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传统居住文化对赫哲族屯落式居住的影响_第1页
满族传统居住文化对赫哲族屯落式居住的影响_第2页
满族传统居住文化对赫哲族屯落式居住的影响_第3页
满族传统居住文化对赫哲族屯落式居住的影响_第4页
满族传统居住文化对赫哲族屯落式居住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满族传统居住文化对赫哲族屯落式居住的影响

村庄生活:赫哲族生活的基本方式。赫哲族是渔猎民族,他们依靠打鱼狩猎为生,但是同鄂伦春族不同的是,赫哲族是“城郭渔猎之民族”,他们有着稳定的居住地和住屋。虽然他们过着经常迁徙的游动生活,但在打鱼和狩猎的时候很少有举家而迁的,只有那些主要劳力才出去,而老人、孩子、病弱之人一般都留在村子里。再者,有些打鱼、狩猎活动不需要在外面居住,当天出去当天就能返回来。而且,赫哲族不管打猎、打鱼到多远,最后都要回到村子里和家人团聚。因此,赫哲族的游动式居住是以村子为中心。闲时居住在村中的草房里,外出捕鱼、上山打猎仍然住在原始的简易住屋里或者露宿野外,因此,赫哲族的定居是和游居结合在一起的。赫哲族定居大概是从清朝开始的。清代,满族统治者将部分赫哲族编入八旗,将未编入八旗的赫哲族编入村屯,设姓长、乡长分别管理,从而形成了一个个赫哲族村屯。随着全国的统一,各民族的联系开始加强,赫哲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逐渐学会了其他的居住方式,尤其学会了建造房屋。赫哲族最先接触的是满族,所以其居住文化更多的和满族相一致。后来汉族来到这里,赫哲族开始受到汉族的影响,尤其到民国以后,汉族大量涌入这里,同赫哲族交错居住在一起,并建立了良好的民族关系,甚至出现了“稍有姿容者,都嫁给汉人”(P61)的局面。汉族文化对赫哲族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居住文化也出现了交融之势。可以说,赫哲族屯落居住杂糅了满汉等民族的居住文化成分。(一)赫哲族的居住生活赫哲族的聚居区域称为“嘎深”,汉译为“屯”。这同满族的噶栅发音基本相同,“噶栅”《满洲实录》多译作“寨”,即村屯。以此也可看出二族的同源关系。赫哲族大都是以屯为单位聚族而居。屯落的选址有一定的规律,“以鱼为主要食物的赫哲人,为了谋生便利起见,他们的住处都在江河沿岸。所以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成了赫哲民族的三个大本营。房屋建筑都在江岸的高处,以避免江水的泛滥”。(P77)赫哲人自己也说,我们就是沿江居住的人,用本民族的话说就是“松嘎日玛玛尼傲”,即沿松花江居住的人,“约日嘎玛玛尼傲”,即顺江居住的人。(P129)赫哲族内部不同的部分也往往以在江的不同方位而互相命名,赫哲族分为“赫真”、“奇楞”、“阿卡尼”三大部分。居住在勤得利沿江上游的奇楞人称居住在八岔沿江下游的赫哲族为“赫真”,赫真的含义有一种解释就是“下游的人们”、“东方的人们”,在赫哲语中下游和东方两词是不分的。黑龙江下游的赫哲人称居住在博朗湖畔的同族人为“博朗堪”,意思是“居住在博朗湖滨的人”;称居住在乌苏里江畔的同族人“阿卡尼”人为“乌苏里堪”,意思是“居住在乌苏里江畔的人”。居住在通古斯卡、库鲁、吴勒敏等河上的、自称“奇楞”的那些赫哲人称黑龙江为“满布”(大江),称分布在黑龙江沿岸的同族人为“满布堪”,意思是“黑龙江畔人”,或称“黑比古伦”,意思是“下游人”。黑龙江沿岸的赫哲人称河为“毕拉”,称居住在该江支流通古斯卡河上的人为“毕拉尼”、“毕拉堪”,意思是“滨河人”。他们还称河为“鄂尼”,称居住在敦敦河上的同族人为“鄂尼堪”,也是“滨河人”的意思。在赫哲语中,“候温”是“湖”的意思,所以称居住在湖边的人为“侯温堪”。所有这些称谓都显示出赫哲族与江的密切关系,也反映了赫哲族在居住方面的特点。赫哲族“把家建在便于捕捞的河边,距狩猎场尽管远了一些,但这是无法兼顾的事实,从这一点也可以说,对于他们来讲捕鱼比狩猎更受到重视”。1930年凌纯声先生到这里的时候,沿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边已经出现了一个个赫哲族村屯,“在松花江流域有:蒙古力,苏苏屯,万里霍通(以上在桦川县境),哈库码,富克锦,嘎尔当,霍通吉林,窪其奇(以上在富锦县境),故必扎拉,图斯科,泥尔博(以上在同江县西),鄂尔米(在黑龙江省绥滨县境);混同江有:拉哈苏苏,齐齐喀,穆红阔,哈义,街津口,得勒奇(以上在同江县东),俄图,秦得力,秦皇鱼通,上八叉,下八叉,义日嘎(以上在抚远县东),乌苏里江有:交界牌,海青鱼厂,别拉红(以上在抚远县南),饶河口,团山子,杜马河,红石磖子,阿巴清,西博格林(以上在饶河县境),皇岗,黑咀子,松嘎查(以上在虎林县境)”(P60)。各个村屯的人口和户数有多有少,故必拉村只有两户七人,而皇岗则多达50户二百余人。(P60)屯与屯之间大约十五公里至二十公里,当然也有45公里以上为一个屯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中所描述的赫哲族的居住生活同汉族、满族的生活方式基本相同,尤其同满族的居住生活有许多是一致的,如在富克锦、嘎尔当一带赫哲族的住屋无论是房屋形式还是内部结构都同满族的一样。然而,赫哲族的定居生活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而被打破。1942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防止赫哲族“通苏”、阻止赫哲族同东北抗日联军联系,强行赫哲族离开世代生活的江边,将赫哲族赶入深山老林的沼泽地带,将各地的赫哲族划分为三个部落:一部落距勤得利江边约一百七十华里,距同江市八岔村约八十华里,位置在今天的前峰农场境内。这是一处荒无人烟、蚊虻孳生、野兽出没的荒甸野林,没有道路,没有河流,和外界无法联系。被赶进一部落的赫哲人是四家子往上到勤得利一带的赫哲人,先是在1941年农历十一月的时候强迫几个赫哲族强壮劳动力到这里挖了两个地窨子,次年被“赶进”一部落的人全都住进地窨子里。第二年(1943年)秋天盖了8栋房,分前后两趟街,每趟街四栋房。当时一部落近三十户,一百多口人,日本人每户发一杆枪,主要靠打狍子维持生活。二部落的位置在勤得利南,一部落的西南,现在的浓江农场境内。被“赶进”二部落的是勤得利以上、三江口以下的赫哲人。刚去时12户五十余人,全住在3个大地窨子里,后来用木头垛、草垡子盖房子,两户一幢,炕上铺着干草,孩子钻进草里睡,枕的是土垡子。屋里基本没什么陈设。三部落位于现今青龙山农场四队境内。被“赶进”三部落的是街津口、哈鱼两地的赫哲人,共计二十多户,一百二十人左右。刚去时,住在5个大地窨子里,每个地窨子住五六家。地窨子深1米,上面用木头覆盖,铺位是用木头搭的对面铺。地窨子非常简陋,室内居住条件极差,刚去的时候,铺位上什么也没有,连一捆草都没有。每到春天开化时,雪水呼呼地往地窨子里灌,泡得腿部长疥疮,脚指溃烂,甚至淹死小孩。付秀珍一家从齐齐喀迁到二部落,经过三部落的时候由于车坏了,在这里住了一宿,其女儿何淑兰就掉进水里险些被淹死。归部落时期是赫哲族发展历史上的特殊时期,是居住文化的一次严重倒退,这次倒退对赫哲族的身心造成了严重的摧残。在部落里,居住条件非常恶劣,没鱼可打、没有野兽可以捕获,主要靠吃冬青、野菜、泥鳅和山胖头鱼维持生活。赫哲族象犯人一样不得随便出入,出入都要请示,得到允许后才能出去。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赫哲族才从三部落走出来,重新回到世代居住的江边,各地的赫哲族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分散于各地的赫哲族在不断的分合中,逐渐聚居到一起,逐渐形成了奥其、街津口、勤得利、八岔、抓吉、四排等几个主要的聚居村落。赫哲村屯或为方形,或为长方形。所有的房屋都是坐北朝南。分前后街,同一街道上的房屋呈一字形排列,房屋之间的间距两米或两米半不等。前后街的房屋平行。屯是由若干个个体家庭组成的,每个屯一般为二三十户。居住在一个屯中的家庭大多具有血缘、亲属的关系。每个家庭是以住屋为单位分别居住的,一个住屋就是一个个体家庭,当然也有两个或三个家庭居住在一座房子里的,这是由于某个家庭生活困难无力建造房屋而不得不借住于其他家庭的缘故。不过虽然居住在一起,但是在经济上是独立的,仍然保持一个个体家庭的独立性。(二)刻生的土草房与住宅屯落内的住屋主要有四种,一种是马架子,一种是地窨子,一种是木刻楞,一种是土草房,个别富裕的人家盖起了砖瓦房。居住何种住屋主要根据家庭的经济状况而定。屯中的马架子同江边坎地上所建的马架子基本相同,外观上如同厢房。不同于厢房的是,它南面开门。不同于土草房的是它东西向窄,南北向长。马架子是一种简易房,多为穷人住房。木刻楞是一种用圆木垒建起的住屋,四周墙壁用整根的圆木搭建而成,圆木叠压的部分刨平,四角交接处刻出卡口,卡口呈犬牙交错式地咬合在一起,使得墙壁非常结实。赫哲族在历史上应该有木刻楞房,根据间宫林藏的记载,19世纪初这里的人们“不穴居者之住房,大抵有五、六间见方至八间许见方(亦有纵长、横短者),用方木制成,四面留有门窗,用以取光,并作出入用”(P25)。这是典型的木刻楞。在20世纪50年代的《赫哲族社会历史调查》中也记载,赫哲族的正房的墙体为粗木垛起来,两端用木杆串牢固而成,里外抹泥。(P92)这种房屋实际就是典型的木刻楞建筑。木刻楞内“四周垒炕,外面以石砌成,中空,于两端之近门处从上凿孔修灶。故炊烟不外溢,均经炕洞达屋之四周后,从屋外之木烟筒中冒出。因此,严冬积雪季节,屋内亦感温暖,不穴居者亦可过冬”(P25)。木刻楞房或两间或三间。土草房是受满族、汉族影响而形成的住屋形式,房屋的形制、建造方法甚至居住习俗都同满族基本相同。土草房为长方形,坐北朝南,一般为两间,也有三间的,只有极少数的富人才有五间的。两开间的房子在东间开门者居多,西间为住屋,东间为灶房。三间、五间房者一般中间开门,中间屋为灶房,其他屋为住屋。各个屋之间的间壁墙是“挂拉哈”墙。住屋内建有土炕,土炕因家庭人口的数量而有所差异,人口少者在室内只建一铺南炕,人多者建造南北炕或者万字炕。炕与外屋的灶相连,炕灶之间有的有一座间壁墙相隔,间壁墙也为“挂拉哈”墙;有的中间无间壁,炕与灶之间砌有一通小矮墙,以防儿童掉进锅中。灶生火做饭时,烟从炕洞内出,从而将炕熏热,屋子也随之暖和起来。火炕以土坯垒砌,上面铺芦苇席。火炕的搭建说明赫哲族很好地解决了冬季的室内保暖问题,也是赫哲族定居生活的标志。烟囱多是建在屋外房墙两侧,或用空心树为烟囱,或用松木板围成或“拉哈”辫垒成。也有的烟囱建在两侧房山墙里,建房时在山墙内留有通烟槽通至屋顶,在屋二脊处用坯垒成高过房脊的烟囱。住屋南面开窗,每间屋子一般为两扇窗户,窗框及窗棂均为木制,窗棂的形状多种多样,有方格、菱形、盘肠等不同的组合形式。窗户早年是用鱼皮糊,选胖头鱼皮糊窗户,因为胖头鱼皮较薄,用其糊窗户,不仅结实而且透明好,所以室内亮堂。将鱼鳞剥掉即可糊窗户。赫哲族住土草房的历史较久,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有明文记载。曹廷杰在《西伯利东偏纪要》中记载,赫哲族住的是草房和火炕,沿江而居。(P2284)这里所记述的江边所建的草房肯定不是撮罗子,而是后来所说的土草房,是土木结构的房屋,因为在草房中已经出现了暖炕。在许多赫哲族的文献中将土草房、木刻楞写成是“正房”,我想所谓的正房可能就是正规的房屋的意思。(三)火盆背景及其祭祀活动无论是马架子还是木刻楞亦或是土草房,室内的设施和家具都非常简单,只有火炕、锅灶等设施以及桦皮器皿、木器等简单的家什。火炕是赫哲族居室内的主要设施,无论是地窨子、还是木刻楞、马架子、土草房,室内均搭建火炕。炕是全家睡卧、休息的地方,主要根据家庭中人口的多少来决定建几铺炕,人口少的只建一铺南炕,老年人睡炕头,晚辈夫妇睡炕梢,未结婚的孩子们睡中间。人口多的搭万字炕,南北炕的睡卧习俗各地赫哲族有所不同,四排一带赫哲族是老年人住北炕,而年轻人住南炕,而其他地区的赫哲族以南为大,老年人睡在南炕,晚辈睡在北炕。西炕不能随便住人,尤其月经期的妇女更不许坐此炕。如果是一座三间房,老年人住西间,赫哲人以西方为贵。三间房的中间房与两间房的东间房为外屋厨房,一切炊事用具都放在这间房中。赫哲族冬季室内取暖除了炕之外,还使用火盆。火盆是用泥筑的,很笨重,内装木炭火。冬季家人一般围坐在火盆旁干家务、唠家常。赫哲族有一句歇后语“火盆放在炕上既抽烟又取暖——一举两得”正反映了火盆的功用。赫哲族照明用鱼油或兽油,也有燃松油脂照明的,或者将松木劈成细条烧起来照明。灯碗多用贝壳或木碗代替。但不能用熊油照明,赫哲族认为熊非同一般野兽。赫哲族信奉萨满教,萨满家的室内的布置有别于其他家庭,家里设有祭坛,供奉有各种神器和神偶。日伪时期,在富锦城西六里的大屯内居住着20户赫哲族,集中在屯子的东角。萨满何双宝家的房子是两间房,外部特征同其他房没有区别,但屋里则完全不同,外屋是厨房,里屋北西南三面环炕,西炕上设有祭坛,上面供着一座主神像,在主神像的左右两边排列着十来个陪伴主神像的巡游神像及举行仪式时用的大鼓等。在出游神中还夹杂着鹿、豹、虎等动物像。还有一对雕刻得粗糙但很可爱的男女木偶。主神像和巡游神一样,有脚没有手,他们穿着特别的衣服,腰上还围着野兽皮缝制的围带,主神是最主要的神,据说只有通过主神才能向各路巡游神做祈求。大鼓就是萨满神鼓,是用来招各路神的最重要的工具,呈椭圆形,长径71厘米,窄径54厘米,鼓面用鹿皮制作,鼓壁里侧用一根细铁丝串上十多个一分钱铜币。在同屯的另一萨满尤有才家,在祭坛上交叉供着两把长矛,矛柄用鱼皮包着。普通家庭也有许多神偶供奉在室内,室内西墙是供奉神偶(木人、木神)和三代宗亲的地方,因为这里是神灵所居之地,所以西炕是不能随便坐卧的,尤其是青年妇女绝对禁止坐在西炕上。在赫哲族的观念中,女人是不洁的,而月经期的女人更是不洁的,因此年轻妇女坐西炕是对神灵的玷污。遇有祭祀活动的时候,西炕也是供奉神偶和摆放祭品的地方。富克锦一带(今富锦市)的赫哲族“亦知修盖草房,与满洲人所居仿佛,唯所祀之神不一。有用弯曲五寸之木,宽一寸,似弓形,背粘毛为马鬃,夹于屋之西南隅,或三或五不等。遇祭祀日,置于西炕上,宰牛马猪羊供之,聚同族致祭。族长敲单面鼓,腰系多铃围裙,娑娑作态,俨如伊祖降临。操满洲语,问答毕,群坐分食祭肉。每年一次,各家轮流”,其祭祀方法同满族的家祭相似。受汉族的影响,赫哲族在外屋的锅台上也供奉灶王爷,与汉族不同,赫哲族的灶王爷是火神。有小孩的家庭在锅灶后面的墙角处都供奉“萨义卡”神,它是管小孩肚痛的神,每当孩子患有肚痛病的时候都要给其敬点烟酒和“拉拉”米粥。居住中有一些生活禁忌,到别人家串门不能手提棍子,否则被视为没有礼貌。老人进屋,晚辈要起立或让座。老年人没有睡下,晚辈人不能先睡。吃饭时,老人在屋里炕上盘腿坐着吃,晚辈则在外屋围着桌子吃,儿媳妇要在门口侍候,随时盛饭,表现了赫哲族的一种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正处于哺乳期的家庭,其他孕妇不能进产房,一般人无事也不能进产房,不能从产房借物品或拿走东西,否则会将产妇的奶带走,致使婴儿无奶可吃。(四)族文化中的设施屯落是由各个家庭组成的,绝大部分家庭都有一个院落,除非特别困难的家庭。院落以住屋为中心,在四周围以围墙,围墙为方形,有多种建法:1.用树条或粗木围成,将粗木或树条并排立于地上,形成栅栏;2.拉哈为墙,用羊草搓成草绳,再用草绳编成草辨,用泥土筑在一起,宽约一点二米,高约三米多;3.土坯砌筑;4.大木堆砌,赫哲族地区木材多,将整根的圆木堆在一起,即成围墙。院套内的设施也因贫富而有所区别。一般有厩房、鱼楼子、仓房、晾架、厕所等。鱼楼子赫哲语叫“塔克吐”,建在院落的东南角或者正南方,是用粗木立起一米左右高的四个柱,其上搭建一个上为人字顶、下为长方形房体的小房。小房的墙体和顶盖有三种,一种是用木条编穿而成的笆围墙体,顶盖木板、桦树皮;二是用木板围成墙体,顶盖为木板、桦树皮;三是用圆木垛成房墙,房顶苫草。鱼楼子前有小门,门前搭一木梯供上下出入。仓里装鱼肉干、兽肉干、捕鱼用具和粮食等。夏天天气热,因仓房较高、透风好,所以许多人晚上住在鱼楼子里。马厩是喂马的地方,位置不定。晾鱼架与晒网架均在住房南方。晾架赫哲语称“得尔肯”,在地面立四根木桩,上端绑扎两长、两短的横杆,架子呈长方形。它中间也可以绑扎起许多横杆,如此则可晾挂更多的物品。每到夏季,都会看到“房舍旁边的木桩上张挂着湿漉漉的鱼网,有些正在修补,晾架上晒着大量的鱼”(P253)。厕所设在房东侧或房后,绝不可设在房西,因为西是“上方”。有的人家修两个厕所,男女分用,这是为了防止月经期妇女“冲了有神的人”。(五)家护院的功能在各民族的渔猎生活中,狗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是重要的生产工具,而且充当着看家护院的功能,是每个家庭中重要的家畜。“通古斯人在危险来临时就可以先听到狗的吠声”(P46)。赫哲族的养狗业是非常发达的,每家都养很多狗,狗既是赫哲族的生产工具,用来打猎、拉雪橇,也是赫哲族生活中的伙伴。(六)居住文化变迁定居的赫哲族从汉族、满族等民族中学习了简单的风水观念,最先接受风水思想的是赫哲族的一些知识分子,他们在建房的过程中往往拿着风水书,按照风水书的内容选择房基地。后来,汉族、满族等其他民族逐渐增多,受汉满等民族的影响风水思想逐渐被大家所接受,不过这些风水观念是朴素的消灾避邪、趋吉祛凶的思想,带有很强的迷信色彩,这些思想和观念是在建房过程中和日常居住生活中必须遵从的。比如,前面房屋的脊檩不能对着后面房屋的院心,脊檩一旦对到院心,就成为“穿心剑”,对于后面的房屋是不利的,主人家必然遭殃。遇到这种情况就要重新建房。门窗不能正对前面房屋的烟囱。房子不能露相,即不能太高,高会不吉利,会招胡子。一趟街上的房屋不能里出外进,否则,靠前的房屋对后面的房屋的主人不利。2006年,我在街津口村发现,毕海清家的南面的墙上贴着一面小镜子,这是为了躲避前面房屋给其房屋所带来的厄运。居住文化变迁:不仅仅是民居的改变为了赫哲族的发展和进步,党和政府在经济和生活上给予赫哲族很大的帮助和支持,尤其在居住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帮助赫哲族改善居住条件,政府给赫哲族盖起了崭新的住房,绝大多数时间、绝大多数人居住在村中,赫哲族已经告别了土房,而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