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人文关怀_第1页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人文关怀_第2页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人文关怀_第3页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人文关怀_第4页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人文关怀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人文关怀

20世纪,社会科学快速发展,对人类社会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具有科学价值。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社会学开始了一篇关于社会科学危机的热烈讨论。近年来,人们对这一危机的讨论和讨论有2种加剧趋势。到目前为止,这场持续数年的讨论虽然尚未能得出结论,却提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其中大多涉及到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本文试图从社会科学研究的哲学特质3角度入手,探讨社会科学研究在知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合法性,力图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和借鉴。一、.科学方法论与本体论科学方法论常常被定义为使科学研究得以正确进行的理论。由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交叉与渗透趋势,长期以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直进行着彼此间的渗透和结合,一门稍低于哲学层次的统一的科学方法论正在成为独立的学科。但是,形成统一的科学方法论并不排除由于研究对象和方法的特殊性而在科学方法论下面存在分支学科的可能性,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这样的分支学科完全有其存在的理由。方法论总是与“实质的”理论密切联系着的,理论是把握人类实践过程和人类生活世界的一种努力,而方法论就是理论研究经验、路径的表达以及理论概念、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正如罗素所言,“要了解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我们必须了解它的哲学;要了解它的哲学.我们必须在某种程度上自己就是哲学家。这里就有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人们生活的环境在决定他们的哲学上起着很大的作用,而反过来他们的哲学又在决定他们的环境上起着很大的作用”4。社会科学方法论可以看作是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哲学,它把用于获取社会现象的科学认识的各种方法、程序和技术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探讨在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获得资料、解释社会现象及其关系、得出研究结论的方法、程序和技术的哲学基础和逻辑准则。现在人们越来越明晰地意识到,方法论与本体论具有价值同一性。本体是方法的本源,方法是通达本体的中介。一定的本体论或世界观原则在认识实践过程中的运用表现为方法。方法论就是有关这些方法的理论。没有和本体论相脱离、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世界观或本体论。可以说,科学方法论是对“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引申,是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时的一种后设思维。基于对世界本体的某种预设,他们提出了一些认识世界的方法,从而建构出某些独特的知识体系。这种后设思维展现在他们学术研究的成果之中,却无法在其研究成果之中论述其自身。因此,科学方法论和社会科学各种理论的发展,是一种“互为体用”的关系,各种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成为科学哲学家们反思的材料;科学哲学的发展,又可以回过头来,引导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方向。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方法论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然而,当前我国大学教育对方法论几乎是完全忽视的。在社会科学教育中,不仅是学生,而且大多数的导师都只把注意力放在对现有理论的了解与掌握上,对于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则大多轻视。这是非常危险的,甚至造成了对于西方的社会科学理论只有一种“字典式的理解”或“望文生意式的理解”,很难从西方学者学术研究的成果中去掌握他们所独有的后设思维方式。久而久之,便造成了国内学术研究“偏重模仿,缺乏创造力”的困境5。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主体之间的矛盾关于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之所以长期以来被忽视,除了社会本身的发育和成长以及对理论的要求等方面的原因外,社会科学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它的研究过程与方法不仅不能与自然科学相一致,而且出现了许多自然科学研究所没有的种种困难。困难之一。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研究者,又是参与者,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社会科学家研究的许多事物,都会牵涉到许多人深刻的感情和坚定的信念,这会使得对事实的有效探讨更加困难。美国学者肯尼思·D·贝利也指出:自然科学一般不介入他或她正在研究的现象,而社会科学家则自身在研究现象之中,因此,研究者必然会把自己的知识结构、情感、意志、价值观念等带进认识过程,并最终影响到认识过程的结果——观念性产品。这种观念性产品就很难具有客观性6。这就使得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对真理的探索尤其艰难。困难之二。从研究对象上来说,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根本区别。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冥顽不灵”的自然界,与人类存在着语言隔离。研究中只能获得对象信息的单向性作用。而社会科学则不同,研究者在获取被研究者的信息的同时,被研究者也在获取研究者的信息。因此,这就难免会影响研究客体,不能代表正常状态下对象的行为规律,严重影响社会科学研究中资料的客观性与理论预测的准确性。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主客体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许多社会科学家坚信:有效应用的最佳途径是客观地从事研究和理论建设,免除意识形态和哲学争执的干扰。……社会科学在过去几十年的进程就是由自然科学的模式如此引导的。”7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对研究主体在研究中的地位是肯定的,但是他认为主体的主观干预不应当发生在客体自身显示的过程和倾向中,在这种情况下,主体必须使自己客体化,成为研究客体的另一客体,即“价值中立”,这一点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比较容易做到。自然现象并不因为研究主体的主观愿望而改变,但社会科学就不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就有可能受研究主体的主观愿望发生变化,甚至同一个问题的全部资料,研究者把符合自己意愿的材料保留下来,其结果是出现在公众面前的研究结论就有可能是虚假的。“秉持客观性以及价值中立观点的科学家现在面临着来自社会实践者的道德挑战,以及后现代主义者的哲学挑战,而且这些挑战常常同时伴随着以定性研究取代定量研究复杂统计分析的全新兴趣。对于从事社会科学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个令人兴奋的时代。”8困难之三。社会事实与自然事实完全不同,社会事实的特点是与价值相关,而自然事实却完全相反。因此,自然科学的研究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有着原则界限。自然科学中对规律概念的用法在社会科学中尤其是在历史研究中很少有所得。在自然科学中,规律越是普遍适用,对精确的自然科学越是重要,也就越有价值。但在社会科学中却相反,最普遍的规律正是最空洞的,往往也是最没有价值的。目前,社会科学所面临的上述困难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以自然科学的客观科学真理取代生活世界的存在真理,从而使社会科学理论丧失其本身应有的丰富想像力;其二,倾向于把纷繁复杂和变动不居的社会生活现象还原成几种因素的互动关系,导致社会科学研究中以模式或变量的互动关系取代真实的存在;其三,强调社会研究中一切现象均应量化,亦即把经验现象转化为可计量的客观数据,而对社会行动主体的人之生命的意义和评价或采取任意量化处理或根本忽略不计;其四,混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对象之间的本质区别,主张社会科学研究要保持虚假的客观性、中立性,反对把主观情绪和价值因素介入社会研究。在这种自然主义--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支配下,西方社会科学把对物的研究方法全盘运用到对人本身的研究上,失去了道德理想,完全变成技术控制的工具,最明显地体现在所谓的“社会工程学”、“社会控制论”的构想中。三、范式与社会生活当今,社会科学所面临最大的困难就在于如何回答社会科学的研究何以能够成为一门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在这方面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两者的对立所构成的社会科学基础研究中的根本问题又陷入到更大的困境之中。两者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都形成了彼此对立的命题。如何解决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这种“二元对立”,这就关系到能否正确解决社会科学的上述困难,能否建立一种真正的社会科学基础。范式(paradigm)的概念自1962年科学史学家库恩提出以后,已成为科学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按照库恩的论述,范式是由从事某种特定学科的科学家们在这一学科领域内所达到的共识及其基本观点,是一个学科的共同体在观察角度、基本假设、研究准则、概念体系等方面的某些共同约定,尤其是通过研究实践中的范例(examples)即“一组标准事例”来理解的共同约定。人们所有的行动,包括作为探索者,在研究探索问题时都离不开作为参照的范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范式是一种世界观,是最高层次的方法论,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二是共有的信念;三是某种自然观(包括形而上学假定)。“范式”的基本原则可以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表现出来,分别回答的是事物存在的真实性问题、知者与被知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问题。人类探索世界所使用的范式已经经历过几个时代:前实证主义时代、实证主义时代和后实证主义时代,它们代表了人类认识自然与社会的努力、不同的取向和历史进程。在自然科学史上,牛顿的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等等,都是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库恩指出,尽管有时候我们认为科学是逐步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有重大的发现和发明,但范式通常会变得固若金汤,抗拒任何实质的改变。不过,当范式的缺陷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越来越明显时,一个新的范式就会出现并取代旧的范式。例如,太阳绕着地球转的观念后来就被地球绕着太阳转的观念取代。但是,在社会科学中,范式更替的模式与库恩所说的自然科学并不相同。自然科学家相信一个范式取代另一个范式代表了从错误观念到正确观念的转变,比如,现在已经没有天文学家认为太阳是绕着地球运转的。至于社会科学,理论范式只有是否受欢迎的变化而不会被完全抛弃。社会科学范式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同时也都忽视了其他范式揭露的一些社会生活的纬度。因此,社会科学的每一种范式都为关注人类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一种不同的研究方式,每一种都有独特的关于社会事实的假定。所以,艾尔·巴比建议把社会科学的每一种范式都当作理解社会的一扇窗户来看待8,范式本身并没有对与错之分,作为观察的方式,它们只有用处多少的区别,因此,最好去尝试发现这些范式可能带给你的益处。根据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类型”和托马斯·库恩的科学“范式”,我们可以将自孔德以来的全部社会科学理论划分为四种主要的范式:社会事实范式、社会行为范式、社会批判范式和社会释义范式,它们的建构基础如图1所示9,是宏观—微观和自然主义—人文主义两对理想类型。上述研究取向的存在表明,根据不同哲学对科学的目的与社会世界的本质所做的假定不同,社会研究也有数个相互竞争的研究取向。它们对关于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解答。有时人们常常把范式与理论交替使用,其实,这两个概念是有一定区别的。正如艾尔·巴比所指出的那样8,范式指的是一般框架或视角,字面涵义就是“看事情的出发点”,它提供了观察生活方式和关于真实实体特性的一些假设。相比之下,理论指用来解释社会生活特定方面的系统化的关联性陈述(的)。因此,理论(是)赋予范式真实感和明确的意义。范式提供视角,理论则在于解释所看到的东西。实际上,这四种研究范式就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四大基本的研究取向10。关于这四大研究取向,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有什么意义呢?第一,这意味着目前没有单独一个绝对正确的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取向。但这并不是说,社会科学研究没有一个基本的准则,怎么做都可以,也不是说,这四个取向之间完全没有会通之处。恰恰相反,这意味着进行社会研究的基础尚未定于一尊。换句话说,有一个以上的研究取向目前正在“出赛”。因为没有任何一个范式是全能的,有的是数个范式彼此相互竞争、僵持不下,或许以后一直都会是这种状况。知道有这四大研究取向,当我们阅读研究报告时,将会对你有所帮助。因为,通常研究者会依赖其中的一种研究取向,但很少会告诉你他用的是哪一种。第二,这意味着社会科学研究者进行科学研究时,所试图达成的结果(如发现法则、确认底层结构、描述意义体系等)将随着研究者本人所选择的研究取向而有所不同。举例来说,实证主义者可能进行量的研究如成本效益分析;诠释研究者可能从事探索性研究如质的分析,而批判研究者偏好行动取向的研究。在我们从事社会研究(的)时若对这些研究取向有所知悉的话,将会使你对从事哪种研究类型,作出比较扎实的决定。第三,这意味着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具体技术方法完全是根据不同研究取向的假定。一个有多种答案的问题不表示每个答案都对;相反的,这意味着社会研究者有选择不同的科学研究取向的空间。每个研究取向都有它自己一套哲学假设与原则,并且对于如何做研究,也有它自己的立场,研究报告很少将这些研究取向做出清楚明确的交代,而且许多研究者对于这些研究取向也仅止于模糊的概念。然而,研究取向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却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总之,多种研究取向的存在,能够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和舞台。目前国内不少社会科学研究者都未做到自觉地在方法论的指导下系统、规范地开展社会科学的研究,这使得有效积累社会科学的知识、促进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未取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