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小时的故事》的女性主义解读
威廉肖邦(1851-1904),19世纪美国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女主人公。她的代表作《觉醒》被当代文学评论家视为美国女权文学作品中最早的同时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然而,这部长篇小说在1899年出版之时并未获得好评。这是由于肖邦笔下的女主角的行为太过离经叛道,这与当时的社会机制与传统习俗相抵触,是不能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的。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肖邦销声匿迹潜心创作。直到20世纪50年代左右,由于西方女权运动第二次浪潮的兴起,肖邦才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她的作品才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研究,此后她获得了美国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一小时的故事》是肖邦19世纪末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描写了身患心脏病的女主人公马兰德夫人得知丈夫在车祸中丧生的消息之后经历的一系列情感变化。在经历了起初的短暂悲痛后,她体会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解脱和放松。然而,正当她为来之不易的自由感到高兴的时候,丈夫平安归来的消息使她对未来彻底失望,最终心脏病突发,不治身亡。作为肖邦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全文虽然不足两千字而且情节并不复杂,但却具有深刻的主题。本文通过探讨女主人公在一个小时内经历的情感变化,以及她内心逐渐觉醒的过程,反映了作为一个沉默的反叛者追求自由之路的坎坷和艰辛,旨在揭露19世界末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和束缚。19世纪末的美国南方社会是男权统治的社会,因此女性受到男性的压迫和束缚,往往作为男性的附属品。正如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波伏娃在她的代表作《第二性》中指出的那样:“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在西方父权社会中,女性始终处于“他者”的地位,作为一个由男性定性和诠释的存在物而存在”。易卜生也曾说道:“这个社会完全是一个男人的社会,法律是男人写的,起诉人和法官都是男人,他们从男人的立场出发判断女人的行为方式”。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女性没有选举权,政治权利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她们社会地位的低下。另一方面,由于女性在经济上不独立,绝大部分工作拒绝雇佣女工,因此她们必须依靠男人。此外,传统习俗,社会伦理道德以及婚姻观念要求女性扮演好家庭主妇的角色。总之,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女性一直被动地接受来自男权社会对于她们的压迫和束缚。即便如此,19世纪末的美国社会中,女性意识形态已经开始觉醒,部分思想先进的女性开始向男权社会的价值观念发出挑战。《一小时的故事》中的马兰德夫人就是代表者之一。虽然她的反叛自始至终都是不为他人所知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但是其女性意识的觉醒在小说中处处得以体现。毕竟,19世纪末的美国仍然是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敢于表达对于男权社会的不满情绪的女性是少之又少的。因此,马兰德夫人的反叛精神对于那个时代而言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一、贤妻良母的出现首先,当马兰德夫人听到丈夫意外丧生的消息时,她表现为:“立刻绝望地倒在姐姐的怀里,突然放声大哭起来”。“立刻”“突然”两个词突出体现了马兰德夫人当时的悲伤情绪。这说明马兰德夫人的反应是她真实的情感流露。她完全按照传统的伦理道德和婚姻观念规定的那样表现,即自己的丈夫死了,妻子应该感到悲痛欲绝而且要难过的放声大哭。这表明马兰德夫人的思想以及行为长期以来受到男权社会的控制,她的所作所为都是遵从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规定。因此在外人面前,她一直都扮演着丈夫和社会所期待的角色———贤妻良母,这使得她成为了一个失去自身个性的他人的附属品。在马兰德夫人独自回到自己的房间后,她眼中窗外的景象竟是一派生机勃勃之景,这象征了她的新生。这与她之前的悲痛情绪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如果细想,读者不难发现这是违反常理的。一般人在极其悲痛的情况下,眼前看到的情景应该是阴暗且毫无生机的。马兰德夫人之所以能看到这样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说明她的心中可能并不那么悲痛,或者她的悲痛只是极其短暂的。同时,这也表明了丈夫的死对于她而言或许不是一种打击,反而是一种解脱。由此可见,丈夫在世时,马兰德夫人内心的真实感受并未完全展露,她是一直被压迫着的。现在,等到丈夫一死,她才意识到丈夫对她而言或许根本没有那么重要,相反丈夫的死给她带来了解脱,她内心的真实想法才开始慢慢展露出来。二、马兰夫人的自由观念肖邦在《一小时的故事》中对于马兰德夫人获得自由的过程做了详细的描写,即经历了不知道是什么———试图击退它———无力反抗———无意中说出“自由”二字———意识到自由的出现——在“自由”和“爱情”中毅然决定选择前者。马兰德夫人寻求自由之路的过程反映了她反叛精神的萌芽以及追求自由的不易,这也正是她平时受压迫和束缚的最好证明。一开始,马兰德夫人不知道向她袭来的是什么东西,并且下意识的试图击退它。这反映了马兰德夫人对于自由的陌生感,因为长期的压抑使得她不敢正视此时不断向她袭来的自由。直到后来她无意中说出“自由”这两个字,她才意识到内心渴望已久并且即将拥有的是自由。这时,她开始一遍遍小声地从嘴角中挤出“自由”二字,那样轻那样不自觉,这体现了她对自己即将拥有自由这一事实感到无比的欣喜和激动。此后,她开始满怀希望地幻想着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她甚至全然不顾丈夫刚刚死去这一悲痛的事实,开始埋怨丈夫以前对自己的束缚就跟犯罪一样,此刻她终于敢承认自己对丈夫的感情,即“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其实,马兰德夫人此时的想法完全是有悖于伦理道德的。因为那时自己的丈夫去世才不到一个小时,马兰德夫人便忘记了丧夫之痛,反而开始畅想着自己美好的未来,甚至马上进入到一种狂热的欢欣的状态。这表明了马兰德夫人的反叛精神的出现以及对自由的强烈渴望。此外,肖邦通过描写马兰德夫人获得自由前后的复杂心理变化,体现了马兰德夫人之前所受男权社会的压迫和束缚之深,即她的所作所为都受他丈夫的控制和约束。正因为她所受的压抑已久,因此自由的出现对于她而言才会太过陌生,以至于她需要时间和勇气来接受。三、自我中心的救赎马兰德夫人在获得自由后,变成了一个与之前完全不同的人。她决定掌握自己的命运规划自己的未来,并且兴奋到无法自拔甚至有点走火入魔的程度。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马兰德夫人独自一人呆在自己房间时,她的姐姐担心她会因为伤心过度引发心脏病,因此便跪在门外,苦苦哀求让她进去。这时,马兰德夫人拒绝打开房门,并且态度十分强硬。她说道:“请你离开。我没有让自己得病”。这反映了马兰德夫人在意识到自己拥有了自由之后,决定不再听从任何人的安排,而将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二是当她最终被姐姐叫出自己的屋子下楼时,她的脸上犹如胜利女神一般洋溢着狂热的欢欣。这种狂热的欢欣已经到了反常的地步,甚至让她完全无视于他人,忘记了之前束缚自己的社会规范和婚姻观念,以及自己应该扮演的贤妻良母的角色。作品最终是以讽刺性的悲剧结尾,即伴随着丈夫的平安归来,马兰德夫人的自由之梦瞬间破灭,最终以牺牲生命为代价。虽然根据医生的诊断,马兰德夫人是因为看到丈夫平安归来而太过兴奋而死。可是,细读作品不难发现,马兰德夫人是死于过度失望。因为当她看到自己的丈夫平安归来时,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刚刚拥有的自由以及期望的美好未来都将消失,因此巨大的打击使她心脏病发猝死。其实,马兰德夫人的心脏病正是她柔弱的表现,她是经不起任何刺激不堪一击的,这点可以从一开始丈夫的朋友和自己的姐姐小心翼翼的告诉她马兰德先生车祸丧生的消息以及最终马兰德夫人因经受不住打击心脏病发身亡两方面体现出来。同时,医生的诊断,即她是因太过高兴而死更增添了作品的悲剧色彩,因为就连马兰德夫人的死因也是由以医生这一男权社会的代表来决定的。这样,小说的末尾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巨大影响力和控制力再度呈现出来。四、女性经济的发展:受压迫、反抗马兰德夫人的死反映了她所追寻的自由是虚幻的。因为不论是在以前还是现在,她都是被动的,沉默的,脆弱的。她只是完全服从于男权社会给她制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她从未真正掌控自己的生活,过一天自己想要的生活,哪怕是在自己获得自由之后。这主要因为:第一,马兰德夫人所处的社会是不允许女性拥有完全意义上的自由。第二,马兰德夫人的自由是有空间限制的。她对自由的想象仅限于只身一人在自己的房间内,当她一旦面对公众,她之前对于自由的幻想就会完全破灭。第三,她能否获得自由是由其丈夫决定的。首先,马兰德夫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反映出来的反叛精神是沉默的反叛,这样矛盾且复杂的反叛精神是有一定的社会历史原因的。正如著名的肖邦评论家佩姬·斯盖格丝所认为的那样,肖邦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往往过着一种极其复杂的“双重生活”,一个是被社会所接受的作为理想女性的外部生活,一个是被婚姻和男权传统所不容而被迫转入地下内心生活。《一小时的故事》中的马兰德夫人虽然过着传统意义上的幸福生活。但是,她的一举一动都体现了男权社会对于她的压迫和束缚,她只能遵循社会对女性要求的那样,扮演着照顾丈夫和孩子的贤妻良母的角色。著名的女性主义学者———吉尔伯特·古芭,在其女性主义经典作品《阁楼上的疯女人》中对于两种不同的女性做了比较,她曾指出:“在父权制文学传统中理想的妇女是被动的、顺从的、无私的、奉献的和天使般的,而那些拒绝无私奉献,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的,拒绝男性传统为她们设定的顺从角色的妇女则是魔鬼。妇女受到警告:如果她们不能有天使般的行为举止,那么她们就必定会成为魔鬼”。可见,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女性不得不受制于男权社会,即扮演好贤妻良母的角色。尽管如此,19世纪末的美国社会,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们思想意识的逐渐开放,女性意识已经开始觉醒,并且向男权社会中的价值观念发出挑战。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渴望得到自由并且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但是,在她们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她们仍然遭受到整个社会尤其是男权社会的压迫和束缚。因此,她们只能压抑住内心对于自由的渴望,以至于她们的反叛只能是沉默的无声的。再者,马兰德夫人自由意识觉醒的全过程都是发生在她独自在自己屋子里的时候。这个屋子的房门就像是一个屏障一样,把她内心真实的世界和外在世界隔绝开。当她在客厅的时候,她不得不掩饰着自己的内心,小心地扮演着一个“他者”的角色。因为客厅作为大家进行社会活动的公共空间,人们的一言一行将完全暴露在别人面前。她感觉自己无时无刻不受到别人的监视,因此,她在那里的行为必须要符合男权社会对于她的要求。然而当她独自一人在自己的房间时,她才敢于展示最真实的自我。可是,马兰德夫人不可能一辈子躲在自己私密的空间里不出去,这也说明她并不能将真实的自我完全暴露在众人面前。当她一旦踏出这间屋子,她面临的将是传统的社会规范,伦理道德,婚姻价值观念。所以,自始至终,她的反叛,她对自由的渴望都仅限于丈夫死后自己一个人在屋里的想象,是不被别人所知的,而且她根本没有任何付诸于行动的机会。这显示了她追求的自由是虚幻的,是具有局限性的,也预示了其自由仅是昙花一现,终将夭折。此外,她能否获得自由是由其丈夫决定的。虽然她获得了短暂的虚幻的自由,但是她无时无刻不受丈夫的掌控。故事虽然发生在她得知丈夫死讯之后,但是丈夫的影子却无处不在。一开始,丈夫的朋友及马兰德夫人的姐姐在告诉她玛兰德先生车祸身亡这一噩耗时表现出来的小心翼翼,就可以看出马兰德夫人在别人眼中是个什么样的形象———一个不能经受任何打击的患有心脏病的家庭主妇,并且与丈夫关系很好。实际上,马兰德夫人由于长期受男权社会的控制,一直以来都没有真正的自我,她作为一个“他者”,只是自己丈夫的附属品。在长期的压迫中,她一味地迎合别人对自己的期许,即使丈夫不在身边,她也要如此。马兰德先生的暂时不在家其实并没有削弱他对于马兰德夫人的影响,这只不过是给了她一个短暂的自由想象的空间而已。伴随着马兰德先生的回归,马兰德夫人深知自己的自由之梦已经破碎,最终因为不堪巨大的打击心脏病猝发而死。五、马兰夫人的自由观念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一小时的故事》通过简练有力的文字,并不复杂的故事情节和最终意想不到的结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小时之内女主人公马兰德夫人内心世界的复杂变化,反映了马兰德夫人对于男权社会无声的反叛以及她对于自由地强烈渴望。马兰德夫人无疑是当时社会具有进步思想的女性代表。虽然她追寻自由的过程是曲折的,她来之不易的自由是不堪一击的,她的反叛精神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劳务合同的格式2
- 2025购房转让合同范文
- 2025工程车辆运输合同
- 2025年塑钢窗生产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合同2篇
- 2025年度农机销售与农业信息化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智慧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公司成立协议书规范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智慧医疗平台全新合作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公司单位员工劳动合同解除与赔偿标准3篇
- 2025年度婚姻财产分配与子女权益保障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工程环境保护三方合同3篇
- 自然情怀-主题作文训练
- 阿尔茨海默病康复
- 铁路货运员(中级)资格认定考试题库(浓缩500题)
- iqc部门年终工作总结
- 2024年人工智能发展引领AI应用创新
- 智能智能化智能眼镜
- 四川省眉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
- 中国动画赏析
- 地方国企重组改制实施方案
- 空压机及气罐故障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清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