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范成大与赵秀三的家家诗_第1页
论范成大与赵秀三的家家诗_第2页
论范成大与赵秀三的家家诗_第3页
论范成大与赵秀三的家家诗_第4页
论范成大与赵秀三的家家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范成大与赵秀三的家家诗

所谓的田园诗是描述农民勤劳、生活苦难以及受到剥削和压迫的痛苦的诗歌。作者对作者的作品产生了深刻的关注、同情和钦佩。中国田家诗的产生,可一直追溯到周代,《诗经·豳风》中的《七月》当属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田家诗的滥觞。此外,《诗经》里的《唐风·鸨羽》、《魏风·硕鼠》、《小雅·黄鸟》都是中国早期田家诗的代表。由于种种原因,田家诗的传统在一千余年间却鲜有继承者,在中唐时期田家诗创作才呈现空前热闹的景象。在宋代出现了田家诗的集大成者范成大,将中国古代的田家诗创作推向了顶峰。而在六个多世纪以后,朝鲜半岛也出现了创作大量田家诗的优秀诗人赵秀三。何以相隔六、七百年,二人却在诗歌创作上不约而同地选择“田家”为自己的主要创作题材呢本文试作一简要地分析、比较。一、赵秀三和范成伟大的家庭诗的主题和思想内容(一)身寒微的民本主义思想赵秀三(1762—1849)出生于全罗道全州沙川津,是朝鲜王朝英祖、宪宗时代人,初名景潍,字芝园,号秋斋、经畹,出身寒微属于所谓“中人阶层”。他学识丰富,却因出身而难以得到高官职位,只任武官末职,83岁才考中乡试。出身微贱而导致的怀才不遇、职位低下,壮志难酬的不幸遭遇,使他更疏远达官贵人。但受儒家正统教育而成长起来的他具有浓厚的民本主义思想,即关心社会下层人物,关心寻常百姓。正是出于对乡土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心与同情,创作出了大量的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的田家诗。1.对乡村社会的人物人物塑造尽管赵秀三所受的教育与一般文人士大夫相同,但他对乡村郊野的普通百姓怀有很深的感情,各种乡村百姓形象几乎都出现在他的田家诗中:有的是人们在乡村随时可见的平平常常的人物,如辛勤劳作的采桑女(《采桑女》,悠闲自得的骑牛翁(《骑牛翁》),为官府辛勤织布自己却衣不蔽体的织布女(《獐峪田舍》),肩膀日日红肿的轿夫(《咸关岭赠舆夫》)等等;有的则是带有传奇性质的较为罕见的人物。在组诗《纪异》中赵秀三把听说过的和自己在“浪游四方”时所见过的形形色色的乡村百姓形象,如乞丐、樵夫、说书人、卖唱者、采药人、小贩、强盗、猎人、孝子、贤妇、落魄儒生、钓鱼老人、僧人、妓女等等一一展现了出来,概括来说主要描写了乡村社会中的三类人。第一种,是诗人所深深关心和同情的终日辛勤劳动生活却艰难如奴的劳动者。《采桑女》所写的养蚕姑娘,就是这种情况。诗人满心同情地写道:“可怜蚕女空辛苦,官箱疋帛皆出汝”。此外,如《咸关岭赠舆夫》中的轿夫“山色年年碧,民肩日日赪”。《獐峪田舍》中的织布女“辛勤织布作充官布,身上都无完枲麻”。第二种,是处于社会下层,却品德高尚、心地善良的各类人物,如组诗《纪异》中的第八首《畲田僧》:一臂耕犁胜十牛,三年收获粟如邱。春来散尽飘然去,民食穰穰及数州。这位义僧把自己耕种三年所积攒的三千余斛粟,分给了附近三千余户人家,“户施一石”“飘然而去”(《畲田僧·序》)令人肃然起敬。又如,《负贩孝子》、《朴孝子》写孝顺,《报仇媳妇》写舍身为公公报仇的寡妇,《汲水者》写天旱汲水以报邻居粥饭之恩的厚道人物,《采药翁》写不忘嫂子抚养之恩而日日以嫂先前所爱吃的鲢鱼卵祭祀亡嫂的老人。对那些为饥寒所迫不得已而沦为盗贼与妓女的人,诗人对其嘉言懿行,也予以热情的赞扬,如《金五兴》和《一支梅》。平民大众在封建等级社会中是得不到文人士大夫的重视与尊敬的。但赵秀三却在这些普通的乡村百姓身上,看到了他们美好的品德和善良的性格,并歌颂他们、赞美他们。第三种,是落魄隐居于蒿莱的读书人。例如,《郑樵夫》、《福洪》、《吾柴》等诗作。以《吾柴》为例:风雪凌兢十二街,街南街北叫吾柴。会稽愚妇应相笑,宋椠经书贮满怀。诗人颇为幽默地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个形象,他不像其他的卖柴人吆喝着“卖柴喽!”而是迂腐地喊道“我的柴”,还时不时地在叫卖的间隙拿出书来读。古语有云“礼失而求诸野”,赵秀三之所以描写此类形象,无疑是痛恨于官场的龌龃与黑暗并呼唤淳朴民风和人性的回归。2.纺织、管理工具、妇女等的劳动男耕女织是乡村田家的基本生产活动,它为全社会提供了“食”和“衣”两大生活要素。关心农村的诗人绝不会忽视这样重要的问题,赵秀三更是如此,他对此所作的描绘是这样的详尽、具体,以至于使得那些也曾注重农村题材的其他汉文诗人为之逊色,似乎在朝鲜也只有丁若镛的国语诗歌《农家月令歌》能与之相媲美。赵秀三写农村生产劳动的诗,集中在组诗《次耕织图韵》中。这一组诗由46首七绝构成。其中,描写粮食生产的有23首,写养蚕的有15首,写纺织制衣的有8首。这一组诗描写了这三种生产的全过程。粮食生产过程,由《浸种》开始:潜滋时物肇农功,嘉种坚圆万颗同。雨过长堤春水活,人家相告下是笼。接下去就描写了耕地、耙地、育秧、插秧、锄草、灌溉直至粮食入仓的过程,最后是《祭神》,以感激上天恩赐的雨水、阳光:箫鼓喧红赛岁丰,鸡黄酒白一村同。大牢高鐻宁无享,粒我神功报不穷。对农村妇女的养蚕也写得同样的细致、具体。养蚕取丝以后,就是纺织和制衣。诗人用8首诗来表现这一过程。男耕女织,这是农村中自然的分工。在这一组诗中,有关“男耕”的,共23首;有关“女织”的,也是23首,对男女的劳动一视同仁,丝毫见不到封建社会中常见的“男尊女卑”思想。不仅如此,诗人甚至有时把妇女的劳动看成是最为贵重的一种劳动,“功成还有未成功,百事人家最女红”(《窑蚕》)。在《次耕织图韵》中,诗人在描写农村男女生产劳动的全过程中,流露出他对农夫农妇的尊敬与同情,写出了他们的劳苦和对劳动的热爱,如“农夫爱渠如爱子”(《布秧》),“归来或恐多疏漏,秉烛相将到夜央”(《三眠》),“蚕愈肥莹娘愈瘦,灯前犹复看殷勤”(《捉绩》),“葛帔布裙寒似铁,夜深呵手强鸣梭”(《织》)。诗人以农民的辛劳与贡献来劝诫四体不勤、坐享其成的统治者和社会寄生虫,如“御屏闻有幽风画,应轸农家食力情”(《二耘》),“莫以丰歉分贵贱,饥人何似餲人眼”(《箫》),“西邻独有倾城妓,厌看榴花簇蝶裙”(《攀华》)。3.文文化与民俗的人情世态这类题材的诗歌主要包括,郊野乡村景象的展现、田家生活的描绘和风土人情的刻画。首先,诗人通过景象的描写,再现了郊野乡村的图景,展现了乡村郊野人民的生活画面,好似一幅幅村景图,如《牛车行》:田家老翁晨出游,鸡栖小车驾黄牛。冬暖路滑雪尽消,泥水活活侵毂头。牧童鞭末春雷鸣,叱叱恍疑催深耕。牛如百尺山坡动,车似万斛江船行。…………翁今把孙牛生犊,世世陇亩长相随。诗中不仅勾勒出了田翁、小车、黄牛、牧童等形象,充满了田园风光,而且跨过了时间的界限,写出了人畜共处、代代相传的乡村风貌。朝鲜古代文人中曾有不少隐逸诗人,写渔夫、写山水田园之乐,优游萧散,闲情盎然,表现的是文人士大夫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并不是渔民本身的真正生活,其所写景物也不与庄稼人、贫困者的生活“挂钩”。而赵秀三这里的田家诗完全是另一类色调,是真正亲近农村劳动者的、充满泥滋味和土气息的,而不是远离村夫农妇的悠然高踞云端自我陶醉的失意文人的遁世之文。其次,反映了人民的贫困疾苦。他关心民间疾苦,田家诗中有一些是专以百姓的苦难和困境为题材而写成的。例如,《康津》:“不愿丰年愿俭年,俭年租赋或停蠲。绵将吐雪先征布,禾未登场趣税田”。农民不希望收成是“丰年”,反而希望是“俭年”,其原因在于赋税繁重,棉花才“吐雪”官府就征收赋税——布匹,禾苗刚长起来就要田税,这种巨大的心理反差反映出农民生活的艰辛,真实地写出农民的畸形心理。与百姓穷困成鲜明对比的是官府粮食堆积满仓,日子一久粮仓周围都长了草,粮食也霉烂了。民不堪饥,起来造反,抢走粮食,使得官府后悔莫及。《陇城杂咏》第16首,写的就是这种情况。在马廊岛(《马廊岛》),诗人还看到了另一种怪现象:因为天寒地冻,天气条件过于恶劣,奉官府命养马者,马如冻死,必须赔偿,以至于这些可怜的养马人不得不卖田地、卖儿女来凑足赔偿金,上缴官府。人民不堪饥寒,不堪官府压迫,起来反抗。诗人虽然也按照一般习惯,以“贼”称呼他们,但在感情上对他们满心同情。再次,描述乡村的风土习俗与人情世态。例如,《徽钦冢》(《北行百绝》之八十三):长臂弓弯月,高蹄马及风。五驺鸣五鼓,环顾气豪雄。北方风俗崇尚骑马、射箭,在徽钦冢一地尤其如此,诗中写的正是这一现象。赵秀三作为外交使节的随员数次路过定州城。在《三过》中,他描写该地乡民打鼓欢庆丰收的情景:“时清岁稔民多暇,社鼓咚咚到处闻”。在《北行百绝》之四十七中,诗人还写下了因地方性的陈规陋习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消极现象:“易也祭其亲,难乎飨四邻。服衰过十祀,知汝坐家贫”。按北方风俗,在小丧或大丧祭祀时,应备酒宰牛,以招待四邻。必须在举行这种祭祀后,才能脱去丧服。那些因穷困不能举行祭祀的子孙,只得把丧服一直穿下去。诗人见到了这样的穷人,同情地写下这情形,委婉地批评了这一不良风俗。在文川吏村,诗人见到了富人普遍种松护其先祖坟地的现象。朝鲜农村有一种习俗,就是在村口立两个涂以红色的人形木柱,作为守路神,一个叫:“天下大将军”,另一个叫“地下女将军”。诗人以游戏的笔墨反映出这种风俗,如《戏路边长栍》和《戏卧长栍》。以上叙述了构成赵秀三田家诗主要题材的三个方面——民间人物,农村生产劳动和郊野乡村景象。除了这三个方面以外,赵秀三还取材于其他诸方面,如郊野与乡村的历史遗迹、民间传统、边境贸易等。(二)富国强兵阶段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范氏并非豪门官宦,年少时双亲去世,孤贫自励,隐居山中十年不出。28岁时始出应举,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教育,遍阅经史,善为文章。他的基本政治理想是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认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要想富国强兵,必先安民,“省徭役、薄赋敛、蠲其疾苦”(《论邦本疏》)。在一些奏札中,他力劝孝宗要节省人力、国力,珍惜时间,整顿军纪,训练士卒,慎用刑罚,打击贪吏,以强兵富国为大志。在为地方官时,或尽力铲除弊端、整顿军备,或救灾赈济、兴修水利,为减轻农民负担、解除士兵疾苦作了努力。与此相应,他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1.对民俗存在的项目与形象的塑造范成大涉世早,对农村生活的艰辛有较深的了解,并非只是把农民作为采风观察的对象,而是对农民怀有较深的感情。他在29岁考中进士之前,一直生活在农村,20多岁就写下了一些描绘农村生活景象的诗,如在《大署舟行舍山道中雨骤至趁奔龙挂可骇》一诗里,他便表现出了“遥怜老农苦”的情感;在《乐神曲》中,写的是农民为丰年有粮交租、免受鞭笞而感到侥幸;《缲丝行》写姑嫂煮茧、缲丝、卖丝的繁忙劳动;《催租行》则描述了农民输租完毕后,吏胥上门勒索的情景。在徽州为官时,他又写下了著名的《后催租行》,诗作对南宋赋敛之重、官吏煎逼之酷和百姓受难之深作了形象的描绘。后来在杭州、桂林、成都等地及家乡,他又写下了大量的田家诗,如《刈麦》、《插秧》、《晒茧》、《围田叹》等。其中,如《黄罴岭》写巢居山农的非人处境,发出“安得拔汝出”的呼声;《劳畲耕》由“峡农”刀耕火种勉强果腹,写到“吴农”因官租私债相逼而“逃屋无炊烟”;《夔州竹枝歌九首》继承《竹枝词》专咏风土人情的传统而又注入新的内容:有烧畲种豆的农夫,有背着孩子采桑茶的农妇,还有着绣衣罗裳的富商大贾;而富者自饱,农家自贫,揭示贫富悬殊,抨击官吏凶残,同情人民苦难的思想,自始至终贯穿在范成大的诗中,直到晚年退居石湖时,他还在《冬舂行》等作品里,对下层贫民的悲惨生活予以深切的同情。在《雪中闻墙外鬻鱼菜者求售之声甚苦有感三绝》中,诗人宣称:“汝不能诗替汝吟!”真实地说出他为民生疾苦而呼喊的创作意图。2.农民的家酒与神品范成大的代表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除了很少几首表现了诗人自己在吴县石湖别业的生活之外,绝大部分篇章表现了当地农村一年中逐次出现的各种风物,以及农民四季里不同的劳作场面和生活情景。它与另一组展示吴县农村岁末节日习俗的代表作《腊月村田乐府十首》完整而周详地展现了吴县农民的生活史。《腊月村田乐府十首》后来被范成大写进《吴郡志·风俗卷》中。例如,《春日田园杂兴》其四:“老盆初熟杜茅柴,携向田头祭社来。巫媪莫嫌滋味薄,旗亭官酒更多灰”。诗中农民带着自家酿制的薄酒前来祭社,又担心巫媪嫌弃酒味不好,于是劝说道:“酒楼里卖的那些酒中间放了炒石灰”。诗歌至此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空间。农民此语的言下之意是,我们家酿的酒虽然味道淡了些,但没有掺石灰,不会伤害身体。由此可以猜想到,巫媪从自身健康角度考虑,定会欣然接受农民的家酿,而不再嫌弃酒味道不好,于是农民很巧妙地达到了自己劝酒的目的。诗中寥寥数语,便活画出一个善解人意并懂得说话技巧的农民形象。不仅如此,此诗还折射出这样一种社会情况:巫媪为宋代农村有影响力人物之一,借社祭这一重要活动,趁机向农民索取财帛。农民不愿得罪她,所以才会想方设法地劝其饮酒。短短一首诗中,具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可谓笔墨经济。又如,《田家留客行》:“行人莫笑田家小,门户虽低堪洒扫。大儿系驴桑树边,小儿拂席软胜毡。木臼新舂雪花白,急炊香饭来看客:‘好人入门百事宜,今年不忧蚕麦迟’”。田家生活被描绘得绘声绘色,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再如,我们非常熟悉的《田园四时杂兴》其三十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对于农家孩子的童真童趣,我们会不由得发出会心的一笑。比较赵秀三与范成大田家诗的内容,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别。其一,二者都以田家为主要描写对象。但赵秀三的“田家”乃是他的生活之所,即他的存在本身;范成大的“田家”乃是他观察的对象,是相对于他而呈现的一种审美客体。所以,对于赵秀三来说,田家不是外于他的客观存在,而是他的生活方式,换言之,是他生命存在的本身;对于范成大来讲,田家就如同墙上的山水画一样,尽管喜爱之极,却始终无法走进其中,彼此间总是“隔”着一层。也可以说,赵秀三诗中的田家是他心中的田家,是他入乎其内,又出乎其中的生活场景;而范成大诗中的田家是他眼中的田家,他无论如何关心,也无法真正走近它,他始终是站在旁观者的位置来面对那片沃土和生活在其中的村夫俗妇的。其二,二者都在诗中表达了对田家的关切之情。这源于二者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出身寒门的赵秀三的关切是由己及人的,自然平淡的,又是恒久不变的;是朴素无华的,又是最为真诚深挚的。而范成大的关切是推己及人的,居高临下的。二、赵秀三与范成大工厂设计的艺术品质的比较(一)《采桑女》类赵秀三的田家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篇诗,另一种是系列诗,即组诗。前者如七言古诗《采桑女》、五言绝句《骑牛翁》等;后者如《陇城杂咏》(20首)、《北行百绝》(100首)、《次耕织图韵》(46首)等组诗中的大量田家诗。纵观赵秀三的田家诗创作,主要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用“风俗画”表现情感的方式来营造空间诗人善于从农村生活中取材,把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统摄入诗。在他的诗歌中,无论是人物形象,农村农民的劳动生活,还是乡村郊野的景象,都善于用白描的手法来勾勒和刻画,他还善于发现和捕捉乡村郊野景物的形象特征和状态,以画家的绘画技巧去构造田家图景,他的田家诗就像一幅农村风景图,不愧是诗歌中的“风俗画”。例如,《牛车行》中,勾勒出了田翁、小车、黄牛、牧童等形象,展现了一幅清丽的田家风景图。另外,诗人还善于用对比的色彩来刻画乡村图景,达到诗情与画意的和谐统一。这种将不同亮度质感的色调并置一处,使双方鲜明地显示出各自的特征,增加了矛盾强度,形成差异对抗,产生既排斥又相互吸引的内在张力,能增强视觉刺激效果,产生倾斜印象,达到表现特定情感的目的。例如,《丰田驿》(《北行百绝》之三)中,将黄而枯萎的大麦与青而干的小麦相对比,其中的黄、青,色彩鲜明,有力地表现了庄稼遭灾的情形,诗人满目看到的是饥荒,最后不禁发问“何处是丰田”。又如,《陇城杂咏二十二首》第16首中的红、绿颜色鲜明的对比,真切地反映了老百姓的贫苦和民不聊生的生活,其直接根源在于政府“藏蕤沉绿锁陈红”,一“红”一“绿”,形成强烈对比,事情的真相跃然纸上,这与中国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应是绿肥红瘦”有异曲同工之妙。天然的渔家情怀赵秀三田家诗的语言特点是风味天然、浑厚朴质。这正是他的田家诗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所在。无论是描写田家劳动人民的劳作,还是写郊野田家生活景象,读起来始终使人感觉到有一种恤民之情,因此语言显得浑厚而朴质,没有丝毫的造作,完全是天然的田家情怀。他在乡村为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人民深沉地呼唤:“何日入京城”“何处是丰田”诗人从现实出发,状眼前之景,抒眼前之情,始终充满着对农民深切的关怀和同情,同时还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作出了理性的批判和揭露。无论是描写最底层的人物,还是田家郊野的景象,我们听到的并不是诗人发出的催眠的牧歌,而是饱满的昂扬的为民疾苦着想的呼喊,是那样浑厚有力而朴质。诗人通过一系列的诗歌,把劳作的整个过程记录下来,在诗中到处可以感到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关怀和怜悯之情,诗人完全以一种纯自然、纯天然的语言来描写,这比那些浮华的辞句要耐读得多,富有农村田家生活气息。主体作用的不同在赵秀三的田家诗中,常常以他人的口吻、借他人之口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从而造成抒情内涵的双重性。例如,《弄丐猴子》中,诗人正是把自己化作猴子,设身处地地写它的内心世界。又如,写农民生产活动的诗,诗人站在农民的立场,以第一人称“我”的身份来抒情。《上簇》中则把自己化为养蚕女,尽管“几日求桑”也“未觉疲”,不念自己饥饿反而“念蚕饥”,真实地再现了对蚕的爱护和艰难辛苦,把养蚕女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成衣》则把自己化为闺中人,亲手裁剪,细针缝纫,即使只是一缕也要“费心”地看过,保证“衬身”。诗人由己及人把自我融入到书写对象中,把自我对于生活的体验和领悟与劳动人民的命运和追求融为一体,诗人完全脱离开自己,站在农民的身份和立场来叙述,丝毫没有渗入自己的主观情绪,是一种天然的农民风味。他在田家诗创作中,真正进入到田家角色,对农家生活的刻画准确而独到,人物形象逼真传神。例如,《卖瓜翁》中,他完全站在描写对象的角度,用卖瓜翁的口吻来叙述,“擎盘施渴不论钱”,展示了善良、淳朴、慷慨的农民形象。(二)范成大的田园诗范成大的田家诗,洋溢出轻快愉悦的氛围,写农忙季节,宜人景,悦人事。诗歌给人的感觉不是凝滞和沉重,而是基调昂扬,比较重于情趣的表现。钱钟书曾评论道:“范成大的风格很轻巧,用字造句比杨万里规矩和华丽,却没有陆游那样匀称妥帖”。范成大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钱钟书先生早已指出,范成大的田园诗全面继承了《诗经》农事诗、陶渊明的田园诗和中晚唐田家讽谕诗的内容和艺术旨趣,“仿佛把《七月》、《怀古田舍》、《田家词》这三条线索打成一个总结”,使“田园诗又获得了生命,扩大了境地”,对此,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不过,范成大的田园诗还有一个突出成就需要指出,那就是他成功地运用了代言体。所谓代言体,是指诗人代人设辞,假托他人的身份、口吻进行创作的一种诗歌体式。范成大曾在《雪中闻墙外禽鱼菜者求售之声甚苦有感三绝》(其二)中明确写道:“汝不能诗替汝吟”。他的田园诗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创作精神,其中大部分作品都是站在农民的立场和角度,以农民的口吻、语气言情叙事的,如《春日田园杂兴》(其四)、《夏日田园杂兴》(其四)、《秋日田园杂兴》(其五)、《冬日田园杂兴》(十)等,这些作品都可以被称为代言体田园诗。代言对象对象,时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出现“一说三。”范成大在创作过程中能够完全进入田家角色,对代言对象的真实心理把握得非常准确,使用的语言符合人物身份与口吻,诗中抒情主人公形象逼真传神。赵秀三的田家诗,也完全脱离诗人的身份,是站在农民的身份和立场来叙述的,丝毫没有渗入诗人的主观情绪,是一种天然的农民风味。一些诗人在创作代言体田园诗的过程中,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往往会不自觉地表露出来,渗透到代言对象身上,导致其形象失真。例如,储光羲的代言体田园诗便总是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又如,《田家即事》中,写春耕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其中写农民见到田乌啄食蛆,遂生恻隐之心,因而出手相救的心理与行为,不太适合代言对象。清人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卷一)即指出:“爱物之心胜于爱己,田父中不易有此人”。显然,诗人是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强加给了田父,传达出儒者仁民爱物的心声。所以,他笔下的代言对象也因揉合了诗人与田父两种不同的身份特征而显得不伦不类。这种情况在古代代言体田园诗的创作中较为普遍。而范成大则是一位成功的代言诗人,其作品往往能传达出田家人物真实的心声。例如,《秋日田园杂兴》其六:秋来只怕雨垂垂,甲子无云万事宜。获稻毕工随晒谷,直须晴到入仓时。作品一开始就直截了当地以农民的口吻说出他们最担心的事——“秋来只怕雨垂垂”,所以农民心中充满了希望——“甲子无云万事宜”。诗歌的后两句则是农民内心强烈的呼唤:但愿老天始终晴着,直到我们把稻子割完、谷子晒干、运进粮仓为止。这才是农民特有的思想与情感,而非经过了诗人的主观改造。与储光羲的作品相比,这样的代言诗才堪称当行本色。作为田园文化的语言一般说来,田家语较浅直俚俗,过于雅致则有失田家本色。而范成大代言体田园诗的语言运用得非常成功,达到了口吻肖似的艺术境地,如“巫媪莫嫌滋味薄,旗亭官酒更多灰”,“系牛莫碍门前路,移系门西碌碡旁”,句中都是原原本本的田家语。范成大毫不忌讳采用农民口语入诗,其《腊月村田乐府十首》序云:“余归石湖,往来田家,得岁暮十事,采其语各赋一诗”。这种创作风格曾引起后人的微词,清代翁方纲在《石洲诗话》(卷四)中批评范诗:“平熟之中,未能免俗也”。李重华的《贞一斋诗说》也称:“南宋陆放翁堪与香山踵武,益开浅直路径,其才气固自沛乎有余,人以范石湖配之,不知石湖较放翁则更滑薄少味”。翁方纲和李重华都认为范诗过于浅白直俗,殊不知用这样的语言来作代言体田园诗正符合田家的身份和口吻,堪称是当行本色。应当说,浅直俚俗非但不是缺点,反而正是范诗的一大优点和特色。赵秀三田家诗的语言特点就是风味天然、浑厚朴质,这是他的田家诗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所在。农民生活及生活理想范成大拓展了田家诗的表现领域,作品真实细致地刻画出农民在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感想和见闻,给人一种全新的艺术感受。范成大的田家诗中虽然也不乏这一类痛苦的诉说,如《后催租行》诗中,通过老农愤激的反语,表现了沉重的赋税逼迫得农民卖儿卖女的生活惨状。另外,诗歌还传达出农民形形色色的心灵话语,反映了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和美好的生活理想,如以下两首:郭里人家拜扫回,新开醪酒荐青梅。日长路好城门近,借我茅亭暖一杯。——《春日田园杂兴》其八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井香。借与门前盘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夏日田园杂兴》其九在这些诗中,讲述城里人在家中歇脚之事,或热情邀请行人到自家乘凉,或表达在修好的茅屋中怡然安卧之感,或祈祷家畜繁衍兴旺。这些作品传达了他们不同的心理感受和思想活动,展示了一幅幅姿态各异的农村生活图,诚可谓“纤悉毕登,理俗尽录,曲尽田家况味”,给人无穷新鲜之感。作为“朝鲜风”的赵秀三,诗范成大创造性地采用了七绝组诗的形式,丰富了代言体田园诗的艺术体式。在此之前,代言体田园诗基本上都是采用乐府诗体,乐府体与代言诗之间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宋人唐庚曾指出:“古乐府命题皆有主意,后之人用乐府为题者,直当代其人而措词”,当代学者蒋寅也说:“乐府诗是产生角色诗的沃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