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五代宋明时期的福建佛教_第1页
略论五代宋明时期的福建佛教_第2页
略论五代宋明时期的福建佛教_第3页
略论五代宋明时期的福建佛教_第4页
略论五代宋明时期的福建佛教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略论五代宋明时期的福建佛教

福建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包括哲学宗教、普通话、科举考试教育、生活习俗、戏曲、音乐、绘画等。下面将就其中最有特色和典型意义者分别进行介绍和论述。首先谈谈福建宗教。福建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一、岩寺院与福建寺院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西汉末东汉初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内地。福建原为闽越族的聚居地,与中原联系不多,直至三国时孙吴经营闽中,佛教才随北方汉人的南下而进入福建。福建最早的佛教寺院是建于晋太康三年(282年)位于福州城北的绍因寺。经过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发展,至唐末,福建的佛教寺庙已达200多座。福建佛教的鼎盛时期是在五代和北宋。五代时王审知统治福建,社会比较安定,吸引了大批北方僧侣到福建传教。而闽王王审知及其家族“雅重佛法”,大力扶持佛教,促进了福建佛教的发展。五代王审知称王前就两次度民5000人为僧。天成三年(928年),闽王延钧一次度民2万为僧。永隆二年(940年),又度僧1万多人。据记载,五代时仅福州府就有僧尼6万多人。五代闽国所建寺庙众多,福州府有佛寺267座,归属吴越后又增加了200多座,如此众多的僧人和寺庙,构成了王闽政权的表面繁荣景象。北宋,福建迅速崛起,经济政治文化全面繁荣,佛教也随着文化的繁荣而达于鼎盛。北宋时福建僧尼人数居全国之冠,达7万多人。时人诗云:“山路逢人半是僧。”到处是由农家子弟和一般平民蜕变而成的僧尼。北宋寺庙众多,泉州府的寺庙有上千座,建州的寺庙也达近千座,福州府的寺庙竟达1500座以上,有诗人写道:“城中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正是这种佛寺林立、佛教繁盛的真实写照。五代北宋福建佛教的兴盛还体现在出现了很多在佛学理论上很有建树的僧人。在佛教禅宗分化为曹洞、沩仰、灵济、云门、法眼五个宗派的过程中,福建僧人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怀海、灵佑、希运、义存、师备、本寂等人的贡献尤大。他们有的本身就是某种宗派的创始人,有的是继承其师父在该宗派中作出过杰出贡献的门徒,这大大提高了福建僧人在佛教各宗派中的地位。南宋末元代初,福建由于战乱,不少佛寺毁于兵燹,佛教有所衰落。明代前期,佛教得到复兴,但由于明中叶嘉靖年间倭寇的骚扰和明末的动乱,形成了福建佛教史上的另一奇特现象:明清以来大量福建高僧前往国外传教,中外佛教交流频繁。福建佛教海外弘法由来已久,早在唐代,就有泉州超功寺僧昙静随鉴真和尚赴日弘法,元代也有明极、楚俊等名僧东渡日本。但这些都是个别的现象。明末清初,福建僧人赴日弘法,接二连三,前赴后继,堪称壮观。明崇祯二年(1629年),福建崇福寺僧人超然东渡日本,在日本长崎建崇福寺(俗称福州寺),担任主持。此后一直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的近百年之间,长崎崇福寺的10位主持、3位监院、2位寺众都是从福建东渡的。顺治五年(1648年),漳州僧人觉悔东渡日本建福济寺(俗称漳州寺)。顺治十一年(1654年),福清黄檗山万福寺住持、临济宗第三十二世隐元禅师应邀率弟子独言性闻、慧林性机等38人从黄檗山,经厦门乘船到达日本,受到很高的礼遇。隐元禅师在日本京都宇治建新寺弘法,新寺的建筑、雕刻完全仿照福清黄檗山万福寺。为了不忘本源,隐元将新寺仍名为“黄檗山万福寺”。中国的黄檗禅宗正式在日本生根,隐元成为日本黄檗宗的初祖。隐元圆寂后,宇治黄檗山万福寺的住持从一世到十四世大多是由福建名僧担任。现在,黄檗禅宗已成为日本佛教的一大宗派,其最盛时有寺院1100所,33个塔头,僧俗信徒2500万人,约占其时日本全国人口的1/5。日本黄檗山万福寺法席传至今已经58代,福建僧人隐元禅师的开创之功不可没。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福建佛教又兴起了往国外弘法的热潮,不过这次热潮的地点不是在日本,而是在东南亚。东南亚各国的很多佛寺,都是由福建僧人弘法建造的,如马来西亚槟城的极乐寺,新加坡的双林寺、法华寺,菲律宾的信愿寺等等。以菲律宾的信愿寺为例,1937年,应菲律宾华侨信众之请,性愿法师南渡菲岛,主持马尼拉信愿寺。性愿法师(1889-1962年),福建南安人,曾任泉州开元、承天寺,漳州南山寺,厦门南普陀寺,永春普济寺等道场的首领要职,与曾到闽南弘法的弘一大师交往甚笃,曾发起刊印弘一大师的律学遗著及手书佛经,使之得以保存流通。性愿到菲律宾后,主持信愿寺,筹划经营、添建殿舍、塑造佛像、购置藏经,被誉为菲国佛教的开山祖师。继任的瑞今法师(1905-2005年),福建晋江人,曾在漳州南山寺创办南山小学,开闽南佛教兴办国民教育之先声。弘一大师在闽弘法,他常随左右,参列法席。瑞今后任南安小雪峰寺住持、南安县佛教会理事长。1948年,瑞今法师应性愿法师之请到菲主持信愿寺,复建、扩建殿堂,兴建工程浩大、高达56米、有菲律宾佛教象征意义的万佛塔,创办学校,开办讲习班,推行救灾济贫、育幼安老的慈善事业,出席国际性佛教会议并被选为菲国分会主席,赢得了很高的声誉。2005年他百岁诞辰之时,菲律宾总统阿罗约专门亲至信愿寺为他祈福。福建佛教在民国时期有一定发展,并一度成为全国佛教革新、复兴的重镇。虚云、圆瑛、弘一、太虚、常惺、太醒等一代高僧大德曾先后在福建住持过福州湧泉寺、厦门南普陀、泉州开元寺、漳州南山寺等丛林名刹,创办佛学院,出版佛学报刊,兴办慈善事业,改革寺院制度,为后来佛教的改革和弘传奠定坚实的基础。二、道教地位的传承与发展道教是我国的传统宗教,产生于东汉中叶,它主张通过修炼或吃丹药,得道成仙,长生不老,从而进入另一个超脱现实的神仙世界。道教三国时传入福建。著名道士葛玄曾在霍童山(今宁德境内)炼丹,西晋郑隐、东晋邓伯元等众多道士也曾隐居于此,故霍童山被后世道士奉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的第一洞天。福建最早的道观是西晋太康年间泉州城内的白云庙。唐五代时期,福建道教得到迅速发展。唐朝统治者姓李,自认老子李耳为祖宗,尊为“太上玄元皇帝”,扶植推崇道教。唐代福建建立道观13座,莆田玄妙观内的三清殿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是当时著名的道观,遗迹至今犹存。五代时,道教和佛教一起受到闽王王审知家族的推崇。王审知次子王延钧酷信神仙之术,道士陈守元、徐彦朴、盛韬等备受宠幸。长兴二年(931年),建造宏伟壮丽的宝皇宫,以陈守元为宫主,设立道场,对之言听计从。王昶继位后,更热衷于神仙方术,拜陈守元为天师,为陈守元建三清殿于内宫,铸宝皇大帝、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像,使用黄金数千两。王昶在宝皇宫内日夜斋醮,以求长生不死,政令无大小皆与陈守元、林兴等商议,传宝皇命下达。陈守元受贿请托,言无不从,其门如市。这时的道教,以召神剋鬼、驱邪修仙、符箓法术为能事,理论创见不大。宋元时期,福建道教继续发展,并达于鼎盛。根据《重纂福建通志》记载,宋元两代兴建的道观达80座,占福建历代所修道观总数的三分之二,著名的有福州的真庆观、闽县的崇禧观、延平的元妙观、莆田的万寿宫、松溪的文昌观等。著名的道士有长乐陈通、德化苏绍成、福州欧阳器虚等。还出现了在道教理论上有重要贡献的白玉蟾、陈冲素等人。白玉蟾(1194-1229年),本姓葛,字以阅,一字如晦、白叟,号海琼子、琼山道人。祖籍福建闽清。曾师从著名道士陈泥丸(陈楠)长期在武夷山隐居修行。著作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后由其弟子编辑为《海琼玉蟾先生文集》、《海琼问道集》、《海琼白真人语录》等。白玉蟾在内丹理论上融摄儒佛,自成体系,并且融合内丹和道法,形成教团,是全真道南五祖之一、道教南宗的实际创立者。白玉蟾是中国道教理论和组织实践方面的杰出人才,他的内丹理论对元代以后道教修炼方术有重要影响。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年),在闽县元寿观(今福州于山九仙观)由福州知州黄裳奉朝廷之命召工雕版刊印《政和元寿道藏》。全书540函,5481卷,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部刊印的道藏。在泉州,有一座雕刻于宋代的老君造像,高5.1米,厚7.2米,宽7.3米,由整块天然岩石雕琢而成。石像造型逼真,刻工精细,为国内罕见。可以看出,宋元时代,道教的鼎盛以及其拥有的雄厚的经济和政治实力。明清以后,福建道教逐渐走向衰落,并逐渐渗透到民间宗教中去。三、元代福建道教概况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传入福建的主要派别有天主教和新教(新教又称为基督教或耶稣教)。元代,中西交通往来频繁,基督教传入中国,时称“也里可温教”(意为上帝教)。元政府在泉州设立也里可温掌教官,专门管理教务。泉州已发现众多的元代也里可温教石刻,如一石刻上刻有“管领泉州也里可温掌教官兼住持兴明寺吴咹哆呢嗯书”字样,可知泉州设有也里可温掌教官,有兴明寺等教堂,有教官兼寺住持吴咹哆呢嗯。据意大利传教士马黎诺里在《奉使东方录》中的记载:“元代天主教方济各派有很多传教士来泉传教,城内外有教堂四五所,且建有修院,又设立一个主教区,驻泉州的最后一位主教就卒于泉。”该书还记载了泉州天主教堂富丽堂皇,财产丰富,设有栈房储存商人货物。明末天启五年(1625年),祖籍福清、告老还乡的明丞相叶向高邀请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到福建传教。由于叶向高的影响和支持,当时福建名流多与艾儒略有往来,赠诗酬答的有69人。艾儒略在福州建有名曰三山堂的教堂,在福清、建州等福建各地建有20余座教堂,受洗信众达1万余人。崇祯四年(1631年),梵蒂冈教廷自菲律宾派出一批传教士到福建传教,开创“多明我会”传教区,天主教在福建的传播更趋迅速。鸦片战争以后,天主教在福建继续得到传播和发展,光绪七年(1883年),天主教在福州、厦门设立教区。法国、美国天主教也纷纷进入福建传教、建教堂和公所,直到现在。新教是随着鸦片战争而进入福建并迅速传播的。1842年,美国公理会教士雅稗理等人自香港乘英舰到厦门鼓浪屿,建立新教教会。《南京条约》签订后,福州、厦门被辟为通商口岸,各国传教士取得了传教的合法权利,纷纷抢滩登陆。英国伦敦会、圣公会、长老会、美国美以美会、北美浸礼会、安思会,加拿大、荷兰等国的新教教会都先后进入福建传教。福建新教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特点是传播时间早,分布地域广,教堂数量大,信徒多。1844年6月美国归正会在厦门兴建的新街礼拜堂,是近代外国教会在中国建立的第一座新教教堂,被称为“中华第一圣堂”。解放后,新教开展“三自爱国运动”,自主办教,新教继续得到传播和发展。四、贤、四贤与发挥桥梁作用伊斯兰教又名清真教、回教,产生于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麦加城,创始人为穆罕默德,信徒称穆斯林。伊斯兰教创立后一方面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内地,另一方面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福建泉州、广州和扬州等地。据《闽书》记载:唐武德中(618-626年),穆罕默德派四大门徒来华传教,其中一贤传教于广州,二贤传教于扬州,三贤、四贤传教于泉州。三贤、四贤去世后葬在泉州东郊灵山,其地被称为“圣墓”。对此记载,也有不同见解,但至迟在唐末伊斯兰教已在泉州传播则是学者们的一致看法。宋代,泉州海外贸易十分发达,泉州一跃成为世界性港口,来福建经商和定居的阿拉伯穆斯林人数剧增。他们聚居在泉州通淮门以东,从晋江北岸一直到后渚港一带。他们先后建造了六七座清真寺以满足宗教生活的需求。现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