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山社区名人张四端-金陵诗词讲解_第1页
丁山社区名人张四端-金陵诗词讲解_第2页
丁山社区名人张四端-金陵诗词讲解_第3页
丁山社区名人张四端-金陵诗词讲解_第4页
丁山社区名人张四端-金陵诗词讲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08-跟着诗词游南京——金陵诗词讲解目录:一、金陵和金陵诗词(4)二、桃叶歌之一王献之(10)三、桃叶歌之二王献之(12)四、河中之水歌萧衍(14)五、乌衣巷刘禹锡(18)六、石头城刘禹锡(27)七、西塞山怀古刘禹锡(32)八、登金陵凤凰台李白(37)九、金陵酒肆留别李白(43)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46)十一、长干行李白(50)十二、长干曲崔颢(53)十三、江雪柳宗元(57)十四、台城韦庄(60)十五、金陵晚望高蟾(65)十六、金陵图韦庄(67)十七、咏史李商隐(71)十八、游栖霞寺皮日休(75)十九、江南春杜牧(79)二十、清明杜牧(83)二十一、泊秦淮杜牧(93)二十二、江城子(金陵怀古)欧阳炯(99)二十三、虞美人李煜(103)二十四、浪淘沙(往事只堪哀)李煜(108)二十五、望江南(多少恨)李煜(112)二十六、望江南(闲梦远)李煜(114)二十七、清平乐(别来春半)李煜(116)二十八、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李清照(119)二十九、钟山即事王安石(123)三十、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126)三十一、泊船瓜洲王安石(130)三十二、北山王安石(134)三十三、金陵怀古王安石(137)三十四、谒蒋帝祠过钟山下二首张耒(144)三十五、金陵怀古周邦彦(147)三十六、金陵怀古(相见欢)朱敦儒(151)三十七、金陵驿文天祥(156)三十八、燕子矶朱元璋(161)三十九、金陵怀古(六代豪华)萨都剌(164)四十、桃叶渡纪映淮(169)四十一、题燕子矶爱新觉罗.弘历(172)四十二、游小盘谷记梅曾亮(175)四十三、游小盘谷二首汪东(184)四十四、狱中诗恽代英(187)四十五、小桃园刘工天(190)四十六、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192)四十七、附录:(199)(一)历代简称概览(二)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与演变(三)金陵四十八景(四)新金陵四十八景(五)南京的城墙和城门(六)南京风景名胜一览(210)(七)诗词小常识(231)第一课金陵和金陵诗词金陵名称的由来: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北京、西安、洛阳、南京)之一,有近两千五百年的建城史(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在中华门外长干里筑越城),和一千七百多年的建都史(公元229年,孙权定都南京,创建业城。)南京又称“六朝古都”(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和十朝都会(南唐、明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先后有49位皇帝和两位元首在这里登基,可见南京的历史是多么悠久,地位是多么高大了。南京,“京”古语意思为大,数字以一千万为京,“京”又指国家首都。“南”即南部,南京本意为南方的大都市。南京作为政治地域名称,始于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下了一份诏书(古代皇帝发出的文告叫诏书):命金陵为南京,大梁(今开封)为北京。这是南京第一次以正式地域建置名称载入史册。金陵是南京在历史上最早使用的名称。其由来有三种说法:(1)紫金山古称金陵山,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打败越国后,在清凉山设城时,以紫金山命名,叫“金陵邑”(陵,大的土山)这是南京作为城市建制的开始。南京称为金陵由此而来。(2)战国时,楚威王见南京地有王气,就是说这里将来还会出来一个王,那还了的,于是就把一个小金人埋到地下,想以此把王气压下去,故曰金陵。(3)因南京地接金坛华阳陵,那里出产黄金,故号金陵。这里讲一个传说:南宋有一本史书叫《景定建康志》,上面记载,楚威王为了泄金陵的王气,在卢龙山(今狮子山)以北江边,埋过黄金,并立了一块碑。碑上刻了一段话:“不在山前,不在山后,不在山南,不在山北,有人获得,富了一国。”你看,山上不但埋有黄金,而且数量大得可富一国,这是多么诱人啊。于是许多人络绎不绝地,年复一年地去挖,可结果什么也没挖到。但对楚威王来说,目的达到了。他不花一文钱,就动员了这么多人山前山后的开挖,不就把王气泄了么。按现在的观点,这就是一则精心策划的广告。二、金陵诗词: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平仄格式和押韵的规则,四声分平声和仄声,仄声又分上声、去声和入声)的语言反映生活,发抒情感。词是诗歌的一种,是由诗发展而成的,又叫长短句。原是为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金陵诗词就是以写南京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为内容,展示南京的自然景观、历史面貌、地方风物和文化根源的诗和词。南京是一座山水城林融为一体,得天独厚的美丽城市。大自然赋予了南京优美的环境,南京山环水绕,山水名胜数不胜数。(名胜就是山水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融合。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万里长江滚滚东来,秦淮、金川蜿蜒城中,玄武、莫愁依偎东西,城东钟山若长龙盘绕,城西石头山似猛虎雄踞气势雄浑。在这座城市中,所有的古迹都曾经是一段段生命,一场场悲欢离合,无论是藤蔓飘拂的古城墙、斜阳辉映中的明故宫、钟声隐隐的鸡鸣寺或危亭翼然立于江边绝壁上的燕子矶或是红叶飘落的栖霞山,不管你去多少次,永远令你心驰神往,流连忘返。历朝历代,无数的文化名人云集南京。人们在南京随处感怀历史留下的痕迹。从凤凰三山的豪迈气派,到“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凄伤情怀;从乌衣巷的“来燕堂”到莫府山的“五马渡”;从清凉问佛到嘉善闻经;从杏村沽酒到桃渡临流;从孔庙到国子监;从台城柳到鸡笼山。在南京,每条街巷都在诉说着历史,吟唱着过去。南京到处都有古今文人墨客留下的遐想情思。古往今来,南京为无数寄情于山水和历史文化的文人所向往,从而留下了无数缅怀金陵的诗词篇章。全唐诗四万八千多首,南京一个城市就占了上千首,仅唐代诗人李白留传下来的八百多首诗中就有两百多首和南京有关。在我国,再也没有哪个古都能有比南京更多地被诗人反复吟。因而南京也是一座诗意的城市。南京的名胜大都在频繁战乱中消失了,留在我们脑海中的印象几乎都是从金陵诗词中得来的。这些古迹、名胜之所以还能让我们念念不忘、津津乐道,功不可没的是前人留下的诗词和文章。是它们让我们感到了金陵史迹的神奇和文化内涵的丰厚。南京的诗意无处不在,这里的一砖一瓦似乎都记录了一段段故都的沧桑往事。在南京你随便走进哪一条深街老巷,在漫步中你都会不由得想起一首古诗,一段名句。你甚至可以顺着古诗词的线索去游览南京。所有的金陵诗词都是一首从遥远的过去流淌到今天的歌,它们是那么地动人,那样的悠长委婉。当时光流逝,那歌声依然未停;当历史沉默,那歌声依然在你的心田里流淌、歌唱,让人难以释怀。金陵诗词不仅给南京的山水增添了色彩,更能给予人们一种审美的愉悦,引发人们对南京的热爱和生为南京人的自豪感。让我们从金陵诗词中去解读南京的历史,追忆过去,既然沉思。金陵诗词是我国古典诗词的一部分。古典诗词源远流长,辉煌灿烂,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神奇的文化瑰宝。其语言精练、构思巧妙、意境深远,章法、用词都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和独特的意境美和语言美。要想对古典诗词有较准确的理解,必须要有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文学功底,而且对作者的生平,所处的时代背景都要有深刻的了解。因此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欣赏只能意会而很难用白话解说清楚,否则不仅破坏了其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而且会失去原有的神韵,限制读者的想象力,甚至牛头不对马嘴,所以读古典诗词只有在说透与说不透之间的意境中才有意思。我们只能通过大量地,反复地朗读和背诵,随着个人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和经历的不断丰富和积累,才会渐渐地理解诗词中的意境和韵味。到那时,对其中的内涵也就不解自通了。为了便于同学们对古典诗词有所了解,这里只能尽可能地对诗词的作者,时代背景,词意做一些解释。以后,我们将陆续选几首金陵诗词和大家一起学习和欣赏,以培养我们的情操,陶冶我们的性情。第二课桃叶歌1之一王献之2(344—386)桃叶复3桃叶,渡江4不用楫5。但6渡7无所苦8,我自9迎接汝10。[注]1、桃叶歌:《桃叶歌》是东晋乐府《吴声歌曲》中的一个曲调,该曲调是东晋王献之所作。东晋时,秦淮河比现在宽得多,而且水流很急。大书法家王献之的爱妾桃叶经常往来渡水,王献之担心她的安全,亲自到渡口迎送,并作《桃叶歌》以表示对她的喜爱之情。《乐府诗集》说:“《桃叶歌》者,晋王子敬所作也。桃叶,子敬妾名。缘于笃爱,所以歌之。”2、王献之:字子敬,小字官奴,浙江绍兴人,祖籍山东临沂。王羲之第六子,晋简文帝女婿,东晋大书法家,与其父王羲之合称“二王”。3、复:这里作动词解,就是再,又的意思。4、江:指秦淮河。秦淮河又名小江。5、楫(音集):划船用的桨。这里代指船。6、但:这里作副词用,表示尽管、只管的意思。7、渡:横着过水面,即从此岸到彼岸。8、无所苦:苦,感觉难受。无所苦就是说不会有什么痛苦的。9、自:自然。10:汝:你,你的。[赏析]王献之有爱妾名桃叶,他曾在秦淮河的渡口(今桃叶渡)迎接她。桃叶南渡时因水上已设浮航,无需用船,所以“渡江不用楫“。全诗意为:“桃叶啊桃叶,你不用打桨就能渡过河来,不会有什么可担心的,快快活活地来吧,有我在这里迎接你呢。”显然《桃叶歌》是依依惜别的情歌。歌词里蕴藏着一段动人的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王献之所作《桃叶歌》共三首,另两首是:“(一)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郞独采我。(二)桃叶复桃叶,桃叶连桃根,相连两乐事,独使我殷勤。”人们为王献之和桃叶的恩爱真情所打动,桃叶渡的故事广为流传。千百年来,引来无数文人雅士来这里观瞻,见到长流不息的秦淮河水和两岸随风摇曳的杨柳,就会自然地想到当年王献之与桃叶在此渡水的情景,于是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如宋代的辛弃疾、姜夔等等。第三课桃叶歌1之二王献之桃叶映1红2花,无风自婀娜3。春花映4何5限6,感7郎独采8我9。[注]1、映:这里作映衬,衬托解。2、花:吴语读作(huo)。3、娥娜(enuo):轻盈柔美的样子。4、映:阳光,照耀。5、何:什么。6、限:界限,限度。何限就是说,没有限度,非常多。7、感:感动,感激。8、采:选取,采纳(na)。9、我:吴语读作(neuo)。[诗意]桃树的绿叶与红花互映,即使没有春风的吹拂,也仿佛在微微晃动,显得婀娜多姿。明媚的春光中百花盛开,可郎君唯独喜欢我,这种情爱多么让人感动啊![赏析]这首诗以桃叶的口吻来抒写桃叶对王献之热爱她的感激之情,诗中的“郎”即指王献之。全篇短短四句,通过生动的比喻,把桃叶的美丽、献之和桃叶之间忠贞的爱情充分表现了出来。语短情长,堪称古代爱情诗中的一篇佳作。诗的语言朴素明朗,比喻生动。诗中大胆地抒写了对婢(bi)妾的情爱,这里除了受民歌大胆表现爱情的影响外,还显示出魏晋时代儒家思想削弱,道家的老庄思想抬头。这时不少文人要求摆脱礼法束缚,崇尚自然,主张顺着人的自然感情行动。《桃叶歌》中敢于表现对社会地位低下的婢妾的情爱,正是这种时代新风气下的产物,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第四课河中之水歌1萧衍2(464—549)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3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绮4,十四采桑南陌头5。十五嫁为卢家6妇,十六生儿字7阿侯。卢家兰室8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9,头上金钗10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11。珊瑚挂镜12烂生光13,平头奴子14擎履箱15。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早嫁东家王16。[注]1、清人马士图在《金陵莫愁志》中记载:“武帝(萧衍)兰陵(今常州)人,定都金陵,作《河中歌》,说莫愁本是洛阳女儿,远嫁金陵的卢家为妇,犹如水流向东,没有回来的日子。据考证洛阳、金陵只有这一个莫愁也。”因莫愁生前喜郁金花,后人以其故居名郁金堂。2、萧衍:即梁武帝。字叔达,江苏常州人,博学多才,文学、音乐、书法无一不通,堪称南朝帝王史上文化素养最高的一个。萧衍晚年好佛。公元549年东魏降将侯景自寿阳起兵反叛,攻下台城,幽禁了武帝,饮食也被裁减,终于忧愤成疾,不能进食,遂饿死。3、洛阳:我国四大古都之一,这里代指梁代都城建康,即今南京。以洛阳代指首都是南朝诗人的习惯。4、绮:一种高级丝织物。5、陌头:陌,天界,路边。陌头即田野边上。6、卢家:当时建康城里的大户人家。7、字:指在本名之外另取的意义上有莫种联系的字为字。古代自称用名,表示谦虚;称人用字,表示尊敬。8、兰室:房屋的美称。如称船为兰舟。9、苏合香:这里指卢家是富户,她房里涂着郁金和苏合香之类的香料。10、钗(chai):旧时妇女别在发髻上的一种首饰。11、这句说:(莫愁的)脚上穿着是绣有精美图案的丝织的鞋子。12、珊瑚挂镜:贵重的镜子高挂着。13、烂生光:发出鲜艳而美丽的光芒。14、平头奴子:剃着光头的仆人。15、擎履箱:举起鞋箱子伺候着。16、望:有几种解释,一种是期盼,期待;这里的“望”是埋怨,责怪的意思。17、东家王:东家一个叫王昌的小伙子。[赏析]诗分三段:前六句集中表现了莫愁女的勤劳与智慧。她十五岁出嫁,十六岁就成了年轻的母亲,挑起了人生沉重的担子。中间六句为第二段,诗人用铺排的手法,尽力叙述莫愁婚后生活的荣华富贵:住在涂有郁金香和苏合香之类的香料的华丽住室;头上插着金银钗首饰和珠宝;脚上穿的是丝织的有精美图案的鞋子。室内挂着用珊瑚镶边的贵重的镜子,闪着明亮的光芒;每天还有仆人举起鞋箱子伺候着。从居室、穿戴以及侍(shi)从,都享有豪门贵族的所有,这些表明了卢家对她的宠爱,但她并不为富贵所动,对这一切都不羡慕。那么,莫愁对这一切是否感到满足了呢?于是第三段写了莫愁的埋怨和不满,原来莫愁是悔恨不曾早点嫁给东家那个姓王的小伙子啊!这是说卢家虽然有钱,但莫愁真正爱的却是东家那个叫王昌的小伙子。诗中没有提到莫愁被迫嫁到卢家的具体原因,我们也没有必要去追寻,只要看到莫愁女纯真的感情就够了。莫愁原是一个美丽、聪慧、勤劳、善良的妇女,却被迫嫁到金陵一个大富大贵的卢家。诗中的莫愁是一位抱恨终生的少妇,因为她纯真的爱情被破坏了。全诗并没有用夸赞莫愁女的美丽容颜,却用大量笔墨写莫愁女的勤劳善良以及她受到的宠爱,享受的荣华富贵,这已足以推断她的绝代之美了。但在这表面“幸福”的背后却藏着她感情生活上的巨大悲痛—真挚爱情的无法实现。最后一句一下子照亮了全篇:原来前面所叙,都是为了反衬这一句,为了加重这一句的分量:莫愁怎能不愁!一首七言诗,能完整饱满地塑造出一个传诵千古的动人形象,而又不就她本人多花笔墨,实在是奇绝之笔。关于莫愁不为富贵所动,始终挚爱着青梅竹马的东家王郎的故事,唐代的诗人也有描述。如上官仪的诗句“东家复是忆王昌”,元稹的诗句“莫愁私语爱王昌”和李商隐的诗句“谁与王昌报消息”以及韩偓(wo)的诗句“王昌只在此墙西“等等。这些足以说明这个传说影响之深,流传之广,也说明真挚的感情是会得到永久的尊重的。第五课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1边野草花2,乌衣巷3口夕阳斜4。旧时5王谢6堂7前燕,飞入寻常8百姓9家。一、【作者简介】刘禹锡(公元772年—公元842年),字(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叫“字”或称“号”)梦得,河北定县人。唐朝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诗歌多反映现实和民生疾苦。其诗沉着稳练,雄浑爽朗,别具一格。二、【注释】1、朱雀桥:建康城中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桥,又叫朱雀航。位于中华路的尽头,中华门内,古乌衣巷附近。关于朱雀桥的具体位置历来有多种说法,影响较广的是南宋《景定建康志、桥梁》中记载的,说:桥在建康府城南门里,即古朱雀航。又记:谢安在桥上建起重楼(双层楼),上有两个铜雀,取名朱雀桥。2、野草花:生长在野外的,不是人工培植的花草。“斜”在古汉语中读xia。3、乌衣巷:南京历史学者严中在《金陵百迷》一书中说:古乌衣巷应在大报恩寺以北,朱雀桥以东的新民坊、上江考棚一带。现在位于夫子庙的“乌衣巷”其实是一条伪巷。王谢两大家族也绝不可能住在同一个门内。这一处建筑只是出于旅游业的宣传打造起来的一处,供现代人凭吊的仿古建筑。4、斜阳:傍晚斜射的日光。斜,古语读霞。5、旧时:指过去的时候、从前。6、王谢:指的是王导和谢安。王导和谢安对东晋政权的建立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有极高的政治地位。王导和谢安都住在乌衣巷,乌衣巷在当时是名副其实的贵族住宅区。7、堂:正房。8、寻常: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寻”和“常”都是常用的单位。“寻常”就是指平常的,普通的。9、百姓,普通民众,不是当官的。三、【诗意】王谢两家曾经居住过的朱雀桥边,现在杂乱地生长着野草和野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照,一片荒凉。王谢家族高大的厅堂早已被平民百姓的房屋所代替。过去在王谢屋檐下筑巢的燕子,现在却飞进一般老百姓的家里了。四、【赏析】刘禹锡是唐代著名诗人,因作诗讽刺当朝权贵,被贬(降职)苏州、和州(今安徽和县)等地做官。后来调回京城洛阳。诗人在回家乡洛阳途径金陵时写了一组吊古咏史诗《金陵五题》,计五首,其中以《乌衣巷》和《石头城》两首最为著名。刘禹锡的《金陵五题》都是五言绝句。(绝句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有严格格律的诗体,它最早出于汉代,到唐代得到了发展,不仅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而且数量也空前地多了起来。绝句形式短小精练,使用起来非常灵巧。绝句能反映不同内容,表达各种情绪,出现多样风格。自由自在,毫无拘束。绝句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每句五字叫“五绝”,每句七字叫“七绝”。)刘禹锡在建康写这首著名的怀古诗的时候,东晋政权灭亡已经有四百多年,乌衣巷口早已看不到当年的富贵繁华了。在这首诗中,诗人借乌衣巷怀古抒情,抒发了对朝代盛兴衰败的深沉感慨,有无限沧桑之感。刘禹锡来到朱雀桥边、走在乌衣巷口,触景生情无限感慨。诗一开始,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周边环境,将读者置身于苍茫悲凉的氛围之中:春天到了,乌衣巷口长满了杂乱的野草闲花,给景色涂上了一层衰败和寂寞的色彩。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不仅表现出乌衣巷是在败落凄凉的古桥背景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这种荒凉冷落的描写,和当年鼎盛时期王谢豪门车水马龙、繁华热闹的盛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对比。到如今呈现在诗人面前的只有笼罩在寂寥、惨淡氛围中的朱雀桥和乌衣巷,似乎在向人们述说着往事。诗人在浏览风景时,忽然发现了春燕,若有所悟。便写了社会的变化以唤起今昔对比。这里,诗人巧妙地把笔触转向了正在乌衣巷上空忙着“飞入寻常百姓家”筑巢的燕子。燕子是一种候鸟,春来秋去。来的时候,它总是飞入人家的屋里筑巢,而且年年也总是寻找原来的地方,住在原来的巢里。遥想四五百年前,王谢两家华丽宽敞的屋檐下应该年年都有燕子来筑巢、栖息。现在,王谢两家豪门望族早已衰败了,旧日的亭台楼阁也早已不见了踪影。在这里住着的已是平平常常的百姓人家。但燕子不管时事的变迁,依旧要飞去,依旧要筑巢,不过现在只有栖息在平常老百姓家了。其实这时的燕子已经不是当年的燕子,而只是它们的后代,但这里诗人故意对此忽略不计,让读者造成时空的错觉,从而引出无穷的沧桑之感。诗人以燕子主人的变换,巧妙地表现了历史的变迁和豪门贵族的衰败。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诗人对沧海桑田变化所发出的无限感慨。作者在这里也警告当时唐朝的统治阶级和贵族豪门,历史是无情的,他们终究逃不过必然灭亡的命运。诗贵在含蓄,含蓄的手法就是不直接发表意见。这首诗既没有直接抨击六朝统治者的奢靡之风,也没有直接教导人的话,只说前朝,不论现世,让人去思考更加深沉的内含。这首诗以健康的笔调,宣告了旧事物必然要灭亡的客观规律。在艺术表现上,诗人将无限感慨寄寓在景物的描写上,深沉而含蓄。诗人观察细致入微,想象力丰富,语言浅显易懂,意味深长,别有一种含而不露的内在美。刘禹锡的这首诗影响深远,成为千古绝唱。后来的许多诗人都将这首诗中的句子化用到自己的诗词中。五、【关于乌衣巷的传说】宋代传奇《王榭—风涛飘入乌衣国》说:古代,金陵城里有一个叫王榭的年轻人。家里世代以航海为业,非常富有。一天,王榭带领随从驾驶了一艘大船,漂洋过海,要到阿拉伯帝国去做生意。他们在海上航行了一个多月,有一天,海上忽然狂风大作,惊涛骇浪扑面而来,同船上下虽经全力拼搏,无奈风浪险恶,不久船就被海浪掀翻了,船上只有王榭一人幸存,其余全部遇难,。他抱着一块船板,在海浪中随波逐流,但见周围海兽、鱼怪张牙舞爪,险象环生,差一点让他葬身鱼腹。在海上漂流了三天三夜,这一天黎明时,远远望见一块陆地。王榭喜出望外,待靠近后,他丢下船版,上了岸。在海滩上走了一会儿,见迎面来了一对老夫妇,他们都穿着黑色的衣裳,年龄大概在七十上下。两位老人见了王谢,立即高兴地叫道:“这不是我们主人家的郎君么?你怎么到这儿来了呢?”王榭讲了事情的经过,老两口带他回到了家,端了许多海鲜让王谢吃。待王谢休息了几天,身体康复了,老头儿就带他去见当地的国王。穿过了熙熙攘攘的街市,只见所有的人都一样打扮,全身穿着黑色的衣服。老人领着他来到了一座宫殿前。进殿后,见殿上的大臣和随从也都穿着黑衣,戴着黑帽子。国王见到王榭异常高兴,热情地款待了他并吩咐老头儿一定要好好招待王谢,不可怠慢。王榭就这样一直住在老头儿家里。老头儿有一个女儿,聪敏美丽。两个年轻人在一起,日久生情,老头儿也有意将女儿许配给王谢,便问王榭可愿意。王榭想,自己在家乡虽然已有妻儿,但只怕今生今世再也见不着了,于是便答应了。成亲之日王榭见新娘体态轻盈,仿佛翩翩欲飞的燕子,非常喜欢。过了几天,新娘悄悄告诉王谢,说这里是乌衣国,王榭再要细问,妻子就不再回答了。婚后不久,王榭见新娘终日愁眉不展,心中很纳闷,便问妻子何故这样闷闷不乐?妻子却说:“只怕不久我们就要分别了。”王榭再要细问,妻子只说:“不必问,以后你自然会明白。”一天,国王又备下宴席召见王谢,宴席上,王榭无意中发现,这里的每一件器物都是黑色的,而且还都印有燕子图腾。国王说:“从古到今,到过我们国家的只有两个人。缘分难得,你何不赋诗一首,留作纪念。”王榭随即作诗一首,表达了思归的怀乡之情,国王很快领会并答应了王谢回家的念头。但这时又见王榭悲伤无望地说:“这儿离家不知有多么远呢?只怕我是再也回不去了。”国王笑着说:“不用担心,我会帮助你的。”王榭将信将疑,依然愁容满面。王榭思念家乡,但又舍不得新婚的妻子。妻子看出了他的心思,婉转的劝他:“你在这儿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我们不是同类,你还是走吧,以后我会经常去看你的。”对于妻子的话,王榭也没顾上多想,只是和妻子依依不舍,痛话别离之情。临行那天,妻子赠给王榭一丸海神灵丹,说:“这颗灵丹可以救活死去不超过一个月的人。”在海边,国王为王榭举行了盛大的告别仪式,又给王榭一个黑色的布兜,叫他钻进去,并叮嘱他途中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千万不要睁开眼睛。王榭一边答应一边钻了进去,顷刻之间,只听到风声呼啸,海浪汹涌。不一会儿功夫,便平静下来。待停稳后,王榭睁开眼睛,惊奇地发觉自己已回到家里了。家人见王榭平安回来,又惊又喜。王榭和家人讲了这次离奇的经历,家人都十分惊讶。可不幸的是,王榭的儿子在他回来的前半个月突然得病而亡,王榭听了悲痛欲绝。这时他忽然想起乌衣国夫人的临别赠物,便赶紧拿出神丹放入儿子口中,过不多时儿子竟活了过来。这以后,每年的春天都会有成群的燕子飞来,在王榭家的厅堂筑巢。有一天,他看到房梁上有两只燕子,在屋梁上望着他呢喃不住,样子十分凄苦。他这才醒悟过来,原来所谓的乌衣国就是燕子国,这时他无意中一伸手,燕子竟飞落到他的手臂上不肯离去。于是他给乌衣国的妻子写了一首诗:“误到华胥国(指理想的国度)里来,玉人终日苦怜才。云轩飘出无消息,洒泪临风几百回。”系在燕尾上放回。第二年的春天,燕子回来,带来另一首诗:“昔日相逢冥数合,如今暌违是生离。来春纵有相思字,三月天南无燕飞。”王榭看了这首诗,悲伤不已。从此以后,每当春天,燕子归来时,王榭就会久久地凝望着这些燕子,想起那次离奇的遭遇,不禁感慨万千。刘禹锡在乌衣巷听到了这个凄美爱情故事,于是写下了千古绝唱《乌衣巷》。由此看来,乌衣巷的地名是由王榭而来,并非现在人们常说的因当时居住在这里的乌衣营而得名。王榭的故事很快就在他居住的这条巷子流传开来,人们就把他住的地方叫做乌衣巷了。第六课石头城1刘禹锡2山围故国3周遭4在,潮打空5城寂6寞回7。淮水8东边旧时9月,夜深还过女墙10来。[注]1、石头城:公元前333年,楚国灭了越国,楚威王在清凉山筑金陵邑。三国时,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夕出使东吴,骑马来到石头山察看地形。他看到以钟山为首的群山,像苍龙一般蜿蜒蟠伏于东南,而石头山又像猛虎似的雄踞在大江之滨,于是发出了“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的赞叹,并向孙权建议迁都秣陵。于是东吴大帝孙权在金陵邑旧址建石头城。石头城以清凉山西坡天然峭壁为城基,环山筑造,周长“七里一百步”。石头城西北临长江,南控(控制)秦淮,依山傍水,夹河带江险固而雄伟。城内有库、仓用以储存军粮,城上有报警烽火台,是东吴的战守军事要地。东晋时将石头城由土城改为砖砌,加强了防卫功能,唐初,石头城渐废。石头城的位置应在今清凉山与汉中门之间,正在当时秦淮河入江口的北面,临近汉西门,故汉西门又名石城门。石城(或石头城)现已为南京的代称。清凉山又名石头山、石首山,是“虎踞龙盘”所称的“虎”,为钟山西延之尾端。石头城上有一处岩石,形象怪异,隐约像一张面部狰狞的鬼脸,人们称之为鬼脸城。民间有一个关于“鬼脸照镜子”的传说:相传在石头城里,有一个山怪经常出来害民。这事被一个神仙发现了,于是来捉拿他,山怪闻声而逃,逃到城边,见无处躲藏,便隐身于峭壁之中。神仙拿出照妖镜将其照住,鬼脸露了出来。从此,这个山怪就被锁在城墙上。为了防止鬼怪逃脱,神仙便将镜子置于岩石边,照住山怪,后来这面镜子变成了一个水塘,人们叫它“镜子塘”。清凉山有包括现在国防园在内的山峰七座,只因在修筑虎踞路时,被人为的切割了。南唐以前,长江从清凉山西麓断层下流过,宋代以前,长江由此擦壁而过,现大江已退去,仅存莫愁湖和镜子塘等水潭。它以古老的历史,幽雅的景色和深邃的文化内涵而享有“六朝胜迹”之誉。早在清代乾隆年间的《金陵四十八景》中“石城霁雪”就被列为第一景。2005年新评选出的《金陵四十八景》中“石头城和清凉山”仍占有重要的位置。2、刘禹锡(公元772年—公元842年),字(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叫“字”或称“号”)梦得,河北定县人。唐朝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诗歌多反映现实和民生疾苦。其诗沉着稳练,雄浑爽朗,别具一格。3、故国:古代,“国”字除了国家这个概念外,还代表国都、都城。这里的“故国”指早已荒废了的石头城。4、周遭,周围。5、空:空旷、空虚。6、寂寞:(1)孤单冷清。(2)清静、寂静。7、回:掉转、回头。8、淮水:指秦淮河。秦淮河本名龙藏浦,又名小江、淮水。9、旧时:原来的、从前的。10、女墙:即城垛,即城墙上面凹凸形的短墙。[诗意]城外的群山依然围绕着故都,旧时的城墙也依然存在。江潮不断地拍打着空旷、荒凉的城堡,又无声的退了回去。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如今仍就在深夜多情地从城垛后面升起,照着这久已残破的古城。[赏析]秦淮河沿山边流入长江。作者面对石头城凭吊感叹。诗一开始,就将读者置身于一片苍茫悲凉的氛围之中。围绕着这座故都的群山依然存在,城垛在残淡的月光笼罩下,更加显得破败荒凉,而石头城(这里代指金陵故都)经过六代豪华,至唐初时惨遭废弃,早已成了一座空城了。在这里,诗人对这座古城发出了昔盛今衰的叹息和感慨。城临大江,潮水涨了,波浪拍打着城郭,当潮水拍打着冰冷的石壁时,仿佛也感受到它的悲凉、孤寂,又带着无奈的叹息默默地退了回去,一切又归于平静。山川依然,石头城的昔日繁华早已空无所有,仿佛这里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诗人在心中不免发问:这里为何一点痕迹也没留下?这两句写了山和水,是写城外,静静地群山,拍打着空城的潮水,使人仿佛置身于群山的包围之中,似乎听到了潮水拍打着空城的声响。后两句应该写城中了。那么,这座废城中又有什么可写的呢?诗人用古今人们所共见的月色来见证这座古城的兴亡。诗人抬头只见曾经在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在这夜深人静时,全不顾世事变迁,依旧多情地从城垛后面升起,照着久已残破的古城。面对这冷落荒凉的景象,思绪绵绵,怀古伤今之情油然而生。“旧时”表达了“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颇耐人寻味。“旧时月”是曾经繁华的六朝的见证,秦淮河曾经是六朝达官贵人们醉生梦死的游乐场所,曾经是彻夜笙歌、春风吹送、欢乐无已的地方。“旧时月”和“淮水”是它的见证。然而繁华易逝,到如今只剩下一片凄凉了。诗人选定“夜深”这个特定的时刻,更能让人想象到故都的荒凉寂寞,从而引起对过去繁华的怅惘。末句一个“还"字意味深长:明月虽然依旧再来,但逝去的六朝繁华却是一去不复返了。从而点明了今昔盛衰之感。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来写,放在带着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更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和荒凉。如今只有山水明月依旧,而六代繁华富贵俱归乌有,令人于言外思之。诗人以空城与寂寞表达了一个历史朝代的消亡。这里不仅有诗人深沉的慨叹,还隐约表达、总结了历史经验,寄寓很深。诗中句句是景,然而又无处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白居易在读了这首诗后,感叹道:“我知后人再也写不出这样的诗句了。”后来的金陵怀古诗词受这首诗的影响,化用它的意境词句,也多成了名篇。如元朝萨都剌的《念奴娇》词中有“指点六朝形胜,唯有青山如壁”、“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就是一例。第七课西塞山1怀古刘禹锡2王浚3楼船4下益州5,金陵王气6黯然7收8。千寻9铁锁沉江底10,一片降幡11出石头12。人事几回伤往事13,山形依旧枕14江流。从此四海为家15日,故垒16萧萧17芦荻18秋。[注]1、西塞山:有人认为这里的西塞山指的是湖北省大冶县东的西塞山,此山俯枕长江,山势竦峭,为吴国江防要塞。但经过南京多位地方史志专家的研究一致认为,刘禹锡提到的西塞山不在湖北,而在南京的清凉山。根据有几点:(1)、《西塞山怀古》写西晋攻灭东吴的事,诗中提到了“金陵王气”、“石头”这些明显的南京符号,为何这里写的西塞山在湖北而不是在南京?(2)、有关资料说,清凉山的名字始于南唐,而刘禹锡生活在南唐以前的唐代,当时清凉山的名字就叫西塞山。(3)、公元826年的秋天,刘禹锡曾来南京游玩过,并创作了几首金陵怀古诗,如《罢和州游建康》、《台城怀古》等,这首《西塞山怀古》中有“故垒萧萧芦荻秋”句,暗喻了此诗的创作时间为秋天,正与刘禹锡那次“南京之旅”的季节契合。(4)、南朝梁诗人何逊有一首五言诗《入西塞示南府同僚》,金人郝天挺注释:“西塞山在金陵西”,证明那时清凉山也叫西塞山。2、刘禹锡:字梦得,今河南洛阳人,唐朝中晚期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他的诗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富有民歌特色。诗文与柳宗元齐名,晚年号称“诗豪”,与白居易并称“刘白”,其作品现存800余首,对后世影响很大。3、王浚:一作王濬(浚的繁体字),益州刺史。公元279年冬天,灭蜀后建立起晋朝政权的司马氏沿长江全线进攻东吴。次年,农历三月,西晋大将王浚率舟师首先抵达石头城下。孙皓无可奈何,只得叫人反绑了自己的双手,抬着棺材到西晋军前去投降。4、楼船:两层以上的房屋叫楼。古代多指有楼的战船为楼船。5、益州:晋时郡治(古代的行政地区的划分,秦以前比县小,秦以后比县大),在今四川成都市。6、王气:古代迷信认为帝王所在地有“王气”,国亡则气歇。7、黯然:阴暗的样子。8、收:结束、停止。9、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10、铁锁沉江底:孙皓为阻挡西晋军队在江中设计了铁锁链。11、降幡:表示投降的旗帜。12、石头:这里指石头城。据《江南胜迹》(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萧梦龙主编)载:因在六朝以前,江水已西迁,距清凉山已很远了,清凉山和长江之间,隔有横塘,这里已是闹市区。故“一片降幡出石头”的“石头”,决不是已远离江边的“鬼脸城”,而应是在定淮门附近的秦淮河入江口——四望山。13、伤往事:因过去的事情而悲伤。14、枕:靠近、临近。15、四海为家:四海归于一家,即天下统一。16、故垒:旧时的城堡,这里指已经废弃的石头城军事要塞遗址。17、萧萧:象声词,形容风声。18、芦荻:芦,芦苇;荻,生长在水边,形状像芦苇的一种草本植物。[诗意]王浚率领浩浩荡荡的战船从益州向东吴发起猛烈地进攻,显赫无比的金陵王气黯然消散。千丈铁锁被烈火熔化沉入江底,一片象征投降的旗子从石头城上纷纷举起。人世间有多少人企图雄踞江东,而今却成了令人伤心的往事,西塞山形势依旧,临靠冰冷的长江水。在唐朝一统天下的时代,旧日的营垒都荒废遗弃了,如今只有芦荻在萧瑟的秋风中摇动、悲鸣。[赏析]公元826年(唐宝历二年)秋天,刘禹锡在卸任和州刺史以后,曾来南京游玩过,并创作了《台城怀古》和《西塞山怀古》等咏金陵名胜的名篇。那个秋天,刘禹锡登临南京城西清凉山(当时叫做西塞山)远眺,看到已经废弃的石头城军事要塞遗迹,想起了王浚楼船大军讨伐东吴,东吴末帝孙皓出降的事,颇为感慨,一挥而就写下了这首雄壮沉郁的千古名篇《西塞山怀古》。首联写战事的起始、经过。公元280年,西晋龙骧将军王浚率水师,乘楼船自四川顺江而下讨伐东吴,势如破竹。刚离开益州,东吴京都金陵(建业)上空的所谓帝王之气立刻黯然消失了。一个“下”一个“收”两个动词准确而凝练(紧凑简练)地写出了东吴失败的迅速。颔联写东吴工事被毁和东吴投降。千寻的拦江铁锁被晋军沈落江底,西塞山东吴防线破,孙皓出石头城投降一片投降的旗帜在石头城挂出,东吴亡。“沉”和“出”两字形象地写出了西晋军队气势的雄壮。前两联写了西晋灭吴,重点写吴国的失败。借史实说明成败的道理,为下面的“伤往事”作了铺垫。颈联抒发了诗人面对往日的军事堡垒发出的感慨。“几回”二字概括了东吴、东晋和南朝六个朝代的相继灭亡。这一切让诗人感叹,人世间几回兴亡不由得让人伤心。“寒流”指秋天的长江。“山形”二字,把历史引到脚下的西塞山,点出了题目。尾联中的“故垒”二字则把六朝兴衰的历史和当时的时局联系起来,使人警醒(警觉、醒悟)。山河依旧,江水长流不息。现在正逢国家统一(唐)的日子,六朝故垒象芦荻一样在秋风萧瑟中悲叹。眼前的荒凉破败不正是历史的见证吗?现在虽然国家统一,但面对藩镇割据的严重形势,含义极其深刻。后两联写残破荒凉的遗迹,触动了诗人怀古伤今的情怀,体现了诗人冷静客观的历史感。诗人浓缩时空,包揽古今,将兴废由人事,山川不足恃的深刻慨叹,寄寓在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笔调中。这首诗从六朝兴亡的教训中取材,以客观形象的叙事,寄托自己的感慨,前半部雄壮,后半部沉郁(低沉郁闷),是刘禹锡七律的代表作。第八课登金陵凤凰台李白1凤凰台2上凤凰3游4,凤去台空江5自6。吴宫7花草埋8幽径9,晋代10衣冠11成古丘12。三山13半落14青天15外,二水16中分白鹭洲17。总18为浮云19能蔽日20,长安21不见使人愁22。[注]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今甘肃天水,五岁迁居四川江油。唐朝著名诗人,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想象奇特,夸张大胆,气势雄伟,语言清新自然,被后世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白曾七次来金陵,并留下了近千首诗篇,其中有一百八十多首是在南京创作,或与南京有关的。2、凤凰台:《江宁府志》记载:“凤凰台,在南门内新桥西”(南门即今中华门)。其址在瓦官寺东,旧名永昌里,因战火今已不存。”根据南京民俗学家王涌坚的考证,凤凰台位于南京城内西南隅(音鱼,即角落)的山岗上,遗址在花露岗北,也就是现在的四十三中校园内。又据《同治上江志》记载:“南朝宋元嘉十六年,有状如孔雀的五色三鸟集其上,人以为凤凰,乃建此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当时的凤凰台西面紧靠长江,北面被秦淮河环绕,上有宏伟的古寺和巍然耸立的高阁,为名胜之地。3、凤凰: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为百鸟之王,其羽毛十分美丽。雄的叫凤,雌(ci)的叫凰。常用来象征祥瑞(好事情的前兆或征象。4、游:从容的行走;闲逛。5、江:长江。6、自流:自动的流。7、吴宫:三国时吴国的王宫。此处泛指六朝皇家宫苑。8、埋:填埋,掩掩藏在土中。9、幽径:幽僻的小路。10、晋代:指东晋。11、衣冠:衣服和帽子。古代官僚阶级均戴冠,此处代指豪门贵族。12、丘:坟墓(埋葬死人的地方叫墓,埋葬死人筑起的土堆叫坟)。13、三山:又名三山矶,位于南京中华门外南约25公里的江宁镇西北,板桥镇西南江边,上有三峰,形似笔架,山体南北相连而得名“三山”。山体延伸至长江高出水面,成为与采石矶、燕子矶并称的长江下游“三矶”。14、青天:蓝色的天空。(青有四种含义:(1)蓝色:青天、青山绿水;(2)绿色:青草、青苔;(3)黑色:青布;(4)比喻年轻:青年,青春。15、落:掉进、陷入。16、水:这里的“水”指的是长江而并非秦淮河。17、白鹭洲也不是今天的白鹭洲。一千多年前,在水西门秦淮河入口处有四个沙洲,白鹭洲为其一。南唐以后,沙洲逐渐与江岸相连,成为今天的沙洲圩。位置大致在今天的水西门到江东门一带,因长江向西迁徙变为陆地而湮没。18、总:都,这里作都是解。19、浮云比喻谗臣当道。20、蔽日:太阳被遮挡。这里太阳指皇帝。21长安:西汉和隋、唐等朝的都城。其位置在今陕西西,这里泛指都城。22、愁:忧虑、悲伤。[诗意]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游过,如今凤凰早已飞去,只留下了一座空台和不停地流动着的江水。当年吴国旧宫苑的奇花异草已被淹没在荒凉的小路中,东晋当年那些声势显赫的贵族也已长眠在坟墓里了。三山的一半被隔在青天之外,白鹭洲将江水从中分成两道。奸臣如浮云遮住了太阳,望不见都城长安令我忧愁苦闷。[赏析]这是李白最著名的一首七律,大约作于公元748年,李白当时47岁。这时的李白怀才不遇,被排挤离开长安,自叹报国无门,愁绪万端,在离京(京城长安)南游金陵时,第二次登上金陵凤凰台,触景生情,遂仿照崔颢的诗《黄鹤楼》的韵律写下了这首诗,大发对朝廷的不满,抒发了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感慨。首联两句写了凤凰台的传说:“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岗上,相传南朝宋元嘉年间有凤凰集于山上,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古代,人们认为凤凰是一种吉祥鸟,凤凰的到来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长江水依旧不停地向东流去,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这里诗人写了登临凤凰台凭吊古迹所见,感慨人事变迁和大自然的永恒。此联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使人不觉重复,反而感觉音律节奏流畅优美,又暗写了诗人怅然若失的情怀。颔(han,下巴颏ke)联由“凤去台空”承上联进一步发挥,继续抒发古今兴亡之感慨: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昔日吴国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时的名士风流如今都已灰飞烟灭,早已进入了坟墓,那一时的显赫在历史的长河中什么也没有留下,只有幽僻的小路和一座座坟墓。使人不觉感叹人生沧桑浩淼,世间几多沉浮!此联以朝代的兴废暗喻对当今朝廷的隐忧。诗人从朝代兴衰,彻悟人生短暂、江山永恒,抒发吊古哀情。颈联则由感叹历史兴衰转向对大自然美景的描绘。诗人极目远眺,把目光投向大自然,投向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极写长江山水的壮美:远处三山矗立,高入云天以外,若隐若现;白鹭洲将江水一分为二,清晰可见。此联写景,气势磅礴,潇洒清丽。李白是关心国家,关心现实的,在尾联则由六朝帝都金陵转向都城长安。这两句诗寄寓深刻,都城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浮云指奸臣,日是帝王的象征。李白此时触景言愁,运用象征手法,以都城长安被浮云所遮挡,暗示皇上被奸臣所包围、蒙蔽,不能明察贤能之士的忠心,而自己远望长安,报国无门,心中充满了哀愁。这里充分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诗作感慨山川依旧,人事全非,点染出空旷、辽阔、凄凉、冷落的气氛。全诗气象壮丽、意境阔大,流畅自然、潇洒清丽,是登临吊古的杰作。诗中把历史典故、眼前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义深远,回味无穷。这首诗是仿同时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而作。李白很少写律诗,而这首律诗却是唐代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附】《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第九课金陵酒肆1留别2李白风吹柳花3满店香4,吴姬5压酒6劝客尝7。金陵子弟8来相送,欲行不行9各尽觞10。请君试问11东流水,别意12与之13谁短长。[注]1、酒肆:肆,这里作作坊、商店解。酒肆,酒店。2、留别:离开某地时赠送礼品或做诗词给留在那里的朋友。3、柳花:即柳絮,柳树的种子,上面有白色的绒毛,可随风飞散。4、香:柳絮本无香味,这里的“香”代表了春的气息,也含有酒店飘出香味。5、吴姬,吴地的女子(南京当时属吴地),这里指卖酒女郎。6、压酒,压糟(zao酒渣),取酒。7、尝:辨别滋味。8、子弟:年轻人。9、欲行不行,将要走的人和不走的人。10、觞:觞,酒杯。尽觞就是干杯。11、试问:尝试着提出问题。12、别意:离别的情意。13、之:古语中有好几种解释,这里解释为“这个”。[诗意]柳花在春风中轻轻飘荡。酒店里传来阵阵酒香。酒店里的姑娘捧出新酿的美酒,劝客人品尝。金陵的年轻朋友们啊,闻讯前来为我送别,这时将要远行和赶来送行的人频频举杯,开怀畅饮、干杯。眼前,便是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想想看,离情别意与长江水相比,那个更长呢?[赏析]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古诗又叫古风,形成于唐代以前,其形式、句数、字数、格律均无严格规定。唐以后形成的律诗和绝句,在句数、字数、格律、用韵等方面都有了严格的规定,叫近体诗。这首优美的抒情短诗是李白二十五岁离开四川去江南远游的第二年,在金陵稍作逗留后,在即将离开金陵去扬州游览时写下的。首二句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春光春色图:杨花飘絮的季节,金陵长江边一家小酒店里,李白即将离开时,年轻的朋友们来为他送行,难舍难分,宾主频频举杯尽觞。春风荡漾,卷起杨花,轻飞乱舞,柳烟迷蒙。柳絮本无香味,但在暮春时节他和飘逸的花香融为一体,也就有了香味。当然,其中还有酒香。“压酒”是比喻的说法,使酒的分量加重。就在这、春风沉醉的江边一家酒店的饯别宴会上,酒店的姑娘捧出新压榨出来的美酒劝客人品尝,此情此景不禁让诗人的惜别之情涌上心头。李白为人豪放,讲义气,好交游。他和这些金陵的年轻朋友相识时间不是很长,但彼此之间却情谊深厚。送行者殷勤劝酒,欲行的诗人无限留恋。“各尽觞”把惜别之情化虚为实,体现出悠长的情意。这时,诗人,面对浩浩东去的长江水,感慨万千,即景生情,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离别的情意与之相比,谁更长哩?这里以含蓄的笔法,悠然无尽地结束了这一首抒情的短歌。诗人热爱生活,富有理想,他没有儿女共沾巾的伤感,而是运用传统的以山水喻情的手法,把人间最美好的友谊与滚滚东逝的长江水作比,全诗以问句结尾,画龙点睛地揭示了主题,既写离别之意,且含蕴无穷,意味深长。虽只有短短的六句,抒情饱满酣畅,悠扬跌宕,寓抽象情感于具体意象之中,情真意切,哀而不伤。这首诗全篇歌颂人情,最后两句的议论,将“流水”与“别意”相比,是对人情美的高度赞扬。诗写得语句流畅自然,词浅情深,虽没用一句惜别语,而主客情意尽现。诗人在这里留别的不是一两个知己,而是一群年轻的朋友,所以诗中把惜别之情写得饱满酣畅,悠扬跌宕,唱叹而不哀伤,表现了诗人青年时期风流潇洒的情怀和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第十课黄鹤楼1送孟浩然2之3广陵4李白5(701—762)故人6西辞7黄鹤楼,烟花8三月下扬州9。孤帆10远影碧空11尽12,唯见长江天际流13。[注]1、在今湖北武昌西黄鹤矶上。传说有仙人曾乘黄鹤经过这里,故山、楼因此而得名。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今甘肃天水,五岁迁居四川江油。唐朝著名诗人,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想象奇特,夸张大胆,气势雄伟,语言清新自然,被后世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白曾七次来金陵,并留下了近千首诗篇,其中有一百八十多首是在南京创作,与南京有关的。3、之:这里作到什么地方去解。4、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5、李白:盛唐时期伟大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安东),出生于中亚托克马克城,其诗与杜甫齐名,人称“李杜”。6、故人:指老朋友。7、西辞:黄鹤楼在扬州西,故云。8、烟花:指春天柳如烟、花似锦的艳丽景物。9、扬州:此处的扬州指的是金陵,即今南京。诗句中“下扬州”写的是船行去向的方位,而“之广陵”则是要到达的具体地点。扬州是中国古代九州之一,从东吴开始,扬州的治所一直在南京(位于今朝天宫一带),隋唐时人们所说的“扬州”仍然指的是南京,而非今扬州。孟浩然和李白的诗中均把现在的扬州称“广陵”而不是扬州。10、孤帆:一只船,这里指孟浩然乘坐的船。11、碧空:碧,青绿色。碧空指浅蓝色的天空。12、尽:完了,没有了。13、天际:指用肉眼能看到的天与地交界的地方。这句说:只剩下渺渺长江流向天际之外。[赏析]孟浩然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对唐朝封建统治不满,长期过着藐视权贵、醉酒隐居的闲适生活,李白与他是志趣相投的好朋友。这首诗虽只有四句,却含蓄地表达了送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并写出了长江奔流于辽阔平原之上的雄伟景象。篇幅不长,而情思无穷,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诗的开头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送别的对象:在一个明媚的春日,诗人站在黄鹤楼高处,送友人孟浩然去扬州。黄鹤楼不仅是享誉天下的名胜,更是这两位好朋友经常流连聚会的场所。今日在这里送别,有无限的留恋和无奈,这里没有直写,留给读者一个思考的空间。故人将去的地方是繁华美丽的扬州地方,又正值柳树长得十分茂盛,柳絮飞扬的季节,远远看去像烟雾弥蒙,加上百花盛开,色彩鲜艳美丽,流露出作者喜悦的心情。接着把目光转向眼前的景象:江面上沙鸥点点,只见友人登上了船,诗人目送载着故友的帆船向西驶去,一只孤独的白帆在江风的吹送下渐渐远去,越来越小,终于消失在水天相连的碧蓝天空的尽头,这时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向天际流去。此时他仿佛才发觉朋友已经远去了。这种诗情画意的描写,正表现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在江边送友人的情景,表现了豪放开阔的胸襟,凝结着对友人春水般的情感,流露出依依惜别的情谊。诗中,用风光绚丽的阳春景色,将眷恋不舍的离别气氛渲染得格外浓郁。尤其是“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意境幽美,文字绮丽,如轻帆乘风顺江而下,读起来欢快,增强了诗味的波澜,被誉为“千古丽句”。后两句写诗人目送友人乘船远去时所见到的景象,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描写,极为传神地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的心情,如长江之水浩荡深远。诗人由于朋友的远去而产生的种种惆怅,犹如长空一样无边无际,更见诗人对朋友的一往情深,历来被誉为“神来之笔”。全诗以一副情景交融的送别画面,表现了一瞬间的向往之意、怅别之情,成了诗歌意境中的永恒。诗写得深沉、开阔、高远,没有一点悲凉气氛,读起来令人向往,不亏是千古传诵的名篇。第十一课长干1行李白2妾3发初覆额4,折花门前剧5。郎6骑竹马7来,绕床弄青梅8。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9。[注]1、“干”在南京古代口语中指山冈间的平地,古长干里,指南京中华门外雨花台下至外秦淮长干桥之间的一片高地,北临秦淮河,西依长江,后靠雨花台。明清时是南京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据史籍记载:“建业南有山冈,其间平地,吏民杂居,号长干;中有大长干、小长干,皆相连。”小长干原名叫长干巷,位置在古越城东。因在杨吴筑城时被城墙、河道分割、占据,已经消失。公元前472年越王在这里筑城,这是南京最早的城池。2、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今甘肃天水,五岁迁居四川江油。唐朝著名诗人,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想象奇特,夸张大胆,气势雄伟,语言清新自然,被后世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白曾七次来金陵,并留下了近千首诗篇,其中有一百八十多首是在南京创作,或与南京有关的。3、妾,旧时男子在妻子之外另娶的女人,俗称小老婆,也是旧时女子的谦称。这里指的是后者。4、初覆额:头发刚刚盖住额头。5、剧:即戏耍、游戏。6、郎:对青少年男子的通称。7、竹马:小孩将竹竿置于裆下当马骑。8、青梅:尚未成熟的青涩的梅子。成语“青梅竹马”源于此。9、嫌猜:疑惑、猜疑。[诗意]那个时候我的头发长的刚能够覆盖着我的前额,正在自家门前攀折花枝。这时你跨着竹竿当马骑来到我的面前,我们绕床追逐并投掷青梅戏耍。我们都住在长干里,你我年幼天真无邪,感情融洽,没有猜忌。[赏析]李白的乐府《长干曲》是一首传统的闺怨(妇女诉述哀愁)诗,诗中以女子的口吻,写一个妇女的爱情婚姻及其对在异地经商长久离别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这里选了诗中的开头六句,写女主人公与丈夫幼年时青梅竹马的甜蜜生活。那时两人曾有着一段天真无邪、嬉戏无间即“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纯真童趣的美好时光,后来发展为爱情。这首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长干人的商旅生活。全诗朴素自然,以典型的生活片段表达女主人公细腻复杂的心理活动。李白善于学习民歌抒情叙事宛转的风格,把闺中女性温柔细腻的感情,表达得缠绵婉转,栩栩如生。第十二课长干曲1崔颢2君3家何处住?妾4住在横塘5。停舟暂6借问7,或恐8是同乡。家临九江9水,来去九江侧10。同是长干人,生小11不相识。[注]1、长干曲:“干”在南京古代口语中指山陇之间的长条形平地,古长干位于南京中华门外雨花台下至外秦淮长干桥之间,北临秦淮河,西依长江,后靠雨花台。在此地流传的民歌,被称为“长干曲”。古长干因在秣陵县的东面又叫东长干,古长干包括大长干和小长干,大长干在古越城西;古诗词中,崔颢的《长干曲》和李益的《长干行》咏的是长干,李白的《长干行》咏的是长干里,而崔国辅的《小长干曲》咏的则是长干巷(即小长干)。春秋战国时代,长干里就是南京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了。到秦、汉、六朝时期,这里更成为南京最繁华的商业区和货物集散地。2、崔颢(公元704?—754):河南开封人,开元年间进士。早期诗多写闺情,后期到了边塞,诗风变为雄浑、奔放。3、君: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或有地位、品行好的人。这里作为男子的代称。4、妾:旧社会男子在正妻以外另娶的女子或女子的谦称。这里代指女性。5、横塘:公元223年孙权称帝后,由武昌迁都建业,开始对秦淮河疏浚,沿河筑堤,称为横塘,后渐为繁华之地。据考证,孙吴时“横塘”约在今中华门至水西门间的内秦淮河两岸。6、暂:短时间。7、借问:请问。8、恐:推测。9、九江:意指众多支流汇集而成的大江。这里泛指长江下游一带。10、侧:旁边。11、生小:自小。[诗意](一)女:“你家住在哪里?我家住在横塘。暂时停下船来向你询问一下,恐怕我们还是同乡哩。”(二)男:“我家临近九江水,来往常在九江边上。我俩都是长干人,只是从小不认识啊。”[赏析]长干曲多写南京长干里一带船家女的生活。崔颢的《长干曲》共四首,这是其中的两首,这两首抒情诗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一件同乡人偶然相逢的小事,就被崔颢升华为意境深厚的诗篇,题材是那样的平凡而表现手法却又是那样的不平凡。诗中南京人祖先的质朴多情,呼之欲出,确是抒情诗中的上品。这两首抒情小诗不以任何色彩映衬,犹如一曲男女生对唱;截头去尾,突出主干。诗写两个老家在金陵长干里的男女相逢于他乡。第一首写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像是南京人,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了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接着就借女主角的口吻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和居处:“妾住在横塘”。“停舟”二字,表明是在水上的偶然相遇,一个“君”指出对方是男性。题前的叙事就全部省略了。诗一开头就单刀直入,让女主角出口问人,这时读者仿佛闻见其声如见其人,达到了既凝练集中而又玲珑剔透的艺术高度。在寥寥二十个字中,诗人仅用口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以及她那热情、天真、坦率的性格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姑娘采用了问话之后,不等对方回答,就急于自报我“家住在横塘”。这样的处理,自然地把女主角的年龄从娇憨天真的语气中表现出来了。诗中,男主角并未开口,而这位小姑娘之所以有“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不正是因为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片言只语吗?这正是文字之外的描写,所谓“不写之写”如同“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诗中还表现了女主角背井离乡,孤零无伴,在他乡闻到乡音,喜出望外,急于“停舟”相问的心情。女主角外露的音容笑貌深深地感动着读者。诗的语言朴素自然,如同民歌。在我国民歌中多有男女对唱的传统。所以第一首女声起唱之后,就是男主角的对答了。“家住九江水”答复了“君家何处住?”的问题;“来去九江侧”是说明自己也是自幼在外漂泊的船民,不然就不会有这次萍水相逢了。“同是长干人”落实了姑娘“或恐是同乡”的想法,原来两人都是建康(今南京)长干里的人啊。第三句是男主角的口吻。现在只剩下最后一句了:“生小不相识”五个字表面是惋惜当日未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实质是突出了今日的相见恨晚。这一笔具有震撼人的艺术感染力。这两首短小的抒情小诗采用了南朝以来的吴歌体,以生活的语言,朴素、自然、清新。诗人用笔似直而曲,似远而近,令人品味、启发人的想象。文字则高度凝练,短短数十字,蕴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第十三课江雪柳宗元1(773—819)千山鸟飞绝2,万径3人踪灭4。孤舟5蓑笠翁6,独钓寒江雪。[注]1、柳宗(宗)元:字子厚,今山西运城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和刘禹锡等人主张政治改革。改革失败后,被降职。2、绝:停止,消失。3、踪(zong):足迹,踪迹。4、径:小路。千和万在这里是虚词,千山和万径:指所有的山和所有的道路。5、孤舟(zhou):一只孤独的小船。6、蓑(suo)笠翁:戴着斗笠的渔翁。[赏析]此诗作于公元806年,作者被降为永州司马(唐代官职的名称)。当年,永州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在这样的一个大雪天,柳宗元看到在寒冷的湘江上有一位渔翁在把竿垂(chui)钓,景象特别凄清。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五言绝句。诗的开头二句总写雪景:漫天大雪,纷纷扬扬,飘落江中。此时的永州,湘江上尚未结冰,雪落江中无影无踪,因此渔翁还能垂钓。诗中渲染了大雪造成的境界:山中不见鸟飞,地上不见行人。“千山”和“万径”,统统如此,范围之广,几乎是整个世界。大千世界,茫茫一片,无声无息,失去了它原有的生动活泼,千姿百态。灭绝了大地的生机。表现出萧杀萧条,死气沉沉的景象。三、四两句塑造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渔翁形象。披着蓑衣,戴着斗笠,是形象描写,既表现了江上风雪弥漫的景象,又刻画了渔翁不畏风雪严寒的坚强个性。“孤舟”、“独钓”,有孤独冷清,无人理解的寂寞,更是孤高自傲,绝不屈从的姿态,体现了诗人玉洁冰清的人格。诗中千山万径的灭绝,正是有力的烘托出孤舟独钓的奇绝。“千”、“万”与“孤”、“独”相对,极为巧妙。在这首诗里诗人为什么不去刻画美丽动人、晶莹纯洁的雪景呢?因为这首诗正是诗人在参与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永州时所写,这时他感到环境的冷酷,犹如置身于冰雪覆盖的寒冬之中,其内心是孤独冷清的。怀着这样的心情去欣赏漫天大雪的奇观,自然就形成了“寒江独钓”的审美意象。这一意象寄寓了诗人顽强不屈、清高孤傲的思想境界。尤其是一个“独”字,更写出了渔翁不畏严寒风雪,忘掉一切,孤高独行,凛然不屈的形象。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五言绝句,全诗明白如话,但意蕴深厚,颇耐人寻味。它是柳宗元诗文清丽峭拔流传千古的代表作。第十四课台城1韦庄2江雨霏霏江草齐3,六朝如梦4鸟空啼5。无情6最是台城柳,依旧烟7笼8十里堤9。[注]1、台城即宫城,魏晋时称皇帝所居的宫城为“台”,故称为“台城”。东晋以建康宫为台城,南朝沿用未改。六朝时,台城内豪华异常,由于朝代更迭,战争频繁,台城也随之兴废,至隋灭陈后,台城被“平荡耕垦”,昔日繁华至此灰飞烟灭。历来对台城的位置多有不同的说法,直至2009年考古勘探得出结论:专家一致认同建康都城宫城(台城)的位置东到总统府东侧东箭道附近;南到大行宫口北;北到珠江路以北花红园及双井巷东西一线;西到网巾市至邓府巷一线附近。这样,1500年前的建康宫城位置被正式锁定,过去对台城位置的种种说法被彻底推翻了。鸡鸣寺后的一段城墙乃是明代扩建都城时废弃的,与台城无关。但人们凭吊台城遗迹都到这里,至今依然,可能是这儿曾有一座台城千佛院的缘故。2、韦庄(836?—910)字端已,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进士,后入蜀做宰相,诗词都负声名。诗以绝句为多,内容多为怀古伤时。诗风清新自然,情致缠绵。词风清丽疏淡,在“花间派”词中自成一家。3、霏霏:细而密的样子。齐:齐整、同样。4、梦:比喻转瞬即逝的美好景象。5、空:(1)空子。(2)空虚,徒然、白白地。6、无情:没有感情,不留情面。7、烟:泛指烟、雾、云、气。8、笼:笼罩、遮挡。9、十里堤: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初年,在玄武湖修筑的一条长堤。南朝宋元嘉时期,又在东晋“长堤”基础上,修筑了一条约10余里的“北堤”,横亘于湖中,其走向大体与如今太平门至解放门、和平门的环湖路相似。[诗意]江面上雨下得细而密,在霏霏雨丝中四望,江南草长,显出勃勃生机。曾经繁华的六个朝代宛如一场春梦都已成为过去,只有不解人事沧桑的鸟儿仍在欢快地啼鸣。台城上的柳树对历史的变迁却不哀伤,无动于衷,仍然如以往一样繁茂,把阳春烟景迷蒙地笼罩在十里长堤上。[赏析]南京有众多的名胜古迹,由于朝代的更替,时过境迁,有的被湮(埋没)没,有的被淡忘。但台城由于唐朝诗人韦庄的这首诗《台城》而流传千古。这是一首怀古的诗作,是作者在游览了台城遗址后所写,这首诗给人们留下了诉说不尽的慨叹和苍茫之感,以至于多少世纪以来人们都在追寻着台城的踪(zong)迹.在这首诗中,诗人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了伤古之情。诗人站在台城遗址上,一定看到了古城墙和废墟,但他都没有直接写这些,而选取了具有典型的、发人深醒和忧伤的景物进行渲染,从而加强了整个作品的悲凉气氛。诗的首二句写了江南的秀美风光和对六朝逝去的凄清感受:江雨下得细而密,在霏霏雨丝中举目四望,江南草长,显出勃勃生机。然而,曾经繁华的六个朝代却宛如春梦一场,早已成为过去,只有不解人事沧桑的鸟儿依然在欢快地啼鸣,但这却无法给人们带来春天的快乐。诗人的无限感慨在“六朝如梦鸟空啼”一语之中尽显无遗。接下来的后两句与前面两句作了对比,展现了格调清新的一幅风景图画。台城上的柳树一点儿也不哀伤,它对六朝的逝去无动于衷,依然如过去一样,把阳春烟景迷迷蒙蒙地展现在十里长堤上。江雨、江岸和江草,鸟啼已是无情了,然而在诗人眼里,最无情的是这台城的柳色。杨柳本是无情的植物,经韦庄一说,倒觉它本是有情的,只是这时显得无情罢了。这首诗用了鲜明的环境对比。怀古而不恋旧,伤今而不消沉,蕴含着一股清新、俊逸之气。诗人巧妙地把个人的感情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柳树和鸟儿。鸟儿的鸣叫本应带给人们欢乐的感受,而在这里诗人巧妙地用一个“空”字,说鸟儿的啼鸣是白白地、徒劳地,六朝的繁华是再也回不来了。这首诗感叹六朝兴亡却抛开史事,不在正面用笔,只从侧面烘托。诗人着意营造一种如烟如织的伤感情调和如梦如幻的迷茫意境。无论是吊古还是伤今,全从虚处落笔,比一般借景寄情的吊古诗更显得蕴藉空灵,兴味悠长。第十五课金陵晚望高蟾1曾伴浮云归晚翠2,犹陪落日返秋声3;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4。[注]1、晚唐诗人,生卒年不详,河朔(今河北一带)人。唐懿宗咸通年间进士,后隐居九华山。2、浮云披着晚霞消失在苍翠的树林中。3、太阳落山,寂静一片,只听到秋虫的悲鸣声。4、世上有无数画家,但没有人能把我此时心中的伤心情怀画出来。[赏析]高蟾的这首诗,说在金陵城晚眺,曾经陪伴浮云回到晚上的翠色中去,这里晚翠当指暮色笼罩着的的青山。这里高蟾把自己出来做官,比作云的无心出岫。那么陪伴云的归山,是否暗示送友人归山隐居的意思。又说还陪伴落日下山,泛起一片秋声。在落日下山里,含有唐王朝没落的悲哀,所以泛起一片秋声,这秋声是悲凉的。这两句说,唐王朝的衰落是无法挽回了,所以只能送友人入山隐居。面对着六代故都的荒凉,诗人认为即使是世上最高明的画家,也无法把诗人此时的满怀愁绪画出来,诗中有借古喻今的意味。诗写的是晚望金陵帝王旧都,追昔抚今,百感交集,令人伤心。尤其结尾两句,感慨深沉。诗人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正在走向即将崩溃的末日,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诗人把这种潜在的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并发出一般画家笔下无法表达出来的感慨。第十六课金陵图1韦庄2(836—910)谁谓3伤心4画不成,画人心逐5世人6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7满故城8。[注]1、金陵图:金陵图指六幅描写南朝都城的彩绘,画的是南朝六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故事,因为这六代均建都于金陵,所以题为《金陵图》。画家在这些画中没有为南朝统治者粉饰太平,而是暴露了它的凄凉衰败,画家在画中绘出许多老木寒云、危城破堞,使人看到三百年间的金陵,并非是郁郁葱葱的帝王之都,倒是一座使人产生伤感的都城,使人产生无限的伤感。画家是谁不可考。2、韦庄:晚唐五代诗人,字端已,长安杜陵(在西安市东南)人。其诗多为怀古伤时、羁旅乡愁为内容,诗风清丽疏淡、情致缠绵,在“花间派”词人中自成一家。3、谓:说。4、伤心:伤心指对金陵六朝盛衰历史的伤感,也暗示对晚唐颓落现实忧心。5、心逐:追逐,迎合。6、世人:世界上的人,一般的人。7、老木寒云:指处在寒冷季节的树木和云彩。8:故城:指金陵城。[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属咏史之作。首句意思是说:谁说伤心的图景画不出来?比韦庄略早些时的诗人高蟾在看过《金陵图》这幅画后,曾写过一首《金陵晚望》:“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诗中发出唐王朝危机四伏的伤心感叹,他认为这“一片伤心”是一般画家画不出来的。韦庄在看了这六幅南朝故事的彩绘之后,反其意道:“谁说伤心画不成?”“谁谓伤心画不成?”是设问,接下来该是作答了吧。但诗人没有马上作答,而是先解释“画不成”的原因:之所以“画不成”不过是因为一般画家只想迎合世人追逐繁华的心理,专去画那些粉饰太平的东西,而不愿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自然就画不出一片伤心来了。第三四句才是对问句的回答:你看,这六幅描绘南朝六代故事的画作,画面上的金陵古城,到处是“老木寒云”,破垣断壁,一片惨淡笼罩下的金陵故城,充满了悲凉的气氛,这不正是六朝衰败的真实写照吗?同时也象征着晚唐颓落、衰败的政局。这里,诗人感到了唐王朝的没落,觉得自己像陪着落日下山一样,感到一片悲凉的秋声。这一片悲凉的秋声在“金陵图”里画出来了。作者吊古伤今,感叹唐王朝也会这样没落下去的,如今只剩下“一片伤心”罢了。这首诗的写法,是承接高蟾的“一片伤心画不成”来的,是反其意而用之,认为“一片伤心”是可以画出来的。所不同的是,高蟾是晚眺,看到一片伤心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