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第1节人口分布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_第1页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第1节人口分布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_第2页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第1节人口分布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_第3页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第1节人口分布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_第4页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第1节人口分布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章第1节合格考达标练一、单项选择题下图是我国基于密度分级的人口—面积比重图。据此完成1~2题。1.图中显示(B)A.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为人口密度高值区B.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高值区C.我国人口集中在人口密度为100~150人/km2的区域D.人口密度越大,其所占的人口比重也越大[解析]读图可知,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人口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大于300人/km2的区域。2.图中K处最可能位于(A)A.长江三角洲 B.黄土高原C.四川盆地 D.东北平原[解析]K地区面积较小,但人口密度大,大于5000人/km2,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也较小,应为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人口分布受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和起伏度等)的影响较大。下图为贵州省乌江流域人口数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3.图中显示(C)A.海拔800~1400米的区域,人口数量均超过300万B.坡度小于30°的范围内,人口数量较低且变化平稳C.就起伏度而言,人口数量在100~150米区域达到峰值D.人口数量总体上随海拔、坡度和起伏度增大呈下降趋势4.海拔1000~1400米的区域人口分布较多的主要原因是(B)①气温较适宜②土壤较为肥沃③交通较为便利④经济较为发达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海拔800~1400米的区域,人口数量并没有都超过300万,A错误;坡度小于30°的范围内,人口数量多,B错误;就起伏度而言,人口数量在100~150米区域达到峰值,C正确;人口数量总体上随坡度增大呈下降趋势,随海拔和起伏,先变大后变小,D错误。所以选C。第4题,贵州纬度较低,海拔1000~1400米气候较适宜,①正确,土壤是否肥沃,交通是否便利与海拔高度关系不大,②③错误;经济较为发达,可以吸引人口迁入,④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在性别构成方面: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7,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基本持平,略有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指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的比值,通常以女婴为100,男婴对女婴的比例)为111.3,较2010年下降6.8。据此完成5~6题。5.总人口性别比相较于出生人口性别比降低了,可能的原因有(C)①从事高危或重体力劳动职业中的性别差异②受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③男性平均寿命低于女性④男孩普遍比女孩更好动、更喜欢冒险刺激的活动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6.出生人口性别比相较2010年第六次普查数据下降的原因有(D)①养育成本升高②计划生育政策的放宽③重男轻女观念的转变④女儿是父母的小棉袄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解析]第5题,在从事高危或重体力劳动职业中,男性的比例高于女性,死亡风险更高,①正确;传统的“重男轻女、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等观念只能是推高出生人口性别比,并不能使总人口性别比降低,②错误;因男女生理特点差异等因素影响,“男性平均寿命低于女性”在老年阶段体现更为明显,③正确;受雄性激素的影响,以及男孩的体格较强壮,喜爱冒险刺激的活动,伤亡几率更大,④正确。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故选C。第6题,“养育成本升高”对生男生女没有影响,①错误;计划生育政策的放宽,全面二孩、三孩政策的相继推出对于有意愿生育孩子的家庭来说起到了平衡婴儿性别的作用,这也符合中国“儿女双全”的生育文化和社会习俗,②正确;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重男轻女、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等传统观念逐渐转变,“生儿生女都一样”的观念逐步形成,③正确;“女儿是父母的小棉袄”一直都是人们对女孩相比男孩更心细、更能体贴父母的一种认识,并非近年才有的认识,④错误。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故选D。二、综合题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下图示意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材料二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生命障碍不利高温高温舒适低温不利低温极端不利低温>49℃>29℃>24℃21℃±3℃<18℃<10℃<-20℃(1)据材料二分析可知,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2)指出图甲人口分布特点及成因。(3)图甲、乙和上表表示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是水源、地形和气候。(4)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影响较大,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其影响力将逐渐减弱。(5)分析乙图中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0~200米的原因。[答案](2)人口主要沿河流分布。内陆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沿河流分布,水资源较充足,可以满足人类生产生活对水资源的需求。(5)属于平原地形;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开发历史悠久、农业发达;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建设城市成本低;工业发达,商业贸易频繁。[解析]第(1)题,据材料二可知,最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与温带和亚热带最相符。第(2)题,可从水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角度作答。第(3)题,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有地形、气候、水源。第(4)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力逐渐减小。第(5)题,从地形、土壤、气候、农业发展、交通和城市等方面分析。等级考达标练一、单项选择题下图示意某流域人口分布情况。据此完成1~2题。1.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B)A.空间分布比较均匀且比较稠密B.3550~3650米的百米高程人口最为密集C.距河8~10千米分布人口最多D.高程4500米以上人口密度变化剧烈2.该流域可能位于(C)A.巴西高原 B.非洲南部C.藏南谷地 D.北美大草原[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流域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且人口密度较小,A错;3550~3650米的百米高程最为密集,B正确;距河1~2千米人口密度最大,分布人口最多,C错;高程5000米以上人口密度变化小,D错。故选B。第2题,据图可知,该地海拔达到5000米以上,只有青藏高原地区符合。藏南谷地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海拔比较低的河谷地区。故选C。下图为江苏省人口密度分布和城市分布图。读图,据此完成3~4题。3.江苏省人口密度分布规律(D)A.北部人口密度大于南部B.沿海人口密度大于内陆C.中部人口密度大于四周D.东南人口密度总体最大4.图中M地虽地处沿海地区,但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其原因最有可能是(B)A.地处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B.多盐碱地、沼泽,农业发展不利C.降水较少,河流少,水资源缺乏D.工业发展导致环境污染相当严重[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江苏省人口密度南部大于北部,中部大于东、西部,总体东南部人口密度最大。第4题,M地区地势低平,为坦荡的平原,拥有湖泊,有大面积滩涂、沼泽;长期受海水浸渍,盐碱化程度高,对农业发展不利,造成人口较少。(2022·河北衡水高一期末)S国位于亚洲,石油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2020年该国人口总数约为3481万,男女比例严重失衡。下图为该国2020年人口结构统计图。据此完成5~6题。5.该国男女比例严重失衡,主要原因是(D)A.老龄化严重 B.科技发达C.生育政策 D.资源开发6.该国最可能位于(D)A.东南亚 B.南亚C.中亚 D.西亚[解析]第5题,该国劳动力人口比重和性别比高,老龄化程度低,说明有大量男性劳动力迁入。该国是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石油资源的开发,需要大量男性劳动力,D正确;老龄化严重、科技发达、生育政策对于男女比例影响较小,A、B、C错误。所以选D。第6题,该国石油资源丰富,国家富裕,但仍是发展中国家。该国位于亚洲,符合其条件的主要是波斯湾沿岸的石油输出国,D正确。东南亚、南亚、中亚石油储量和产量都不居世界前列,A、B、C错误。所以选D。二、综合题7.(2022·全国高一)读下图回答下列要求。图1为我国东、中、西部人口密度对比(1990年)。图2为我国东、中、西部人口密度对比(2000年)。图1图2(1)我国人口分布有何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随历史发展是否一成不变?为什么?[答案](1)东部地区人口稠密,西部地区人口稀疏。原因是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交通便利;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交通闭塞。(2)不是。原因: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不同的,原始采集渔猎时期主要为自然因素,现代工业文明时期主要为社会经济因素。[解析]本题以我国东、中、西部人口密度对比(1990年与2000年)图为载体,主要涉及人口分布的差异及成因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知识的能力。第(1)题,由图1、图2东、中、西部地带的人口密度的数值大小可知,我国东部地区人口稠密,西部地区人口稀疏,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由东、中、西部地带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造成的。东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气候湿润,自然条件优越;制约西部人口分布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