府主导与一些技术相结合,政府要有预见性,了解民众需求。章钢,谢阳群.危机信息管理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06(08):22-25.2.国内研究对于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开方面,我国的起步相对于发达国家比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研究开始于改革开放初期,因为改革开放,我国较多的接触世界,受世界他国的政治、学术影响,开始该方面的探索。学术界认为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政府的信息公开的及时性、真实性对于应急处理具有重要意义。经历非典、汶川地震此类重大事件后,研究兴起。肖瑶、熊忠辉提出:“媒体应该发挥责任,为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开提供帮助,让群众认识到媒体信息的重要性”。肖瑶,熊忠辉.2008年重大突发事件传播研究综述[J].现代视听,2009(02):13-17.3.国内外研究评价尽管目前在重大突发事件管理引起社会重视,并在学术界引起广范研究,但是目前仍存在很多问题。王守海等学者通过对中外进行对比明确了信息公开内容的界定与制度的包含方向。于燕云等等学者则致力于政府与媒体合作处理信息公开的方法与二者关系的研究。首先研究内容只停留于表面,缺少深度挖掘,分析只停留在对问题的分析。当前学术界对重大突发事件中信息公开问题的原因,发展,重要性做出了阐述,但对于今后的发展以及在具体的突发事件中,我们应该怎么进行信息公开,应该公开什么信息这些实践知识并没有有效的阐述与研究,令该理论缺乏实践性。其次,学界研究主要基于新闻学,管理学法学的视角去研究该类问题,导致研究的眼界过于狭小。缺少对社会学,系统科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进行切入,没有形成自己系统的研究领域,缺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统研究。(三)研究内容及方法9245_WPSOffice_Level21.研究内容本文针对了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信息公开这一题问题,从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开的原则和目标进行入手。将重点放在信息生命周期理论、公共产品和服务理论、分析与公开重大紧急信息的相关概念和范围,界定政府紧急信息的组成、类型、特点和标准,群众对重大紧急信息的认知和需求等。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公共重大突发事件下的信息公开的目的。然后,研究当前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披露的重要问题和原因。首先以过去较大规模的突发公共事件为切入点,分析这一紧急情况下的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和经验。随后,通过问卷调查、实际调研、问题访谈等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以往突发事件下的紧急信息公开经验,分析了当前在重大突发事件下的主要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9245_WPSOffice_Level22.研究方法运用查找文献,分析,并且最后归纳的步骤对重大突发事件相关问题进行研究,首先查阅大量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公开方面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的研究现状,确定自己的论文入手点与研究的具体方向内容;然后运用上述的阅读,对比,归纳总结从而进一步掌握信息公开的原因,问题,利弊,同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接着并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提出自己对解决和完善这些问题的看法与建议;最后,根据指导老师的指导与建议,完成论文的撰写,并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二、32761_WPSOffice_Level1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9245_WPSOffice_Level2(一)核心概念2787_WPSOffice_Level31.重大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多样,具体可以是,地震、洪水、疫情等自然灾难和突然产生的社会保障事务,可能会引起紧张的社会风险,并应采纳紧急措施应答。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J].百科知识,2022(11):74.广义上说,紧急情况可以理解为突然发生的事情:最初的水平是发生事件的意思,发展得非常快,出乎预料;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J].百科知识,2022(11):74.从狭义的角度上来说的话,重大突发事件是指大多数人们预想不到的事情。前者指的是自然灾害,后者指的是恐怖分子事件、社会纠纷、丑闻,这也包含了很多专家称之为“危机”的传言。紧急情况有以下特征。紧急情况是事物内部矛盾的从量的变化到质的变化的飞跃过程。由一次机会引起。诱因是找不容易的特定的偶发性和隐蔽性。它出现的时候,是无法把握的。也就是说,在紧急时刻,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情况和影响深度很难预测。第二,目的的明确性。因为人们的选择和行动的目标是满足特定的需求,所以无论什么非常时期(自然事件除外)都有明确的目的和愿望。自然现象本身没有目的,但是在处理这样的事件的过程中,人们的目的也非常明显。第三,速成收集。因为任何紧急的种类都必然伴随着一些人的重要利益,所以他们通常会产生精神压力和变化,引起人们的注意和不安。特别是社会性的紧急情况几乎都是少数人操纵的,并且有一部分人通过宣传和鼓励与他们有关。最近,由于边界线、土地获得、解体、意外事件的再定居,有些人反应说,一个人应对一些人,它具有收集的性质。第四,行动的破坏性。任何自然或是人为的重大突发事件,都会给国家、社会和人民造成财产、身体和精神上的损害。第五,状态不平衡。如果我们把人类社会的正常秩序看作平衡状态,那么,重大突发事件就是打破这种平衡的铁锤,将人类社会的稳定击破脱离日常的运行。由于突发事件事件的出现,人们的生活遭到破坏,原始的和谐和的社会环境受挫,必须用特殊手段来运作组织的正常运行,否则整个组织都处于混乱状态。30188_WPSOffice_Level32.信息公开信息公开是指在法令、规章认可、受委托的州的行政机关和组织行使州的行政机关的过程中,通过法律形式和程序,向公共或者特定的个人或者团体积极地公开政府信息的体制。主要目的是国民,运动的对象是通过媒体召开的州行政部门。周汉华.美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J].环球法律评论,2002(03):274-287.公开信息的所有权属于行政部门,由行政部门公开和宣传信息。韩大元,杨福忠.试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法治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02):58-62.另一方面,政府提供的信息是有关政府机构采取的行政措施和行使的职能与权力的信息。这些信息涉及行政部门的运作,体现了周汉华.美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J].环球法律评论,2002(03):274-287.韩大元,杨福忠.试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法治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02):58-62.公共信息的发起角色应有政府扮演,政府主体的权威性也会伴随着信息让人们所熟识。另一方面,信息的公开需要具有权威性,权威的信息能够给予人民群众安心,被人民群众所信任,同时政府也需要信息的公开透明维护权威性,这就决定了信息公开与行政的部门,体系是离不开的。知情是一种权利,宣传是一种手段,作为国家公民,我们有权利知情,作为人民的政府,行政主体有义务为人民提供人民想知道的或社会事实发生的,这是每个公民应该享有的法律人权。因此,政府必须提供人们所需要的任何信息。因此,法律概念上的的权利就实现了。与公共权力机关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以民为本,市民可以根据法律概念上的权利和特定的法律规定合理合法的正规获取政府信息。19439_WPSOffice_Level2(二)理论基础25856_WPSOffice_Level31.应急管理理论应急管理,即出于对人们生命、健康和公共财产的保护,建立必要的紧急机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及生成科学有效的应急程序。为了促进社会和谐健康的发展,威胁公民人身、财产和社会安全的,包括地震、洪水等危险事故和灾害等紧急情况都要及时做出对策并尽快解决。紧急情况管理的概念包括四个阶段:预防、准备、应对和复建。虽然这些阶段在实践中经常混淆,但每个阶段都有当前自己的特点,同时又成为了下一阶段的开始。郭继认为应急管理一般发生在应对突然发生、有一定可能危害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的时间上,这对我们界定研究主题重大突发事件有一个良好的界定标准,也区别于风险管理,危机管理的管理方法,明确信息公开的对象及内容。25856_WPSOffice_Level32.风险沟通理论风险沟通不仅是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过程管理的过程。风险沟通理论首次应用于环境与职业健康领域的风险管理和决策。风险沟通的常用定义是:风险沟通是个人、团体和组织之间信息和意见交流的互动过程。政府、媒体可以直接传递风险信息,群众还可以表达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关注、意见和反应,或者根据这一概念发布国家或机构有关风险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措施等。风险沟通不仅是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过程管理的过程。公共卫生风险沟通是公共卫生风险沟通的一种应用,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中,风险沟通是危机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往往涉及到许多职业问题或未解决的问题。风险意识的高低取决于专家、公众和决策者的角色、利益和知识背景,主动的风险沟通是正确处理和消除认知差异、协调政府内部矛盾的重要手段。企业、媒体、专家和公众,引导公众情绪稳定,维护社会稳定。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众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充分了解情况并采取适当措施。因此,良好的风险沟通能够满足公众的心理需求,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美国的国家科学院将风险沟通定位个人与一些机构组织之间的有效沟通,是需要了解多方面的,包括沟通者处境以及身体心理状况等,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信息公开时,不能仅仅考虑事件性质,政府的结构等,还要考虑到我们大众在经历重大突发事件后的心理状况等,从而制定合适的公开方式。三、重大突发事件中信息公开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一)信息公开现状1.我国政府应对突发事件信息公开的发展历程(1)保密维稳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积极奉行民主政治,在公共突发事件中逐步实施信息公开,但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很难一时间改变过来,同时新的政权刚刚建立,国内和国际形势十分复杂。1950年代,国家出台了相关规定,规定当时国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施行保密工作,只要没被公开的信息都被视为国家机密,而且对于信息公开交流少之又少,公共信息的保密性就得到了维护。在突发事件下,政府将重心更多地放在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宣扬正能量上,媒体也只报道积极的信息,展示积极正面的形象,国家甚至还发布了具体指示,规定各地方政府和媒体不应把重点放在灾害上,而应放在为解决突发事件而采取的措施和行动上。事件发生后,政府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牢牢把握着舆论风向,突发事件的新闻也交由新华社独家报道,以此避免某些负面信息引起的社会动荡。(2)逐步公开阶段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新中国各个方面工作的一个转折点,政府信息公开也不例外,会议要求我们要实事求是,促进政府信息公开。1988年颁布的《保密法》细化了国家机密的概念,将公共信息范围扩大明确。1989年,国务院办公厅与中央通信部发布了《关于改进突发事件报道工作的通知》,其中规定,对于国内发生的重大事故,如航空事故、海上事故以及铁路事故,中央新闻部门应当抢先于国外媒体之前报道。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民主政治的推进,政府关于信息公开方面在不断进步,媒体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党的十五大报告建议对于直接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政府部门,应建立一个公开的工作制度。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政府网上项目的启动,政府的信息公开方式得到了多元化增加,信息公开平台得到了拓宽,政府办事效率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在这一时期内,政府对于突发事件也积极推行信息公开的做法,争取先于西方外媒抢占先机报道。(3)主动公开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与实施,意味着我国政府在重大突发事件中信息公开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与规范化。近年来我国经济和科技水平在不断发展与进步,互联网技术蒸蒸日上,政府用于公开信息的平台也变得多种多样了,政府门户网站、利民程序等新媒体渠道的出现,不仅促进了政府信息的及时公开和传播,而且极大地促进人民群众了解信息参与政事政务,突发事件信息公开也开始进步,及时化、准确化。我国政府应对突发事件信息公开的方式(1)政府官方门户网站政府门户网站是以政府机构提供的信息来源为基础的最重要的信息平台,使需要信息和服务的企业和个人能够通过这个平台接收有针对性的信息和服务反馈,满足个性化服务的需求,推动相关政府服务的进程。关于网站建立的基础,政府门户网站主要依靠现有信息。政府门户网站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人民群众与政府之间的互动交流平台,摒弃直接面对面接待和以往服务业务中繁琐的流程,并通过门户网站的功能导航界面直接查询想了解的内容获取相关信息。政府门户网站在信息公开工作中发挥了很强的时效性、传播性和较大的权威性。可通过官方平台发布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和相关应急措施,指导公众正确认识所面临的紧急情况,从而使其认识明确、理性对待,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和紧急情况所造成的损失。(2)社交网络平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公民选择在了解信息、表达态度,对自己的观点不加保留,并通过互联网、社交网络平台等对政府实时的进行监测和问责。由于进入方便和门槛低,微博、微信、论坛和贴吧等在线社交平台在公众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同时也为政府信息的公开提供了广泛的渠道。出现突发事件后,政府可通过网络平台公布信息,并通过社会化网络平台收集信息,填补信息空白,为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提供帮助。与此同时,这些平台还提供了与公众互动、了解公众需求、积极引导公众行为和共同应对紧急情况的机会。但是,正是由于这些平台的入门准则低,任意的用户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对社会评判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得各个网络平台的信息鱼龙混杂,难以核实,因此政府部门必须加强监管,通过政府社交网络平台,让专人在第一时间公开信息,控制舆论主动权,为突发事件的解决减少不好的舆论阻挡。(3)大众媒体大众媒体也称为大众传播媒介,是一种能够影响一个国家或区域广大公众的媒体,具备第三产业、知识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共同特点。其技术通信手段各不相同:广播、电影和电视等视听媒体以电子方式传送信息;报纸、书籍、宣传册等以实物方式传播信息;公告、广告和海报等主要放置在商业建筑、体育场、商店或公共汽车上。面向于社会公众的演讲和游说等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大众媒体的形式。近年来由于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进入的门槛越来越低,使得网络上存在的信息错综复杂,大众难以分辨真假,所以传统的大众媒体就成为了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并且人们对于大众媒体的信任度比较高,因此,政府通过大众传媒的方式向群众公开信息已经成为了目前的常态。一旦发生紧急情况,通过传统大众媒体传播公共信息不仅能让公众及时了解情况,而且还能成为公众的一个强有力的指导工具,有助于遏制谣言并减少恐慌,同时稳定公众情绪,帮助尽快解决突发事件。(4)新闻发布会政府或社会组织会在合适时间地点定期、不定期或临时组织的新闻发布活动,直接向新闻界提供关于政府政策或组织的信息,并解释政府或组织的主要政策和举措。召开新闻发布会是政府在重大突发事件后向公众传播信息的一个极为重要和有效的手段。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举办新闻发布会使公众了解其发生的原因和后果、进展情况、解决进程、后续计划等,能够使公众系统地认识、了解公共突发事件,并在信息公开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二)存在的问题26545_WPSOffice_Level31.个别政府部门信息公开的观念落后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导致政府的工作重点不同,有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政府只注重经济方面的发展,而忽视了对于政府服务发展,信息公开作为政府服务的一项工作,并未得到相应重视,对于信息公开问题政府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对于国家政策了解不够清楚,作为政府官员,观念落后。始终本着小心原则,害怕信息公开带来舆论影响,引发不必要的麻烦。同时我国长期处于集权统治,集权思想顽固,即使在近代社会,国家以人民为重中之重进行服务执政,但个别官员仍然存在官本位思想,对于信息并不发布,担心信息的公布会影响到自己在行政地位上的权力与威信。2.新闻发言人制度不健全我国由于改革开放时间较短,对于世界接轨较晚,在一些领域的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在信息公开,新闻发布等方面起步晚,体制建设慢,导致现在新闻发言人的体系仍然不够完善。同时,我国目前缺少专业性人才,新闻发言人才过少加上对突发事件中信息公开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够,发言人对于信息的把控也不够到位,从而导致信息公开的不专业性。从2022年新冠疫情我国部分地区的政府处理方式来看,信息发言人发言滞后,导致消息发布晚,群众了解滞后,其根本就是说明了我们目前确实存在制度的不健全。3.信息公开技术不足在人工智能的大时代,面对突发事件,我国在信息公开的方式上仍然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在通信技术上的不够先进导致了信息的时效性得不到充分保障,从而出现信息延后,各部门之间配合处于延时状态,无法对时间进行有效的,统一的,及时的公开。在科学研发项目中的投入不够,人才培养也不够创新,对于整个决策方法的技术与应用也有待加强。4.突发事件信息公开中的法律建设不完善所有制度的有效性都离不开立法的控制和保护;政府与媒体关系中的个人资源和不确定性都与法律制度的缺失密切相关,特别是,没有关于发布紧急信息的立法是有法律原因的。一般来说,信息公开大多是规章制度,虽然相对的应对和处理措施相对不透明,特别是在突发事件中,应急措施并不全面。我国没有关于信息公开的例外立法,目前没有多少法律法规的确立。地方政府在处理突发事件信息时,对公共信息的立法和法规有一些肤浅的规定和定义;立法的缺失直接导致了突发事件信息的不公开。第二,在重大紧急情况下,现有的应享权利必须按时公布紧急信息。鉴于在中国发布信息和发布应急档案的相关规定在具体法律法规中普遍提及;而这些规定很难适应突发事件信息发布时限制定的新要求,这也是我们需要结合现有规定的原因。(三)问题成因分析1.观念因素公共突发事件目前并没有被我国官员完全了解,在不同程度上,许多政府官员的心理因素不利于紧急信息的披露,这是阻碍我国紧急信息披露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一,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洗礼,封建意识仍然存在,所以对于开展信息公开比较困难。政府感到担心的是,一旦披露此类信息可能会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甚至引起民众的恐慌。第二,集权主义思想仍然存于官场。我国某些政府官员仍然受到传统官僚主义和封建行政制度的影响,集权专制观念严重。第三,具有畏惧心理。由于涉及到政府机构内部各个部门间的分工和责任分担,所以,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部分害怕得罪别人的官员可能不会公开或全部公开政府发布的紧急信息。2.管理因素其次,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政府是我国的行政主体、是管理机关,突发事件做为政府行政机关管理范围的一种,由政府全权负责,安排相关部门和应急管理机构负责应急信息的收集和发布,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应急管理机构是政府在应对事件中临时设置的,应急信息管理通常存在准备不强的问题与弊端。没有一个部门的紧急情况。它通常包括政府在各层次,各个服务方向的部门。这些部门的职责和权力往往不明确,权力重叠,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相互推诿扯皮,导致应急管理不到位。同时资源配置存在问题:不充分、不完整,难以系统、快速地向地方政府传递需要的应急信息。机构经验不足,建立的不完善,应急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存在不足,普遍应急管理能力不强,突发事件发生,时间短,传播速度快,各部门目前面临的时间紧,现有信息有限,我国既没有合格的信息人员,也没有对突发事件信息发布的认识,导致突发事件预警信息收集不全。3.技术因素从应急信息处理的角度看,目前我国在重大突发事件管理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短信息技术的不够先进,数据理论表明,信息的处理,发布需要有先进的技术平台作为支撑,恰巧我国信息技术起步晚,技术发展动力不足,人才短缺,不过好在我国随着5G技术的革新,逐渐弥补。此外,建立一个开放的应急技术工具信息平台需要多种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决策技术的应用的创新,如计算机、管理、系统分析等方面有待加强和完善。开放的信息平台、核心技术和发展不足、相关科技人员、研究实验基地:科研投入过少,人才培养的理论支撑性差,短期内无法弥补更正。4.法律因素法律是一切政策实施、体制建立的基石,没有法律社会就会紊乱;手段的个体拥有和政府与媒体关系的模糊,与政府缺乏发布突发事件信息的法律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然而,从法律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原因:缺乏关于发布紧急信息的立法,一般是一套规章制度;而相对而言,紧急措施和信息的透明度在应急措施方面做的并不完善,尽管一些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部分相应的信息政策。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我国目前还没有对信息公开进行额外的立法。这就导致了地方政府在处理一些重大突发事件时,丝毫不重视信息的信息的作用性,地方政府认为信息公开并不重要,处理结果才重要,法律与国家要求并没有强制,便可以忽略。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政府信息公开严格的立法,而立法的缺失便直接导致在处理重大突发事件时信息公开的不利,目前我国关于信息公开的法律缺失引发了社会的广为关注,各方专业人士都在积极的想要改变这方面的在目前的落后现状26024_WPSOffice_Level1四、解决路径(一)建立健全政府在重大突发事件中信息公开的机制建立和完善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针对现阶段我国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公开中存在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的一系列问题,应完善法律制度。参考在此方面的先进国家,进行学习研究。对法律专业研究人员在此方面研究提供动力,为建立健全此方面的法律法规做好理论基础。将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开立法国家应将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信息公开的流程,要求等方面设立标准,并制定相关法律以确保各级政府对信息公开的重视性,并对政府信息公开制定要求,按规章制度实行。建立相关问责制度完善问责机制,对官员的思想意识进行督促,对于拒不进行信息公开的政府严查必究,问责到人,对于不作为的官员进行处分处理。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由于工作人员多、财产损失大,或者由于公共机关的失误导致事件恶化,公共机关很容易延误有关突发事件信息的申报、隐瞒或遗漏,因此,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在紧急情况下,完善突发事件信息发布的监督机制尤为重要,在紧急情况下,有权向有关部门报告未开展信息工作或发布虚假信息的,确实有必要在有关法律法规中明确政府编制虚假报告的法律责任,如有隐瞒、延误、遗漏或不准确的信息,应在收到报告后进行核实,核实无误后,再进行核实。按有关法律法规处罚,并及时公布调查处罚结果。(二)政府部门要加强自身的信息公开建设政府部门要转变突发事件信息公开的观念政府经历多次重大突发事件,不难体会到就目前而言,除了提前的监测预警能够适当规避重大突发事件,只有在重大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进行信息公开,以达到信息共享,全民知情的情况下才能够有效处理。因此政府应该重视这方面的建设而不是一味为追求经济发展,对于数据的公开遮遮掩掩,改变畏众心理,勇于担责从根本上改变现状。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突发事件信息公开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信息处理的专业化机构,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专门负责重大突发事件的前期预测信息通报,中期实时数据通报与政策解读,后期进行民意调查并总结汇报。以专门的人员,专项的处理该方面问题。对于机构内部人员加强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加强技术的进步与应用以新媒体技术为基础,丰富信息公开方式。现代通信技术作为近年来兴起的技术,在信息问题上能够给予非常有效的帮助,在紧急情况的管理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信息通信技术(ICT)是支持危机管理发展的最重要的技术之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灾害管理的发展;而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几乎可以应用于公共灾害管理的各个阶段,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通信技术可以快速、高效地传播灾害信息。建立有效的预警预警系统。同时设计信息公开平台,拓展信息公开方式,做到综合应用,精准对接,实时发布的原则。(三)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积极作用促进政府与媒体合作在紧急突发事件中,政府与媒体是两大主体,只有将二者合作,共同助力才能够确保在事件中信息处理的合规,达到效果的最大化。媒体也许在平时被人们所鄙夷,被政府所忽视,但在信息处理方面只要有效的利用,媒体可以起到决定性作用。政府需要媒体来协助发布信息,做到资源利用的合理化,成本的最低化,同时媒体也需要政府提供最适时的消息以做到吸引群众,扩大利益的要求。加强国家在海外的整体形象,政府通过媒体发布不良信息,不利于政府与媒体建立互助合作关系,甚至会对政府产生负面影响。这不利于政府应急管理的发展,如果政府不能有效地传播信息,就会被称为无能的政府,这就是为什么我国政府不仅要加强对媒体的管理,同时也要接受媒体的监督,不仅要通过媒体了解舆论,还要努力了解媒体的主导力量。

结论自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以来,我国重大突发事件灾害管理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深入研究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提供相关问题及对策的背景下,这份文章表达了各方的广泛关注本文的基本研究成果如下:一是突发事件信息的广泛传播,有利于丰富和发展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管理的理论体系;鉴于提高公众和突发事件信息的知情能力,有利于保护和实现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二是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的通报工作,要做到通力合作、通力合作,大众传媒和社会各界必须遵循快速、准确、全面、经济、务实、高效的目标。政府与媒体提供重大突发事件信息,以进一步开展以下工作。三是建立健全政府与媒体的互动机制,建立共同有效的应急信息平台;提高政府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从而快速应对突发事件,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将社会的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1]叶再春.美国新闻传媒与政府关系研究(1990-2010)[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传播与社会丛书,201503.210.[2]上官酒瑞.互联网+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912.300.[3]黄河.移动互联时代的政府形象传播[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传播学文库,201805.316.[4]唐钧.应急管理与危机公关[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公共危机与风险治理丛书,201209.258.[5]叶必丰.地方政府在突发传染病事件中的法律应对[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8(05):2-11.[6]罗名海,秦思娴,谭波,岳雨峰,熊强强.基于大数据的武汉封城效果与疫后恢复分析[J].地理空间信息,2022,18(09):5-14+19+141.[7]徐俊峰,李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规制[J].社科纵横,2022,36(01):107-114.[8]史少春.加强信息公开与新闻宣传做好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J].中国行政管理,2022(02):27-28.[9]田丽红.重大突发事件依法报道机制的构建[J].青年记者,2016(27):33-34[10]蒋来用.监督体系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缺陷与修补[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2,24(06):62-70.[11]杨妮.重大突发事件中公民知情权的保障[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03):14-16.[12]史仲静.关于我国政府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制度的分析[J].新闻传播,2013(06):135.[13]刘学涛.重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