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自清散文中的旅游审美_第1页
论朱自清散文中的旅游审美_第2页
论朱自清散文中的旅游审美_第3页
论朱自清散文中的旅游审美_第4页
论朱自清散文中的旅游审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朱自清散文中的旅游审美

李清照是中国现代史上的著名文化名人。他是作家,以漂亮缜密的“白话美术文”尽了向旧文学示威的义务;他是学者,在他身上写着清华中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史;他是教育家,一生辗转南北,以庄严诚恳的传业态度致力于国文教育;他是伟大的爱国者,贫病交加,仍一身正气,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说到他的旅游观,或许有些人会觉得牵强,因为朱自清的外在生活并没有什么浪漫的传奇色彩,在他的作品中也较少直接发表关于旅行的见解。除了在清华大学任教时的三次休假,他的旅行几乎只有儿时的嬉戏,少年的求学和工作的奔波。但一个人即是一个世界,一个文化名人更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当我们循着他的散文的线索,仔细地吟咏字里行间的滋味,却不难感受到朱自清的关于旅游见解的痕迹。惊奇地发现,他的旅游观在现代文人中颇具代表性,即便是对当代人的旅游也不乏指导意义。一游走四方之旅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的旅游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人们的旅游观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旅游在人们观念中不再仅仅是游山玩水,出国镀金,而是关系到一个人的经验、知识和精神状态,直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p.253)一些人抱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念,在旅行中汲取新知,开拓眼界,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朱自清,他的内心深处有着一种强烈的入世意识,自觉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当然不免受其影响。在一篇神游于“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的散文中,他也直接谈到了旅行的作用:“旅行也是刷新自己的一贴清凉剂。”(p.131)在他看来,在旅游中,心灵会受到理智的启迪,道德的感化,艺术的熏陶,想象力也会得到激发和张扬,能够比平常更“容易深切地感着”“人生味”。(p.71)因此,他梦想着自己能够游遍中国,跨出国门,“将世界上的事事物物都放在脑筋里的炽炉中锻炼一过”,(p.132)从而开阔心胸,积累经验,锻炼眼光,提升自我。古语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巍巍而立的山势诠释着宽厚仁爱之道,随物赋形的水势妙解着世事变化之道,目不暇接的人文景观感应着历史之沧桑。通过旅游活动,人们可以寻求从未看到过的事物,开拓眼界,增长知识,更好地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更深刻地体验我们所经历的人生。朱自清说过“悠闲也是人生的一面,其必要正和不悠闲一样!”(p.216)对于现代紧张的上班族来说,即便只是换个环境,呼吸新鲜空气,舒缓疲惫的神经,都能达到精神为之一振的效果。因此,无论是有志于求知,还是只为放松,朱自清对旅游作用的概括都没错,旅行的确是刷新自己的一贴清凉剂,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极为有益。二“思接东南角”的故事与文化与“旅行也是刷新自己的一贴清凉剂”的作用观相一致,朱自清在旅游中的首要目的就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旅游心理学认为,“旅游行为是在旅游心理的支配下发生的”,“是旅游心理的外在表现”。(p.8)在这一目的支配下,朱自清在旅游活动中主要是了解旅游地的文化,包括历史、音乐、艺术、民俗等各个方面。他的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的目的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来:首先是旅游方式的选择上,朱自清最多采用的是书中遨游的方式。他自幼爱读游记,柳宗元的山水诸记,《水经注》、《洛阳伽蓝记》等古代游记作品曾让他惊心动魄,游目驰骋;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激起少年的梦想,令之神往。他认为“爱读游记,这也是穷措大代替旅行之一法”,“从游记里,至少可以‘知道’些异域的风土人情;好一些,还可以培养些异域的情调”。(p.137)他的书中遨游也不限于游记,他对物质世界、精神世界都充满了好奇,通过书中遨游,他的“心尽可以旅行到未曾凝结的星云里,到大爬虫的中生代”,对数学的世界、伦理的世界、道德的世界、艺术的世界,心也“一一经过这些国土”,即便是对神话的世界和童话的世界,他也“要穿上梦的鞋去走一趟”。(p.134-135)因此,“足虽不出户”,“心尽会日行千里”。书中遨游超越了时空,使他的心获得了极大的自由,正如他自己所说“心游正与哲学一般解脱了偏狭和个人的目的”,(p.133)而这种解脱正是因为书中遨游让他感受了最丰富的文化,眼界拓宽,心胸开阔的结果。如果从经济的眼光来看,朱自清的旅游行为实际上并未发生,是没有意义的。但这是受当时的生活条件所限,我们无法苛求。而如果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他虽足不出户,却做到了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他的收获是充盈的。古人的“卧游”雅事,当代台湾文化名人李敖的书中漫游都与此异曲同工吧?即便是能得以成行的旅游活动,若要充分获得文化收益,恐怕仍不免以书中的遨游为补充吧?第二个表现是在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时候,朱自清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大多侧重于文化领域。1931年,朱自清第一次学术休假,获得公费出国游历的机会。这次欧游,他到一所大学进修,把旅行与修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学习之余,大部分时间用于游览,而所选择的旅游目的地又是伦敦、威尼斯、罗马、庞贝古城等这些代表了欧洲最高文艺艺术的著名城市。他拜访名人故居,凭吊文化巨匠;参观雕刻绘画,惊诧于建筑艺术;流连教堂,徜徉胜地,体验着风情民俗,感受着当地的历史。在感慨着“这些不言不语的顽石,居然背着多少万年的历史”时,(p.316)他的心中洋溢着获取文化的心领神会与喜悦满足。朱自清在国内旅游过的城市,除了求学和工作之需而到过北京、杭州、昆明等地之外,去得最多的恐怕就当数南京了。吸引他多次游历的,不是南京的自然景致,而是六朝古都特具的“神髓”,是南京的“史城”品格与风貌。他所流连的处处胜迹,方方景观,都显露出“时代侵蚀的遗痕”,镌刻着历史的印记,“诉说”着历史的“故事”。(p.196)观赏它们,便犹如在翻读历史的册页,犹如在对南京的历史作古往今来的巡礼。而所有这些抚今追昔、触景而生的历史情思、历史遥想无不是对历史文化融会贯通的思想升华。第三个表现是在旅游活动结束后,游记写作就作为旅游的结果呈现于朱自清的笔下。他对中学教育满怀深情,在欧洲回来之后,他写了《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用意是在写些游记给中学生看”。(p.290)对于有意塑造教育者角色的朱自清来说,游记虽以记述景物为主,却并非自己游踪的简单勾勒。他的兴趣,在于旅游地区的文化,诸如建筑、雕刻、绘画、音乐、历史、语言等等。他有意让自己从游记中淡出,通过用文字精雕细刻地表现异域历史文物遗迹来引导读者与异域文化相交往。要把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置于尺牍大小的游记散文中,既不损减它本身的审美情趣和独特魅力,又要把它勾画得轮廓完整、形神兼备,这就要求作者要在选材剪裁上独具匠心。朱自清以这些古城悠久卓绝的文化艺术成就为标准来决定熔裁,把观赏眼前景色与联想议论巧妙地相结合,于现实的真切感之中又透射出历史的厚重感,唤起读者心中庄严肃穆的敬意。可以说,人们之所以对这些游记留有深刻印象,是因为朱自清的散文艺术与其间浓郁的历史文化感的相得益彰,我们欣赏他的游记也就是在吟咏他的文化创造。旅游虽然具有文化意义,但毕竟不同于教育,它的内涵是十分复杂而广泛的。“按照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旅游活动是满足人们社交、尊重和自我完善的需要的一种手段。”(p.68)朱自清性格内敛、不善交际,生活中鲜有放荡无羁的群游。这种沉潜秉性,使他一旦与朋友建立了友情,自然就格外的真诚、浓郁、历久弥新。于是与相得的知己踏青畅谈,相约远足,结伴旅行也就零星地点缀于他的生活之中。满足归属和爱的需要也就成为他的另一个旅游目的。朱自清除了三进北平,因工作缘故在各地旅游最久的要算浙江了。浙江的山山水水都是一首诗,山光水色,应接不暇。他在浙江的生活也像一首散文化的诗,杭州、宁波、台州、温州、白马湖……各地长长短短,来来回回。更难得的是在工作之余,他与叶圣陶、俞平伯、夏丐尊、丰子恺等好友谈天说地,论书评画,纵谈时局,品鉴人伦……随兴之所至。东奔西走的生活是不太整齐的诗句,朋友们的感情是萦绕其间的一种温馨的旋律,友情却比诗情浓。正像朱自清自己所说:“好风景固然可以打动人心,但若得几个情投意合的人,相与其间,那才真有味;这时候风景觉得更好。———老实说,就是风景不太好或竟是不好的地方,只要一度有过同心人的踪迹,他们也会老是那么惦记着的。”(p.247)由此可见,在朱自清看来,旅游的真意主要并不在于观赏了哪些山水,而是在观赏山水的过程中品味了友情,在自己的团队里求得了一席之地。读他的《春晖的一月》、《白马湖》之类的散文,总让人享受到乡村清新的趣味,感受着文字间暖融融的亲切。古话说得好“物不自美,因人美之”,朋友间的亲切祥和更让人感到了山水的宁静温和。他那些或雍容典雅或质朴平实的游记散文,很少出现自己与游伴的身影,这恐怕与他“这个时代,‘身边琐事’说来到底无谓”(p.295)的观念有关。但如果联系其写作的背景,这些散文何尝不是对时时还过心头访问的与朋友交游时的特殊感受的回味呢?“文人欣赏的山水,却是一种境界”,(p.240)他笔下的山水也就是老友促膝谈心,互诉衷肠的载体,是他陶醉于归属与爱之中的象征化了。如果说与朋友的交游多数属于旅游生活中的点缀,那么,朱自清与陈竹隐的婚姻生活中却颇有几次有意安排的旅行。陈竹隐是朱自清的续弦妻子,“她是个‘五四’后的女人,是个要独立,要发展的女人”。而朱自清“是个有新思想,却愿意接受旧的家庭生活方式的人”。(p.272)这样的两个人结合在一起,必然需要有一段相互磨合的过程。好在他们都明了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因此也都设法迁就彼此的生活方式。清华园的生活是寂寞的,而陈竹隐则习惯热闹。为了表达自己的爱意,朱自清就创造机会去旅行。1934年3月与清华中文系师生结伴往潭柘寺和戒坛寺春游,6月底,他们又偕同石荪夫妇去西山松堂游玩三天。饱览美好的自然风光,身心都受到一番洗涤,陈竹隐的生活得到丰富,朱自清紧张的工作气氛在山水中得到放松,彼此都十分欢悦。这次旅行促进了夫妇间健康、亲热的关系,互相更加信赖了,从此家庭生活也更加和谐,家庭成为他们心灵的归属和爱情的天堂。1937年8月,北平沦陷之后,朱自清特地找了辆车将全家拉到大觉寺去看玉兰花。这种时候安排的旅游,根本不是出于闲情逸致的雅兴,而是朱自清对自己作为一家之主却即将为大家而舍小家的愧疚的一种补偿(梅贻琦校长在沦陷后带了一些职员南下长沙了,一个多月后,朱自清也奔赴长沙临时大学),是他对家庭之爱的一种升华。旅行成为了他的家庭归属感和家庭之爱的一个具体表现。三打造自然生态的自然审美旅游活动包含着游览、观赏、求知、交往等丰富的内涵。但每个人在实际的旅游活动中所感知的对象,即旅游内容是各不相同。旅游心理学告诉我们,“知觉可以选择,我们所选择的知觉与我们所关心的事物是密切相关的。”(p.30)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人总是去感知他所期望的东西,因此一个人的旅游内容通常与他独特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兴趣爱好,社会地位等因素相联系。从朱自清的散文来看,他感兴趣的旅游内容包括三个方面:自然审美、人文和艺术审美与交往审美。朱自清的少年时代生活在古城扬州。扬州美丽的湖光山色如雨露般哺育着他的心灵,于无形中陶冶着他的性情,养成了他向往自然美的情趣。因此,当他有机会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对山容水貌,芳草鲜花等自然景观的审美就成了他旅游的一项内容。而受他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情结的影响,他的自然审美又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朱自清是一个性格非常细腻的人,他十分强调对人生要“多方面的感受”,“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易放过”,“每事每物,必要剥开来看,拆穿来看,无论锱铢之别,淄渑之辨,总要看出而后已”。(p.215)正因如此,他在自然审美的过程中通常会表现出精确缜密和细腻深入的特点。他的《绿》曾被评价为“以高明的艺术手腕为现代游记散文,提供了令人神醉的艺术范型”。(p.75)他高明的艺术手腕,正来自他丰富的自然审美感受。在文中,他以视觉、听觉、触觉、想象,从不同的角度和距离去感受梅雨潭的环境、气候、形态、色彩、声音、情趣和神韵,得出了自己独特的体味:“我觉得像扬花,格外确切些”。他抓住了梅雨潭最具个性的特色,引领读者也去惊诧于梅雨潭的绿。《白水江祭》只有短短三百字,而在朱自清有感觉、有实景、有想象的笔端,读者却能领略到白水江祭如白光、如飞烟、如影子、如软弧的动态的美妙与神奇,一泓细流在他细致的审美感受下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一个任人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春》是一篇满贮诗意的散文,我们很难把它当作游记来看待,但文中那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细雨连绵,悠闲牧童,辛勤农人的描绘与赞美,怎不让人联想到沪杭道中、白马湖畔呢?他在浙江教书时的山水怡悦很少在游记中流露,但杏花微雨江南的春意总在他内心吟咏,这一篇《春》恰是他在浙江生活时丰富细腻的自然审美感受的一次泉涌。朱自清自然审美的又一特点是在对自然的审美中领悟了自然与人的沟通。朱自清是一个认真处事,勤奋踏实的人,在他内心中有一种时不我待的“匆匆”情结,“这一情结随着父亲居闲,祖母去世,家境日薄而强化,又被激进的时代压迫、映衬着,他总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情。”(p.41)因此,他时常会因珍惜时间而不忍去玩,但对北平看花的兴致却是一个例外。朋友说:“北平看花,是要赶着看的。”他却觉得:“北平看花,比别处更有意思,也正在此。”于是,他把花当作好朋友,先了解花的名字,“一天三四趟地到那些花下去徘徊”。(p.154)有智者说,一个人若能和自然界里的种种生物结交,与花草树木谈谈心,那是获得了双份的生命。花事匆匆,人事匆匆,朱自清在花下徘徊,也正是一种生命的领悟,北平花事那争分夺秒的劲头,是他“匆匆”情结的一种外在寄托。与“匆匆”情结相联系,他奉行“刹那主义”的人生态度。(p.310)“刹那”指“极短的现在”,“现在”虽不是最好的,却是最可努力的地方。全部人生价值的实现难以把握,就从眼下做起,努力满足“此时此地此我”的价值追求,实现刹那的人生。这种“刹那主义”的人生态度在自然审美过程中给了朱自清一种清明的心境,躲开尘世的喧嚣,淡泊人间的功利,一个人静静地在山水自然间信步沉吟,谛听天籁之音,吸收山川灵秀之气,把生命中诸多的刹那扩大为了永恒。《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在无边的荷香月色里,人与情景完全交融,人与自然合二为一,情感得到了净化,心灵得到了刹那的安宁与从容。朱自清旅游内容的第二个主要方面是人文和艺术的审美。中国人素有“信而好古”的传统,旅游主体在价值取向上通常表现出“重人”、“重文”、“重古”的文化特征,(p.73-83)对那些富有历史人文遗迹的旅游胜地抱有浓厚的兴趣。朱自清幼时新旧双修,系统的传统文化熏陶使他自然地接受了一些传统的习惯和趣味;而广博的知识积累又使他懂得了不少历史人文遗迹的文化典故。因此,他常在先辈留下的痕迹前徘徊久之,不忍离去,遥想着古人,回味着历史。正像他自己所说:“秦淮河的船所以雅丽过于他处,而又有奇异的吸引力的,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象使然。”(p.8)他在历史人文遗迹的流连吟咏中了解了过去,体验了过去,也陶冶了自己。在历史人文遗迹中,包含了丰富的建筑、雕塑、绘画、音乐等艺术内容,朱自清对此有非同寻常的兴趣。即使在湘黔滇旅行团的漂泊行旅中,他也边走边游,搜集民歌民谣和风土人情。在游览欧洲文化名城时表现得更加充分。这与他在北大学习时所受的熏陶有关。在北大的师长中,对朱自清“人格上影响最大的当数蔡元培。”(p.41)蔡元培在任北大校长时,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实施美育的途径之一是欣赏大自然的美,但“自然美不能完全满足人的爱美欲望,所以要于自然美外有人造美。艺术是创造美、实现美的”,可以“使以后的人都移其迷信的心为爱美的心,借以真正的完成人们的生活。”(p.213-214)因此,国人“于工作的余暇,又不可不读文学,听音乐,参观美术馆,以谋知识与感情的调和,这样,才算是认识人生的价值了。”(p.290-291)受他的影响,朱自清认为“欣赏是情感的操练,可以增加情感的广度,深度,也可以增加高度。”(p.199)因此,他很善于抓住欣赏的机会来培养情感,一次欧游的机会增添了他在建筑、造型、绘画、音乐、工艺制造、风土人情等多方面的知识和造诣。浓郁的艺术文化包含着独特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意蕴,引领朱自清追思人类的过去,领略人类文化的无限丰富性和多样性,也陶冶了他的审美心胸和情操,充实了他的旅游生活。在旅游生活中,一个人出门在外必然会与其他人发生种种联系,也会看到他人之间的种种交往,并于其中领略人生的滋味。朱自清作为一个细腻深入而又狷介自守的知识分子,交往审美自然成了他的旅游内容,并把其间的酸甜苦辣倾泻于笔端。在旅游生活中,朱自清与朋友们的交往是令人愉悦的,如前所述,朋友的相互信赖与理解是最美好的旋律萦绕于他的生活中,让他享受了归属与爱的美好感觉。《白马湖》、《春晖的一月》等文章中就洋溢着这种温情。在《伦敦杂记·序》中,他尤其盛赞卜歇士太太“不但是我们的房东,而且成了我们的忘年朋友。她的风趣增加了我们在异国旅居的意味。”(p.377)真诚的人际交往成为难以忘怀的美好经历。但旅行活动中揭示的人生一角并非都是温暖的,尤其在国势衰弱、社会动荡的二三十年代,人际交往中的势利、冷漠可以说是家常便饭。哥嫂贱卖小妹的残忍;船家和乘客诸公在黑暗中征服两个女人的“卫道”功夫;受作者爱抚目光欣赏的西洋小孩以高傲,凶恶的一瞥给予他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袭击;在赴南京参加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三届年会途中,两位特派的招待员任凭会员干着急,而竟不出来的冷漠,会场上极尽逢迎督军、省长、督办的卑躬屈膝;分组会议上会员们对空洞提按的尊崇;茶房待客的冷脸与耍弄,茶房之间的争执与联合……这一切都被敏锐而善感的朱自清看在眼里,写在笔下。他以开阔的眼光,从整个社会背景去考察与分析,通过对这些人际关系的透视,挖掘出封建古国的疮疤,国家所受的屈辱与蹂躏,社会生活的空虚与庸俗,人类身上的劣根性……旅行能增进人们对人生的深入认识,朱自清通过对旅行活动中交往审美,揭示了人生之一角。四p.243书籍是旅游的最佳介绍旅游是人们到异地“求知,求新,求奇、求异、求乐”的综合性审美活动。倘若旅游者对旅游地知之不多,走马观花,则容易觉得山川虽好而不能道其美,文物丰富而不能知其典,就会觉得兴味索然,甚至觉得天下景致大同小异看看也就乏味了。如果有个导游在身边为之指导、讲解,那么旅游者更容易领略异地他乡的自然风光美,理解文化古迹的历史和内涵,欣赏传统艺术所蕴含的美学价值,体会不同的生活情趣,尽情享受旅游的乐趣。朱自清的年轻时代处于中国现代旅游的发端期,加上他的旅游活动多半与工作、求学联系在一起,因此,在他的旅游活动中基本上没有现代意义的导游。不过,他已经意识到“旅游要有向导”,(p.134)这向导可以是“熟悉历史形势的人”,(p.197)可以是当地乐意陪你的“熟朋友”,(p.289)但最能胜任的却是书籍。“书籍可作心的旅行的向导”,(p.136)书籍也成了他现实旅游生活中最佳导游。读他的散文《南京》,跟随他的游踪去拜访酝酿幽幽古味的鸡鸣寺,古香古色的胜棋楼,已成瓦砾的明故宫,青白两色中山陵……看到他对莫愁姑娘的赞美,对明太祖俗人做雅事的戏讽,我们似乎已亲手摩挲过了那历史的身躯,亲耳聆听了那杂沓的历史足音。他在散文中写道:“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p.196)又写道“假如你记得一些金陵怀古的诗词,趁这时候暗诵几回,也可印证,许更能领略作者当日的情思。”(p.197)把这两句话放在一起体会,再结合恰到好处地嵌在文中的历史典故和古典诗词,我们能够领悟到,正是作者深厚的文史修养才能让他引导我们去品味和鉴赏。而这深厚的文史修养当然得益于他平时博览群书———书籍是他的最佳导游。在他的散文《扬州的夏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篇章中,我们还能看出唐诗、《扬州画舫录》、《桃花扇》、《板桥杂记》等书籍对于朱自清在他游览这些名胜时感受丰富性和想象力的促进。他《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的写作,则更是一个直接以书籍为导游的明证。他在欧洲的旅游中,虽然偶尔会幸运地有熟朋友柳无忌等人的陪同导游,但更多时候是自己“带着一张适用的地图,一本适用的指南,不计较时日”地去寻找“名胜古迹”。(p.289)他的游记“不算指南的译本”,(p.290)但他对异域风情的娓娓道来,却归功于这些书籍引导他所作的流连徘徊与凝思默想。众所周知,自然风光或文物古迹的欣赏价值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与一定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学、艺术等条件和特点相联系,是一种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客观实体。而书籍则涉及了方方面面,可以帮助旅游者提高观察力、想象力和审美力,充分领略旅游胜地秀丽的自然景色,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正如朱自清所认为的,书籍可以说是一个最亲切最得力的导游。五观赏与联想,现实的审美教育在旅游活动中,当我们面对生机盎然的自然世界,欣赏历经沧桑的人文古迹,领略五光十色的艺术作品时,我们会被其色彩、香味、线条、音调、节奏所吸引,获得“娱目”、“悦耳”的审美感受。但对许多人来说,旅游的愉悦仅停留在这种感官的快适感觉上,一旦新奇感过去了或离开了旅游地,这种愉悦就会让位于疲惫甚至厌倦,心中产生一种茫然的空洞感。倘若再去类似的旅游地,就会觉得各个景点大同小异而产生单调、乏味感。但我们读朱自清的散文,就会发现他对各地的景致总是娓娓道来,乐此不疲。这并非是他所游览的地方大异其趣,关键在于他观赏与审美想象相交融的旅游欣赏方式能够让他获得真正的美感享受。“想象”是一个有着广阔内容的心理范畴,它的初级形式是简单联想,高级形式则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想象。在旅游活动中,审美想象是把眼前景物与旅游者的文化艺术修养及过去的审美经验沟通起来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享受的媒介。“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借助于联想就能使当时的审美体验不只是停留在对对象直接的简单的感受上,而能间接地、深入地感受到所蕴含的内在意义,从而使感受的内容显得愈加丰富,愈加深刻。”(p.272)朱自清在面对自然景物时就非常善于把观赏与联想相交融,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比如,面对秦淮河的游船,他就联想到北京万牲园、颐和园的船、西湖的船、扬州瘦西湖的船,在与这些船不是“笨”就是“局促”的回忆比较中更能领略秦淮河的船“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的风致。欣赏梅雨潭的绿,他又联想到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杭州虎跑寺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水,细致的感受到梅雨潭的绿既不太浓又不太淡,既不太明又不太暗的恰到好处妩媚动人。来到名不见经传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